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tosociological Survey of Weeds in Areas of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1
作者 Karina Batista Alessandra Aparecida Giacomini +2 位作者 Luciana Gerdes Waldssimiler Teixeira de Mattos Joao Batista de Andrade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8期1090-1097,共8页
The dynamics of the weeds in the areas of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depending on the various uses of the area. This study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weeds in areas o... The dynamics of the weeds in the areas of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depending on the various uses of the area. This study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weeds in areas of integration of maize for silage with Urochloa ruziziensis cv. Common at different densities of grass (0, 4 and 10 kg·ha-1) to grazing of beef cattle.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completely randomized. A square of side0.5 m(0.25 m2area) was launched 24 times in each study area.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at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of maize. The specie contained in each frame were identified and counted. The phytosociological survey identified 9 families of weeds in areas assessed, with 7 families in every area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aize with Urochloa ruziziensis at densities of 10 kg·ha-1 and 4 kg·ha-1 and 8 families in the area of maize cultivated alone. The Asteraceae family was the most represented in number of species. Sida spp (Malvaceae) showed greater potential to cause damage to maize. Urochloa ruziziensis at planting density of 10 kg·ha-1 provided greater competition with weeds in the integration with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aceae crop-livestock System FORAGE SILAGE Weed Species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Land Degradation on Farm Size Dynamics and Crop-Livestock Farming System in Ethiopia: A Review 被引量:3
2
作者 Assemu Tesfa Shigdaf Mekuriaw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Ethiopia is among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which poverty, land and resource degradation appear to feed off each other. The irony is that Ethiopia is a country with high biodiversity and distinctive ecosystems and the ... Ethiopia is among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which poverty, land and resource degradation appear to feed off each other. The irony is that Ethiopia is a country with high biodiversity and distinctive ecosystems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base is critical to the economy and the livelihood of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Being the owner of varying agro ecology,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had practiced for decades with a maximum potential. However,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interrelated problems, the productivity had not sustained as its potential. From the interrelated problems, land degradation takes the first and challengeable problem in many countries. Land degradation refers to a temporary or permanent decline in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land, or its pot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s a result;the long-term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of the land has been compromised.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 (i.e. areas above 1500 m.a.s.l.) has been a concern for many years and is a great threat for the future that requires great effort and resources to ameliorate. It had adverse effect on lowering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by shrinking grazing land, the fertile soil types were washed and the grazing land was dominantly covered by unpalatable pastures and grasses which had low nutritive value and fertility for crop-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 In other cases, degradation induces farmers to convert land to lower-value uses;for instance, cropland converted to grazing land, or grazing lands converted to shrubs or forests. Equitable and secure access to land is a critical factor for the rural poor, especially livestock owners, who depend on agriculture and animal-related activities for their livelihood. Having secure access to land for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 activities reduces their vulnerability and enhances their opportunities to invest in land for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activities. Historical patterns of feudal ownership of land followed by government ownership and despite policy change uncertain status of land ownership. These land distribution and ownership patterns coupled with continuous fragmentations and degradation disrupt the balance between crop, livestock, and forest production. These things nowadays enforce Ethiopian farmers to put more land into crop production than working on livestock sector. Livelihoods are complex, dependent on animal and crop production based on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with emerging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from year to year, the size of farms is getting minimized because of land degradation and segmentations, and these make a change in farm size dynamics and farming shift. Currently, there is a great scenario towards the land policy patter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which is the backbone of the country’s economy.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effect of land degradation on farm size dynamics and crop-livestock production since the impact of these things is not well measu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ivestock FARMING System FARMERS Farm Size DYNAMICS Land Degradation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
3
作者 何可 刘洋 郑家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9,共12页
在响应全球气候治理倡议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这对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基本含义、特征和内在逻辑,探讨了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 在响应全球气候治理倡议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这对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基本含义、特征和内在逻辑,探讨了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层面为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依然面临着环境监管和碳排放/碳汇核算难度大、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区域不平衡、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社会分工演进与农业发展不协调等挑战。通过加强环境监管与碳排放/碳汇核算体系建设,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均衡发展,完善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机制,改进种养结合专业化合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碳达峰 碳中和 气候变化 乡村振兴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一莹 张畅 +6 位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王乃卉 梁尧 范围 任军 蔡红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9-1625,共17页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东北黑土区作物和畜牧生产的耦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本研究选择位于东北黑土区的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牧系统为研究边界,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和文献,结合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NUtrient flows i...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东北黑土区作物和畜牧生产的耦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本研究选择位于东北黑土区的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牧系统为研究边界,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和文献,结合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定量分析1990—2020年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流动、利用效率和环境损失,探究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氮磷排放的驱动作用,并设置平衡施肥(减少化肥施用)和有机肥替代(提升有机物料替代)两种情景评估该县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相对于1990年,2020年农安县农牧体系氮磷输入量分别下降45%和23%,其中化肥施用是最大的输入项。作物和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波动增加,而畜禽系统养分利用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农牧体系氮磷损失量较1990年分别减少41%和增加29%。农田氨挥发、径流侵蚀和畜禽粪便直排为主要排放途径。通过平衡施肥和有机替代,土壤氮磷积累处于较低水平,至2030年农安县化学氮肥有80%的减施潜力,化学磷肥有85%的减施潜力,且氮磷养分环境排放均减少67%,作物和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均增长50%以上。综上,农安县农牧体系未来可通过增加秸秆和粪便还田量提升化肥减施潜力。东北黑土区应继续深化化肥零增长政策,推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牧系统协同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农业绿色发展 氮磷利用率 NUFER模型 减施潜力
下载PDF
中国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5
作者 闫晶 王明利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21,共10页
通过构建中国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区市的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构建中国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区市的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方面,饲草料供应系统发展水平、肉牛生产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省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资源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偏低,省域间差异逐渐减小。饲草料供应系统呈“北强南弱”态势;肉牛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中原以及四川、云南等地;资源环境系统呈“西高东低”态势。(2)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中国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3)政策扶持、规模化程度、交通网密度、环境规制、农民投资能力对肉牛产业种养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产业 种养系统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种养循环系统中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的危害研究进展
6
作者 常潇 韩宇杰 +1 位作者 尚丽元 钟荣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81-4093,共13页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日益引起关注。众多研究揭示,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当前种养循环系统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生理代谢及健康的危害,旨在为开展种养循环系统中有害物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循环系统 农药残留 重金属 微/纳米塑料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 生物危害性
下载PDF
放牧对黑麦和蓝茎冰草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姜宇宏 谢凯丽 +3 位作者 娄珊宁 李悦 Philip Brown 侯扶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02-3609,共8页
放牧是世界栽培草地重要的管理方式。为此,依托一年生经济作物与一年生牧草作物轮作和多年生栽培草地为基础的作物-肉牛综合生产系统,研究多种放牧管理方式对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提高黑麦(Secale... 放牧是世界栽培草地重要的管理方式。为此,依托一年生经济作物与一年生牧草作物轮作和多年生栽培草地为基础的作物-肉牛综合生产系统,研究多种放牧管理方式对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提高黑麦(Secale cereale L.)的粗灰分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蓝茎冰草(Bothriochloa bladhii(Retz)S.T.Blake)的相对饲喂价值(P<0.05),降低黑麦和蓝茎冰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休牧显著提高黑麦产草量(P<0.05),对黑麦的牧草品质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可为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确定适宜的一年生牧草作物和多年生牧草作物比例及其放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作物 多年生牧草 最优放牧 草田轮作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下载PDF
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
8
作者 张建杰 原韶雨 +1 位作者 何宁波 韩诗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8-1158,共11页
分析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促进山西实现农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也是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收集了山西省1985年与2018年县域尺度农牧业生产数据,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结... 分析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促进山西实现农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也是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收集了山西省1985年与2018年县域尺度农牧业生产数据,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结合最新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编制了山西农牧生产体系温室气体(GHG)排放清单;结合GIS手段,刻画了县域尺度农牧生产体系GHG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研究了基于单位耕地面积与生产单位农产品能量的GHG排放强度,识别了GHG排放的热点区域;并进一步基于随机森林定量了不同年份GHG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5—2018年间,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GHG排放总量从1742.47万t(CO_(2)eq)增加至2075.29万t(CO_(2)eq),增幅达19.10%;不同年份种植业生产农业投入品均为整个农牧体系GHG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占41.08%~54.23%;秸秆焚烧产生的GHG从1985年的443.56万t(CO_(2)eq)降低至2018年的321.13万t(CO_(2)eq),占比由25.46%降低至15.47%,是整个农牧体系第二大GHG排放源;从土壤排放的GHG由151.17万t(CO_(2)eq)增加至231.97万t(CO_(2)eq),占比也由8.68%增至11.18%;畜牧业生产体系动物肠道发酵与粪尿管理环节产生的GHG排放增加了2.30倍,由202.75万t(CO_(2)eq)快速增加至668.92万t(CO_(2)eq),GHG排放占比也由原来的11.64%增加至32.23%。整个农牧业单位耕地面积GHG排放强度由4.63 t(CO_(2)eq)·hm^(-2)增加至5.12 t(CO_(2)eq)·hm^(-2),但生产单位农产品能量的GHG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由0.15 kg(CO_(2)eq)·MJ^(-1)降低至0.08 kg(CO_(2)eq)·MJ-1。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与种植结构是影响GHG排放强度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年份之间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氮肥的优化管理、作物结构与畜牧业管理的改善对于GHG排放至关重要。本研究为理解与改善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排放特征 减排路径 农牧生产体系 山西省
下载PDF
京郊典型集约化“农田-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被引量:28
9
作者 侯勇 高志岭 +3 位作者 马文奇 Lisa Heimann Marco Roelcke Rolf Nieder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28-1036,共9页
城郊畜牧业的集约化发展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本文利用养分流动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北京市郊区某村三种不同类型"农田-畜牧"生产系统(大型集约化种猪场、种养结合小... 城郊畜牧业的集约化发展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本文利用养分流动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北京市郊区某村三种不同类型"农田-畜牧"生产系统(大型集约化种猪场、种养结合小规模生态养殖园和集约化单一种植区)的氮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饲料是集约化种猪场和生态养殖园氮素输入的主要来源,饲料投入氮量分别为12469.0和9268.5 kg.hm-.2a-1);集约化种猪场农牧体系间生产脱节,致使农田氮素输入主要依赖于化肥投入,化肥氮输入量(435.0 kg.hm-.2a-1)占农田氮素输入量的82.7%。相反,生态养殖园农牧体系结合紧密,猪粪尿氮还田比例达28.6%,这使得园区化肥氮输入量仅为135.0 kg.hm-.2a-1,因此畜禽粪尿的合理循环利用可作为减少化肥投入的有效途径;集约化种猪场、生态养殖园和单一种植区农牧生产系统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18.8%、20.6%和17.3%,均处于较低水平;集约化种猪场猪粪尿在猪舍和储藏处理过程的氮素损失率为15.8%和25.4%,分别低于小规模生态养殖园相应损失率约8.7和4.8个百分点;生态养殖园粪肥氮还田量高,导致农田氮素盈余量高达1962.8 kg.hm-.2a-1,未能实现生态型养殖的理想效果,优化氮素管理、确定合理的消纳畜禽粪尿的农田面积和调整畜禽养殖密度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区域 集约化农业 “农田-畜牧”生产系统 氮素流动特征
下载PDF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被引量:53
10
作者 侯扶江 南志标 任继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1-234,共24页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粗放的专门化生产系统(ES,ESC和ESL)→粗放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EICL)→集约化的专门生产系统(IS,ISC和ISL)→集约化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IICL),经过2次专门化和3次整合,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主要综合系统类型包括传统的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C-ICL)、作物/天然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R)、草田轮作-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CF)、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SP)、农林牧复合系统(ICL-W)和作物-家畜/基塘综合生产系统(ICL-P),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环境梯度演替。集约化系统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粗放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较为普遍,两者在系统结构、作物与家畜的互作模式、外部投入与生产力水平、生产目的等方面明显不同。作物-家畜互作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植物、微生物、家畜、营养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国内外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内涵、发展阶段、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有诸多异同,但是尚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尺度单一,方法不可靠,主要针对的是作物系统,及能流分析与物流分析脱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作物 家畜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混合农业系统 能量平衡分析 放牧
下载PDF
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治理民勤荒漠化 被引量:11
11
作者 侯扶江 常生华 南志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8-74,共7页
民勤县是我国乃至全球沙漠化及其防治的"模式标本"。历史上,民勤土地沙漠化与大规模垦荒种植所构建的农业系统呈现一一映射关系,是畜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斗争与融合的产物。民勤现行农业系统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环境恶化,主要表... 民勤县是我国乃至全球沙漠化及其防治的"模式标本"。历史上,民勤土地沙漠化与大规模垦荒种植所构建的农业系统呈现一一映射关系,是畜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斗争与融合的产物。民勤现行农业系统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奇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补给困难、水质变坏;二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单一、作物种植盲目追随市场、经济作物更替频繁;三是科技支撑水平低,节水技术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农业高新技术的使用效果适得其反,荒漠区农业与绿洲农业缺少系统耦合,防治沙漠化的农业措施缺乏系统性。民勤县沙漠化防治的出路在于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应该遵守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原则、生产原则和经济原则,构建适应性的作物—家畜综合农业生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沙漠化 草地农业系统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下载PDF
中国旱作节水农业科技进展与未来研发重点 被引量:11
12
作者 龚道枝 郝卫平 +3 位作者 王庆锁 严昌荣 张燕卿 梅旭荣 《农业展望》 2015年第5期52-56,共5页
分析了中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提出了旱作节水农业的概念,阐述了旱作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总结了相关领域进展和发展趋势,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前沿问题。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降水转化 水分利用效率 种养结合 节水种植
下载PDF
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建杰 郭彩霞 +1 位作者 张一弓 张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3-562,共10页
为揭示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使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与Arc GIS相结合,以2011年山西省11个地市农牧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农牧生产体系中的磷流动、损失及账户... 为揭示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使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与Arc GIS相结合,以2011年山西省11个地市农牧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农牧生产体系中的磷流动、损失及账户平衡,并对各个生产体系的磷利用效率(PUE)、有机废弃物中磷的循环利用效率、磷的损失途径等重要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描述了2011年山西省各地市农牧生产体系与区域尺度的磷流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市农牧体系磷的投入和损失差异较大,农田生产体系投入范围在22.5~83.0 kg·hm^(-2),而整个农牧生产体系损失区间在2.7~8.8 kg·hm^(-2);磷的投入和损失均总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市农田磷素均有盈余但程度不均,为9.4~48.4 kg·hm^(-2)。农田生产系统的磷素利用效率(PUEc)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生产体系的磷利用效率(PUEc+a)较低,全省平均水平仅为30.3%,主要是由于农牧分离较为严重;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较低(60%)。省域东南部存在潜在环境风险,晋城、晋中等地市有大量的粪尿磷未得到回收利用,可作为周边农业主产区的农田养分资源。因此通过提高农牧生产体系的养分管理水平和区域间养分资源协同管理,能够大幅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实现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生产体系 磷流动 磷利用效率 NUFER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结构的区域差异及空间位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卫建 李昌新 +1 位作者 李春生 章熙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2000年第4期466-472,共7页
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中国中长期食物安全,是中国目前和未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对系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符合系统结构本身的演变规律。为此,作者于19... 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中国中长期食物安全,是中国目前和未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对系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符合系统结构本身的演变规律。为此,作者于1996~1999年,以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农区为例,通过资料调研、专家咨询、农户调查、实地考察和试验等手段,对该区1980-1997年以来71个县市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利用基于GIS的农牧系统综合评价系统,对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结构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布局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梯度差异,布局上出现了明显的空间位移,农业重心开始向南北推移。棉花、小麦和玉米均向北部集中,生猪和家禽向北部和中部的东北部集中,农业生产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专业化布局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农牧系统 区域差异 空间位移 GIS
下载PDF
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时空变化特征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晓琳 郑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1-492,共12页
【目的】研究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的氮素流动途径并评价其环境效应,提高农牧业氮素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制定符合云南省农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运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 【目的】研究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的氮素流动途径并评价其环境效应,提高农牧业氮素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制定符合云南省农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运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1995—2014年云南省农牧业氮素养分流动时间分异特征,结合GIS,从空间格局角度分析2014年云南省16个地州农牧业氮素养分流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95—2014年云南省农牧系统氮素投入量逐年递增,从1995年的2.1×106 t增至2014年的3.5×10~6 t。氮肥的施用和饲料进口是造成农牧系统氮素投入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农田主产品吸氮量与动物生产系统主产品吸氮量在时间上呈现同向增长的关系,农产品吸氮量1995—2014年间上涨2.1倍,动物生产系统主产品吸氮量上涨8.5倍,其中2000年、2006年变化最为剧烈。云南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栽植技术提高,畜牧业养殖规模扩大,模式改良所引起的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氮素投入呈现放射式分布特征,中心投入量高,四周投入量逐渐递减。吸氮量则表现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协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吸氮量较高,经济发展滞后的区域,吸氮量较低。由于地形条件引起的径流、侵蚀、淋洗,以及由于施肥方式不合理所引起的氨挥发是导致农牧生产系统中氮素损失的重要原因。根据云南省氮素投入、吸收和损失规律,可将各地州划分为高投入高排放(大理、昆明、红河)、高投入低排放(曲靖、丽江、楚雄等)、低投入高排放(迪庆、昭通等)和低投入低排放(怒江、普洱)4大类型。【结论】云南省传统施肥方式导致施肥过量,大量肥料通过氨挥发的方式排入大气中,动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中氮素通过径流、淋溶进入水体,造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的降低、环境污染。从空间格局上看,大理、昆明、红河的氮素损失较高。今后亟需改进化肥施用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改进畜牧业养殖模式,提高粪尿有机还田的数量。针对主要区域重点治理,采用因地制宜的农牧体系氮素优化管理技术、增加粪尿养分循环和提高氮养分效率,减少氮素向大气和水体中的排放数量,从而实现农牧体系氮素的合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氮流动 NUFER模型 环境效应 云南省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饲草作物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牛伊宁 南志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22-1427,共6页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家畜系统中家畜饲草质量和供给数量不足的现状,对饲草作物的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种植了8种饲草作物包括饲料玉米(Zea may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湖南稷子(Echinochloacrusgalli var.frumentacea)、谷...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家畜系统中家畜饲草质量和供给数量不足的现状,对饲草作物的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种植了8种饲草作物包括饲料玉米(Zea may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湖南稷子(Echinochloacrusgalli var.frumentacea)、谷子(Setaria italic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cv.6625)、燕麦(Avena sativa)和多年生饲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以及玉米、高粱和谷子混合后种植的和草(当地传统的饲草作物,是家畜的主要饲草来源,以收获植物营养体为主)。饲草作物采用轮作序列:玉米-箭筈豌豆-燕麦轮作(MVO)、苏丹草-箭筈豌豆-燕麦轮作(SVO)、湖南稷子-箭筈豌豆-燕麦轮作(PVO)、谷子-箭筈豌豆-和草轮作(MVM)和多年生苜蓿连作。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最高,达到9.5t.hm-2.a-1,苏丹草(5.8t.hm-2.a-1)次之,燕麦(5.4t.hm-2.a-1)和湖南稷子(4.0t.hm-2.a-1)的产量依次降低,谷子的产量是3.7t.hm-2.a-1,苜蓿为3.4t.hm-2.a-1,和草的产量最低,是2.1t.hm-2.a-1;轮作系统中,产量顺序依次为MVO轮作系统(7.4t.hm-2.a-1)>SVO轮作系统(5.6t.hm-2.a-1)>PVO轮作系统(4.8t.hm-2.a-1)>苜蓿(3.4t.hm-2.a-1)>MVM轮作系统(2.9t.hm-2.a-1)。在生产实践中,春季饲草作物饲料玉米、苏丹草和湖南稷子适合在当地生长,夏季饲草作物燕麦在当地表现良好,值得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作物-家畜系统 饲草产量 轮作系统
下载PDF
河北省农牧体系磷素流动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华芳 高肖贤 +2 位作者 侯勇 任月同 马文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2,共6页
集约化农田和畜牧生产的发展及其结合程度,极大地改变了磷的利用及去向,并由此影响动植物生产性能和环境效应。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回顾和总结了1980年以来河北省农牧体系的磷素利用和去向,探讨了磷素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31年来... 集约化农田和畜牧生产的发展及其结合程度,极大地改变了磷的利用及去向,并由此影响动植物生产性能和环境效应。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回顾和总结了1980年以来河北省农牧体系的磷素利用和去向,探讨了磷素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31年来河北省农田体系磷输入量增加了4倍,其中化肥占80%左右,作物收获磷仅增加了1倍多,农田磷盈余量由10.3万t增加到66.7万t,上升了近6倍;同时,畜牧体系磷输入量也大量增加,且表现为外源饲料依赖率由45.0%提高到81.6%,而本地农田饲料的贡献逐年下降,动物粪尿磷产生量增加了5.6倍,但进入农田的比例由95.0%下降到37.5%;河北省农牧生产体系磷的利用和循环日渐脱节。31年中,河北省整个农牧体系累积输入磷量达到2 060.5万t,而产品累计输出磷量为345.3万t,向环境排放的磷素量高达327.9万t,磷富集和环境排放比较严重。因此,河北省需要提高动物粪尿磷的循环利用率,限制农田化肥磷的投入量,调整农牧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农牧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农牧体系 养分循环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农牧耦合生产方式下不同批次肉鹅养殖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关法春 梁正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7-540,共4页
通过不同批次肉鹅养殖效果研究,在作物种植和肉鹅养殖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农牧耦合生产方式下,试验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肉鹅的生长动态和不同饲养场地对肉鹅养殖的贡献。结果表明:肉鹅的放牧场地月际变化大,肉鹅放牧场地存在明显的阶... 通过不同批次肉鹅养殖效果研究,在作物种植和肉鹅养殖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农牧耦合生产方式下,试验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肉鹅的生长动态和不同饲养场地对肉鹅养殖的贡献。结果表明:肉鹅的放牧场地月际变化大,肉鹅放牧场地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利用现象,总体趋势为农田(6~8月)→草地(9~10月);第1批次鹅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第2批,不同养鹅批次间饲养场地的贡献率也不相同,第1批次肉鹅养殖中农田的贡献率最大,而第2批次肉鹅养殖中草地的贡献率则大于农田。不同批次肉鹅的生长速度及不同饲养场地的贡献率的差异,反映了耦合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的高低,这不仅与系统内部肉鹅养殖子系统的饲料需求节律和作物种植子系统提供饲料的节律是否一致有关,而且与1月龄鹅生长的外环境因素紧密相连。今后应加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农牧耦合生态系统内部运行节律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农牧耦合系统 肉鹅 时空转移 饲养场地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负荷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桂英 李平 +4 位作者 高立洪 马强 蒋滔 朱金山 张清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55-2058,共4页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为例,从作物养分需求及土壤环境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丰都县山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的禽畜粪污消纳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69.83%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氮养分消纳能力处...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为例,从作物养分需求及土壤环境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丰都县山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的禽畜粪污消纳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69.83%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氮养分消纳能力处于一般水平以下,区域内的氮养分消纳能力表现为分布图块状混合分布,整体呈现为南部较强、北部较弱的趋势。其中,武平镇等位于平坝地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强,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南天湖镇等位于山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弱,不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因而,本研究为丰都县科学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畜禽粪便 负荷能力 评价
下载PDF
江苏省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乐 焦阳湄 +2 位作者 丁尚 朱治强 赵洪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58-1667,共10页
针对农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氮素大量投入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探讨1998—2018年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以期为区域氮素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 针对农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氮素大量投入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探讨1998—2018年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以期为区域氮素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结合统计年鉴数据、调研数据和文献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农牧系统氮素账户平衡、各系统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循环利用和损失情况,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牧系统中经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1998—2018年,江苏省作物子系统在系统氮素总输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产品携出氮素的较大增长,作物主副产品氮素携出量由8.31×105 t增至1.20×106 t,氮素损失总量也在不断降低。对于畜禽子系统,氮素输入主要包括外源饲料和本地饲料输入,其中外源饲料是子系统的主要氮素来源;且本地饲料氮素供给比例在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9.32%增长至2018年的44.77%。1998—2018年,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由21.39%增至35.00%,呈上升趋势,本地饲料、秸秆还田和粪尿还田氮素量逐年上升,氮素资源循环利用总量由2.54×105 t增至3.00×105 t。从氮素排放损失来看,20多年来环境排放部分呈下降趋势,其主要损失途径包括土壤氮素盈余、气体排放损失、水体排放损失和粪污残余损失。结构方程模型核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牧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资源减量推动了产品产量和系统效率的提高。总的来说,受区域发展水平和政策引导,1998—2018年江苏省农牧体系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相对高效,环境排放逐渐减少;但农牧子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农牧结合体系规模相对较小等问题仍值得关注。因此,今后江苏省农牧业的发展应注重作物子系统和畜牧子系统的耦合,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以促进本地农牧业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牧系统 氮素流动 NUFER模型 环境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