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被引量:4
1
作者 Song Guo Kai Zhu +2 位作者 Mei-Jun Yan Xin-Hua Li Jun T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36期13179-13188,共10页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remains a global health problem,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can cause failure of internal fixation.Cortical bone ...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remains a global health problem,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can cause failure of internal fixation.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is an effective,saf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DD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In this review,we analyzed the anatomy,biomechanics,and advantages of the CBT technique in lumbar DDD and revision surgery.Additionally,the clinical trials and case reports,indications,advanc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technique were further discussed and reviewed.Finally,we concluded that the CBT technique can be a practical,effective and safe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especially in DDD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s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 ANATOMY Biomechanics INDICATIONS Clinical trials and case reports Advancements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被引量:2
2
作者 Sundar Karki Shaodong Zhang +2 位作者 Xiaohu Wang Arjun Sinkemani Ganesh Kumar Sah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3期31-47,共17页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PS) which offers great advantag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which include the risk of superior facet joint violation and muscle damage. Recently,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screw insertion via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has been invented which has less invasive process and can be placed without the drawback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However, it has to remain an interest whether CBT will provide similar or greater clinical outcomes compared to PS in PLIF. So the main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based on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is topic.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PLIF with CBT has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based on pain intensity, ODI status and JOA score, as well as similar fusion rate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ed complication such as loosening of screw. In addition PLIF with CBT has advantages of less facet joint violation, less blood loss, less intraoperative muscle damage and perioperative pain.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can suggest that PLIF with CB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PS in P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rtical screw pedicle screw
下载PDF
Multitrack and multianchor point screw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the Wiltse approach for lesion debridement for lumbar tuberculosis
3
作者 Yu-Fei Yuan Zhi-Xin Ren +5 位作者 Cun Zhang Guan-Jun Li Bing-Zhi Liu Xiao-Dong Li Jie Miao Jian-Fei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4期3167-3175,共9页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lumbar tuberculosis is high worldwide,and effective treatment is a continuing problem.AIM To study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multitrack and multianchor point screw technique combined w...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lumbar tuberculosis is high worldwide,and effective treatment is a continuing problem.AIM To study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multitrack and multianchor point screw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Wiltse approach for lesion debridement to treat lumbar tuberculosis.METHODS The C-reactive protein(CRP)level,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and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grade were recorded and analysed pre-and postoperatively.RESULTS The CRP level and ESR returned to normal,and the VAS score and ODI were decreased at 3 mo postoperativel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values(P<0.01).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was relieved,and the ASIA grade increased,with no adverse events.CONCLUSION The multitrack,multianchor point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Wiltse approach for debridemen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tubercu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spine TUBERCULOSIS DEBRIDEMENT pedicle screw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 Wiltse approach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对腰椎骨折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林勤 郑忠 +1 位作者 李超雄 林向全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6期1-4,21,共5页
目的探究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有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 目的探究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有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研究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脊柱状态、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楔形角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椎体前缘压缩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和巴塞尔指数评价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改善伤椎高度丢失,并减轻创伤应激和疼痛刺激,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康复效率,改善预后,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 腰椎骨折 腰椎功能 伤椎高度丢失
下载PDF
Lumbar pedicle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 被引量:11
5
作者 Song Tengfei Wellington K Hsu Ye Tianw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1期3808-3813,共6页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lumbar pedicle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a new fixation technique for lumbar surgery.Data sources The data analyzed in this re...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lumbar pedicle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a new fixation technique for lumbar surgery.Data sources The data analyzed in this review are mainly from articles reported in PubMed published from 1994 to 2014.Study selection Original articles and critical reviews relevant to CBT technique and lumbar pedicle fixation were selected.Results CBT technique was firstly introduced as a new fixation method for lumbar pedicle surgery in 2009.The concepts,morphometric study,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BT technique were reviewed.The insertional point of CBT screw is located at the lateral point of the pars interarticularis,and its trajectory follows a caudocephalad path sagittally and a laterally directed path in the transverse plane.CBT technique can be used for posterior fixation during lumbar fusion procedures.This technique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which affords better biomechanical stability,fixation strength and surgical safety.Therefore,CBT technique has the greatest benefit in lumbar pedicle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nd obesity.Conclusion CBT technique is a better alternative option of lumbar pedicle fixation,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nd obe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cle screw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OSTEOPOROSI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原文传递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郑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3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2例。...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疼痛,且不会影响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
下载PDF
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设计以及在腰椎改良皮质骨轨迹的应用
7
作者 张治豪 居来提·买提肉孜 +3 位作者 张连鹏 肖扬 阿卜杜萨拉木·托合提 帕尔哈提·热西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的 设计一款用于改良皮质骨轨迹(modifi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MCBT)置钉技术的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验证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在MCBT技术中的力学特性。方法 根据MCBT技术,设计螺钉的螺距为2 mm,全长45 mm,粗杆部分... 目的 设计一款用于改良皮质骨轨迹(modifi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MCBT)置钉技术的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验证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在MCBT技术中的力学特性。方法 根据MCBT技术,设计螺钉的螺距为2 mm,全长45 mm,粗杆部分直径恒定5.5 mm,细杆部分直径为4.0~4.5 mm变径,粗杆和细杆连接的变径位置长度为2 mm。从变径位置、螺纹深度、螺纹类型3个方面设置参数,开展三因素三水平L9正交试验,并建立螺钉模型。基于有限元方法对设计的螺钉进行扭转、弯曲和拔出力计算,对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并确定螺钉模型。建立骨质疏松标本L4椎体三维模型,并按照MCBT技术置钉。比较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和常规非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抗拔出力。结果 通过极差分析,得出螺钉6(变径位置距离螺钉头部24 mm,螺纹深度0.7 mm,螺纹类型为45°对称螺纹)为最优螺钉。在抗拔出力方面,第6款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比4.5 mm常规非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提高13.1%,与5.5 mm常规非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螺钉变径位置对螺钉拔出力影响最小,螺纹类型对拔出力影响最大,螺纹深度对扭转、弯曲影响最大。与常规非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相比,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前端较细,可避免进钉点发生劈裂;螺钉后端直径较粗,具有较好的抗拔出力性能。研究结果为MCBT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改良皮质骨轨迹 螺钉设计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定量CT测量腰椎椎弓根螺钉钉道骨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对比研究
8
作者 于桐泊 余含笑 +2 位作者 姚容 杨李 朱雪娥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7期600-603,610,共5页
目的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国人腰椎椎体与椎弓根螺钉钉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行腰椎QCT检查的99... 目的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国人腰椎椎体与椎弓根螺钉钉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行腰椎QCT检查的99例患者资料,男48例,女51例;年龄20~83岁,平均(50.90±15.80)岁。椎弓根螺钉钉道(G)进一步分为椎弓根内节段(R1)和椎体内节段(R2),采用QCT骨密度分析软件测量L_(2~4)椎体(R3)与椎弓根螺钉钉道的骨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R1、R2和R3之间骨密度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R3与G之间骨密度的差异。P<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弓根螺钉钉道BMD R1为(173.66±71.84)mg/cm^(3),R2为(113.81±48.83)mg/cm^(3),G为(143.73±55.49)mg/cm^(3),R3为(118.94±47.24)mg/cm^(3)。R1和R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1与R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2与R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G左侧(143.14±70.06)mg/cm^(3),G右侧(144.33±66.56)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腰椎节段之间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_(2)为(141.25±50.32)mg/cm^(3),L_(3)为(138.31±56.85)mg/cm^(3),L 4为(151.64±58.62)mg/cm^(3)。R3平均BMD在不同腰椎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_(2)为(124.28±47.04)mg/cm^(3),L_(3)为(115.36±46.34)mg/cm^(3),L 4为(117.19±48.33)mg/cm^(3)。椎弓根螺钉钉道整体BMD高于R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T骨密度测量技术适用于腰椎椎体及椎弓根螺钉钉道BMD的测量,椎弓根钉道BMD显著高于同节段椎体的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椎弓根 螺钉钉道
下载PDF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X线透视辅助下徒手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希诺 刘玉增 +4 位作者 李越 苏庆军 李冬月 关立 海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6-844,共9页
目的对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皮质骨螺钉置钉在脊柱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 目的对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皮质骨螺钉置钉在脊柱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71例患者。将接受X线透视辅助徒手CBT螺钉置入的患者作为徒手组(n=35),接受机器人辅助CBT螺钉置入的作为机器人组(n=36)。螺钉置钉准确性和关节突侵犯情况通过术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评估。对比两组平均单枚螺钉的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医务人员术中射线暴露情况。结果71例患者一共植入284枚CBT螺钉,其中140枚由徒手组完成,144枚由机器人组完成。机器人组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徒手组(92.36%vs 82.86%,P=0.015)。机器人组关节突侵犯发生率显著低于徒手组(22.22%vs 40.00%,P=0.022)。但是,单颗螺钉置钉时间机器人组显著长于徒手组[(501.92±70.08)s vs(382.54±63.21)s,P=0.000]。术中医务人员辐射暴露时间徒手组明显高于机器人组[(56.81±16.09)s vs(34.43±16.91)s,P=0.000]。结论机器人辅助植入CBT螺钉可以有效提高螺钉置入准确性并减少了上关节突的侵犯率和医务人员的辐射暴露,但会增加螺钉的置钉时间与手术时间。本中心大约在12台手术后获得了平稳的机器人辅助CBT技术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骨科手术机器人 徒手置钉 退行性腰椎疾病
下载PDF
皮质骨轨迹螺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10
作者 程云忠 刘玉增 +5 位作者 海涌 关立 潘爱星 张希诺 陶鲁铭 李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19,共7页
背景: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方向及热点,有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最新信息及发展趋势。目的:探究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国际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 背景: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方向及热点,有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最新信息及发展趋势。目的:探究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国际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00-01-01/2021-10-28期间发表的与皮质骨轨迹螺钉相关的英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VOS viewer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426篇文献,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全球研究发表量逐年增加,2020年发表文章最多,共发表文章64篇;其中美国发文量最多,对全球贡献最大,居第1位(172篇),中国发文量为84篇,排在第2位;②《WORLD NEUROSURGERY》刊出的相关论文数量最多,为33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卫生人类服务部是基金资助最多的2个机构;③MATSUKAWA K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为19篇,YATO Y排在第2位,发表文章为14篇;④从皮质骨轨迹螺钉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来看,对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文章发表数量将不断增加,美国和日本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紧随其后,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皮质骨轨迹螺钉手术治疗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骨质疏松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VOS viewer 耦合分析 共现分析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与双侧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鄢来军 葛海雅 +3 位作者 周斌 糜大国 王鹏翔 李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969-1974,共6页
背景:皮质骨轨迹螺钉是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具有创伤小、抗拔出力强的特点,对骨质疏松患者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目前探讨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式的研究仍少见。目的... 背景:皮质骨轨迹螺钉是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具有创伤小、抗拔出力强的特点,对骨质疏松患者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目前探讨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式的研究仍少见。目的:通过建立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无螺钉固定(OLIF stand-alone)、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OLIF+BPS)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OLIF+CBT)3种有限元模型,评估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椎间融合器(cage)及L_(4-5)下终板的应力分布变化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腰椎薄层CT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3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式有限元模型:OLIF stand-alone模型、OLIF+BPS模型及OLIF+CBT模型。通过Ansys workbench模拟施加人体屈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6种不同运动载荷,计算3种腰椎手术模型的cage和终板应力分布及腰椎活动度的变化差异,以比较3种手术方案对腰椎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OLIF stand-alone、OLIF+BPS及OLIF+CBT三种有限元模型;②OLIF+CBT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活动工况下,其活动度与OLIF stand-alone模型差异不大;③OLIF+CBT模型在屈伸、侧弯活动工况下,其cage最大应力小于OLIF stand-alone模型,且稍大于OLIF+BPS模型;在旋转活动工况下,相较其他两种模型,OLIF+CBT模型cage最大应力最大;(3)OLIF+CBT模型在各个运动载荷下,下终板最大应力均小于OLIF stand-alone模型,且稍大于OLIF+BPS模型;④结果表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在保证腰椎活动度的前提下为融合节段椎体提供良好的稳定支撑,且具有相对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间盘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皮质骨轨迹螺钉 有限元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性能
12
作者 陈鉴权 陈茂水 +5 位作者 吕洲明 陈荣彬 余照宇 刘万鹏 林新源 林定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457-3462,共6页
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 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固定方式对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的:归纳分析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与CBTPS固定骨质疏松椎体运动单元上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基于一位骨质疏松志愿者(骨密度T值<-0.25 SD)的CT数据,建立L3到骶椎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后,建立传统椎弓根螺钉和CBTPS两种固定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内固定的应力及椎体运动单元活动情况;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下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生理活动。(2)两组模型在屈曲、后伸状态下,内固定装置最大应力接近,但是CBTPS组内固定装置在侧屈与旋转状态下钉棒系统最大应力值要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1.5%,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25.2%。CBTPS组cage的应力均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7%,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5%。(3)两组模型在静载、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椎间活动度相当,两种内固定装置能提供相似的稳定性。(4)总得来说,两种固定方式均可加强腰椎融合节段的固定强度,提供类似的节段稳定性,但CBTPS内固定方式可进一步加强融合节段的力学强度,提供更好的融合应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 力学性能 椎体运动单元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传统与皮质骨轨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对比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宏涛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和传统轨迹(traditional trajectory,T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正常和骨质疏松性脊柱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钉棒系统受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正常骨质和骨质疏松腰椎L3~S1有限元模...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和传统轨迹(traditional trajectory,T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正常和骨质疏松性脊柱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钉棒系统受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正常骨质和骨质疏松腰椎L3~S1有限元模型,使用两种轨迹的螺钉钉棒系统对L4~5节段进行内固定,分别模拟人体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种生理载荷,对比两种内固定术式对正常和骨质疏松脊柱ROM和螺钉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结果 对于两种骨质情况,相比于未置钉的节段模型,CBT和TT手术均显著降低了固定节段(L4~5)和下腰椎整个节段(L3~S1)ROM;但是,CBT组较TT组ROM下降的幅度略小,两者在屈伸时相近,而在侧弯和轴向旋转时差别明显;此外,在正常骨质模型和骨质疏松模型中,CBT组螺钉最大等效应力均较TT组有明显增加,正常骨质模型中CBT组螺钉最大等效应力在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时比TT组分别提高27%、268%、58%。但在同时采用CBT技术时,骨质疏松模型较正常骨质模型有更小的螺钉应力分布。结论 骨质疏松条件下,相比于TT技术,CBT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的螺钉应力,降低正常骨质条件下的螺钉应力集中;另外,CBT技术略微增加了各节段ROM,有利于术后脊柱生理功能的恢复。侧弯和轴向旋转会产生负面的力学效果,应避免这两种生理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皮质骨轨迹 传统轨迹 内固定 骨质疏松
下载PDF
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术中应用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继鹏 林万程 +4 位作者 姚思远 张垚 易蒙 姚明涛 丁立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8-1106,共9页
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 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了2020年6月~2022年月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单节段减压融合且行机器人辅助下置钉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纳入99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67.07±4.65岁;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者41例(RCBTS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者58例(RPS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24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术后3d、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进行了固定效应检验;通过审查术后影像学资料,根据Gertzbein-Robbins方法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计算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率;比较两种术式围术期以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RCBTS组患者的手术时长(134.39±22.23min vs 152.93±19.10min,P<0.001)、切口长度(64.93±3.71mm vs 78.84±3.82mm,P<0.001)、术中出血(155.61±37.15mL vs 172.41±43.22mL,P=0.001)、术后24h引流量(83.66±21.54mL vs 101.21±29.80mL,P=0.002)以及术后住院天数(4.90±1.26d vs 6.26±1.66d,P<0.001)均显著小于RPS组患者。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在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固定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时间是JOA和VAS评分变化的固定效应(P<0.001)。两组的各级别置钉率(A级:152/164 vs 211/232,P=0.538;B级:9/164 vs 15/232,P=0.688;C级:3/164 vs 6/232,P=0.619)、临床可接受率(161/164 vs 226/232,P=0.619)、置钉不良率(3/164 vs 6/232,P=0.619)以及术后并发症(仅RCBTS组一例患者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RPS相比,接受RCBTS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在术后功能恢复和腰痛改善间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置入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 腰椎管狭窄症 单节段 减压融合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可视化腰椎椎弓根置钉钉道仿真影像学研究
15
作者 石运力 李硕 +2 位作者 朱江 王磊 郭晓辉 《转化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278-281,共4页
目的通过CT三维可视化重建及计算机仿真交互技术,模拟计算获取腰椎椎弓根置钉术前置钉影像参数。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2月腰椎骨折125例的薄层CT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数字模拟技术模拟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 目的通过CT三维可视化重建及计算机仿真交互技术,模拟计算获取腰椎椎弓根置钉术前置钉影像参数。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2月腰椎骨折125例的薄层CT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数字模拟技术模拟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测量椎弓根参数,术后观察螺钉位置情况。结果125例椎弓根高度(PH)、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轴长、椎弓根松质骨高度(CCH)、椎弓根松质骨宽度(CCW)、椎弓根水平面夹角(PTA)、椎弓根矢状面夹角(PSA)左侧、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椎体同侧PTA、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例术后影像结果均显示螺钉置入位置良好,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CT三维可视化重建及计算机仿真交互技术能够准确模拟计算螺钉最佳进钉点、置钉角度、钉道等术前影像参数,利用术前影像模型数据指导临床术中螺钉置入路径和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腰椎 椎弓根置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三维可视化重建 钉道仿真 椎弓根高度 水平面夹角
下载PDF
皮质骨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韦继刚 益小平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1234-1241,共8页
目的:探索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脊柱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2018年2... 目的:探索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脊柱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皮质骨螺钉固定融合术(CBT组)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PS组)的不稳定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共纳入50例患者,其中CBT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57.45岁;PS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5.11岁,随访时间为(1.36±0.27)年。记录并分析对比CBT组和PS组患者临床与影像学参数。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AO分型、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固定节段随访期间Cobb角变化。对纳入患者进行组间与组内前后自身对照。结果:CBT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78.6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39.5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05 d;PS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91.79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04 d,均显著高于CBT组(均P<0.01)。随访期间2组患者固定节段局部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术后较术前显著改善,而末次随访较术后无显著变化,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VAS评分与ODI评分术后较术前、末次随访较术后均显著改善,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而导致翻修手术,影像学资料未见明显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失败征象。结论:CBT可以有效对骨折节段进行固定,患者可获得明显的临床改善,在成人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固定手术中,CBT内固定是传统P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螺钉 椎弓根螺钉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比较 被引量:12
17
作者 金海明 徐道亮 +3 位作者 潘翔翔 王向阳 徐华梓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比较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的平均CT值,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21~70岁男女性腰椎高分辨率CT扫描影像资料,每10岁一个年龄组,单组随机抽... 目的:比较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的平均CT值,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21~70岁男女性腰椎高分辨率CT扫描影像资料,每10岁一个年龄组,单组随机抽取30例共300例数据。将各组数据导入Mimics 18.0中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在L4和L5椎体上模拟椎弓根皮质骨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分割出各模拟螺钉与骨质相交的感兴趣区域并测量其平均CT值。结果:同年龄段同性别同种置钉方式L4、L5椎体感兴趣区域平均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皮质骨螺钉置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周围感兴趣区域的平均CT值21~30岁组男性分别为547.4±48.2Hu和311.1±20.3Hu,女性为517.3±56.0Hu和279.1±41.7Hu;31~40岁组男性分别为519.6±48.9Hu和258.7±26.5Hu,女性为521.5±58.8Hu和287.8±33.2Hu;41~50岁组男性分别为490.9±69.8Hu和249.7±37.5Hu,女性为500.7±81.0和262.0Hu±72.1Hu;51~60岁组男性分别为436.5±65.7Hu和217.4±20.8Hu,女性为438.8±45.8Hu和222.1±22.6Hu;61~70岁组男性分别为396.1±40.0Hu和204.0±36.4Hu,女性为364.5±73.6Hu和153.5±27.1Hu;两种置钉方式各年龄组同性别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为传统螺钉的1.7~2.3倍。同种置钉方式不同性别间平均CT值比较,传统螺钉置钉在21~30岁、31~4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置钉在21~3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明显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具有更高骨-螺钉界面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皮质骨螺钉 传统椎弓根螺钉 钉道 CT值
下载PDF
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艳成 苗军 +4 位作者 马信龙 胡永成 韩岳 兰杰 张泽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体10枚),其中18位置良好,4枚螺钉穿破椎体外侧壁,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但无神经症损伤症状,随访无内固定松动。B组再次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螺钉位置良好,无穿破椎体和椎弓根病例。末次随访的A组椎间融合8例,B组18例。翻修螺钉平均螺钉头倾角6.7°±6.6°(3°~16°),平均外展角度10.3°±7.4°(0°~15°)。B组无螺钉相关合并症。结论:个体化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微创解决方案,短期临床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相邻节段病变 椎弓根螺钉 皮质骨通道
下载PDF
椎弓根骨质的CT断面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志军 温树正 +3 位作者 汪建威 高斌礼 刘万林 张拓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例 (C2 ~L5)脊柱骨标本 ,用CT观测椎弓根最窄处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结果 :各椎弓根髓腔 (骨松质 )宽呈相互衔接的三个“马鞍”形趋势 ,即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值 ,依次为C2 (高 )、C4... 目的 :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例 (C2 ~L5)脊柱骨标本 ,用CT观测椎弓根最窄处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结果 :各椎弓根髓腔 (骨松质 )宽呈相互衔接的三个“马鞍”形趋势 ,即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值 ,依次为C2 (高 )、C4~ 5(低 )、T1(高 )、T4(最低 )、T12 (高 )、L1(低 )及L5(最高 ) ;髓腔高值颈段呈“马鞍”形 ,从C5~L5则有渐增大趋势 ;各椎弓根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值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各段同一椎弓根骨质皮厚度上、下缘近似相等而内、外缘厚度比颈、胸、腰分别约为 3∶1、2∶1及 1∶1。结论 :螺钉直径主要取决于髓腔宽 ,但C2 ~T1段 ,特别是C6、C7须同时参照髓腔的高和宽 ,C3~ 6和T4~ 6段仅能用约 3 .0mm直径的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 骨皮质 髓腔 螺钉直径 CT
下载PDF
植入不同直径椎弓根螺钉后腰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位骨折力学的稳定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宗治国 刘肃 +6 位作者 马朋朋 张鑫 李伟 苏峰 张春林 郭建文 文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794-2798,共5页
背景:多数学者认为腰椎与椎弓根结合部位骨折较为稳定,可经由伤侧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来提高骨折断端的稳定性,但经伤侧椎弓根植入的椎弓根螺钉直径大小与椎弓根、椎体所获得的力学稳定性、安全性目前尚有争议。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 背景:多数学者认为腰椎与椎弓根结合部位骨折较为稳定,可经由伤侧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来提高骨折断端的稳定性,但经伤侧椎弓根植入的椎弓根螺钉直径大小与椎弓根、椎体所获得的力学稳定性、安全性目前尚有争议。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直径椎弓根螺钉植入椎弓根内与椎弓根皮质关系对骨折腰椎与椎弓根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正常成人L2-L3 CT DICOM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建立L2椎体一侧腰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位骨折模型,同时建立L3椎体三维模型。将制作好的L2-L3模型以stl格式导入3-matic中,建立经L2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位骨折处植入不同直径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直径分别为6.5,6.0 mm,长度均为45 mm)的模型,将上述模型在mimics软件中赋予材料属性后导入ansys中,在L2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的垂直载荷,模拟标准体质量成人经伤椎植入不同直径螺钉后直立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结果与结论:①植入6.0 mm螺钉后,腰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位椎弓根下壁、上壁、内壁、外壁所承受的等效载荷分别为(1.28±0.62),(0.95±0.18),(0.62±0.37),(0.36±0.16)MPa,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298,P<0.05);②植入6.5 mm螺钉后,腰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位椎弓根下壁、上壁、内壁、外壁所承受的等效载荷分别为(1.82±0.76),(1.11±0.18),(0.93±0.38),(0.43±0.14)MPa,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034,P<0.05);③植入6.5 mm椎弓根螺钉模型椎弓根下壁、上壁、内壁、外壁所承受的等效载荷均大于植入6.0 mm椎弓根螺钉模型对应处(P<0.05);④结果表明,椎弓根螺钉越大对腰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位皮质骨的压力载荷越大,把持力越强;椎弓根上壁、下壁、内壁、外壁所承受的载荷与其皮质厚度呈正相关,下壁皮质骨最厚,其承受的等效载荷最大,外侧壁皮质骨最薄,其承受的等效载荷最小;椎弓根螺钉在椎弓根内越靠近下内侧壁,其把持力越强、稳定性越好,越靠近上外侧壁其把持力越小、稳定性越差,但上外侧壁较下内侧壁置钉更为安全,置钉时仍需依据手术医师的经验权衡利弊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 椎弓根螺钉 三维有限元 等效载荷 阈值分割 网格划分 皮质骨 椎间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