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ergy Balance of Irrigated Intercropping Fiel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1
作者 WU Jinkui DING Yongjian +3 位作者 WANG Genxu SHEN Yongping Yusuke YAMAZAKI Jumpei KUBOT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43-248,共6页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an irrigated intercropping field in Zhangye Oa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200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ation budget are analyzed. Furthermore, energy bal...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an irrigated intercropping field in Zhangye Oa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200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ation budget are analyzed. Furthermore, energy balance is cal- culated by using Bowen-Ratio Energy Balance (BREB)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the absorbed radiation to the incoming short radiation in intercropping crop canopy-soil system is increasing with growing stages, from 0.81 in the initial growing stage (IGS) to 0.86 in the late growing stage (LGS). The net radiation, which is smaller in IGS, in- creases rapidly in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middle growing stage (MGS) and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in the second period of MGS. It then somewhat decreases in LGS. The ratio of net radiation to total radiation has a similar trend with the net radiation. In the whole growing stages, latent heat flux, which takes up 70% or so of the net radiation, is the dominant item in energy balance. Sensible heat flux shares 20% of the net radiation and soil heat flux has a percentage of 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balance vary distinctly in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In IGS, the ratios of latent heat flux, sensible heat flux and soil heat flux to net radiation are 44.5%, 23.8% and 31.7% respectively. In MGS, with the in- creasing of latent heat flux and the decreasing of sensible heat flux and soil heat flux, the ratios turn into 84.4%, 6.3% and 9.3%. In LGS, the soil heat flux maintains 0W/m2 or so, and latent heat flux and sensible heat flux take up 61.4% and 38.6% respectively. The energy balance also shows an obvious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tion budget energy balance intercropping field He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苜蓿草田间作功能植物对苜蓿蓟马及天敌小花蝽种群的影响
2
作者 魏淑花 刘学琴 +2 位作者 王颖 刘畅 张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本研究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及除虫菊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等不同功能植物以不同比例进行间作,在田间系统监测基础上,... 本研究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及除虫菊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等不同功能植物以不同比例进行间作,在田间系统监测基础上,研究基于有害生物推拉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苜蓿蓟马生态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苜蓿刈割前,苜蓿草田内蓟马及天敌小花蝽Orius similis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应间作的功能植物区;刈割1周后,与百脉根、红豆草、白三叶和除虫菊间作的苜蓿草田内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的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数量显著上升,其中,百脉根、红豆草及白三叶3种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种群密度分别由刈割前的3.67头/10复网、3.00头/10复网、3.67头/10复网增加到了刈割1周后的11.50头/10复网、29.17头/10复网、15.00头/10复网,分别是刈割前的3.13倍、9.73倍和4.09倍,苜蓿草田内蓟马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不同功能植物区内蓟马种群密度不同,在红豆草和白三叶功能植物区内显著升高,而在其它区内刈割前无显著差异;刈割2周后,苜蓿再生期蓟马种群密度显著上升,各功能植物区内的小花蝽密度显著下降,与其间作的苜蓿草田内小花蝽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刈割3~4周后,随着苜蓿草田内蓟马种群密度的下降,其天敌小花蝽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不同功能植物区间小花蝽及蓟马种群密度变化不显著。苜蓿与五种功能植物以4:1比例间作对蓟马的调控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除虫菊,红豆草,百脉根,小冠花。本研究为保护苜蓿草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田 功能植物 间作 蓟马 小花蝽 生态调控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草地贪夜蛾的生存适应性和危害性
3
作者 夏杨 韩光杰 +6 位作者 李传明 刘琴 张楠 黄立鑫 陆玉荣 徐彬 徐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035-4044,共10页
【目的】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大豆和玉米的取食代谢特性和迁移扩散行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取食规律和潜在危害风险。【方法】供试寄主植物为江苏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荐品种徐豆1... 【目的】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大豆和玉米的取食代谢特性和迁移扩散行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取食规律和潜在危害风险。【方法】供试寄主植物为江苏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荐品种徐豆18和江玉877,室内测定大豆叶片和玉米叶片对草地贪夜蛾的取食趋性、生长发育、产卵量、产卵选择性、消化酶活性及消化代谢的影响。田间接种卵块并调查玉米-大豆“2+4”模式间作下草地贪夜蛾随时间的迁移距离和范围,根据迁移动态评估其在该种植模式下的潜在危害风险。【结果】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取食趋向性,选择取食玉米叶片个体占63.89%,为选择取食大豆叶片个体数的1.77倍,差异显著。草地贪夜蛾取食大豆叶片和玉米叶片均能完成世代发育,但取食玉米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为14.82 d,较取食大豆叶片的幼虫发育历期缩短2.54 d,单雌产卵量为679.50粒,较取食大豆叶片增加26.58%,差异显著。成虫产卵主要选择玉米叶片,平均卵块数和单雌着卵量为5.67块和521.67粒,分别为大豆的1.70和2.04倍,差异显著。取食大豆叶片的草地贪夜蛾脂肪酶活性为9.84 U·g^(-1),较取食玉米叶片的脂肪酶活性6.47 U·g^(-1)显著提高,而两者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取食大豆叶片的草地贪夜蛾近似消化率为63.40%,较取食玉米叶片的近似消化率69.26%显著降低,但两者在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和相对生长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田间接种卵块后调查发现玉米-大豆“2+4”模式间作下,草地贪夜蛾主要在玉米上扩散,于玉米种植行内“纵向迁移”,未扩散到相邻的大豆植株上。【结论】草地贪夜蛾对大豆和玉米的取食适应和产卵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相较于大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表现出较强的选择趋向性和利用能力,在玉米-大豆“2+4”带状种植模式下,草地贪夜蛾以危害玉米为主。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治工作,特别是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其危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取食 产卵 田间迁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刘席文 马淑梅 +4 位作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 田间配置 群体产量 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讨
5
作者 付国会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1期72-73,共2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近年来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已在全国16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简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分析与传统的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的差异,并从品种、栽培、施肥、用水、控草等环节提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近年来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已在全国16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简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分析与传统的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的差异,并从品种、栽培、施肥、用水、控草等环节提出技术要求,从除草剂施用、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提出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合种植 轮作技术 间作 套作 田间配置
下载PDF
牧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宇 刘青松 +4 位作者 刘艳昆 滕霄 卢相义 徐玉鹏 阎旭东 《草学》 2023年第3期6-11,共6页
为了阐述我国牧草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该文对大量国内外牧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并对牧草栽培技术进行概述。常见的牧草栽培技术主要有: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牧草灌溉技术、牧草混播种植技术和草田轮(间)作种植技术。最后对牧... 为了阐述我国牧草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该文对大量国内外牧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并对牧草栽培技术进行概述。常见的牧草栽培技术主要有: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牧草灌溉技术、牧草混播种植技术和草田轮(间)作种植技术。最后对牧草栽培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未来牧草栽培技术主要向优质高产方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种养一体方向及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施肥技术 灌溉技术 混播技术 草田轮(间)作 发展趋势
下载PDF
间作模式对桑园土壤养分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丽 贺兵 +5 位作者 李冬兵 刘学锋 曹文 余世权 刘筱雪 王一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107,共8页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MSt,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MPt增加8.03%,MSt增加0.83%、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薯的种间竞争能力均弱于桑树;各模式产投比从大到小依次为:MS,MP,MSt,MPt;间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MSt,MS,MPt和MP模式分别增加了间作物纯收入.综合考虑土壤养分含量、产投比、LER值和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在桑园中间作大豆具有更高的土壤可持续性和经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间作 土壤养分 土地当量比 产量 综合经济效益
下载PDF
再论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基于农学视角的考察
8
作者 王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7,共11页
作为农田形态的桑田最迟在秦代已经出现。《齐民要术》的记载反映出桑粮间作是北朝桑树栽培中较为常见的做法,而北魏均田令中关于桑田的规定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桑粮间作技术一致,均田令中的桑田应该也是采用桑粮间作的农田。北魏将... 作为农田形态的桑田最迟在秦代已经出现。《齐民要术》的记载反映出桑粮间作是北朝桑树栽培中较为常见的做法,而北魏均田令中关于桑田的规定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桑粮间作技术一致,均田令中的桑田应该也是采用桑粮间作的农田。北魏将桑田定为世业主要因植桑给农田带来的附加价值,最初并不一定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但有关桑田的规定仍然夹杂有政治和社会因素的考量,它既是政府向豪强地主妥协的产物,同时也有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意图。桑田问题本身是一个农艺问题,而北魏均田令的规定在事实上造成了桑田与露田、麻田土地权利有别,可能正是在均田令实施过程中,桑田逐渐失去了其作为桑粮间作农田的最初含义。隋唐田令已废弃桑田名义,只要求民户的植桑数量达到标准,对栽种方式并不做要求,但受此前农业实践的影响,当时桑粮间作仍较普遍。宋元以后,由于要充分利用农田殖谷及桑树品种的改变,桑粮间作明显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田 均田令 《齐民要术》 桑粮间作
下载PDF
山药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及间作豆科植物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雪贞 罗同阳 +3 位作者 赵雪萍 章淑艳 许华森 孙志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0,共7页
为解析山药田连作后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探寻连作障碍产生的微生物学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粮田土壤为对照,在分析山药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究间作苜蓿、三叶草和大豆3种豆科植物对土壤... 为解析山药田连作后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探寻连作障碍产生的微生物学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粮田土壤为对照,在分析山药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究间作苜蓿、三叶草和大豆3种豆科植物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中,山药田和粮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基本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与粮田相比,山药苗期0~100 cm土层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表现为山药田土壤高于粮田土壤,特别是真菌数量,高于粮田土壤1.86~4.48倍。而固氮菌和放线菌数量则表现为粮田土壤高于山药田土壤的趋势,特别是0~20 cm土层,分别比山药田土壤提高了1.51和0.75倍。山药收获期,0~20和20~40 cm土层山药田土壤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出低于粮田土壤,而真菌数量高于粮田土壤的趋势,且0~100 cm土层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均降低。间作苜蓿、三叶草和大豆后可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中的固氮菌、解磷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说明山药连作会明显影响土壤三大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而间作豆科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有一定的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田 粮田 微生物群落分布 间作 豆科植物 改良效果
下载PDF
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位及时间格局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陈明 周昭旭 罗进仓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132-140,共9页
应用生态位理论对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棉苜间作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关系。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生态位宽度大于对照棉田,天敌群落在整个调查期内发生的时间长;而对照棉田主要害虫的生态位宽度大于间作苜蓿棉田,... 应用生态位理论对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棉苜间作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关系。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生态位宽度大于对照棉田,天敌群落在整个调查期内发生的时间长;而对照棉田主要害虫的生态位宽度大于间作苜蓿棉田,害虫对棉花的危害时间长、程度重。间作苜蓿棉田的主要天敌蜘蛛类、多异瓢虫与害虫生态位重叠度大于对照棉田,天敌能更有效地控制棉花害虫的危害。在时间变化过程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分化明显,将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动态中的变化分为4个阶段,并结合气候、物候变化,分析了各阶段内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苜蓿棉田 节肢动物 时间格局 生态位 最优分割
下载PDF
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昭旭 陈明 +1 位作者 刘长仲 罗进仓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26-531,共6页
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主分量分析方法和最优分割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敦煌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主分量分析方法和最优分割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敦煌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分化明显,将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动态中的变化分为5个阶段,并结合气候、物候变化,分析了各阶段内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苜蓿棉田 节肢动物群落 时间格局 主分量分析 最优分割法
下载PDF
间种牧草枣林刈草对树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师光禄 张铁强 +5 位作者 刘素琪 苗振旺 李登科 路苹 于同泉 王有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02,共6页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间种牧草枣林,运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相对丰盛度指数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系统地研究不同刈草次数对树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草对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的影响较小,对天...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间种牧草枣林,运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相对丰盛度指数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系统地研究不同刈草次数对树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草对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的影响较小,对天敌亚群落与中性昆虫的物种数影响较大,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昆虫群落各类群的多样性与相对丰盛度指数的时序变化凸现明显的差异与规律性,且受刈割次数的影响较大,当6月上旬进行第1次刈割后,对昆虫群落的结构动态影响明显,但很快即可得到恢复,当7月中旬实施第2次刈割后,对害虫亚群落物种数影响较小,但对天敌亚群落与中性昆虫的物种数影响较大,并且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与相对丰盛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这种影响待枣果采收后才逐渐得到恢复,因此刈割后应对枣树害虫及时给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草间种 刈割 昆虫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灌溉对大麦/玉米带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叶优良 李隆 +2 位作者 张福锁 孙建好 刘生战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50、300kg/hm2氮水平和816、1632m3/hm2灌水量下,对3次灌水前、后大麦/玉米带田0~200cm土壤NO-3-N含量变化和灌水后135cm处渗漏液NO-3-N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灌水明显影响土壤硝态氮累...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50、300kg/hm2氮水平和816、1632m3/hm2灌水量下,对3次灌水前、后大麦/玉米带田0~200cm土壤NO-3-N含量变化和灌水后135cm处渗漏液NO-3-N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灌水明显影响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灌水次数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而且在高灌水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变化比低灌水量时大。从渗漏液硝态氮浓度来看,大麦带和玉米带都是以第1次灌水最高,浓度分别为8.04~17.21和3.30~14.57mg/L。3次灌水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玉米带以N150kg/hm2和灌水量1632m3/hm2最高,平均为4.31kg/hm2;大麦带以N150kg/hm2及灌水量1632m3/hm2和N150kg/hm2及灌水量816m3/hm2比较高,平均为6.82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3^--N 淋失 施氮 灌水 大麦 玉米带田
下载PDF
间种牧草对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师光禄 刘素琪 +3 位作者 赵莉蔺 苗振旺 曹挥 李登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22-1430,共9页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不同处理枣园的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不同处理枣园的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种草不防治区害虫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大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优势度则是未间种牧草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个体数与害虫个体数的比值是间种牧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区明显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区。就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枣园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捕食性天敌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是种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发育阶段种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重叠程度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处理枣园捕食性天敌群落中主要种类的前二个主分量负荷值,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区,而枣园害虫群落中主要种类前二个主分量的负荷值是未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的枣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参数相关性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见用捕食性天敌功能团和按枣树生育期划分害虫发生阶段以替代物种进行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学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总之,枣园种草不仅提高了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草间作 捕食性天敌 害虫 多样性 生态位 动态
下载PDF
杏棉间作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郁娜 陈飞虎 +3 位作者 胥新强 张巨松 徐文修 张永强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实现杏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条件下棉花高产栽培,在杏树株行距配置为3m×6.5m、树高5.45m条件下,研究了棉花3种不同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10cm、种植10行(B处理)棉花的株宽比最低,棉花的真叶... 为实现杏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条件下棉花高产栽培,在杏树株行距配置为3m×6.5m、树高5.45m条件下,研究了棉花3种不同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10cm、种植10行(B处理)棉花的株宽比最低,棉花的真叶数、倒4叶宽及果枝数有优势。棉花茎粗与棉花的株距呈正比。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B处理高于其余2个处理,并且毛地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一致;净地群体干物质质量则随着棉花净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遮阴推迟了棉花生长发育,导致3种配置下棉花均以伏桃和秋桃为主;横向分布内围铃是构成棉铃主要部分,并且内围铃所占比例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加;纵向分布均以中下部棉铃为主。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B处理)时最高,分别比株距12cm、8cm的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 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配置的分别高7.18%、3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棉间作 田间配置 棉花 生长发育 棉铃分布
下载PDF
杏麦间作系统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9
16
作者 雷钧杰 陈兴武 +5 位作者 乔旭 赛力汗.赛 高永红 赵奇 张新志 努尔买买提.拖合尼牙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39-2343,共5页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麦间作 单作田 小麦 生态 生理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田间小气候与群体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国鹏 王小春 +6 位作者 蒲甜 曾红 陈诚 彭霄 丁国辉 王锐 杨文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12-1821,共10页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1.2 m、A2:1.3 m、A3:1.4 m、A4:1.5 m、A5:1.6 m、A6:1.7 m、A7: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1.2 m、A2:1.3 m、A3:1.4 m、A4:1.5 m、A5:1.6 m、A6:1.7 m、A7: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较净作高0.6℃;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较A4高1.15℃;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宽 田间小气候 产量 玉米 玉米-大豆套作
下载PDF
套作糯玉米对连作菜田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洁莹 宁堂原 +3 位作者 冯宇鹏 张学鹏 孙涛 李增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94-2003,共10页
【目的】分析套作糯玉米及其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下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和蔬菜产量的差异,明确套作模式及秸秆还田避免发生连作障碍的效果。【方法】以西兰花、青刀豆和糯玉米为研究材料,设置青刀豆套作糯玉米且糯玉米秸秆还田-西兰花、青... 【目的】分析套作糯玉米及其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下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和蔬菜产量的差异,明确套作模式及秸秆还田避免发生连作障碍的效果。【方法】以西兰花、青刀豆和糯玉米为研究材料,设置青刀豆套作糯玉米且糯玉米秸秆还田-西兰花、青刀豆套作糯玉米且糯玉米秸秆不还田-西兰花、青刀豆-西兰花,共3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收获期各类作物产量。【结果】2010年、2011年的秋季西兰花产量表现为套作还田处理>套作不还田处理>连作处理。套作处理及玉米秸秆还田处理通过合理协调利用养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蔬菜套作种植降低了土壤无机氮浓度,提高了无机氮利用效率;套作处理和套作还田处理改善了土壤环境,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蔬菜连作种植由于根系分泌物的刺激使土壤多酚氧化酶升高,同时土壤自毒物质的积累导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降低了土壤中的毒性。【结论】套作及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有机质含量及脲酶活性,提高作物对无机氮的吸收利用,使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维持在适宜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菜田 套作 秸秆还田 产量 土壤特性
下载PDF
杏棉间作系统田间配置对生态因子及棉花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徐文修 刘郁娜 +2 位作者 胥新强 陈飞虎 张永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1,75,共7页
在杏棉间作条件下,研究了棉花不同田间配置对复合系统生态因子及棉花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花冠层温度日均值变幅为24.49℃~35.19℃,并呈现出C〉B〉A的变化规律(A代表行数12行、株距12 cm、间距1.15 m的配置;B代表行... 在杏棉间作条件下,研究了棉花不同田间配置对复合系统生态因子及棉花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花冠层温度日均值变幅为24.49℃~35.19℃,并呈现出C〉B〉A的变化规律(A代表行数12行、株距12 cm、间距1.15 m的配置;B代表行数10行、株距10 cm、间距1.45 m的配置;C代表行数8行、株距8 cm、间距1.85 m的配置),棉花冠层湿度则呈现出C〉A〉B的变化规律。在棉花见花期之前,20 cm处土壤温度一直以A处理最大,其次为B处理,见花期之后各处理间无差异。在棉花灌头水前,各处理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呈B〉A〉C的规律,40 cm处则差异不明显;灌头水之后,各处理40cm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并呈现B〉C〉A的规律。全生育期各处理Pn呈现C〉B〉A的变化规律,与棉花冠层温度呈正相关,但与SPAD值不呈线性关系。皮棉产量以B处理最高,比A、C处理分别高4.69%、19.96%。在整个生育期,尽管果树遮阴影响,但杏棉复合系统内的温度条件都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棉花冠层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是影响棉花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棉间作 田间配置 生态因子 光合生理
下载PDF
枣园间种牧草对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与优势功能团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师光禄 常宝山 +5 位作者 黄敏佳 刘素琪 苗振旺 曹挥 赵莉蔺 李登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9-409,共11页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4种不同处理的间作牧草枣园的生态群落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种草综合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发育后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4种不同处理的间作牧草枣园的生态群落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种草综合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发育后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枣园基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小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而中位物种与顶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枣树不同发育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基位物种与中位物种的平均丰盛度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顶位物种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的平均丰盛度是种草常规防治园和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的2倍,并且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就害虫平均丰盛度与天敌平均丰盛度之差而言,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大于种草综合防治园;多样性指数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种草常规防治园>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综合分析表明,种草枣园的中性节肢动物和次要害虫在害虫与天敌的营养链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草间作 节肢动物群落 营养层 功能团 丰富度 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