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Can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A Case Study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Gaomin Temple Section of Yangzhou 被引量:1
1
作者 FENG Xinyu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6期77-80,85,共5页
The Grand Canal is the cultural source of Yangzhou'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nal culture a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image of Yangzhou, building cultural brands, and enhanc... The Grand Canal is the cultural source of Yangzhou'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nal culture a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image of Yangzhou, building cultural brands, and enhanc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Taking the canal in the Gaomin Temple section of Yangzhou for example,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regional canal culture and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Gaomin Temple, and explored the uniqu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de of the important landscape node of the can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section, this study concluded corresponding cultural orientation content and direction, and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deas of reg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brands in the canal city of Yang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d canal Gaomin TEMPL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Spatial Quality of the Greenway on the Tonghui River in Beijing
2
作者 ZHENG Keying SUN Shua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This study organi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the Tonghui River.The spaces along the Tonghui River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farmland,suburban areas,urban residential areas,and urb... This study organi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the Tonghui River.The spaces along the Tonghui River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farmland,suburban areas,urban residential areas,and urban center areas.Spati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Baidu Street View images,with a focus on evaluating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Nega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use of cultural heritage were analyzed,such as poor appearance of buildings and low accessi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along the Tonghui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water system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下载PD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ree Cities along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n China
3
作者 ZHANG Shuying YU Wenting +2 位作者 CUI Jiasheng LIU Jiaming CHAN Chung-shing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4期1039-1053,共15页
The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closely linked to heritage management.Using the 1800 km long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com... The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closely linked to heritage management.Using the 1800 km long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compared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ourism businesses in Beijing,Liaocheng,and Yangzhou at three time points(2010,2015,and 2019)via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Next,a Geo-detector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The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growth regardless of the quantity or agglomeration degree from 2010 to 2019,and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expans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canal.Moreover,the explanatory powers of factors related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nal resources are obviously stronger than thos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ffer theoretical construc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nd other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industry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Geo-detector
原文传递
多维空间视角下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明 李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28-37,共10页
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先后进入建设关键期,如何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多维空间视角比较研究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高质量推进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尝试分别从地理空间... 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先后进入建设关键期,如何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多维空间视角比较研究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高质量推进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尝试分别从地理空间、文化空间、文化认同“想象空间”视角对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利用地理空间特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路,在总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空间建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空间建构思路,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想象空间”视角提出了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需要重点建构的“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地理空间 文化空间 “想象空间”
下载PDF
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时空演进与发展路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崇献 孙静 +1 位作者 张嘉豪 牛佳鑫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6期935-945,共11页
推动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有效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文旅商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大运河沿线省市2012-2020年文旅商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空间演化特征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大运河... 推动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有效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文旅商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大运河沿线省市2012-2020年文旅商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空间演化特征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融合水平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文旅商融合水平不同,且具有空间集聚性;在政策保障基础上及文旅商相关因素影响下,文旅商产业通过交叉、渗透和重组,从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文旅商产业综合体。因此,应采取差异化文旅商融合发展策略,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基础,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沿线省市形成全域统筹、区域协同的文旅商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大运河沿线省市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沿线省市 文旅商融合 耦合协调 时空演进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基因在沉浸体验空间中的智能转译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心渊 韦雨君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4,I0005,共7页
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不仅是保障首都漕粮供应的经济生命线,更沉淀了京城地区亟待挖掘、开发、传承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基于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文化遗产实景游戏项目实践,构建大运河文化基因谱系并梳理不同基因类型的应用原则,... 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不仅是保障首都漕粮供应的经济生命线,更沉淀了京城地区亟待挖掘、开发、传承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基于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文化遗产实景游戏项目实践,构建大运河文化基因谱系并梳理不同基因类型的应用原则,阐述大运河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和混合基因在项目中所采取的应用策略。最后从感官沉浸体验、视觉奇观体验、具身参与体验和叙事情境体验四个方面,论述数字技术手段如何塑造通州大运河文旅景区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完成对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智能数字化转译。在数智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旨在为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创新视角和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智能转译 大运河 沉浸体验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传说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铸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卫华 孙佳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8,共11页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包涵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华文化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的大规模航运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和精神品格的载体。中国大运...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包涵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华文化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的大规模航运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和精神品格的载体。中国大运河的传说叙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享的文化传统与共识的价值观念,表达了运河流域民众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生成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也提供了阐释大运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渊源与文化关系的民间视角。传说的传承,是民众唤醒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过程。在挖掘传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空间体系建构和文艺创作等途径,实现大运河民间传说的当代传承与活化利用,发挥其在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与记忆延续方面的文化功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民间传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活化路径
下载PDF
大运河苏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现状——以宿迁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建彦 纪峰 《市场周刊》 2024年第1期45-48,132,共5页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带动了全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运河苏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现状,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宿迁市,运用...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带动了全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运河苏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现状,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宿迁市,运用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等方法,详细梳理了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总体而言,大运河苏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工作机制不健全、专项保护资金缺乏、数字化传播手段单一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苏北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传承
下载PDF
以文旅融合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流通供应链完善的策略研究——以京津冀运河段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群芳 杨雨昕 《供应链管理》 2024年第3期79-96,共18页
2020年我国发布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相关城市发展以及有关产业更新提供了思路,运河沿线的商流在逐渐恢复和壮大。京津冀作为大运河主要流经区域,对运河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以京津冀运... 2020年我国发布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相关城市发展以及有关产业更新提供了思路,运河沿线的商流在逐渐恢复和壮大。京津冀作为大运河主要流经区域,对运河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以京津冀运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京津冀运河段文旅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以文旅融合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流通供应链完善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 流通供应链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古街巷文化空间保护和重构策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解爱华 陈翠云 梁美清 《建设科技》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本文通过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案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地“非遗”资源的保护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出了基于传统建筑保护和陈列展示空间建设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策略以及围绕点状、线性... 本文通过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案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地“非遗”资源的保护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出了基于传统建筑保护和陈列展示空间建设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策略以及围绕点状、线性和区块文化空间构建的重构策略,旨在促进“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为当地非遗产业规划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保护与重构 运河古街巷
下载PDF
无锡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11
作者 梁峰 于英鹏 +1 位作者 牛文蕾 吴小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文化遗产具有普遍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及特殊的经济和思想价值。基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大运河无锡段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赋存情况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发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内容阐释挖掘不够,价值传播指... 文化遗产具有普遍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及特殊的经济和思想价值。基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大运河无锡段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赋存情况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发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内容阐释挖掘不够,价值传播指向模糊;遗产存在诸多历史断点,难以展现文化全貌;遗产地理空间分散,难以连片成面开发;以静态静物展示为主,缺乏沉浸式场景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维度,建议加强内容挖掘、关注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文化遗产时空连续性,构建场景化主题、开发沉浸式体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 无锡 文化遗产保护 价值
下载PDF
大运河的文化标识价值及其立法保护
12
作者 周刚志 孙徐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连通五大水系、促进区域交流、助力民族融合”等政治文化理念。当前...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连通五大水系、促进区域交流、助力民族融合”等政治文化理念。当前,我国大运河相关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立法和大运河水利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地方立法。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国应适时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法”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条例”,以弘扬大运河的“中华文化标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遗产 立法
下载PDF
基于声景偏好的运河文化带声景质量优化研究——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例
13
作者 张一 崔建周 《旅游导刊》 2024年第1期82-103,共22页
声景观对遗产地、生态环境、公共游憩空间均有重要作用,运河文化带是涉及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游憩利用的多重复合空间,因此研究运河文化带的声景观实属必要。本文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案例进行问卷调查,探索人们对于运河声景观的偏好模式... 声景观对遗产地、生态环境、公共游憩空间均有重要作用,运河文化带是涉及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游憩利用的多重复合空间,因此研究运河文化带的声景观实属必要。本文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案例进行问卷调查,探索人们对于运河声景观的偏好模式,并结合P-F模型分析,提出声景质量改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于运河声景观的偏好呈现出特殊模式,最喜爱运河特征声,其次是运河生活声,最厌恶扰民声;对体现运河文化、具体河段地方特色的特征性声音的偏好程度高于对非特征性声音的偏好;对反映历史怀旧声音的偏好程度高于对反映当下生活声音的偏好;特殊偏好模式的形成源于人们对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对运河记忆的建构;年龄、是否当地居民、游览频率也会对运河声景观的偏好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因此,相关管理者应深挖和再现运河特征声,改善运河生活声,并对具体声音元素进行正向或负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声景偏好 声景质量 声景质量测评模型
下载PDF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再赋能大运河文化生命力的路径研究
14
作者 单凯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活”的、“发展”的、体现城市性和人民性的文化。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在沿线传统城市、村落形成过程中“滋生”、兴旺。近年来,大运河的遗产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大运河功能与价值的延伸与转化。推动大运... 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活”的、“发展”的、体现城市性和人民性的文化。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在沿线传统城市、村落形成过程中“滋生”、兴旺。近年来,大运河的遗产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大运河功能与价值的延伸与转化。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注重大运河文化的整体性,又要突出沿线城市河段的文化地域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分析了城市发展对大运河文化孕育与演进的价值所在,进而梳理出大运河文化中所包含的三类文化生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与沿线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不仅仅体现在大运河对城市文化的单向赋能,同样体现在城市发展对大运河文化生命力的再赋能。来自京杭大运河重要河段之杭州余杭塘河的实证研究显示,可以通过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实现对大运河文化的自然生命力、经济生命力、人文生命力等诸要素的再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现代城市 文化生命力 再赋能 余杭塘河
下载PDF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路研究——产品、服务与产业视角
15
作者 任唤麟 秦素贞 解华顶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以及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有新的进路。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遗产文化旅游价值未充分开发利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以及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有新的进路。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遗产文化旅游价值未充分开发利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专项规划等问题,从产品、服务与产业视角对其进路进行研究,提出应构建复合旅游体验廊道、推出一批独特体验产品,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塑造特色品牌体系,增强文旅服务功能、构建线上互联平台,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等,全面发力,共同推进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安徽段 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 进路
下载PDF
论沈括对运河文化的贡献
16
作者 孙洪军 袁玮 周楚悦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4期22-27,共6页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定居镇江梦溪园,编写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巨著《梦溪笔谈》,记录运河科技成果,记载地方官员足谋善断的历史故事。沈括还构筑了梦溪园、记录金山寺藏宝、复刻了《禹迹图》等。
关键词 沈括 大运河 科技文化 镇江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理论与场景应用研究
17
作者 李鑫 曲永欣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61-66,82,共7页
数智化背景下,数字孪生理念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解读与传播的创新。通过比较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文化遗产元宇宙中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使能技术以及应用框架,分析文化遗产数... 数智化背景下,数字孪生理念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解读与传播的创新。通过比较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文化遗产元宇宙中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使能技术以及应用框架,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的理论内涵。面向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提出具体框架和实施策略,并对其所需的支撑条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孪生 元宇宙 大运河 数字文旅
下载PDF
认同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运河水文化传播研究
18
作者 张杰 王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17,共7页
水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为构建积极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基础和动力。新时代水文化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当前复杂传播环境下,水文化传播也面临困境。本研究基于认同理论... 水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为构建积极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基础和动力。新时代水文化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当前复杂传播环境下,水文化传播也面临困境。本研究基于认同理论,从传播学视阈考察大运河文化传播实践,对现阶段水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其在传播话语权、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个方面存在现实困境。为打破这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应以人民为中心,优化话语权结构;构建积极认同,优化传播内容;顺应融合趋势,优化传播渠道。本文可为大运河保护与传承、水文化有效传播提供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水文化 认同理论 认同建构 传播困境
下载PDF
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研究
19
作者 张红侠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3期79-89,共11页
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要在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目标的前提下,立足大运河这个线性的复杂时空体系载体,厘清法治短板,推动全流域、跨地区、多部门的协同立法、协同... 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要在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目标的前提下,立足大运河这个线性的复杂时空体系载体,厘清法治短板,推动全流域、跨地区、多部门的协同立法、协同执法、协同司法,保障实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国家文化公园 治理法治化 协同治理
下载PDF
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困境与路径
20
作者 韩海浪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大运河文化及其研究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运河文化研究明显滞后,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重视和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推进。就研究路径而言,有必要立足历史事实,稳固研究基础,这也是大运河... 大运河文化及其研究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运河文化研究明显滞后,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重视和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推进。就研究路径而言,有必要立足历史事实,稳固研究基础,这也是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前提;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上借鉴考古学、测绘学等学科的最新技术尽可能地进行拓展与创新,尤其是要重视田野调查;有必要在研究内容上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的凝炼和升华,并将其确立为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文化研究 困境 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