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ronology of the Guyang Granite-Greenstone Terren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1
作者 MA Xudong ZHONG 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499-1500,共2页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is the largest and oldest one among the worldwide cratons. It preserves important imprints of the Earth's early history, including crust formation, stabilization and reworking. The Yins...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is the largest and oldest one among the worldwide cratons. It preserves important imprints of the Earth's early history, including crust formation, stabilization and reworking. The Yinshan Block (YB) constitutes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NCC, and contains extensive exposure of Archean rocks (Fig.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 Cr Geochronology of the Guyang Granite-Greenstone Terren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NCC
下载PDF
Rates of generation and growth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被引量:15
2
作者 Chris Hawkesworth Peter A.Cawood Bruno Dhuime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65-173,共9页
Models for when and how the continental crust was formed are constrained by estimates in the rates o crustal growth. The record of events preserved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is heterogeneous in time with distinctive pe... Models for when and how the continental crust was formed are constrained by estimates in the rates o crustal growth. The record of events preserved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is heterogeneous in time with distinctive peaks and troughs of ages for igneous crystallisation, metamorphism, continental margin and mineralisation. For the most part these are global signatures, and the peaks of ages tend to b associated with periods of increased reworking of pre-existing crust, reflected in the Hf isotope ratios o zircons and their elevated oxygen isotope ratios. Increased crustal reworking is attributed to periods o crustal thickening associated with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continents Magma types similar to those from recent within-plate and subduction related settings appear to hav been generated in different areas at broadly similar times before ~3.0 Ga. It can be difficult to put th results of such detailed case studies into a more global context, but one approach is to consider when plate tectonics became the dominant mechanism involved in the generation of juvenile continental crust The development of crustal growth models for the continental crust are discussed, and a number o models based on different data sets indicate that 65%-70% of the present volume of the continental crus was generated by 3 Ga. Such estimates may represent minimum values, but since ~3 Ga there has been reduction in the rates of growth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This reduction is linked to an increase in th rates at which continental crust is recycled back into the mantle, and not to a reduction in the rates a which continental crust was generated. Plate tectonics results in both the generation of new crust and it destruction along destructive plate margins. Thus, the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at ~3 Ga is taken to reflect the period in which plate tectonics became the dominant mechanism b which new continental crust was gene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curves Rates of crustAL growth TECTONICS
下载PDF
Crustal Growth Rate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a Method of Estimating Mass Equilibrium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3
作者 郑海飞 张本仁 +1 位作者 韩吟文 欧阳建平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4年第3期284-288,共5页
The following equ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the crustal growth rate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mass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ss fra... The following equ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the crustal growth rate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mass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ss fractions of the crust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 are close to the real mass fractions of the crust in the upper mantle and the whole mantle (2-2.5% and 0.5 -0.6%, respectively, Hofmann, 1986), and the discrepancy of the results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at the heterogeneous contribution of the mantle to the crust both in space and in element.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mass of the Archaean crust is only half that of the Proterozoic crust, and the crustal mass remained unchanged from Proterozoic to Paleozoic. suggesting that the plate movement at least started from the Late Proter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生长率 古生代 元率比率 元素富集 中国
下载PDF
共和盆地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启示
4
作者 艾尼卡尔·艾克帕尔 陈岳龙 +1 位作者 梁乾坤 康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4-1020,共17页
为揭示青海共和盆地沉积源区构造活动和地壳演化历史,应用LA-MC-ICP-MS技术,对共和盆地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得出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5组:309~172 Ma、471~368 Ma、943~737 Ma、236... 为揭示青海共和盆地沉积源区构造活动和地壳演化历史,应用LA-MC-ICP-MS技术,对共和盆地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得出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5组:309~172 Ma、471~368 Ma、943~737 Ma、2368~1698 Ma、2543~2453 Ma。结合研究区构造-岩浆事件得出,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碎屑沉积物是西秦岭地块在不同时期提供的结果。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2个主要峰值,约236 Ma和约403 Ma,反映了古特提斯洋和原特提斯洋在不同部分的俯冲导致陆块碰撞,形成强烈岩浆事件的地质记录,碰撞后伸展阶段出现裂谷和新生洋盆。Hf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源区地壳在2.7~1.3 Ga经历了主要增生期,形成现今地壳的84%。ε_(Hf)(t)值为-14.7~+15.0,Hf亏损模式年龄在3.6~0.24Ga范围内,表明源区基底存在古太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约0.5 Ga以来,地壳增长以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为主,并在0.28 Ga左右地壳停止了生长。依据前人公式计算了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碎屑沉积物物源区各时期的重熔/增生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碎屑锆石 U-Pb年龄 LU-HF同位素 大陆地壳生长
下载PDF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埋藏型富钴结壳生长速率初步研究
5
作者 赵斌 何高文 马维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1-103,共3页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海洋演化和古环境信息(任江波等,2013;王彦美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 埋藏型富钴结壳 生长速率
下载PDF
施用粉碎、炭化玉米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影响研究
6
作者 王鹤松 吴慧光 +2 位作者 徐芸 罗亚勇 周立业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4,共6页
探究粉碎、炭化玉米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以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快速恢复。设置施用粉碎、炭化秸秆各5水平,分别测定藓类结皮盖度、结皮层厚度、株高、密度、结皮层干质量,综合评价粉碎、炭化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结... 探究粉碎、炭化玉米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以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快速恢复。设置施用粉碎、炭化秸秆各5水平,分别测定藓类结皮盖度、结皮层厚度、株高、密度、结皮层干质量,综合评价粉碎、炭化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粉碎秸秆比炭化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发育影响更显著;藓类结皮生长特性随施用粉碎秸秆量水平增加呈“低-高-低”变化趋势,且施用水平2(126 g/m^(2))为最优施用水平;藓类结皮生长特性随施用炭化秸秆水平增加呈增长趋势,施用水平5为最优施用水平。本研究条件下,建议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施用126 g/m^(2)粉碎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结皮 生长特性 玉米秸秆 粉碎 炭化
下载PDF
电解锰渣上苔藓结皮对2种草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任军 刘方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4期33-37,44,共6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种类苔藓结皮对电解锰渣上能源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丝瓜藓(Pohlia gedeana)结皮和红蒴真藓(Bryum atrovirens)结皮都能...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种类苔藓结皮对电解锰渣上能源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丝瓜藓(Pohlia gedeana)结皮和红蒴真藓(Bryum atrovirens)结皮都能促进电解锰渣上2种草种子的萌发,南亚丝瓜藓结皮对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影响程度较大,发芽率提高了17.78个百分点,红蒴真藓结皮对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影响程度较大,发芽率提高了34.44个百分点。同时,与对照相比,苔藓结皮促进了能源草幼苗的生长,增加了光合色素的含量,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为能源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综合各项发芽指标、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南亚丝瓜藓结皮对能源草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是锰矿废渣区生态修复理想的生物结皮,黑麦草的抗逆性强于紫花苜蓿,采用南亚丝瓜藓结皮联合黑麦草对锰矿废渣区进行生态修复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能源草 生长 电解锰渣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人工培育苔藓结皮生长特征对浇水间隔期的响应
8
作者 郭海桥 马立博 +4 位作者 张静辉 罗亚勇 王鹤松 贾荣亮 赵鑫宇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53-57,共5页
苔藓结皮是由苔藓、微生物和土壤形成的复合体。所需苔藓种源不足一直是野外工程化生物结皮恢复的瓶颈。土壤水分是限制苔藓结皮繁育的重要因素,分析浇水间隔期对苔藓结皮生长的影响,可为苔藓结皮的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科尔沁沙地... 苔藓结皮是由苔藓、微生物和土壤形成的复合体。所需苔藓种源不足一直是野外工程化生物结皮恢复的瓶颈。土壤水分是限制苔藓结皮繁育的重要因素,分析浇水间隔期对苔藓结皮生长的影响,可为苔藓结皮的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科尔沁沙地开展5个浇水间隔期(每次浇水间隔3 d、5 d、7 d、10 d、15 d)苔藓结皮培育试验,测定苔藓植物的植株高度、植株密度、覆盖度,以及苔藓结皮层的厚度和干重,分析苔藓结皮生长特征对浇水间隔期的响应。结果表明:(1)苔藓结皮具有较强的耐旱性,浇水间隔期5 d条件下苔藓结皮生长状况最优,苔藓植物的植株高度、植株密度、覆盖度以及结皮层的厚度和干重均最大,分别为2.2 mm、12.64株·cm^(-2)、94%、2.6 mm、0.32 g·cm^(-2);苔藓结皮在轻度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特征优于过度湿润环境,其培育和拓殖在干旱半干旱退化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10 d以上的干旱期对苔藓结皮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相比浇水间隔期5 d、15 d的苔藓植物的植株高度、植株密度、覆盖度、结皮层厚度及结皮层干重分别下降59.4%、41.1%、25.5%、43.3%和62.5%。综合考虑结皮生长发育与浇水成本,科尔沁沙地苔藓结皮培育较合理的浇水间隔期为5~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生长特征 覆盖度 结皮层的厚度 浇水间隔期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苔藓结皮土壤中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及促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苗 付建红 +4 位作者 秦新政 王俊 阮文伟 崔凤真 聂慧林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47-57,共11页
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苔藓结皮土壤中分离筛选植物促生菌并阐明其促生特性,对于发掘和应用功能性微生物制剂,促进植被恢复和提升荒漠固沙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富集方法从苔藓生物结皮下0~20 cm土壤中分离可培养微生物。利用选择... 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苔藓结皮土壤中分离筛选植物促生菌并阐明其促生特性,对于发掘和应用功能性微生物制剂,促进植被恢复和提升荒漠固沙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富集方法从苔藓生物结皮下0~20 cm土壤中分离可培养微生物。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具溶磷、产铁载体、分泌吲哚乙酸(IAA)特性的菌株。采用钼锑抗比色法、CAS检测法、Salkowski比色法分别测定菌株溶磷量、产生铁载体的浓度、分泌IAA的含量,并对性能优良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共筛选出促生菌31株,其中溶磷菌31株,产铁载体菌13株,分泌IAA菌28株。菌株LB5WH溶解无机磷能力最强,溶磷量为302.24 mg/L;菌株LB15产铁载体能力最强,产生铁载体的浓度Su值(铁载体活性单位)为85.7%;菌株GA20分泌IAA活性最强,分泌量为15.46 mg/L。菌株LB5WH、LB15同时具有溶磷、产铁载体和分泌IAA活性,菌株GA20具有溶解有机磷、分泌IAA活性。菌株溶解无机磷能力要强于溶解有机磷能力,溶解无机磷菌株的溶磷量与培养液pH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经鉴定,菌株LB5WH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菌株GA20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菌株LB15属于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这三株细菌的促生功能较多,具有进一步开发为微生物肥料的潜能。本研究为丰富荒漠区促生菌资源,进一步深入研究苔藓结皮下土壤-微生物-植物互作的生态调控机制及荒漠植物促生菌的促生机理提供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生物结皮 溶磷菌 产铁载体菌 吲哚乙酸 促生特性
下载PDF
花岗岩类与大陆地壳生长初探——以中国典型造山带花岗岩类岩石的形成为例 被引量:56
10
作者 肖庆辉 邓晋福 +2 位作者 邱瑞照 刘勇 冯艳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4-622,共29页
本文主要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兴蒙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以及华南过铝花岗岩带等花岗岩类形成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大陆内几个造山带的花岗岩类形成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软流圈(对流地幔)... 本文主要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兴蒙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以及华南过铝花岗岩带等花岗岩类形成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大陆内几个造山带的花岗岩类形成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软流圈(对流地幔)的热和物质向大陆的输入(input)是大陆地壳生长和再改造的根本。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再改造(reworking)主要通过岩浆作用完成,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定位是大陆地壳生长的基本过程。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underplating)于大陆地壳底部和内侵(intraplating)于地壳内部,是软流圈注入大陆的基本形式。造山带镁铁质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是致使陆壳总组成为中性火成岩(安山岩和闪长岩,或粗面安山岩和二长岩质的)的主要原因。收缩挤压构造作用使陆壳加厚达≥50km,是诱发镁铁质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必需条件。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时间序列是识别大陆地壳从软流圈地幔中分出,直至最终形成的过程的关键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花岗岩类 地壳生长
下载PDF
新疆北部的两类埃达克岩 被引量:109
11
作者 赵振华 王强 +5 位作者 熊小林 张海祥 牛贺才 许继峰 白正华 乔玉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49-1265,共17页
新疆北部有两类埃达克岩,一是俯冲型,形成于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期(≥320Ma),包括了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高(富)Mg安山岩。第二类埃达克岩是底侵型,形成于中晚二叠世(≤280Ma)。第一类埃达克岩分布于西天山的阿拉套山、博罗科努山... 新疆北部有两类埃达克岩,一是俯冲型,形成于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期(≥320Ma),包括了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高(富)Mg安山岩。第二类埃达克岩是底侵型,形成于中晚二叠世(≤280Ma)。第一类埃达克岩分布于西天山的阿拉套山、博罗科努山,中天山的骆驼沟和巴仑台,东天山的土屋-延东,阿尔泰山陆缘南富蕴-青河南,准噶尔盆地中部陆梁,克拉玛依等地。在阿尔泰陆缘南,苦橄岩与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和高(富)Mg安山岩密切组合。第二类埃达克岩分布于西天山的阿吾拉勒山和东天山的三岔口,未发现富Nb玄武岩和高(富)Mg安山岩组合。俯冲型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和高(富) Mg安山岩的高Sr低Y、Yb、富Eu及高ε_(Nd)(t)(+1.5~+10.0),低(^(87)Sr/^(86)Sr);(<0.7070)的同位素组成,均一致表明其源区物质为洋壳板片,部分为地幔楔、弧前棱柱,产于岛弧环境;而底侵型埃达克岩源于底侵的幔源玄武质物质,形成于后造山环境。两类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点,展示了中亚型造山在本区晚古生代陆壳增生作用的多样性:在增生构造过程上,有洋壳板片的斜俯冲、俯冲板片的撕裂、板片窗、俯冲剥蚀及玄武质物质的底侵作用等;在增生方向上,有洋壳板片的侧向斜俯冲,也有玄武质物质垂向上底侵于壳-幔边界;在增生物质上,有洋壳板片、地幔楔、受地幔楔混染的洋壳板片熔体,弧前棱柱、地幔楔受板片熔体交代后形成熔体及底侵的幔源玄武质物质。与两类埃达克岩有关,尤其是第一类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在本区广泛发育了Cu、Au成矿作用,其中部分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因此,对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的识别及相关Cu、Au成矿作用的找矿勘探应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富Nb玄武岩 富Mg安山岩 陆壳增生 Cu、Au成矿作用 新疆北部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花岗岩类的源岩:地壳生长的时代和方式 被引量:80
12
作者 刘伟 潘小菲 +1 位作者 谢烈文 李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1-460,共20页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Ma)和晚侏罗世末(146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Ma和165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_(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_(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_(Hf)~ε_(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h/^(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_(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Ma的锆石的ε_(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f/^(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下地壳的熔融区间逐渐扩张、卷入熔融的组分不断增多的过程。岩套1花岗岩类是镁质或Ⅰ型花岗岩,岩套2则表现出A型花岗岩以及从典型到不典型的铁质花岗岩的特征。岩套1和岩套2花岗岩类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取决于源岩的性质。岩套1的源岩是相对氧化和含水的洋壳镁铁-超镁铁岩或俯冲增生杂岩;岩套2的源岩则由相对还原和贫水的底侵拉斑玄武岩以及不同分数的俯冲增生杂岩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生长 来自初生岩石的继承锆石/前锆石 洋壳 俯冲增生杂岩 底侵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生长习性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初凤友 孙国胜 +2 位作者 李晓敏 马维林 赵宏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325,共6页
通过对“大洋一号”调查船DY95-10、DY105-11、DY105-12等航次结壳样品和海底摄像照相资料等综合观测分析,从不同角度对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生长习性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富钴结壳可以在海山区的各种岩石上生长发育,... 通过对“大洋一号”调查船DY95-10、DY105-11、DY105-12等航次结壳样品和海底摄像照相资料等综合观测分析,从不同角度对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生长习性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富钴结壳可以在海山区的各种岩石上生长发育,对岩性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载壳岩石类型统计结果与岩石类型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衡有关,而与岩性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结壳生长的厚度除受载壳岩石形成年代、物化环境影响外,与其所经受构造活动的强度和频率也有密切联系。水深可能对结壳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海山在结壳生长后存在移动和升降运动,因此现在海山上的结壳并不存在截然的水深界限。地形对富钴结壳覆盖率、产状、形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海山坡度太缓、太陡均不利于结壳的生长发育;在海山坡度较大处生长的结壳多呈平板状,而在坡度较小处生长的结壳多呈波纹状或枕状;海山的斜坡上生长的多为板状结壳,而在平坦低洼处则有利于砾状结壳、钴结核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海山 富钴结壳 生长习性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性质和地壳增生的Nd、Pb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9
14
作者 许德如 范蔚茗 +1 位作者 梁新权 唐红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基于海南地块各类型岩石的 63个样品Nd和Pb同位素分析数据 ,研究了海南地块元古宙地壳变质基底的时代、特征和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熟度低 ,基底变质岩系的母岩物质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 ,主要形成时代为古... 基于海南地块各类型岩石的 63个样品Nd和Pb同位素分析数据 ,研究了海南地块元古宙地壳变质基底的时代、特征和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熟度低 ,基底变质岩系的母岩物质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 ,主要形成时代为古元古宙晚期—新元古宙 ;不同时代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Nd(t)值和较低的Nd模式年龄 ,主要形成于幔源物质参与下的或含地幔成分较多的初生地壳再循环。地壳增生具幕式增生的特点 ,并在 2 .0Ga、1.7Ga、1.2Ga出现高峰 ;Pb同位素组成既不同于扬子地块又不同于华夏地块 ,介于两地块之间 ,和Nd同位素特征具有一致或耦合关系。结合海南岛地质特征 ,初步认为不能单纯地将海南岛基底理解为华南地块统一南延部分或是华夏古陆的部分 ,可能为不同的构造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变质岩 地壳增生 形成时代 元古宙 海南岛 钕同位素 铅同位素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华杂岩组成及演化 被引量:34
15
作者 第五春荣 刘祥 孙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9-1018,共20页
太华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其组成复杂,记录了几乎所有早前寒武纪各阶段重要的地质事件;此外,由于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太华杂岩对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和基底拼合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科学价值。本... 太华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其组成复杂,记录了几乎所有早前寒武纪各阶段重要的地质事件;此外,由于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太华杂岩对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和基底拼合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科学价值。本文综合已有的岩石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诸多研究工作,得到以下阶段性结论和认识:1)将鲁山地区太华划分为以深成侵入岩为主的片麻岩系和以变质沉积-火山岩为主的表壳岩系;前者形成于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后者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而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中变质深成侵入岩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为中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而其上覆的火山-沉积岩可与鲁山太华杂岩的表壳岩类比,形成时间亦为古元古代晚期。2)中太古代-新太古代(2.91~2.50Ga)为华北克拉通南部大陆最主要的地壳形成时期。提出太华杂岩在太古宙经历了两期明显的地壳生长时间,一期发生在2.85~2.70Ga,以鲁山太华片麻岩系中的深成侵入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代表;另一期发生在~2.50Ga,以小秦岭华山和崤山地区太华杂岩中各类花岗质岩石为代表。3)太华杂岩在所谓的全球陆壳生长"沉寂期(2.45~2.20Ga)"岩浆活动异常发育,推测这一时期的岩石形成于古元古代俯冲-汇聚环境,可能是与华北克拉通南部太古宙陆块和其他陆块汇聚-碰撞相关。4)太华杂岩在古元古代晚期普遍遭受了强烈的变质和变形,其变质程度主体为高角闪岩相,局部可达麻粒岩相,且记录了包含近等温降压退变质片段的顺时针变质作用P-T轨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质演化过程(1.97~1.80Ga),变质作用的时限跨度可达150Myr。5)提出华北克拉通南部曾经为一个统一基底,称之为"南部太古宙地块",此地块形成时间为新太古代末期(~2.5Ga)。该古老陆块经历了如下5个构造-演化阶段:(1)冥古宙-始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2)中太古代-新太古代陆壳快速生长;(3)古元古代早期(~2.3Ga)岩浆活动异常活跃;(4)古元古代(2.30~1.97Ga)陆内拉伸-破裂;和(5)古元古代末期(1.97~1.80Ga)陆块最终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南部太古宙陆块 太华杂岩 太古宙 大陆地壳生长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东段苏家山高Mg埃达克岩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金荣 吴继承 贾志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3,27,共9页
苏家山花岗闪长岩位于北祁连山东段,老虎山弧后盆地残留体北侧,侵入于原奥陶系阴沟群及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在空间分布上与米家山、扁强沟、清凹山、黄家凹山、银硐梁以及东侧南华山花岗岩共同构成长约220km的花岗岩带,沿NW-NWW向... 苏家山花岗闪长岩位于北祁连山东段,老虎山弧后盆地残留体北侧,侵入于原奥陶系阴沟群及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在空间分布上与米家山、扁强沟、清凹山、黄家凹山、银硐梁以及东侧南华山花岗岩共同构成长约220km的花岗岩带,沿NW-NWW向展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苏家山花岗闪长岩富Na贫K,属钙碱性系列;高Sr低Y,Yb,高Mg^#,Ni,Cr,可划归高Mg,Sr低Y型花岗闪长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及HREE,(w(La)/w(Yb))N〉22,δEu轻微负异常;K-Ar同位素年龄为425Ma.结果指示:苏家山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镁埃达克岩的特点,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东段造山作用过程中,滞留在地幔楔中的老虎山弧后盆地俯冲板片发生部分熔融,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而形成.与此同时,阿拉善古陆南缘也卷入了造山作用,埃达克岩浆作用使陆壳在垂向上得以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镁埃达克岩 板片熔融 地壳生长 北祁连山东段 苏家山
下载PDF
西天山特克斯北中酸性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志敏 赵振华 熊小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45-2157,共13页
新疆西天山特克斯县城北部伊特公路沿线和库勒萨依出露大量中酸性火成岩,伊特公路沿线为石英钠长斑岩,库勒萨依为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前者为典型的岛(陆)弧带火成岩,而后者具有埃达克岩的成... 新疆西天山特克斯县城北部伊特公路沿线和库勒萨依出露大量中酸性火成岩,伊特公路沿线为石英钠长斑岩,库勒萨依为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前者为典型的岛(陆)弧带火成岩,而后者具有埃达克岩的成分特征,两者均为古亚洲洋壳在俯冲过程中岩浆活动的产物。早先俯冲的较冷洋壳板片在深处脱水诱发上覆地幔楔熔融,熔体上升并经历壳幔相互作用等过程引发伊特公路一带弧岩浆活动;由于洋壳持续俯冲,后来新形成的靠近洋脊的年轻板片由于高热在较浅处直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浆,并上侵至库勒萨依一带。库勒萨依斑岩体SIMS锆石U-Pb年龄为342.5±2.3Ma,属于早石炭世。两组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古亚洲洋(南天山洋)在早石炭世还未完全闭合,洋壳向北的持续俯冲过程造成伊犁-中天山板块南缘广泛的岩浆活动,此时西天山陆壳增生方式主要为侧向增生,增生物质主要为洋壳板片(埃达克岩)和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火成岩 埃达克岩 锆石U-PB年龄 地壳增生 西天山
下载PDF
桂北地区丹洲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寇彩化 刘燕学 +2 位作者 李廷栋 黄河 张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93-1406,共14页
桂北丹洲群顶部拱洞组粉砂岩的碎屑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Th/U(0.2~2.4)值显示,它们均为岩浆成因的锆石。锆石^(206)Pb/^(238)Pb年龄分布在730~769Ma和771~850Ma之间,这些锆石的Hf同位素成分范围较大,ε_(Hf)(t)值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 桂北丹洲群顶部拱洞组粉砂岩的碎屑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Th/U(0.2~2.4)值显示,它们均为岩浆成因的锆石。锆石^(206)Pb/^(238)Pb年龄分布在730~769Ma和771~850Ma之间,这些锆石的Hf同位素成分范围较大,ε_(Hf)(t)值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8.4~11.4和1020~2812Ma。此外,样品中还有一些年龄较老的锆石颗粒,^(207)Pb/^(206)Pb年龄为1910~3140Ma,ε_(Hf)(t)值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3.6~3.4和2740~3635Ma。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桂北丹洲群拱洞组沉积年龄小于等于706±10Ma,物源主要由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岩组成,也有少量太古宙岩浆岩的加入。推测中国华南地区存在对应于Rodinia超大陆聚合相关的格林威尔运动的响应。根据已测锆石的ε_(Hf)(t)值和Hf二阶段模式年龄推断,研究区地壳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1)3.64~3.25Ga,初生地壳出现在3.64Ga;(2)2.98~2.37Ga;(3)2.19~1.28Ga,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北丹洲群 碎屑锆石LA-ICP-MSU-Pb定年 HF同位素 RODINIA超大陆 地壳生长
下载PDF
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铁锰结壳生物地层、生长年代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9
19
作者 程振波 石学法 +6 位作者 苏新 陈志华 吴永华 李小艳 鞠小华 杨永亮 石丰登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2-430,共9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M1-1,M2-1铁锰结壳样品超微化石的分析,在Ⅱ+Ⅲ层结壳层中发现了中新世以来的超微化石种类H.carteri,C.leptoporus和G.oceanica。据此,把Ⅱ+Ⅲ层结壳归属于第3个形成期中新世-更新世发育的结壳,相当于Halbach...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M1-1,M2-1铁锰结壳样品超微化石的分析,在Ⅱ+Ⅲ层结壳层中发现了中新世以来的超微化石种类H.carteri,C.leptoporus和G.oceanica。据此,把Ⅱ+Ⅲ层结壳归属于第3个形成期中新世-更新世发育的结壳,相当于Halbach等人提出的年青世代层。Ⅰ层内钙质超微化石的缺失可能与白垩纪末期碳酸盐补偿深度的骤然变化有关。冷的、富氧的南极底层水不仅为结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氧化环境,而且造成了广阔的区域性的沉积间断,从而为结壳提供了生长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哲伦海山 铁锰结壳 超微化石 生长年代
下载PDF
南秦岭前寒武纪岩浆构造事件与地壳生长 被引量:13
20
作者 董云鹏 赵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前寒武纪构造体制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当前南秦岭构造带研究的薄弱环节 ,利用南秦岭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岩浆 -构造事件 ,尤其是记录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的岩浆构造事件 ,对南秦岭前寒武纪地质体、岩浆活... 前寒武纪构造体制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当前南秦岭构造带研究的薄弱环节 ,利用南秦岭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岩浆 -构造事件 ,尤其是记录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的岩浆构造事件 ,对南秦岭前寒武纪地质体、岩浆活动、构造事件的组成、特征与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南秦岭太古代类似于华北太古代地幔的特征 ;元古代地幔则发生了先亏损后富集的演化 ;其中 ,8~ 9亿年南秦岭发生了急剧的地壳生长事件 ,并以垂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前寒武纪 地壳生长 岩浆活动 构造事件 同位素年代学 Rodinia拼接 地幔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