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de- and wind-driven variability of water level in Sansha Bay, Fujia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Hongyang LIN Jianyu HU +4 位作者 Jia ZHU Peng CHENG Zhaozhang CHEN Zhenyu SUN Dewen CHE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32-346,共15页
This study analyzes water-level variability in Sansha Ba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near Fujian, China, using water-level data observed from seven stations along the coast and wind data observed from a moored buoy near ... This study analyzes water-level variability in Sansha Ba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near Fujian, China, using water-level data observed from seven stations along the coast and wind data observed from a moored buoy near Mazu Island. At super-to near-inertial frequencies, tides dominated the water-level variation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semi-diurnal (prmafily M2, S2, and N2) and diurnal tides (primarily Kb O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residual (non-tidal) water-level time series and the observed wind-stress time series exceeded 0.78 at all stations, hinting that the wind acting on the study region was another factor modulating the water-level variability. A cross-wavelet and wavelet-coherence analysi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i) the residual water level at each station was more coherent and out-of-phase with the alongshore winds mostly at sub-inertial time scales associated with synoptic weather changes; and (ii) the residual water-leve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uter and inner bay was more coherent with the cross-shore winds at discrete narrow frequency bands, with the wind leading by a certain phase. The analysis also implied that the monsoon relaxation period was mo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d-sea breeze, modulating the residual water-level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water level TIDE wind Sansha Bay
原文传递
唐山丰南海域余水位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
2
作者 赵海亮 邢硕 熊伟 《水道港口》 2023年第3期346-351,共6页
唐山丰南港区是唐山港“一港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海域进行余水位特征分析,是实现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重要手段。基于丰南站1 a的实测潮位和风数据,通过调和分析、频谱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计算余水位和风的规律,对余水位的成因、... 唐山丰南港区是唐山港“一港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海域进行余水位特征分析,是实现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重要手段。基于丰南站1 a的实测潮位和风数据,通过调和分析、频谱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计算余水位和风的规律,对余水位的成因、规律与风速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余水位在春、夏季的作用较弱,在秋、冬季的作用较强;春夏季常风向主要是东南偏南—西南偏西;秋冬季的常风向主要是西北—东北。并且余水位与风速呈现较强相关性;11~12月的北向离岸风会导致施测海域发生较大减水。通过余水位与风建立相关关系,减小余水位的预报偏差,以提升短期潮位预报的精度,可对航道通航起到预警作用,从而提升其通航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南站 潮汐调和 余水位
下载PDF
长江口余水位时空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正东 朱建荣 +1 位作者 宋云平 顾靖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0,共9页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长江口南支崇西、南门和堡镇水文站逐时水位资料,大通水文站逐日平均径流量和崇明东滩气象站风速风向,分析了余水位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这3个水文站中,各月余水位崇西水文站最高,堡镇水文站最低;各水文站...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长江口南支崇西、南门和堡镇水文站逐时水位资料,大通水文站逐日平均径流量和崇明东滩气象站风速风向,分析了余水位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这3个水文站中,各月余水位崇西水文站最高,堡镇水文站最低;各水文站余水位的落差在低径流量期间较小,在高径流量期间趋大.径流量越大,上下游余水位落差越大.在2016年,崇西、南门和堡镇水文站2月余水位最低,量值分别为2.09 m、1.96 m和1.93 m;7月达到最大,量值分别为2.91 m、2.62 m和2.50 m.余水位主要是由径流量决定的,风况也是导致余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南风导致余水位下降,北风导致余水位上升.在2017年,月平均余水位最小值出现在12月,崇西、南门和堡镇水文站量值分别为2.04 m、1.91 m和1.87 m,是由全年最低径流量导致的;月平均余水位最大值出现在10月,量值分别为2.79 m、2.58 m和2.49 m.尽管10月径流量比7月低了24214 m3/s,但余水位比7月还高,原因是10月中下旬持续的强偏北风,产生了强烈的向岸艾克曼水体输运,导致水位上升.长江口余水位时空变化显著,在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中需要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余水位 时空变化 径流量 风况
下载PDF
长江口余水位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宋云平 朱建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133,共13页
应用严格验证过的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长江口余水位的时空变化,分析径流、潮汐和风应力对余水位的影响,揭示了余水位变化的动力机制.长江河口余水位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过程主要是受径流影响,其次是受风的影响.余水位上游大... 应用严格验证过的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长江口余水位的时空变化,分析径流、潮汐和风应力对余水位的影响,揭示了余水位变化的动力机制.长江河口余水位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过程主要是受径流影响,其次是受风的影响.余水位上游大于下游.全年最高余水位出现在9月,徐六泾、崇西、南门、堡镇和深水航道北导堤东端分别为0.861 m、0.754 m、0.629 m、0.554 m和0.298 m.最低余水位徐六泾和崇西出现在1月,分别为0.420 m和0.391 m;南门和堡镇出现在2月,分别为0.313 m和0.291 m;深水航道北导堤东端出现在4月,量值为0.111 m.北支余水位低于南支,原因在于进入北支的径流量少.南港的余水位大于北港,同一河道内南侧的余水位大于北侧,原因在于径流受科氏力作用右偏.对比仅有径流、潮汐和风的数值试验结果,对余水位作用最大的是径流,其次是潮汐,最小的是风.月平均径流量7月达到最大,会导致最高余水位,但期间为东南风,产生的余水位十分微小.9月盛行的北风产生向陆的Ekman水体输运,会引起河口余水位上升,且期间径流量仍处于高值区,两者相互作用,导致整个河口全年最高余水位出现在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水位 径流 潮汐 长江口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夏、冬季的潮汐特征及余水位与风的相关性初步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朱佳 胡建宇 +4 位作者 陈照章 孙振宇 杨龙奇 彭帅星 吉皎月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大亚湾及其邻近海域冬、夏季各14个临时水位观测点1个月的实测潮位资料显示:各站的水位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且湾顶比湾口更为明显。本文采用了调和分析方法,给出M_(2)、S_(2)、K_(1)、O_(1)四个主要分潮及M_(4)、M_(6)、2MS_... 大亚湾及其邻近海域冬、夏季各14个临时水位观测点1个月的实测潮位资料显示:各站的水位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且湾顶比湾口更为明显。本文采用了调和分析方法,给出M_(2)、S_(2)、K_(1)、O_(1)四个主要分潮及M_(4)、M_(6)、2MS_(6)三个浅水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同潮图,分析大亚湾的主要潮汐特征,探讨了浅水分潮对双峰结构的贡献,并采用交叉谱分析对余水位与风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大亚湾海域各主要分潮振幅均由湾口向湾顶递增;高潮发生时间由湾口向湾顶推迟;涨潮历时均大于落潮历时;平均潮差在湾顶达到最大;(2)大亚湾内属于不正规半日潮,而考洲洋及其湾外海域则属于不正规全日潮;(3)大亚湾内浅水效应明显,从湾口至湾顶,六分之一日分潮的振幅呈5—7倍的增长,主导了大亚湾潮波系统的形变;(4)分潮重构结果显示,四分之一日和六分之一日浅水分潮(尤其是2MS_(6)分潮)的异常增长,是导致大亚湾潮汐双峰现象的主要原因;(5)冬季大亚湾内各点的余水位与风速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3以上;(6)周期为0.45—0.53 d的沿岸风对各站余水位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水位双峰 潮汐特征 浅水分潮 余水位与风的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