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new compounds from the stem of Vernonia cumingiana 被引量:1
1
作者 Mao Rong Suo Jun Shan Yang Ze Sheng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0-182,共3页
Two new compounds vemonioside S and vemoniether 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tem of Vernonia cumingiana,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evidences.
关键词 Vernonia cumingiana Vernonioside S Vernoniether S
下载PD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s of 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 被引量:2
2
作者 Qing-Hua LIU Jing-Quan YUAN +1 位作者 Mao-Rong SUO Jun-Shan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8期1016-1020,共5页
To search for new and bio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 new steroidal saponin, named vernonioside G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 (Compositae). The struc... To search for new and bio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 new steroidal saponin, named vernonioside G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 (Compositae). The structure of vernonioside G was elucidated using spectral methods, particularly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new compound, eight known compounds were also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roots of V. cumingiana, among which, VE-1 (2) and 24-methylenelanost-9(11)- en-3β-ol acetate (3) were assigned NMR data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ound 3 was obtained as a natural product from a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AE steroidal saponin Vernonia cumingiana vernonioside G.
原文传递
发痧藤的生药鉴别
3
作者 屈信成 李文琪 +2 位作者 蒋珍藕 韦贵元 胡琦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12期23-24,29,共3页
目的:对发痧藤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进行生药学研究,为其鉴定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鉴别的方法。结果:发痧藤在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方面具明显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发痧藤的鉴别及应用有意义。
关键词 发痧藤 性状 显微 薄层色谱
下载PDF
毒根斑鸠菊中的一个新倍半萜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盈盈 王开明 +2 位作者 周凤玲 周晓娅 钟惠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16-221,共6页
为了更好的研究毒根斑鸠菊(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叶茎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测定,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毒根斑鸠菊叶茎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学技术(^(1)H NMR、^(13)C NMR、HMBC、HMQC等)及X-射线... 为了更好的研究毒根斑鸠菊(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叶茎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测定,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毒根斑鸠菊叶茎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学技术(^(1)H NMR、^(13)C NMR、HMBC、HMQC等)及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并根据其理化性质鉴定了七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vernone A(1)、α-波甾醇(2)、β-谷甾醇(3)、芹菜素(4)、柽柳素(5)、羊齿烯醇(6)、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7)。化合物4~7为首次从毒根斑鸠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分得的单体化合物Vernone A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vernone A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杆菌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表现出明显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根斑鸠菊 倍半萜 抑菌活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毒根斑鸠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于瑞同 刘梨萍 钟惠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11-13,共3页
为了研究毒根斑鸠菊(VernoniacumingianaBenth)叶茎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毒根斑鸠菊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EI-MS,ESI-MS,1HNMR,13CNMR)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分别为α-波甾醇(... 为了研究毒根斑鸠菊(VernoniacumingianaBenth)叶茎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毒根斑鸠菊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EI-MS,ESI-MS,1HNMR,13CNMR)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分别为α-波甾醇(1)β-谷甾醇(2)、羊齿烯醇(3)、柽柳素(4)、芹菜素(5)、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6)。其中(3)-(6)为首次从毒根斑鸠菊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根斑鸠菊 叶茎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毒根斑鸠菊花枝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6
作者 贾紫菲 王盈盈 +3 位作者 王开明 李霄 白瑶 周凤玲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10-314,共5页
目的对毒根斑鸠菊花枝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最优选择。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以及提取时间对毒根斑鸠菊花枝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超声波功率540W、温度70℃、乙醇... 目的对毒根斑鸠菊花枝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最优选择。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以及提取时间对毒根斑鸠菊花枝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超声波功率540W、温度70℃、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g/m L、提取时间70min为最佳提取条件。在此条件下,毒根斑鸠菊花枝提取总黄酮含量为81.59 mg·g~(-1)。结论本研究优化了毒根斑鸠菊花枝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该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提取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根斑鸠菊 正交试验 总黄酮
下载PDF
毒根斑鸠菊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静 丁广治 庾石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21-1424,共4页
目的:研究毒根斑鸠菊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NMR等谱学方法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毒根斑鸠菊茎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 目的:研究毒根斑鸠菊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NMR等谱学方法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毒根斑鸠菊茎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1),3,4-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2),3,4-二咖啡酰基奎尼酸乙酯(3),3,4,5-三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4),豆甾醇(5),α-菠甾醇(6),β-谷甾醇(7),24-亚甲基-羊毛甾烷-9(11)-烯-3β-乙酯(8),没食子酸乙酯(9),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毒根斑鸠菊 咖啡酰基奎尼酸酯 甾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