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osstalk Model and Estimation Formula for VLSI Interconnect Wires
1
作者 Liu Ling\|zhi, Gong Shu, Rong Meng\|tian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2年第3期333-337,共5页
We develop an interconnect crosstalk estimation model on the assumption of linearity for CMOS device. First, we analyze the terminal response of RC model on the worst condition from theS field to the time domain. The ... We develop an interconnect crosstalk estimation model on the assumption of linearity for CMOS device. First, we analyze the terminal response of RC model on the worst condition from theS field to the time domain. The exact 3 order coefficients inS field are obtained due to the interconnect tree model. Based on this, a crosstalk peak estimation formula is presented. Unlike other crosstalk equ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this formula is only used coupled capacitance and grand capacitance as paramete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PICE results, the estimation formulae are simple and accurate. So the model is expected to be used in such fields as layout-driven logic and high level synthesis, performance-driven floorplanning and interconnect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 words crosstalk interconnect delay model estimation model S field response
下载PDF
Buffer and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under the Distributed RLC Model with Crosstalk Constraint
2
作者 QI Chang WANG Gaofeng SHI Xinzhi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7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interconnect buffer and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under a distributed RLC model to optimize not just area and delay, but also crosstalk for RLC circuit with non-monotone signal respon...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interconnect buffer and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under a distributed RLC model to optimize not just area and delay, but also crosstalk for RLC circuit with non-monotone signal response. We present a new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MOGA) which uses a single objective sorting(SOS)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he non-dominated set to solve this multi-objective interconnect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MOGA/SOS optimal algorithm provides a smooth trade-off among signal delay, wave form, and routing area. Furthermore, we use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lower bound of crosstalk. Extens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our algorithm is scalable with problem size.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the solution based on an Elmore delay model, our solution reduces the total routing area by up to 30%, the delay to the critical sinks by up to 25%, while further improving crosstalk up to 25.73% on ave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ffer insertion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distributed RLC model crosstalk MOGA/SOS optimal algorithm
下载PDF
Brain-lung crosstalk: Implications for neurocritical care patients 被引量:21
3
作者 Ségolène Mrozek Jean-Michel Constantin Thomas Geeraerts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5年第3期163-178,共16页
Major pulmonary disorders may occur after brain injuries a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r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They are key poi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rain-injured p... Major pulmonary disorders may occur after brain injuries a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r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They are key poi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rain-injured patients because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em to be a risk factor for increased mortality, poor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longer intensive care unit or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Brain and lung strongly interact via complex pathways from the brain to the lung but also from the lung to the brain. Several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for the recently described "double hit" model. Ventilator setting in brain-injured patients with lung injuries has been poorly studied and intensivists are often fearful to use some parts of protectiv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This review aim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lung injuries in brain-injured patients, but also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odaliti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the brain in the context of acute brai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lung crosstalk BRAIN INJURY LUNG INJURY Protective ventilation Double HIT model
下载PDF
基于DCNN降噪器的红外串扰图像复原方法
4
作者 程瑶 贾宁 +1 位作者 高晨斐 刘云阳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81,共5页
针对红外探测器响应串扰导致的图像模糊、图像带有点状或条状串扰等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DCNN)降噪器的红外串扰图像复原方法。首先从微观载流子扩散原理出发,揭示红外焦平面阵列串... 针对红外探测器响应串扰导致的图像模糊、图像带有点状或条状串扰等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DCNN)降噪器的红外串扰图像复原方法。首先从微观载流子扩散原理出发,揭示红外焦平面阵列串扰产生机理,建立电学串扰数学模型及退化模型。接着根据先验知识,建立DCNN降噪器,并结合基于模型的网络优化策略,自适应地训练出适用于红外焦平面串扰模型的DCNN降噪器,从而将受串扰的红外图像恢复为无串扰红外图像。对实验室实测的某国产红外热像仪红外图像进行了复原,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快速复原模糊或带有点状串扰的红外图像,相较于其他红外串扰图像复原方法,图像峰值信噪比(PSNR)、图像结构相似性(SSIM)及运行速度均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串扰 图像复原 串扰退化模型 DCNN降噪器
下载PDF
基于转移阻抗模型的功率回路和信号回路间串扰建模与试验验证
5
作者 杨春宇 裴雪军 向洋霄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208,共7页
由于列车和船舶上的空间有限,互连非屏蔽线缆的空间非常小,导致非屏蔽线缆之间存在严重的串扰问题,其中功率回路对信号回路的串扰会严重影响信号的质量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估计功率回路中共模和差模电磁干扰对信号回路的影响。... 由于列车和船舶上的空间有限,互连非屏蔽线缆的空间非常小,导致非屏蔽线缆之间存在严重的串扰问题,其中功率回路对信号回路的串扰会严重影响信号的质量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估计功率回路中共模和差模电磁干扰对信号回路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级联多端口网络模型,可对线缆间共模和差模串扰进行精准建模,准确估计出功率回路对信号回路的影响。最后,搭建了试验台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回路和信号回路 非屏蔽线缆 共模和差模串扰 可扩展的级联多端口网络模型 试验台架
下载PDF
90nm和65nm工艺下片上网络互连串扰故障模型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姜书艳 罗刚 +2 位作者 吕小龙 金卫 谢暄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2年第3期267-272,共6页
随着晶体管制造尺寸的越来越小,集成密度的越来越高,耦合电容与电感之间所引起的相邻互连线间的干扰噪声成倍增加,对高速高密度纳米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造成极大危害。阐述了包括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NoC)在内的高速互连电路串扰型... 随着晶体管制造尺寸的越来越小,集成密度的越来越高,耦合电容与电感之间所引起的相邻互连线间的干扰噪声成倍增加,对高速高密度纳米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造成极大危害。阐述了包括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NoC)在内的高速互连电路串扰型故障的基本原理及串扰耦合模型,阐述了高速互连电路串扰型故障测试的主次因素机理等,并用HSPICE仿真验证了基于90nm和65nm的NoC参数下MA、MT故障模型中U型传输线线宽和线间距对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线间距越小,线间的高速互连串扰现象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C 串扰 模型 HSPICE
下载PDF
汽车线束的动态串扰特性预测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印寒 王天皓 +3 位作者 杨开宇 张俊东 樊宽刚 朱宇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8-1263,共6页
针对汽车线束中导线相对位置和线束对地高度参数以及由于不同的安装方式和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带来的随机性,提出了一种在低频下用来计算汽车线束动态串扰的统计学模型。利用镜像法计算获得了带有绝缘层导线的单位长度分布参数,运用统计... 针对汽车线束中导线相对位置和线束对地高度参数以及由于不同的安装方式和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带来的随机性,提出了一种在低频下用来计算汽车线束动态串扰的统计学模型。利用镜像法计算获得了带有绝缘层导线的单位长度分布参数,运用统计学原理推导得到了线束动态串扰的均值与方差,并将计算所得合理的最差串扰值与273次随机中点布置样条插值法(RDSI)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建立的线束动态串扰统计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相关参数,实现快速预测,为车辆电磁兼容性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汽车线束 串扰 随机性 统计模型
下载PDF
非理想互连的传输线模型及串扰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丁同浩 李玉山 +2 位作者 张伟 曲咏哲 闫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4-699,共6页
在理想互连传输矩阵级联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返回路径不连续的传输矩阵,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把非理想返回路径传输矩阵级联模型分析结果与S参数模型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新模型的准确性,新模型可以准确地得到非理想互连上信号的耦合串... 在理想互连传输矩阵级联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返回路径不连续的传输矩阵,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把非理想返回路径传输矩阵级联模型分析结果与S参数模型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新模型的准确性,新模型可以准确地得到非理想互连上信号的耦合串扰噪声.最后分析研究了开槽对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传输线应紧挨开槽端口布线,并且传输线间距应尽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矩阵 串扰 S参数模型 开槽
下载PDF
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数字PLL衬底噪声的SPICE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师奕兵 陈光 +1 位作者 王厚军 Jiann S.Yuan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3-277,共5页
应用PSPICE及采用C语言自编的外部程序,对单片数字锁相环电路中的衬底噪声及对电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衬底噪声及衬底噪声对复杂的混合信号电路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实际应用中选择衬底类型的方法。
关键词 混合信号集成电路 衬底噪声 数字锁相环 SPICE模
下载PDF
考虑工艺波动的两相邻耦合RC互连串扰噪声估计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刚 杨杨 +1 位作者 柴常春 杨银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2-1087,1131,共7页
基于6节点耦合互连串扰噪声电路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工艺波动的统计互连串扰噪声分析方法,在给定互连参数波动范围条件下,推导出了耦合互连统计串扰噪声的均值和标准差的解析表达式.实验结果表明,与在互连工艺波动研究中广泛采用的... 基于6节点耦合互连串扰噪声电路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工艺波动的统计互连串扰噪声分析方法,在给定互连参数波动范围条件下,推导出了耦合互连统计串扰噪声的均值和标准差的解析表达式.实验结果表明,与在互连工艺波动研究中广泛采用的蒙特卡罗方法相比,新方法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且采用新方法计算得到的RC互连串扰噪声均值误差低于2.36%,而标准差误差则低于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波动 RC互连 串扰噪声 统计模型
下载PDF
一种对在片测量系统中串扰误差进行修正的新型校准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一帮 吴爱华 +5 位作者 刘晨 梁法国 栾鹏 霍晔 孙静 赵伟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53-1558,共6页
现有高频段在片S参数校准方法有16-term误差模型校准方法和基于多线TRL的二次串扰修正算法,它们对测试系统之间的串扰误差进行了较好的表征。提出了一种新型校准方法,即把测试系统之间的串扰等效为一个与被测件并联的二端口网络。整个... 现有高频段在片S参数校准方法有16-term误差模型校准方法和基于多线TRL的二次串扰修正算法,它们对测试系统之间的串扰误差进行了较好的表征。提出了一种新型校准方法,即把测试系统之间的串扰等效为一个与被测件并联的二端口网络。整个校准方法一共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常规的SOLR校准方法得到基本8项误差模型,第二步通过测量一个串扰标准件(可以是SOLR中的开路校准件)完成对串扰误差的表征。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新型校准方法准确度可达到16-term误差模型的准确度,并对串扰误差具有相当的抑制效果。同时,新模型方法只需使用4个校准件,数量少于传统16-term误差模型方法,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提高了测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在片S参数 16项误差模型 串扰 SOLR
下载PDF
高速互连系统的串扰激励测试压缩算法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尚玉玲 李玉山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23-27,共5页
信号完整性中的串扰已经成为了高速互连系统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为测试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串扰耦合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串扰的最大攻击性、对称性、衰减性及叠加性等特性,并依据这些性质,在不改变空间性质的情况下对最大攻击... 信号完整性中的串扰已经成为了高速互连系统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为测试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串扰耦合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串扰的最大攻击性、对称性、衰减性及叠加性等特性,并依据这些性质,在不改变空间性质的情况下对最大攻击者模型的测试矢量集进行了压缩,同时为了验证该算法的正确性,在HSPICE下对不同的故障测试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压缩算法对MA模型的矢量空间可大大减少,从而可以节省测试时间,提高测试效率,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扰 故障模型 信号完整性 压缩算法
下载PDF
数字电路封装的串扰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菅端端 赵鑫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7年第6期14-21,共8页
梳理了数字电路封装串扰测试方法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串扰的影响因素。基于对业界串扰测试方法的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间的区别和优缺点,分析了美军标MIL-STD-883K中串扰测试方法很少修订却长期存在的原因。明确了美军标及其他串扰测试方... 梳理了数字电路封装串扰测试方法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串扰的影响因素。基于对业界串扰测试方法的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间的区别和优缺点,分析了美军标MIL-STD-883K中串扰测试方法很少修订却长期存在的原因。明确了美军标及其他串扰测试方法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我国相应标准制修订方向的建议。测试结果表明,标准中的现有方法在评估串扰对整体电路影响方面手段有欠缺,需要结合电磁仿真对串扰影响做出整体评估,并利用实际测试对仿真结果进行校准,从而提高模拟的准确度,此方法可以在我国相应标准的制修订中加以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扰 容性耦合 感性耦合 串扰模型
下载PDF
飞机ARINC429数据传输串扰过程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7
14
作者 石旭东 王若文 +1 位作者 王家林 赵宏旭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2-488,共7页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应用了MATLAB和CST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和实物建模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下的单根线缆对非屏蔽双绞线的串扰,验证了CST实物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研究了屏蔽双绞线屏蔽层双端悬空时,飞机上直流电源接通或断开...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应用了MATLAB和CST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和实物建模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下的单根线缆对非屏蔽双绞线的串扰,验证了CST实物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研究了屏蔽双绞线屏蔽层双端悬空时,飞机上直流电源接通或断开对飞机ARINC429数据传输线产生的串扰;并分析了单根线缆与ARINC429数据传输线在不同间距和不同平行敷设长度情况下的线间串扰。对飞机ARINC429数据传输线的实际安装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将来复杂线缆结构串扰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理论 非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 串扰 建模 仿真
下载PDF
高速数字电路PCB中串扰问题的研究与仿真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华 陈少昌 朱凤波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4,共5页
针对高速数字电路PCB中传输线间串扰的严重性,从精确分析PCB中串扰噪声的角度出发,在传统的双线耦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三线串扰耦合模型。该模型由两条攻击线和一条受害线组成,两条攻击线位于受害线的两侧,线间采取平行耦合的方... 针对高速数字电路PCB中传输线间串扰的严重性,从精确分析PCB中串扰噪声的角度出发,在传统的双线耦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三线串扰耦合模型。该模型由两条攻击线和一条受害线组成,两条攻击线位于受害线的两侧,线间采取平行耦合的方式。利用信号完整性仿真软件Hyperlynx对受害线上的近端串扰噪声和远端串扰噪声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传输模式和传输线类型、信号层与地平面的距离、耦合长度、传输线间距和信号上升/下降沿等因素会对受害线上的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分析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速PCB设计中抑制串扰的有效措施,对高速数字电路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数字电路 高速PCB 信号完整性 三线模型 串扰
下载PDF
多视点自由立体显示串扰分析与视区仿真 被引量:6
16
作者 侯春萍 许国 沈丽丽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37,共6页
对多视点自由立体显示的串扰成因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无串扰观看点与光栅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别对垂直于显示器方向和平行于显示器方向的串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得到了屏前三维空间的串扰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沿显示屏幕垂直方向的... 对多视点自由立体显示的串扰成因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无串扰观看点与光栅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别对垂直于显示器方向和平行于显示器方向的串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得到了屏前三维空间的串扰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沿显示屏幕垂直方向的视区范围大于水平方向的视区范围,而且在水平平行于屏幕的方向上,每一个视点存在多个理论无串扰观测点,但在垂直于屏幕方向上,每个视点只存在一个理论无串扰观测点.最后通过对屏前三维区域视点光强进行仿真,进一步验证了串扰计算的准确性,为自由立体显示系统的最佳设计与具体实现奠定了仿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视点 自由立体显示 液晶显示器 串扰 狭缝光栅 建模 视区仿真
下载PDF
高速互连渐进式串扰故障激励测试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尚玉玲 李玉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4-321,共8页
建立了高速互连系统几何结构的形式化描述,提出了串扰故障激励的主次因素原理、攻击生效原理和对称原理,深入研究了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次因素分析及渐进式串扰故障激励测试模型.该模型在考虑了互连几何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渐进式测试矢量... 建立了高速互连系统几何结构的形式化描述,提出了串扰故障激励的主次因素原理、攻击生效原理和对称原理,深入研究了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次因素分析及渐进式串扰故障激励测试模型.该模型在考虑了互连几何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渐进式测试矢量生成及施加,对生成的测试矢量立即进行故障检测及判断,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测试矢量数,并节省测试时间.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测试模型与现有的多跳变故障模型、半跳变故障模型相比,在保证故障覆盖率的情况下,紧凑性指标更小,测试时间更短,测试的故障类型更多,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非理想互连系统的串扰故障激励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扰 测试模型 高速互连 正交设计
下载PDF
基于估计概率密度函数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小军 楼顺天 张贤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4-578,共5页
基于最优估计函数,给出了一种估计得分函数的方法.通过使用高斯混合模型,给出了估计信号概率密度的EM算法和进行独立分量分析优化的梯度算法.为了提高算法的精度和稳定度,发展了迭代估计概率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针对超、亚混合信号进... 基于最优估计函数,给出了一种估计得分函数的方法.通过使用高斯混合模型,给出了估计信号概率密度的EM算法和进行独立分量分析优化的梯度算法.为了提高算法的精度和稳定度,发展了迭代估计概率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针对超、亚混合信号进行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分量分析 梯度下降法 高斯混合模型 串音误差
下载PDF
基于SOC中处理器核的串扰故障激励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金林 陈朝阳 沈绪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0,共3页
有效地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软件自测试的串扰故障渐进式激励检测模型实现 ,这种基于软件自测试的检测方案是利用SOC中的处理器核的计算和处理能力来产生激励矢量 ,对串扰故障进行激励并对测试响应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测试速度 ,还提出了... 有效地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软件自测试的串扰故障渐进式激励检测模型实现 ,这种基于软件自测试的检测方案是利用SOC中的处理器核的计算和处理能力来产生激励矢量 ,对串扰故障进行激励并对测试响应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测试速度 ,还提出了一种对IP核透明化处理的测试结构 ,该测试结构在增加较少额外硬件开销的前提下 ,极大地减少了测试时间 .同时 ,这种改进的测试结构也满足串扰故障激励检测的实时、并行的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扰激励模型 软件自测试 测试结构
下载PDF
基于隔离带方法的两平行微带线间串扰抑制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学锋 权赫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37-2240,共4页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PCB的物理尺寸逐渐趋向于小型化,系统布线趋向于密集化,设计人员很难对强信号线的干扰按照传统的串扰抑制准则进行设计;在此背景下,文章采用在强信号线两边各加一排顶端用迹线连接的接地孔(简称隔离带)的方法来对其进...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PCB的物理尺寸逐渐趋向于小型化,系统布线趋向于密集化,设计人员很难对强信号线的干扰按照传统的串扰抑制准则进行设计;在此背景下,文章采用在强信号线两边各加一排顶端用迹线连接的接地孔(简称隔离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屏蔽,以减少微带线间串扰;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添加了微带线高度及接地平面厚度两个参数,完善了采用隔离带方法来抑制线间串扰的仿真模型,并通过Ansoft公司的HFSS软件验证了此方法是有效的;在隔离带参数设置上,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相关隔离带参数S1、g、d、h可进一步抑制线间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带 串扰 仿真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