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duction of Hypoxia-induced Corneal Edema in Aged Eyes
1
作者 Alan K. Cheung Andrew W. Siu +1 位作者 Digby W. Cheung Edwin C. Mo 《Eye Science》 CAS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Purpose:Corneal thickness assessment is a common clinical procedure applied in corneal and contact lens car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ge on hypoxia-induced corneal swelling.Methods:Eighteen male ... Purpose:Corneal thickness assessment is a common clinical procedure applied in corneal and contact lens car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ge on hypoxia-induced corneal swelling.Methods:Eighteen male subject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younger [(23.7 ± 0.8) years old] and older [(74.4 ± 2.5) years old] groups. Each subject wore a thick soft contact lens (uniform thickness of 0.3 mm) on the left cornea. With the contact lens in place, the baseline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was measured using a specially designed photo-pachometer. The lens was then patched behind the closed eyelids, producing an extremely hypoxic stress to the cornea. The change i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was monitored every 20 minutes with momentary disruptions to the hypoxic stress over the next 2 hours. The increase in thickness was taken as an index of corneal edema. The rate of change in corneal thickness, as derived from a non-linear mathematical model, was compared between groups.Results:The corneal thickness of both age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ime (P<0.000 1). The mean corneal swelling constant for the older subjects was 16.5 × 10-3 (S.E.M. = 2.65 × 10-3) and the value for the younger subjects was 46.5 × 10-3 (S.E.M. = 3.25 × 10-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0 1).Conclusion:Aging cornea has a slower hypoxia-induced edema response compared with the younger group. Whether it is caused by a decreased corneal lactate production or an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physical expansion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Eye Science 2004;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症 角膜水肿 眼科学 老化角膜 组织缺氧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6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春霞 赵宇 +1 位作者 于紫燕 张劲松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2年第4期318-319,共2页
目的总结6例因配戴角膜接触镜(CL)引起的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成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 6例患者(平均年龄25岁)均配戴CL(1例硬性CL,5例软性CL)。其中5例以角膜剧烈疼痛... 目的总结6例因配戴角膜接触镜(CL)引起的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成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 6例患者(平均年龄25岁)均配戴CL(1例硬性CL,5例软性CL)。其中5例以角膜剧烈疼痛为主诉就诊。4例初次眼科检查时确诊假树枝状角膜炎,2例表现为放射状角膜神经炎和环状基质混浊。所有病例进行角膜刮片培养并确诊棘阿米巴感染。5例立即开始0.02%氯己定联合抗真菌滴眼液滴眼治疗,最终矫正视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范围为0.5~1.5。另外1例未能及时治疗,角膜炎症状恶化,视力下降为手动,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手术,术后矫正视力提高到0.6。结论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早期阶段及时应用0.02%氯己定联合抗真菌药物滴眼可提高疗效,避免不必要手术,并产生相对较好的最终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棘阿米巴 氯己定 角膜 接触镜
下载PDF
角膜水平屈光力不对称对OK镜片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静文 廖瑞端 +5 位作者 冯涓涓 陈咏冲 陈雪梅 朱文珲 林先轩 周建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8期2000-2002,共3页
目的: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初步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中出现镜片偏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6个月的OK镜治疗患者84例162眼,平均年龄(15.59±3.29)岁,原始平均等效球镜度(-4.18±1.48)D,平均角膜水平屈光力(43.... 目的: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初步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中出现镜片偏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6个月的OK镜治疗患者84例162眼,平均年龄(15.59±3.29)岁,原始平均等效球镜度(-4.18±1.48)D,平均角膜水平屈光力(43.23±1.30)D。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试戴情况,选配DK值为58,HDS材料的一副OK镜片,连续夜戴6个月以上。定期给予包括角膜地形图在内的常规眼科检查,数据资料录入电脑,采用SPSS10.0中χ2检验及SAS中的单变量方差分析,分析镜片偏位的原因。结果:对治疗前角膜地形图资料分析发现角膜颞侧与鼻侧的水平屈光力有较明显的不对称,即鼻侧平,颞侧陡,且越向周边相差越明显。治疗6个月后,原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颞侧比鼻侧大的66眼中有38眼出现镜片颞侧偏位(占57.58%),颞侧与鼻侧基本对称的93眼中有17眼出现颞侧偏位(占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鼻侧比颞侧屈光力大的3眼中有2眼出现镜片鼻侧偏位,因病例数少未列入统计学分析。结论:治疗中镜片易向陡区偏位,角膜前表面的水平屈光力颞侧高于鼻侧的不对称性可能是造成角膜塑形术中镜片容易出现颞侧偏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水平屈光力不对称 OK镜片 定位技术 角膜塑型术 角膜地形图 并发症
下载PDF
水凝胶软性亲水接触镜临床应用及安全性 被引量:3
4
作者 何跃 吕红彬 +4 位作者 欧阳科 干锦华 徐梅 余玲 张熙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423-1429,共7页
背景:采用水凝胶材料制作而成的Extra-Care软性亲水接触镜含水量、透氧系数、折射率等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标准。目的:通过与已上市的同类产品TB软性隐形眼镜对比,评价Extra-Care软性亲水接触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5例近视眼志愿... 背景:采用水凝胶材料制作而成的Extra-Care软性亲水接触镜含水量、透氧系数、折射率等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标准。目的:通过与已上市的同类产品TB软性隐形眼镜对比,评价Extra-Care软性亲水接触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5例近视眼志愿者随机分入配戴Extra-Care软性亲水接触镜组(试验组)与配戴TB软性隐形眼镜组(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在入选当天、使用7d、使用30d、使用90d时进行视力清晰程度、视力稳定性、配戴舒适度、镜片中心定位、镜片覆盖、眼部异物感、角巩膜缘充血和角膜点状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结果与结论:两组视力清晰程度、视力稳定性、镜片中心定位、镜片覆盖、眼部异物感、角巩膜缘充血和角膜点状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试验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Extra-Care软性亲水接触镜的临床应用是有效和安全的,并提高了配戴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生物相容性 水凝胶材料 软性隐形眼镜 接触镜 安全性 有效性 近视 角膜 视力稳定性
下载PDF
饮用水对角膜接触镜保存盒棘阿米巴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月华 崔春权 郑善子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65-166,共2页
[目的]观察饮用水的棘阿米巴污染情况,研究其与角膜接触镜保存盒棘阿米巴污染的关系.[方法]对延吉市居民饮用水棘阿米巴污染情况及大学生角膜接触镜保存盒和保存液的棘阿米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将103份饮用水和93份角膜接触镜保存液及保... [目的]观察饮用水的棘阿米巴污染情况,研究其与角膜接触镜保存盒棘阿米巴污染的关系.[方法]对延吉市居民饮用水棘阿米巴污染情况及大学生角膜接触镜保存盒和保存液的棘阿米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将103份饮用水和93份角膜接触镜保存液及保存盒擦拭液接种于有灭活大肠杆菌的无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在28℃条件下培养1周,观察棘阿米巴生长情况.[结果]93份角膜接触镜保存盒擦拭液及保存液中有1份(1%)检出棘阿米巴污染,103份饮用水中有41份(40%)检出棘阿米巴污染.[结论]角膜接触镜保存液和保存盒棘阿米巴污染可能与不正确地使用饮用水清洗和保存角膜接触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属 角膜 接触镜
下载PDF
透气硬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钱进 杨冠 +3 位作者 史建明 徐玉红 裘玲芳 陈晓冬 《临床眼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目的 评价透气硬性角膜接触镜 (RGP)的临床矫正效果及舒适程度。方法 对 10 2例 (185只眼 )在我院配戴 RGP的患者首先作 (主觉 +他觉 )验光后观察其配戴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 ,然后观察其配戴 RGP后的矫正视力 ,并观察在配戴 RGP后不同... 目的 评价透气硬性角膜接触镜 (RGP)的临床矫正效果及舒适程度。方法 对 10 2例 (185只眼 )在我院配戴 RGP的患者首先作 (主觉 +他觉 )验光后观察其配戴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 ,然后观察其配戴 RGP后的矫正视力 ,并观察在配戴 RGP后不同时期对镜片的适应性及舒适感等。结果 配戴 RGP矫正视力≥ 1.0者为5 8.4 % ,0 .6~ 0 .9者为 31.4 % ,0 .5及以下者为 10 .3% ,RGP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 ,RGP的处方度数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度数。戴镜 1月后均感觉适应舒适 ,镜片中心位置及活动度好 ,仅少数患者偶有干涩、痒感 ,滴用眼液后改善。结论  RGP能矫正各种散光 ,具有透氧透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气硬性角膜接触镜 矫正视力 镜片 适应性 舒适感
下载PDF
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角膜透明度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董亚慧 侯杰 +2 位作者 张静 许亚菲 雷玉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透明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女性近视患者行角膜光密度检查,按照患者持续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时间将患者分为配戴≥2年~...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透明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女性近视患者行角膜光密度检查,按照患者持续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时间将患者分为配戴≥2年~<5年组、配戴≥5年~<10年组和配戴≥10年组,同期纳入年龄、性别匹配和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作为对照组,每组50例50眼。以角膜中心为圆心将受检眼角膜划分为直径范围0~2、2~6、6~10、10~12 mm 4个环区,并按照角膜层次将角膜分为浅层(距角膜前表面≤120μm)、深层(距角膜后表面≤60μm)和中间层(角膜浅、深层之间),均取右眼测量结果纳入研究,比较各组受检眼不同角膜环区各层的角膜光密度值。结果随着角膜接触镜配戴时间的延长,角膜光密度值呈下降趋势。对照组、配戴≥2年~<5年组、配戴≥5年~<10年组和配戴≥10年组受检眼角膜光密度值分别为18.51±1.79、18.25±2.10、18.16±1.89和17.83±1.65,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29)。各组角膜0~2、2~6和6~10 mm环区浅层光密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77、2.080、2.229,均P>0.05)。10~12 mm环区浅层角膜光密度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6,P=0.002),其中配戴≥5年~<10年组浅层角膜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和配戴≥2年~<5年组,配戴≥10年组角膜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角膜0~2 mm和6~10 mm环区中间层光密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8、2.813,均P<0.05),其中配戴≥10年组角膜光密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角膜0~2、2~6、6~10和10~12 mm环区深层光密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85、5.625、3.398、2.775,均P<0.05),其中配戴≥5年~<10年组角膜0~2、2~6和10~12 mm深层角膜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配戴≥2年~<5年组,配戴≥5年~<10年组6~10 mm和配戴≥10年组0~2、2~6、6~10 mm深层角膜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5年内不影响角膜透明度,持续配戴5年以上会导致周边角膜浅层透明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软性接触镜 角膜 光密度测定法 透明度
下载PDF
角膜共焦显微镜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
8
作者 夏冉 舒娜 +2 位作者 王勇 周吕琴 史春生 《实用防盲技术》 201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技术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CL)的治疗效果。选择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 目的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技术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CL)的治疗效果。选择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评价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疼痛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基于角膜共焦显微镜的观察,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观察组为(3.8±1.1965)d,对照组为(5.1±1.518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疼痛值观察组术后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BCL可明显缩短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可作为翼状胬肉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角膜共焦显微镜可以非侵入的观察眼表的活体组织结构,是监测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理想工具.可为适时取出BCL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角膜接触镜 活体共焦显微镜 角膜
下载PDF
微型巩膜镜在眼表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心宇 陈陆霞 《国际眼科纵览》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巩膜接触镜是一种大直径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它不与角膜接触,完全由巩膜支撑。近年来,由于巩膜接触镜可通过和角膜前表面形成泪液池,中和光学像差,为角膜不规则患者提供清晰稳定的视力,还可有效治疗多种眼表疾病,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安... 巩膜接触镜是一种大直径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它不与角膜接触,完全由巩膜支撑。近年来,由于巩膜接触镜可通过和角膜前表面形成泪液池,中和光学像差,为角膜不规则患者提供清晰稳定的视力,还可有效治疗多种眼表疾病,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日渐成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为使巩膜镜的配戴更加便捷与舒适,巩膜镜在材质和设计上不断更新,由此出现了微型巩膜镜(mini-scleral lens),这种小直径巩膜镜不但保留了巩膜镜的优点,更具应用优势,更容易配戴,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治疗原发或继发的不规则角膜,还可有效治疗多种眼表疾病导致的干眼。此外,微型巩膜镜还可与药物合用增加药效。本文针对微型巩膜镜在眼表疾病的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巩膜镜 不规则角膜 干眼
原文传递
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眼安全性的探讨 被引量:66
10
作者 毛欣杰 黄橙赤 +1 位作者 陈琳 吕帆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以及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的变化。方法对30例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年龄(11.67±1.63)岁,屈光状态(-2.56±0.86)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矫正。分别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 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以及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的变化。方法对30例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年龄(11.67±1.63)岁,屈光状态(-2.56±0.86)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矫正。分别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黏滞性(CH)、角膜阻力因子(CRF)、Goldmann相关眼压(IOPg)、角膜补偿眼压(IOPcc),分别用改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和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d后近视度数已开始有效减低。戴镜前、戴镜后1周及6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分别为(43.32±0.21)、(41,66±0.27)和(41.65±1.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37,P〈0.01),1周之后变化趋于稳定。角膜生物力学CH值和CRF值戴镜1d后也开始降低,1周以后开始恢复,3和6个月时已恢复到戴前水平。戴镜后1周IOPg和IOPcc分别为(9.09±0.38)和(8.52±0.39)mmHg(1mmHg:0.133kPa),比戴镜前降低,1周时达到最低,1周以后变化趋于稳定。戴镜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在1周时降低,6个月时仍比配戴前低(F=4.739,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角膜塑形术能有效的降低近视度数集中于1周内,该时间段角膜生物力学属性产生相应的降低变化,但在1周之后的角膜塑形稳定期内,角膜生物力学属性会恢复并保持原来水平,说明角膜塑形未破坏角膜微型结构,其早期的反应可能与角膜对角膜塑形镜片适应过程中的角膜结构暂时性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塑形术角膜 接触镜 人体测量术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大学生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洋 王家香 +2 位作者 甘仲霖 黄朝霞 乔一平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研究长期配戴(>5 a)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大学生与未配戴SCL大学生眼表泪膜的差异,探讨SCL长期配戴对眼表泪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依据SCL戴镜时间将SCL戴镜者区分为<5 a组、5~10 a组和>10 a组,共3组。对正常对照组(35... 目的研究长期配戴(>5 a)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大学生与未配戴SCL大学生眼表泪膜的差异,探讨SCL长期配戴对眼表泪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依据SCL戴镜时间将SCL戴镜者区分为<5 a组、5~10 a组和>10 a组,共3组。对正常对照组(35人70眼)和病例组(66人132眼)的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试验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时间<5 a组Schirmer I test、FL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戴镜组BUT、Schirmer I test、FLS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会引起泪膜功能下降和角膜上皮损伤,且戴镜时间越长,损害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镜 亲水性 眼泪 角膜 学生
原文传递
配戴角膜矫形镜对角膜形态和单色光波阵面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毛欣杰 吕帆 瞿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71-473,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矫形镜对角膜形态和单色光波阵面像差的影响,评价角膜形态的改变对眼球光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近视眼志愿者25例(50只眼),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为-1.75--4.75D,受检眼均在配戴前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的检... 目的探讨角膜矫形镜对角膜形态和单色光波阵面像差的影响,评价角膜形态的改变对眼球光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近视眼志愿者25例(50只眼),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为-1.75--4.75D,受检眼均在配戴前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的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和单色光波阵面像差测量。受检者夜戴镜片至少7 h,配戴后1 d、1、2、4、8、12周晨起戴镜片检查,详细记录配戴者戴镜的天数和夜戴的时间。分别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12周后随访检查再次作单色光波阵面像差的测量。结果受检者戴镜前的矫正视力为-0.0628±0.0286(LogMAR),而戴角膜矫形镜12周后的矫正视力为-0.0120±0.031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17.821,P<0.001);戴镜前单色光波阵面像差Zernike函数值的均方根RMS(Root-Mean-Square)为(0.5766±0.4771)μm,而戴镜90 d后单色光波阵面像差Zernike函数值的均方根RMS值为(1.3731±0.8039)μm,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36.513,P<0.001),与各级像差相关的Zernike函数值的RMS值均增加;角膜地形前表面偏心率下降,但后表面偏心率增加。结论降低近视度数的角膜矫形镜可引起患者视觉质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矫形镜 角膜形态 单色光波阵面像差 近视
原文传递
角膜接触镜在PR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光明 麦才铿 《眼科》 CAS 2000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评价PRK术后角膜接触镜在角膜上皮愈合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8月~12月PRK术后病例,以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154例(305只眼)为研究组,以术后涂抗生素眼膏、敷料包盖181例(341只眼)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PRK术后角膜接触镜在角膜上皮愈合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8月~12月PRK术后病例,以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154例(305只眼)为研究组,以术后涂抗生素眼膏、敷料包盖181例(341只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上皮愈合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三天角膜上皮痊愈299只眼(98.03%),角膜出现丝状物1只眼(0.33%),角膜出现膜状沉积物11只眼(3.63%);对照组,术后三天角膜上皮痊愈196只眼(57.48%),角膜出现丝状物45只眼(13.2%),角膜出现膜状沉积物33只眼(9.68%)。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RK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能促进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减轻角膜丝状物和角膜膜状物形成,从而减轻病人术后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接触镜 激光手术 近视 角膜上皮愈合
原文传递
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角膜接触镜认知与使用行为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薇薇 范存欣 +2 位作者 李文 黎永锋 马绍斌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89-991,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安全使用角膜接触镜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广州市5所高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角膜接触镜基本...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安全使用角膜接触镜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广州市5所高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角膜接触镜基本知识与使用行为等。结果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率为20.27%,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及月消费(元)的大学生佩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为(7.38±4.39)分,有角膜接触镜佩戴经历者健康使用行为得分为(7.62±2.78)分;分类树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的因素主要有佩戴经历、性别、专业与年级。结论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使用行为水平也亟待提高。应倡导开展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安全使用行为,保护大学生的眼部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接触镜 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 学生
原文传递
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鼎 连燕 +2 位作者 黄芳 李瑾 吕帆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 应用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UHR-OCT)技术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CL)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眼,观察组在手... 目的 应用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UHR-OCT)技术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CL)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眼,观察组在手术末予配戴博士伦纯视BCL 1片.术后连续3d,之后隔天复查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用UHR-OCT扫描评价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最终愈合通过荧光素染色确认.术后疼痛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组间的上皮愈合时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VAS疼痛值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成功地配戴BCL,无一例出现角膜接触镜相关并发症.在戴镜情况下,UHR-OCT清晰地显示术后角膜的超微形态学特征,连续扫描显示角膜上皮的动态愈合过程.UHR-OCT判断的角膜上皮愈合与荧光素染色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符合率为95%).基于UHR-OCT的评估,角膜上皮愈合平均时间观察组为(3.7±1.2)d,对照组为(4.8±1.5)d(t=16.78,P<0.01).观察组的VAS疼痛值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4.75、-3.84、-2.96、-2.52、-1.98,P均<0.05).结论 BCL可明显缩短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可作为胬肉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UHR-OCT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检查手段,是监测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理想工具,可为适时取出BCL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接触镜 亲水性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角膜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载药角膜接触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家春 张萍辉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9期572-576,共5页
分子印迹角膜接触镜(MI-CL)可有效延缓药物缓释和提高眼科给药效率。它不仅能显著降低患者因滴药带来的不适感,还可反复负载相关药物,并负载大分子量药物,在临床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笔者就MI-CL的原理、发展、载药和缓释模式等做一综... 分子印迹角膜接触镜(MI-CL)可有效延缓药物缓释和提高眼科给药效率。它不仅能显著降低患者因滴药带来的不适感,还可反复负载相关药物,并负载大分子量药物,在临床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笔者就MI-CL的原理、发展、载药和缓释模式等做一综述,为今后新型角膜接触镜设计和临床用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药物缓释 角膜 接触镜 载药角膜接触镜 眼科学
原文传递
正常戴角膜接触镜患者的角膜地形图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齐艳华 廉井财 +2 位作者 邓伟 周德佑 王康孙 《眼科》 CAS 1997年第4期195-196,共2页
通过对戴角膜接触镜患者停镜后进行定期角膜地形图观察,发现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变形,如中心区不规则散光、缺乏正常角膜的由中心向周围逐渐变扁平和丧失辐射性对称。停镜后角膜恢复正常形态的时间为2~8周,平均为4.07±1.7... 通过对戴角膜接触镜患者停镜后进行定期角膜地形图观察,发现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变形,如中心区不规则散光、缺乏正常角膜的由中心向周围逐渐变扁平和丧失辐射性对称。停镜后角膜恢复正常形态的时间为2~8周,平均为4.07±1.76周。最长时间为12周。停镜2周左右角膜变化较明显。提示屈光性角膜手术前,对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要定期检查角膜地形图,直至角膜形态恢复正常,才可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镜 副作用 角膜地形图
原文传递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有干眼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的角膜神经密度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亮 陈佳 +3 位作者 张栋 余鹏 谢文加 王勤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81-285,共5页
目的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无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以及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 目的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无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以及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17例(34眼,对照组)。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分别拍摄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比较3组眼表疾病评分问卷(OSDI)得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I试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各组之间BUT(F=9.04,P〈0.01),角膜荧光素评分(F=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组SchirmerI试验结果较对照组小(P〈0.05)。各组间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鼻侧与中央、颞侧相比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各项客观的干眼评价指标较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高,与无症状者基本无差异。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不会影响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的神经密度。角膜神经密度中央与颞侧基本无差异,而鼻侧小于中央及颢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镜 亲水性 干眼病 共聚焦显微镜 活体 神经密度 角膜
原文传递
改良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璨 李秀娟 +1 位作者 王媛 张金嵩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年第6期418-422,共5页
目的评价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2例(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 目的评价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2例(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行改良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49例(94.23%);未复位的3例中,1例再次行巩膜扣带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术后6个月,视力优于术前(t=8.476,P=0.000)。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2.24)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2,P=0.084)。随访期间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嵌顿、眼内炎、白内障进展或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式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便,优势明显,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单纯性 巩膜扣带术 接触镜 角膜
原文传递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角膜上皮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玉胜 庄宪丽 +2 位作者 杨延振 张秋秋 李路路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647-650,共4页
目的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组织的基底细胞数目、上皮厚度、基底细胞形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超过3年的患者33例(66眼,角膜接触镜组)和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 目的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组织的基底细胞数目、上皮厚度、基底细胞形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超过3年的患者33例(66眼,角膜接触镜组)和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33例(66眼,对照组),对所选患者,在去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Flap—freeEpi.LASIK)手术中,用Epi-K角膜上皮刀取下角膜上皮瓣。2组中各取30例(60眼)采用超声进行离体角膜上皮瓣厚度的测量和采用显微镜进行基底细胞计数,各取3例(6眼)进行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瓣基底细胞形态的变化和进行PCNA的测定。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层厚度为(55.33±4.56)μm;对照组角膜上皮层厚度为(57.19±3.82)μm,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5)。角膜接触镜组基底上皮细胞数目减少,为(3872.6±153.2)eells/mm^2;对照组基底上皮细胞数目为(3989.2±289.6)cells/mm^2,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7,P〈0.01)。角膜接触镜组较对照组角膜基底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形态欠规整,基底膜较厚,相对粗糙。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可发现PCNA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无阳性细胞。结论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角膜上皮损伤:使角膜上皮层变薄;单位面积内的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数量减少;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学改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之间的连接和基底膜遭到破坏,PCNA阳性细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接触镜 亲水性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