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 with High Water Fraction during Non-heat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LüYuling Tan Hao +2 位作者 Li Jiao Yang Donghai Xu Peiya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21年第1期88-97,共10页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non-heat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 for high water fraction crude oil,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water fraction,and flow rate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non-heat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 for high water fraction crude oil,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water fraction,and flow rate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 with high water fraction was studied in a flow experimental system of the X Oilfield.Four distinct flow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photographic and local sampling techniques.Especially,three new flow patterns were found to occur below the pour point of crude oil,including EW/O&W stratified flow with gel deposition,EW/O&W intermittent flow with gel deposition,and water single-phase flow with gel deposition.Moreover,two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s,at which the change rate of pressure drop had changed obviously,were found during the change of pressure drop.The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of the first congestion of gel deposition in the pipeline was determined to be the safe temperature for the non-heat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high water cut crude oil,while the pressure drop reached the peak at this temperature.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the safe temperature was established for oil-water flow with high water fraction/low fluid production rate.The results can serve as a guide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non-heat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crude oil in high water fraction oil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with high water fraction non-heat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flow pattern pressure drop safe temperature
下载PDF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Reaches New High in '96
2
《China Oil & Gas》 CAS 1997年第1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Reaches New high in
下载PDF
Processing of Liaohe Highly Sour Crude
3
作者 Zhang Shijie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06年第4期7-13,共7页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lated with processing low-quality Liaohe highly sour crude, the Liaohe Petrochemical Company has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in optimizing the processing of highly sour crude by adopting ...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lated with processing low-quality Liaohe highly sour crude, the Liaohe Petrochemical Company has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in optimizing the processing of highly sour crude by adopting different process schemes depending up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highly sour crude. The Liaohe naphthenic-base crude oil with low freezing point is earmarked for manufacture of naphthenic lube oils and heavy traffic paving asphalt, while the extra-heavy Liaohe crude with high acid number is routed directly to delayed coking unit coupled with corresponding corrosion preventing measures, resulting in tackling the problem of equipment corrosion arising from refining of Liaohe highly sour crude to obtain light distillates from Liaohe heavy crude through a short process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LY SOUR crude REFINING process direct delayed COKING ASPHALT naphthenic-base lube oil equipment corros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I-Frequency Skin Effect ElectricHeating to High Pour Point and High Viscous Oil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4
作者 Wang Qiqoyue and Li Shouliang(Sciences & Technology Department , Dagang Petroleum Administriation) 《China Oil & Gas》 CAS 1997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high POUR point crude VISCOUS oil RESERVOIR Heating
下载PDF
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对深层原油来源判识的影响
5
作者 王学军 张学军 +4 位作者 罗欢 王茹 林璐 翟正 康元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3,共10页
深层烃源岩演化程度高,随成熟度升高,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利用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的可靠性。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通过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烃源岩自... 深层烃源岩演化程度高,随成熟度升高,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利用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的可靠性。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通过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烃源岩自然演化剖面中可溶有机质、烃源岩生排烃物理模拟实验产物4种族组分δ^(13)C_(PDB)值的分析,结合烷烃质量分数特征,探讨了深层烃源岩原油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提出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层烃源岩因高热演化程度而产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是明显的,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烷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4种族组分δ^(13)C_(PDB)值随埋深的增加均发生了明显增大现象,其中烷烃δ^(13)C_(PDB)值变化最明显,达5‰以上,芳烃δ^(13)C_(PDB)值约为4‰,非烃和沥青质δ^(13)C_(PDB)的变化相对较小,约为2‰~3‰。随埋深的增加可溶有机质中烷烃质量分数由40%左右增至80%以上,相应烷烃δ^(13)C_(PDB)值由-30‰左右增至-24‰以上,且烷烃质量分数与其δ^(13)C_(PDB)值的变化有很好相关性。同一类型烃源岩样品生排烃物理模拟产物族组分δ^(13)C_(PDB)值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烷烃δ^(13)C_(PDB)值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4‰,而芳烃、非烃、沥青质的δ^(13)C_(PDB)值变化相对较小,约为1‰~3‰。利用碳同位素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时,首先根据烷烃质量分数与烷烃δ^(13)C_(PDB)值的相关性判断是否存在热演化造成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并对烷烃δ^(13)C_(PDB)值进行合理恢复,然后再利用恢复后的δ^(13)C_(PDB)值进行原油来源的合理判识。依照上述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轻质油来源进行了判识,轻质油的碳同位素明显存在热演化造成的分馏效应,轻质油源自深部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的可能性很大,这对该地区油气勘探目标评价部署工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高成熟原油 碳同位素分馏 原油来源 车排子轻质油
下载PDF
基于NSGA-HVC算法的含高熔点原油单管道炼油系统短期调度优化
6
作者 侯艳 牛聪 +1 位作者 滕少华 朱清华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0,共13页
为了解决含高熔点原油的单管道短期调度优化问题,对调度过程中出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基于超体积贡献(HVC)的进化算法优化求解该问题。通过种群聚类获得唯一目标值集合,然后计算HVC,并根据目标价值优化参考点的选... 为了解决含高熔点原油的单管道短期调度优化问题,对调度过程中出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基于超体积贡献(HVC)的进化算法优化求解该问题。通过种群聚类获得唯一目标值集合,然后计算HVC,并根据目标价值优化参考点的选取,提出改进的基于HVC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HVC)对含高熔点原油的单管道短期调度问题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实例分析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NSGA-HVC算法的求解性能更优,超体积(HV)指标高于其他算法10%左右,所得解集表现出更好的多样性和收敛性。将NSGA-HVC算法得到的调度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不同目标上的优化效果提升了3.1%~24.1%,整体上调度成本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熔点原油 NSGA-HVC算法 短期调度 超体积贡献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压力对原油流变性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国丽萍 谢建平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456-459,490,共5页
鉴于低温下压力对含蜡原油的流变性具有较大影响,为分析与完善压力条件下含蜡原油的流变规律,对国内外在高压条件下含蜡原油流变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评述,具体包括压力对含蜡原油的屈服、黏度、析蜡点和触变等流变性质的影响,... 鉴于低温下压力对含蜡原油的流变性具有较大影响,为分析与完善压力条件下含蜡原油的流变规律,对国内外在高压条件下含蜡原油流变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评述,具体包括压力对含蜡原油的屈服、黏度、析蜡点和触变等流变性质的影响,阐述了含蜡原油在压力作用下各种流变性质的微观机理和这些流变性质在压力下的不同实验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对目前高压条件下含蜡原油性质、微观机理和测量方法等进行总结,为今后深入展开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流变性 含蜡原油
下载PDF
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分离及高分辨质谱分析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
8
作者 李硕凡 刘雨轩 +5 位作者 吴建勋 王婧 朱悦 张未来 张亚和 史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建立一种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Ag+-SCX)分离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含硫化合物组分进行甲基化反应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得到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通过模型化合物证明该分离方法的可行性,硫醚类、噻... 建立一种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Ag+-SCX)分离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含硫化合物组分进行甲基化反应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得到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通过模型化合物证明该分离方法的可行性,硫醚类、噻吩类含硫化合物被有效分离。该方法对石油馏分、原油和二次加工油均有良好的适用性,并将其应用于一套原油及其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及分析,详细表征了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在原油和各馏分段的分子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方法 高分辨质谱 硫醚 噻吩 分子组成 原油
下载PDF
复配絮凝处理高浓度含盐原油罐切水的研究
9
作者 李森 李雪文 +1 位作者 周晴 周晓龙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2024年第2期126-134,159,共10页
采用不同类型絮凝剂聚合[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和聚丙烯酰胺(PAM)]处理高浓度含盐原油罐切水,探索絮凝剂投量浓度、搅拌速度、p H值和投加时间间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使用絮凝剂聚合氯化铝与阳离子型聚丙烯酰... 采用不同类型絮凝剂聚合[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和聚丙烯酰胺(PAM)]处理高浓度含盐原油罐切水,探索絮凝剂投量浓度、搅拌速度、p H值和投加时间间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使用絮凝剂聚合氯化铝与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处理高浓度含盐原油罐切水的絮凝效果更佳。絮凝剂的投量浓度、絮凝搅拌速度、p H值和投加间隔时间均影响絮凝的效果,其中絮凝剂的用量影响最大。较为适宜的絮凝条件:p H值为6~11,PAC投量浓度为400 mg/L且混合搅拌速度为200 r/min,CPAM投量浓度为1.0 mg/L且混合搅拌速度为100 r/min,2种絮凝剂的投加间隔为60 min。絮凝对浊度的去除率高达98.7%,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率高达96.5%,废水中的石油类含量从0.339 mg/L降到0.115 mg/L,废水的氨氮、化学需氧量(COD)以及254 nm波长紫外光下的吸光度(UV_(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0%,36.6%和20.4%,最终絮凝出水的总铁含量从41.85 mg/L降到5.4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罐切水 高浓度 含盐 浊度 絮凝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输温度边界确定方法
10
作者 秦远智 张瀚文 +2 位作者 尹然 熊建华 黄启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75-5485,共11页
随着国内油田逐渐进入开采后期,本文提出黏壁温度作为综合含水率70%~90%的高含水低温集油的评价指标已进入推广阶段且效果显著,但在现场降温试验中发现含水率90%以上的特高含水期原油管线实际运行温度与黏壁温度预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误... 随着国内油田逐渐进入开采后期,本文提出黏壁温度作为综合含水率70%~90%的高含水低温集油的评价指标已进入推广阶段且效果显著,但在现场降温试验中发现含水率90%以上的特高含水期原油管线实际运行温度与黏壁温度预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原油开展低温集输温度边界条件研究,对完善油田低温集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环道实验装置进行了特高含水期原油黏壁凝油冲刷实验,对特高含水期原油油水两相流动特性和油相黏壁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屈服应力是阻碍黏壁凝油在管道内被冲刷剥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编制了特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油温度预测软件,利用油田单井集油管线的现场降温试验进行了验证,误差在2℃范围内,满足工程运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原油 黏壁凝油 低温集输 温度边界条件 冲刷应力
下载PDF
高酸原油选择适合破乳剂的实验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洪泉 万德福 +1 位作者 赵建彬 赵东蒙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28-30,共3页
现有破乳剂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特高含水的水包油型乳状液,存在脱水率低、脱水温度高、脱水速度慢等缺点,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原油选择适合的破乳剂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考察了影响破乳剂性能的各种反应条件,在实验温度90℃和用... 现有破乳剂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特高含水的水包油型乳状液,存在脱水率低、脱水温度高、脱水速度慢等缺点,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原油选择适合的破乳剂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考察了影响破乳剂性能的各种反应条件,在实验温度90℃和用量为10×10^(-6)破乳剂的条件下,通过瓶试脱水法,考察评价石油磺酸盐对破乳剂的影响。研究表明,石油磺酸盐明显降低了破乳剂在高酸原油中破乳脱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酸原油 实验分析 破乳剂 石油磺酸盐 原油脱水
下载PDF
同心双锥型高含水油水两相管式旋流分离特性
12
作者 葛云鹏 刘新福 +3 位作者 李清平 姚海元 刘春花 李明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2472-2476,2520,共6页
针对常规切向入口旋流分离器处理高含水采出液效果较差以及分离效率受入口流速影响较大等问题,率先提出中心细锥体和外筒倒锥体的同心双锥型油水两相管式分离构造。综合高含水率、大处理量等因素综合作用,建立油-水两相分离Mixture多相... 针对常规切向入口旋流分离器处理高含水采出液效果较差以及分离效率受入口流速影响较大等问题,率先提出中心细锥体和外筒倒锥体的同心双锥型油水两相管式分离构造。综合高含水率、大处理量等因素综合作用,建立油-水两相分离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流场RNG k-ε湍流模型,并采用SIMPLE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依据求解结果揭示同心双锥型管式分离腔室内旋流场的动态分布状况,量化分析中心锥角度变化对油水两相管式分离效率的具体影响程度,探究油滴粒径、入口流速等参数对管式旋流分离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中心锥角度不断增加,同心双锥型管式旋流分离效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最佳中心锥角度为82°;增大油滴粒径能升高油池聚集性,有利于提升分离性能,当油滴粒径由0.3 mm增至0.6 mm时,分离效率由85.6%提至94.5%;入口流速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入口流速由5 m·s^(-1)提至11 m·s^(-1),分离效率仅由93.3%升至96.9%,流速相差6 m·s^(-1)时,分离效率仅相差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旋流分离 高含水原油 油水两相流 双锥型分离 同心型分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工艺的高凝原油脱水技术实验研究
13
作者 曲虎 杨佳朋 +2 位作者 林俊岭 宋义伟 刘静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63-369,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脱水工艺对高凝原油的处理效果,以巴彦油田高凝原油为研究对象,对自然沉降脱水、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高频脉冲脱水、超声波脱水及微波脱水等脱水工艺效果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可得,BC-018K破乳剂对巴彦原油脱水... 为了研究不同脱水工艺对高凝原油的处理效果,以巴彦油田高凝原油为研究对象,对自然沉降脱水、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高频脉冲脱水、超声波脱水及微波脱水等脱水工艺效果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可得,BC-018K破乳剂对巴彦原油脱水效果最佳,最佳加药量为120 mg/L。在60℃温度和加药量120 mg/L条件下,针对含水率≤20%的巴彦原油,应用热化学沉降脱水至合格时间为2 h;应用电场强度≥1000 V/cm的电化学脱水工艺时,脱水合格时间为20 min;应用频率为2.5 kHz、脉宽比为80的高频脉冲脱水工艺时,脱水合格时间为40 min;应用频率20 kHz、功率60 W、超声作用时间30 s的超声波脱水工艺时,脱水合格时间为1 h;微波脱水与热化学沉降脱水效果相当;脱水效果由好到差的顺序为电化学脱水,高频脉冲脱水,超声波脱水,热化学沉降脱水和微波脱水,自然沉降;针对巴彦油田的高凝原油,应优先选用电化学脱水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原油 脱水 电化学 破乳剂
下载PDF
高含水原油低温集输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文臣 黄启玉 +4 位作者 谢雁 吕杨 王毅杰 徐榛康 韩吉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27-5440,共14页
中国部分油田采出液含水率高达90%以上,造成地面集输系统的大量热能损耗。在国家“双碳”目标下,低温集输工艺将成为油田节能降耗的主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原油低温集输管道水力热力计算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原油组成、水相组成及流动条件... 中国部分油田采出液含水率高达90%以上,造成地面集输系统的大量热能损耗。在国家“双碳”目标下,低温集输工艺将成为油田节能降耗的主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原油低温集输管道水力热力计算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原油组成、水相组成及流动条件对低温黏壁现象的影响。对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低温集输黏壁预测模型作了总结和分析,梳理了低温集输边界条件的研究方法与实验装置。通过开展单井和集输干线现场低温输送试验充分验证了低温集输的可行性,为现场开展低温集输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程案例经验。最后,就低温集输黏壁现象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认为应加强理论预测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原油 低温集输 黏壁现象 安全 多相流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超高酸原油中石油酸分子组成表征与腐蚀性预测
15
作者 牛鲁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3-840,共8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对国内某超高酸原油及其馏分油中的石油酸分子组成进行表征,研究Q345R、1Cr5Mo、304L和316L 4种典型炼油装置用材在不同酸值(Total acid number,TAN)油品中的静态腐蚀行为,并构建高温酸腐蚀预测模型。...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对国内某超高酸原油及其馏分油中的石油酸分子组成进行表征,研究Q345R、1Cr5Mo、304L和316L 4种典型炼油装置用材在不同酸值(Total acid number,TAN)油品中的静态腐蚀行为,并构建高温酸腐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TAN为10.403 mg KOH/g、含2个氧原子的O2类石油羧酸是石油酸的主要成分,其中二环、三环环烷酸和单环芳香羧酸含量相对较高。168 h静态挂片腐蚀实验结果表明,4种材质腐蚀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高于280℃后增加趋势逐渐变缓。不同材质微观腐蚀形貌存在显著差异:Q345R整体呈现均匀腐蚀形态;1Cr5Mo表面形成密集蚀坑;304L表面分布少量浅表性腐蚀区;316L仍可见金属光泽。根据腐蚀速率结果,考虑脂肪酸、环烷酸和芳香酸与金属的结合作用,将石油酸分子组成作为腐蚀预测模型的修正项,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拟合模型参数,模型相关系数R 2大于0.950,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0.089,可实现超高酸原油腐蚀性的早期预测,为指导超高酸原油加工装置合理选材、制定检维修计划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环烷酸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超高酸原油 预测
下载PDF
中国原油期货价格波动时段特征分析及预测
16
作者 任和 徐建军 +2 位作者 崔淼森 陈述 陈荣达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3-1056,共14页
关于原油期货价格波动率的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市场,中国原油期货合约在一个交易日内被分为3个交易时段,这与国外市场有着很大的不同。交易时间分段可能使中国市场上波动率的结构与国外存在差异。通过异质自回归已实现波动率(HAR-RV... 关于原油期货价格波动率的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市场,中国原油期货合约在一个交易日内被分为3个交易时段,这与国外市场有着很大的不同。交易时间分段可能使中国市场上波动率的结构与国外存在差异。通过异质自回归已实现波动率(HAR-RV)模型框架与半秒钟采样频率的高频期货合约交易数据,对价格波动率的结构特征及预测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验证了中国市场上预测的时间尺度由日缩小到交易时段尺度的可行性,发现了中国原油期货价格波动率有时段波动的特征,且时段特征的加入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此外,研究还发现,预测时间尺度的缩小促进已实现波动序列平稳性的改善,发展了非平稳时序下HAR-RV模型研究问题,波动率的预测结果可为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中国原油期货市场设计出更为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原油期货 异质自回归已实现波动率模型 时段特征 预测 高频数据
下载PDF
注CO_(2)改善河南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机理研究
17
作者 孙宜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针对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注水水质不达标和高凝原油蜡沉积等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水-CO_(2)储层注入能力评价装置,开展流动性实验、CO_(2)驱油实验,结合岩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明确双河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的主要机制,探索CO_(2... 针对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注水水质不达标和高凝原油蜡沉积等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水-CO_(2)储层注入能力评价装置,开展流动性实验、CO_(2)驱油实验,结合岩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明确双河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的主要机制,探索CO_(2)改善低渗储层注入能力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产出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油中蜡晶等组分的沉积可导致孔隙堵塞,从而降低储层的注水能力。CO_(2)对产出水中无机悬浮颗粒及岩石碱性矿物、碳酸盐岩矿物有明显溶蚀作用,是显著提高储层注水能力的主要机理。CO_(2)可溶解在岩石表面的原油蜡质组分沉积,有效改善储层注水能力。同时,CO_(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采收率提高13.01%~21.51%,后续水驱进一步提高5.40%~6.04%。研究表明:注CO_(2)可显著改善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入能力,为CO_(2)增注驱油技术在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高凝原油 蜡沉积 注水水质 CO_(2)增注技术
下载PDF
高含蜡原油管道结蜡特性研究
18
作者 常亮 李林峰 +2 位作者 李雨心 喻凡 陈铁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8期85-88,71,共5页
为明确高含蜡原油的蜡沉积特性,找出蜡沉积的规律,采用改进型动态蜡沉积实验装置对高含蜡原油的结蜡沉积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蜡沉积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流速、气油比、矿化度和含水率的逐渐增大,目标高含蜡原... 为明确高含蜡原油的蜡沉积特性,找出蜡沉积的规律,采用改进型动态蜡沉积实验装置对高含蜡原油的结蜡沉积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蜡沉积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流速、气油比、矿化度和含水率的逐渐增大,目标高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度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而随着实验压力的逐渐增大,目标高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度则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另外,pH值对目标高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降凝剂ST-2的加入能够显著降低目标高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度,当降凝剂ST-2的质量分数为0.12%时,可使蜡沉积速度减小至0.0005mm·h^(-1),与未添加降凝剂的原油样品相比,蜡沉积速度减小了97.06%。在高含蜡原油的管道输送过程中,可适当添加合适的降凝剂,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蜡沉积对管道堵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蜡原油 集输管道 蜡沉积 结蜡特性 降凝剂
下载PDF
脉冲电脱盐在高钙原油预处理中的应用
19
作者 马忠庭 夏峰 罗翔 《炼油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通过对脉冲电场强度、占空比、脉冲频率、电脱盐温度和停留时间等因素的考察,进行了脉冲电脱盐对钙离子含量高达1800μg/g的新疆高钙原油的预处理研究,并与常规电脱盐技术进行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脉冲电脱盐工艺经3级电脱盐... 通过对脉冲电场强度、占空比、脉冲频率、电脱盐温度和停留时间等因素的考察,进行了脉冲电脱盐对钙离子含量高达1800μg/g的新疆高钙原油的预处理研究,并与常规电脱盐技术进行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脉冲电脱盐工艺经3级电脱盐后净化油盐含量、净化油含水、净化油含钙均达到了常规电脱盐4级后的预处理效果,脉冲电脱盐技术对高钙原油具有良好的电脱盐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脱盐 常规电脱盐 高钙原油 预处理
下载PDF
移动颗粒床除尘装置滤料加热工艺的优化与改造
20
作者 李煜 段乐园 +2 位作者 徐聪 田丰贺 徐大鹏 《燃料与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65-67,共3页
针对移动颗粒床除尘装置滤料加热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对滤料加热工艺进行了优化及改造。改造解决了移动颗粒床除尘装置滤料加热效率低、滤料加热缓慢,热风炉能耗高,影响系统整体开车进度及浪费能源的问题,改造后系统运行稳定,节能降耗效... 针对移动颗粒床除尘装置滤料加热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对滤料加热工艺进行了优化及改造。改造解决了移动颗粒床除尘装置滤料加热效率低、滤料加热缓慢,热风炉能耗高,影响系统整体开车进度及浪费能源的问题,改造后系统运行稳定,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颗粒床 高温油气除尘 荒煤气 滤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