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ocalypse and Body Transgression: On Picasso’s Crucifixion (1930)
1
作者 Zarko Pa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4期248-266,共19页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Picasso’s picture entitled Crucifixion, 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art paradigm shift in the 1930s when the master focuse...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Picasso’s picture entitled Crucifixion, 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art paradigm shift in the 1930s when the master focused his attention to the return to painting as a reference framework of myth and religion. But this return was only a turning point towards a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art from other source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problem of pictorial turn nowadays has a strong impact on the postmodern theology, which encompasses various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also quite opposite philosophical attitudes. The article shows, thu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on between painting art and the search for transgression in the language that was the idea of Bataill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author tries to show the consequences of Bataille’s thinking of transgression; the second part has attempted to articulate the 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 of Picasso’s canvas Crucifixion; and concluding remarks is an attempt to review the emphasis on relationship with pictorial turn and transformations in the no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concerning the body as a sovereign event of the freedom and sacrif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CALYPSE body transgression PICASSO BATAILLE crucifixion pictorial turn
下载PDF
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9-12,共4页
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是报应根据和功利目标的内在统一。报应是前科制度的正义性根据,功利是前科制度的目的性根据。前科制度的刑罚价值并非补偿前次犯罪之刑罚在量上的欠缺和不足,追求刑罚的特殊预防效应,而是用以消除再次犯罪人的人身... 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是报应根据和功利目标的内在统一。报应是前科制度的正义性根据,功利是前科制度的目的性根据。前科制度的刑罚价值并非补偿前次犯罪之刑罚在量上的欠缺和不足,追求刑罚的特殊预防效应,而是用以消除再次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追求刑罚的特殊预防效应和一般预防效应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科制度 理论根据 刑罚 人身危险性
下载PDF
丝绸之路艺术中的复杂文化元素——亚美尼亚“耶稣受难”挂毯中的蒙元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乔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6,共7页
亚美尼亚埃奇米阿津教堂中现存一幅13世纪的挂毯,呈现的是耶稣受难的主题。耶稣受难图本是基督教艺术中极其普遍的题材,但这幅画像却有特殊之处,图中的耶稣及罗马士兵的形象酷似蒙古人。通过解读图像,发现基督教信仰体系之外的东方异族... 亚美尼亚埃奇米阿津教堂中现存一幅13世纪的挂毯,呈现的是耶稣受难的主题。耶稣受难图本是基督教艺术中极其普遍的题材,但这幅画像却有特殊之处,图中的耶稣及罗马士兵的形象酷似蒙古人。通过解读图像,发现基督教信仰体系之外的东方异族人出现在一个传统的宗教艺术图像中,其背后包含着13世纪亚美尼亚与蒙古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也表明古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复杂的文化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蒙古人 亚美尼亚 挂毯 耶稣受难图 蒙元文化
下载PDF
刑罚人道主义与我国死刑废止 被引量:2
4
作者 舒洪水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7年第2期54-59,共6页
死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刑法问题之一,而其受到诘难的重要理由在于其反人道性。本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线和评判标准,从刑罚人道主义、死刑的一般预防目的、刑罚的人道关怀三个方面对死刑进行逐一考察并得出基本结论:死刑... 死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刑法问题之一,而其受到诘难的重要理由在于其反人道性。本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线和评判标准,从刑罚人道主义、死刑的一般预防目的、刑罚的人道关怀三个方面对死刑进行逐一考察并得出基本结论:死刑是残酷的、不人道的以及蔑视人权的首要刑罚手段,是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死刑的适用超过了罪与刑的相当性,一般预防不应成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更不应成为我国适用死刑的理由;减少乃至废止死刑的适用是刑罚人道关怀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死刑有逐出刑罚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刑罚人道主义 一般预防 人道关怀
下载PDF
论叶灵凤小说《拿撒勒人》对耶稣弱者形象的建构
5
作者 孟令花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33-36,46,共5页
《拿撒勒人》这篇小说从多重层面将"拿撒勒人"耶稣建构为弱者形象。这种弱者形象首先体现在耶稣受难图在主人公蔚生看来传达了一位受苦的弱者信息,而且耶稣受难的神学意义也建立在耶稣的苦弱及虚己这一逻辑基点上;其次,体现... 《拿撒勒人》这篇小说从多重层面将"拿撒勒人"耶稣建构为弱者形象。这种弱者形象首先体现在耶稣受难图在主人公蔚生看来传达了一位受苦的弱者信息,而且耶稣受难的神学意义也建立在耶稣的苦弱及虚己这一逻辑基点上;其次,体现在构建了"弱者的宗教"的耶稣与"超人的哲学"的创立者尼采的并置中,以及主人公蔚生对二者的取舍中;再次,这种弱者形象体现在作者以一位没有主体精神、性格懦弱的主人公蔚生所喻指的"拿撒勒人"中。尽管《拿撒勒人》对耶稣弱者形象的建构逻辑并不严密,但在中国现代文学那些以耶稣为表现对象的众多作品中,呈现出了较为独特的思想蕴含及美学意味,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创作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拿撒勒人》 耶稣受难图 尼采 拿撒勒人
下载PDF
论市民社会参与刑罚执行之必要性
6
作者 但未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9-53,共5页
比起惩罚犯罪人来说,矫正犯罪人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刑罚执行机构难以胜任。市民社会参与刑罚执行,有利于扩大和延伸政府能力,有利于犯罪人顺利再社会化,有利于发展多元化犯罪控制模式。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刑罚执行 矫正
下载PDF
复活的身体美学:耶稣基督的丑与美
7
作者 潘道正 《阴山学刊》 2009年第1期35-39,共5页
钉十字架的耶稣完成了赎罪祭,按照古老的传统,祭仪中的主角总是丑陋的,这也正是耶稣在受难中的形象,只不过一般人看到的是喜剧中的"丑角",而基督徒看到的却是甘当人世丑恶的"圣子"。在基督教语境中,耶稣死而复活,... 钉十字架的耶稣完成了赎罪祭,按照古老的传统,祭仪中的主角总是丑陋的,这也正是耶稣在受难中的形象,只不过一般人看到的是喜剧中的"丑角",而基督徒看到的却是甘当人世丑恶的"圣子"。在基督教语境中,耶稣死而复活,终祛除了丑陋,实现了美的转换。耶稣复活是肉身的复活,从而打破了人神之间的界限,在美学史上第一次肯定了人的身体可以像神一样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十字架 耶稣 复活 肉身
下载PDF
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15
8
作者 宫玉波 梁亚平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8-161,共4页
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经历着不断的嬗变。本文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赖特的《土生子》、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和《六月庆典》出发 ,探讨了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从主张殉难牺牲到暴力复仇再到融合统一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 黑人形象 殉难 复仇 融合
下载PDF
台湾日据时期小说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读——以受难感为例
9
作者 蒋朗朗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对台湾日据时期小说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受难感可谓台湾日据时期写作者在以小说建构"历史"中流露的具体情感。使用异族的语言写作,已经有了难以抹去的被殖民印记,而中文小说与日文小说在讲述痛苦的... 对台湾日据时期小说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受难感可谓台湾日据时期写作者在以小说建构"历史"中流露的具体情感。使用异族的语言写作,已经有了难以抹去的被殖民印记,而中文小说与日文小说在讲述痛苦的方式和策略,以及内涵上的不同,更构成"如何说"的复杂。对于受难感的理解,则又会因诉求的不同显现意义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日据时期 小说文本 精神内涵 受难感
下载PDF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谈中学生的磨难教育
10
作者 吴洪华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3-74,共2页
温总理在北川中学的题词"多难兴邦",使我们深刻领会到磨难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探讨对中学生实施磨难教育的原因,认识实施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使中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战胜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 多难兴邦 中学生 磨难教育
下载PDF
晚明基督论概貌
11
作者 刘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3-96,共4页
如何对中国人传扬基督论是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面临的最困难的神学问题。柯毅霖的《晚明基督论》表明,他们采取了适应中国的方式,全面而正确地宣扬基督论:在利玛窦阶段,耶稣会士小心翼翼地宣扬福音,向基督徒传达了耶稣受难及其救赎的教义... 如何对中国人传扬基督论是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面临的最困难的神学问题。柯毅霖的《晚明基督论》表明,他们采取了适应中国的方式,全面而正确地宣扬基督论:在利玛窦阶段,耶稣会士小心翼翼地宣扬福音,向基督徒传达了耶稣受难及其救赎的教义;在艾儒略阶段,他们除了全面介绍基督的种种奥秘外,还特别强调十字架上的耶稣及其救赎意义,并对当时中国人有关耶稣的许多疑问作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论 利玛窦 艾儒略 受难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耶稣受难书写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令花 《圣经文学研究》 2021年第2期297-318,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耶稣受难书写主要体现在客西马尼园中其受难心理的披露及十字架上受死的场景.在思想上主要呈现出神性被遮蔽、人性被彰显的世俗性特征,在美学上则具有独特的悲剧性质素.中国现代作家对耶稣受难题材的钟爱与时代语境及个... 中国现代文学的耶稣受难书写主要体现在客西马尼园中其受难心理的披露及十字架上受死的场景.在思想上主要呈现出神性被遮蔽、人性被彰显的世俗性特征,在美学上则具有独特的悲剧性质素.中国现代作家对耶稣受难题材的钟爱与时代语境及个人体验的契合,以及悲剧性题材的独特魅力相关.对耶稣受难书写进行论析可以清晰地勾勒本土化的耶稣形象,从而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下的基督论进行生动而形象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耶稣 受难书写
下载PDF
试论耶稣的弥赛亚使命
13
作者 林文恩 《天风》 2006年第03S期28-32,共5页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不仅意识到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藉着耶稣道成肉身,上帝国的权能要在历史中彰显,上帝要藉着他把上帝的国带给人,把上帝的救赎带给那些愿意接受他救恩的人;同时也藉着耶稣所开展的事工,使人现在就可以经历将来上帝...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不仅意识到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藉着耶稣道成肉身,上帝国的权能要在历史中彰显,上帝要藉着他把上帝的国带给人,把上帝的救赎带给那些愿意接受他救恩的人;同时也藉着耶稣所开展的事工,使人现在就可以经历将来上帝国的权能,耶稣也呼召众人预备迎接即将来临的上帝国。耶稣也自觉到他是弥赛亚,他的使命就是为了拯救罪人而受苦和受死,他要藉着死亡来成就上帝的救赎计划。耶稣的受死是他自愿的,是做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好工作;同时也具有献祭的、赎罪的、和末世意义的性质。早期教会认为,耶稣受死是完成他弥赛亚使命最基本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 弥赛亚使命 受死 赎罪 献祭 福音 上帝
下载PDF
刑事程序多元化与刑罚相对个别化的契合——论刑事司法改革对现代刑罚观的应然回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维力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3,共9页
现代刑罚目的在报应观与预防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呈现惩罚、威慑、矫正、补偿多元化发展趋势,刑罚方法相对个别化原则开始盛行,从而确立了现代刑罚观。在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对现代刑罚观做出应... 现代刑罚目的在报应观与预防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呈现惩罚、威慑、矫正、补偿多元化发展趋势,刑罚方法相对个别化原则开始盛行,从而确立了现代刑罚观。在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对现代刑罚观做出应然的回应,应和刑事诉讼多元目的与多元价值追求,促成刑事诉讼程序多元化,实现刑事程序多元化与刑罚相对个别化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刑罚目的论 刑罚相对个别化 程序多元化
原文传递
《莫洛伊》中莫兰的退行性自我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姚忠 曹波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92,共8页
很大程度上,贝克特的小说三部曲模仿了其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在首篇《莫洛伊》中,莫兰寻找莫洛伊的旅程实际上是他从"象征界"回溯到"想象界"去探索自我的旅程。期间,他感到自己像耶稣一样殉难了,无法保持"父... 很大程度上,贝克特的小说三部曲模仿了其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在首篇《莫洛伊》中,莫兰寻找莫洛伊的旅程实际上是他从"象征界"回溯到"想象界"去探索自我的旅程。期间,他感到自己像耶稣一样殉难了,无法保持"父性"和与圣父、圣子的"三位一体"。脱下在"象征界"披上的文明外衣后,他发现本真的自我和"母亲莫洛伊"并无二致。正如该小说的两部分叙事构成镜像关系,莫兰和莫洛伊也互为镜像,但因镜面或照镜者自身的瑕疵,这一镜像模糊不清,无助于对照镜者辨别自我的身份。"退化"后的莫兰和颓废的莫洛伊都还是"问题主体",离末篇《无法称呼的人》当中"没有主体的潜意识的世界"尚有距离,是贝克特"失败"文学观的化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自我探索 退化 殉难 镜像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股市磨难的政策选择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国刚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6,共10页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股市;政府部门主要职能在于监管股市运行,不能调控股市。股市平准基金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估值标准必须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它受到制度和体制的严重制约。对中国股市而言,治市重于救市。从发展角度出发,应着重以加法做减法,推进中国股市的健康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股市 磨难 政策取向
原文传递
莫兰的殉难及与莫洛伊的镜像关系
17
作者 姚忠 曹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6,共4页
在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中,莫兰先是具有鲜明的"象征界"特征,接到寻找莫洛伊的命令后就开始像耶稣一样遭受殉难;在寻觅的旅途中,他的自我逐步退化成莫洛伊的模样。通过与路人A和C的相遇,隔离在两部分叙事中的莫兰和莫洛伊... 在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中,莫兰先是具有鲜明的"象征界"特征,接到寻找莫洛伊的命令后就开始像耶稣一样遭受殉难;在寻觅的旅途中,他的自我逐步退化成莫洛伊的模样。通过与路人A和C的相遇,隔离在两部分叙事中的莫兰和莫洛伊也构成了令人沮丧的镜像关系。笔者认为,该小说展现的是由"家庭三角"定义的"婴儿主体"的身份在昏暗的镜面中的复杂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莫兰 殉难 镜像
原文传递
中国股市磨难的政策选择(下)
18
作者 王国刚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5,共7页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股...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股市;政府部门主要职能在于监管股市运行,不能调控股市。股市平准基金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估值标准必须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它受到制度和体制的严重制约。对中国股市而言,治市重于救市。从发展角度出发,应着重以加法做减法,推进中国股市的健康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股市 磨难 政策取向
原文传递
索尔仁尼琴《癌病房》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19
作者 王志耕 樊倩蓉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3期63-70,共8页
索尔仁尼琴更多地被理解为苏联体制的批判者,但却忽略了他对抽象人性,或曰人的终极存在的关注,而恰恰是在这一层面上,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他的小说《癌病房》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追问无辜受难这一命题的... 索尔仁尼琴更多地被理解为苏联体制的批判者,但却忽略了他对抽象人性,或曰人的终极存在的关注,而恰恰是在这一层面上,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他的小说《癌病房》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追问无辜受难这一命题的诠释,探讨了人性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救赎的可能;而这一切同样是借助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空叙事模式来展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癌病房》 陀思妥耶夫斯基 无辜受难 时空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