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歌曲《牛郎织女》的演唱分析
1
作者 王莹莹 《梧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9-35,共7页
叙事歌曲《牛郎织女》是以我国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由我国著名词作家刘麟填词、作曲家王志信谱曲,二人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首非常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叙事性音乐体裁,歌曲内容感人,传统民族风格的创作手法与现代作曲风格技法的融合,... 叙事歌曲《牛郎织女》是以我国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由我国著名词作家刘麟填词、作曲家王志信谱曲,二人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首非常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叙事性音乐体裁,歌曲内容感人,传统民族风格的创作手法与现代作曲风格技法的融合,使叙事歌曲《牛郎织女》的风格极具特色。该文围绕叙事歌曲《牛郎织女》的演唱进行分析,对该叙事歌曲的音乐内容进行详细解读,论述该叙事歌曲的歌词内涵、旋律特征和曲式结构,分析了该叙事歌曲的音乐特点,同时结合自身舞台实践经验,对该叙事歌曲的演唱情感处理以及情感内涵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歌曲《牛郎织女》 歌词内涵 旋律特征 曲式结构 音乐风格 演唱技巧 情感内涵
下载PDF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及其“基本隐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以“根本隐喻”为主调,以“基本隐喻”为伴音,构成相生位域。后者的关键点位在于“兄弟”和“家族”。“兄弟”型插段,多体现为“对冲意象”和“牺牲意象”;“家族”型插段,又楔入了“周期意象”和“循环意...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以“根本隐喻”为主调,以“基本隐喻”为伴音,构成相生位域。后者的关键点位在于“兄弟”和“家族”。“兄弟”型插段,多体现为“对冲意象”和“牺牲意象”;“家族”型插段,又楔入了“周期意象”和“循环意象”。这些机能型段落,一并推动着故事本体及寓意的流变与移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山 牛女传说 基本隐喻 兄弟 家族 道德
下载PDF
以水为媒——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中的水与爱情
3
作者 吴晓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1期6-10,共5页
水在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为水的存在,万物得以孕育、繁衍,水与爱情息息相关。水柔和含蓄的一面又和东方人内敛特性有共通性。水的形态万千,与人世间各种类型情爱相对应。水的波动对应爱情之痛,水的深广对应爱... 水在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为水的存在,万物得以孕育、繁衍,水与爱情息息相关。水柔和含蓄的一面又和东方人内敛特性有共通性。水的形态万千,与人世间各种类型情爱相对应。水的波动对应爱情之痛,水的深广对应爱情的遥不可及,水的悠长对应爱情的心仪,水的流逝对应爱情的至死不渝。水的变化万千犹如爱情的变幻莫测。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围绕着水的故事众多,关于爱情故事的描述更是数不胜数。该文主要以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的“水——爱情”为例,选用廪君和盐水女神、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等故事,通过水这一媒介,探寻水意象与爱情的共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意象 神话 民间传说 廪君和盐水女神 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下载PDF
吸纳与创意:异文视域下的“牛郎织女”叙事新演进——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蓝信君 梁卿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0-106,共7页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异文性”特征。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根植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经过广阅异文版本与深研叙事演进,以吸纳继承和创意改编的路径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对内抒情”“对外叙事”的...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异文性”特征。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根植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经过广阅异文版本与深研叙事演进,以吸纳继承和创意改编的路径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对内抒情”“对外叙事”的音乐剧唱词创作、人物角色高度“拟人化”塑造、戏剧“愁苦因子”铺撒、戏剧“临界绝境”设置以及“戏剧裁决”之“绝境突破”技法运用,实现了对戏剧人物角色的深度刻画与叙事情节的层级推进以及“牛郎织女”故事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述与再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 叙事演进 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音乐剧 编剧
下载PDF
隋唐及宋元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5
作者 杨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80-86,共7页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唐代诗文中有大量七夕书写,加强了七夕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与“巧”有关的节俗在唐代迅速发展,乞巧自唐始为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宋代七夕具有多元性,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在民间,七夕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为过七夕的主力。在庙堂,七夕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了正统化、规范化、合法化的历史性转变。自元代始,七夕节走向稳定同一并逐渐衰落,元代七夕在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有记载,尤其元杂剧大量化用牛女传说,虚笔与现实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节 七夕 牛女传说 乞巧 发展演变 特点
下载PDF
七夕五考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5-85,共11页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七七丧葬 牛郎织女 西王母
下载PDF
禅宗牧牛图对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程志立 张其成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48,共3页
禅宗牧牛图是禅宗修习中思维锻炼和心理调伏次第的形象描述,其目的是通过观修牧牛过程潜移默化消除觉知心理问题的主体功能与心理问题及其载体,从而彻底消除心理问题,永断烦恼之根而达到解脱之境。不仅具有深厚的佛道文化底蕴,而且符合... 禅宗牧牛图是禅宗修习中思维锻炼和心理调伏次第的形象描述,其目的是通过观修牧牛过程潜移默化消除觉知心理问题的主体功能与心理问题及其载体,从而彻底消除心理问题,永断烦恼之根而达到解脱之境。不仅具有深厚的佛道文化底蕴,而且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易于普及和得到认可,对于"保险箱"等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牛图 心理治疗 启示
下载PDF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被引量:33
8
作者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天汉 天水 秦文化 织女 乞巧风俗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从秦简《日书》看牛郎织女故事之形成与流变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朝阳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2期51-55,共5页
出土文献睡虎地秦简《日书》中有两则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史料,这为解决牛郎织女故事形成时间上限、传说早期形态、起源地等问题提供了线索。秦简《日书》出土于湖北云梦县战国末期秦墓中,因此战国末期应该是牵牛织女故事形成的时间上... 出土文献睡虎地秦简《日书》中有两则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史料,这为解决牛郎织女故事形成时间上限、传说早期形态、起源地等问题提供了线索。秦简《日书》出土于湖北云梦县战国末期秦墓中,因此战国末期应该是牵牛织女故事形成的时间上限,简文说明牵牛织女婚姻悲剧故事此时已经成型。睡虎地《日书》浓郁的楚文化特色为诸多起源说之一汉水说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简 日书 牛郎织女
下载PDF
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逵夫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牵牛(牛郎)、织女的祠庙、纪念地被遗忘或变为同董永故事相关的祠庙。从陇东的乞巧风俗看,牛女传说和相关风俗在这一带长久流传,陕西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同陇东的相近。古代陇右、陕西中部一带的诗人也都有大量的咏七夕和牵牛织女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周文化 秦文化 乞巧民俗
下载PDF
由牛郎织女传说看七夕节爱情元素的历史传承与当代重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3期132-138,共7页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乞巧为主,并有隐约而不断的婚恋习俗或爱情元素。由于封建文明的传统文化不宣扬爱情,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情人节,七夕节的爱情色彩在封建社会不断淡化,后世的七夕节以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崇拜、乞巧、乞子为主要形态。但现代社会具有对情人节的巨大文化消费需求,七夕节借助牛郎织女传说,具有较多爱情元素并且传承不衰,是中国最具有情人节基础的传统节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节 情人节 爱情元素
下载PDF
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逵夫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6-67,共12页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牵牛(牛郎)、织女的祠庙、纪念地被遗忘或变为同董永故事相关的祠庙。从陇东的乞巧风俗看,牛女传说和相关风俗在这一带长久流传,陕西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同陇东的相近。古代陇右、陕西中部一带的诗人也都有大量的咏七夕和牵牛织女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周文化 秦文化 乞巧 民俗
下载PDF
论古代日本的七夕歌创作与神仙思想的关系——以《万叶集》为中心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忠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87-91,共5页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是被贯穿于传说中的神仙思想所吸引。本文通过对七夕歌创作的背景、方式以及内容等的分析,探讨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对日本万叶时代七夕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叶集》 七夕歌 牵牛·织女 神仙思想
下载PDF
云梦秦简“牛郎织女”简文辨正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11,共7页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取妻"条有关牛郎织女内容的二则简文,在牛郎织女神话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毋庸置疑,但上述简文在作为文献材料引证时,缘于其日书的性质而要求我们对其可证性应该给予谨慎的态度。简文有关牛郎织女...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取妻"条有关牛郎织女内容的二则简文,在牛郎织女神话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毋庸置疑,但上述简文在作为文献材料引证时,缘于其日书的性质而要求我们对其可证性应该给予谨慎的态度。简文有关牛郎织女相关内容的记载,既有神话的内容,也有缘于占验吉凶的矫言的成分,同时,对上述简文的诠释与理解,尚有不同的方式与结果。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对上述简文的研究还需深入,结论还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梦秦简 日书 牛郎织女简文 牛郎织女神话
下载PDF
巴渠民歌《放牛娃儿盼红军》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国志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8-21,共4页
巴渠之地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民歌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形成并广泛传唱于1932—1935年间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民歌《放牛娃儿盼红军》,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在旋律的材料发展、音调结构、调式特征... 巴渠之地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民歌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形成并广泛传唱于1932—1935年间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民歌《放牛娃儿盼红军》,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在旋律的材料发展、音调结构、调式特征和歌词的内容、结构、韵律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巴渠地区难得的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牛娃儿盼红军》 诞生背景 旋律特征 歌词特征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新探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明智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86-94,共9页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的爱情是与西周社会开始出现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和从群婚的混沌中走出来,有了一夫一妻的专偶婚息息相关。将牛郎织女的配偶关系视为尚处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阿注婚"的观点是站不住的。由于西周时期一夫一妻制已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级制度和财产观念等,开始向爱情生活渗透。这是造成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神话 传说 阴阳观念 祓禊习俗 阿注婚 专偶婚
下载PDF
牛郎、织女原型与农耕文明关系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作良 许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5-68,共4页
牛郎、织女名称的起源,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男耕女织的模式对天上星象图附会的产物。牛郎、织女原型的产生,与早期的秦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男耕女织社会农业生产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 牛郎 织女 原型 考析
下载PDF
汉水七夕文化考 被引量:8
18
作者 杜汉华 杜睿杰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牛郎织女"在神话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牵牛织女神话"。它在原始社会、夏商周以前的最初面貌究竟如何,我们目前还无法看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末秦初的秦简《日书》记"娶妻"忌日说:&qu... "牛郎织女"在神话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牵牛织女神话"。它在原始社会、夏商周以前的最初面貌究竟如何,我们目前还无法看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末秦初的秦简《日书》记"娶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大意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没有好结果,牵牛将被迫离弃织女。可见,最迟在战国时期流传的牵牛织女神话中,牵牛已经成了牧夫(牛郎),他和织女已有了夫妻关系,而且是被迫分离的悲剧,显露了牵牛织女神话的悲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牛郎织女 七夕文化 起源研究
下载PDF
牛郎织女神话叙事结构的艺术转换与文学表现——由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而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立 《古代文明》 2007年第1期95-103,共9页
牛郎织女神话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口头承传的话语形式(文本形式)和以星宿形象为依托的物象形式(画面形式)。缘于上述两种神话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审视牛郎织女神话,从而发现牛郎织女神话独特的... 牛郎织女神话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口头承传的话语形式(文本形式)和以星宿形象为依托的物象形式(画面形式)。缘于上述两种神话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审视牛郎织女神话,从而发现牛郎织女神话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由这种叙事结构所构成的独特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上述叙事结构和依托这一叙事结构而构成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因缘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基础与情感认同而获得了汉代诗人的共鸣,并通过艺术实践和文学创作,构建了独具汉诗特色的诗性审美模式。至唐代,牛郎织女神话完成了向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节俗形式的演变。随之,这种由牛郎织女神话的确立而建构起来的审美模式遭到“解构”,其所具有的艺术范式作用,也被唐代诗人所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神话 叙述结构 审美模式 汉代 唐代
下载PDF
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舜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互文性视域对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进行解读,会发现钢琴作品中的"牧童、笛声"(音响文本)与古诗词的"牧童、笛声"(非音响文本)已然完成了跨界互文,并与中国传统音乐文本(民间音乐文本),西方同类音乐作品... 从互文性视域对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进行解读,会发现钢琴作品中的"牧童、笛声"(音响文本)与古诗词的"牧童、笛声"(非音响文本)已然完成了跨界互文,并与中国传统音乐文本(民间音乐文本),西方同类音乐作品建立了互文的关联性。这种解读,彰显了古诗词"牧童、笛声"文本在钢琴音响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及延展意义,也给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体现了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曲 《牧童短笛》 古诗词 互文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