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Species Diversity Unlocked by Habitat Conserv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New Perspectives on Ecological Weed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Species Diversity and Habitat Conservation
1
作者 Michael Ignatius Ferreira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24年第8期585-603,共19页
The impulse to remain profitable by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evels in view of the greater demand for food, provided impetus to production intensification.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se current lite... The impulse to remain profitable by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evels in view of the greater demand for food, provided impetus to production intensification.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se current literature, reporting specifically on the impact of production intensification on habitats and yield constraints caused by weeds. Secondly, in alleviating these effects over the short term, ecological measures that enhance species diversity in conserved habitats and promote semi-natural habitats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re discussed. In large-scale intensive agriculture, weed control is predominantly rooted in agrochem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form of herbicides. Long lasting 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show discord both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of microbes belowground and aboveground and with organisms involved in the breaking down of plant material. The presence of native species in the surround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hedgerows and field margins, with a comparatively intricate and balanced variety of plants in a sheltered environment, are essential for settlement of benign insects, particularly in the face of 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omising tactic of advantageous seed predators enables decreased herbicide applications. Crop mosaics arranged to advance compatibility at the landscape scale are important to bolster pollination services and insect management, while ecological variety in the surroundings acts as a safety net for habitat diversity. Weed control in combination with different tactics of vegetation use, comprising cover cropping, hedgerows and field margins, sets up safe havens in the landscape, and improves the diffusion of complementary life forms. Field margins perform a meaningful natural function as point of provision for forage, safe havens and distribution passageways for pollinators and insect predators. Production practices that promote more heterogeneity and combine high density semi-natural safe havens and habitat conservation in agro ecosystems are beneficial to species diversity across trophic levels and contribut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ability and food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mosaics Field Margins HEDGEROWS Microbial Nitrogen Immobilization Semi-Natural habitats Soil Microbes Weed Cross-Resistance Weed Seed Predation
下载PDF
The response of spiders to less-focused non-crop habitats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long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2
2
作者 HOU Xiaoyun DING Shengyan +1 位作者 ZHAO Shuang LIU Xiaob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7期1113-1126,共14页
Non-crop habitat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impact local biodiversity significantly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less-focused non-crop habitats(orchard, wetland, pit ... Non-crop habitat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impact local biodiversity significantly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less-focused non-crop habitats(orchard, wetland, pit and ditch) on variation of spider abundance. In this study, spiders in 30 woodlands were captured using pitfall traps in Fengqiu County, China, and the effects of local and landscape variations at different scales(50 m, 100 m, 200 m, 350 m and 500 m) on spider abundance were analysed.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tion that influenced spider abundance at the 500 m scale was the less-focused non-crop habitat(LNH) cover, and 10% was an 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LNH cover to sustain high level of spider diversity in the investigated landscape.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pider composition among the high, medium and low LNH coverage. Based on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different spider spec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landscap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LNH cover. Lycosidae, which accounted for 48% of the total specimens, preferred woodland habitats neighbouring areas with high LNH cover. Compared with woodland habitats, LNH provided more diverse food sources and habitat to sustain more spider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Furthermore, linear elements composed of vegetation, such as pits and ditches, may prevent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by enhancing landscape connectivity and providing habitats for different spiders. Our findings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gro-ecosystems and top-down control of p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ss-focused non-crop habitatS spider landscape scale ecosystem services
原文传递
基于农田生境管理的农作物害虫生态防控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艳军 杨殿林 +6 位作者 王慧 赵建宁 张海芳 何北辰 刘雨欣 向子仪 王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7-1003,共7页
农业的集约化伴随着非作物生境的丧失,导致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削弱了天敌对农作物害虫的天然控制作用。害虫重发频发和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食物安全。基于农田生境管理保育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之间的平衡作用实现对农... 农业的集约化伴随着非作物生境的丧失,导致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削弱了天敌对农作物害虫的天然控制作用。害虫重发频发和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食物安全。基于农田生境管理保育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之间的平衡作用实现对农作物害虫的生态防控,是破解集约化农田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简述了农作物害虫生态防控的发展,系统归纳了农田生境管理的概念、原理、技术及应用进展,重点展望了非作物生境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和组织实践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农作物害虫生态防控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境管理 非作物生境 生物多样性 自然天敌 农作物害虫 生态防控
下载PDF
不同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刘仟龙 罗林华 +6 位作者 孙傲 张海芳 王慧 张艳军 杨殿林 张成龙 赵建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3-1022,共10页
在耕地边缘构建植草带有利于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及其建植方法,本研究以华北集约化农田为研究区,设置了由不同植物物种组成(分别为2、4、6种和8种植物组合)的人工植草带,通过陷... 在耕地边缘构建植草带有利于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及其建植方法,本研究以华北集约化农田为研究区,设置了由不同植物物种组成(分别为2、4、6种和8种植物组合)的人工植草带,通过陷阱法采集地表节肢动物并探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对不同植物组合的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地表节肢动物的优势类群为鼠妇、蜘蛛、蟋蟀和山蛩虫,其中鼠妇为最主要的节肢动物类群,数量占总数的52.06%,而人工植草带中鼠妇的数量及相对丰度均高于荒地和农田处理;与农田对照处理(CKN)相比,人工种植的植草带显著增加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类群数,其中6种植物组合(T6)处理和8种植物组合(T8)处理的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与类群数显著高于4种和2种植物组合处理(T4和T2);对地表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分析发现,人工植草带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各个营养功能群的数量,特别是食碎屑类动物和捕食类动物,其中T6处理和T8处理的食碎屑类动物分别为荒地处理(CKH)的3.9倍和4.9倍,为CKN处理的6.3倍和7.9倍,而T6处理的捕食类动物分别为CKH和CKN处理的1.6倍和1.9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地表植被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特征都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其中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数与地表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植被的多度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呈负相关,植被的盖度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不相关。总体而言,在华北地区,构建人工植草带显著增加了地表节肢动物的丰度和丰富度,能够涵养更多的节肢动物,特别是食碎屑动物和捕食类动物,有利于提升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功能和生物控害功能。在四种人工建植的植物组合处理中,按照6种植物组合和8种植物组合建植的田边植草带更有利于华北地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建立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作物生境 田边植草带 集约化农田 地表节肢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非耕作生境对相邻耕地步甲和蜘蛛分布影响的差异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边振兴 吴佳璇 +2 位作者 杨玉静 王楚翘 张宇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6-1037,共12页
在农业景观中非耕作生境通常会为地表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场所,步甲和蜘蛛群落作为天敌类地表节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耕作生境类型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作用有所差异。本文在辽宁省昌图县调查了非耕作生境(即果园、草地、乔木... 在农业景观中非耕作生境通常会为地表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场所,步甲和蜘蛛群落作为天敌类地表节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耕作生境类型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作用有所差异。本文在辽宁省昌图县调查了非耕作生境(即果园、草地、乔木林地和其他林地生境)以及其相邻耕地内部和耕地边缘的步甲和蜘蛛个体数、物种数和多样性,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不同生境内步甲和蜘蛛群落分布特征以及非耕作生境类型对邻近耕地边缘及内部步甲和蜘蛛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对耕地内部溢出效应明显,但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草地对耕地内部步甲多样性影响显著,其他林地对耕地内部蜘蛛的多样性影响显著。2)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产生的边缘效应与溢出效应规律一致,均会促进耕地内部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步甲的多样性在邻近草地的耕地边缘显著高于其他边缘类型,蜘蛛的多样性在邻近其他林地的耕地边缘显著高于其他边缘类型。3)非耕作生境的植被盖度和多样性显著影响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总体而言,非耕作生境对提升耕地内天敌多样性有积极作用,林地和草地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并且非耕作生境内植被群落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天敌多样性,进而提高生物控害功能。因此,在农业景观中,增加非耕作生境景观建设,如设置合适农田边界带、种植合适的植被群落等,可以促进农业景观中的生物控制服务,提升害虫防治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对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耕作生境 步甲 蜘蛛 边缘效应 植被因子
下载PDF
多异瓢虫在3种豆科杂草上的种群动态及对其趋性行为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姜岩 陈鑫 +3 位作者 宋冰梅 张宇 程宛楠 潘洪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4-261,共8页
为阐明田埂杂草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保育作用以及多异瓢虫对其趋性行为反应,为棉田蚜虫等害虫的绿色防控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采用种群系统调查法研究新疆棉区田埂3种常见豆科杂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骆驼刺Al... 为阐明田埂杂草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保育作用以及多异瓢虫对其趋性行为反应,为棉田蚜虫等害虫的绿色防控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采用种群系统调查法研究新疆棉区田埂3种常见豆科杂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上多异瓢虫和棉黑蚜Aphis atrata的种群动态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同时通过Y形嗅觉仪测试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对3种豆科杂草不同处理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田埂3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的种群密度均较高,最大值分别达1.35~2.80头/m^(2)和0.93~1.80头/m^(2),在这一时期每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的猎物棉黑蚜种群密度也较高;在整个调查期间3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与棉黑蚜的种群密度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甘草)、0.774(骆驼刺)、0.839(苦豆子)。同时,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对3种豆科杂草不同处理间的趋性选择反应相似,均为棉黑蚜为害植株>棉黑蚜>健康植株>空白,且多异瓢虫对棉黑蚜为害株的选择性均显著大于相应的健康株。因此,新疆棉区田埂3种豆科杂草上的棉黑蚜对多异瓢虫早春种群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异瓢虫 棉黑蚜 豆科杂草 非作物生境 行为反应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作物病虫害生境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沈艳艳 张竞成 +3 位作者 沈栋 田洋洋 黄文江 杨小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2-1025,共14页
作物病虫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开展作物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对适合病虫害繁殖和流行的环境区域进行有效表征,为病虫害预测提供重要信息。由于作物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受多种生境因素影响,同时这些生境... 作物病虫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开展作物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对适合病虫害繁殖和流行的环境区域进行有效表征,为病虫害预测提供重要信息。由于作物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受多种生境因素影响,同时这些生境因素时空异质性高,难以通过传统气象站点数据、人为调查等方式进行有效表征,为病虫害生境评价带来较大的挑战。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病虫害生境信息表征带来重要机遇。多源遥感信息在时空异质信息表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能与传统气象站点数据形成信息互补,为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提供全面、丰富的信息,支持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对多源遥感信息在作物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多源遥感数据在寄主作物分布及生长状态、环境气象条件和景观等病虫害生境因子表征方面的潜力,以及大范围生境适宜性评价涉及的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和生态位模型等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作物病虫害生境评价模型构建的框架,并对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更加精准、科学的区域尺度病虫害防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信息 作物病虫害 因子表征 生境适宜性
下载PDF
海南北部蔬菜生境天敌瓢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良德 赵海燕 郭灵杭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4-1062,共9页
为了解海南北部主要蔬菜作物生境天敌瓢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黄板诱集法于2019年对茄子、豇豆和辣椒生境的天敌瓢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种作物生境共采集获得瓢虫标本4993头,隶属于16个属28种,其群落多... 为了解海南北部主要蔬菜作物生境天敌瓢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黄板诱集法于2019年对茄子、豇豆和辣椒生境的天敌瓢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种作物生境共采集获得瓢虫标本4993头,隶属于16个属28种,其群落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茄子、辣椒和豇豆生境,其中茄子生境拥有28种,辣椒和豇豆生境分别为10种和11种。茄子生境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分别为1.58、3.40、0.27和0.47,明显高于豇豆和辣椒生境。无论哪种生境,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Fabricius)和龟纹瓢虫Propylae japonica(Thunberg)均是优势种类,分别占整个瓢虫数量相对多度的45.26%和19.67%。两种优势瓢虫时序变化特征表明,瓢虫数量呈多峰型分布,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这一时段总体发生数量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北部蔬菜作物生境天敌瓢虫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作物生境 瓢虫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生物炭对黑土区融雪期作物生境及大豆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孟祥露 付强 +1 位作者 侯仁杰 李天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20,共11页
季节性冻融会破坏黑土区作物生境,导致春季作物生长迟缓,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为调节融雪期作物生境,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研究通过室内融雪期模拟试验与室内大豆栽培试验,分析生物炭对黑土区融雪期作物生境及大豆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季节性冻融会破坏黑土区作物生境,导致春季作物生长迟缓,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为调节融雪期作物生境,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研究通过室内融雪期模拟试验与室内大豆栽培试验,分析生物炭对黑土区融雪期作物生境及大豆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可提高黑土团聚体稳定性(GMD)1.68%~41.41%;当积雪厚度与土壤容重较大时,施加生物炭可提高黑土大孔隙和中孔隙总占比0.38%~15.08%,增强黑土饱和导水率7.55%~224.40%,调节黑土水分温度情况,改善大豆叶绿素荧光特性;当积雪厚度与土壤容重均较小时,施加生物炭堵塞黑土大孔隙,降低黑土导水能力及大豆叶片电子传递速率等叶绿素荧光参数,抑制大豆植株光合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农田土壤改良及作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黑土 融雪作用 冻融循环 作物生境 大豆叶绿素荧光特性
下载PDF
农田非作物生境调控与害虫综合治理 被引量:71
10
作者 尤民生 侯有明 +3 位作者 刘雨芳 杨广 李志胜 蔡鸿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0-268,共9页
就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而言 ,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区分出作物生境和邻近作物的非作物生境。昆虫从作物生境迁移到非作物生境 ,与作物生境缺乏食物或受人类栽培活动干扰而引起的自然迁移、转换寄主和寻求庇护场所有关。许多研究表明 ,与特定... 就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而言 ,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区分出作物生境和邻近作物的非作物生境。昆虫从作物生境迁移到非作物生境 ,与作物生境缺乏食物或受人类栽培活动干扰而引起的自然迁移、转换寄主和寻求庇护场所有关。许多研究表明 ,与特定作物田块相联系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可影响害虫及其天敌迁居的种类、数量和时间。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大田周围非作物生境的植被组成及特征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 ,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能。由于景观的空间格局对节肢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所以 ,以景观为单元要比以同类作物的田块为单元更加适于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实施。在现代农业景观区域内重新引入和相嵌一些非栽培植物或廊道 ,可为众多有益节肢动物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非作物生境 多样性 害虫综合治理
下载PDF
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非作物生境调控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光澜 柳琼友 +1 位作者 顾丁 陈文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5507-5509,共3页
分析了非作物生境与害虫及其天敌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非作物生境对害虫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非作物生境 多样性 害虫综合治理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不同后作生境对玉米地天敌的冬季保育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耀加 梁广文 +1 位作者 曾玲 曹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187-6194,共8页
不同的作物生境可为田间自然天敌提供不同的栖息场所及猎物或寄主,从而影响天敌自身种群的维持及繁衍。在秋收后的玉米地布局不同的作物生境(玉米秸秆生境、叶菜类生境、甘薯生境及杂草带生境),采用目测法和扫网法调查研究其天敌群落组... 不同的作物生境可为田间自然天敌提供不同的栖息场所及猎物或寄主,从而影响天敌自身种群的维持及繁衍。在秋收后的玉米地布局不同的作物生境(玉米秸秆生境、叶菜类生境、甘薯生境及杂草带生境),采用目测法和扫网法调查研究其天敌群落组成及时序动态,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不同作物生境对玉米地自然天敌冬季保育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生境天敌数量最大,共收集天敌555头,约为叶菜类(甘蓝、菜心、油麦菜)生境的2倍,为杂草带和甘薯生境的4.5倍;天敌种类以蜘蛛类群为主,其中甘蓝、甘薯和杂草带生境蜘蛛个体数量占天敌总量的80%以上,而玉米秸秆生境天敌优势种为稻红瓢虫,其种群发生量达30头/100株以上。天敌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大小为玉米秸秆生境>叶菜类生境≥杂草带生境>甘薯生境,天敌群落优势度集中性指数与之相反。系统聚类可将6种不同作物生境聚为3类,玉米秸秆生境为一类,叶菜类生境为一类,杂草带和甘薯生境为一类。研究发现,玉米秸秆生境对玉米地天敌的冬季保育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地 后作生境 天敌 群落结构 冬季保育
下载PDF
农业景观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边振兴 龚玲春 +1 位作者 果晓玉 于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41,共12页
高比例和多样的非耕作生境带来的农田景观高异质性是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推测提高非耕作生境组成能够促进农田中玉米螟天敌数量和种类增加。为揭示不同非耕作生境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本文选取东北平原玉米种植典型县——... 高比例和多样的非耕作生境带来的农田景观高异质性是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推测提高非耕作生境组成能够促进农田中玉米螟天敌数量和种类增加。为揭示不同非耕作生境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本文选取东北平原玉米种植典型县——辽宁省昌图县,按照5个非耕作生境比例(0~10%、10%~20%、20%~30%、30%~40%和40%~50%)选取20个直径为600 m的样区。陷阱法采集玉米螟天敌,并用体视显微镜鉴别到科。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主要非耕作生境类型,逐步回归模型对非耕作生境组成(比例和类型)与玉米螟天敌数量进行拟合。并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模型筛选,评估不同非耕作生境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玉米螟天敌数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时天敌数量达最大值。非耕作生境比例20%~30%时,非耕作生境组成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关系最优模型(AIC=4.24,为最小值)是Y=b_0-b_1D+b_2PC2,最优模型表明PC2(β=3.787,P=0.005)代表以林地为主的非耕作生境组成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D(β=-3.173,P=0.005)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该比例的非耕作生境组成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关系的其他模型表明,以草地和村落为主(PC1)的非耕作生境与玉米螟天敌呈显著正相关(β=1.957,P=0.000)。而其他比例下,所有关系模型说明农田周边林地生境和其他作物耕地有利于提高农田中天敌数量。最适宜玉米螟天敌聚集的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以林地为主或村落、草地为主的非耕作生境,以及分布有其他作物的耕作生境能够提高玉米螟天敌数量。研究结果可为今后从景观生态角度构建适宜非耕作生境组成来防治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 非耕作生境 玉米田 玉米螟 天敌
下载PDF
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研究——以昌图县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边振兴 李晓璐 于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0-492,共13页
非耕作生境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选取了20个非耕作生境比例为0~50%的网格(1 km?1 km)为样区,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调查区域内农业景观中的林地、田间... 非耕作生境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选取了20个非耕作生境比例为0~50%的网格(1 km?1 km)为样区,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调查区域内农业景观中的林地、田间路、草地、沟渠、果园5类主要非耕作生境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探讨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和比例中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景观异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减小,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在0~40%范围内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同样呈现先增加后减小,且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高于40%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再次出现峰值且高于20%~30%。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的增加,农业景观香浓多样性、香浓均匀度指数和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蔓延度恰好相反。不同生境中重要值最高的均为禾本科植物,但植物种不同;优势种优势度为果园>沟渠>草地>田间路>林地。果园、草地和沟渠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林地和田间路,丰富度指数为草地>林地>沟渠>果园>田间路,且草地、果园和田间路的不同调查区域间植物群落指数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草地、果园、沟渠、田间路和林地中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顺次降低。研究结论表明,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中,最适宜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非耕作生境中林地、沟渠对物种多样性维持、湿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不同生境干扰类型和方式不同,景观异质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性程度也不同。在今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综合考虑非耕作生境的类型和比例,干扰的类型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及农业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玉米种植区 农业景观 非耕作生境 景观异质性 植物多样性 东北平原
下载PDF
广东双季稻区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雨芳 古德祥 张古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1-597,共7页
用吸虫器采样法 ,于 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 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其中 5 5种为蜘蛛 ,18种为昆虫。 3月 2 1日 ,早稻田翻耕前 ,在杂草地中... 用吸虫器采样法 ,于 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 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其中 5 5种为蜘蛛 ,18种为昆虫。 3月 2 1日 ,早稻田翻耕前 ,在杂草地中采集到 3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30头 m2 。 4月 4日 ,水稻移栽 1周后 ,在杂草地中采到 2 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92头 m2 ;同期在稻田中采到 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6 2头 m2 。 5月 13日早稻成熟前期 ,在杂草地中只采到 1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2 8头 m2 ;而此期 ,在稻田中采到 2 7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5 3 2头 m2 。在晚稻生长期 ,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与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和密度的变化与早稻生长期情况相似。杂草地与稻田两生境间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大于 0 5 ,由此可见 ,这两类生境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是非常相似的 ,具有较多的共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杂草地生境 捕食性节肢动物 群落重建 种库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经济作物传粉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敦元 郝家胜 +3 位作者 余江帆 张彦周 丁亮 朱朝东 《经济林研究》 2008年第4期114-120,共7页
虫媒传粉对多数有花经济作物的繁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传粉效果直接影响着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及性状的改良,因此关于经济作物传粉生物学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热门的相关研究领域。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势必会对生物传... 虫媒传粉对多数有花经济作物的繁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传粉效果直接影响着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及性状的改良,因此关于经济作物传粉生物学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热门的相关研究领域。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势必会对生物传粉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经济林作物的不利影响,在综述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人类活动对经济作物传粉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的实例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作物 传粉 人类活动 栖息地 综述
下载PDF
邻近作物分布格局与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超 丁新华 +3 位作者 王小武 郭文超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目的】明确邻近作物分布格局和地膜覆盖种植在马铃薯甲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对比现有种植模式中,研究邻近作物种类差异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邻近作物种类马铃薯田块内马铃薯甲虫种群时空规律基本一致... 【目的】明确邻近作物分布格局和地膜覆盖种植在马铃薯甲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对比现有种植模式中,研究邻近作物种类差异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邻近作物种类马铃薯田块内马铃薯甲虫种群时空规律基本一致,但其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邻近上一年寄主田块的马铃薯田受危害严重,随距离的增加危害逐渐减轻。【结论】邻近种植不同作物对马铃薯田块内的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动态有一定的影响,可通过种植格局调整方式进行马铃薯甲虫种群生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邻近生境 种群动态 轮作 覆膜种植
下载PDF
北疆棉田非作物生境食蚜蝇种群消长动态 被引量:5
18
作者 傅一峰 刘冰 +3 位作者 罗延亮 李雪玲 王佩玲 陆宴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2016—2017年,利用扫网法系统调查了北疆棉田周边的非作物生境中9科13种常见植物上的食蚜蝇种群发生情况。研究发现,食蚜蝇种群密度在不同植物上有显著差异,种群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各种植物开花期,种群消长还与这些植物上的蚜虫发生有... 2016—2017年,利用扫网法系统调查了北疆棉田周边的非作物生境中9科13种常见植物上的食蚜蝇种群发生情况。研究发现,食蚜蝇种群密度在不同植物上有显著差异,种群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各种植物开花期,种群消长还与这些植物上的蚜虫发生有明显跟随关系。5—6月,食蚜蝇在大部分植物上都有发生,但主要集中于新疆大蒜芥和罗布麻等;7—8月,在碱蓬、大麻、顶羽菊等上种群密度高;9月,主要在甘草、顶羽菊、罗布麻等上。本研究为今后充分利用棉田周边非作物生境,提升对食蚜蝇种群保育功能及棉花害虫生态控制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作物生境 食蚜蝇 偏好植物 消长动态
下载PDF
北疆棉区不同杂草上草蛉发生密度及季节消长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阳天 刘冰 +3 位作者 李辉 刘佳美 王佩玲 陆宴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1-678,共8页
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通过扫网法系统调查了北疆棉田周边17种常见杂草上草蛉种群密度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北疆棉区杂草带上共有6种草蛉分布,其中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占64.8%)、叶色草蛉C.phyllochroma(占25.8%)为优势种。草蛉种... 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通过扫网法系统调查了北疆棉田周边17种常见杂草上草蛉种群密度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北疆棉区杂草带上共有6种草蛉分布,其中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占64.8%)、叶色草蛉C.phyllochroma(占25.8%)为优势种。草蛉种群密度在不同杂草上存在显著差异,紫花苜蓿、大麻上的草蛉密度分别在2015年、2016年显著高于其他杂草,2017年甘草、罗布麻、苦豆子上的草蛉密度较高。另外,草蛉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棉花花铃期(7月—8月)、吐絮期(9月)杂草上草蛉密度显著高于棉花苗期与蕾期(5月—6月)。本研究明确了北疆棉区草蛉种类组成结构,筛选出紫花苜蓿、大麻、甘草、罗布麻、苦豆子5种对草蛉存在潜在保育作用的功能杂草,为利用田埂杂草促进棉田草蛉类天敌的保育控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植物 非作物生境 天敌保育 草蛉 发生密度 消长动态
下载PDF
半自然农田边界与相邻农田步甲和蜘蛛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旭珠 韩印 +1 位作者 宇振荣 刘云慧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79-1888,共10页
分别于小麦、玉米收获前后,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华北地区典型农业景观中具有不同植被结构的农田边界及其相邻农田中两类重要天敌类群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农田生境及相邻农田边界间两类天敌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相邻半自然生境... 分别于小麦、玉米收获前后,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华北地区典型农业景观中具有不同植被结构的农田边界及其相邻农田中两类重要天敌类群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农田生境及相邻农田边界间两类天敌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相邻半自然生境植被群落的相关关系,探讨半自然农田边界对两类天敌类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整个取样季节农田边界处蜘蛛的多度显著高于农田内部;而步甲多样性在农田与边界间无显著性差异,仅呈现不同的群落结构;作物收获后蜘蛛分科数在边界处的增加以及在农田的减少,显示了蜘蛛在农田和边界之间的迁移活动.边界植被结构对蜘蛛和步甲多样性有不同影响:边界较高的草本层盖度和较低的乔木层盖度有利于增加农田中某些步甲优势种的多样性;而较高的草本层盖度有利于增加皿蛛科蜘蛛的多样性.因此,半自然生境的存在可以通过天敌在农田和边界之间的迁移运动促进农田天敌多样性的维持;但不同类型半自然生境植被群落结构可能影响其对不同天敌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作用.为促进农业景观对天敌的保护作用,提高其害虫控制功能,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天敌的生境需求及食物需求,精心设计有利于天敌多样性维持的半自然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敌多样性 非农生境 生物控制 生境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