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柯美本质论的意义与价值
1
作者 钟仕伦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作为美学学科的奠基人,维柯以他对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相分离和认识与实践相联系的研究开辟了实践论美学的源头。基于起源不同的各民族具有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的理论,维柯经过长期思考,赋予“各部分及其整体的和谐”新的内涵,对美的本质... 作为美学学科的奠基人,维柯以他对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相分离和认识与实践相联系的研究开辟了实践论美学的源头。基于起源不同的各民族具有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的理论,维柯经过长期思考,赋予“各部分及其整体的和谐”新的内涵,对美的本质作了规定。维柯在对维纳斯雕像所具有的通过想象、激情、类比、隐喻等“诗性逻辑”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魅力的综合考察中归纳出美的本质理论。这个理论涵盖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审美意识以及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性质,揭示了美的普遍规律和“诗性逻辑”的本质,为美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维柯《新科学》和前期论著中相关论述的仔细分析,运用文本细读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证明了维柯美本质论的内涵和价值,发现了维柯美本质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阐释了维柯美本质论的美学史意义,对推进维柯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维纳斯 美的本质 诗性智慧 历史哲学理论
下载PDF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被引量:185
2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16,共12页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后现代语境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批评 生态文学
下载PDF
文与时的对话——菲利普·罗斯早期批评思想概观 被引量:4
3
作者 金万锋 李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6-158,共3页
身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菲利普·罗斯敏锐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犹太作家在保存民族苦难记忆的同时,更应通过自我展示、自我伸张的方式宣示自身... 身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菲利普·罗斯敏锐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犹太作家在保存民族苦难记忆的同时,更应通过自我展示、自我伸张的方式宣示自身的存在。唯如此,才能使美国犹太人不再成为各种偏见的受害者,真正成为多元社会的平等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批评思想 历史语境 美国犹太文学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历史叙述问题——以几部批评史著作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念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2-110,共9页
本文以二十世纪几部重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为例 ,分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历史叙述这一为学者关注甚少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历史观、历史解释范式、话语特征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 。
关键词 批评史 历史叙述 历史观 解释范式 话语特征 反思
下载PDF
现代性视阈中的现代中国小城文学 被引量:7
5
作者 熊家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借助现代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正是小城的独特空间境域为小城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使其作品在“审美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之间形成必要的逆向张力,乃至实行对“历史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的... 借助现代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正是小城的独特空间境域为小城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使其作品在“审美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之间形成必要的逆向张力,乃至实行对“历史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的诗性批判,从而有效地促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两重性”格局及现代文化的自我批判机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小城文学 审美现代性 历史现代性 诗性批判
下载PDF
论“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不平衡性 被引量:4
6
作者 丁国旗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116,128,共7页
"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却是"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标准实际上很少能做到平衡相处,相携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那里,"美学和历史的"标... "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却是"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标准实际上很少能做到平衡相处,相携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那里,"美学和历史的"标准常常被证明是分道而行,不能两全的,列宁的反映论思想与马尔库塞的审美理论就是这种不平衡的理论体系的典型代表。"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在实践上的失衡表现,则是以一种"分裂的统一"的形式在艺术家身上呈现出来,这似乎已成为一些艺术家难以抗拒的宿命。由于马恩经典作家没有给出解决"美学的"、"历史的"之间倾斜与不平衡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笔者尝试给出理解二者统一的几种思路,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美学的 历史的 不平衡 解读
下载PDF
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理论的美学意蕴与课程实践 被引量:6
7
作者 安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0,共7页
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在反思和批判传统教育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质性评价模式,开辟了教育美学和评价美学的新道路,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教育鉴赏的关键在于主体间的"移情"和"创... 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在反思和批判传统教育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质性评价模式,开辟了教育美学和评价美学的新道路,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教育鉴赏的关键在于主体间的"移情"和"创造性感知",其心理过程包括体验和共鸣、理解和领悟、判断和回味。教育批评重视主体间的"理解"与"阐释",其心理过程包含感性直观与理性对话。鉴赏与批评的主体具有"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二者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这种鉴赏式的美学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感知和理性评价,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构建教学相长的教育主体;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 主体间性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评价美学
下载PDF
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离不开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文献的方式存在着,要将这一体系转化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体系存在着学科性、逻辑性、学理性难度。美学文献在记录内容上分门别类而彼此调... 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离不开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文献的方式存在着,要将这一体系转化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体系存在着学科性、逻辑性、学理性难度。美学文献在记录内容上分门别类而彼此调和,在记录系统上传递信息而含蓄隽永,在文本体系上真伪具呈而有待辨别,学科体系转化艰难和文献资料有待加工的现实,要求我们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去解决这些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美学的标准和文献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标准;要以美学学科和文献学学科交互主体的方式作为建设的指导方法;要以立言为公、发展学科、昌明学术的态度作为建设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学科建设 中国美学文献学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交互主体性
下载PDF
基于现代化史观的“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教学研究——重庆大学“西方近现代建筑史”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蔚 李翔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2期47-52,共6页
现代化历史观是近年来兴起的历史观类型之一,相关理论在我们认识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社会综合发展问题时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在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基础理论和观念成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从知识线索... 现代化历史观是近年来兴起的历史观类型之一,相关理论在我们认识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社会综合发展问题时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在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基础理论和观念成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从知识线索梳理、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反思了近年来本校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历史观 西方建筑史 教育 建筑师 审美趣味
下载PDF
褒贬之间的激烈碰撞——世纪之交由“酷评”鲁迅引发的大讨论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峰 姜振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37,共4页
世纪之交 ,鲁迅遭到了葛红兵、王朔和冯骥才等人的“酷评” ,并由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思想家的地位、作品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讨论过程中“酷评”者的语言及灵魂表演昭显出其虚无主义的历... 世纪之交 ,鲁迅遭到了葛红兵、王朔和冯骥才等人的“酷评” ,并由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思想家的地位、作品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讨论过程中“酷评”者的语言及灵魂表演昭显出其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而鲁迅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力的回应。讨论由于拘泥于“现在” ,并没有深入到鲁迅的精神深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评 人格和精神 思想家 历史虚无主义
下载PDF
理解差异: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标准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赞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7-121,共5页
恩格斯在1847年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1859年在写给拉萨尔的评《济金根》一信中又提出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并明确地把它界定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恩格斯提出的标准就是马... 恩格斯在1847年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1859年在写给拉萨尔的评《济金根》一信中又提出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并明确地把它界定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恩格斯提出的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其实不然,因为不但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创始人马克思对文学批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恩格斯本人前后两次提出的标准的内涵也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标准 马克思 恩格斯 美学观点 历史观点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与第三种文学批评——兼论比较文学介入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乃乔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1,共8页
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方向的重要分界点之一,就在于研究方面对语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两种语言思维观念形成的各自惯性系统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在双项汇通中寻找共生的平衡与生存的第三种立场,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种文学批评... 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方向的重要分界点之一,就在于研究方面对语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两种语言思维观念形成的各自惯性系统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在双项汇通中寻找共生的平衡与生存的第三种立场,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种文学批评。在国际文学批评的面向上,第三种文学批评就是基于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研究所形成的比较文学批评。从历史的历时性来看,在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存在着范式革命的冲突与对话,这种冲突与对话是相当紧张的,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多年来,比较文学为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所产生的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做出了最大张力的解释与努力。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也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文化推动力,实际上,比较文学就是全球史观的文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第三种文学批评 不可通约性 第三种诗学 全球史观
下载PDF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28-333,共6页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关键词 老舍 文学批评观 艺术审美型 社会功利性
下载PDF
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与批判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秀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2,共8页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生活感觉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文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两种形态的审美人类学都批判了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和批判精神赋予了其整体性美学和反思性美学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历史视野 批判精神
下载PDF
论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宗志平 熊元义 《云梦学刊》 2007年第5期5-12,共8页
王元骧旗帜鲜明地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同当前中国文艺界一些恶劣思想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一位真正的文艺理论家的勇气和锋芒。王元骧的文艺批评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王元骧在克服粗鄙存在观的过程中... 王元骧旗帜鲜明地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同当前中国文艺界一些恶劣思想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一位真正的文艺理论家的勇气和锋芒。王元骧的文艺批评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王元骧在克服粗鄙存在观的过程中提出了审美超越论。但这种审美超越论却是从人类的某个绝对完美的状态出发的,是一种虚无存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场 政治批评 理论批评 审美超越论 粗鄙存在观 虚无存在观 科学存在观
下载PDF
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的三个维度——以美国新批评派为参照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138,共7页
纽约学派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关于纽约学派的研究,既是对美国新批评派的共时研究,也是对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进一步考察。纽约学派秉持了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力主马克... 纽约学派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关于纽约学派的研究,既是对美国新批评派的共时研究,也是对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进一步考察。纽约学派秉持了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扮演了美国知识阶层的核心角色。他们恪守知识分子身份,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关注文学的伦理向度和审美价值,主张文学批评必须介入历史。他们要改变美国文学复兴为党派政治和形式美学所干扰的现状,在传统美国文学的重新发现和现代欧洲文学的艺术创新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美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历史意识 伦理向度 审美价值
下载PDF
“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观——重估郭绍虞、朱自清、钱钟书在1930年代的学术论衡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中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4,共9页
在考辨"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应对西学(方法)与中国经验(对象)最靠谱的方案是从学术史遴选典型公案。由此观之,郭绍虞、朱自清、钱钟书三位大家在1930年代围绕"‘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公案所呈示的... 在考辨"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应对西学(方法)与中国经验(对象)最靠谱的方案是从学术史遴选典型公案。由此观之,郭绍虞、朱自清、钱钟书三位大家在1930年代围绕"‘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公案所呈示的专业角色、思维路径与学识视野,不啻为一出精彩的学术史剧,即把"西学与中国经验的关系"这一命题史案化了。其中,"纯文学"对应"西学(方法)","中国文学批评史"对应"中国经验(对象)",于是,郭、朱、钱三人各自安顿"‘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关系时的学术论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学术界百年来何以回应"西学东渐"的历史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 中国文学 批评史观
下载PDF
论文学批评的三大原则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祖钊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160,共9页
文学批评学是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不能没有一些大家公认的批评原则和内在尺度。但自从不提"文学批评标准"以来,文学批评的尺度和原则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为了加强文学批评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文提出应以历史理性... 文学批评学是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不能没有一些大家公认的批评原则和内在尺度。但自从不提"文学批评标准"以来,文学批评的尺度和原则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为了加强文学批评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文提出应以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作为文学批评的三大原则,并对它们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及在应用时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做了必要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的三大原则 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 审美升华
下载PDF
简论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研究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蔺春华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4-15,19,共3页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研究文学,是任何一种"主义"或学说都无法替代的批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文艺观,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也会有什么样的与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研究文学,是任何一种"主义"或学说都无法替代的批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文艺观,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也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美学观点 历史观点 研究文学
下载PDF
钱穆学术史观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建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15,共5页
钱穆学术史观以其文化与历史融贯的视野涵容了系统的美学思想。文章认为,钱穆对中国远古自然地理与文化的整体观照,为民族美学的源始性开掘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钱穆有关中国学术流变和时代精神的阐释,以及对文化精神和宋学精蕴的剖析,都... 钱穆学术史观以其文化与历史融贯的视野涵容了系统的美学思想。文章认为,钱穆对中国远古自然地理与文化的整体观照,为民族美学的源始性开掘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钱穆有关中国学术流变和时代精神的阐释,以及对文化精神和宋学精蕴的剖析,都揭示出中国美学的内在心魂,对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学术史观 美学思想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