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甜菜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江幸福 罗礼智 +2 位作者 李克斌 赵廷昌 胡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575-1582,共8页
研究了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耐低温能力、可能的越冬虫态及其越冬能力 ,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 ,初步确定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甜菜夜蛾 3~ 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高 ,分别为 -1 1 .1 7℃、-1 1 .96℃和 -1 0 .5 0℃ (平均 ... 研究了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耐低温能力、可能的越冬虫态及其越冬能力 ,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 ,初步确定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甜菜夜蛾 3~ 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高 ,分别为 -1 1 .1 7℃、-1 1 .96℃和 -1 0 .5 0℃ (平均 -1 1 .2 1℃ ) ,预蛹期次之 ,为 -1 2 .47℃ ,蛹期最低 ,平均为 -1 7.1 6℃。在 5℃、0℃、-1 0℃和 -5℃条件下 ,甜菜夜蛾各种虫态的 LT50 、LT90 和 LT99.9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 ,尽管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其耐低温能力由弱至强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卵 <成虫 <幼虫 <蛹。这些结果表明 ,蛹是甜菜夜蛾的四个虫态中耐低温能力最强的 ,因而是最可能的越冬虫态。但由于蛹在 0℃条件下的 LT99.9为 3 8.0 6d,表明甜菜夜蛾在冬季 0℃以下的温度超过 3 8d的地区不能越冬。另外 ,连续两年冬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蛹在北京西郊越冬死亡率均为 1 0 0 % ,说明甜菜夜蛾在北京地区不能越冬。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初步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 3 8°左右 ,即 1月份 -4℃等温线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过冷却点 抗寒能力 越冬 能力
下载PDF
棉铃虫抗寒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吴孔明 郭予元 +1 位作者 韦建福 孙福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9个地理种群的抗寒能力进行了研究。棉铃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分别分布于-19.13℃至-18.16和-19.53℃至-19.03℃范围内,随纬度升高,地理种群的过冷却点是降低趋势。非滞育蛹在低温... 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9个地理种群的抗寒能力进行了研究。棉铃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分别分布于-19.13℃至-18.16和-19.53℃至-19.03℃范围内,随纬度升高,地理种群的过冷却点是降低趋势。非滞育蛹在低温下的生存能力显著低于滞育蛹。采自北部特早熟棉区的辽宁省辽阳市种群,其抗寒性和华北种群无明显区别,但长江流域棉区的湖北省武穴种群显著低于华北种群。武穴种群、新乡种群、高密种群、定兴种群和北京种群1995年在北京西郊的越冬率依次为0%、0%、4.43%、16.67%和25%。依据上述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我国棉铃虫的越冬北界应在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15℃等温线左右,长江流域棉铃虫在华北地区难以越冬,北部特早熟棉区棉铃虫由华北地区迁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害虫 棉铃虫 抗寒能力
下载PDF
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及耐寒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高尚坤 张彦龙 +6 位作者 唐艳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4,共7页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研究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越冬场所、越冬高度、聚集形式、越冬方位等特征;人工模拟花绒寄甲的6种不同越冬场所,研究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成虫的越冬存活率,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根据等温线划分松褐天牛分布区域,探讨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结果】林间调查发现,花绒寄甲自然种群成虫多数以单头、少数以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树皮裂缝和树皮下越冬。越冬部位主要分布在树高2.5~8 m范围内,7 m左右处数量最多。花绒寄甲释放后自由寻找越冬方位,以树干南面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8.33%;其次为东面,占21.79%;北面最少,占总数的9.62%。在树皮下、表土中、木质部、树干罩网、树干围网和置于林间养虫笼中所进行的花绒寄甲越冬试验中,其成虫存活率分别为68.33%±9.21%,67.92%±8.87%,73.33%±12.52%,52.08%±8.87%,52.92%±11.61%和44.17%±12.58%,各处理间差异显著。6种不同越冬场所越冬后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1.40,-11.25,-11.76,-11.54,-12.75,-12.89和-10.08,-9.95,-10.99,-10.39,-11.23,-12.05℃,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比较过冷却点值与我国各地松褐天牛分布区的1月份低温值,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结论】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且有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松褐天牛生物型 越冬场所 过冷却点 耐寒性
下载PDF
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耐寒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鞠瑞亭 王凤 +2 位作者 肖娱玉 李跃忠 杜予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2,共7页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为探明其越冬抗寒性,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了红棕象甲上海种群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在低温箱内测定了该虫不同虫态的耐寒性,然后结合田间越冬模拟试验...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为探明其越冬抗寒性,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了红棕象甲上海种群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在低温箱内测定了该虫不同虫态的耐寒性,然后结合田间越冬模拟试验、气象资料和寄主分布情况,初步确定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结果表明:红棕象甲过冷却点随虫态的发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5.92,-6.42,-7.19,-7.43和-11.84℃,过冷却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卵>幼虫>成虫。在6,24,48和72h4个时间处理下,各虫态在低温与存活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logistic回归,半致死温度(Ltemp50)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不同虫态在处理72h后,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Ltemp50分别为1.61,-1.67,-2.39,-2.40和-0.40℃,各虫态耐寒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卵<成虫<幼虫。红棕象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与其耐寒性并不完全相关,幼虫和成虫均可能是该虫的越冬虫态。连续两年的田间模拟越冬试验表明,在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幼虫和成虫的越冬存活率均在60%以上,说明红棕象甲在上海地区是可以越冬的。根据这些结果,结合寄主分布情况,初步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35°附近,即1月份0℃等温线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棕象甲 过冷却点 耐寒性 越冬 棕榈科植物
下载PDF
桃蛀螟越冬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测定 被引量:22
5
作者 鹿金秋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刘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7,共4页
通过对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越冬老熟幼虫和蛹过冷却点的测定,初步明确了寄主植物、幼虫体重、性别等因素对其越冬幼虫和蛹抗寒性的影响。取食玉米、高粱和向日葵不同寄主植物的桃蛀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差异... 通过对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越冬老熟幼虫和蛹过冷却点的测定,初步明确了寄主植物、幼虫体重、性别等因素对其越冬幼虫和蛹抗寒性的影响。取食玉米、高粱和向日葵不同寄主植物的桃蛀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幼虫体重与其过冷却点没有显著相关性;幼虫进入越冬状态越早,过冷却点越低;雌、雄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差异;蛹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采自不同地区玉米植株上的5个地理种群的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蛀螟 越冬幼虫 过冷却点 抗寒能力
下载PDF
越冬期不同阶段二点委夜蛾越冬幼虫耐寒性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玉娟 张天涛 +2 位作者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4,共6页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我国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危害区域和面积逐渐扩大。本研究探讨二点委夜蛾的抗寒能力,为揭示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在越冬期的3个不...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我国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危害区域和面积逐渐扩大。本研究探讨二点委夜蛾的抗寒能力,为揭示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在越冬期的3个不同阶段,即越冬初期(2012年11月7日)、越冬期(2012年1月20日)和越冬末期(2013年3月5日),对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的体重、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含水量、脂肪和糖原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过冷却点在这3个时期有显著差异,最低值(-23.16±0.38℃)出现在1月份,最高值(-16.24±1.24℃)出现在越冬初期,结冰点变化趋势与过冷却点一致。通过定量检测发现,虫体鲜重与过冷却点无相关性(r=0.17,P=0.12);脂肪含量在越冬初期含量最高,而在越冬末期最低;糖原含量在越冬期含量最低;自由水的含量随着过冷却能力升高而降低,随其降低而升高,而结合水含量恰好相反。【结论】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在越冬期不同阶段出现明显的变化,即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其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冬季过后又随气温的回升,其抗寒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抗寒性 过冷却点 越冬 脂肪 糖类
下载PDF
小菜蛾越冬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熊立钢 吴青君 +3 位作者 王少丽 徐宝云 朱国仁 张友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0-93,共4页
研究了小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蛹的低温生存能力和越冬能力。小菜蛾的过冷却现象比较明显,蛹期过冷却点最低(-20.12℃),成虫次之(-16.56℃),幼虫期高(平均为-13.72℃),其中4龄幼虫过冷却点最高(-8.5℃)。表明在不同虫态中,蛹的抗低... 研究了小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蛹的低温生存能力和越冬能力。小菜蛾的过冷却现象比较明显,蛹期过冷却点最低(-20.12℃),成虫次之(-16.56℃),幼虫期高(平均为-13.72℃),其中4龄幼虫过冷却点最高(-8.5℃)。表明在不同虫态中,蛹的抗低温能力最强。在-10、-5、0℃和5℃条件下,小菜蛾蛹的LT50、LT90、LT99.9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缩短;蛹死亡99.9%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29、21.68、27.77、41.39d,表明在冬季温度连续低于0℃时间超过28d的地区,小菜蛾不能越冬。连续两年冬天的埋蛹试验结果,蛹在北京4个地点的越冬死亡率均为100%。结合我国的气候区划分析,初步确定小菜蛾在北京地区野外不能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越冬 过冷却点 低温生存能力 埋蛹法
下载PDF
桔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的测定 被引量:29
8
作者 侯柏华 张润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8-643,共6页
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虫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其中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2.2℃^-15.0℃)。老熟幼虫... 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虫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其中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2.2℃^-15.0℃)。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为-8.1℃。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值为7日龄雄虫(-10.5℃)和雌虫(-10.1℃),最高值为60日龄雄虫(-5.9℃)和雌虫(-6.4℃),但同一发育时期的雌、雄成虫之间的过冷却点没有差异。测定结果提示蛹期最有可能是该虫在温带地区越冬的虫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过冷却点 耐寒性 越冬
下载PDF
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越冬前后耐寒性及相关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兆良 袁忠林 罗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6,共7页
【目的】了解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越冬前后对低温的耐受性和低温生存对策。【方法】采用热电偶法测定了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越冬前(10月)、越冬期(1月)及越冬后(4月)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采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其体内的水... 【目的】了解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越冬前后对低温的耐受性和低温生存对策。【方法】采用热电偶法测定了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越冬前(10月)、越冬期(1月)及越冬后(4月)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采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其体内的水分、脂肪、甘油、总糖、糖原以及海藻糖的含量。【结果】日本龟蜡蚧越冬期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分别为-13.74℃和-10.13℃,与越冬前(分别为-13.30℃和-9.95℃)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越冬后的(分别为-11.88℃和-7.12℃)。体内含水量在越冬期最低,为11.28%,显著低于越冬前(28.84%)和越冬后(29.60%)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在越冬前和越冬期较高,分别为86.38%和85.77%,且显著高于越冬后的(77.63%)。甘油含量在越冬前、后和越冬期均无显著差异。总糖含量在越冬前和越冬期均显著高于越冬后的。糖原含量在越冬前、越冬期和越冬后分别为4.03,5.45和1.76μg/mg,三者差异显著,越冬后糖原含量显著降低。海藻糖含量在越冬前最高为14.72μg/mg,显著高于越冬期(6.85μg/mg)和越冬后(7.92μg/mg),但越冬期和越冬后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日本龟蜡蚧在越冬前后、越冬期的抗寒能力及与抗寒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为正确评价日本龟蜡蚧低温适应性、预测地理分布和种群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龟蜡蚧 越冬 耐寒性 过冷却点 生化物质 低温适应性
下载PDF
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的耐寒性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海博 胡镇杰 +2 位作者 董钧锋 朱品红 李定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79-986,共8页
【目的】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是为害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的重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抗寒能力,并为探讨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越冬期的不同阶段(2017年11月7日、2017年12月7日、2018年1... 【目的】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是为害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的重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抗寒能力,并为探讨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越冬期的不同阶段(2017年11月7日、2017年12月7日、2018年1月5日、2018年2月4日和2018年3月5日)分别采集室外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对其体重、过冷却点、结冰点、含水量、脂肪、总糖和总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过冷却点在越冬期不同月份有显著差异,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15.26℃,最高值出现在3月份,为-13.30℃;结冰点变化趋势与过冷却点一致;体重和脂肪含量在越冬期间逐渐下降,与过冷却点无相关性(P>0.05);过冷却能力随着虫体游离水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随其降低而升高,而结合水含量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总糖含量在11月最高,为14.95μg/mg,显著高于3月份的5.07μg/mg;总蛋白质含量在越冬期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月份含量最高,为23.66μg/mg,显著高于11月份的含量(16.69μg/mg)。【结论】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耐寒性在越冬期间随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强,随气温的回升又逐渐减弱;蛋白质可能是该虫重要的耐寒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阳木锦斑蛾 越冬幼虫 耐寒性 过冷却点 生化物质
下载PDF
灰翅麦茎蜂越冬幼虫抗寒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阿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7-79,共3页
测定了灰翅麦茎蜂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不同低温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冷冻处理 ,得出如下结果 :灰翅麦茎蜂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为 - 2 4 8± 1 2 5℃ ,结冰点为 14 9± 1 5 9℃ ;一定的低温条件下 ,处理时间愈长 ,化蛹率愈低 ... 测定了灰翅麦茎蜂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不同低温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冷冻处理 ,得出如下结果 :灰翅麦茎蜂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为 - 2 4 8± 1 2 5℃ ,结冰点为 14 9± 1 5 9℃ ;一定的低温条件下 ,处理时间愈长 ,化蛹率愈低 ;随着低温强度加大 ,化蛹率明显降低。并且探讨了青海省独特的气候特点对越冬幼虫的影响以及准确预测其发生量对指导大田防治成虫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翅麦茎蜂 越冬幼虫 抗寒性 过冷却点 结冰点 冷冻处理 化蛹率 蛀茎害虫
下载PDF
美洲大蠊耐寒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鹿 吴珍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美洲大蠊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由低到高依次为:20日龄卵、高龄若虫、雌虫、雄虫、低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不同发育阶段冰点由低到高依次为:低龄若虫、20日龄卵、雄虫、雌虫、高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卵的... 美洲大蠊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由低到高依次为:20日龄卵、高龄若虫、雌虫、雄虫、低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不同发育阶段冰点由低到高依次为:低龄若虫、20日龄卵、雄虫、雌虫、高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随其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在0、2、5、8℃亚致死低温下,低高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存活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延长,不同虫期存活时间为:低龄若虫>高龄若虫>雌虫>雄虫.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美洲大蠊不同发育阶段的耐寒力为:高日龄卵>低龄若虫>高龄若虫>雌虫>雄虫.可见,卵、若虫期可能是温带地区越冬虫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过冷却点 冰点 低温暴露 耐寒性 越冬
下载PDF
延安地区小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苗鑫 徐世才 +2 位作者 车银娟 吴文乐 范培月 《蔬菜》 2018年第1期6-10,共5页
为了解小菜蛾在延安地区自然条件下能否越冬,对小菜蛾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以及室外自然条件下越冬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幼虫中1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低(-17.07℃)。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高(-14.36℃),其次为成虫(-15.25... 为了解小菜蛾在延安地区自然条件下能否越冬,对小菜蛾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以及室外自然条件下越冬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幼虫中1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低(-17.07℃)。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高(-14.36℃),其次为成虫(-15.25℃),蛹期的过冷却点最低(-19.45℃),这表明在小菜蛾各种虫态中抗寒能力最强的是蛹。在5、0、-5、-10℃温度条件下,小菜蛾蛹的LT_(50)、LT_(90)、LT_(99.9)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99.9%蛹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52.82、29.03、26.17、13.45 d,这表明小菜蛾不能在冬季温度连续低于0℃的时间超过29 d的地区越冬;另外,小菜蛾蛹的野外越冬试验结果发现,蛹在延安地区越冬死亡率为100%。结合延安地区冬季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断自然条件下小菜蛾在延安地区不能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过冷却点 抗寒 越冬 热敏电阻法
下载PDF
菊方翅网蝽越冬种群过冷却点测定研究
14
作者 孔里微 涂广平 +1 位作者 朱瑾 朱春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1期109-110,共2页
为了解菊方翅网蝽的抗寒性和适生区域,对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越冬种群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成虫过冷却点为-10.97℃,冰点为-9.53℃;雄成虫过冷却点为-8.64℃,冰点为-7.40℃。雌... 为了解菊方翅网蝽的抗寒性和适生区域,对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越冬种群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成虫过冷却点为-10.97℃,冰点为-9.53℃;雄成虫过冷却点为-8.64℃,冰点为-7.40℃。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冰点显著低于雄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方翅网蝽 越冬种群 过冷却点 耐寒性
下载PDF
美洲斑潜蝇的越冬与耐寒性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音 雷仲仁 +2 位作者 问锦曾 孙福在 吴孔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2-36,共5页
美洲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为-9.96℃,结冰点为-9.06℃,远高于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19.55℃和结冰点-18.70℃。夏季蛹和秋季蛹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发育末期蛹的过冷却点明显高于发育初、中期蛹。不同低温条件下蛹的耐寒能力不同,3d... 美洲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为-9.96℃,结冰点为-9.06℃,远高于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19.55℃和结冰点-18.70℃。夏季蛹和秋季蛹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发育末期蛹的过冷却点明显高于发育初、中期蛹。不同低温条件下蛹的耐寒能力不同,3d期蛹在-15、-10、0和4~8℃下致死中时分别为0.14、42.19、132.24和432.72h,死亡率回归方程分别为Y=2.1603+3.0487X、Y=-6.9430+7.3485X、Y=2.9916+2.7103X及Y=0.1403+3.8689X。美洲斑潜蝇在北京地区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耐寒性 越冬 蔬菜害虫 预测预报
原文传递
冷驯化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邵钰莹 冯宇倩 +1 位作者 田斌 宗世祥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目的】冷驯化可增强昆虫的耐寒性,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冷驯化条件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主要耐寒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差量法、... 【目的】冷驯化可增强昆虫的耐寒性,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冷驯化条件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主要耐寒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差量法、氯仿甲醇法、苯酚硫酸法及毛细管气相测谱法测定其含水率、脂肪、糖原和小分子糖醇的含量。【结果】冷驯化会导致幼虫含水率显著降低;过冷却点和脂肪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显著降低,当驯化温度低于环境气温10℃及以上则升高;糖原含量在9月份显著增加,越冬中期(1、3月份)含量略有降低但不显著;小分子糖醇含量的变化均不显著;海藻糖含量略降低;甘油、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略降低,低于环境气温10℃冷驯化则升高。【结论】冷驯化使幼虫虫体含水率和脂肪含量降低,糖原含量提高,从而导致其过冷却点降低,耐寒能力提高;冷驯化的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其过冷却能力,在最适合的温度和时长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其耐寒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油松毛幼虫的耐寒机制及潜在分布区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毛虫 幼虫 不同越冬阶段 冷驯化 过冷却点 耐寒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