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英复合词构词进程中的语法化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国辉 党俊卿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7,共3页
汉英复合词一般由两个实义词构成,但对于某些汉英复合词来讲,其中的一个实义词在构词过程中会发生语法化.其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包括隐喻,泛化,分化,融合,译借,类推和自动化.复合词的语法化可以由一种机制造成,也可以是由几种机制共同作用... 汉英复合词一般由两个实义词构成,但对于某些汉英复合词来讲,其中的一个实义词在构词过程中会发生语法化.其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包括隐喻,泛化,分化,融合,译借,类推和自动化.复合词的语法化可以由一种机制造成,也可以是由几种机制共同作用而发生的,而隐喻则是英汉复合词语法化最重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词 语法化 机制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当代《论语》翻译研究的理论图景——兼评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 被引量:3
2
作者 曾记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2-27,共6页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翻译 跨语际诠释 语言学进路 文化研究进路
下载PDF
基于英汉跨语言差异的汉语隐性情态化手段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赖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2-24,共3页
情态的语法标记形式具有跨语言上的不同,情态化手段也具有跨语言的差异。以情态概念的语义核心"可能性"为基础基于英汉跨语言差异对汉语的隐性情态化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显示英汉情态翻译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情态表达系... 情态的语法标记形式具有跨语言上的不同,情态化手段也具有跨语言的差异。以情态概念的语义核心"可能性"为基础基于英汉跨语言差异对汉语的隐性情态化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显示英汉情态翻译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情态表达系统差异,为情态范畴的跨语言共通提供了语义上的连接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 情态化手段 隐性情态化 跨语言差异
下载PDF
拒绝策略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段玲琍 翟菁菁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17年第1期80-91,共12页
本文分析了文献研究中拒绝策略的跨语言对比、中美拒绝策略的对比、英语学习者拒绝策略对比和基于“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拒绝策略的对比研究。“解释”和“提供理由”是各个国家的拒绝策略中最常用的策略,但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拒... 本文分析了文献研究中拒绝策略的跨语言对比、中美拒绝策略的对比、英语学习者拒绝策略对比和基于“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拒绝策略的对比研究。“解释”和“提供理由”是各个国家的拒绝策略中最常用的策略,但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拒绝策略的选择上各国有许多不同之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拒绝策略从本质上有差别,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拒绝策略时也会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语用迁移的现象在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中都存在,而且语用迁移的现象与学习者的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言对比研究 拒绝策略 语用迁移
下载PDF
语言对非语言思维的影响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
5
作者 呼和塔拉 杨志勇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7期29-32,共4页
语言差异影响语言特征形式的加工、经历的共享、社会关系和共享思维过程的形成,从而在人类群体间形成不同的文化。该研究结论为民族教育中注重"非语言思维"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语言 非语言思维 跨文化实证研究 民族教育
下载PDF
我国语言学交叉学科界面研究回溯与展望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丽芬 陈代球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56,共7页
本文从界面研究的基本问题,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翻译学等单学科内界面以及多学科交叉外界面等分析我国交叉学科界面研究现状。我国语言学交叉学科界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中的接口假说方... 本文从界面研究的基本问题,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翻译学等单学科内界面以及多学科交叉外界面等分析我国交叉学科界面研究现状。我国语言学交叉学科界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中的接口假说方面,其他学科内界面以及跨学科层面上的界面研究很少,多为介绍国外理论或利用理论来分析某一语言现象或用于教学,大多数文章冠以界面,却未探讨界面之间的交叉互动关系,界面研究的对象、性质、定位、定义、任务、范围等基本问题也未明晰化。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语言学交叉学科界面研究情况,旨在为今后的语言界面研究指明方向,为我国语言学及其他学科内部以及多学科互动与融合研究提供新视角,推动我国语言学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研究 交叉学科 应用语言学 接口说 多学科
下载PDF
国内英汉委婉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挑选了近年中国知网(CNKI)上国内英汉委婉语研究的50篇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出五个主要研究视角。结果显示:英汉委婉语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与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与翻译和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学者以概括... 挑选了近年中国知网(CNKI)上国内英汉委婉语研究的50篇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出五个主要研究视角。结果显示:英汉委婉语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与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与翻译和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学者以概括各类英汉委婉语现象为分析路径,以进行静态分析居多,缺乏具体的材料或实证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语言学研究 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历史转型
8
作者 丁子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25-36,共12页
在世界史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明经过东西方不断的撞击与融合而得到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正能量就是最终以各种形式和维度的"思想对话"得以互动、共存和发展。自然与人文社会各种领域的任何研究上升到最高度就是思想的研究。... 在世界史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明经过东西方不断的撞击与融合而得到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正能量就是最终以各种形式和维度的"思想对话"得以互动、共存和发展。自然与人文社会各种领域的任何研究上升到最高度就是思想的研究。几乎所有人类之间任何行为的交往和沟通都是一种广义的"对话",而只有最终上升到思想高度的"对话",才能真正引领人类社会。21世纪以来,东西方思想的对话处于一个历史的拐点。全球剧烈的社会转型、变革、冲突以及灾变等让人类进行了价值、理念以及各种诉求的重构,而不断影响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宏观条件。在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跨方法的整合与解构中,西方人的"东方学"与东方人的"西方学"也随之经历了危机与挑战。西方中心主义与东方中心主义都不可能完全成为独自垄断世界的"一元文明"。东西方研究者必须拓宽新的视域,开创多维度、多层面、多坐标的研究方法与模式,应当共享多元性、建设性、开拓性、批判性、前瞻性的各种思想理念,并作跨学科、跨文化、跨方法和全球化的理论考察与思想探讨;从而融合东西方思想及其他非西方的思想,重建一个整合性、包容性和互动性的国际化思想观。中国的崛起将自身推向了东西方文明撞击的风口浪尖。自17-18世纪以来,两个术语"崇华派"与"恐华派",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又以新的解读分为了两种中国观或对华阵营。文章力图揭示和论证:东西方思想对话引领社会的多元发展;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困境、危机与挑战;东西方研究的机遇、复兴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对话 跨文化研究 崇华派 恐华派 多元文化主义 语言不可通约性 文化失语
下载PDF
基于数据库的跨语言跨模态谓词重叠研究
9
作者 李悦园 《语言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115-139,387-388,共27页
文章在跨语言跨模态谓词重叠数据库的基础上探讨谓词重叠各功能之间的语义关系,揭示其跨语言共性。研究通过简单同构网络图、跨语言同构频率及多解语境这三项证据得到谓词重叠语义地图。该图包含12项功能,其中“反复”的象似性和连接度... 文章在跨语言跨模态谓词重叠数据库的基础上探讨谓词重叠各功能之间的语义关系,揭示其跨语言共性。研究通过简单同构网络图、跨语言同构频率及多解语境这三项证据得到谓词重叠语义地图。该图包含12项功能,其中“反复”的象似性和连接度最高,跨语言频率也最高,是功能网络的核心,也是谓词重叠语义的原型。语义地图符合辐射范畴的结构,相邻功能具有语义近似关系,能够体现相关功能的心智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重叠 语义地图 跨语言跨模态 同构功能
原文传递
基本色彩词理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永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8-86,共9页
文章试图通过跨语言比较分析,考察基本色彩词理论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以求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一种形式研究与功能研究的互补,促进语言科学的健康发展。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研究背景和研究动机的介绍;第二部分采用了跨学科... 文章试图通过跨语言比较分析,考察基本色彩词理论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以求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一种形式研究与功能研究的互补,促进语言科学的健康发展。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研究背景和研究动机的介绍;第二部分采用了跨学科观察视野,从理论层面上对色彩感知、色彩认知,以及色彩编码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专门考察了基本色彩理论在跨语言背景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集中讨论了当前色彩语码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语言学理论在色彩语码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创建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话语机制,促进色彩语码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感知 色彩认知 色彩语码 理论探索 基本色彩词理论 跨文化比较
原文传递
元语否定真值函数性质的跨语言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旻燕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8,共7页
Horn认为否定算子有两种:一种是具有真值函数性质的描述性否定;另外一种是元语否定,在不同于句子命题的层面操作,不具真值函数性质。但是对汉语、韩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中元语否定的考察证明Horn的观点有失偏颇。
关键词 元语否定 歧义 元语否定标记 跨语言研究
原文传递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李瑞林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47-59,共13页
建制性的翻译研究历经50年的发展,主要采取还原主义的研究进路,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翻译的分殊之理,呈现典型的界面研究特征,产生了各自一体的知识结构和话语形式。反观翻译研究的历史境脉和当下状态,多元跨学科视角持续介入,但始终缺乏实... 建制性的翻译研究历经50年的发展,主要采取还原主义的研究进路,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翻译的分殊之理,呈现典型的界面研究特征,产生了各自一体的知识结构和话语形式。反观翻译研究的历史境脉和当下状态,多元跨学科视角持续介入,但始终缺乏实质性的对话与联通基础,客观上已造成诸多知识孤岛,因而尚不能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现象做出系统解释,也无法对现实世界的翻译活动产生整体影响。鉴于此,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整合概念,联结迥然各异的研究视角,建立内外连贯一致的概念框架,理应是翻译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元理论问题。本文将翻译研究纳入知识论阐释空间,分析融合不同翻译观念的学术前提和逻辑理路,对照翻译的本体事实、逻辑事实和话语事实,解蔽翻译蕴含的跨语言知识转移本性,揭示知识翻译学之于汇通翻译观念、解释翻译现象、改善翻译生活的潜在价值,以此推动本研究方向的深度探索,提升翻译研究的学术品质,促进翻译知识的自治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言知识转移 经验知识 理性知识 再概念化 再语境化 知识翻译学
原文传递
利用阻尼型辅助索的斜拉索减振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永龙 孙利民 周亚刚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259-262,共4页
辅助索是控制超长斜拉索振动的有效措施,该文通过试验验证阻尼型辅助索对索网结构的减振效果。对具有不同数量、位置、阻尼系数阻尼器的辅助索工况进行了研究,试验模型由三根斜拉索和一根辅助索组成,通过人工激励使拉索产生一定幅值的振... 辅助索是控制超长斜拉索振动的有效措施,该文通过试验验证阻尼型辅助索对索网结构的减振效果。对具有不同数量、位置、阻尼系数阻尼器的辅助索工况进行了研究,试验模型由三根斜拉索和一根辅助索组成,通过人工激励使拉索产生一定幅值的振动,采集索网自由振动时程,进行频谱分析、滤波及线性拟合分析处理得到索网的模态阻尼。试验结果表明:索网结构低阶振动呈整体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型辅助索 减振 试验 索网结构阻尼 参数分析
原文传递
激进构式语法视角下名词谓语句的跨语言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航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3-476,共14页
汉语语法学界对名词谓语句的研究,主要是对能够充当谓语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然而,相关研究的描写和解释还不够全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汉语内部,忽视了跨语言的证据。本文在激进构式语法框架内考察了17种语... 汉语语法学界对名词谓语句的研究,主要是对能够充当谓语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然而,相关研究的描写和解释还不够全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汉语内部,忽视了跨语言的证据。本文在激进构式语法框架内考察了17种语言,发现名词谓语句的允准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小句情境植入的策略、不同词类充当谓语的标记性等级、同位语构式和定中构式等相似结构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谓语句 激进构式语法 跨语言研究 类型学
原文传递
认知视野下转折句和修正句的跨语言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左百瑶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8,共11页
德语的aber和sondern,汉语的"但是"和"而是",分别表示转折和修正,而英语、法语等语言却只用一个连词同时表示转折义和修正义。在"行、知、言"三域理论和元表征的框架内分析各语言中的转折和修正关系,可... 德语的aber和sondern,汉语的"但是"和"而是",分别表示转折和修正,而英语、法语等语言却只用一个连词同时表示转折义和修正义。在"行、知、言"三域理论和元表征的框架内分析各语言中的转折和修正关系,可以发现转折分句只在知、言两域内使用,修正分句只在言域内使用,但它们同属元表征层面,都与主观性有关,这很可能是它们在某些语言中只用一个词汇项表示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折关系 修正关系 跨语言研究 三域理论 元表征
原文传递
中英文学术书评中元话语与学术身份构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宇菲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16年第2期36-49,共14页
本文探究中英文书评中语类结构、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以及元话语对于构建作者学术身份的作用。研究基于海兰(Hyland,2005)的元话语分析框架,用手动标注工具UAM corpus tool对自建中英对比语料库中书评的积极和消极评论以及元话语标记进行... 本文探究中英文书评中语类结构、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以及元话语对于构建作者学术身份的作用。研究基于海兰(Hyland,2005)的元话语分析框架,用手动标注工具UAM corpus tool对自建中英对比语料库中书评的积极和消极评论以及元话语标记进行了标注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英文书评更具批判性。通过使用元话语,英文书评作者构建了更鲜明的评价者的学术身份,而中文书评作者则构建了更鲜明的引介者的学术身份。对国内外语言学期刊编辑的访谈发现,上述差异与期刊对于书评的不同期望以及国内外语言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言研究 学术书评 元话语 学术身份
原文传递
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多维视角探析
17
作者 栾蔚 邱美英 《现代英语》 2022年第14期103-106,共4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也成为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近年来,中国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同时人们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因此,当前相关研究者与高等教育工作者对英语语言学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也成为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近年来,中国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同时人们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因此,当前相关研究者与高等教育工作者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维化趋势。通过对英语语言学展开跨学科、多维视野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英语中包含的一些规则,也可以促进中国对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 多维视角 跨学科研究
原文传递
向心理论的跨语言研究
18
作者 陈双双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64,共10页
向心理论是一种探索语篇片段内注意焦点和指称形式的选择,以及语句连贯性三者之间关系的语篇理论。本文以Poseio et al.(2004)提到的4个未明确定义的向心参数为切入点,来讨论向心理论的跨语言应用研究。我们发现虽然不同语言对向心参数... 向心理论是一种探索语篇片段内注意焦点和指称形式的选择,以及语句连贯性三者之间关系的语篇理论。本文以Poseio et al.(2004)提到的4个未明确定义的向心参数为切入点,来讨论向心理论的跨语言应用研究。我们发现虽然不同语言对向心参数的设定有所不同,但这些参数细化后都能使向心理论更有效地解析这些语言中的(零形)代词回指等语篇现象。这说明当我们使用向心理论来研究语篇中相关问题时,应该依据不同语言的特点来设定具体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心理论 向心参数 跨语言研究
原文传递
情态动词入场功能的跨语言研究——以“应该,should, sollen”为例
19
作者 徐亚菲 《现代英语》 2021年第24期109-111,共3页
文章在入场理论框架下,构建了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的入场功能模型。以此模型对情态动词入场进行了汉,英,德三种语言的跨语言语料分析。基于对情态动词的考察,研究发现,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作为一个入场元素,... 文章在入场理论框架下,构建了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的入场功能模型。以此模型对情态动词入场进行了汉,英,德三种语言的跨语言语料分析。基于对情态动词的考察,研究发现,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作为一个入场元素,通过词源语义和认知语义实现对非现实、即时现实和潜在现实事件的入场。首先可将现实事件入场凸显为非现实事件,植入应然性;其次也可将预想现实入场,植入可能性。在这一认知动力的作用下,言语参与者可将定式小句由过程类转为过程实例,从而顺利勾画非现实或潜在发生的言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场理论 情态动词 跨语言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