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gration Fractionation of Neutral Nitrogen Compounds of Crude Oils from Tabei Oilfield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敏 张俊 +1 位作者 赵红静 冯敏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4年第1期89-93,共5页
The absolute amounts and relative distributions of neutral nitrogen compounds in the Tabei oilfield (e.g. blocks Ln1-Ln11) showed remarkable migration fractiona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Ordovician reservoir... The absolute amounts and relative distributions of neutral nitrogen compounds in the Tabei oilfield (e.g. blocks Ln1-Ln11) showed remarkable migration fractiona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Ordovician reservoirs (O) to oil legs T-Ⅲ and T-Ⅰ of Triassic reservoirs in blocks LN1-LN11, the concentrations of + decreased from {1.59}μg/g, {0.49}μg/g to {0.17}μg/g (oil). The ratios of various alkylcarbazole isomers, such as 1,8-dimethylcarbazole/nitrogen-partially shielded isomers and 1,8-dimethylcarbazole/nitrogen-exposed isomers, were adopted as the indicator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The ratios increased from {0.13}, {0.20} to {0.67} and from {0.42}, {0.87} to {3.30}, corresponding to those of Ordovician oil leg and oil legs T-Ⅲ and T-Ⅰ. In going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 the Tabei oilfield,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f neutral nitrogen compounds decreased drastically, and the nitrogen-shielded isomers were enriched relative to nitrogen-exposed isomers and nitrogen-partially shielded isomers. Crude oils in the Tabei oilfield migrated laterally from the Jilake structure to the Sangtamu fault uplift and Lunnan fault uplift, and crude oils in the same fault uplift migrated and remigrated vertically from Ordovician reservoirs, to oil legs T-Ⅲ to T-Ⅰ of Triassic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石油 分馏 地层学
下载PDF
Effects of Biodegrad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lkylcarbazoles in Crude Oils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春明 梅博文 +2 位作者 STEVE R.LARTER MARTIN P.KOOPMANS 肖乾华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2年第2期140-146,共7页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s of alkylcarbazoles in a series of crude oils with different biodegradation ext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biomarker parameters, stable carbon isotopic ratios and viscosities. The a...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s of alkylcarbazoles in a series of crude oils with different biodegradation ext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biomarker parameters, stable carbon isotopic ratios and viscosities. The analyses showed that slight biodegradat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alkylcarbazol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0-, C\-1-, and C\-2-carbazoles seem to display a slight decrease with biodegradation through the moderately biodegraded stage, and an abrupt decrease to the heavily biodegraded stage.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C\-0-, C\-1-, and C\-2-carbazoles do not show any apparent change in the non-heavily biodegraded stages, but through non-heavily biodegraded to heavily biodegraded stages, the percentages of C\-0- and C\-1-carbazoles decrease, and those of C\-2-carbazole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C\-2-carbazoles are more resistant to biodegradation than lower homologous species. As to C\-2-carbazole isomers,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the pyrrolic N-H-shielded, pyrrolic N-H partially shielded and pyrrolic N-H-exposed isomers do not show any obvious variation in the non-heavily biodegraded oil, but there is an abrupt change through the mid-biodegraded stage to the heavily biodegraded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生物降解 氮气 天然气 石油
下载PDF
Reservoir geochemistry of the Tazhong Oilfield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Part II.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mixing of crude oils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敏 黄光辉 胡国艺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2期157-162,共6页
Measurements of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crude oils from different reservoir strata (Ordovician, Silurian and Carboniferous) in the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Measurements of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crude oils from different reservoir strata (Ordovician, Silurian and Carboniferous) in the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Xinjiang, China, showed that even though there are quite a number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al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eutral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crude oils, the distributional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whose source conditions are approximate to one another are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migration and fractionation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oil reservoirs. In addition, crude oils in the Tazhong region show obvious migration-fractionation effect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Carboniferous crude oil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migration parameters and low compound concentrations, just in contrast to Ordovician crude oils. This indicates that crude oils from shallow-level oil reservoirs were derived from those of deep-level oil reservoirs via faults, unconformable contact or carrier beds. Crude oils from the Tazhong region show some migration-fractionation effects in the lateral direction, but mixing of crude 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oil reservoirs made it more complicated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rude oil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油田 储层地球化学 原油运移 原油积聚 混合
下载PDF
Nitrogen isotop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in several basins of China
4
作者 CHEN Chuanping1,2, MEI Bowen1 & CAO Yacheng3 1.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Jingzhou 434100, China 2.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47, China 3. Nanjing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8期1211-1219,共9页
Nitrogen isotopic ratios of crude oil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several basins of China have been measured and their geochemistry has been studied ele-mentally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organic... Nitrogen isotopic ratios of crude oil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several basins of China have been measured and their geochemistry has been studied ele-mentally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organic geochemistry methods. The data indicate that δ 15N is in the range of ?6‰-20‰. They vary with the oils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types of basins. The oils forming in the limnic environment have lower δ 15N with the value of about 1‰-5‰ whereas the oils in saline or semi-saline environment have higher δ 15N, with most samples being above 10‰ and some exceeding 17‰. The average nitrogen isotopic ratio of oils from the Ordovician form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is the lowest, with most samples having δ 15N below zero, which reflects possibl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ils originating mainly from the organic matter formed in marine carbon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δ 15N distribution can be altered by fractionation. It increases obviously because of biodegradation and decreases during hydrocarbon migrat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nitroge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n the short distance migration is uncon-spicu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isotope crude oi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SOTOPIC fractionation China.
原文传递
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对深层原油来源判识的影响
5
作者 王学军 张学军 +4 位作者 罗欢 王茹 林璐 翟正 康元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3,共10页
深层烃源岩演化程度高,随成熟度升高,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利用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的可靠性。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通过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烃源岩自... 深层烃源岩演化程度高,随成熟度升高,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利用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的可靠性。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通过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烃源岩自然演化剖面中可溶有机质、烃源岩生排烃物理模拟实验产物4种族组分δ^(13)C_(PDB)值的分析,结合烷烃质量分数特征,探讨了深层烃源岩原油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提出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层烃源岩因高热演化程度而产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是明显的,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烷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4种族组分δ^(13)C_(PDB)值随埋深的增加均发生了明显增大现象,其中烷烃δ^(13)C_(PDB)值变化最明显,达5‰以上,芳烃δ^(13)C_(PDB)值约为4‰,非烃和沥青质δ^(13)C_(PDB)的变化相对较小,约为2‰~3‰。随埋深的增加可溶有机质中烷烃质量分数由40%左右增至80%以上,相应烷烃δ^(13)C_(PDB)值由-30‰左右增至-24‰以上,且烷烃质量分数与其δ^(13)C_(PDB)值的变化有很好相关性。同一类型烃源岩样品生排烃物理模拟产物族组分δ^(13)C_(PDB)值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烷烃δ^(13)C_(PDB)值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4‰,而芳烃、非烃、沥青质的δ^(13)C_(PDB)值变化相对较小,约为1‰~3‰。利用碳同位素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时,首先根据烷烃质量分数与烷烃δ^(13)C_(PDB)值的相关性判断是否存在热演化造成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并对烷烃δ^(13)C_(PDB)值进行合理恢复,然后再利用恢复后的δ^(13)C_(PDB)值进行原油来源的合理判识。依照上述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轻质油来源进行了判识,轻质油的碳同位素明显存在热演化造成的分馏效应,轻质油源自深部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的可能性很大,这对该地区油气勘探目标评价部署工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高成熟原油 碳同位素分馏 原油来源 车排子轻质油
下载PDF
原油不同含氮组分氮同位素的测定方法与分布特征
6
作者 栗敏 秦婧 +3 位作者 白杨 何晨 徐学敏 陈践发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1-780,共10页
氮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在古气候环境、古沉积及演化特征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氮是原油的重要元素之一,主要赋存于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中,按极性可划分为碱性和非碱性含氮组分。由于原油的碳/氮比高,大部分原油无法通过直接测试获得稳定... 氮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在古气候环境、古沉积及演化特征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氮是原油的重要元素之一,主要赋存于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中,按极性可划分为碱性和非碱性含氮组分。由于原油的碳/氮比高,大部分原油无法通过直接测试获得稳定的氮同位素数据,从而制约了原油氮同位素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为了解决原油氮同位素实验测试技术瓶颈,更好地推动原油氮同位素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本文利用两阶段分离的前处理方法,首先将原油中的非烃和沥青质组分进行分离,并在非烃组分中分离出碱性氮和非碱性氮组分。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对原油中的各含氮组分进行同位素测定;同时选用不同值域范围的多个稳定氮同位素标准样品(USGS61、USGS62、USGS63)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质量监控,原油各组分氮同位素数据不确定度均小于±0.4‰。通过分离、测定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沉积环境的原油样品,结果表明:陆相沉积环境的原油样品氮同位素重于海相沉积环境;沥青质组分氮同位素分布范围(δ^(15)N沥-海=3.0‰~5.5‰;δ^(15)N沥-陆=7.4‰~9.4‰)重于非烃组分(δ^(15)N_(非-海)=2.1‰~3.3‰;δ^(15)N非-陆=3.8‰~5.4‰);不同极性含氮化合物的氮同位素的分布特征表现为非碱性氮组分(δ^(15)N_(非碱-海)=2.5‰~3.2‰;δ^(15)N非碱-陆=5.9‰)重于碱性氮组分(δ^(15)N碱-海=0.8‰~1.0‰;δ^(15)N碱-陆=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氮同位素 含氮组分 杜马斯燃烧法
下载PDF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的运移分馏作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敏 龙长河 +2 位作者 张俊 张春明 胡伯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0-155,共6页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自南向北存在着运移分馏作用 ,表现为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由高变低 ,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相对贫瘠 ,1,8 DMCA/1,7 DM CA ,1,8 DMCA/2 ,7 DMCA ,1...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自南向北存在着运移分馏作用 ,表现为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由高变低 ,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相对贫瘠 ,1,8 DMCA/1,7 DM CA ,1,8 DMCA/2 ,7 DMCA ,1,8 DMCA/部分屏蔽化合物 ,1,8 DMCA/裸露化合物的比值由小变大 ,而 [a]/[c]的比值则由大变小 ,烷基苯酚化合物 2 MPH/3 MPH和 2 ,6 DMPH/2 ,3 DMPH的比值亦由小变大。此外同一构造带中原油自西向东 ,从下而上中性含氮化合物同样存在着运移分馏效应。研究还表明塔北地区三叠系原油横向上自南向北 ,从吉拉克地区向桑塔木断垒和轮南断垒带方向运移 ,而侧向上原油从下而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含氮化合物 烷基苯酚 运移分馏作用 原油 塔北地区 三叠系 油藏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气成因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万春 李钜源 +2 位作者 唐洪三 崔军汉 康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7-432,共6页
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天然气中,既有遭受微生物降解后残余的组分,也可能有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后的产物。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孤岛油田天然气由腐泥型母质生成,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由于微生... 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天然气中,既有遭受微生物降解后残余的组分,也可能有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后的产物。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孤岛油田天然气由腐泥型母质生成,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由于微生物降解原油过程中产生的碳同位素组成偏轻、氢同位素组成偏重的次生生物成因甲烷的混入,使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组成变干,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呈反常的负相关分布。微生物对天然气中丙烷及正丁烷组分的降解,导致一些样品具有明显偏重的丙烷和正丁烷δ13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气 微生物降解原油 碳同位素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原油生物降解中含氮化合物δ^(15)N变化原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传平 梅博文 +1 位作者 熊涛 易绍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6,共4页
通过模拟油藏的喜氧环境进行原油微生物降解实验,测定实验降解原油和水样的氮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原油生物降解过程中氮同位素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随降解程度增加,原油的氮同位素比值总的变化趋势不断降低,培养液中NH+4的δ15N... 通过模拟油藏的喜氧环境进行原油微生物降解实验,测定实验降解原油和水样的氮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原油生物降解过程中氮同位素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随降解程度增加,原油的氮同位素比值总的变化趋势不断降低,培养液中NH+4的δ15N逐渐增大,暗示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有可能不断利用水溶液中无机化合氮,转化为生物有机氮并部分进入原油,重质组分的增加不仅仅是烃类的优先降解导致的残留和富集。这一现象对于探讨油藏条件下原油微生物降解的作用机理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生物降解 氮同位素 模拟实验 δ^15N
下载PDF
不同沉积环境中原油氮同位素差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娅昭 武明辉 +2 位作者 师生宝 王杰 李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1,96,共5页
氮作为原油及沉积有机质中的重要元素,由于不同沉积环境中母质来源不同和后期埋藏成岩过程不同,其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明显不同。以尿素、咖啡因为标样,对不同沉积环境中原油氮的含量和氮同位素比值进行实验测定,发现由原油氮同位素值和氮... 氮作为原油及沉积有机质中的重要元素,由于不同沉积环境中母质来源不同和后期埋藏成岩过程不同,其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明显不同。以尿素、咖啡因为标样,对不同沉积环境中原油氮的含量和氮同位素比值进行实验测定,发现由原油氮同位素值和氮的含量可以确定不同沉积环境,而且不同沉积环境中原油的碳同位素值与氮同位素值有很强的相关性,海相环境烃源岩形成的原油碳/氮同位素较陆相环境烃源岩形成的原油碳/氮同位素偏轻,其中氮同位素值的差异更加明显。对于相同沉积环境,原油受埋深高温裂解作用导致氮同位素分馏,使得原油中富集14N,从而高熟油氮同位素值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含量 氮同位素 碳同位素 不同沉积环境 成熟度 原油
下载PDF
化学发光法测定液体烃类中氮含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金锐 杨德凤 +2 位作者 张露意 贾长英 潘翠莪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50-55,共6页
本文阐述了化学发光法测定液体烃类中氮含量方法的基本原理,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以及测量线性范围,并与微库仑测氮法做了比较。化学发光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许多优点。可直接测定液体烃类中含... 本文阐述了化学发光法测定液体烃类中氮含量方法的基本原理,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以及测量线性范围,并与微库仑测氮法做了比较。化学发光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许多优点。可直接测定液体烃类中含量为0.1~5000mg/L的氮,单次样品分析周期3~5min,各项分析指标达到ASTM分析方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 氮含量 原油 石油馏分 化学发光 测定
下载PDF
油藏原油微生物降解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传平 梅博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7-710,共4页
选取辽河油田冷东地区来自Es3烃源岩不同性质原油,测定氮同位素比值,试图分析生物降解过程中原油氮同位素的分馏作用,探讨含氮化合物组成的变化机理。正常原油与相应干酪根的氮同位素比值接近,δ15N分布在4.0‰左右。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 选取辽河油田冷东地区来自Es3烃源岩不同性质原油,测定氮同位素比值,试图分析生物降解过程中原油氮同位素的分馏作用,探讨含氮化合物组成的变化机理。正常原油与相应干酪根的氮同位素比值接近,δ15N分布在4.0‰左右。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氮同位素比值明显增加,δ15N接近或超过10.0‰。比较遭受不同程度微生物降解自然系列的原油,氮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与降解程度相联系。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发生氮同位素分馏作用这一事实暗示降解原油中含氮有机化合物在降解过程中参与了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分馏作用 干酪根 烃源岩 分馏效应 比值 油藏 微生物降解 降解过程 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不同沉积环境下原油氮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践发 徐学敏 师生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氮是原油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但是由于原油含氮量较低,碳氮比高,造成氮同位素样品制备困难。为揭示不同沉积环境原油的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据杜马斯燃烧法原理,利用EA-IRMS连用技术测定几个典型沉积盆地原油的氮、碳同位... 氮是原油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但是由于原油含氮量较低,碳氮比高,造成氮同位素样品制备困难。为揭示不同沉积环境原油的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据杜马斯燃烧法原理,利用EA-IRMS连用技术测定几个典型沉积盆地原油的氮、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原油氮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海相沉积环境原油氮同位素明显轻于陆相沉积环境的原油;陆相沉积环境中原油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受沉积环境的盐度及氧化还原程度的影响,源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原油氮同位素组成明显偏重,这是该沉积环境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所致;原油的氮同位素组成可以有效用于原油的油源分析和对比,原油的氮同位素组成可能是油气地球化学中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氮同位素 杜马斯燃烧法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董鹏 李贤庆 +1 位作者 仰云峰 蔡报元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对于高温古油藏来说,原油裂解气是形成天然气藏的重要气源。原油裂解成气关系到天然气生成和原油消耗,因而客观评价这一过程对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生烃动力学和热模拟实验是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原油裂解热模拟... 对于高温古油藏来说,原油裂解气是形成天然气藏的重要气源。原油裂解成气关系到天然气生成和原油消耗,因而客观评价这一过程对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生烃动力学和热模拟实验是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原油裂解热模拟实验、原油裂解成气过程及判识指标,讨论了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模型及碳同位素动力学,分析了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研究的地质应用。指出现有的原油裂解成气判识指标难以确定有些天然气是属于原油裂解气还是干酪根裂解气,尤其是高—过成熟阶段生成的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已逐渐成为当今国内外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而对原油裂解成气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不够,其预测模型尚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动力学 判识指标 热模拟实验 碳同位素分馏
下载PDF
辽河原油好氧生物降解模拟过程中化学组成及其碳同位素值的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潘银华 廖玉宏 彭先芝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1-589,共9页
对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潜山原油进行了好氧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原油在轻度至中度(PM 1~4级)的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原油族组分和正构烷烃单体的稳定碳同位素值的变化。结果显示,饱和烃组分的消耗... 对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潜山原油进行了好氧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原油在轻度至中度(PM 1~4级)的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原油族组分和正构烷烃单体的稳定碳同位素值的变化。结果显示,饱和烃组分的消耗速率最快,正构烷烃的消耗速率高于异构烷烃,低碳数正构烷烃的消耗速率高于高碳数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的疏水性及其在原油中的相对浓度可能是影响微生物选择性地消耗正构烷烃的主导因素,即低碳数的正构烷烃由于在油水界面上的表面张力较小而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正构烷烃单体(C_(14)~C_(30))稳定碳同位素值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较稳定,未产生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正构烷烃的好氧降解产物主要是脂肪酸、醇和CO_2。辽河原油中正构烷烃组分的δ^(13)C值较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分都要偏重,降解产物中水溶性较低的高碳数脂肪酸和醇大部分进入胶质中,少部分通过氢键缔合和形成酯键等方式进入到沥青质组分中,造成沥青质组分的δ^(13)C值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对沥青质的δ^(13)C值产生"拉动效应";而降解产物中高水溶性的低碳数烷基酸和醇会进入水相而脱离原油,导致残余油的整体δ^(13)C值相应变轻。因此,假如易受生物降解的烃类如正构烷烃等的δ^(13)C值与原油的δ^(13)C值差别比较大,那么生物降解过程中随着原油化学组成的改变,原油本身及其族组分的δ^(13)C值均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辽河原油 稳定碳同位素 模拟实验 正构烷烃
下载PDF
白音查干凹陷生物降解稠油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建辉 常俊合 +1 位作者 张同周 赵旭亚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3期25-28,共4页
对白音查平凹陷生物降解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密度、粘度、凝固点高,饱和烃含量低,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表明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通过... 对白音查平凹陷生物降解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密度、粘度、凝固点高,饱和烃含量低,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表明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通过同位素技术恢复了达6井稠油密度后,以生物标志物及物性特征将该凹陷稠油划分为三级降解油,为了解该区含油气远景和地质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生物降解 同位素法 生物标志物 成因
下载PDF
原油运移过程中的氮同位素分馏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传平 梅博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1-205,共5页
辽河高升油田和塔里木轮南14井为实例,探索了原油横向和纵向运移过程中氮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初步探讨了原油中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运移机制。在莲花油层中,原油沿横向运移约10km后,δ15N值由12.80‰逐渐变化为11.07‰,下降了1.73‰。在轮南1... 辽河高升油田和塔里木轮南14井为实例,探索了原油横向和纵向运移过程中氮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初步探讨了原油中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运移机制。在莲花油层中,原油沿横向运移约10km后,δ15N值由12.80‰逐渐变化为11.07‰,下降了1.73‰。在轮南14井由下至上753m厚的五个油层中,原油δ15N值由0.24‰逐渐变化到-2.95‰,下降了3.19‰。两个实例均表明,原油的运移过程会引起δ15N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二次运移 氮同位素 分馏效应 运移机制
下载PDF
原油不同极性含氮化合物的氮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学敏 陈践发 +3 位作者 师生宝 汪双清 孙玮琳 沈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0-153,共4页
氮是原油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赋存在非烃和沥青质中,依据其极性差异分为碱性与非碱性2种类型。相较于其他组成元素,原油氮同位素的研究非常有限,不同极性含氮组分的氮同位素特征研究更是缺乏。本次研究应用杜马斯燃烧法原理,利用EA-IRM... 氮是原油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赋存在非烃和沥青质中,依据其极性差异分为碱性与非碱性2种类型。相较于其他组成元素,原油氮同位素的研究非常有限,不同极性含氮组分的氮同位素特征研究更是缺乏。本次研究应用杜马斯燃烧法原理,利用EA-IRMS连用技术测定了江汉油田6个原油样品不同极性含氮化合物的δ^(15)N和δ^(13)C。结果表明,不同极性含氮化合物的氮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碱性氮的δ^(15)N为9.7‰~11.8‰,明显轻于非碱性氮(11.4‰~14.5‰),原因可能是2种含氮组分的形成机制不同,碱性氮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δ^(15)值主要受原始母质的影响,而非碱性氮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富集,氮同位素值更重,利用氮同位素有益于进一步明确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演化机制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氮同位素 杜马斯燃烧法 中性氮 碱性氮
下载PDF
中国不同沉积环境的氮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传平 梅博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7-209,共3页
中国不同沉积环境部分原油和干酪根的氮同位素实验分析结果表明 ,氮同位素与沉积环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淡水环境原油的δ15N大致在 0 3 %~ 0 6 %之间 ;咸水和半咸水环境中形成的沉积有机质氮同位素比值最重 ,δ15N普遍在 1%以上 ;... 中国不同沉积环境部分原油和干酪根的氮同位素实验分析结果表明 ,氮同位素与沉积环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淡水环境原油的δ15N大致在 0 3 %~ 0 6 %之间 ;咸水和半咸水环境中形成的沉积有机质氮同位素比值最重 ,δ15N普遍在 1%以上 ;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中有机质及由此生成的原油的δ15N接近 0或小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氮同位素 硫酸消煮法 沉积环境 中国
下载PDF
达尔其油田稠油生物降解有机地化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常俊合 黄元湖 李琚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年第3期8-11,共4页
方法从稠油生物降解宏观及微观特征入手,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对达尔其油田稠油的地化特征及降解序列进行研究。目的分析稠油地化、成因特征及成熟度,为油田今后勘探指明方向。结果稠油宏观上具有饱和烃含量低,饱和烃... 方法从稠油生物降解宏观及微观特征入手,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对达尔其油田稠油的地化特征及降解序列进行研究。目的分析稠油地化、成因特征及成熟度,为油田今后勘探指明方向。结果稠油宏观上具有饱和烃含量低,饱和烃/芳烃比值小的特点;微观上烷烃、芳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且成熟度不高,降解程度较低。结论达尔其油田稠油属低─较低成熟油;稠油的降解程度可划分为三级;今后的勘探方向应以寻找稀油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生物降解 有机地球化学 稠油油藏 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