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耕地指标交易市场运行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1
作者 彭磊 廖丹霞 《国土资源导刊》 2024年第3期98-103,共6页
耕地指标交易对缓解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湖南省有关耕地指标交易运行情况,在系统分析耕地指标交易制度实施成效、现行框架及其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湖南省耕地指标交易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耕地... 耕地指标交易对缓解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湖南省有关耕地指标交易运行情况,在系统分析耕地指标交易制度实施成效、现行框架及其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湖南省耕地指标交易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耕地指标生产和指标交易制度的对策建议。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结合,探索构建耕地占补平衡全过程的市场机制,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科学、合理、有序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跨区域 耕地指标交易 湖南省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丽 秦富仓 +1 位作者 杨翠林 马小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37,共4页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生态建设的重要防线。近年来由于人口迅速增加,经济相对贫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地急剧退化,土壤侵蚀严重。研究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风蚀与水蚀共存,最大风蚀模数达9 985t/(km2·a),最大水蚀...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生态建设的重要防线。近年来由于人口迅速增加,经济相对贫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地急剧退化,土壤侵蚀严重。研究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风蚀与水蚀共存,最大风蚀模数达9 985t/(km2·a),最大水蚀模数为3 000 t/(km2·a),复合侵蚀量非常大,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9.8%。针对这样的情况,对当地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导致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发现这两个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藕合性,揭示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加剧的规律,为当地土壤侵蚀治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阴山北麓 农牧交错带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志超 杜英 +2 位作者 徐丽萍 杨改河 冯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76-1482,共7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经济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析法对6个经济指标与退耕还林(草)经济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8个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经济效应指标可以简化为特色农业收入因子、粮食收入因子和非农业收入因子,并对各因子对经济效应的贡献作了详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退耕模式可分成4个经济效应发展类型:经济效应增效型、经济效应稳步型、经济效应迟缓型和经济效应滞后型;从而进一步验证经济效应与农业结构调整、后续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为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经济效应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西藏高原日光温室菜地土壤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丽娜 王喜明 +4 位作者 代万安 潘剑玲 陈晓鹏 尚占环 郭瑞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40-1349,共10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 以西藏拉萨地区选取的草地、农田为对照, 测定并比较日光温室土壤碳、氮矿化特征, 揭示草地和粮田转变为日光温室菜地后土壤矿化演变过程, 为西藏高原设施菜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草地、农田、1年温室、...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 以西藏拉萨地区选取的草地、农田为对照, 测定并比较日光温室土壤碳、氮矿化特征, 揭示草地和粮田转变为日光温室菜地后土壤矿化演变过程, 为西藏高原设施菜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草地、农田、1年温室、5年温室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前期(0~7 d)日均矿化量最快, 且草地土壤显著高于农田和5年温室土壤(P〈0.05), 温室土壤间无差异(P〉0.05); 在培养28 d后, 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2-C累积量高于草地, 草地高于1年温室和5年温室, 但不同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累积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是草地、农田还是温室, 4种土壤氮矿化都主要发生在培养的前期(0~3 d), 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氮素转化以氮素的固定为主; 至培养结束时, 草地、农田、1年温室、5年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为培养0 d的29.04%、75.94%、66.86%、65.70%, 说明草地土壤氮素矿化能力较农田和温室强, 而温室土壤氮素矿化能力随着温室利用年限的延长而不显著升高, 农田氮矿化能力最弱。方差分析表明, 土壤氮矿化能力因土壤类型而异但矿化过程不因土壤类型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草地 农田 温室蔬菜地 碳氮矿化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智 麻硕士 +1 位作者 范贵生 赵永来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传统耕作农田和保护性耕作农田等4种典型地表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原位测试研究,探讨了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量在高度... 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传统耕作农田和保护性耕作农田等4种典型地表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原位测试研究,探讨了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量在高度上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中,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传统耕作农田地表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遵循指数规律;而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呈明显的随机性特征。由于直立残茬和植被覆盖的共同作用结果,风洞集沙仪收集的保护性耕作农田最大土壤风蚀量集中在距地表18~40cm的高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土壤风蚀 试验研究 农牧交错区 典型地表
下载PDF
宁南退耕还草区近地面的湍流通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晓煜 王连喜 +3 位作者 刘静 苏占胜 李凤霞 袁海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8-993,共6页
根据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运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能量平衡法,结合2002—2003年小气候资料,分别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下称宁南)退耕还草区湍流通量和地表通量(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为宁南退耕还草区... 根据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运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能量平衡法,结合2002—2003年小气候资料,分别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下称宁南)退耕还草区湍流通量和地表通量(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为宁南退耕还草区陆面过程的认识、数值模拟和气候分析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区 动量通量 湍流通量特征 小气候 空气动力学方法 能量平衡法 宁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抗风蚀能力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智 麻硕士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0-374,共5页
对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措施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土壤含水率0.22%~2.6%,增大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0.03~3.81cm,降低近地表风速6%~46%,减少土壤风蚀0.5%~84%.在定量研究的... 对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措施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土壤含水率0.22%~2.6%,增大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0.03~3.81cm,降低近地表风速6%~46%,减少土壤风蚀0.5%~84%.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耕带有效抗风蚀宽度为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壤风蚀 保护性耕作 带状间作
下载PDF
三峡库区沿江退耕还林地种草效果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郭彦军 李跃民 刘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在农区退耕早熟梨地种植豆科、禾本科牧草,通过测定它们的盖度变化、产草量和越夏率,比较分析了果园适宜种植牧草品种及应注意的问题,并讨论了重庆低海拔沿江农区发展草业生产的前景。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退耕 果园 牧草 沿江农区
下载PDF
宁夏半干旱偏旱区旱地引进苜蓿品种适应性及生态耗水状况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永平 刘世新 +3 位作者 贾志宽 上官周平 李明芳 曹秀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2003-2005年对引进的15个苜蓿品种在旱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不同品种生长速度和地上生物产量不同,水分生产效率和耗水强度各有差异。第二年生长期耗水强度17.4-22.95 m^3/(hm^2.d),其中当年第一茬占全年65%-... 2003-2005年对引进的15个苜蓿品种在旱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不同品种生长速度和地上生物产量不同,水分生产效率和耗水强度各有差异。第二年生长期耗水强度17.4-22.95 m^3/(hm^2.d),其中当年第一茬占全年65%-71%。第二年以后土壤水分出现亏缺状态,0-2 m土壤水分亏缺60.9-123.5 mm,平均87.8 mm,生产年度(包括非生长季节)同层土壤水分亏缺值高达121.9-165.5 mm,平均143.1 mm,生产年度土壤缺水系数为0.454-0.607。根据品种各综合性状指标生态适应性分析,对引进品种进行了种植区域界定,并按土壤水分逐年亏缺量下限频率(P=70%)推算,半干旱偏旱区旱地苜蓿适应当地多年降水资源的效益型生长年限不超过5年就需进行粮草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退耕还草 苜蓿品种 生态耗水 水分亏缺 草田轮作
下载PDF
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 被引量:21
10
作者 姜恕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14,共5页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 ,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 :1.在草原、荒漠和高寒高原地区 ,由于生物气候带规律性的制约 ,天然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但在非林地带的局部地段 ,如 :山地阴坡、沟谷底部、河岸湖滨低地和含水较多的沙地 ,则有森林存在 ,而...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 ,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 :1.在草原、荒漠和高寒高原地区 ,由于生物气候带规律性的制约 ,天然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但在非林地带的局部地段 ,如 :山地阴坡、沟谷底部、河岸湖滨低地和含水较多的沙地 ,则有森林存在 ,而且宜于造林。种树与生物气候带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应予以更多的考虑。不仅如此 ,在营林目的、林业的概念、森林结构以及树种等方面都要求作相应的修改 ,以适应干旱 -半干旱的非森林气候。目前在林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把灌木和灌丛等同于林木和森林的荒诞问题。它可能给生态学、生物学、林学甚至自然地理学带来概念上的混乱。 2 .还草 ,应看作“草业”的光辉起点。草业 ,以草和畜为核心 ,同农业饲料生产、生态保护性的林业、草原荒漠和高原特殊有用植物的集约栽培相结合 ,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工程。围绕着这样的草业系统工程还包括广大天然草原围栏轮牧系统。在这里 ,放牧并非古老落后的草场利用方式 ,而是一种有先进科学含义的生物学营养循环的系统 ,对中国尤其具有主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退耕还林还草 草业生态系统工程 中国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的合理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治亮 贾志宽 亢福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2-176,共5页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在发展林果草业上有显著优势,牧草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退耕农田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草)和改善生态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通过建立生态、经济、社会...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在发展林果草业上有显著优势,牧草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退耕农田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草)和改善生态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通过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收并蓄的林草种群结构,推行保护性种植模式,合理规划沟域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种植规模和实行产业化发展等措施促进退耕农田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退耕农田 合理利用 建设途径 丘陵沟壑区 陕北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瑞 蒋志荣 +3 位作者 王继和 魏怀东 丁峰 周兰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5-78,共4页
在GIS及相关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图件进行几何校正和数字化等一系列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数据,并由安定区等高线生成坡度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坡度数据、侵蚀强度数据... 在GIS及相关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图件进行几何校正和数字化等一系列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数据,并由安定区等高线生成坡度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坡度数据、侵蚀强度数据先后进行叠加,形成包括三者所有属性的空间数据库,并从中提取满足退耕还林条件的数据,从而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和荒山造林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退耕还林还草 面积 空间分布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
下载PDF
环京津山水林田湖草多目标跨区联动保护修复模式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振波 梁龙武 +1 位作者 王新明 王旭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798-8805,共8页
河北环京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是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之一。环京津试点区域位居京畿要地,是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山水林田湖草要素资源约束趋紧,生态修复难度大任务重,联... 河北环京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是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之一。环京津试点区域位居京畿要地,是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山水林田湖草要素资源约束趋紧,生态修复难度大任务重,联防联控与协同共建机制有待健全。为此,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自然分区-突出问题-绿色奥运"三维导向的修复思路,制定了"指标引导-空间定位-任务聚焦-工程落地"四步推进的实施路径。试点实施2年多来,河北省协同京津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以本底层、管理层、政策层、目标层为基本构架,以多要素综合、多部门协作、多渠道保障、多目标优化为核心内容的山水林田湖草"多目标跨区联动"保护修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京津 山水林田湖草 协同发展 跨区联动 生态保护修复模式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退耕种草的生态作用与建设途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邵治亮 《榆林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8-41,共4页
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退耕种草在自然资源利用上有显著优势,牧草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坡耕地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草)和改善生态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通过统筹规划,调整农... 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退耕种草在自然资源利用上有显著优势,牧草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坡耕地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草)和改善生态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通过统筹规划,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行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草地建设的科技含量,依法规范行为等措施促进坡耕地退耕种草工作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坡耕地 生态作用 建设途径 丘陵沟壑区 陕北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中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15
作者 邵治亮 许仲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439-10440,共2页
退耕还林(草)是陕北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中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是实施退耕还林(草)战略的重要保证。分析了区域自然及土地利用特点,指出应遵循综合性、区域性、生态优先和土地的可持续利... 退耕还林(草)是陕北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中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是实施退耕还林(草)战略的重要保证。分析了区域自然及土地利用特点,指出应遵循综合性、区域性、生态优先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原则加强土地管理,增加投入,完善经营机制,才能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与管理 丘陵沟壑区 陕北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要素关联性分析——以长白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29
16
作者 于恩逸 齐麟 +7 位作者 代力民 于大炮 赵福强 周莉 周旺明 朱琪 毛诚瑞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837-8845,共9页
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是对其实行保护、系统治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长白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叠置分析法定量分析该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各要素间的关联性,解构各要... 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是对其实行保护、系统治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长白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叠置分析法定量分析该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各要素间的关联性,解构各要素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程度,并量化其依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各市人口数量、城镇面积与耕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口数量:R^2=0.789,P<0.05;城镇面积:R^2=0.863,P<0.05);耕地的分布与地表水体的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r=0.812),两者的数量关系也呈显著正相关(R^2=0.96,P<0.01);区内河流分布、土壤类型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区内各市水土流失面积与其森林覆盖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R^2=0.824,P<0.05)。由此可见,6个要素之间存在很明显的依存关系。因此,长白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与修复应该重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针对其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实施相应的保护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内部联系 系统治理 生态与保护与修复 长白山地区
下载PDF
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勇 李有华 +2 位作者 杜轶 孙泰森 陈灿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1,共4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关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甚少。从说明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着手,以理论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一套科学且适宜于基层一般技术人员操作的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关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甚少。从说明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着手,以理论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一套科学且适宜于基层一般技术人员操作的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进而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退耕还林(草)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6
18
作者 姚楠 刘广全 +3 位作者 姚顺波 邓元杰 侯孟阳 张晓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9-336,共8页
[目的]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 [目的]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转为林、草地面积分别占耕地转出量的20.75%,86.56%,区域林、草地覆盖率增加了1.76%;②退耕还林工程显著提升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碳汇功能,碳储量由2000年的8.22×10^(8)t增长至2020年的8.26×10^(8)t,2010年碳储量达到峰值,为8.35×10^(8)t;③研究区净增加碳储量远远抵消了碳流失量,其中还林还草的碳储量贡献率最大,分别是38.82%,22.58%。[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林、草地建设均可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生态修复工程的碳汇贡献,科学管理林、草植被,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 碳储量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刺激了农户跨区作业需求吗?——以水稻劳动密集型环节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魏 张应良 王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9-61,共13页
基于全国水稻主产区337户整地环节、348户收割环节采用外包服务的水稻种植户微观数据,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的方法分析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对水稻生产跨区作业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显著抑制农户的水稻整地和收割环... 基于全国水稻主产区337户整地环节、348户收割环节采用外包服务的水稻种植户微观数据,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的方法分析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对水稻生产跨区作业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显著抑制农户的水稻整地和收割环节跨区作业需求,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后,农户选择整地和收割环节跨区作业的概率将分别下降69.6%和75.4%。(2)这种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后,并未同步地使细碎化地块得以整合,农业机械转换成本高;农户自购农机与外包服务存在替代效应;传统熟人社会网络排斥了外生性市场交易,使跨区作业服务商被排斥在村庄社会交往格局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经营规模 跨区作业 水稻劳动密集型环节 本地社会化服务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跨区域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牧业盟市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汉琨 张心灵 +1 位作者 范文娟 刘宇晨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23,共19页
草原生态补偿的关键在于界定生态服务的上游供给方和下游受益方,并根据各区域提供的生态服务量建立差异性补偿标准,以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文章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0个牧业盟市2010-2020年统计数据,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测算... 草原生态补偿的关键在于界定生态服务的上游供给方和下游受益方,并根据各区域提供的生态服务量建立差异性补偿标准,以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文章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0个牧业盟市2010-2020年统计数据,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内蒙古各区域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草原生态外溢价值,再以草原生态外溢价值为依据,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奖财政资金在不同牧业盟市之间进行重新分配,构建跨区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来草原生态服务价值和草原生态外溢价值稳居前4位的盟市分别为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平均每年生态外溢价值依次为7.69×10^(24)太阳能焦耳、3.92×10^(24)太阳能焦耳、2.54×10^(24)太阳能焦耳和2.20×10^(24)太阳能焦耳,其他盟市的草原生态外溢价值的排名不断波动;(2)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以及西部地区鄂尔多斯市长期处于补偿赤字状态,两轮补偿资金总赤字分别为11.33亿元、4.75亿元、2.48亿元和5.24亿元;而东部地区通辽市和赤峰市以及西部地区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长期处于补偿盈余状态,两轮补偿资金总盈余分别为2.99亿元、3.93亿元、1.84亿元和7.27亿元。文章提出在新一轮补偿标准设定时,应适当降低补偿盈余地区的补偿资金,向补偿赤字地区转移,进一步提升赤字地区的补偿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供给量建立区域差异性生态补偿标准,不仅能够有效规避生态补偿标准“一刀切”问题,还可以有效提升补偿资金使用效率及政策激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跨区域生态补偿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