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p Flow of 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in the Tibetan Subalpine Region,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GUO Qi-qiang ZHANG Wen-h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1373-1382,共10页
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is a dominant specie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and sustaining the forestry ecosystems i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tem sap flows of five different diameters ... 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is a dominant specie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and sustaining the forestry ecosystems i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tem sap flows of five different diameters at the breast height(DBH) A. georgei var. smithii samples were monitored continuously with the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 for the entire growing perio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its transpiration and growth. Relative environment factor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air,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rainfall, and wind speed, soil moisture, etc. were measured by th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ap flow rate with the different stem diameter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diurnal change in sap flow velocity showed a single-peak curve at the daily time scale, whereas a lower sap flow velocity can be observed in the largest DBH sample tree at night. The maximum average velocity was observed in August, whereas the minimum velocity was observed in January, and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evaporated in summer owing to the higher sap flow velocity. In addition, sap flow velocit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micrometeorological factors, with average sap flow velocity showing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air temperatur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rainfall, and vapor pressure deficit of air and soil moisture. Therefore, some measures, improving the light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should be taken for protecting A. georgei var. smithii popul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Subalpine region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 Abies georgei var.smithii Sap flow velocity Environment factor
下载PDF
国家高新区对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肖功为 刘洪涛 肖扬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2-69,共8页
为检验国家高新区对提升区域全面竞争力的实际影响效果,文章选用全国29个省份国家高新区2016—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在促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且对环境规制和要素流动性的影响在不同地域表... 为检验国家高新区对提升区域全面竞争力的实际影响效果,文章选用全国29个省份国家高新区2016—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在促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且对环境规制和要素流动性的影响在不同地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在激发创新活力方面更显著,东部地区则在环境规制和要素流动性方面呈现多样化的表现;相较北部地区而言,南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成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区域全面竞争力 创新水平 环境规制 要素流动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影响研究
3
作者 刘伟江 白玥 李京京 《长白学刊》 2024年第5期81-107,F0002,共28页
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是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种系统性的创新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资源在系统内协调互补。根据协同理论,构建创新主体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9-2020年全国3... 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是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种系统性的创新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资源在系统内协调互补。根据协同理论,构建创新主体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9-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复合系统协同度,并以此作为创新主体协同指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分别构建了空间邻接矩阵、空间地理矩阵、社会经济距离矩阵三重空间权重矩阵并对整体空间效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份创新主体协同几乎都处于低协同状态,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协同度最优,政府和企业联动协同度领先;创新主体协同空间效应显示其对区域创新发展有强烈的助推作用,总协同度对本地和邻近区域都产生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即主体协同创新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整体上实现了技术创新共赢;“全创改”政策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其对周边区域创新的辐射作用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且在距离200千米以内政策效应最显著。本研究对全面认识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创新关系,以及依据协同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域异质性政策制定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主体协同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创新要素流动 区域创新 空间效应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地下水流场和特征选择算法下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研究
4
作者 徐振坤 方小满 +2 位作者 洪碧圆 江涛 诸晓锋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探究富阳区域土壤潜在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以区域内主要工业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进行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流场检测。基于地下水流场,采用特征选择算法模拟区域土壤的潜在污染情况,选取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并... 目的:探究富阳区域土壤潜在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以区域内主要工业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进行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流场检测。基于地下水流场,采用特征选择算法模拟区域土壤的潜在污染情况,选取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并计算贡献率。结果:在选取的潜在污染影响因子中,地下水pH值、土壤含水率和土壤黏粒含量对土壤潜在污染的贡献率最高,分别达到0.155、0.083、0.076。结论:在该区域中,地下水pH值、土壤含水率和土壤黏粒含量为主要的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因此在进行土壤环境改善和土地再利用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场 特征选择算法 区域土壤潜在污染 影响因子模拟 地下水pH数值
下载PDF
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网络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莹 《上海节能》 2024年第2期211-219,共9页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人口流动相对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并构造QAP回归模型分析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间人口流动以省内迁移为主,人口流...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人口流动相对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并构造QAP回归模型分析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间人口流动以省内迁移为主,人口流动呈现省会城市集聚特征,省际流动以就近迁移为主;西部地区城市内人口流动数量大的城市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口流动强度高的城市多为边境小城市;西部地区各省会城市均对流动人口有较强吸引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促进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而阻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则是城市距离,人均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专利授权数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则对不同省份产生了异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影响因素 QAP 西部地区
下载PDF
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京津冀例证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浩 罗力菲 《改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123,共19页
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和周边参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 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和周边参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具有显著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城市的要素流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增长,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的再检验佐证了增长效应的稳健性;比较不同类型城市的政策效应发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功能转移城市和轴带发展城市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更强,城市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掣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政策通过资源高效配置、规模报酬递增与前沿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加大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群全域要素流动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优化,推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要素流动与配置 全要素生产率 政策效应评估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要素跨省流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家庭 姜铭烽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在发展城市群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导向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样本,基于百万条原始数据整理得到五大城市群2010—2018年的经济要素流动网络,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要素... 在发展城市群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导向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样本,基于百万条原始数据整理得到五大城市群2010—2018年的经济要素流动网络,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要素跨省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规划显著促进了技术、资本、人口要素的跨省流动;(2)城市群规划促进技术、资本要素跨省流动的中介机制是降低城市间的市场分割程度以及缩小城市间的市场制度差异,但这两个机制对于人口要素不显著;(3)城市间信息要素流动规模越大,城市群规划越能提升其他经济要素的流动规模;(4)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有利于技术和资本要素的跨省双边流动,但加剧了人口要素的单向“虹吸”。据此,各级政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城市文化的辐射能力,积极推动区域间市场一体化,更好地培育、发展国家级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城市群 要素流动 边界效应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虚拟水流动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田贵良 李舒文 +2 位作者 陈松峰 吴正 夏晴 《水利经济》 2023年第2期11-17,93,共8页
选取2012—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彭曼公式估算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和贸易流量,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虚拟水流动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在品... 选取2012—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彭曼公式估算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和贸易流量,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虚拟水流动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在品种、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虚拟水从北方流向南且流动量逐年增加;虚拟水净调出量与区域粮食安全呈显著的倒“U”形关系,说明虚拟水在区域间的转移应存在一定限度;播种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区域粮食安全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此,提出了筑牢水利保障、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区域粮食安全 虚拟水流动 影响因素 发展对策
下载PDF
畅通逆城镇化走向的城乡要素流动
9
作者 张强 张怀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83,共8页
城乡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变城乡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阶段主要走向是从乡向城流动,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现了逆城镇化流动的走势。在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 城乡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变城乡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阶段主要走向是从乡向城流动,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现了逆城镇化流动的走势。在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的过程中,畅通逆城镇化走向的要素流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构建对逆城镇化走向要素流动的规制认可与保护,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镇化 要素流动 区域协调 城乡关系
下载PDF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科技合作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曹越 刘文导 范良松 《科技广场》 2023年第4期5-11,共7页
区域科技合作本质上是知识流动的过程,包括知识生产、知识集成和知识传播过程,由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组成。本文通过对知识流动内容、方向和成本3个方面分析,构建区域科技合作的知识流动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从知识流动视角探... 区域科技合作本质上是知识流动的过程,包括知识生产、知识集成和知识传播过程,由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组成。本文通过对知识流动内容、方向和成本3个方面分析,构建区域科技合作的知识流动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从知识流动视角探索了区域科技合作知识流动过程的8个特点,并为区域科技合作工作提出了思考:区域科技战略决定了知识流动模式、知识流动阶段化发展;推进知识流动与人员流动、文化流动和平台建设相结合,有助于知识流动的高效集成;完善知识流动机制建设,实现知识流动的成本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流动 区域科技合作 关键影响因素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重塑我国区域创新格局?——基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晋云 白俊红 王钺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70,共12页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深入分析数字经济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内在机理,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区域创新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深入分析数字经济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内在机理,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区域创新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区域创新存在收敛趋势,即区域创新格局趋于均衡;数字经济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创新差距,改善区域创新格局的非均衡状态。上述结论在更换不同权重矩阵、替换不同度量指标、考虑滞后效应以及剔除异常样本点后依然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影响研发要素流动,改善区域创新格局非均衡状态,并促进区域均衡创新格局的形成。本文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经济改革,优化区域创新格局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创新格局 研发要素流动 均衡
下载PDF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视角的市场整合与中国OFDI分析
12
作者 杨楚逅 《中国商论》 2023年第17期121-124,共4页
本文基于200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整合通过创新驱动机制影响OFDI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市场整合能够明显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并促进OFDI发展,其效果具有地区和时间差异,对区域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 本文基于200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整合通过创新驱动机制影响OFDI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市场整合能够明显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并促进OFDI发展,其效果具有地区和时间差异,对区域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显著,在东西部地区作用效果不明显。通过将所考察时期进行分段回归后发现,市场整合在所考察时间段前后两期对创新水平促进作用明显,中期则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理解市场整合与OFDI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中国在新常态下克服国际贸易阻力和经济增长瓶颈,发展更高质量的OFDI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整合 区域创新水平 对外直接投资 创新要素 人才流动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区域性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文波 宋琦 +1 位作者 李鹏军 林波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2年第8期691-695,共5页
在分析大学生区域性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理想状态: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从8个维度探讨了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影响因素,经过2183人次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取了政策因子、保... 在分析大学生区域性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理想状态: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从8个维度探讨了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影响因素,经过2183人次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取了政策因子、保障因子、制度差异因子、经济因子、软环境因子、工作适应度因子、生活习惯因子、家庭因子、文化因子、科技因子共10个因子。从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促进大学生区域性流动达到理想状态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区域性流动 影响因素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互联网、创新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 被引量:23
14
作者 凌华 李新伟 +1 位作者 董必荣 王敬勇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26,共12页
基于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创新要素的流动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互联网直接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其对东中部地区... 基于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创新要素的流动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互联网直接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其对东中部地区的推进作用显著大于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影响创新要素流动可以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但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差异明显。在东中部地区,互联网通过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互联网对创新要素流动产生负向影响,导致该地区创新能力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创新要素 要素流动 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结构
下载PDF
基于SAR影像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运动速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欣 刘琼欢 +3 位作者 蒋亮虹 刘时银 丁永建 蒋宗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0-579,共10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利用2006年6-9月三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利用2006年6-9月三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分析了区域内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31条山谷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9.3 cm·d-1,总体上以珠峰-洛子峰南北向山脊线为界限,东侧和东南侧冰川日均运动速度(11.1 cm·d-1)普遍高于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日均运动速度(5.4 cm·d-1).冰川消融区非表碛区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表碛覆盖区平均运动速度的2.2倍,冰面湖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冰川运动速度波动.在气候与非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和相互间的此消彼长中,研究区65%的冰川的运动速度自中值高度往下显著减小,16%的冰川自中值高度往下呈显著增大趋势,19%冰川消融区运动速度无显著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地区 In SAR 冰川运动速度 偏移跟踪技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区域交通流特征提取与交通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郭伟 姚丹亚 +2 位作者 付毅 胡坚明 刘宁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1-104,114,共5页
随着城市各种交通控制系统(UTC)的广泛应用,交通控制中心能够采集大量的交通流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评价区域的交通运行质量和路口状况,从而有助于改进交通控制方案,这是一项新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区域内路口大量的检测器数... 随着城市各种交通控制系统(UTC)的广泛应用,交通控制中心能够采集大量的交通流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评价区域的交通运行质量和路口状况,从而有助于改进交通控制方案,这是一项新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区域内路口大量的检测器数据的分析,利用K均值聚类和EM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表征路口交通流运行状况的特征向量。然后,给出典型交通区域内路口交通流运行的平衡因子,建立评价区域内路口相似性的相似性矩阵。利用北京市两个典型交通区域的实际交通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北京市交通状况,并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交通流评估 路口相似性 平衡因子 EM算法 K均值聚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北京地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被引量:18
17
作者 白利平 孙佳丽 +3 位作者 张亮 王颖 崔继良 魏建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2-15,35,共5页
泥石流是北京市山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文章将北京市以3km×3km的网格进行剖分,选取地形、地层岩性、构造、灾害因子及降水5个因素作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指标,基于GIS对北京市泥石流危险程度进行了区划。其结果可为北京市开... 泥石流是北京市山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文章将北京市以3km×3km的网格进行剖分,选取地形、地层岩性、构造、灾害因子及降水5个因素作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指标,基于GIS对北京市泥石流危险程度进行了区划。其结果可为北京市开展泥石流预警预报、减灾防灾规划和山区经济建设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泥石流 灾害 危险度区划 北京地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几种树木蒸腾耗水特性 被引量:22
18
作者 周海光 刘广全 +1 位作者 焦醒 王鸿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568-4574,共7页
利用PT茎流仪、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和LI-1400气象工作站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河北杨、小叶杨和山杏3种树木生长季节树干液流特征、叶片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典型天气3种树种树干液流昼夜节律明显,夜晚有微弱的... 利用PT茎流仪、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和LI-1400气象工作站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河北杨、小叶杨和山杏3种树木生长季节树干液流特征、叶片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典型天气3种树种树干液流昼夜节律明显,夜晚有微弱的稳定的树干液流存在,单双峰规律不明显,3树种树干液流启动和停止时刻基本一致,树干液流速率启动时间为7:00左右,停止时间为20:40左右;3树种平均树干液流速率分别为(3.65±0.40)kg.h-1、(2.22±0.21)kg.h-1、(1.63±0.13)kg.h-1,日单株蒸腾耗水量分别为(49.29±5.42)kg、(30.64±2.92)kg、(22.19±1.73)kg;阴雨天气对树木蒸腾耗水影响较大;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日变化规律相吻合,树干液流启动和停止特征时刻滞后于各环境因子对应的特征时刻,但滞后时间长短不一,而峰值特征时刻则早于各环境因子对应的特征时刻;树干液流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及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环境因子与树干液流速率相关性依次排序为: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复合区 人工植被 树干液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欢 田伟平 +2 位作者 李家春 齐洪亮 尹超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2期24-29,共6页
为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参考,针对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物源条件及植被条件4方面分析了致灾因素,结合致灾因素影响程度,选取了相应评价指标并分级与评分;采用致灾因素... 为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参考,针对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物源条件及植被条件4方面分析了致灾因素,结合致灾因素影响程度,选取了相应评价指标并分级与评分;采用致灾因素叠加法建立了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Arc GIS10.0软件计算绘制了各评价指标分级图件、《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度图》,并以危险度为分区指标,编制了《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将全国划分为极严重危险、严重危险、中等危险、低危险4个等级区,危险性分区结果与公路泥石流灾害实际分布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泥石流灾害 致灾因素 危险性评价 GIS 危险性分区
下载PDF
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聂锐 高伟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97,共11页
文章基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视角,构建了区际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对区域间生产要素、要素的主体、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环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网络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要素价值比较、价值互补和价值创新,由... 文章基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视角,构建了区际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对区域间生产要素、要素的主体、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环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网络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要素价值比较、价值互补和价值创新,由具有自适应性和自主决策能力的要素主体所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的组织模式;网络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受到内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来演化;提出了网络的微观和宏观特征度量指标。文章采取的网络分析方法既可以用来研究区域内部的生产要素流动,也可以用来研究区域间的流动,还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来研究全球化的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 生产要素流动 网络模型 特征度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