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3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价有机框架负载贵金属铂用于电催化析氢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志艳 张潇 石琛琛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I0002,共10页
我们探究了共价有机框架负载贵金属Pt的电催化析氢性能.以2,6-二氨基蒽醌和2,4,6-三甲酰基间苯三酚为构筑单元,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TP-DAAQ COF.随后通过金属前驱体浸渍法制备了Pt-TP-DAAQ COF.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氮气吸附/... 我们探究了共价有机框架负载贵金属Pt的电催化析氢性能.以2,6-二氨基蒽醌和2,4,6-三甲酰基间苯三酚为构筑单元,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TP-DAAQ COF.随后通过金属前驱体浸渍法制备了Pt-TP-DAAQ COF.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氮气吸附/脱附等表明成功制备了TP-DAAQ COF和Pt-TP-DAAQ COF.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Pt-TP-DAAQ COF(其中含有5.8%的Pt)展现了比20%Pt/C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Pt-TP-DAAQ COF的过电位为45 mV,Tafel斜率为29 mV∙dec^(‒1).这高效的电催化活性源于TP-DAAQ COF与Pt之间良好的协同效应.Pt-TP-DAAQ COF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规整的一维孔道,使催化位点更易于与电解液中的物质发生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其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贵金属铂 电催化 析氢反应 协同效应
下载PDF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催化原理与酶活性调节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旭 张蕾 +3 位作者 许鹏琳 李天然 晁瑞青 韩正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催化两分子超氧自由基歧化为分子氧和过氧化氢。超氧自由基被Mn~(3+)SOD氧化成分子氧的反应以扩散的方式进行。超氧自由基被Mn~(2+)SOD还原为过氧化氢的反应以快循环和慢循环两条途径平行进行。在慢循环途径中,M...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催化两分子超氧自由基歧化为分子氧和过氧化氢。超氧自由基被Mn~(3+)SOD氧化成分子氧的反应以扩散的方式进行。超氧自由基被Mn~(2+)SOD还原为过氧化氢的反应以快循环和慢循环两条途径平行进行。在慢循环途径中,Mn~(2+)SOD与超氧自由基形成产物抑制复合物,然后该复合物被质子化而缓慢释放出过氧化氢。在快循环途径中,超氧自由基直接被Mn~(2+)SOD转化为产物过氧化氢,快速循环有利于酶的复活与周转。本文提出温度是调节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进入慢速或者快速循环催化途径的关键因素。随着在生理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升高,慢速循环成为整个催化反应的主流,因而生理范围内的温度升高反而抑制该酶的活性。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双相酶促动力学特性可以用该酶保守活性中心的温度依赖性配位模型进行合理化解释。当温度降低时,1个水分子(或者OH~-)接近Mn、甚至与Mn形成配位键,从而干扰超氧自由基与Mn形成配位键而避免形成产物抑制。因此在低温下该酶促反应主要在快循环通路中进行。最后阐述了几种化学修饰模式对该酶的调节,说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受到多种形式的快速调节(变构调节与化学修饰)。这些快速调节直接改变酶的活化状态,进而调节细胞中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平衡与流量,为揭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超氧自由基的生理作用提供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变构调节 共价修饰 活性氧 生物氧化 温度 酶催化机制
下载PDF
褐煤与水微观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多尺度分子模拟
3
作者 吴玉花 李荣花 +6 位作者 张茜 高红凤 朱美霖 刘彩珠 吴建波 张慧 白红存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0,共13页
煤与水的表面相互作用是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然而,褐煤与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微观机制在原子尺度和电子结构方面仍不明确。尤其缺乏褐煤中不同官能团与水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稳定性结构特征、相互作... 煤与水的表面相互作用是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然而,褐煤与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微观机制在原子尺度和电子结构方面仍不明确。尤其缺乏褐煤中不同官能团与水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稳定性结构特征、相互作用本质的系统考察。基于多尺度分子模拟研究了褐煤与水微观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基于量子化学计算重点考察典型褐煤模型结构中不同官能团与单分子水的相互作用,获得水分子在褐煤不同位点吸附的局域极小构象,以及稳定吸附构象的几何结构特征。基于独立梯度模型的直观绘景阐释了褐煤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主要为范德华作用和氢键。借助能量分解分析方法定量描述并确定了静电作用是稳定煤-水相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不同数量褐煤分子与大量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组装行为和演化特征,阐明了褐煤分子结构在大量水中的团聚现象。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同样印证了褐煤和水分子主要以静电作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结构 表面相互作用 非共价相互作用 分子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衍生多孔碳固相微萃取纤维结合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
4
作者 张莹 赵金凤 +3 位作者 费哲奇 连丽丽 娄大伟 王希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79,共10页
以4-甲酰基苯硼酸(FPBA)和2,4,6-三(4-氨基苯基)-1,3,5-三嗪(TAPT)为单体,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共价有机框架(COF)FPBA-TAPT,将其直接热解后获得衍生多孔碳材料(PC)FT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及扫描电子显... 以4-甲酰基苯硼酸(FPBA)和2,4,6-三(4-氨基苯基)-1,3,5-三嗪(TAPT)为单体,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共价有机框架(COF)FPBA-TAPT,将其直接热解后获得衍生多孔碳材料(PC)FT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显示,该材料呈球形,表面呈褶皱结构,比表面积为499 m2/g.利用溶胶-凝胶法将其涂覆在不锈钢丝表面制得固相微萃取纤维,结合气相色谱法建立了测定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方法.对萃取和解吸条件进行优化后,该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0.5~100μg/L)、较低的检测限(0.018~0.106μg/L)和良好的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7.8%).将该方法用于3种水样中PAEs的检测,低(5μg/L)、中(10μg/L)及高(50μg/L)加标回收率为79.5%~123.9%,RSD为1.1%~12.2%,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可实现水体中PAEs的有效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多孔碳 共价有机框架 邻苯二甲酸酯
下载PDF
四苯基甲烷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对气态碘的吸附
5
作者 马建国 方然杰 +4 位作者 吴志能 郑雪帆 魏玮 李翠珍 刘淑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400,共10页
为获得高效稳定的气态碘吸附材料,以四苯基甲烷作为醛基单体,分别与4,4’-二氨基三联苯和2,6-二氨基蒽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DpTp-COF和AnTp-COF,合成的材料能够在400℃保持结构稳定,DpTp-COF和AnTp-COF的比表面积... 为获得高效稳定的气态碘吸附材料,以四苯基甲烷作为醛基单体,分别与4,4’-二氨基三联苯和2,6-二氨基蒽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DpTp-COF和AnTp-COF,合成的材料能够在400℃保持结构稳定,DpTp-COF和AnTp-COF的比表面积分别达到了955 m^(2)/g和786 m^(2)/g。实验条件下DpTp-COF和AnTp-COF对气态碘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75 g/g和4.95 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碘的COFs材料可以用乙醇实现碘的脱附,经过四次吸附-脱附循环后DpTp-COF和AnTp-COF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降低了19.36%和24.85%。对吸附碘的DpTp-COF和AnTp-COF进行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发现碘主要以I_(3)^(-)和I_(5)^(-)形式存在于两种材料上,表明COFs材料和碘分子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苯基甲烷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气态碘 吸附
下载PDF
Pt/COF-LZU1花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催化性能
6
作者 刘巍 孙佩芸 +3 位作者 计雅佳 赵晶 代昭 魏俊富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0,共6页
为了净化染料废水,采用简单的室温合成法和原位还原法相结合,制备了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Pt/COF-LZU1花状催化剂,对催化剂的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 为了净化染料废水,采用简单的室温合成法和原位还原法相结合,制备了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Pt/COF-LZU1花状催化剂,对催化剂的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可通过调控冰醋酸(HAc)浓度可以控制COF的形貌和尺寸。当HAc浓度为17.5 mol/L时,可以制备出形态良好、尺寸均匀的花状COF-LZU1载体,并且能够均匀负载铂纳米粒子;在中性条件下,Pt/COF-LZU1花状催化剂在150 min内对MB的脱色率达到90.05%,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为89.93%,速率常数为0.01585 min^(-1);此外,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用性,在5个反应循环中表现出稳定的催化效率,在环境修复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 多相催化剂 亚甲基蓝 催化性能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7
作者 陆素芬 欧小玉 +3 位作者 谢丽莎 黄柳琴 陆俊宇 王爱娟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了降低水体中刚果红(CR)的污染水平,采用溶剂法在室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种巯基修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TFB),以不同的反应条件为考察对象进行吸附实验,研究其吸附CR的性能。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降低水体中刚果红(CR)的污染水平,采用溶剂法在室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种巯基修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TFB),以不同的反应条件为考察对象进行吸附实验,研究其吸附CR的性能。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OFs-TFB材料对CR的吸附速度快,适于在酸性条件下进行;COFs-TFB材料对CR的吸附表现出优先选择吸附性,且重复利用性较好;在CR初始浓度为900 mg/L时,对CR的饱和吸附量为2124.6 mg/g;对CR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线模型,为单层化学吸附过程。因此,合成的COFs-TFB材料在吸附水体中刚果红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刚果红 有机废水 吸附
下载PDF
焦磷酸哌嗪@COF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的阻燃作用
8
作者 武伟红 张竞 +2 位作者 张葛 耿荣荣 屈红强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3,共6页
通过溶液合成法制备了一种共价有机框架(COF),再将COF包覆在焦磷酸哌嗪(PAPP)上形成PAPP@COF杂化阻燃剂,并将其应用于EP中。通过氧指数测定仪、垂直燃烧测定仪和锥形量热仪分析了PAPP@COF杂化阻燃剂对EP的阻燃及消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溶液合成法制备了一种共价有机框架(COF),再将COF包覆在焦磷酸哌嗪(PAPP)上形成PAPP@COF杂化阻燃剂,并将其应用于EP中。通过氧指数测定仪、垂直燃烧测定仪和锥形量热仪分析了PAPP@COF杂化阻燃剂对EP的阻燃及消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2%(质量分数,下同)的PAPP@COF时,EP复合材料的氧指数达到了30.0%,热释放速率峰值为911.35 k W/m^(2),烟释放速率峰值为0.394 m^(2)/s,相比于纯EP分别降低了37.36%和34.27%。PAPP@COF杂化阻燃剂对EP有优异的阻燃和消烟作用,为COF类阻燃剂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阻燃 消烟 焦磷酸哌嗪 共价有机框架
下载PDF
基于香草醛的热固性树脂研究进展
9
作者 冯淼 胡程程 +1 位作者 袁亮 刘玉鹏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57-68,共12页
香草醛是一种可由木质素磺酸盐生产的单芳香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独特,已成为生物基材料领域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香草醛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苯并噁嗪、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基于香草醛特征结... 香草醛是一种可由木质素磺酸盐生产的单芳香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独特,已成为生物基材料领域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香草醛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苯并噁嗪、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基于香草醛特征结构进行化学转化以及制备交联结构产物的过程。进而,本文总结了含有动态共价键的香草醛基热固性材料研究进展。香草醛的醛基有利于缩醛、亚胺、硫缩醛等动态化学基团的引入,而通过交联体系的选择可有效引入动态二硫键、D-A加成键及β-羟基酯基团。在总结香草醛基热固性材料的特点及发展应用的基础上,本文展望了香草醛基热固性树脂在原料获取、产品制备、回收利用及有效降解等方面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醛 热固性树脂 动态共价键 可回收热固性材料
下载PDF
可自修复海藻酸基离子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10
作者 付念 李夫兴 +1 位作者 王福盈 宋洪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32,共6页
为了解决传统人工合成高分子基离子凝胶难降解、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以天然高分子—海藻酸为聚合物基体,通过在离子液体中对其进行化学接枝改性和交联反应,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自修复性能的化学交联型生物基离子凝胶。流变测... 为了解决传统人工合成高分子基离子凝胶难降解、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以天然高分子—海藻酸为聚合物基体,通过在离子液体中对其进行化学接枝改性和交联反应,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自修复性能的化学交联型生物基离子凝胶。流变测试结果表明,该离子凝胶的模量随着海藻酸和交联剂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在150℃的高温下离子凝胶依然可以保持凝胶结构。所制备的离子凝胶具有优异的压缩性能,压缩强度随着海藻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压缩强度可达1.02 MPa。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离子凝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其室温离子电导率都高于0.3 mS/cm。重要的是,离子凝胶在室温下无需任何辅助手段可在6 h完全自修复,表现出良好的自修复性。该研究为开发具有自修复性的高性能生物基离子凝胶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凝胶 可自修复 海藻酸 动态共价键 化学交联
下载PDF
基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QCM二氧化碳气体检测系统
11
作者 赵利强 向星岩 +3 位作者 徐潇依 王刚 陈伟 张彤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59,共7页
为了实现人居环境下高精度二氧化碳气体检测,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5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分析了QCM质量灵敏度分布原理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利用超声法合成敏感材料,采用滴涂法制备基... 为了实现人居环境下高精度二氧化碳气体检测,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5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分析了QCM质量灵敏度分布原理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利用超声法合成敏感材料,采用滴涂法制备基于金电极的QCM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并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二氧化碳气体检测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为2000~5000 ppm下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拟合曲线相关系数为0.988,系统灵敏度为0.034 Hz/ppm,响应时间为32 s,恢复时间为20 s,表现出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系统最大绝对误差小于±25 ppm,且系统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石英晶体微天平 二氧化碳检测 气体传感器 FPGA
下载PDF
聚合物功能化电催化剂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维民 袁倩星 吕新荣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6-249,共4页
碳载体的功能化是提高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碳载体表面引入特定原子或官能团,可以促进金属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提高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此外,通过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还可以改善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提高其抗中毒能... 碳载体的功能化是提高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碳载体表面引入特定原子或官能团,可以促进金属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提高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此外,通过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还可以改善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提高其抗中毒能力。与共价功能化方法相比,非共价功能化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不破坏载体材料的表面结构完整性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近年来,聚合物作为一类良好的非共价功能化试剂,被广泛用于电催化剂的制备。综述了聚合物功能化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阳离子型聚合物、阴离子型聚合物及导电聚合物的非共价功能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剂 燃料电池 聚合物 非共价功能化
下载PDF
不同空化射流条件下大豆蛋白-白藜芦醇互作结合机制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13
作者 王中江 孙福伟 +3 位作者 任双鹤 沈路路 张硕 郭增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3-364,共12页
为探究空化射流预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白藜芦醇(SPI-RES)复合物的影响,对SPI进行空化射流预处理(0、2、4、6、8、10min)后,与RES非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荷载量和包埋率研究了SPI对RES的结合情况,采用内源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 为探究空化射流预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白藜芦醇(SPI-RES)复合物的影响,对SPI进行空化射流预处理(0、2、4、6、8、10min)后,与RES非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荷载量和包埋率研究了SPI对RES的结合情况,采用内源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SPI和RES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粒径、ζ-电位、表面疏水性、抗氧化活性等考察了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特性。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空化射流处理后,SPI对RES包埋率和荷载量显著增加,复合物粒径和ζ-电位分别减小和增大。内源荧光光谱表明RES对SPI的淬灭为静态淬灭,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适当的空化射流预处理促进了SPI从有序结构转变为无序结构,从而结合更多的RES。热力学参数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主要作用力,还涉及氢键。此外,适当的空化射流预处理后,SPI-RE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及抗氧化活性均有所增加。本研究为空化射流预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应用领域的开拓和脂溶性活性物质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白藜芦醇 空化射流 非共价复合物
下载PDF
一种利用外层原子价态书写路易斯结构式的简便方法
14
作者 汪海平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8期383-388,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的绘制路易斯结构式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一个符合外层原子价态的初步结构,并将分子的电荷(如存在)放置于中心原子。接下来,若中心原子的电子数未满八个,将通过转换成键电子和外层原子上的孤对电子来达到八隅体结构,...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的绘制路易斯结构式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一个符合外层原子价态的初步结构,并将分子的电荷(如存在)放置于中心原子。接下来,若中心原子的电子数未满八个,将通过转换成键电子和外层原子上的孤对电子来达到八隅体结构,此过程将自动产生形式电荷,无需额外计算。此方法不同于传统需先计算价电子总数的做法,更侧重于利用化合价来构建路易斯结构式,从而减少计算错误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结构式 形式电荷 共价键 八隅体规则
下载PDF
紫外光固化接枝明胶改性可生物降解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研究
15
作者 吴广峰 宋欣 李迎春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以聚己内酯二醇(PCL)为软段成分,丙烯酸羟乙基酯(HEA)为封端剂,制备了具有丙烯酸酯端基的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与明胶水解缩合反应后得到的乙烯基接枝改性明胶(GH)通过共价键合的连接方式引入到WPU分子骨... 以聚己内酯二醇(PCL)为软段成分,丙烯酸羟乙基酯(HEA)为封端剂,制备了具有丙烯酸酯端基的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与明胶水解缩合反应后得到的乙烯基接枝改性明胶(GH)通过共价键合的连接方式引入到WPU分子骨架中。通过紫外光固化将GH中的乙烯基和WPU预聚体中的丙烯酸酯末端连接,制备了可生物降解的WPU/GH复合材料。对WPU/GH的热性能、热失重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降解后结晶度的变化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共价键合能提高WPU的成膜性能、耐水性和热稳定性。当GH含量达到10 wt.%时,WPU/GH在0.6%脂肪酶PBS溶液中的降解率达到68%,在土壤中的降解率达到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生物降解性 改性明胶 紫外光固化 共价键合
下载PDF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结构化学-共价键的本质微项目教学
16
作者 杨万丽 代雅轩 +5 位作者 陈林 张朋 刘闯 王金月 顾珈萌 张铭然 《高师理科学刊》 2024年第8期106-110,共5页
微项目以项目式学习为导向,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齐齐哈尔大学一流课程结构化学-共价键的本质为研究案例,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从教-学-评-思四个维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并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 微项目以项目式学习为导向,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齐齐哈尔大学一流课程结构化学-共价键的本质为研究案例,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从教-学-评-思四个维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并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入信息化手段及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探讨微项目设计方案和实施策略.研究表明,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微项目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抽象概念的理解力及探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微项目 共价键的本质
下载PDF
All‑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Nanofilms Assembled Lithium‑Ion Capacitor to Solve the Imbalanced Charge Storage Kinetics 被引量:2
17
作者 Xiaoyang Xu Jia Zhang +6 位作者 Zihao Zhang Guandan Lu Wei Cao Ning Wang Yunmeng Xia Qingliang Feng Shanlin Qiao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46-260,共15页
Free-standing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s)nanofilms exhibit a remarkable ability to rapidly intercalate/de-intercalate Li^(+) in lithium-ion batteries,while simultaneously exposing affluent active sites in superca... Free-standing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s)nanofilms exhibit a remarkable ability to rapidly intercalate/de-intercalate Li^(+) in lithium-ion batteries,while simultaneously exposing affluent active sites in supercapacitors.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nanofilms offer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address the persistent challenge of imbalanced charge storage kinetics between battery-type anode and capacitor-type cathode in 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Herein,for the first time,custom-made COFBTMB-TP and COFTAPB-BPY nanofilms are synthesized as the anode and cathode,respectively,for an all-COF nanofilm-structured LIC.The COFBTMB-TP nanofilm with strong electronegative–CF3 groups enables tuning the partial electron cloud density for Li^(+) migration to ensure the rapid anode kinetic process.The thickness-regulated cathodic COFTAPB-BPY nanofilm can fit the anodic COF nanofilm in the capacity.Due to the aligned 1D channel,2D aromatic skeleton and accessible active sites of COF nanofilms,the whole COFTAPB-BPY//COFBTMB-TP LIC demonstrates a high energy density of 318 mWh cm^(−3) at a high-power density of 6 W cm^(−3),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good cycle stability with th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of 77%after 5000-cycle.The COFTAPB-BPY//COFBTMB-TP LIC represents a new benchmark for currently reported film-type LICs and even film-type supercapacitors.After being comprehensively explored via ex situ XPS,7Li solid-state NMR analyses,and DFT calcul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COFBTMB-TP nanofilm facilitates the reversible conversion of semi-ionic to ionic C–F bonds during lithium storage.COFBTMB-TP exhibits a strong interaction with Li^(+) due to the C–F,C=O,and C–N bonds,facilitating Li^(+) desolation and absorption from the electrolyte.This work addresses the challenge of imbalanced charge storage kinetics and capacity between the anode and cathode and also pave the way for future miniaturized and wearable L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Lithium-ion capacitor Charge storage kinetic
下载PD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Preserving Ke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3D-Printed Metal/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被引量:1
18
作者 Ximeng Liu Dan Zhao John Wa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362-381,共20页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an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are a huge group of advanced porous materials exhibiting attractive and tunabl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such as large surface area,tunable pore size,and ...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an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are a huge group of advanced porous materials exhibiting attractive and tunabl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such as large surface area,tunable pore size,and functional surfaces,which have significant values in various application areas.The emerg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further provides MOF and COFs(M/COFs)with higher designability of their macrostructure and demonstrates large achievements in their performance by shaping them into advanced 3D monoliths.However,the currently available 3D printing M/COFs strategy faces a major challenge of severe destruction of M/COFs’microstructural features,both during and after 3D printing.It is envisioned that preserv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M/COFs in the 3D-printed monolith will bring a great improvement to the related applications.In this overview,the 3D-printed M/COFs are categorized into M/COF-mixed monoliths and M/COF-covered monoliths.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properties,applications,and current research states are discussed.The up-to-date advancements in paste/scaffold composition and printing/covering methods to preserve the superior M/COF microstructure during 3D printing are further discussed for the two types of 3D-printed M/COF.Throughout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s of 3D-printed M/COFs,the expecte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to achieve a highly preserved microstructure in the 3D monolith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3D printing Microstructure MONOLITH
下载PD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with 3D Ordered Channel and Multi-Functional Groups Endows Zn Anode with Superior Stability 被引量:1
19
作者 Bin Li Pengchao Ruan +9 位作者 Xieyu Xu Zhangxing He Xinyan Zhu Liang Pan Ziyu Peng Yangyang Liu Peng Zhou Bingan Lu Lei Dai Jiang Zhou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50-363,共14页
Achieving a highly robust zinc(Zn)metal anod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queous Zn-ion batteries(AZIBs)for advancing“carbon neutrality”society,which is hampered by the uncontrollable gr... Achieving a highly robust zinc(Zn)metal anod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queous Zn-ion batteries(AZIBs)for advancing“carbon neutrality”society,which is hampered by the uncontrollable growth of Zn dendrite and severe side reactions includ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corrosion,and passivation,etc.Herein,an interlayer containing fluorinated zincophil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with sulfonic acid groups(COF-S-F)is developed on Zn metal(Zn@COF-S-F)as the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Sulfonic acid group(-SO_(3)H)in COF-S-F can effectively ameliorate the desolvation process of hydrated Zn ions,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channel with fluoride group(-F)can provide interconnected channels for the favorable transport of Zn ions with ion-confinement effects,endowing Zn@COF-S-F with dendrite-free morphology and suppressed side reactions.Consequently,Zn@COF-S-F symmetric cell can stably cycle for 1,000 h with low average hysteresis voltage(50.5 m V)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1.5 m A cm^(-2).Zn@COF-S-F|Mn O_(2)cell delivers the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of 206.8 m Ah g^(-1)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1.2 A g^(-1)after 800 cycles with high-capacity retention(87.9%).Enlightening,building artificial SEI on metallic Zn surface with targeted design has been proved as the effective strategy to fost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AZ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eous Zn ion batteries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Interfacial modification Zn ion flux regulation Desolvation effect
下载PDF
共价有机骨架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晋恺 李佳莉 +1 位作者 刘晓明 母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通过缩合聚合反应制备了两种热稳定性高、结晶性好和比表面积大的共价有机骨架(COF-1,COF-2)材料.将它们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时,均表现出较高的可逆容量(经过150次循环后,COF-1和COF-2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484和327 mA·h/g... 通过缩合聚合反应制备了两种热稳定性高、结晶性好和比表面积大的共价有机骨架(COF-1,COF-2)材料.将它们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时,均表现出较高的可逆容量(经过150次循环后,COF-1和COF-2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484和327 mA·h/g)、出色的倍率性能(2和10 A/g电流密度下,COF-1和COF-2的可逆容量分别为296,180 mA·h/g和265,166 mA·h/g)、超大电流密度下的工作能力(5 A/g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COF-1和COF-2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572和332 mA·h/g)以及极端温度下的运行性能(50和‒15℃环境中循环40次后,COF-1和COF-2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2101,218 mA·h/g和1760,172 mA·h/g).两种COF均具有随着充放电的持续进行,电化学活性基团被激活的能力,COF-1和COF-2在不添加导电剂的情况下循环400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从23和16mA·h/g增长到45和31mA·h/g;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证明了在大电流密度以及高温环境等能使离子扩散速率加快的条件下,更有利于这种激活效应的发生.通过对比两种COF材料,发现含有三嗪环结构的COF-1的储锂性能及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优于全部为苯环结构的COF-2,表明芳香环中的C=N可能是一种具有较高电化学活性的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骨架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比容量上升 电化学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