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的法律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文玮 周诗贤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84-87,共4页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因运用不当、或因滥用隐性采访而被告上法庭 ,甚至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 ,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对其进行法理分析 ,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采访 新闻侵权行为 法律 法理分析 人格权 公众知情权
下载PDF
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失度表现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宝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1-63,共3页
 随着隐性采访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手法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利与弊两个方面一样,隐性采访也不例外。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层面上都有它必守的禁区,当新闻记者的不能随心所欲越过...  随着隐性采访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手法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利与弊两个方面一样,隐性采访也不例外。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层面上都有它必守的禁区,当新闻记者的不能随心所欲越过法律和伦理的禁区,否则在隐性采访中将出现失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采访 失度表现 镜头规避
下载PDF
从结果、行为到行为人:隐性采访的伦理抉择
3
作者 彭月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7-80,共4页
道德困惑一直是隐性采访争论的焦点,功利主义、绝对命令、中庸之道等西方道德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解读隐性采访面临的伦理困境。从行为的结果、行为本身到行为人,三种伦理学关注的焦点形成了一个呈逆时针方向的圆圈。功利主义是务实的,... 道德困惑一直是隐性采访争论的焦点,功利主义、绝对命令、中庸之道等西方道德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解读隐性采访面临的伦理困境。从行为的结果、行为本身到行为人,三种伦理学关注的焦点形成了一个呈逆时针方向的圆圈。功利主义是务实的,绝对命令维护了道德的纯洁性,中庸之道强调行为主体的道德修养,在这三种伦理框架的综合指导运用下,隐性采访完成了从客体到主体、由客观到主观的推理过程,伦理抉择变得更为连贯和一致,渐渐成为一种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采访 功利主义 绝对命令 中庸之道 伦理抉择
下载PDF
浅淡舆论监督采访中度的把握
4
作者 丁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6-48,共3页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 ,然而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的采访时往往因为掌握不好分寸和采访对象的回避而达不到采访的目的。如何把握舆论监督采访中的度是成功的关键。本文将舆论监督采访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 ,分别探讨在这两种方...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 ,然而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的采访时往往因为掌握不好分寸和采访对象的回避而达不到采访的目的。如何把握舆论监督采访中的度是成功的关键。本文将舆论监督采访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 ,分别探讨在这两种方式中如何去把握采访的度。除此之外 ,文中还谈到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重视细节的处理以及遵守职业道德两个方面 ,认为不重视细节是现今舆论监督失度 ,造成差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遵守职业道德是进行舆论监督采访的前提和适度的根本保证。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全面把握舆论监督采访中的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监督 新闻采访 显性采访 隐性采访 记者 职业道德
下载PDF
隐性采访与新闻职业道德——兼谈媒体的公信力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亚男 吴晓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8-101,共4页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从隐性采访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入手,探讨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自律问题,并且关注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采访 新闻职业道德 媒体公信力 新闻记者
下载PDF
如何正确理解“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申丹教授访谈 被引量:3
6
作者 段枫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1年第2期53-58,共6页
申丹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际顶级期刊《叙事》(美国)和《文体》(美国)的顾问、《语言与文学》(英国)的编委,以及欧美《劳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顾问编委。近10年来,申丹教授在国内外陆续提出"隐性进程... 申丹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际顶级期刊《叙事》(美国)和《文体》(美国)的顾问、《语言与文学》(英国)的编委,以及欧美《劳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顾问编委。近10年来,申丹教授在国内外陆续提出"隐性进程"以及由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显性进程)所构成的"双重叙事进程"概念,在叙事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引起了巨大反响。2021年夏,申丹教授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接受了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段枫副教授的书面访谈。申丹教授对"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概念进行了细致说明,介绍了这一理论在西方理论界引起的一些误解和争议,也深入剖析了造成误解和争议的根本原因。究其根本,对"隐性进程"和"双重进程"的把握,不但涉及对这一理论如何超越了长期研究传统的正确理解,也需要将这一原创性术语与其他概念进行辨析和比较。这一访谈旨在厘清"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等概念,并阐明这一理论在应用于批评实践时容易遇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进程 访谈 厘清误解 避免误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