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香菇栽培“沃泔法”新探
1
作者 梁诸英 刘明慧 陈雨佳 《食药用菌》 202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关于历史上“沃泔法”在香菇栽培中的运用,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致。相关史料揭示,民国时期(1912—1949年)多地香菇栽培仍采用了沃泔法,这是对此前沃泔法栽培香菇技术的传承。结合“泔水”在其他作物种植中具有提供养分的作用,可以认为,“... 关于历史上“沃泔法”在香菇栽培中的运用,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致。相关史料揭示,民国时期(1912—1949年)多地香菇栽培仍采用了沃泔法,这是对此前沃泔法栽培香菇技术的传承。结合“泔水”在其他作物种植中具有提供养分的作用,可以认为,“沃泔法”是能够促进香菇生长的实践技术经验积累,民国时期香菇栽培过程中不存在米泔浇淋步骤的观点不完全符合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泔法 香菇栽培史 农业史 食用菌 民国时期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 被引量:32
2
作者 谷茂 马慧英 薛世明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7-81,共5页
对中国地方志记载的分析表明:川、鄂、陕、甘交界的山区是马铃薯的最早输入地和栽培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形成西南马铃薯主产区;从马铃薯名称的演变可说明中国马铃薯栽培走向成熟的过程,及以晋北为中心的华北马铃薯主产区和东... 对中国地方志记载的分析表明:川、鄂、陕、甘交界的山区是马铃薯的最早输入地和栽培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形成西南马铃薯主产区;从马铃薯名称的演变可说明中国马铃薯栽培走向成熟的过程,及以晋北为中心的华北马铃薯主产区和东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形成;论证了台湾和闽粤沿海不是中国马铃薯最早或较早输入地的观点;讨论了研究中国马铃薯栽培史存在的3个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史 农史研究 中国
下载PDF
民间台账挖掘利用与党史国史研究的深化——以集体化时期乡村民间台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海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0-168,共9页
乡村台账属于民间历史文献。相较于传统民间文献,当代民间文献研究因起步晚而存在一些不足。集体化时期乡村民间台账,形式自成体系,可分为“备查账”与“备忘账”。抢救当代民间台账,立足其系统、源流与语境的挖掘利用,将广袤农村看似... 乡村台账属于民间历史文献。相较于传统民间文献,当代民间文献研究因起步晚而存在一些不足。集体化时期乡村民间台账,形式自成体系,可分为“备查账”与“备忘账”。抢救当代民间台账,立足其系统、源流与语境的挖掘利用,将广袤农村看似没有多大意义的日常生活,链接纳入上下交汇的政治文化空间;在推进农业集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时,也是对乡村财政史、新中国经济史乃至党的基层治理研究的一种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献 乡村台账 农业集体化 党史国史研究
下载PDF
农业研学旅游须重视“当下体验”与“历史穿越”的互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菊连 李永安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47-51,共5页
研学旅游是科普实践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了强化教育受众的实践能力,突破课堂空间局限和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以旅游(旅行)为手段的教育实践活动。鉴于农业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第一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农业研学旅游是研学... 研学旅游是科普实践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了强化教育受众的实践能力,突破课堂空间局限和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以旅游(旅行)为手段的教育实践活动。鉴于农业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第一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农业研学旅游是研学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在中国,当前可提供的农业研学旅游产品或农业研学旅游设计主题,重于“当下”的体验而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和科学的灵动感的“时空穿越”性。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和科技史可以抽象化为生产工具的发展史,在农业研学旅游目的地设置不同时代农具的陈列和展示,对于研学过程中教育受众实现“当下”体验与“历史穿越”的互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普教育实践 农业旅游 研学旅游 农业科技史 农业生产工具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