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创作”翻译思想观照下的“闽人智慧”:福建民间艺术文化译介
1
作者 黄诗颖 苏炎奎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福建民间艺术文化是“闽人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多元性的特点。对“闽人智慧”系列文章的英译进行解读,并运用“再创作”翻译思想,在形式再创作与意象再创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翻译再创作方式——具象化再创作,丰... 福建民间艺术文化是“闽人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多元性的特点。对“闽人智慧”系列文章的英译进行解读,并运用“再创作”翻译思想,在形式再创作与意象再创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翻译再创作方式——具象化再创作,丰富了福建民间艺术文化翻译的手段与方法,为推动“闽人智慧”的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创作”翻译思想 具象化再创作 闽人智慧 民间艺术文化
下载PDF
水土平衡的生境营造模式及其工程应用
2
作者 王志勇 李嘉宁 +2 位作者 彭晓 洪敏 张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23种理水造田智慧进行梳理,总结其处理水土关系的方法,发现通过就地填挖土方,将雨水径流进行收集或分离,在局部与土壤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互生互养关系,是营造可种植生境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挖凹以集蓄塑造汇... 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23种理水造田智慧进行梳理,总结其处理水土关系的方法,发现通过就地填挖土方,将雨水径流进行收集或分离,在局部与土壤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互生互养关系,是营造可种植生境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挖凹以集蓄塑造汇水区、堆凸以分流塑造分水岭”的两种生境营造模式。依据地形坡度与河水淹没范围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两种生境营造模式在流域尺度的空间分布范式——多尺度分水岭–汇水区的嵌套结构。将两种生境营造模式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实践,证明其具有处理水土平衡关系、营造可种植生境的潜力,可为当前我国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生态 传统生态智慧 生境营造 生态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下载PDF
启智增慧:学校智育的目标转向及其教学进路
3
作者 曹斯 罗祖兵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8,共10页
当前学校智育存在着将智育窄化为符号学习的困境,其表现是“知而不识”的表浅化学习,“知而不智”的复现式学习,以及“智而不慧”的工具性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相悖,不利于达到新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启智增... 当前学校智育存在着将智育窄化为符号学习的困境,其表现是“知而不识”的表浅化学习,“知而不智”的复现式学习,以及“智而不慧”的工具性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相悖,不利于达到新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启智增慧”之目的。为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多维智慧的取舍善用:理解智慧需要理性的洞见契通、实践智慧需要临场的随机应变、创生智慧需要想象的灵光乍现、生活智慧需要常识的协同辅助。从理论上看,要实现从“知识”到“智力”和“智慧”的跃升,需要历经“符号—逻辑—意义”的层次深化、“操作—映像—抽象”的思维演化、“理解—迁移—应用”的情境转化和“反思—想象—创造”的延展变化等路径。为实现学校智育目标的转向,教师可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互促、直觉思维对分析思维的反哺、情境表现对标准应试的取代、价值理性对科学理性的规约等教学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智增慧 心灵理解 情境机智 灵活应用 灵感创生
下载PDF
不确定性的寻求——“即席创作”教学的价值澄明与实践策略
4
作者 金鑫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9-64,共6页
在社会加速力量日趋增强的时代,教师很容易丧失具体而真实的教学存在,按照早已写好的剧本铺陈,但教学不是一个完全既定化了的世界,其过程的不确定性常常遭遇和教学预设的冲突,需要教师做出明智的判断。相对于通过文字显现的教学行动,“... 在社会加速力量日趋增强的时代,教师很容易丧失具体而真实的教学存在,按照早已写好的剧本铺陈,但教学不是一个完全既定化了的世界,其过程的不确定性常常遭遇和教学预设的冲突,需要教师做出明智的判断。相对于通过文字显现的教学行动,“即席创作”教学是一个内在且隐蔽的过程。这种内隐于教师自身的智慧行动,无形中引导着教师超越教学惯习,解锁“临场的天赋”;扩展教学思考,破除“虚假的机智”;彰显教学存在,承载“特定的理解”。教师必须正视“创作”态度,昭示教学“原创”本性;规避教学同质化,与“他山之石”保持“距离感”;接纳教学之“误”,等待试错的铺垫与转折,由此形成的教学智慧才能转化为影响教学世界的现实力量,从容应对教学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教学的不确定性 “即席创作”教学 教学惯习 教学思考 教学存在 教学智慧
下载PDF
宋代服饰文化与岁时礼俗互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虹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56-463,共8页
从礼俗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岁时礼俗互动中的宋代服饰文化。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两宋时期岁时礼俗与节日服饰文化内涵进行归纳与分析,结合相关考古发掘的服饰实物,提炼宋代岁时节日服饰文化价值。... 从礼俗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岁时礼俗互动中的宋代服饰文化。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两宋时期岁时礼俗与节日服饰文化内涵进行归纳与分析,结合相关考古发掘的服饰实物,提炼宋代岁时节日服饰文化价值。研究表明:首先,宋代服饰风尚简约与富丽并存,反映出宋代民众生活审美旨趣与时尚观;其次,宋服除了“服用”的基本功能之外,宋代岁时节日服饰颇具应时应景的寓意,还与人生礼仪关系密切;此外,宋代节令服饰造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和造物价值。文章通过挖掘宋代岁时节日服饰所蕴含的审美旨趣、艺术智慧和造物思想,以及宋服礼俗的文化价值,反映宋代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以促进宋代服饰文化传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服饰文化 岁时礼俗 互动 节日服饰 审美旨趣 艺术智慧 造物思想
下载PDF
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 被引量:1
6
作者 熊承霞 韩启喆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17,共9页
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 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和铜制礼器钺的形制变迁,不同的材料、工艺表述着非同寻常的叠加意义。对形态样本和传播文本进行历史溯源可知,经由造物和神话并列传播而成熟的斧钺,记录着造物艺术定型、传播并转化为观念的历史。根据中国手斧的工具传播和转化路径,可以将史前旧石器时代的工具造物视为中国设计艺术的原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手斧传统 古代神话 造物智慧 艺术史 象征转化
下载PDF
“学而愈明”:《论语》的“学习”智慧及其当代创生
7
作者 张传燧 赵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7,共11页
《论语》关于“学习”的思想十分丰富。“学习”中“学”的含义是“日知其所无”的过程,即获取新知识技能的理论知识过程;“习”的含义是“月无忘其所能”的过程,即通过及时地不断地反复地复习、温习、练习,使已经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论语》关于“学习”的思想十分丰富。“学习”中“学”的含义是“日知其所无”的过程,即获取新知识技能的理论知识过程;“习”的含义是“月无忘其所能”的过程,即通过及时地不断地反复地复习、温习、练习,使已经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技能更加娴熟的行为实践过程。“学”“习”二字连用构成今天“学习”一词,整合了“学”“习”二字的全部含义,指既包括理论知识接受和实践行为训练,也包括学校教育生活、家庭伦理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朋友交际生活等全部活动过程,是人类用来解决其在现实情境中所面临的各种亟需处理的复杂问题、战胜各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即最佳行为方式及其状态,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充盈个体生命、获取物质利益、获得社会文化等多重价值。学习的内容是文行德统一,态度是志好乐结合,方法是思行习并用。《论语》所阐发的学习智慧是一种大学习观,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对当代学习仍具有多重价值,应当吸收当代理论,赋予当代内涵,融入当代实践,才能保持其理论张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习 学习智慧 当代价值 内容方法 转化创生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何以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仕德 刘懿 刘翠青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第5期23-39,共17页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新时代教育变革背景下,关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新时代教育变革背景下,关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提升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推进基础教育贡献中国智慧,既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国家教育强国、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积极探索与回应。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赋能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介入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觉,知识创造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信,知识载体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路,知识转慧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主。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 基础教育 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 知识介入 知识创造 知识载体 知识转慧
下载PDF
共享体验视角下融入传统灶具造物智慧的烹饪系统设计
9
作者 郑勉勉 陈光明 +2 位作者 王珍珍 张晴 刘洋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3-39,共7页
探讨共享体验模式下,以青年群体为需求目标的烹饪操作流程动线,发挥共享体验模式的特征,实现科技产物与青年群体交互方式的良好匹配性。首先,分析共享模式用户人群的需求信息,寻找用户在烹饪过程中的行为触点问题,引入共享体验设计理论... 探讨共享体验模式下,以青年群体为需求目标的烹饪操作流程动线,发挥共享体验模式的特征,实现科技产物与青年群体交互方式的良好匹配性。首先,分析共享模式用户人群的需求信息,寻找用户在烹饪过程中的行为触点问题,引入共享体验设计理论;其次,研究青年群体对于共享体验烹饪系统的感受和需求,并展开厨房烹饪系统设计研究;再次,融入传统灶具造物智慧,提炼灶具在功能、形态、纹饰、色彩、材料等方面的设计要素,寻找与共享体验式烹饪系统设计的衔接点;最后,提出以行为触点为导向的烹饪系统,配合使用流程的可见性,以及以多人互动为导向的共享体验式烹饪系统,来满足用户在烹饪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交流互动的情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体验 烹饪系统设计 传统灶具 造物智慧
下载PDF
“互联网+”视域下的创客教育2.0与智慧学习活动研究 被引量:89
10
作者 詹青龙 杨梦佳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5年第6期24-31,共8页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真实参与的主体实践,正朝着创新创造活动聚焦,以顺应创客教育发展的"互联网+"趋势,并致力于提高学习者即创客的创造力。为此,在"互联网+"理念下提出创客教育2.0的概念,定义了"创客教育2.0=‘...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真实参与的主体实践,正朝着创新创造活动聚焦,以顺应创客教育发展的"互联网+"趋势,并致力于提高学习者即创客的创造力。为此,在"互联网+"理念下提出创客教育2.0的概念,定义了"创客教育2.0=‘互联网+’创客教育1.0",剖析创客教育2.0的内在机理即培养具有技术智慧和创造智慧的学习者,分析了创客教育2.0的"互联网+"技术支撑空间及其多维化的智慧学习活动空间和学习者创造力模态,探讨技术、使能、方式、过程、给养和成果等创客教育2.0智慧学习活动的要素。最后,基于创客教育2.0的智慧学习活动空间和要素,以智慧课堂活动、智慧实训活动和智慧创造活动为例展开具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创客教育2.0 智慧学习 技术智慧 创造智慧 智慧课堂
下载PDF
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 被引量:128
11
作者 陈琳 陈耀华 +1 位作者 李康康 赵苗苗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33-40,共8页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智慧教育的突破口在课程,制高点在智慧型课程。构建智慧型课程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型课程是旨在着力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智慧教育的突破口在课程,制高点在智慧型课程。构建智慧型课程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型课程是旨在着力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学习、教师更富有智慧地教育教学的课程,具有多元性与选择性、生成性与发展性、智慧性与创造性、虚拟性与真实性以及研创性的特点。智慧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按照"互联网+"时代对教育的创新要求,正确把握课程目标的时代定位和教育模式创新两大方向,以"知行创统一"为指导思想,实施融创式智慧教学模式。其智慧提升与实现,又要以解放教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构教学评价方式,创新课程形态为基础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 智慧型课程 互联网+ 知行创统一 融创式智慧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设计智慧在当下的应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先艺 王永东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44-352,共9页
目的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这一传统造物智慧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设计应用、理论创新和思维表达,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研究“制器尚象”的古为今用。方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经典古... 目的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这一传统造物智慧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设计应用、理论创新和思维表达,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研究“制器尚象”的古为今用。方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经典古籍中寻找中国古代朴素的“制器尚象”造物观,并将其按物象、意象和道象的进阶模式划分,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设计智慧的应用以及在当下的延续与创新。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制器尚象”的设计智慧在当今已经实现由“象”到“形”转变,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象思维”设计创新模式。只有不断寻找古今造物设计思想的契合点,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环境下推动中国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智慧 制器尚象 象思维 应用
下载PDF
中日之慧,异曲同工——浅析无印良品中的造物智慧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志 郑刚强 张梦 《设计艺术研究》 2019年第2期24-29,共6页
日本的无印良品具有丰富的设计研究价值,体现了大和民族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选材、造型、色彩、设计细节四个方面来分析其产品,以挖掘其品牌的设计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造物智慧二者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比发现,无印良品的自然、绿色的选材... 日本的无印良品具有丰富的设计研究价值,体现了大和民族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选材、造型、色彩、设计细节四个方面来分析其产品,以挖掘其品牌的设计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造物智慧二者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比发现,无印良品的自然、绿色的选材原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其极简主义的造型思想与中国"文质论"不约而同;其朴素、自然、空寂的色彩与中国禅的美学异曲同工;其人性化的设计细节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智慧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印良品 造物智慧 天人合一 禅的美学
下载PDF
传统眉勒弧线适度设计背后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忆雯 梁惠娥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0,共4页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清代及民国眉勒共有86条,分别来自全国十五个省及直辖市,构思巧妙、制作精巧、针法工整,造型各异,极具装饰特点。通过传习馆馆藏眉勒实物统计,发现双叶形眉勒是最普遍的眉勒造型,其前中破缝与弧度设计体现审...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清代及民国眉勒共有86条,分别来自全国十五个省及直辖市,构思巧妙、制作精巧、针法工整,造型各异,极具装饰特点。通过传习馆馆藏眉勒实物统计,发现双叶形眉勒是最普遍的眉勒造型,其前中破缝与弧度设计体现审美的合体性原则,值得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及人体头部数据测量,对青年和老年女性头戴眉勒的长度、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前中破缝的弧度设计,满足眉勒佩戴的舒适性要求,背后蕴含的人机工程学科学价值,体现了民间女性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造物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叶形眉勒 头部数据 适度设计 人机工程学 造物智慧
下载PDF
传统造物智慧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路径探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兵 闫思远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95-99,共5页
目的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发展搭建桥梁与铺设路径。方法通过对中国椅与明式圈椅、“你我同舟”烛台与楔钉榫、鼎壶与唐代戒盈杯、多功能休·眠平台与清代拔步床等设计案例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对明式坐... 目的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发展搭建桥梁与铺设路径。方法通过对中国椅与明式圈椅、“你我同舟”烛台与楔钉榫、鼎壶与唐代戒盈杯、多功能休·眠平台与清代拔步床等设计案例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对明式坐具当代化设计与家用汽车遮阳产品设计实践的归纳总结,提炼出传统造物智慧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四条路径,即形态创新的启迪、结构创新的启迪、功能创新的启迪、内在意义创新的启迪。结论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博大精深,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路径也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持续探究与规划启迪路径,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与“古为今用”,进而让更多的传统造物智慧在现代产品创新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再现”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造物智慧 启迪路径 结构创新 功能创新 内在意义
下载PDF
中国船舶设计的古代造物智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潘长学 查理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7-94,共8页
目的中国古代船舶在世界造船史上留下了灿烂印记,对中国船舶设计中古代造物智慧的追根溯源可为当代海上船舶设计提供文脉支撑,剖析内在联系和规律,对振兴中国船舶设计具有开示作用。方法本文以古船外形、造船思想和技术独创为视角,通过... 目的中国古代船舶在世界造船史上留下了灿烂印记,对中国船舶设计中古代造物智慧的追根溯源可为当代海上船舶设计提供文脉支撑,剖析内在联系和规律,对振兴中国船舶设计具有开示作用。方法本文以古船外形、造船思想和技术独创为视角,通过现有文献、图画以及出土文物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智慧。具体实例分析,"形"之楼船、V形船底、图腾装饰,"用"之布局、停泊设备、可调控设置,"技"之水密舱壁、船尾舵、减摇龙骨。结论基于中国船舶历史的脉络,探究其横向和纵向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在"形"、"用"、"技"3个维度下,借鉴古代船舶设计的造物智慧,融合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行为习惯,为现代船舶的造型设计、涂装及功能设计提供艺术设计学层面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设计 楼船 图腾装饰 布局 造物智慧
下载PDF
论创生性艺术教育 被引量:3
17
作者 易晓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艺术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应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着重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创生智慧及其对艺术教育改革的启示。深受《周易》影响的中国传统艺术鲜明地表现出阴阳交合的创生智慧,即阴阳... 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艺术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应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着重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创生智慧及其对艺术教育改革的启示。深受《周易》影响的中国传统艺术鲜明地表现出阴阳交合的创生智慧,即阴阳异质旋转交合中不断产生新质。这种智慧贯穿于传统艺术的表里,渗透在从乐到书画到建筑、园林等各个传统艺术领域,它赋予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具有韵味的表达方式。当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需要回归中华创生传统,彰显艺术的创生基因,发展学生的创生性艺术素养,建立艺术学科内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创生关系,实现手脑、身心统一的艺术学习,让艺术教育本身具有生命活力。这种体现创生智慧的艺术教育称之为创生性艺术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艺术 阴阳交合 创生智慧 创生性艺术教育
下载PDF
从“二元融合”到“自成体系”——《楚辞》中的楚国设计思想探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宗登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45,46-51,共7页
《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描写了楚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社会风貌,是楚国生活形态的反映;透过《楚辞》中楚国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的分析,可以窥探出楚国造物艺术具有抽象的形态,组合的构造,... 《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描写了楚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社会风貌,是楚国生活形态的反映;透过《楚辞》中楚国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的分析,可以窥探出楚国造物艺术具有抽象的形态,组合的构造,散点的视角,惊艳的色彩,动感的造型等方面的特点,呈现出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师法自然、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楚文化 设计思想 造物智慧
下载PDF
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演化及智慧创生研究——以知乎社区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储节旺 李佳轩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1-58,共8页
[目的/意义]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底层要素,探究知识向智慧的演变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知识与智慧的本质与关系。[方法/过程]文章以知乎版块热点事件为例,通过构建K-SEIR模型以及数据仿真探讨一级评论区中知识的演化,... [目的/意义]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底层要素,探究知识向智慧的演变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知识与智慧的本质与关系。[方法/过程]文章以知乎版块热点事件为例,通过构建K-SEIR模型以及数据仿真探讨一级评论区中知识的演化,通过知识演变的不同阶段展现知识流动与交互,创造性地提出知识芽点的存在,并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二级评论区中知识新枝以及知识花果的形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的演变及智慧的创生需经历知识芽点、知识新枝、知识花果3个阶段,完善了知识与智慧的概念与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演变 智慧创生 知识芽点 知识新枝 知识花果
下载PDF
什么是哲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中国没有爱智慧之学,只有智慧之学,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而利用智慧。古希腊爱智慧是一种精神的生殖力和创造力,是以闲暇和惊异为根源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人自身的本质的追求。哲... 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中国没有爱智慧之学,只有智慧之学,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而利用智慧。古希腊爱智慧是一种精神的生殖力和创造力,是以闲暇和惊异为根源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人自身的本质的追求。哲学就是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的反思,而未知死,焉知生?所以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意义,这意义是绝对个体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智慧 创造力 生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