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y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for a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at ultra-thick coal seams 被引量:61
1
作者 Jinhua Wang Bin Yu +4 位作者 Hongpu Kang Guofa Wang Debing Mao Yuntao Liang Pengfei 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5年第2期97-162,共66页
Thick and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main coal seams for high production rate and high efficiency in Chinese coal mines, which accounts for 44 % of the total minable coal reserve. A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mi... Thick and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main coal seams for high production rate and high efficiency in Chinese coal mines, which accounts for 44 % of the total minable coal reserve. A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mining method is a main underground coal extraction method for ultra-thick coal seams. The coal extraction technologies for coal seams less than 14 m thick were extensively used in China. However, for coal seams with thickness greater than 14 m,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ed cases in the world for underground mechanical extraction with safe performance,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coal recovery ratio. To deal with this case,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Datong Coal Mine Group, and other 15 organizations in China launched a fundamental and big project to develop coal mining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for coal seams with thicknesses greater than 14 m.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a coal extrac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op-coal caving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as well as a ground control theory for ultra-thick coal seams. In addition, the mining technology for top-coal caving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the ground support technology for roadway in coal seams with a large cross-section,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gas and fire hazards we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Furthermore, a hydraulic support with a mining height of 5.2 m, a shearer with high reliability,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were developed and manufactured. Practical implication on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developed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t the No. 8105 coal face in the Tashan coal mine, Datong, China.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e project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 top-coal caving method for ultra-thick coal seams is proposed with a cutting height of 5 m and a top-coal caving height of 15 m. A structural mechanical model of overlying strata called cantilever beam-articulated rock bea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odel, the load resistance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for top-coal caving method is determined. With the analysis,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coal and above strata are evaluated during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at the coal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Furthermore, there is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technologie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spalling of the coal wall, and the top-coal caving technology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recovery at the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This means that the technologies developed have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strata control, top-coal caving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coal recovery, and enabled to achieve a production rate of more than 10 Mtpa at a single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2. A hydraulic support with 5.2 m supporting height and anti-rockburst capacity, a shearer with high reliability, a scraper conveyor with a large power at the back of face, and a large load and long distance headgate belt conveyor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for a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The study has developed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equipment at the coal face and has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in equipping the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3.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cross-section roadway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discover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a series of bolt materials with a high yielding strength of 500-830 MPa and a high extension ratio, and cable bolt material with a 1 × 19 structure, large tonnage and high extension ratio are developed.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safe roadway and a fast face advance, installation equipment for high pre-tension bolt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the support of roadway in coal seams for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s distribution and uneven emission at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evalua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ies of gas drainage in the roof, the difficulties in gas control for high intensive top-coal caving mining operations, known as "low gas content, high gas emission", are solved. In addition, large flow-rate underground mobile equipment for making nitrogen are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fire prevention and safe mining at a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and production rate of more than 10 Mtpa. A case study to apply the developed technologies has been conducted at the No. 8105 face, the Tashan coal mine in Datong, China. 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three units of equipment, i.e., the support, shearer and scraper conveyor, are rationally equipped. Average equipment usage at the coal face is 92.1%. The coal recovery ratio at the coal face is up to 88.9 %. In 2011, the coal production at the No. 8105 face reached 10.849 Mtpa, exceeding the target of 10 Mtpa for a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performed by Chinese-made mining equipment.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developed provide a way for extracting ultra-thick coal seams. Currently,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re used in 13 mining areas in China including Datong, Pingshuo, Shendong and Xinjiang. With the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Western China,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thick coal seams Top-coal caving mining large mining height mining method - mining equipment roadway support Safety guarantee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柔模沿空留墙掘巷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文学 王晓利 +5 位作者 刘会会 曹晓凡 何斌 刘军峰 常庆 李昂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3,共10页
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已应用多年,在中厚煤层和薄煤层开采下均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但在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因巷道高、巷旁支护压力大、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易受压损坏难以有效支撑顶板。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巷旁维护难度大,故... 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已应用多年,在中厚煤层和薄煤层开采下均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但在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因巷道高、巷旁支护压力大、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易受压损坏难以有效支撑顶板。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巷旁维护难度大,故此提出一种新型的预浇墙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墙掘巷新技术,即在上工作面回采前,刷煤扩帮后提前预浇柔模混凝土墙体,提高煤帮整体支撑力的同时,解决柔模混凝土墙短期无法有效承载顶板来压的难题;待回采一定距离后,再沿墙滞后掘进下工作面回采巷道,且掘进方向与上工作面回采方向一致,缓解接续紧张,最终实现无煤柱开采。以王庄煤业3503工作面回采留设预浇墙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沿空留墙掘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理论计算得出墙体力学支护参数,并通过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可实施性。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分析确定了墙体高宽比为5 m×1.5 m,混凝土强度C30即可满足留墙支护要求;沿墙掘进巷道总体变形量小,顶底板和两帮最大移近量仅为260 mm和125 mm,墙体最大受压18 MPa,小于墙体自身承载力;下工作面临近巷道掘进115 m后即趋于稳定。该技术应用全阶段效果良好,满足巷道使用要求,有效解决了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巷重大技术难题,也可为相似工况无煤柱开采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墙掘巷 柔模混凝土 力学模型 大采高工作面 矿压监测
下载PDF
深部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煤柱优化及巷道支护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林军 吴家遥 +3 位作者 何满潮 宫凯旋 陈东旭 徐顺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为研究深部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巷道矿压控制问题,以国能宁煤集团枣泉煤矿2^(-2)特厚煤层130203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道为背景,基于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内、外应力场动态结构力学模型,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 为研究深部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巷道矿压控制问题,以国能宁煤集团枣泉煤矿2^(-2)特厚煤层130203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道为背景,基于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内、外应力场动态结构力学模型,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针对不同尺寸煤柱煤体应力对比分析,将原留设15 m护巷煤柱缩小至5 m进行了煤柱优化。结果表明:在稳定的内应力场掘巷有利于巷道的稳定性,避免了顶板事故及冲击地压相关灾害的发生,现场5 m小煤柱护巷工程应用中,130203回风巷道小煤柱侧变形量为1050 mm,实体煤帮变形量为400 mm,两帮呈现不对称性变形,底板局部底鼓量为1400 mm;深部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沿空掘巷采用5 m小煤柱护巷方案设计正确,极大改善了巷道围岩的应力环境,整体设计满足生产要求,现场应用良好。130203工作面小煤柱沿空掘巷技术成功应用,为矿井开采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特厚煤层 大采高综放开采 沿空巷道 煤柱优化 巷道支护
下载PDF
8.8 m大采高工作面主运巷超前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东林 王庆雄 +4 位作者 陈苏社 王新国 王巍 刘建宇 崔立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为解决8.8 m大采高工作面主运巷强动压、大变形等超前段支护问题,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湾煤矿12403大采高工作面主运巷超前段锚索主动式支护技术开展研究。基于锚索主动式超前支护技术建立了大采高工作面主... 为解决8.8 m大采高工作面主运巷强动压、大变形等超前段支护问题,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湾煤矿12403大采高工作面主运巷超前段锚索主动式支护技术开展研究。基于锚索主动式超前支护技术建立了大采高工作面主运巷支护力学模型,计算并校核了8.8 m大采高条件下主运巷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和锚杆(索)及围岩支护强度。同时开展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从距离工作面45 m位置开始,锚杆和锚索受力开始缓慢增加,但增速较小,从距离工作面20 m位置开始,锚杆和锚索受力以较大幅度增加,累计增加15~25 kN后开始趋于稳定,平均影响范围42 m左右,平均应力集中系数为1.4;在距工作面45 m时开始出现围岩变形,但前期变形量较小,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围岩变形量逐渐增大,在测站与煤壁距离小于30 m时变形量增速较大,但围岩整体稳定且变形可控;钻孔窥视结果表明主运巷超前支护段围岩裂隙总体发育程度较低,围岩、煤层的整体性较好,锚索超前支护方式对顶板围岩起到很好的支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超前支护 锚索支护 主运巷 矿压显现
下载PDF
深部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俊虎 陈振江 +3 位作者 高贤成 张磊 李建华 邓鹏江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126,共9页
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经历多次采动影响,矿压显现较为强烈,围岩变形量大,极易造成巷道围岩失稳。为了研究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问题,以某矿1313工作面留巷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等方法,分析沿空留巷围岩运... 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经历多次采动影响,矿压显现较为强烈,围岩变形量大,极易造成巷道围岩失稳。为了研究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问题,以某矿1313工作面留巷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等方法,分析沿空留巷围岩运动特征,提出“支-卸平衡”巷道围岩协同控制技术;加强了巷道围岩支护强度,改善了巷道围岩的应力环境。通过现场工程实践验证,1313工作面留巷的巷道顶底板变形量为246 mm,两帮变形量为442 mm,巷道表面没有明显的鼓出现象,巷道围岩变形量满足作业规程的相关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围岩失稳 大采高工作面 沿空留巷 协同支护 围岩控制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临空巷道动压显现机理及预控技术研究
6
作者 高朝 张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20,共9页
临空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是巷道控制的技术难点,煤层开采厚度越大、覆岩强度越高,临空巷道变形控制难度越大。针对榆树坡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开采的临空巷道动压控制难题,建立了临空巷道侧向悬板结构的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到基本顶侧向最大悬... 临空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是巷道控制的技术难点,煤层开采厚度越大、覆岩强度越高,临空巷道变形控制难度越大。针对榆树坡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开采的临空巷道动压控制难题,建立了临空巷道侧向悬板结构的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到基本顶侧向最大悬顶长度为4.69 m,基本顶应变能密度最大值位于煤柱内5.51 m处,其值为2.831×10^(6) J/m^(3),基本顶积聚应变能为3.269×107 J。进一步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临空巷道围岩塑性区发育、变形规律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临空煤柱支承应力可达35 MPa以上,是造成巷道煤柱帮锚杆索受力程度大、煤柱帮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现场采用“卸压孔+侧向切顶”的综合技术手段对临空动压巷道进行控制,设计卸压孔孔径为108 mm,孔深7 m;水力压裂孔分为L孔、S孔,孔径60 mm,间距8 m,垂直压裂高度分别为50 m、30 m,注水量80 L/min。现场实践表明,相比未实施卸压措施段,巷道围岩变形量减少30%以上,巷道底鼓情况得到明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临空巷道 侧向悬板 卸压孔 水力压裂
下载PDF
充填支柱在大采高工作面过空巷支护中的应用
7
作者 孙侯明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7-10,共4页
为解决长治仙泉煤业15105工作面存在数量众多的空巷,可能导致回采过程中出现强烈动载发生顶板事故的问题,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临近空巷期间超前支撑应力情况进行计算,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充填支柱参数,通过改变注浆材料配比,利... 为解决长治仙泉煤业15105工作面存在数量众多的空巷,可能导致回采过程中出现强烈动载发生顶板事故的问题,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临近空巷期间超前支撑应力情况进行计算,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充填支柱参数,通过改变注浆材料配比,利用相同材料获得了不同抗压强度支撑物,满足了充填支柱不同结构要求。实践证明:在采用充填支柱对工作面空巷进行支护后,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未发生大规模片帮、冒顶和支架压死情况,工作面顺利通过空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支柱 大采高 数值模拟 过空巷
下载PDF
大采高掘锚一体机升降操作平台的设计及应用
8
作者 徐森 《煤矿机械》 2024年第4期155-157,共3页
结合大采高煤巷锚杆支护现状,设计了一种机载升降操作平台,解决大采高断面锚杆支护难的问题,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现场使用表明,该升降操作平台极大提高了锚杆支护效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大采高煤巷 掘锚一体机 升降操作平台
下载PDF
永红煤矿大采高综放开采小煤柱沿空掘巷技术的实践
9
作者 张小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
永红煤矿以往传统留设38~45 m区段大煤柱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以15102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方法,对小煤柱沿空掘巷技术进行实践研究。计算得到小煤柱宽度上下限,确定合理的小煤柱宽度为6m,对... 永红煤矿以往传统留设38~45 m区段大煤柱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以15102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方法,对小煤柱沿空掘巷技术进行实践研究。计算得到小煤柱宽度上下限,确定合理的小煤柱宽度为6m,对掘进和回采期间小煤柱沿空巷道支护进行设计。结果表明:采用6m小煤柱沿空掘巷技术能有效控制掘进和回采期间围岩稳定性,可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沿空 掘巷 煤柱
下载PDF
杭来湾煤矿大采高综采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10
作者 闫鹏佳 薛雄飞 +3 位作者 胡志华 刘桂璋 赵志杨 许春宝 《陕西煤炭》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回采巷道超前段围岩变形规律对于评价和优化巷道支护技术和保证工作面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杭来湾煤矿30201大采高工作面为例,采用十字观测法对30201工作面回采巷道超前段表面位移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发现胶运平巷在超前工作面约22~3... 回采巷道超前段围岩变形规律对于评价和优化巷道支护技术和保证工作面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杭来湾煤矿30201大采高工作面为例,采用十字观测法对30201工作面回采巷道超前段表面位移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发现胶运平巷在超前工作面约22~38 m处开始发生变形,顶底板、两帮移近速度分别从11~15 m处急剧增大。同时,采用钻孔窥视技术对胶运平巷超前段围岩松动圈分布情况进行了观测,发现工作面前方3 m处巷道围岩处于采动影响剧烈阶段,工作面前方8 m处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影响阶段,工作面前方18 m处处于超前支承压力减弱段。综合分析表面位移变形规律和松动圈测试结果,30201回采巷道采动影响迹象显现范围约为超前18 m。该成果可为类似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及支护参数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综采面 回采巷道 围岩变形 表面位移观测 钻孔窥视
下载PDF
高应力大断面巷道围岩加固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耿友明 卢宏建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67,共3页
针对高应力大断面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类巷道的变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支护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巷道跨度及高应力是使巷道变形的重要因素,巷道跨度越大,巷道顶板垮落... 针对高应力大断面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类巷道的变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支护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巷道跨度及高应力是使巷道变形的重要因素,巷道跨度越大,巷道顶板垮落高度越大;巷道所处位置应力越大,越容易超过顶底板围岩所能承受的应力范围,从而造成剪切破坏,且向深部转移。针对原支护方案的不足,设计了新支护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种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的应力、位移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新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围岩的位移情况有明显改善。最后将支护方案应用于现场,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大断面巷道 围岩加固 大采高
下载PDF
大采高沿空巷道底鼓变形机制及控制技术
12
作者 黄春香 任洁 +2 位作者 严国军 贲能军 张成茂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38,共4页
针对大采高沿空巷道底鼓严重控制难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采高底鼓的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支护方案。采用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底鼓的关键因素,并采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关键因素对巷道底鼓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巷道底板的... 针对大采高沿空巷道底鼓严重控制难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采高底鼓的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支护方案。采用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底鼓的关键因素,并采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关键因素对巷道底鼓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巷道底板的强度严重影响着巷道底板的垂直位移量,巷道底板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相邻工作面开采容易造成挤压型底鼓;此外,巷道在开挖后及时施加有效支护,采用了大直径锚杆作为巷道底脚锚杆,并对底板深度2 m以上岩层实施注浆,能显著改善围岩的承载能力,对巷道底板的底鼓问题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沿空巷道 底鼓 围岩控制
下载PDF
小煤柱开采煤柱宽度确定及支护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东亮 《机械管理开发》 2023年第9期245-246,249,共3页
针对大采高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留设煤柱开采方式对应的支护方案开展研究,在对3045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手段确定了适用于该工作面的合理煤柱宽度;对所设计煤柱宽度巷道的锚杆+锚索的联合支护参数进行设计,并... 针对大采高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留设煤柱开采方式对应的支护方案开展研究,在对3045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手段确定了适用于该工作面的合理煤柱宽度;对所设计煤柱宽度巷道的锚杆+锚索的联合支护参数进行设计,并通过实践生产验证了支护参数对巷道围岩控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煤柱宽度 锚杆 锚索 巷道位移 回收率
下载PDF
大采高回撤巷道爆破切顶目标层位优化研究
14
作者 韩震 韩科明 蓝航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3期98-100,106,共4页
以斜沟煤矿为研究背景,研究切顶层位对回撤巷道矿压显现影响规律,理论分析了回撤通道岩层破断规律,确定不同切顶层位方案,利用数值模拟计算最优切顶层位。研究表明:切顶卸压能够实现顶板岩层运动位态的主动控制,通过改变顶板断裂层位,... 以斜沟煤矿为研究背景,研究切顶层位对回撤巷道矿压显现影响规律,理论分析了回撤通道岩层破断规律,确定不同切顶层位方案,利用数值模拟计算最优切顶层位。研究表明:切顶卸压能够实现顶板岩层运动位态的主动控制,通过改变顶板断裂层位,能有效降低回撤通道的顶板压力和围岩变形,最优切顶高度为21.0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回撤 巷道 切顶
下载PDF
基于3DEC的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季 《中国矿山工程》 2023年第1期67-71,共5页
为探究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特征,通过3DEC数值模拟软件,以22204辅助运输平巷为背景,分别分析了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应力分布、位移分布以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变形具有非对称性,随着工作... 为探究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特征,通过3DEC数值模拟软件,以22204辅助运输平巷为背景,分别分析了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应力分布、位移分布以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变形具有非对称性,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巷道围岩位移量不断增大,其中较大水平位移向巷帮中上部及顶板位置转移,且靠近煤柱一侧巷帮水平位移、裂隙发育较为显著;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剪切破坏,导致其煤岩体应力释放,且煤柱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因而靠近煤柱一侧的巷帮及巷道顶板塑性破坏较为严重和频繁。基于此,明确了大采高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的重点防控区域,为该类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失稳 大采高 围岩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采高煤层采动状态下小煤柱留巷矿压显现规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鹏 刘如鹏 《陕西煤炭》 2023年第5期21-24,58,共5页
合理缩减采区保护煤柱的留设尺寸是提高资源回采率的有效措施。为探究采动状态下缩小煤柱的采区巷道围岩的矿压显现规律,以黄陵二号煤矿原综采工作面35 m保护煤柱优化为17.5 m小煤柱的技术工程为例,通过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辅运巷道顶... 合理缩减采区保护煤柱的留设尺寸是提高资源回采率的有效措施。为探究采动状态下缩小煤柱的采区巷道围岩的矿压显现规律,以黄陵二号煤矿原综采工作面35 m保护煤柱优化为17.5 m小煤柱的技术工程为例,通过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辅运巷道顶底板与两帮的移进量、锚索的外露长度与载荷变化情况、煤柱内部的支承压力演化趋势进行全方位、多尺度的监测,对巷道围岩变形与采动应力进行了实测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进入小煤柱区域1300 m区段,除底鼓外未出现大的变形和强矿压显现;辅运巷受采动影响区域为超前工作面220 m至工作面推进后的350 m;辅运巷煤柱帮部深度13 m的位置为煤柱围岩应力最大集中区域;围岩变形与应力变化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趋于稳定,初步判断辅运巷应力场与位移场的扩展达到相对均衡的稳定阶段。该研究为缩小煤柱留设宽度和优化巷道支护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煤层 综采工作面 小煤柱留巷 位移监测 矿压监测
下载PDF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顶板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壹贵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6期222-225,共4页
针对霍尔辛赫矿井3803大采高工作面采用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为减少工作面主关键层垮落对混凝土墙体的破坏,确保巷道稳定,超前工作面对主关键层进行预裂切顶卸压爆破、临时加强支护,为大采高沿空留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采高 综采 留巷 切顶
下载PDF
大采高回采巷道保护煤柱局部变形特征监测分析
18
作者 孟伟 《山西化工》 2023年第1期105-106,115,共3页
回采巷道煤柱的局部变形是巷道失稳和破坏前兆,由于地下水对保护煤柱的侵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巷道的稳定性。本文以斜沟矿1850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COMSOL对煤柱在无支护、有支护条件下的孔隙水压力进行模... 回采巷道煤柱的局部变形是巷道失稳和破坏前兆,由于地下水对保护煤柱的侵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巷道的稳定性。本文以斜沟矿1850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COMSOL对煤柱在无支护、有支护条件下的孔隙水压力进行模拟计算,总结出回淹巷道保护煤柱的水流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巷道中布置疏水孔,有利于煤柱水的疏导和排放,能有效缓解水流对保护煤柱的侵蚀,尤其是当钻孔长度能够穿透保护煤柱回淹层主裂隙面时,更加有利于煤柱水的疏放;对煤柱施加支护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水的渗透作用,减缓地下水巷道围岩的侵蚀破坏,根据回淹巷道煤柱水流动规律,为采取科学的疏排水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采动影响下大采高回采工作面保护煤柱的稳定性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回采巷道 保护煤柱 支护阻力
下载PDF
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在大采高留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孙志勇 张镇 +2 位作者 王子越 王涛 付玉凯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0-197,共8页
针对晋煤集团寺河煤矿东五盘区东翼集中巷受多次强烈采动影响、巷间煤柱尺寸小、服务周期长、向斜轴部应力集中程度高等特点,应用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改善围岩应力状态,为大采高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研究了水力压裂切... 针对晋煤集团寺河煤矿东五盘区东翼集中巷受多次强烈采动影响、巷间煤柱尺寸小、服务周期长、向斜轴部应力集中程度高等特点,应用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改善围岩应力状态,为大采高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研究了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在大采高留巷中的作用本质,工作面回采前利用高压水在护巷煤柱上覆岩层中形成一个“准破裂面”,工作面回采时,在采场周期来压的作用下,采空区顶板沿“准破裂面”断裂,减少悬臂梁的跨距,卸载或转移工作面侧向悬臂梁传递到护巷煤柱的高应力。综合考虑井下现场作业空间狭小、工作面高位钻孔、地面L型抽放井等多个影响因素,设计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方案,压裂钻孔双侧布置,深孔长度40 m,浅孔长度32 m。为保证压裂效果,超前工作面50~100 m进行压裂施工,倒退式压裂,间隔为2~3 m。通过监测与分析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效果得出,顶板岩层裂缝起裂压力约24 MPa,扩展压力在21~23 MPa。切顶卸压后两帮移近量降低53%,顶板下沉量降低33%,底鼓量降低18%,同时显著减小帮锚索受力变化幅度。压裂后煤柱垂直应力在超前工作面50 m至滞后工作面50 m范围内出现峰值点,未压裂的煤柱垂直应力的峰值点出现在滞后工作面150 m至350 m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留巷 多巷布置 水力压裂 卸压机理
下载PDF
工作面超前预掘巷注浆加固过断层组技术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福海 杨永刚 +2 位作者 杨张杰 陈康 王庆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42,共5页
针对断层影响带内煤岩体破碎,承载能力差,工作面回采期间易出现煤壁片帮、顶板漏冒等问题,以张集矿1613A大采高工作面过F1613A78大落差断层组为工程背景,提出工作面内沿F1613A78断层下盘预掘措施巷超前注浆加固过断层方案,通过提前揭露... 针对断层影响带内煤岩体破碎,承载能力差,工作面回采期间易出现煤壁片帮、顶板漏冒等问题,以张集矿1613A大采高工作面过F1613A78大落差断层组为工程背景,提出工作面内沿F1613A78断层下盘预掘措施巷超前注浆加固过断层方案,通过提前揭露断层,掌握断层面煤岩体结构具体情况,针对性采用锚索束强化断层面下盘顶板支护、锚索及注浆加固巷帮断层面下盘煤顶、措施巷内木垛联合工字钢及锚索形成组合整体接顶充填三个关键技术,保障工作面安全顺利通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断层 注浆加固 锚杆支护 预掘巷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