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blood flow in spinal cord follow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damages in rabbits
1
作者 伍亚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廖维宏 陈恒胜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9年第3期196-200,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pinal cord blood flow (SCBF) after the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and its 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damages. Methods: Twenty adult Japanese big-ear wh...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pinal cord blood flow (SCBF) after the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and its 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damages. Methods: Twenty adult Japanese big-ear white rabbits equally randomiz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0-min-ischemic group, 60-min-is chemic group and 90-min-ischemic group. All the rabbits in the latter 3 groups were inflicted with the is 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through selective occlusion of the lumbar artery. SCBF was measured with the hydrogen clearance method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were observed with Nissl’s staining. Results: SCBF during ischemia was 0 ml/100 g/min. During reperfusion, it was recovered to different levels. However, it was still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schemia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gray matter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severi ty of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from 90-min-ischemic group, 6O-min-ischemic group to 30-min ischemic group. Conclusion: Reversible injury occurs in rabbits after ischemia for 30 min, irreversible injury in those after ischemia for 90 min and partially reversible injury in those after ischemia for 6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blood flow pathology
下载PDF
不同运动方式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晓璇 刘帅祎 +3 位作者 李奇 邢政 李庆雯 褚晓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8-1256,共9页
背景:运动作为一种主动康复的方式可以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而不同运动方式针对的病变部位及恢复机制不同。目的:综合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在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及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 背景:运动作为一种主动康复的方式可以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而不同运动方式针对的病变部位及恢复机制不同。目的:综合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在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及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24年1月期间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s injury,spinal cord,exercise,cerebral cortex,muscle atrophy,mirror therapy,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中文检索词为“周围神经损伤,脊髓,大脑皮质,肌肉萎缩,有氧运动,血流限制,镜像运动”,最终纳入77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会引起其支配骨骼肌萎缩、相应脊髓节段病变、感觉运动皮质重塑等系统性的病理变化。有氧运动可以加强免疫反应,促进神经胶质细胞极化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改善功能障碍。血流限制运动可以调节肌肉生长因子的分泌,促进肌肉生长及增强肌肉力量。镜像运动在激活大脑皮质、减少皮质重塑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不同运动方式在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中具有潜在的益处,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运动方式的选择、运动强度和频率的控制及机制的详细解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 大脑皮质 肌肉萎缩 有氧运动 血流限制 镜像运动 机制
下载PDF
Electrical fields and the promotion of endogenous angiogenesis in a ra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3
作者 Yang Shao Bo Xiao +3 位作者 Haihan Ma Jie Gao Qidong Yang Min Zh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4期1091-1095,共5页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fields affect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ut the role of electrical fields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is...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fields affect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ut the role of electrical fields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issue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lectrical fields on angiogenesis and spinal cord repair following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Neur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from September 2007 to August 2008. MATERIALS: Hydrogen blood flow detector (Soochow University Medical Instrument, China), Power Lab System (AD Instruments, Colorado Springs, CO, USA) and mouse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monoclonal antibody (Sigma-Aldrich, St. Louis, MO, US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METHODS: A total of 60 healthy, adult,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sham-surgery, model, and electrical field groups. The Allen's weight-drop method was used to induce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n the model and electrical field groups. Rats in the electrical field group were implanted with silver needles and electrical fields (350 V/m) were applied following traumatic injury. MAIN OUTCOME MEASURES: Latency of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was detected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was measured by hydrogen blood flow detector. Microvascular density was determined by histological analysis. VEGF expression in the spinal cord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blood flow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electrical field group (at 1, 2, 4, 8, and 24 days after injury)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5 or P 〈 0.01). Latency of P1 waves in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of electrical field group (at 1,2, 4, 8, and 24 days after 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or P 〈 0.01). Microvascular density and VEGF expression were greater in the electrical fiel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at 24 days after injury (P 〈 0.01). CONCLUSION: Electrical fields (350 V/m) promoted angiogenesis within injured rat tissue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improved spinal cord function. Electrical fields could help to ameliorate spinal cord injury.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could be related to increased VEGF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electric fields spinal cord injury spinal cord blood flow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与脐血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莉 林玲 +1 位作者 罗怀英 饶福光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81-84,共4页
目的 分析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与脐血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0例孕产妇,根据是否出现胎儿窘迫分为对照组(未发生胎儿窘迫,74例)和观察组(发生胎儿窘迫,16例)。于孕产妇孕晚期实施常规超声检查,并在新生儿出生... 目的 分析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与脐血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0例孕产妇,根据是否出现胎儿窘迫分为对照组(未发生胎儿窘迫,74例)和观察组(发生胎儿窘迫,16例)。于孕产妇孕晚期实施常规超声检查,并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脐血血气分析检测。比较两组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指标[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之比(S/D)]水平,胎儿脐血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分压(PO_(2))、碱剩余(BE)、p H值]水平;分析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与脐血血气指标水平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大脑中动脉VD、VS、PI、RI及S/D分别为(20.17±2.01)cm/s、(68.31±2.39)cm/s、(1.48±0.28)、(0.74±0.18)、(4.45±0.74),脐动脉VD、VS、PI、RI及S/D分别为(16.64±4.25)cm/s、(61.02±4.21)cm/s、(0.74±0.21)、(0.59±0.10)、(3.24±0.72);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D、VS、PI、RI及S/D分别为(15.04±2.03)cm/s、(66.25±2.37)cm/s、(1.25±0.31)、(0.55±0.14)、(3.22±0.85),脐动脉VD、VS、PI、RI及S/D分别为(12.25±3.89)cm/s、(57.26±4.30)cm/s、(1.02±0.20)、(0.75±0.14)、(2.25±0.6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胎儿大脑中动脉VD、VS、PI、RI及S/D更低,脐动脉VD、VS、S/D更低,脐动脉PI、RI更高(P<0.05)。观察组胎儿p H(7.15±0.03)、PO_(2)(23.24±4.29)mm Hg(1 mm Hg=0.133 k Pa)及BE(-7.24±1.41)mmol/L低于对照组的(7.26±0.02)、(28.11±4.36)mm Hg、(-6.01±1.45)mmol/L,PCO_(2)(61.33±2.37)mm Hg高于对照组的(45.35±2.31)mm Hg(P<0.05)。胎儿大脑中动脉VD、VS、PI、RI、SD与脐血p H、PO_(2)、BE呈正相关,与脐血PCO_(2)呈负相关(P<0.05)。胎儿脐动脉VD、VS、SD与p H、PO_(2)、BE呈正相关,与PCO_(2)呈负相关(P<0.05),脐动脉血PI、RI与p H、PO_(2)、BE呈负相关,与PCO_(2)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与脐血血气分析结果存在相关性,明确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以及脐血血气分析结果可为临床评估胎儿窘迫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脐动脉 血流指标 脐血血气分析 胎儿窘迫
下载PDF
超声下脐血流参数联合血清ACTA、MDA、SOD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儿窘迫的价值
5
作者 方蕊 王小微 夏天 《肝脏》 2024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下脐血流参数联合血清激活素A(ACT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用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儿窘迫(FD)诊断的价值。方法将鸡西鸡矿医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6例ICP孕妇纳入研究,按照分娩结局... 目的探讨超声下脐血流参数联合血清激活素A(ACT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用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儿窘迫(FD)诊断的价值。方法将鸡西鸡矿医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6例ICP孕妇纳入研究,按照分娩结局将其分为FD组(45例)与非FD组(61例)。两组均于分娩前进行超声及血清学检查,比较两组收缩末期最大血流速度(S)/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ACTA、MDA、SOD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S/D、RI、ACTA、MDA、SOD诊断ICP患者发生FD的价值;以一致性分析S/D、RI联合ACTA、MDA、SOD诊断ICP患者发生FD的价值。结果FD组PI水平[(0.56±0.14)]与非FD组PI水平[(0.60±0.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组S/D、RI、ACTA、MDA水平[(3.08±0.53)、(0.66±0.14)、(0.46±0.14)pg/L、(4.27±0.62)μmol/L]明显高于非FD组[(2.57±0.61)、(0.45±0.11)、(0.32±0.10)pg/L、(3.38±0.57)μmol/L],FD组SOD水平[(33.96±3.87)kU/L]明显低于非FD组[(44.75±4.61)kU/L](P<0.05)。ROC分析显示S/D、RI、ACTA、MDA、SOD能够诊断ICP患者发生FD,曲线下面积为0.730、0.800、0.784、0.837、0.884,均有P<0.05,最佳截断值为2.635、0.505、0.395 pg/L、3.850μmol/L、39.480 kU/L,敏感度为0.884、0.800、0.711、0.733、0.778。经一致性分析,S/D、RI联合ACTA、MDA、SOD诊断ICP患者发生FD的灵敏度为0.911,特异度为0.967,准确率为0.943,Kappa=0.883。结论脐血流S/D、RI及ACTA、MDA、SOD均可用于ICP患者FD的诊断,且联合诊断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胎儿窘迫 脐血流 激活素A 丙二醛
下载PDF
胎儿脐血流监测及胎心监护监测在高危妊娠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莉 陈建昆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7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应用胎儿脐血流监测及胎心监护监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妇产科收治的180例高危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均开展胎儿脐血流监测和胎心监护监测。根据产前脐血流和...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应用胎儿脐血流监测及胎心监护监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妇产科收治的180例高危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均开展胎儿脐血流监测和胎心监护监测。根据产前脐血流和胎心的监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甲组、乙组、丙组、丁组4组。对比4组的分娩指标(剖宫产、胎儿窘迫、脐带缠绕、羊水过少、胎粪污染、新生儿出生1 min内阿氏评分)、脐血流指标[脐动脉血流比值(systolic to diastolic velocity ratio,S/D)、脐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脐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丁组剖宫产(79.17%)、胎儿窘迫(50.00%)、脐带缠绕(50.00%)、羊水过少(70.83%)、胎粪污染(100.00%)的不良分娩情况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甲组、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新生儿出生1 min内阿氏评分8~10分比例显著高于乙组、丙组、丁组(P<0.05)。乙组和丙组新生儿出生1 min内阿氏评分8~10分比例均高于丁组(P<0.05)。丁组脐动脉血流指标(S/D值、RI、PI)高于甲组、乙组、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妊娠孕妇应用胎儿脐血流监测及胎心监护监测,可对不良妊娠结局提高预测准确性,有助于围产期的治疗与管理,减少不良分娩结局的产生,提高分娩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妊娠 胎儿脐血流 脐动脉 胎心监护 预测 分娩结局
下载PDF
动态血压联合胎儿脐血流监测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刘艳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4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联合胎儿脐血流监测在妊娠高血压(HD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产科收治的HDP孕妇15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HDP严重程度分为HDP组、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联合胎儿脐血流监测在妊娠高血压(HD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产科收治的HDP孕妇15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HDP严重程度分为HDP组、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各50例。另选择同期进行产前检查的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脐血流监测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HDP组、子痫前期组及重度子痫前期组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子痫前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P组、子痫前期组及重度子痫前期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子痫前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早产、剖宫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子痫前期组、HD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DP患者行动态血压联合胎儿脐血流监测能够实时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对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 动态血压 胎儿脐血流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脊髓缺血再灌流对其血流量变化及其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伍亚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廖维宏 陈恒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75-478,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改变间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尼氏染色观察受损脊髓病理变化。...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改变间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尼氏染色观察受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完全缺血时SCBF为0ml·100g-1·min-1,再灌流过程中各组SCBF较缺血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较伤前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以缺血60min、90min组下降明显;脊髓病理改变以灰质受损最明显,病变严重程度为缺血90min组>缺血60min组>缺血30min组>对照组。结论;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流后SCBF下降越明显,病理损害也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量 病理学 家兔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和感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龙在云 伍亚民 +1 位作者 曾琳 陈恒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213,共2页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三七总皂甙 (totalsaponinsofpanaxnotoginseseng ,PNS)对脊髓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S组 )和PNS治疗组 (PNS组 )。Allen’s打击法 5 0gcm ( 5g× 10cm)...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三七总皂甙 (totalsaponinsofpanaxnotoginseseng ,PNS)对脊髓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S组 )和PNS治疗组 (PNS组 )。Allen’s打击法 5 0gcm ( 5g× 10cm)致伤大鼠L1 L2 段脊髓 ,立即腹腔注射PNS(生理盐水配制 ,10ml kg ,2 0mmol L) ,于伤前、伤后即刻、1、3、6、2 4h分别记录T13段脊髓血流量、脊髓感觉诱发电位。结果 与盐水对照组比较 ,应用PNS后 ,大鼠SCBF、SEP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大剂量PNS能有效改善损伤早期脊髓微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三七总皂甙 脊髓血流量 感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秋林 赵杰 +4 位作者 王秋根 赵定麟 邱广义 李明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 :观察腺苷受体激动剂 2 -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脊髓腹侧压迫法造成 T1 3 脊髓损伤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损伤前后的脊髓血流量 ,治疗组于伤前 15min... 目的 :观察腺苷受体激动剂 2 -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脊髓腹侧压迫法造成 T1 3 脊髓损伤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损伤前后的脊髓血流量 ,治疗组于伤前 15min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激动剂 2 -氯腺苷 (2 - CADO) ,对照组注射同量的生理盐水。伤后 2 4h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倾斜平面临界角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立即下降 ,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 .0 5 ,P<0 .0 1)。大剂量 (5 0 0μmol/ L )的 2 - CADO能显著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 ,而小剂量 (5 0μmol/ L )则对脊髓损伤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大小剂量的作用有显著差异 (P<0 .0 1)。 结论 :腺苷通过改善脊髓血流量 ,从而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腺苷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量 神经功能 大鼠
下载PDF
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明 孙学军 +2 位作者 叶晓健 洪新如 路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l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强啡肽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l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强啡肽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nor-BNI对SCBF的影响。结果:SCBF在伤后10min即有明显下降、2b较1h略有回升,4~8h又进一步下降,两次下降相差显著;SCI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可明显加剧脊髓缺血,而注射强啡肽受体拮抗剂nor-BNI则可显著减轻脊髓缺血。脊髓强啡肽A含量在伤后10min明显升高,1~2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4,8h较2h略增加。强啡肽A含量与SCBF的变化,两者呈显著相关性。结论:SCI后强啡肽A的过度释放是SCI后继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量 强啡肽A 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急性胎盘缺血时脐血流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智 常才 +2 位作者 李笑天 汪源源 陈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2期1597-1599,共3页
目的 研究在不同胎盘缺血情况下胎羊脐带动静脉血流信号的变化。方法 双胎妊娠母羊 2只 ,分别对其胎羊进行结扎脐动脉 ,结扎胎盘小叶及螺旋脐带等处理 ,观察脐血流的改变。结果 结扎一根脐动脉使脐血流阻力增高 ,胎盘小叶被结扎 60 %... 目的 研究在不同胎盘缺血情况下胎羊脐带动静脉血流信号的变化。方法 双胎妊娠母羊 2只 ,分别对其胎羊进行结扎脐动脉 ,结扎胎盘小叶及螺旋脐带等处理 ,观察脐血流的改变。结果 结扎一根脐动脉使脐血流阻力增高 ,胎盘小叶被结扎 60 %时 ,脐动静脉血流均有改变。结论 胎盘代偿功能正常下出现胎盘缺血情况 ,胎羊通过一系列生理调节将脐血流维持在正常范围 ,胎盘功能失代偿时 ,先出现脐动脉血流变化 ,继而出现不可逆脐静脉血流变化。在胎盘缺血情况下 ,脐带螺旋易引起脐血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胎盘缺血 脐血流 胎羊 脐带
下载PDF
羊水过少静脉输液加饮水治疗前后脐血流变化及妊娠结局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星 陈悦 +2 位作者 黄燕 韦业平 杨晓娅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3年第5期360-362,共3页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加饮水在羊水过少治疗中对脐血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妊娠 35周前后B超诊断为羊水过少孕妇 4 5例 ,每天用能量合剂 ,生理盐水 ,林格氏液各 5 0 0ml静脉点滴 ,并适量饮水10 0 0ml,5d一个疗程 ,共 1~ 2个疗程。...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加饮水在羊水过少治疗中对脐血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妊娠 35周前后B超诊断为羊水过少孕妇 4 5例 ,每天用能量合剂 ,生理盐水 ,林格氏液各 5 0 0ml静脉点滴 ,并适量饮水10 0 0ml,5d一个疗程 ,共 1~ 2个疗程。监测治疗前后羊水指数 (AFI)和脐血流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的比值 (S D)、阻力指数 (RI)、波动指数 (PI)、快速血流比 (FVR)情况 ;观察出生后羊水污染 ,新生儿窒息 ,吸入性肺炎等指标 ;并与羊水正常组孕妇 5 0例进行比较。结果 羊水过少组治疗前后比较 ,并与羊水正常组比较 ,AFI、S D、F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而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但羊水过少治疗有效组 (38例 )与治疗无效组 (7例 )比较 ,羊水污染和新生儿窒息差异明显 (P <0 0 1) ,治疗无效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IUGR)占 85 7%。结论 静脉输液加适量饮水法治疗羊水过少可增加羊水量 ,降低脐血流阻力 ,改善妊娠结局 ,治疗同时应注意纠正IUG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水过少 羊水指数 脐血流 妊娠结局
下载PDF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炯 许华 +3 位作者 葛志军 倪春鸿 李明 邓小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01-502,共2页
目的 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6只 ,体重 12 5~ 16kg ,以 2 5 %硫喷妥钠麻醉。股动脉置管监测MAP。以尼卡地平 8μg·kg 1·min 1持续静脉注射控制性降压。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 目的 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6只 ,体重 12 5~ 16kg ,以 2 5 %硫喷妥钠麻醉。股动脉置管监测MAP。以尼卡地平 8μg·kg 1·min 1持续静脉注射控制性降压。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脊髓血流 (SCBF)。结果 降压前MAP为 (12 5 7±10 6 )mmHg ,降压后为 (72 0± 11 2 )mmHg ,平均下降 4 2 8%。降压前SCBF为 (9 80± 1 0 5 )v ,降压后为 (8 0 4± 0 96 )v ,降低幅度为 18%。结论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SCBF影响较小 ,可安全用于脊髓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卡地平 控制性降压 家犬 脊髓血流 安全性
下载PDF
外加电场对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邵阳 王永堂 +4 位作者 高洁 马海涵 罗治彬 陈恒胜 伍亚民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外加电场(electric fields,EF)对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d flow,SCB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EF治疗组(EF组)。Allen's打击法50 gcm(5 g×10 m)致伤大鼠L1~L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外加电场(electric fields,EF)对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d flow,SCB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EF治疗组(EF组)。Allen's打击法50 gcm(5 g×10 m)致伤大鼠L1~L2段脊髓,给予EF治疗,于伤前、伤后即刻、1、3、6、24 h分别记录T12段脊髓血流量、脊髓感觉诱发电位。术后7、14天行联合行为评分(CBS)。结果:与盐水对照组比较,应用EF后,大鼠SCBF、SEP明显优于CON组(P<0.05)。结论:EF能有效改善损伤早期脊髓微循环,保护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场 脊髓血流量 诱发电位
下载PDF
内皮素参与脊髓损伤后缺血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新生 李佛保 潘滔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418-420,共3页
目的 :阐明内皮素 (ET)与脊髓损伤 (SCI)后缺血的关系。方法 :1鞘内注射 ET 110 ng,观察外源性ET 1对正常大鼠脊髓血流 (SCBF)的影响。 2 SCI前鞘内预先注射非选择性 ET受体拮抗剂 PD14 5 0 6 55 0 μg,观察阻断 ET生物学效应后伤区及邻... 目的 :阐明内皮素 (ET)与脊髓损伤 (SCI)后缺血的关系。方法 :1鞘内注射 ET 110 ng,观察外源性ET 1对正常大鼠脊髓血流 (SCBF)的影响。 2 SCI前鞘内预先注射非选择性 ET受体拮抗剂 PD14 5 0 6 55 0 μg,观察阻断 ET生物学效应后伤区及邻近 SCBF的变化。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血流。结果 :ET 1注射后 30分钟 ,SCBF降为基线的 (5 9.78± 8.80 ) % ,2小时为基线的 (5 8.6 0± 7.10 ) %。生理盐水组伤区 SCBF在 SCI后 5分钟即有明显下降 ,为基线的 (75 .5 7± 9.5 7) % ,2小时已降至基线的 (5 7.6 0± 7.6 0 ) % ,伤后 4小时仍未恢复 ;伤区邻近 SCBF下降较慢 ,伤后 30分钟降至基线的 (80 .74± 8.10 ) % ,2小时为基线的 (5 5 .2 6±5 .79) % ,伤后 4小时 SCBF仍未恢复。PD14 5 0 6 5明显改善了伤区 SCBF,损伤 5分钟及 30分钟后 ,伤区血流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1)。结论 :ET参与了 SCI后的缺血过程 ;PD14 5 0 6 5消除了伤区及邻近区 SCBF的下降。临床应用 ET受体拮抗剂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缺血 脊髓血液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
下载PDF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 142893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鲁凯伍 侯铁胜 傅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19-521,共3页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P D142893 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内皮素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35 g 物体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5 m in 造成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对...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P D142893 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内皮素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35 g 物体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5 m in 造成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对照组、损伤组及 P D142893 治疗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给药50 μg)大鼠局部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并观察伤后一周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 D142893 蛛网膜下腔注射能明显改善脊髓压迫伤早期(30 m in 至 8 h)的低血流灌注;且能部分恢复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结论:内皮素可能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损害因子之一; 蛛网膜下腔注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P D142893 能部分逆转脊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内皮素 受体拮抗剂 脊髓血流 大鼠
下载PDF
脐血B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菁 吴燕峰 +1 位作者 陈纯 黄绍良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3-384,390,共3页
目的分析脐血 B淋巴细胞 ( B细胞 )的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直接免疫荧光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对比研究 2 6例正常足月儿脐血和 15例正常成人外周血 B细胞相关表型表达。结果足月儿脐血中成熟 B细胞表型 CD19+ ,CD2 0 + CD19+ ,C... 目的分析脐血 B淋巴细胞 ( B细胞 )的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直接免疫荧光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对比研究 2 6例正常足月儿脐血和 15例正常成人外周血 B细胞相关表型表达。结果足月儿脐血中成熟 B细胞表型 CD19+ ,CD2 0 + CD19+ ,CD2 2 + CD19+ ,CD2 3 + CD19+ ,CD4 0 + CD19+ 的表达以及不成熟 B细胞表型 CD10 + CD19+ ,CD5 + CD19+ 的表达 ,除 CD2 3 + CD19+ 和 CD4 0 + CD19+ 外 ,均比正常人外周血高 ( P<0 .0 5 ) ,并且无性别之间差异 ( P>0 .0 5 )。结论与成人外周血比较脐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 免疫表型 脐血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血流在宫内窘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7
19
作者 陈冰 郭蕾 李春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4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血流对宫内窘迫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宫内窘迫胎儿脐血流指数特征。方法采用99SOD-VI多普勒超声脐动脉血流分析仪检测300例分娩孕妇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S)、舒张末期峰值(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血流对宫内窘迫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宫内窘迫胎儿脐血流指数特征。方法采用99SOD-VI多普勒超声脐动脉血流分析仪检测300例分娩孕妇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S)、舒张末期峰值(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比较宫内窘迫胎儿及无宫内窘迫胎儿脐血流指数,以及同一时期S/D值。结果 S/D≥3.0孕妇(48例)宫内窘迫发生率83.33%,<3.0孕妇(252例)宫内窘迫发生率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宫内窘迫的胎儿临产前脐血流S/D值与无宫内窘迫胎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活跃期和第2产程S/D值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潜伏期S/D、PI和RI值均显著高于无宫内窘迫的胎儿(P<0.05),而无宫内窘迫的胎儿无明显变化,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血流能有效筛查胎儿宫内窘迫,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流 胎儿窘迫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急性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其志 任先军 +1 位作者 陈军花 欧阳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489-492,i0003,共5页
目的:研究颈部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阻断脊髓前动脉组与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组,术后6h、24h、72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检测颈髓血流灌注量,电镜观察颈髓组... 目的:研究颈部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阻断脊髓前动脉组与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组,术后6h、24h、72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检测颈髓血流灌注量,电镜观察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神经丝的变化。结果: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颈髓血流量下降1/2,随后有所回升,但依然处于低灌注状态;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后,其血流量下降更为显著,为对照组的1/3,电镜及免疫组化显示两组均出现了缺血性改变,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每一时相点的血流量和神经丝表达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髓前部血流量除与脊髓前动脉有关外,前根动脉也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各种原因造成脊髓前动脉或根动脉的损伤均可能导致颈髓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前动脉 前根动脉 颈髓 血流量 缺血性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