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reasing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ontent in Milk and Cheese after Supplementing a Blend of Crude Soybean Oil Sediment Combined with Fish Oil to Grazing Dairy Cows
1
作者 Gerardo Antonio Gagliostro Liliana Elisabet Antonacci +5 位作者 Carolina Daiana Pérez Luciana Rossetti Martín Tassone Verónica Frossasco Favio Terreno Alvaro Ugartemendia 《Ope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2020年第3期468-492,共25页
The aim of the work was to improve the healthy value of milk and cheese fatty acids (FA) by feeding a mix of crude soybean oil sediment (CSOS) combined with fish oil (FO) to grazing dairy cows. The CSOS is a by-produc... The aim of the work was to improve the healthy value of milk and cheese fatty acids (FA) by feeding a mix of crude soybean oil sediment (CSOS) combined with fish oil (FO) to grazing dairy cows. The CSOS is a by-product commonly discarded after oil extraction containing 3.3% moisture, 6% total ash and 70.7% oil, locally available, comparatively economic and easy to mix with other feed ingredients. The experiment lasted 55 days from September 30th to November 23th 2018 and was carried out at the dairy farm “Gacef” provider of milk to the dairy industrial plant “Capilla Del Se<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Helvetica, Arial;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241;</span>or” (CDS) located at the Villa María City, Córdoba Province, Argentine. A herd of 80 multiparous Holstein cows producing 24 kg<sup>-1</sup> milk·cow<sup>-1</sup>·day<sup>-1</sup> was used. The cows grazed an alfalfa and an oat pasture that represented about 47% of total dry matter (DM) intake supplemented at 8.5 kg DM·cow<sup>-1</sup>·day<sup>-1</sup> with a total mixed ration (TMR) composed (DM basis) by cracked corn grain (35.18%), whole plant corn silage (31.98%), pelletized soyben meal (17.99%), the CSOS supplement (13.85%) and FO (0.99%). The TMR was supplied by halves after each milking time in groupal feeders yielding 1.4 kg·cow<sup>-1</sup>·day<sup>-1</sup> of the CSOS and 0.1 kg·cow<sup>-1</sup>·day<sup>-1</sup> of FO. Before the start of lipid supplementation, milk samples (5) were obtained from the farm-tank representing the standar or reference milk (Ref-Milk). After 21 days of supplementary lipid supply, additional milk samples (5) were obtained representing the modified milk (Mod-Milk). Milk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lk FA profile. At each time, sufficient quantities of both (Ref- and Mod-Milk) were collected for manufacturing six types of cheese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Student-T test for independent observations. Oil supplementation did not modify (P > 0.05)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ilk. Concentration of butyric acid (C<sub>4:0</sub>) in milk was not affected (P < 0.858). Concentration of total saturated FA (SFAs) in Ref-Milk averaged 58.83 g 100 g<sup>-1</sup> FA and was decreased to 49.67 g 100 g<sup>-1</sup> FA in Mod-Milk (P < 0.0001). Monounsaturated FA (MUFAs) increased (P < 0.001) from 32.03 g 100 g<sup>-1</sup> FA in Ref-Milk to 38.13 g 100 g-1 FA in Mod-Milk (+19.07%) whereas polyunsaturated FA (PUFAs) increased (+36.1%) from 4.71 to 6.41 (P < 0.004). The Mod-Milk showed a significant (P < 0.002) reduction (-15.3% or 5.9 g 100 g<sup>-1</sup> FA) for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the potentially atherogenic fraction of milk FA (C<sub>12:0</sub> to C<sub>16:0</sub>). The atherogenic index (AI) also decreased (P < 0.012) from 1.98 in Ref-Milk to 1.42 in Mod-Milk (-28.4%). Concentration of vaccenic acid (VA, <em>trans</em>-11 C<sub>18:1</sub>) in Mod-Milk averaged 7.77 g 100 g<sup>-1</sup> FA which represented a 162 % increase (P < 0.0001) over that observed in Ref-Milk (2.95 g 100 g<sup>-1</sup>). Concentration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em>cis</em>-9, <em>trans</em>-11 C<sub>18:2</sub>) in Ref-Milk averaged 1.47 g 100 g<sup>-1</sup> FA and showed an important increase (P < 0.002) in the Mod-Milk (3.86 g 100 g<sup>-1</sup> FA, +163%). The omega 6/3 ratio resulted lower (P < 0.012) in the Ref-Milk (2.28) compared to the Mod-Milk (2.83). Milk and cheese FA composition were highly correlated (R2 = 0.99, P < 0.0001). The Mod-Cheeses showed similar results in AI, total concentration of SFAs, MUFAs and PUFAs compared to the milk of origin. Differences in FA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cheeses made with the Ref- and Mod-Milk were equivalent to those described for milks. It is concluded that supplementation with a blend of CSOS supplement and FO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healthy value of dairy products by reducing contents of SFAs, atherogenic FAs and the atherogenicity index with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VA and CLA. Modifications induced in the Mod-Milk were recovered in the Mod-Cheeses. The results obtained may help to reduce saturated fat intake and fight or prevent incidence of non-communicable, cardiovascular and chronic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Supplementation Grazing Dairy Cow Milk Fatty Acids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HEESE Fish oil crude soybean oil Sediment
下载PDF
大豆品种籽粒的油脂组成综合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艺龄 师立松 +5 位作者 刘方 颜硕 张孟茜 牛宁 赵璇 李占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8,共8页
为对大豆种质资源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综合品质表现优异的大豆品种,本研究以173份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结合气相色谱法对大豆的脂肪酸及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73份... 为对大豆种质资源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综合品质表现优异的大豆品种,本研究以173份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结合气相色谱法对大豆的脂肪酸及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73份大豆种质进行划分,并建立大豆油脂品质综合评价的模型。结果表明:参试大豆种质的品质性状间差异较大;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饱和脂肪酸即棕榈酸和硬脂酸分别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与亚麻酸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粗脂肪含量与油酸、亚油酸相关性最大,其中与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2个主成分,建立了大豆油脂品质综合评价的模型,并评价出最优的大豆品种依次为多马卡-托里萨、中兴1号、冀豆3号、高丰1号和商豆1201。最后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73份大豆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Ⅲ类群表现较突出,具体表现为棕榈酸含量最高,油酸含量最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同时油脂品质的综合表现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获得优良油脂品质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脂肪酸 粗脂肪 油脂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辣根过氧化物酶/胆碱氧化酶玻碳电极生物传感器检测人工大豆毛油中磷脂酰胆碱含量
3
作者 王东华 王旭 +4 位作者 王宇婷 高珊 王伟宁 杨福明 于殿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59-265,共7页
将胆碱氧化酶(choline oxidase,ChOx)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固定在以多壁碳纳米管/SnO_(2)/壳聚糖为修饰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上,制备HRP/ChOx双酶GCE生物传感器。在ChOx和HRP添加... 将胆碱氧化酶(choline oxidase,ChOx)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固定在以多壁碳纳米管/SnO_(2)/壳聚糖为修饰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上,制备HRP/ChOx双酶GCE生物传感器。在ChOx和HRP添加量均为2.5 U、pH 7.5的条件下,双酶GCE传感器对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具有明显的电化学响应,PC在10~300 mg/L范围内与还原峰电流呈线性相关,检测限为2 mg/L。利用双酶GCE传感器检测人工大豆毛油中PC的含量,各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均控制在9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4.68%,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相关系数r=0.9929,相关性较好。保存14 d后双酶GCE传感器电流仍为初始电流的98%,说明双酶GCE传感器检测人工大豆毛油中PC含量的稳定性良好,本研究可为植物油脂精炼快速检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碳电极 生物传感器 人工大豆毛油 磷脂酰胆碱 快速检测
下载PDF
磷脂酶A1对大豆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姜碧若 曾裕 +4 位作者 吕光勇 刘鹏飞 邝永燕 李军 毕艳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67-72,共6页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研究磷脂酶A1添加量、柠檬酸溶液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脱胶效果以及中性油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A1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0 mg/100 g油的磷脂酶A1、0.15 mL 45%柠檬酸溶液、50℃脱胶温度...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研究磷脂酶A1添加量、柠檬酸溶液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脱胶效果以及中性油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A1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0 mg/100 g油的磷脂酶A1、0.15 mL 45%柠檬酸溶液、50℃脱胶温度、4 h反应时间。在最佳的脱胶工艺条件下,磷脂酶A1脱胶中性油中含磷量降至0.47 mg/kg,油脂得率(95.55%)高于酸化脱胶中性油的得率(92.94%)。酶法脱胶中性油与毛油的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相比,酶法脱胶中性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变化,甘油酯组成中的甘一酯和甘二酯相对含量减少、甘三酯相对含量增加;与酸化脱胶油脚相比,磷脂酶A1脱胶油脚中溶血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和溶血磷脂酰肌醇)的相对含量增加至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毛油 磷脂酶A1脱胶 含磷量 油脂得率 甘油酯组成 油脚磷脂组成
下载PDF
电场对储藏大豆原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5
作者 邹真 王成龙 +2 位作者 尹丽卿 庞林江 路兴花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6-354,共9页
为研究电场处理对储藏大豆原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为单因素,分析其对油脂过氧化值(POV)的影响,确定最佳电场处理条件。采用GC-MS法和HPLC法测定电场处理对油脂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的影响,并评价电场处理后油... 为研究电场处理对储藏大豆原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为单因素,分析其对油脂过氧化值(POV)的影响,确定最佳电场处理条件。采用GC-MS法和HPLC法测定电场处理对油脂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的影响,并评价电场处理后油脂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电场处理的最佳电场强度为3000 V/m,电场处理时间为3 h。电场处理对油脂内源性抗氧化成分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的保护效果显著,经电场处理的油脂甾醇相对损失抑制率达23.08%,角鲨烯相对损失抑制率达19.99%,对生育酚个体具有不同的损失抑制程度,保护程度由强至弱为δ-生育酚>β-生育酚>α-生育酚>γ-生育酚,其中电场对大豆原油中δ-生育酚的损失抑制率影响明显。电场处理减缓了油脂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能力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的下降速率,保护了油脂的抗氧化能力。电场可抑制油脂的氧化速度,减缓氧化程度,并对油脂内在抗氧化成分损失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油脂的抗氧化能力,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大豆原油 天然抗氧化成分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不同气体气调大豆毛油储藏期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王成龙 邹真 +4 位作者 杨轶天 庞林江 管玉格 路兴花 金建德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4,共8页
以大豆毛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气体(Ar、N_(2)、CO_(2))、不同体积分数(95%、98%)气调储藏过程中主要品质变化规律,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和验证,为毛油安全储藏及品质预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储藏期间N_(2)、Ar、CO_(2)气调油脂... 以大豆毛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气体(Ar、N_(2)、CO_(2))、不同体积分数(95%、98%)气调储藏过程中主要品质变化规律,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和验证,为毛油安全储藏及品质预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储藏期间N_(2)、Ar、CO_(2)气调油脂POV分别比CK显著降低了72.7%~91.5%、74.2%~92.2%和75.7%~89.9%,气调处理抑制POV效果显著,且Ar效果最好,其次为N_(2)和CO_(2);Ar和N_(2)气调抑制AV效果显著,CO_(2)处理则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种气体体积分数98%气调储藏大豆毛油POV和AV不同程度低于体积分数95%。基于POV,运用一级氧化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储藏期预测模型,拟合精度高(R^(2)>0.95),验证效果好,预测储藏期相对误差为8.3%。结合实测和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得出,25、40、50、60℃情况下,CK组储藏期分别为69、38、26、19 d,Ar 98%和N_(2)98%组储藏期分别为155、104、83、66 d和129、92、76、63 d,Ar气调处理对维持大豆毛油储藏品质效果好于N_(2)气调,但差异不显著,且体积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毛油 气体气调 储藏期预测模型
下载PDF
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综合利用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张嗣禹 张硕 +6 位作者 张宏亮 李珮琪 王显立 吴敏 孙承国 何阳 苏华维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36-4049,共14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探究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制备豆粕[对照组(CON组)]、挤压膨化豆粕(E组)、膨化前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组)、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CO组)、膨化...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探究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制备豆粕[对照组(CON组)]、挤压膨化豆粕(E组)、膨化前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组)、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CO组)、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C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豆粕(GE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3%大豆毛油豆粕(GA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CO组)和膨化前加4%葡萄糖和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AO-CO组),共9组样品。通过测定挤出物性质(色差、褐变程度以及纤维和蛋白质组成),探究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美拉德反应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选用3头体重600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安格斯阉牛,采用体外三步法(瘤胃液-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测定挤压膨化后豆粕瘤胃降解特性和瘤胃不可降解蛋白质(RUP)的体外小肠消化率。结果表明:1)挤压膨化后的色差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红度(a*)、黄度(b*)、色差(ΔE)和420 nm吸光度(OD)值相较于CON组显著提高(P<0.05),亮度(L*)值(AO组除外)显著降低(P<0.05)。GAO组294 nm OD值显著低于只添加1种反应物的AO组和GE组(P<0.05),a*和ΔE值显著低于GE组(P<0.05)。除GCO组外,GE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NDICP)含量相较于CON组和其他试验组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的过瘤胃率、体外小肠消化率、体外全消化道消化率以及RUP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含量显著提高(P<0.05)。GE组DM和CP的过瘤胃率以及RUP和IDCP含量(E组除外)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3)体外发酵16 h后,各试验组瘤胃液pH和氨态氮(NH3-N)含量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P<0.05);挤压膨化未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改变了瘤胃液的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其中各试验组瘤胃液中异丁酸、异戊酸和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TBCVF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葡萄糖能够提高挤压膨化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程度,促进豆粕优质蛋白质的过瘤胃而转向小肠消化吸收,但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毛油会抑制挤压膨化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因此,推荐挤压膨化过程中添加葡萄糖来提高膨化效果,且不建议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毛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挤压膨化 挤压膨化豆粕 美拉德反应 葡萄糖 大豆毛油
下载PDF
拉曼光谱结合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大豆原油掺伪的快速判别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冰宁 武彦文 +2 位作者 汪雨 祖文川 陈舜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96-2700,共5页
大豆原油是我国的战略储备物资,然而目前储油市场上频繁出现大豆原油掺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食用油储备安全。基于此,通过大豆原油与部分植物精炼油拉曼谱图的特征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PCA-SVM)模式识别建立了大豆原油是否... 大豆原油是我国的战略储备物资,然而目前储油市场上频繁出现大豆原油掺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食用油储备安全。基于此,通过大豆原油与部分植物精炼油拉曼谱图的特征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PCA-SVM)模式识别建立了大豆原油是否掺伪的快速判别方法。以28个大豆原油、46个精炼油、110个掺伪油的拉曼谱图为模型样本;选择位于780~1 800cm-1波段的谱图,预处理方法同时采用Y轴强度校正、基线校正和谱图归一化法;在此基础上应用PCA法提取特征变量,即以贡献率最高前7个主成分为变量进行SVM分析。SVM校正模型的建立是以随机选取的20个大豆原油和75个掺伪油样组成校正集,以8个大豆原油和35个掺伪油样组成验证集,分别运用并比较四种核函数算法建立的大豆原油SVM分类模型,并采用网格搜索法(grid-search)优化模型的参数,以四种模型的分类性能作为评判标准。结果表明:应用线性核函数算法构建的SVM分类模型可以很好地完成掺伪大豆原油的判别,校正集识别准确率达到100%,预测结果的误判率为0,判别下限为2.5%。结果表明应用拉曼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能够用于大豆原油掺伪的快速鉴别。拉曼光谱简便、快速、无损、几乎没有试剂消耗,适合现场检测,从而为大豆原油的掺伪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备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原油 掺伪 拉曼光谱 模式识别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磷脂酶C用于大豆油脱胶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娇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7,共4页
用磷脂酶C对大豆毛油进行实验室模拟脱胶。研究了pH、反应温度、加水量、加酶量、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对大豆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豆毛油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30 mg/kg,反应温度50℃... 用磷脂酶C对大豆毛油进行实验室模拟脱胶。研究了pH、反应温度、加水量、加酶量、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对大豆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豆毛油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30 mg/kg,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 h,pH 5.0,加水量2%,搅拌速度200 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胶大豆油磷含量为17.8 mg/kg,为大豆油酶法脱胶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C 脱胶 大豆毛油
下载PDF
大豆毛油磷脂组成对磷脂酶A1深度脱胶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俞乐 黄健花 +1 位作者 王兴国 金青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21,共4页
为确保后续精炼的顺利进行,大豆毛油需先进行脱胶处理将含磷量降至10 mg/kg以下。就磷脂酶A1(PLA1,Lecitase Ultra)对22种不同来源大豆毛油的深度脱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毛油的磷脂组成对PLA1深度脱胶效果存在一定影响; P... 为确保后续精炼的顺利进行,大豆毛油需先进行脱胶处理将含磷量降至10 mg/kg以下。就磷脂酶A1(PLA1,Lecitase Ultra)对22种不同来源大豆毛油的深度脱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毛油的磷脂组成对PLA1深度脱胶效果存在一定影响; PA占比与PLA1深度脱胶油含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PC占比与PLA1深度脱胶油含磷量呈显著负相关(p <0. 05),PA与PC的比例与PLA1深度脱胶油含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 PA含量较高、PC含量较低的大豆毛油PLA1深度脱胶效果相对较差;但大多数情况下,PLA1深度脱胶能够使大豆毛油的含磷量降至10 mg/kg以下,满足后续精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毛油 磷脂组成 磷脂酶A1 脱胶
下载PDF
不同来源大豆毛油磷脂组成的核磁检测及磷脂酸含量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俞乐 丛芳 +2 位作者 王兴国 金青哲 姜元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3,共4页
植物毛油中存在一定量以磷脂为主的胶质。为保证后续物理精炼顺利进行,植物毛油需先经过脱胶处理。综合考虑原料产地、加工工艺、生产批次等因素,收集了25种不同大豆毛油,利用31P NMR技术对其进行磷脂组成分析,并研究了毛油中的磷脂酸... 植物毛油中存在一定量以磷脂为主的胶质。为保证后续物理精炼顺利进行,植物毛油需先经过脱胶处理。综合考虑原料产地、加工工艺、生产批次等因素,收集了25种不同大豆毛油,利用31P NMR技术对其进行磷脂组成分析,并研究了毛油中的磷脂酸含量与其他杂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制备的毛油在磷脂组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磷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储藏温度升高,毛油磷脂中磷脂酸占比有一定程度上升;大豆毛油中磷脂酸的含量与金属离子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游离脂肪酸含量(以酸值表示)不存在显著性关联(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毛油 磷脂组成 核磁检测 磷脂酸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大豆原油掺伪定量分析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冰宁 武彦文 +2 位作者 汪雨 祖文川 欧阳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3344-3349,共6页
目的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最小偏二乘法(PLS)建立大豆原油-棕榈油二元掺伪体系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以42个大豆原油、21个精炼油、88个掺伪油的FIIR谱图为模型样本,预处理方法选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 目的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最小偏二乘法(PLS)建立大豆原油-棕榈油二元掺伪体系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以42个大豆原油、21个精炼油、88个掺伪油的FIIR谱图为模型样本,预处理方法选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特征变量,随机选取60个掺伪油样组成校正集,28个掺伪油样组成验证集,以PLS方法建立大豆原油的掺伪定量模型。结果 PCA可将大豆原油及精炼油分成独立的2类。经PCA分析,大豆原油中掺入棕榈油的掺伪检测限为5%。PLS校正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9926,校正误差均方根RMSEC为1.8121。预测模型的R2为0.9823,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CV为2.8189。同时得到的预测结果的偏差在1.3909%~3.1019%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此模型可行。结论 FTIR-PLS模型能够实现大豆原油的掺伪定量分析,分析速度快,能够满足大豆原油入库要求,是一种可行的大豆原油掺伪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原油 棕榈油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鉴别 掺伪分析
下载PDF
分子荧光光谱结合归一化法快速判定大豆原油掺伪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冰宁 武彦文 +5 位作者 曹阳 李庆鹏 祖文川 汪雨 侯敏 陈舜琮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1-135,共5页
本试验通过大豆原油与成品油的荧光谱图的共同差异,结合谱峰归一化建立了无损、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大豆原油掺伪判别方法。该方法采用荧光光度计,固定激发波长360 nm,设定激发狭缝与发射狭缝均为5 nm,收集不同来源大豆原油、成品油及... 本试验通过大豆原油与成品油的荧光谱图的共同差异,结合谱峰归一化建立了无损、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大豆原油掺伪判别方法。该方法采用荧光光度计,固定激发波长360 nm,设定激发狭缝与发射狭缝均为5 nm,收集不同来源大豆原油、成品油及其不同比例掺混油在370~800 nm的发射荧光谱图。由于大豆原油在388、525和676 nm处均有谱峰,而各成品油仅在417 nm处有强峰,使得它们的掺混油在388nm和525 nm的谱峰强度发生明显变化。利用这一特性,本试验设525 nm处峰强为1,定义388 nm与525 nm的峰强比值乘以100为掺伪指数(Ia)。试验表明:大豆原油中掺入了成品油的Ia均超过20。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原油 大豆成品油 分子荧光光谱 掺伪指数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磷脂酶C克隆表达及其脱胶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榛榛 芮丽莲 +2 位作者 梁丽 常明 王兴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共5页
该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基因在大肠杆菌(E.coil BL21(DE3))中进行重组表达。通过发酵优化,最终在30℃条件下,利用0.001 mmol/L IPTG诱导表达10 h,重组酶活达到47.4 U/mL。利用该重组PLC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胶... 该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基因在大肠杆菌(E.coil BL21(DE3))中进行重组表达。通过发酵优化,最终在30℃条件下,利用0.001 mmol/L IPTG诱导表达10 h,重组酶活达到47.4 U/mL。利用该重组PLC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胶处理,确定了最佳脱胶条件为:50℃、1 200 U/kg油、pH 4.7,反应时间2 h,最终可使大豆毛油中磷含量从266 mg/kg降低至3.5 mg/kg,能够完全满足物理精炼要求。金黄色葡萄球菌磷脂酶C的重组表达及其在大豆毛油的脱胶应用为酶法脱胶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C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重组表达 大豆毛油 脱胶
下载PDF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大豆原油掺伪鉴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薇 张婷婷 +6 位作者 邹涛 李冰宁 武彦文 祖文川 汪雨 刘聪 任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2746-2750,共5页
目的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油脂氧化稳定性测试仪(OSI)测试掺伪大豆原油的氧化稳定性(以诱导氧化时间表示),从而建立大豆原油掺伪的分析鉴别方法。方法设定OSI仪的氧化温度为110℃,氧气流量为20 L/h,DSC的氧化温度为110、120、130℃... 目的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油脂氧化稳定性测试仪(OSI)测试掺伪大豆原油的氧化稳定性(以诱导氧化时间表示),从而建立大豆原油掺伪的分析鉴别方法。方法设定OSI仪的氧化温度为110℃,氧气流量为20 L/h,DSC的氧化温度为110、120、130℃,氧气流量为50 m L/min,选择最佳氧化温度。记录各方法的诱导氧化时间。结果 DSC的诱导氧化时间随氧化温度提高不断缩短,确定130℃为DSC方法最佳氧化温度,不同比例掺伪大豆原油的OSI法的诱导氧化时间为320~495 min,DSC法诱导氧化时间为40~80 min。随着掺伪浓度增大,诱导氧化时间不断缩短。OSI法的掺伪检出限为掺伪浓度5%,DSC法的掺伪检出限为掺伪浓度10%。两种方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To(OSI110)=5.2480To(DSC130)+77.6799,r=0.9951。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大豆原油掺伪鉴别,但DSC方法用量小,检测时间短,更适用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原油 掺伪分析 氧化稳定性 差示扫描量热仪 油脂氧化稳定性测试仪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大豆毛油脱胶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谦伟 孟陆丽 刘昭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88-1390,共3页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用超声波进行水化脱胶,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和加水量等因素对大豆油磷脱胶后含量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大豆毛油脱胶工艺的适宜条件为超声功率75 W,温度50℃,加水量为4%,超声时间8 min,在此条件下...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用超声波进行水化脱胶,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和加水量等因素对大豆油磷脱胶后含量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大豆毛油脱胶工艺的适宜条件为超声功率75 W,温度50℃,加水量为4%,超声时间8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大豆毛油磷含量为18.6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毛油 超声波 脱胶
下载PDF
磷脂酶C对大豆原油脱胶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军 杨静媚 +4 位作者 苏沛 姜碧若 杨小平 徐浩宇 毕艳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24,共6页
为了避免传统脱胶方式引起的化学品消耗大、水耗高,而且脱胶油得率低、残磷量高等问题,以大豆原油为原料,采用磷脂酶C对其进行酶法脱胶,考察加酶量、柠檬酸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磷脂脱除和脱胶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C... 为了避免传统脱胶方式引起的化学品消耗大、水耗高,而且脱胶油得率低、残磷量高等问题,以大豆原油为原料,采用磷脂酶C对其进行酶法脱胶,考察加酶量、柠檬酸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磷脂脱除和脱胶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C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0.45 g/mL柠檬酸添加量0.15 mL(100 g原油)、加酶量40 mg/100 g(以油质量计)、脱胶温度50℃、脱胶时间4 h。在最佳条件下,磷脂酶C脱胶油中含磷量降至1.00 mg/kg。酶法脱胶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各脂肪酸相对含量与大豆原油相比无显著差异。与酸化脱胶相比,酶法脱胶油的得率无显著差异,油中甘一酯和甘二酯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0.49、1.15百分点,甘三酯相对含量减少了2.28百分点,油脚中磷脂的组成及各组分相对含量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原油 酶法脱胶 磷脂酶C 含磷量 油脂得率 甘油酯组成
下载PDF
油脂碱炼水洗废水的再利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贞伟 李红玲 +2 位作者 常云鹤 周晓丹 于殿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64,共3页
对油脂碱炼过程中的水洗废水进行再利用研究。将水洗废水经调和处理后,用于大豆毛油脱胶,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脱胶工艺条件为:碱炼水洗废水添加量为油质量的10%,反应时间35 min,脱胶温度75℃,搅拌速度70 r/min。在此条... 对油脂碱炼过程中的水洗废水进行再利用研究。将水洗废水经调和处理后,用于大豆毛油脱胶,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脱胶工艺条件为:碱炼水洗废水添加量为油质量的10%,反应时间35 min,脱胶温度75℃,搅拌速度70 r/min。在此条件下,脱胶油的磷含量为9.6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毛油 水洗废水 再利用
下载PDF
大豆胚芽组成成分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谷利伟 谷文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7-140,共4页
大豆胚芽是一种大宗粮油作物胚芽 ,对其成分的分析研究极少。以比色法 ,HPLC和GC等方法分析了大豆胚芽的组成。结果表明脱脂胚芽中异黄酮和皂甙的含量高达 3 72 %和 4 82 % ,胚芽油中亚麻酸的比例 ( 2 3 7% )明显高于子叶油 ,不皂化物... 大豆胚芽是一种大宗粮油作物胚芽 ,对其成分的分析研究极少。以比色法 ,HPLC和GC等方法分析了大豆胚芽的组成。结果表明脱脂胚芽中异黄酮和皂甙的含量高达 3 72 %和 4 82 % ,胚芽油中亚麻酸的比例 ( 2 3 7% )明显高于子叶油 ,不皂化物的含量为 11 5% ,β -谷甾醇含量达7 2 5% ,磷脂 ( 4 35% )、生育酚 ( 0 4 62 % )的含量均高于子叶油。胚芽的氨基酸组成也与子叶不同。结论 :大豆胚芽中的功能性成分优于小麦胚芽 ,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胚芽 成分 组成 脂质 开发利用
下载PDF
用Aspen Plus模拟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过程中毛油脱溶操作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鑫 于国萍 +1 位作者 杜成亮 吴志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利用反胶束技术萃取大豆蛋白的同时可以提取出大豆毛油,但毛油中含有有机溶剂,它们可以循环回收利用。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获得回收有机溶剂所用脱溶操作的相关工艺参数,该文基于Aspen Plus11.1软件模拟了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过程中毛油的... 利用反胶束技术萃取大豆蛋白的同时可以提取出大豆毛油,但毛油中含有有机溶剂,它们可以循环回收利用。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获得回收有机溶剂所用脱溶操作的相关工艺参数,该文基于Aspen Plus11.1软件模拟了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过程中毛油的脱溶操作。利用Aspen Plus模块化分析功能,对油脂和溶剂的纯度、精馏塔的塔板数、再沸器和冷凝器的热负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减压蒸馏的回流比为0.352,塔顶馏出物流量为10.348kg/h时,油脂和溶剂的纯度分别可以达到98.9%和99.7%,此时再沸器和冷凝器的实际热负荷分别为1398.824W和1626.226W。灵敏度分析模块显示:随着塔板数的增加,油脂和溶剂的浓度分别增大,并确定了最佳塔板数为5。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每年可节约成本127.2万元,并初步探讨了工业化装置设计的技术关键点,以期为工业设计放大脱溶装置提供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设计 工艺 AspenPlus模拟 毛油 脱溶 大豆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