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ceptions of Rur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roviders regarding Telehealth-Based Care: Perceived Competency, Satisfaction with Care and Tele-ED Patient Disposition
1
作者 Roseanne Fairchild Shiaw Fen Ferng Kuo +2 位作者 Stephanie Laws Amanda O’Brien Hicham Rahmouni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17年第7期721-733,共13页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assesses rural provid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ability to deliver high quality care via telehealth compared to usual care, and whether attending providers perceive that emergency department (...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assesses rural provid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ability to deliver high quality care via telehealth compared to usual care, and whether attending providers perceive that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telehealth visits influence clinical reasoning in regard to patient disposition, specifically in tele-behavioral and tele-neurological case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of 134 ED providers (nurses [n = 126] and physicians [n = 8]) who were working in five Midwestern critical access hospitals (response rate 83%).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provider perceptions of 1) competency level in telehealth delivery, 2) patient health outcomes, 3) access to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elehealth, and 4) clinical influence of telehealth visit. Evaluation of preliminary set of N = 100 telehealth cases were assessed for influence of telehealth on clinical reasoning of attending physicians regarding patient disposition. Results: The majority (67%;n = 90) of participants had at least minimal experience with telehealth care delivery, with an average of 1 - 2 visits in teleneurology, and 3 - 4 visits in telebehavioral cases. Providers rated their overall mean competency level in telehealth care delivery as 3.01/5.00 based on a 5 point “novice (1) to expert” (5) scale. Mean scores for providers perceived competency level in 7 evidence-based sub-categories for telehealth care delivery were self-reported as relatively low to mid-range values, ranging from 2.64 - 3.57/5.00.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whether all providers “would recommend telehealth to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revealed two predictors for model of best fit (n = 81;p 2 = 0.598): 1) their perceptions of telehealth experience compared to usual care;and 2) perceptions of patient health outcomes with telehealth compared to usual care. Providers rated “neutral” to “very unlikely” that they “would recommend telehealth to family and friends” (2.75/5.00;n = 122;91%). Attending physicians reported that for a majority of cases, telehealth visits influenced patient disposition and transfer decision-making (58.4%), and the influence of telehealth visits on patient disposi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behavioral health cases (p Discussion: This study will be followed on to inform administrators/policy makers about 1) perceived level of competency of providers who implement tele-emergency care, 2)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telehealth equipment used and teamwork between rural providers and distant specialist, and 3) how use of telehealth may enhance ability of rural ED providers to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Perceived influence of telehealth on patient disposition is reported to be highest for telebehavioral patients. Healthcare educators need to place a priority on addressing provider competencies in telehealth through health professions degree program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promote application and testing of evidence-based provider competencies in telehealth, and potentially relevant health communication models, to increase providers’ perceived efficacy and competency in telehealth care delivery, thus supporting high quality patient health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EHEALTH Telemedicine RURAL emergency department Critical Access Hospital Provider COMPETENCY Attending Physician PATIENT DISPOSITION Telebehavioral Teleneurological
下载PDF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by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resident physicians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Tengda Xu Jun Xu +2 位作者 Xuezhong Yu Sui Ma Zhong Wang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89-93,共5页
The application of main methodologies for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by residents in emergency medical practice was assessed,and issues in this area were investigated.The treatments provided to 2611 critical patients by... The application of main methodologies for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by residents in emergency medical practice was assessed,and issues in this area were investigated.The treatments provided to 2611 critical patients by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s who evaluated the main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pplied by the hospital residents.The application of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by PG1 and PG3 groups,which means the residents in first year and the third year,were compared.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pattern recognition(43.0%),hypotheticodeductive reasoning(23.4%),event-driven models(19.3%),and rule-using algorithms(5.9%).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PG1 and PG3 groups(χ^(2)=498.01,P<0.001).Pattern recognition and hypotheticdeductive methods were the most common techniques applied by emergency physicians in evaluati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pplied by junior and senior resi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although neither group adequately applied rule-using algorithms.Inclusion of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medical curricula is needed to improve decision-making in critical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emergency medicin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RESIDENT METHODOLOGY
原文传递
Patient care during interfacility transport:a narrative review of managing diverse disease states 被引量:2
3
作者 Quincy K.Tran Francis O’Connell +3 位作者 Andrew Hakopian Marwa SH Abrahim Kamilla Beisenova Ali Pourmand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9,共7页
BACKGROUND:Whe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quire specialized treatment that exceeds the capability of the index hospitals,patients are frequently transferred to a tertiary or quaternary hospital for a higher level of c... BACKGROUND:Whe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quire specialized treatment that exceeds the capability of the index hospitals,patients are frequently transferred to a tertiary or quaternary hospital for a higher level of care.Therefore,appropriate and efficient care for pati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 between two hospitals(interfacility transfer)is an essential part of patient care.While medical adverse events may occur during the interfacility transfer process,there have not bee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regarding the equipment or the practice for patient care during transport.METHODS:We conducted searches from the PubMed,Cumulative Index of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CINAHL),and Scopus databases up to June 2022.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screened the titles and abstracts for eligibility.Studies that were no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did not involv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excluded.RESULTS:The search identified 75 articles,and we included 48 studies for our narrative review.Most studies were observational studies.CONCLUSION:The review provided the current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of diverse disease states during the interfacility transfer process,such as proning positioning for respiratory failure,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obstetric emergencies,and hypertensive emergencies(aortic dissection and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terfacility transfer interhospital transfer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Obstetric emergencies Hypertensive emergencies
下载PDF
BIVPSs新型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4
作者 齐安龙 焦丽娜 +2 位作者 陈芳 柴艳芬 寿松涛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4期41-44,共4页
目的研究在急危重症住培中,引入虚拟情景化临床思维诊疗教学系统(body interact virtual patient simulations,BIVPSs)的意义,通过BIVPSs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急诊住培医师的临床教学水平与意识,进而提升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方法选... 目的研究在急危重症住培中,引入虚拟情景化临床思维诊疗教学系统(body interact virtual patient simulations,BIVPSs)的意义,通过BIVPSs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急诊住培医师的临床教学水平与意识,进而提升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128名学员,采用随机抽签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名,分别按照BIVPSs新型教学模式及普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期完成后,2组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培医师同时进行理论考核、临床处理思维能力和操作考核,学员、同行专家评价通过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student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quality,SEEQ)进行。结果试验组理论考核成绩、临床处理思维能力和操作考核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期结束后,学员、同行专家从学习价值与成就感、教学热情与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交往、知识宽度和信息量、教学管理、功课量和难度等方面进行了评估,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研究通过对住培学员考核与效果评价问卷评估BIVPSs新型教学模式对住培医师临床教学水平的培训效果,发现在急危重症规范化培训教学中通过使用BIVPSs可有效提高急诊住培医师的临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 虚拟情景化临床思维诊疗教学系统 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思维 效果评价 理论成绩
下载PDF
急诊危重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参与医疗决策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周冬娜 郑晓文 +3 位作者 奚雪英 邓珍 乔何钰 廖意芬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了解急诊危重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参与医疗决策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就医体验,提升其医疗决策参与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参与替代决策的22... 目的了解急诊危重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参与医疗决策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就医体验,提升其医疗决策参与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参与替代决策的226名危重症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一般资料、应对方式以及决策倾向性,分析其参与医疗决策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急诊危重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参与医疗决策期望的总分为(50.10±5.10)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诊危重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参医疗决策期望总分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替代决策者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患者疾病种类以及是否理解医生的病情谈话内容均是急诊危重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参与医疗决策期望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参与医疗决策期望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文化程度较高、患者子女、急性病就诊患者、理解医生的病情谈话内容的替代决策者参与医疗决策期望更高,采用个性化的决策辅助方案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改善其决策参与意愿,提高决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 家庭成员 参与医疗决策 医疗决策期望
下载PDF
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姚小云 李玉肖 +3 位作者 陈亚玲 傅保国 丁娟 郑艳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共5页
目的分析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风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某院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的870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 目的分析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风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某院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的870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NEWS)、血氧饱和度、急诊B超、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是急诊科危重症患者发生病情不良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血氧饱和度、携氧装置、Ⅲ类管路、护工参与转运是技术不良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AUC分别为0.813,0.756。结论构建的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危重症患者 院内转运 不良事件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护理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7
作者 刘晓敏 魏丽丽 +4 位作者 卜娜 姜文彬 代月光 盖玉彪 郭小靖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9期10-14,共5页
目的:构建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预防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形成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应对策略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提供更全面、便捷的评估工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及小组讨论法初步构建转运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目的:构建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预防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形成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应对策略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提供更全面、便捷的评估工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及小组讨论法初步构建转运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2023年7~8月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修改与完善,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结果:本研究共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是95.5%、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4,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9、0.223(P<0.05);最终形成的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及26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可靠,为更全面地评估患者转运风险、护航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为形成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风险预警模型及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危重患者 转运安全 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下载PDF
非重症监护环境中急诊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阻碍现况调查
8
作者 冒飒娴 左燕玉 +3 位作者 俞莲莲 丁嘉敏 沙玉玲 王伶俐 《循证护理》 2024年第9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探讨非重症监护环境中急诊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阻碍因素,为急诊室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编版急诊室肠内营养喂养阻碍因素量表对医院急诊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有82名急诊室护士参与调查,感知的肠内营养... 目的:探讨非重症监护环境中急诊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阻碍因素,为急诊室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编版急诊室肠内营养喂养阻碍因素量表对医院急诊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有82名急诊室护士参与调查,感知的肠内营养喂养阻碍因素前5位依次为:在复苏、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中,病人护理的其他方面仍然优先于营养支持;医师延迟启用肠内营养支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培训如何最佳地喂养急诊危重病人;没有充足的护理人力实施肠内喂养,以达到营养目标;病人营养情况评估滞后。结论:急诊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存在较多阻碍因素,应积极寻找肠内营养有关的科学证据,形成急诊肠内营养支持喂养方案或工作流程,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重症监护环境 急诊室 危重病人 肠内营养 阻碍 护理
下载PDF
呼吸科护理亚专业小组对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营养、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谢旭萍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科护理亚专业小组对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营养、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呼吸科护理亚专业小组对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营养、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由护理亚专业小组实施护理,比较干预前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患者在营养评分、肺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PG-SG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干预组患者的FEV1、FEV1%、FVC、FEV1/FVC%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的患者干预组的生活质量在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及总分方面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呼吸科护理亚专业小组的建立能够显著改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状况,肺功能得到有效提高,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有显著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科 亚专业小组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肺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的研发及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美英 王莎 +5 位作者 王红红 赵婷 沈志莹 曹敦 肖雪玲 肖涛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00-104,共5页
目的研发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研发团队,设计新增、填写、统计三大功能模块的信息化转科交接单。以便利抽样法选择急诊抢救室200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纸质... 目的研发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研发团队,设计新增、填写、统计三大功能模块的信息化转科交接单。以便利抽样法选择急诊抢救室200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纸质版转科交接单,试验组应用信息化转科交接单。结果试验组转科交接单书写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后,交接班护士满意度显著优于应用前,且再次核对/确定患者信息的频次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交接单书写质量,降低护士反复核对患者信息次数,从而提升护士工作效率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危重患者 转科 交接单 护理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 患者安全
下载PDF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11
作者 高伟 裴晓璐 +3 位作者 王桂倩 郭冰洁 安然 王爽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3期9-13,共5页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平台。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危重症患者常因检查或治疗的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转运过程虽短,但由于治疗环境的改变,转运过程中治疗、护理资源的缺乏,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如何有效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院...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平台。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危重症患者常因检查或治疗的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转运过程虽短,但由于治疗环境的改变,转运过程中治疗、护理资源的缺乏,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如何有效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风险因素分析以及护理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危重症患者 院内转运 不良事件
下载PDF
间接测热法测定急诊重症患者静息能量代谢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子含 陈焱焱 +6 位作者 金魁 王贤聪 汪迎 潘瑞 杨先军 马祖长 孙怡宁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6期624-629,共6页
目的 通过急诊重症患者与健康人群静息能量代谢的对比分析,探讨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用于急诊重症患者临床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急诊重症患者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定数据。方法 选取2022年7—10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 目的 通过急诊重症患者与健康人群静息能量代谢的对比分析,探讨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用于急诊重症患者临床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急诊重症患者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定数据。方法 选取2022年7—10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1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21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人群的年龄、体质量、身高与试验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使用间接测热法测量得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静息能量消耗(rest energy expenditure,REE)、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摄氧量(VO_(2))、二氧化碳产生量(VCO_(2)),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评估测量指标的稳定性。通过用IC法测得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REE值与Harris-Benedict(H-B)公式预测值PREE的±10%、±20%范围比较,探讨H-B公式预测急诊重症患者能量消耗的准确性。结果 试验组REE高于对照组(P<0.05)、RQ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VO_(2)高于对照组(P<0.05),VO_(2)、VCO_(2)、REE、RQ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对照组(P<0.05),由IC法测量的试验组REE其中有90%高于H-B公式预测值PREE的120%。结论 急诊重症患者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静息能量消耗的增加和呼吸商降低;H-B公式低估了急诊重症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值,急诊重症患者采用H-B公式预测REE准确性差;急诊重症患者短期静息能量消耗测量结果比健康人群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重症患者 静息能量代谢 间接测热法 营养支持 变异系数
下载PDF
急诊危重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3
作者 李林芳 李小勤 +1 位作者 邱兰峰 胡化刚 《现代临床护理》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调查影响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急诊危重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验证,以期为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某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危重患... 目的调查影响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急诊危重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验证,以期为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某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在急诊的预后(是否死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配70%为建模组(3737例),30%为验证组(1601例)。将建模组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筛选影响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SpO_(2))、AVPU评分[即A(alert)为意识清醒、V(responds to voice)为对声音有反应、P(responds to pain)为对疼痛有反应、U(unrespondsive)为无反应]、入院方式等8项是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独立危险因素对应的危险积分值构建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快速评分工具,形成急诊危重患者预后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863,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Youden指数为0.585,敏感度为0.810,特异度为0.775,实际应用正确性为80.5%,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及鉴别效能。结论基于影响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有利于尽早识别有死亡风险的急诊危重患者,为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并及时对有死亡风险急诊危重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危重患者 预后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品管圈联合6S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的影响
14
作者 雷海棠 罗亚丽 +2 位作者 邹琦 苗晋霞 常玉霞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 探讨品管圈联合6S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接诊的急诊危重患者家属14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名。对照组患者家属采用急... 目的 探讨品管圈联合6S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接诊的急诊危重患者家属14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名。对照组患者家属采用急诊品管圈管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家属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6S管理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家属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家属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9个因子均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2组患者家属SCL-90的9个因子均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家属获得支持、自身舒适、接近患者、获得信息、病情保证5项心理需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2组患者家属各项心理需求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联合6S管理有助于改善急诊危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满足其心理需求,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S管理 品管圈 急诊患者 患者家属 心理需求 重症患者
下载PDF
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玥 王君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8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Braden评分、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rad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Brad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衔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中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急救护理 重症监护室 急危重症患者
下载PDF
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青青 张婷 +1 位作者 朱跃玲 李琼 《循证护理》 2023年第3期413-419,共7页
目的:探讨最佳证据在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提出的“证据临床转化模式图”进行推展,系统性检索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相关证据,进行质量评价,总结生成20条审查标准,通过基线调... 目的:探讨最佳证据在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提出的“证据临床转化模式图”进行推展,系统性检索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相关证据,进行质量评价,总结生成20条审查标准,通过基线调查、障碍及促进因素分析、相关策略的制定及实施进行证据转化。结果:最佳证据应用后,医护人员急诊危重症病人转运相关知识得分由(65.00±10.09)分提升至(88.33±7.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运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由30.6%降至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最佳证据的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实践,可规范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作业,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病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危重症 循证实践 院内转运 护理
下载PDF
专业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17
作者 刘爱 佟璐 +4 位作者 赵紫彤 左琳 冯莹 权志琴 明月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3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专业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8月收治的需院内转运患者80例为对照组,调查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找出转运时存在的安全隐患,重新更新转运交接单,并对护士进行转运培训... 目的探讨专业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8月收治的需院内转运患者80例为对照组,调查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找出转运时存在的安全隐患,重新更新转运交接单,并对护士进行转运培训;对转运前患者充分评估,做好转运前仪器、人员等准备工作,采用专业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进行转运。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需院内转运患者80例为研究组。统计两组患者转运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院内转运时间。结果研究组的院内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运用专业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能够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缩短转运时间,从而提高转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转运 急诊 危重症患者 不良事件 护理管理
下载PDF
危重病人安全转运表格在急诊科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李少玲 钟鸿耀 +1 位作者 卢瑞华 熊小满 《循证护理》 2023年第22期4168-4171,共4页
目的:制定危重病人安全转运表格,并分析该表格在急诊科脑卒中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150例设为对照组,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 目的:制定危重病人安全转运表格,并分析该表格在急诊科脑卒中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150例设为对照组,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150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试验组采用危重病人安全转运表格进行转运。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转运时间、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行为不规范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转运成功率为99.33%(149/150)高于对照组[94.67%(142/150)](P<0.05);试验组单纯性转运路途时间、交接病人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转运途中心搏呼吸停止、补液外渗、设备仪器故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转运方式不合理、转运交接不清楚、物品准备不完善、转运后物品处理不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科脑卒中病人应用危重病人安全转运表格可提高转运成功率,缩减转运时间,规范转运行为,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安全转运表格 急诊科 脑卒中 转运 护理
下载PDF
模块化护理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及转归的影响
19
作者 董慧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13期10-12,173,共4页
目的:分析模块化护理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急救护理人员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和转运时间、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医护配合度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目的:分析模块化护理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急救护理人员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和转运时间、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医护配合度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致残致死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采用的护理模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诊科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模块化护理。统计急救护理人员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医护配合度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致残致死发生率并对比以上指标数值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护理人员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医护配合度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致残致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模块化护理有助于提升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促进其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患者 模块化护理 急救护理 抢救效果 致残致死率 预后
下载PDF
床边超声检查在急诊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20
作者 梁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8期1-3,共3页
随着急诊学科的发展,床边超声可以用于评价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检测心脏功能异常、检查呼吸系统、肝、脾、肾等器官的病变等。超声在急诊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诊断工具,急诊床边超声检查以临床处理为导向,以提高个体化处置以改善... 随着急诊学科的发展,床边超声可以用于评价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检测心脏功能异常、检查呼吸系统、肝、脾、肾等器官的病变等。超声在急诊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诊断工具,急诊床边超声检查以临床处理为导向,以提高个体化处置以改善预后为目标,可以帮助医生迅速、准确地确定病因,指导治疗方案,降低误诊率,改善救治效果。但急诊床边超声检查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如操作需要中断胸外按压,复苏效率就会明显降低。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在不中断心肺复苏的前提下进行超声引导操作,把超声的价值发挥最大化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边超声 急诊学科 危重患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