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男性在押犯罪嫌疑人大五人格、应对方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越异 杜文东 袁黎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1418-1420,共3页
目的探讨在押男性犯罪嫌疑人与正常人群大五人格、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对78名在押男性犯罪嫌疑人(实验组)及54名对照组男性(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利他性与道德感维度差异显著;②实验组积极应对显著低于正常组,但消极应对差异不... 目的探讨在押男性犯罪嫌疑人与正常人群大五人格、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对78名在押男性犯罪嫌疑人(实验组)及54名对照组男性(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利他性与道德感维度差异显著;②实验组积极应对显著低于正常组,但消极应对差异不大;③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结论青年男性在押犯罪嫌疑人与正常青年男性在大五人格、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五人格 应对方式 犯罪嫌疑人 心理健康 犯罪
下载PDF
论侦讯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侦查讯问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毕惜茜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9-71,75,共4页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讯问 侦讯关系 人际吸引
下载PDF
人犯、犯罪嫌疑人到涉嫌犯罪人——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视角看被追诉对象称呼的改变
3
作者 谌东华 吴小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3-35,88,共4页
中国刑事被追诉对象在法典中先后被称为人犯、犯罪嫌疑人。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称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涉嫌犯罪人称呼的引入确立了被追诉对象在程序上无罪的地位,与无罪推定原则相适应。涉嫌犯罪人与犯罪嫌疑人具... 中国刑事被追诉对象在法典中先后被称为人犯、犯罪嫌疑人。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称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涉嫌犯罪人称呼的引入确立了被追诉对象在程序上无罪的地位,与无罪推定原则相适应。涉嫌犯罪人与犯罪嫌疑人具有不同的法律含义。涉嫌犯罪人的称呼是刑事侦查中证据收集情况的真实反映,具有时代意义,有利于实现无罪推定原则之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犯 犯罪嫌疑人 涉嫌犯罪人 称呼改变
下载PDF
从刑事诉讼法的修订看立法者的价值取向——简论受刑事追诉者称谓的划分
4
作者 王洪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85-87,共3页
受刑事追诉者称谓的划分 ,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 ,它与刑事诉讼的目的和原则紧密相关。此次修订一方面反映出立法者加大对受追诉者人权保护力度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 ,对于推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 。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法律完善 立法者 价值取向 受追诉者 权利保护 称谓
下载PDF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
5
作者 顾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7-51,共5页
历史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经历了由诉讼主体到诉讼客体,再到诉讼主体地位回归的演变过程,其诉讼主体地位在立法上由禁止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无罪推定及有疑唯利被告原则来保障。在我国,法律上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 历史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经历了由诉讼主体到诉讼客体,再到诉讼主体地位回归的演变过程,其诉讼主体地位在立法上由禁止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无罪推定及有疑唯利被告原则来保障。在我国,法律上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具有诉讼主体地位。但由于我国有关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主体地位的诉讼原则和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其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诉讼客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无罪推定 诉讼地位 诉讼主体
下载PDF
论印度刑事司法体系下的强奸罪及被害人权利
6
作者 陈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3-36,共4页
尽管印度于1983年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但其法律体系仍不能有效规制强奸罪,也许有必要从被害人角度唤醒他们自身对权利的认知,同时提高司法介入的效率。印度宪法第21条规定,妇女和男人平等享有生存权和自由权,因此当前的问题不是被害人是... 尽管印度于1983年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但其法律体系仍不能有效规制强奸罪,也许有必要从被害人角度唤醒他们自身对权利的认知,同时提高司法介入的效率。印度宪法第21条规定,妇女和男人平等享有生存权和自由权,因此当前的问题不是被害人是否有保持身体完整的权利,而是能否采取紧急措施根除犯罪,让妇女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安全。由于其他因素的存在,致使可能单纯通过颁布新的法令或扩大法律执行机构等方式不能遏制犯罪,所以立法目的和法院办案思维可作适当调整,考虑将妇女权益尤其强奸罪被害人权利作为明确的保护范畴。既然该种犯罪属于社会—法律交叉问题,那么对于政府、妇女组织及法律制度来说,当务之急是给予妇女及时的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刑法典 印度宪法 人格尊严 被害人权利
下载PDF
涉嫌犯罪人身份的确立
7
作者 刘梅湘 谌东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69-74,共6页
犯罪嫌疑人与被怀疑有犯罪嫌疑的人之间存在区别。对于犯罪的"初查对象"现行法律未给予相应的名称规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在实务中也有扩大化的趋势,造成立案的随意,使"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犯罪嫌疑人与被怀疑有犯罪嫌疑的人之间存在区别。对于犯罪的"初查对象"现行法律未给予相应的名称规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在实务中也有扩大化的趋势,造成立案的随意,使"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强制措施"的滥用,造成了犯罪嫌疑人身份的错用。犯罪嫌疑人的称呼与现阶段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批相配套,涉嫌犯罪人身份的确立对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改称涉嫌犯罪人有利于保障涉嫌刑事追诉程序中的人的权益,具有时代意义,是无罪推定原则精神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嫌疑人 涉嫌犯罪人 立案
下载PDF
非法植入基因编辑胚胎罪侵害法益的界定与论争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霜 张雅玮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98-109,共12页
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科学界对科技伦理的反思,非法基因编辑行为开始被纳入我国刑法治理视野。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非法植入基因编辑胚胎罪,体现国家对基因科技犯罪的警惕以及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 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科学界对科技伦理的反思,非法基因编辑行为开始被纳入我国刑法治理视野。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非法植入基因编辑胚胎罪,体现国家对基因科技犯罪的警惕以及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对于非法基因编辑行为的规制经验不足,该罪入刑之后仍有很多争议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该罪侵害法益的界定。鉴于此,如果侵害法益不能被准确界定,就会导致此罪与彼罪区分不明确,影响该罪在刑法分则中的篇章定位。本文旨在分析社会管理秩序法益、人的尊严和集体法益三种争议观点,提倡集体法益论,以期为今后该罪的完善乃至生物安全刑法领域的拓展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植入基因编辑胚胎罪 法益侵害 《刑法修正案(十一)》 人的尊严
下载PDF
解读刑法第18条——兼谈对精神病人违法行为处理的不足和完善 被引量:9
9
作者 何恬 《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7年第3期I0007-I0013,共7页
司法实务中,人们对《刑法》第18条的理解有些偏差,如①对条文中提到的"精神病"只停留在精神医学的层面来加以解释;②错误地认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法学条件;③错误地认为发病期的精神病人作案皆无罪或减罪;④错误地认为鉴... 司法实务中,人们对《刑法》第18条的理解有些偏差,如①对条文中提到的"精神病"只停留在精神医学的层面来加以解释;②错误地认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法学条件;③错误地认为发病期的精神病人作案皆无罪或减罪;④错误地认为鉴定医生是评定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此外,该条规定需要完善,如①是否可考虑去掉第2款;②对有病无罪的那部分病人处理措施规定得太单一;③宜增加对吸毒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精神病 疑病从无 刑事责任的评定主体 吸毒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间歇性精神病
原文传递
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理论证成与体系化建构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福惠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83,共15页
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私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信息不被知悉以及不受非法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属于人格权和个人尊严的范围,个人隐私信息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我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率先在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中予以承... 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私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信息不被知悉以及不受非法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属于人格权和个人尊严的范围,个人隐私信息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我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率先在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中予以承认,但刑事法律到目前为止均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只是刑事诉讼法上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条款,并且通过司法解释将个人隐私保护具体化。然而,刑事诉讼法的个人隐私条款并没有确立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地位,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被轻视。本文探讨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专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被害人个人隐私权益弱化的观念因素,提出确立被害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主体地位,确认隐私权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建立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清单制度,对涉及到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的案件应当适用侦查不公开和裁判文书不公开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 犯罪嫌疑人 个人隐私 隐私权 不公开
原文传递
外逃案件的刑事管辖权冲突
11
作者 李春珍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8-51,共4页
在各国追逃追赃工作中,国家间刑事管辖权冲突不断。中国非常重视对外逃犯罪嫌疑人的追逃追赃工作,并在国际社会赢得了话语权和主动权。为有效打击外逃犯罪嫌疑人,积极解决管辖权冲突,中国应在国际社会中,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在全球一... 在各国追逃追赃工作中,国家间刑事管辖权冲突不断。中国非常重视对外逃犯罪嫌疑人的追逃追赃工作,并在国际社会赢得了话语权和主动权。为有效打击外逃犯罪嫌疑人,积极解决管辖权冲突,中国应在国际社会中,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积极稳步推进中国追赃追逃的国际司法合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逃追赃 外逃犯罪嫌疑人 管辖权冲突 司法合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