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rvoir stress path and induced seismic anisotropy: results from linking coupled fluid-flow/geomechanical simulation with seismic model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D.A.Angus Q.J.Fisher +4 位作者 J.M.Segura J.P.Verdon J.-M.Kendall M.Dutko A.J.L.Crook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69-684,共16页
We present a workflow linking coupled fluid-flow and geomechanical simulation with seismic modelling to predict seism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non-hydrostatic stress changes. We generate seismic models from coupled sim... We present a workflow linking coupled fluid-flow and geomechanical simulation with seismic modelling to predict seism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non-hydrostatic stress changes. We generate seismic models from coupled simulation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geometry, stress path and seismic anisotrop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metry influences the evolution of stress,which leads to stress-induced seismic anisotropy. Although stress anisotropy is high for the small reservoir, the effect of stress arching and the ability of the side-burden to support the excess load limit the overall change in effective stress and hence seismic anisotropy. For the extensive reservoir, stress anisotropy and induced seismic anisotropy are high. The extensive and elongate reservoirs experience significant compaction, where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developed stress arching in the side-burden cannot support the excess load.The elongate reservoir displays significant stress asymmetry,with seismic anisotropy developing predominantly along the long-edge of the reservoir. We show that the link betweenstress path parameters and seismic anisotropy is complex,where the anisotropic symmetry is controlled not only by model geometry but also the nonlinear rock physics model used. Nevertheless, a workflow has been developed to model seism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non-hydrostatic stress changes, allowing field observations of anisotropy to be linked with geomechanica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fluid-flow/geomechanic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Seismic anisotropy Stress path
下载PDF
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固耦合模型与瓦斯抽采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登科 唐家豪 +5 位作者 魏建平 位乐 吴晶 袁明羽 庞晓非 郭玉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3-775,共13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瓦斯抽采过程中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运移的本质和规律,基于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假设,建立了全面考虑有效应力、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动、真实气体效应和迂曲度影响的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固耦合模型。基于所建理论模型,以郑煤集... 为了更好地揭示瓦斯抽采过程中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运移的本质和规律,基于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假设,建立了全面考虑有效应力、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动、真实气体效应和迂曲度影响的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固耦合模型。基于所建理论模型,以郑煤集团(河南)白坪煤业有限公司1318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COMSOL软件开展煤层瓦斯抽采数值模拟,全面分析了瓦斯压力随抽采时间的动态分布规律,结合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有效抽采半径的准确性。系统开展了不考虑Klinkenberg效应、不考虑基质瓦斯扩散和不考虑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动影响的瓦斯抽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因素对煤层瓦斯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抽采结束后,煤层瓦斯压力以抽采钻孔为中心呈椭圆分布;煤层瓦斯压力和有效抽采半径的变化幅度随抽采时间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半径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为3.65%,验证了所建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固耦合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与考虑煤层瓦斯多机制流动影响的模拟结果相比,不考虑Klinkenberg效应的有效抽采半径和渗透率偏小,而不考虑基质瓦斯扩散和瓦斯多机制流动的有效抽采半径和渗透率则明显偏大,表明Klinkenberg效应和基质瓦斯扩散对煤层瓦斯流动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机制流动 瓦斯抽采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有效抽采半径 渗透率
下载PDF
水力压裂力学机理新探索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洪 符兆荣 +5 位作者 黄桢 钟水清 陆秀林 尹丛彬 郭生秋 叶林祥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9,123,共4页
引入分形理论、岩石损伤力学和岩石断裂力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等手段,主要对油气藏水压裂缝的分形特征、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延伸的损伤力学模型和裂缝几何形态模拟的损伤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 引入分形理论、岩石损伤力学和岩石断裂力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等手段,主要对油气藏水压裂缝的分形特征、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延伸的损伤力学模型和裂缝几何形态模拟的损伤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力图对上述水力压裂力学机理研究中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论分析与探索,分析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探索性的算例分析,为水力压裂力学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分形 损伤力学 流固耦合 裂缝延伸
下载PDF
特低渗透压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4
作者 冯其红 陈朝辉 李春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49,共5页
对于异常高压特低渗透压敏油藏注水开发比较困难,一般采用人工压裂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开发过程中油井产量受地层能量的衰减、压敏效应以及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和裂缝导流... 对于异常高压特低渗透压敏油藏注水开发比较困难,一般采用人工压裂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开发过程中油井产量受地层能量的衰减、压敏效应以及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和裂缝导流能力动态衰减的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实现了产量递减规律的快速预测。建立了异常高压特低渗透压敏油藏的概念模型,对其产量递减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井距越小、井底压力保持水平越低、裂缝导流能力衰减得越快,地层压力下降越快,产量递减速度越快;考虑压敏效应时产量递减速度明显快于不考虑压敏效应时的情况。利用该方法对博兴洼陷梁112块产量递减规律进行拟合和预测,取得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压敏效应 导流能力 递减规律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竖向地震荷载下输液管道弯曲振动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郭海燕 吴世明 +1 位作者 孟凡顺 刘业厚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5年第4期384-388,共5页
将与固定构筑物连接处的管道视为弹性梁,并考虑管道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竖向地震荷载的作用及管内液体流动引起的耦联振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动力响应分析。针对某些介质和结构参数,给出了一些数值结果。得出了流速对管道动力响应影... 将与固定构筑物连接处的管道视为弹性梁,并考虑管道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竖向地震荷载的作用及管内液体流动引起的耦联振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动力响应分析。针对某些介质和结构参数,给出了一些数值结果。得出了流速对管道动力响应影响及管端不均匀沉降对其动力响应影响的若干初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管道流动 有限元分析 输液管道 弯曲振动
下载PDF
激光加热金属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黎 贺佳 谭福利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6-870,共5页
数值模拟研究了气流和激光辐照双重作用下的金属平板温度场。流体控制方程为3维雷诺平均N-S方程,固体控制方程为能量方程,湍流粘性系数求解使用k-ε两方程模型。采用流固耦合计算方法,使用动网格模型模拟气流的"冲刷效应",较... 数值模拟研究了气流和激光辐照双重作用下的金属平板温度场。流体控制方程为3维雷诺平均N-S方程,固体控制方程为能量方程,湍流粘性系数求解使用k-ε两方程模型。采用流固耦合计算方法,使用动网格模型模拟气流的"冲刷效应",较完整地模拟了激光辐照金属材料的物理变化过程,计算得到金属平板的温度分布及流场分布。结果表明:在较低气流速度及激光功率下,气流的冷却效应占主导地位;当气流速度和激光功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气流的"冲刷效应"和冷却效应共同决定金属平板的温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流场 流固耦合 冲刷效应 动网格
下载PDF
高速气流作用下激光加热金属平板数值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黎 李牧 +3 位作者 谭福利 张永强 贺佳 赵剑衡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6-90,共5页
数值模拟研究了高速气流作用下激光加热金属平板温度场。流体控制方程为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固体控制方程为能量方程,湍流粘性系数求解使用k-ε两方程模型。采用流固耦合计算方法,使用两相流模型模拟气流对烧蚀物的剥蚀,较... 数值模拟研究了高速气流作用下激光加热金属平板温度场。流体控制方程为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固体控制方程为能量方程,湍流粘性系数求解使用k-ε两方程模型。采用流固耦合计算方法,使用两相流模型模拟气流对烧蚀物的剥蚀,较完整地模拟了激光辐照金属材料的物理变化过程,计算得到了不同气流速度下金属平板的温度分布以及烧蚀形貌。分别使用两相流方法和动网格方法对高速气流作用下激光对金属板的烧蚀效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相流方法与动网格方法都能较好地模拟高速气流作用下激光加热金属平板的温度响应,由于两相流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模拟对流换热、熔化与凝固过程以及金属液体在气流冲刷下的动力学过程,因此能获得比动网格方法更为合理的物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冲刷效应 动网格 两相流
下载PDF
方坯连铸凝固传热的复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8
作者 冯科 徐楚韶 +2 位作者 陈登福 温良英 董凌燕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共4页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虑为有效导热系数 ,并忽略拉坯方向上的传热效果 ,采用了二维非稳态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计算过程和结果表明 ,采用此复合模拟方法保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降低了仿真程序的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坯连铸 凝固 传热 复合数值模拟 三维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二维有效导热系数模型
下载PDF
双重介质系统液固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德华 葛家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2-295,共4页
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油气藏中孔隙—裂缝介质受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双重作用,这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称为耦合作用。对双重介质而言,耦合作用可能导致油藏物性参数的变化,影响油气藏压力和流体的分布,因此有必要建... 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油气藏中孔隙—裂缝介质受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双重作用,这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称为耦合作用。对双重介质而言,耦合作用可能导致油藏物性参数的变化,影响油气藏压力和流体的分布,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利用液固耦合模型来模拟双重介质系统中流体的渗流特征。利用有效应力概念,可以建立双重介质渗流系统液固耦合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通过有限差分,获得数值解。通过实例模拟计算,获得了耦合效应对油气藏动态的影响:压力系数越高、储层物性越差,液固耦合效应越明显。但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液固耦合效应对井底压力的综合影响会逐渐消失,并非所有的双重介质系统渗流都需要考虑液固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方法 有限差分 有效应力 渗流 液固耦合 双重介质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储层砂岩力学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明 刘先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用柱坐标系下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方法研究储层砂岩的力学响应。通过实际颗粒级配的数值模拟与室内三轴试验对比,确定砂岩颗粒的细观力学参数,建立基于流固耦合效应的射孔试验模型。结果表明:砂岩的宏观应力反映了油藏流速对砂岩应力的增幅... 用柱坐标系下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方法研究储层砂岩的力学响应。通过实际颗粒级配的数值模拟与室内三轴试验对比,确定砂岩颗粒的细观力学参数,建立基于流固耦合效应的射孔试验模型。结果表明:砂岩的宏观应力反映了油藏流速对砂岩应力的增幅,但均未超过储层砂岩的峰值强度,最大塑性区约为12.9 mm,显示局部化的砂岩破坏过程;胶结应力的变化表明流速大于3 m/s时,增幅明显的剪应力加速了砂岩的剪切破坏,且颗粒平动和转动加剧,说明砂岩的胶结破坏严重,离散颗粒数呈量级增大,塑性区扩大明显。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三维数值方法能有效反映油井出砂的力学特性,当油藏流动对砂岩起控制作用时,出砂几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砂岩 力学响应 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 流固耦合效应 出砂
下载PDF
岩体裂隙渗流地质力学模型及应用
11
作者 杨太华 袁勇 孙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41-246,共6页
针对不规则裂隙的水力学特性和结构面地质力学特征,提出了层流状态下的正弦渗流模型和锯齿渗流模型,将其解析解进行比较发现,正弦模型求得的渗透系数要比锯齿模型求得的大,其几何水力学效应显著,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
关键词 不规则裂隙 渗流 地质力学模型 水力学 岩体
下载PDF
岩体裂隙渗流地质力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太华 《贵州科学》 1995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针对不规则裂隙的水力学特性和结构面地质力学特征,提出了层流状态下的正弦渗流模型和锯齿渗流模型,将其解析解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正弦模型求得的渗透系数要比锯齿模型大,其几何水力学效应显著。现已将其运用于实际工程。
关键词 不规则裂隙 渗流 地质力学模型 岩体 裂隙
下载PDF
风-雨荷载下大型冷却塔内压作用
13
作者 余文林 柯世堂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6-931,共6页
为了探讨暴风雨气候下降雨对大型冷却塔的影响,本文展开了风雨两相流模拟以及内表面气动力研究。以某210 m高超大型冷却塔为研究对象,以风-雨耦合算法为核心,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分别采用连续相和离散相计算模型展开风场和雨场的数... 为了探讨暴风雨气候下降雨对大型冷却塔的影响,本文展开了风雨两相流模拟以及内表面气动力研究。以某210 m高超大型冷却塔为研究对象,以风-雨耦合算法为核心,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分别采用连续相和离散相计算模型展开风场和雨场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9种不同风速-雨强组合对塔筒内表面雨量、雨荷载和等效内压系数等的影响规律,揭示风-雨耦合作用下塔筒内部速度流线和雨滴轨迹的作用机理,最终提炼出最不利组合工况并分析其等效内压系数分布特性。研究表明:风-雨荷载下冷却塔塔顶内表面背风区的雨致压力系数不能忽略,最大数值可达0. 003 8。结论可为此类冷却塔在极端天气下的内表面压力取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计算流体动力学 风-雨耦合算法 两相流模拟 参数分析 表面荷载 内压作用 气动力分布
下载PDF
煤层气藏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未志杰 康晓东 +1 位作者 刘玉洋 曾杨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58,共8页
为准确表征煤层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根据多重孔隙介质力学特征和多过程运移特点,来构建煤层气藏三孔双渗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基于所研发的全隐式有限体积数值模拟器,进一步研究地质力学效应对孔渗参数和煤层气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准确表征煤层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根据多重孔隙介质力学特征和多过程运移特点,来构建煤层气藏三孔双渗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基于所研发的全隐式有限体积数值模拟器,进一步研究地质力学效应对孔渗参数和煤层气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收缩作用均可影响裂缝渗透率,且作用方向相反:有效应力效应的作用强度在开发初期大于基质收缩作用,但在后期发生逆转,导致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最终值甚至可达初始值的数倍;随着煤岩杨氏模量增大,有效应力效应减弱,煤层气日产量增大,产气高峰出现时机提前,随着Langmuir体应变量增大,基质收缩作用增强,同样煤层气日产量增大,产气高峰出现时机提前。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刻画煤层复杂流固耦合作用,这对煤层气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流固耦合 地质力学效应 基质收缩 三孔双渗
下载PDF
瓦斯抽采半径确定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秦恒洁 徐向宇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5-167,共3页
为了研究钻孔抽采过程中煤层瓦斯的运移规律以及确定合理的抽采半径,基于煤体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结构模型,建立了考虑吸附解吸的受载含瓦斯煤体瓦斯流动耦合方程。并实测鹤壁三矿二1煤层数值计算所需相关参数,采用COMSOL-Multiphysics... 为了研究钻孔抽采过程中煤层瓦斯的运移规律以及确定合理的抽采半径,基于煤体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结构模型,建立了考虑吸附解吸的受载含瓦斯煤体瓦斯流动耦合方程。并实测鹤壁三矿二1煤层数值计算所需相关参数,采用COMSOL-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对钻孔周围的煤层瓦斯流动进行数值计算模拟,得到不同抽采时间内的有效半径,并根据模拟结果探讨了抽采负压对抽采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模拟流量数据与现场实测流量数据的比较,两者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流动 流固耦合 瓦斯抽采 有效半径
下载PDF
煤层气藏强化开采流固耦合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未志杰 刘玉洋 +1 位作者 张增华 康晓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843-9850,共8页
为准确表征煤层气藏强化开采过程中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全组分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适用于强化煤层气采收和CO_(2)地质埋存的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基于全隐式有限差分法的数值模拟器。据此进一步剖析... 为准确表征煤层气藏强化开采过程中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全组分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适用于强化煤层气采收和CO_(2)地质埋存的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基于全隐式有限差分法的数值模拟器。据此进一步剖析了全流固耦合、经验/解析等不同模型对煤层孔渗参数及生产动态指标预测结果的明显差异,评判了解析模型前提假设(固定上覆压力和单轴向应变)的不合理性,证实了全流固耦合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刻画煤层复杂地质力学效应及多孔介质全组分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对煤层气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强化采收 流固耦合 地质力学效应 基质膨胀/收缩
下载PDF
煤层气藏强化开采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未志杰 杨晗旭 +1 位作者 张增华 康晓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13681-13690,共10页
针对煤层多重孔隙系统空间非连续分布、力学属性各向异性的特点,综合考虑注气强化开采过程中多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正交各向异性等效连续煤层流固耦合模型,据此进一步剖析了煤层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及其对孔渗参数与注采能力的... 针对煤层多重孔隙系统空间非连续分布、力学属性各向异性的特点,综合考虑注气强化开采过程中多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正交各向异性等效连续煤层流固耦合模型,据此进一步剖析了煤层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及其对孔渗参数与注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各向异性的力学属性,导致开发过程中储层水平应力与应变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方向性特征,沿力学强度或杨氏模量大的方向变化相对较大,进而带来裂缝宽度、渗透率及其变化的方向性差异,同时致使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气体吸附浓度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最终造成与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不同的煤层气生产与CO_(2)注入预测结果。研究结果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孔渗参数及注采能力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强化开采 各向异性 流固耦合作用 产能预测
下载PDF
煤层气藏强化采收全流固耦合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未志杰 康晓东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1-188,共8页
为了准确表征煤层注气强化采收过程中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多相、多组分、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适用于强化煤层气采收(ECBM)与CO2地质埋存的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基于全隐式有限差分的数值模拟算法,进而应... 为了准确表征煤层注气强化采收过程中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多相、多组分、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适用于强化煤层气采收(ECBM)与CO2地质埋存的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基于全隐式有限差分的数值模拟算法,进而应用该模型与目前常用煤层气模拟软件进行了系统对比和剖析,并对加拿大FBV 4 A井注烟道气强化采收矿场试验开展了历史拟合。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全流固耦合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表征煤层注气强化采收过程中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及流体多组分、多过程运移规律,可准确预测储层孔渗等物性参数变化及煤层气产能,具有较高的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强化采收 流固耦合 地质力学效应 基质膨胀/收缩
下载PDF
油藏多相流体渗流流-固耦合数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向荣 范学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3-97,共5页
实践表明,油藏开发将引起应力场的变化、导致岩石发生变形、改变储层的渗储特性,进而影响产量。为反应这一问题,建立了油藏流-固耦合渗流模型,并考虑了以下因素:多相流体,油藏岩石变形,地应力、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流体渗流与岩石应变... 实践表明,油藏开发将引起应力场的变化、导致岩石发生变形、改变储层的渗储特性,进而影响产量。为反应这一问题,建立了油藏流-固耦合渗流模型,并考虑了以下因素:多相流体,油藏岩石变形,地应力、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流体渗流与岩石应变耦合等。导出的控制方程是基于流体孔隙压力、饱和度以及岩石质点位移的非线性方程。由于互含参变量,不能直接求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将流体渗流和岩石应变方程离散成主对角占优的7对角矩阵,采用隐式迭代方法求解。示例分析说明,本模型可用于研究应力、应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可能对生产造成的影响。与其他模型对比结果显示,本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多相流体 渗流 流-固耦合 数学模拟 应力 应变
下载PDF
煤层注气强化开采流固耦合效应研究
20
作者 未志杰 康晓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45-51,共7页
为准确表征煤层气藏强化开采过程中的复杂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全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煤层气藏强化开采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算法,并据此进一步剖析了地质力学效应以及注入气组成对孔渗参数及注... 为准确表征煤层气藏强化开采过程中的复杂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全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煤层气藏强化开采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算法,并据此进一步剖析了地质力学效应以及注入气组成对孔渗参数及注采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膨胀/收缩作用均可显著地影响孔隙度与渗透率,但两者作用方向相反,注入CO_(2)诱发的基质膨胀可使注入井附近渗透率损失近90%。随着杨氏模量的增大或者基质形变强度的降低,CO_(2)突破时间提前,导致煤层气产量及CO_(2)埋存量降低。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产能准确预测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强化开采 流固耦合作用 基质膨胀/收缩 CO_(2)埋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