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Ontology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Maize (Zea mays L.) Ear Rot 被引量:2
1
作者 Guang-Sheng Yuan Jian Gao Zhi-Ming Zhang Juan Du Gui-Qing Mu Guang-Tang Pa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3期219-226,共8页
To better know FM (Fusarium moniliforme) induced genes in maize ear rot, GO (gene ontology)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detai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defensive response after pathogen infection. This g... To better know FM (Fusarium moniliforme) induced genes in maize ear rot, GO (gene ontology)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detai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defensive response after pathogen infection. This gene annotation system was widely used to investigate large numbers of genes involving in real active role or regulator in cell response. First of all,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isolated by using genechip platform at 96 h post-inoculation with FM in maize inbred Bt-1. In total, 48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unique genes were screened out in inbred Bt-1 when compared to mock-inoculated bract tissues. Then, each gene was annotated to define functional class by GO method. Finally, these large FM-responsive gene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ly change were sorted into cellular component, molecular function and biological process with complicated network by molecular annotation system. The demonstrated information in the GO analysis could provide another view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ndicate a deeply complicated network with gene function underlying disease development in the host tissue.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provide important bases to probe the molecular processes, the alteration of metabolism and the immune mechanism upon the FM infection in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 rot GENECHIP fusarium moniliforme gene ontology Zea mays.
下载PDF
玉米穗粒腐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宋伟彬 董华芳 +4 位作者 陈威 代小冬 刘春元 李晶晶 吴建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8-376,共9页
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有关国内外玉米穗粒腐病的研究现状,包括玉米穗粒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化学防治方法及抗源鉴定,抗病遗传规律及抗病机理等,并提出了玉米穗粒腐病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 玉米穗粒腐病 串殊镰孢菌 抗源筛选 抗病基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资源鉴定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威 吴建宇 袁虹霞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9-60,101,共3页
通过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 ,进行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鉴定。从 90份玉米自交系中筛选出 15份高抗材料和 2 7份中抗材料。结合血缘追踪发现 ,785 99和 786
关键词 玉米 穗粒腐病 抗病资源 鉴定 花丝通道注射法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菌毒素的初步研究(Ⅰ)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捷 咸洪泉 +3 位作者 宋佐衡 白金铠 刘桂清 郑文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本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可在Richard和小麦粒培养基上产生毒素。培养物经过滤、离心或甲醇浸提,再通过活性炭柱吸附和甲醇洗脱获得毒素晶体。毒素生物活性测定表明:无论是培养滤液还... 本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可在Richard和小麦粒培养基上产生毒素。培养物经过滤、离心或甲醇浸提,再通过活性炭柱吸附和甲醇洗脱获得毒素晶体。毒素生物活性测定表明:无论是培养滤液还是粗提纯毒素对玉米种子萌发、胚根和胚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3叶期幼苗的叶片亦有致萎作用,同时还能使根系发生褐变,与病株根系症状类似。电导测定证明,2×10~3μgg1的粗毒素和培养液都可引起叶片细胞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腐病 毒素 镰刀菌 玉米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胡南 章红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66-68,共3页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田间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类占80%。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质联用法对分离自穗腐病的9株镰刀菌进行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串珠镰刀菌素的定性检测。结果在4株禾谷镰刀菌和一株木贼...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田间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类占80%。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质联用法对分离自穗腐病的9株镰刀菌进行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串珠镰刀菌素的定性检测。结果在4株禾谷镰刀菌和一株木贼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株禾谷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了玉米赤霉烯酮;在所有被检菌株中均未测到串珠镰刀菌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镰刀菌毒素 防治
下载PDF
玉米穗腐病导致产量损失的品种和气候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惠康 张兰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9-103,共5页
1986~199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玉米穗腐病流行年份,抗病和感病玉米自交系的严量损失分别比常年高21%和35%。在气候因素中,日照时数对发病和产量损失影响较大。同一气候条件下感病系比抗病系产量损失大52%~82%。感病品种因穗腐病... 1986~199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玉米穗腐病流行年份,抗病和感病玉米自交系的严量损失分别比常年高21%和35%。在气候因素中,日照时数对发病和产量损失影响较大。同一气候条件下感病系比抗病系产量损失大52%~82%。感病品种因穗腐病造成的玉水产量损失比不利的气候因素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串珠镰刀菌 产量损失
下载PDF
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对玉米幼苗的胁迫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田雪亮 薛国正 +3 位作者 郎剑锋 陆宁海 刘鸣韬 陈锡岭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6期39-42,共4页
为了明确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对玉米种子和幼苗进行培养处理。结果表明:毒素浓度越高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抑制率、胚芽抑制率、胚根抑制率越高,且对玉米幼苗的毒害作用越强,造成幼苗的萎蔫程度愈强... 为了明确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对玉米种子和幼苗进行培养处理。结果表明:毒素浓度越高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抑制率、胚芽抑制率、胚根抑制率越高,且对玉米幼苗的毒害作用越强,造成幼苗的萎蔫程度愈强。不同品种玉米种子和幼苗对毒素的敏感性不同。玉米幼苗根系的电导率随毒素处理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其中对毒素耐受能力较强的品种为‘鲁单981’。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这为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快速筛选抗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菌 玉米苗枯病 粗毒素 电导率 细胞膜透性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抗镰孢菌穗腐病鉴定筛选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杨 陈靖 +4 位作者 徐秀德 董怀玉 王丽娟 姜钰 胡兰 《辽宁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21-23,共3页
采用双牙签法将玉米穗腐病病原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混合物接种到50份玉米杂交种上,对其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筛选出高抗(HR)玉米杂交种2份,抗病(R)玉米杂交种31份。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玉米穗腐病 镰孢菌 抗病筛选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分离鉴定及产毒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宝宝 毕四刚 +6 位作者 肖明纲 张冬英 闫强 张彦彦 杨树龙 朱振东 段灿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为全面阐明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真菌毒素对玉米籽粒的危害。2018年在黑龙江省21个玉米主产区县采集玉米穗腐病病样143份,采用种子健康检测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根据形态学... 为全面阐明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真菌毒素对玉米籽粒的危害。2018年在黑龙江省21个玉米主产区县采集玉米穗腐病病样143份,采用种子健康检测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的镰孢菌进行产毒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00株镰孢菌分离物,鉴定出12种镰孢种,其中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0.00%和16.00%;亚粘团镰孢和层出镰孢的分离频率均为13.00%;布氏镰孢分离占比12.50%;温带镰孢分离占比7.50%;新知镰孢分离占比2.50%;变红镰孢分离占比2.00%;拟枝孢镰孢、梨孢镰孢和居群镰孢分离频率均为1.00%;亚洲镰孢占比0.50%。产毒素类型分析发现,亚洲镰孢菌为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产毒类型,禾谷镰孢与布氏镰孢含3种产毒类型,其中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产毒类型最多,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稍次之,NIV型最少;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亚粘团镰孢、新知镰孢、变红镰孢、拟枝孢镰孢和梨孢镰孢均含有产伏马毒素的关键基因fum1,具备产伏马毒素能力,温带镰孢和居群镰孢不含有fum1基因。黑龙江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种类较多,其中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为优势致病镰孢,亚粘团镰孢、层出镰孢和布氏镰孢亦分布较广,温带镰孢和新知镰孢呈现小范围分布,拟枝孢镰孢、变红镰孢、梨孢镰孢以及居群镰孢是首次在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中分离得到,丰富了黑龙江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镰孢菌 产毒基因型
下载PDF
云南玉米穗腐病致病菌鉴定与共生群落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畏 田宇昂 +7 位作者 白宇汐 梁琳悦 余洋 梁鹏宽 蒋中华 石海春 柯永培 孙群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5,共10页
为鉴定云南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菌、研究其共生真菌群落结构以及了解主要致病菌的流行特征,从云南采集病原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对主要致病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样本中真菌总DNA的rDNA-ITS序列进行SMRT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为鉴定云南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菌、研究其共生真菌群落结构以及了解主要致病菌的流行特征,从云南采集病原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对主要致病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样本中真菌总DNA的rDNA-ITS序列进行SMRT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依据从文献中收集的中国21个省份穗腐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利用空间插值分析推测主要致病菌在中国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菌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其共生真菌群落中弯曲单胞瓶霉(Phialemonium curvatum)、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等稳定存在但在不同患病部位相对丰度不同;镰孢菌属不同的种在中国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分布。拟轮枝镰孢菌可能与少数共生真菌存在稳定的互利关系,其在云南的分布可能与玉米品种易感和现代物流导致的扩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鉴定 分离鉴定 SMRT测序 空间插值分析 玉米穗腐病 拟轮枝镰孢菌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对镰刀菌茎腐病抗性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友林 刘纪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玉米自交系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gcv=18.37%),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h^2=84.87%)。随着玉米年龄的增大,髓组织密度与髓组织含糖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在抽雄后19天和28天,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病害... 玉米自交系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gcv=18.37%),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h^2=84.87%)。随着玉米年龄的增大,髓组织密度与髓组织含糖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在抽雄后19天和28天,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病害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髓组织密度对茎腐病级别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皆为负值;不同时期的髓组织含糖量对茎腐病级别的总效应不同,但其直接效应均为正值。玉米自交系对镰刀菌茎腐病与赤霉菌茎腐病抗性间高度相关(r=0.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镰刀菌 茎腐病 抗病性
下载PDF
高赖氨酸玉米对串珠镰刀菌穗腐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长玲 郑长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8-95,共8页
以奥帕克-2高赖氨酸玉米(简称 O_2玉米)为材料,通过正反交、10×10不完全双列杂交以及六个世代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引起穗腐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O_2玉米对串珠镰刀菌穗腐病的抗性属于核遗传,... 以奥帕克-2高赖氨酸玉米(简称 O_2玉米)为材料,通过正反交、10×10不完全双列杂交以及六个世代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引起穗腐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O_2玉米对串珠镰刀菌穗腐病的抗性属于核遗传,为不完全显性,基因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抗性基因不存在上位性,抗性遗传力较高。抗性至少受1.7—2.2对基因的控制。由抗性程度不同的亲本配成的组合 F_1,其抗性一般偏向抗性好的亲本一方。子代 F_1与高、中和低亲本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高亲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7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玉米 穗腐病 串珠镰刀菌
下载PDF
陕西省玉米穗粒腐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各分离菌分布频率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秉元 龙书生 +1 位作者 李多川 李亚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2期98-103,共6页
1992~1993在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安康、商洛、榆林等地区的25个县、62个乡调查玉米穗粒腐病,并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占果穗面积1/3以上、发病严重的果穗占35.61%。对病穗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按出现频次计:Fusarium monilifo... 1992~1993在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安康、商洛、榆林等地区的25个县、62个乡调查玉米穗粒腐病,并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占果穗面积1/3以上、发病严重的果穗占35.61%。对病穗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按出现频次计:Fusarium moniliforme占42.58%,F.graminearum 20.34%,依次还有Rhizopus nigricans(13.59%)、Penicillium sp(7.95%)、Trichothecium roseum(4.21%)、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2.37%)、Olpitrichumofricanum(1.91%)、F.brachygibbosum(1.15%)、Acremoniella verrucosa(1.07%)、Bipolariszeicola(0.92%)等。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出现频次占优势,是陕西省玉米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粒腐病 串珠镰刀菌
下载PDF
玉米穗粒腐病的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试 被引量:28
14
作者 马秉元 龙书生 +1 位作者 李亚玲 李多川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0-304,共5页
在陕西省25个县调查玉米穗粒腐病,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达到果穗面积1/3以上的发病严重果穗占35.61%。分离得到1308个菌株,鉴定为17个种,分属14个属,其中串珠镰刀菌出现频率最高,占42.58%,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占20.34%。对串珠... 在陕西省25个县调查玉米穗粒腐病,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达到果穗面积1/3以上的发病严重果穗占35.61%。分离得到1308个菌株,鉴定为17个种,分属14个属,其中串珠镰刀菌出现频率最高,占42.58%,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占20.34%。对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10种主要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试,平均病级1.14~2.41,病情指数22.9~48.4。串珠镰刀菌是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禾谷镰刀菌为次优势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粒腐病 串球镰刀菌 致病性 病原菌
原文传递
玉米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广胜 杜娟 +2 位作者 高健 张志明 潘光堂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1,共6页
结合基因功能分类体系(Gene Ontology,GO)对筛选得到的玉米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片段进行全面生物学功能注释。以抗玉米穗粒腐病的自交系Bt-1为材料,接种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接菌后96 h的玉米苞叶样品以玉米全基因组基... 结合基因功能分类体系(Gene Ontology,GO)对筛选得到的玉米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片段进行全面生物学功能注释。以抗玉米穗粒腐病的自交系Bt-1为材料,接种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接菌后96 h的玉米苞叶样品以玉米全基因组基因芯片进行大规模筛选,利用分子注释系统(Molecular Annotation System,MAS)对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进行GO分子功能注释,分析特征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利用基因芯片从抗性材料Bt-1中获得的482条差异代表序列,GO注释获得大量重要信息,对应的基因注释包括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3个层次。GO能够准确预测与玉米穗粒腐病相关抗病基因的功能,对于了解表达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深入挖掘、理解高通量数据等方面的具有重大帮助,是研究抗病基因不可或缺的生物学信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粒腐 基因芯片 串珠镰刀菌 GO注释
原文传递
串珠镰刀菌引起玉米穗粒腐病防御酶变化及其电镜观察(英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袁广胜 赵茂俊 +2 位作者 张志明 沈亚欧 潘光堂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侵染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和病原菌侵染过程进行研究。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分别对抗(Bt-1)、感(掖478)玉米材料进行接种,取抗、感材料间隔24 h的6个时间段接菌部位的苞叶组织,分... 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侵染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和病原菌侵染过程进行研究。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分别对抗(Bt-1)、感(掖478)玉米材料进行接种,取抗、感材料间隔24 h的6个时间段接菌部位的苞叶组织,分析玉米植株感病后部分防御酶、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并用扫描电镜对病原菌入侵植株过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首先要经过1~3 d生长后,大约在72 h左右开始侵入气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侵入气孔的菌丝量逐渐增多。这说明病原菌是直接通过气孔侵入寄主苞叶组织。同时,玉米受串珠镰刀菌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感病材料Ye478中PAL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1中增加的更快、更高;同样对于POD来说,在感病材料Ye478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1中的高,但变化趋势在2个材料中相似;而丙二醛(MDA)的含量则相反,在感病材料Ye478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1中的低;对POD同工酶酶谱分析,2个材料都增加了3~4个条带,没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玉米感病后会通过增加POD的活性来抵御外源病菌的侵入。总体而言PAL和POD活性水平与材料抗性呈负相关;MDA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关系。对玉米植株感病后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分析和病原菌入侵寄主的电镜观察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玉米穗粒腐病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串珠镰刀菌 穗粒腐 组织病理学观察 防御酶活性
原文传递
解淀粉芽胞杆菌HRH317对串珠镰孢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欣 郝林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为明确新型生防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HRH317菌株对病原菌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对HRH317菌株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经HRH317... 为明确新型生防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HRH317菌株对病原菌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对HRH317菌株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经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处理后的串珠镰孢菌菌丝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对串珠镰孢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平均直径可达33.31 m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处理24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出现断裂现象;处理72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断裂较严重,多处裂解;处理96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彻底瓦解,且无完整菌丝体。透射电镜结果显示,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处理72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细胞形态扭曲变形,细胞内结构紊乱,遭破坏。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经PI染料染色处理12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有少数细胞被染成红色,细胞膜通透性受一定程度破坏;处理16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大面积被染红;处理20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被染色面积增大;处理24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膜受破坏程度增加,细胞内大面积被染色。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HRH317菌株对串珠镰孢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有破坏作用,能抑制病原菌串珠镰孢菌菌丝体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串珠镰孢菌 超微结构 玉米穗腐病
原文传递
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HRH317对感染串珠镰孢菌玉米幼苗伏马毒素B1含量及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欣 郝林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为探讨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RH317对感染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玉米幼苗产生伏马毒素B1(FB1)的影响,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菌株HRH317对串珠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并通过浸种处理进行盆栽试验,应用高效液相色... 为探讨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RH317对感染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玉米幼苗产生伏马毒素B1(FB1)的影响,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菌株HRH317对串珠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并通过浸种处理进行盆栽试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生长至3叶期后不同时间玉米幼苗叶片中FB1含量进行测定,同时于室内测定玉米幼苗叶片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HRH317能明显抑制串珠镰孢菌生长,抑菌圈直径平均可达33.31 mm;玉米幼苗生长至3叶期后1~6 d,菌株HRH317能有效抑制玉米植株体内FB1含量,经串珠镰孢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菌株HRH317菌悬液1∶1混合液处理玉米种子后,对幼苗中FB1的抑制率为59.20%~75.70%;而玉米种子先接种菌株HRH317菌悬液后接种串珠镰孢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对幼苗中FB1的抑制率为76.77%~88.10%。且这2种处理中幼苗叶片的SOD、CAT、PAL和POD活性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其峰值是对照的1.24~5.45倍。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HRH317可通过抑制FB1产生来降低串珠镰孢菌对玉米幼苗的侵害,同时能诱导玉米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的表达而增强其系统抗性,在防治玉米穗腐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HRH317 串珠镰孢菌 伏马毒素B1 防御酶 玉米穗腐病
原文传递
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胚根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史晓榕 白建法 白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串珠镰刀菌毒素(moniliformin)对玉米胚根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不同的品种对毒素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在所选用的三种培养基中,Richard培养基比Czapek和PS更利于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的生长,且比Czapek更利于其毒素的... 串珠镰刀菌毒素(moniliformin)对玉米胚根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不同的品种对毒素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在所选用的三种培养基中,Richard培养基比Czapek和PS更利于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的生长,且比Czapek更利于其毒素的产生。5个菌株在菌丝生长量及所产毒素对玉米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上无显著差异。高压灭菌法和过滤法所得粗提毒素的毒性无显著差异。在15—30℃范围内,菌体干物重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毒素含量则在20℃时出现峰值,菌体干物重与毒素含量不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菌 毒素 玉米 胚根 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