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dominant diseas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ology
1
作者 Wei-Jing Fan Jin-Xi Wang +2 位作者 Xiao-Ming Hu Ren-Yan Huang Guo-Bin Li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0年第3期10-15,共6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sear...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Search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databases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and mak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types, distribution, indications and dominant diseases, the number of cases, clinical efficiency,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operation sites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s. Results: A total of 311 articles were included. There are 40 indication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at this stage. The dominant diseases are psoriasis, asthma, facial paralysis, rhinitis, neurodermatitis, facial neuritis, chloasma, acne, migraine and insomnia.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ridian theory.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theoretical and basic studies, the quality of relevant clinical studies is low, and the writing standard of research reports is inadequate. Conclusion: At present, the indic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are extensive, and the dominant diseases are concentrated, with dermatological diseases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as the main disease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increas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basic research,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meridian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and standard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the writing of rep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cutTING therapy DOMINANT DISEASES Data Mining
下载PDF
Motor Response of Mirror Therapy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Extensor Mechanism Caused by Glass Cut Injury
2
作者 Maha Farhina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2年第8期273-279,共7页
Treatment by mirror therapy (MT) restores motion in injured limbs without invasive procedures. This process is widely accepted for rehabilitating patients with phantom limb pain, stroke victims, or patients who need t... Treatment by mirror therapy (MT) restores motion in injured limbs without invasive procedures. This process is widely accepted for rehabilitating patients with phantom limb pain, stroke victims, or patients who need therapy after nerve damage. The procedure is specifically useful in restoring motion to the hand after surgical repairs to the extensor muscle and tendons. Mirror therapy rewires the brain by making the restored limb remember hand motions by observing the motions of a normal hand. The concept of a mirror image is that the movement of the uninjured arm forms the illusion of the same movement in the affected arm. Efforts to repeat hand movements elicit the same reaction in the affected hand in what is referred to as Hebbian learning. This case study evaluated MT’s effectiveness in motion restoration after a glass injury. This case study showed restoration of normal hand motions in a patient following surgery to repair a glass cut to the arm. Surgery repaired the lacerated extensor tendon and radial nerve. The muscle belly was repaired, and a graft fixed the nerve gap. Once the arm healed, the patient underwent rehabilitation in mirror therapy to restore normal function in his hand. After conducting mirror therapy, the pain was eliminated, and the patient restored normal function of moving the hand and finger extension. In addition, the therapy could be conducted at home without needing a professional. The effectiveness of mirror therapy was seen in the functional restoration of hand and finger movement. The process is also less complicated as it can be performed at h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ror therapy Glass cut Injury Neuro-Musculoskeletal Extensor Tendon Injury Extensor Muscles
下载PDF
Endoscopic incisional therapy for benign esophageal strictures: Technique and results 被引量:16
3
作者 Jayanta Samanta Narendra Dhaka +1 位作者 Saroj Kant Sinha Rakesh Kochha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5年第19期1318-1326,共9页
Benign esophageal strictures refractory to the conventional balloon or bougie dilatation may be subjected to various adjunctive modes of therapy, one of them being endoscopic incisional therapy(EIT). A proper delineat... Benign esophageal strictures refractory to the conventional balloon or bougie dilatation may be subjected to various adjunctive modes of therapy, one of them being endoscopic incisional therapy(EIT). A proper delineation of the stricture anatomy is a prerequisite. A host of electrocautery and mechanical devices may be used, the most common being the use of needle knife, either standard or insulated tip. The technique entails 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 off of the stenotic rim. Adjunctive therapies, to prevent re-stenosis, such as balloon dilatation, oral or intralesional steroids or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can be used. The common strictures where E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are Schatzki's rings(SR) and anastomotic strictures(AS). Short segment strictures(< 1 cm) have been found to have the best outcome. When compared with routine balloon dilatation, EIT has equivalent results in treatment na?ve cases but better long term outcome in refractory cases. Anecdotal reports of its use in other types of strictures have been noted. Post procedure complications of EIT are mild and comparable to dilatation therapy. As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incisional therapy can be used for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AS and SR with relatively short stenosis(< 1 cm) with good safety profile and acceptable long term pat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INCISIONAL therapy Esophagealstrictures Anastomotic STRICTURES NEEDLE KNIFE Radialincision and cutting
下载PDF
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关键技术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艳 张勤修 +2 位作者 蒋路云 刘洋 吴濛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究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关键技术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3月2日至2020年5月30日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接受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的85例A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 目的:探究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关键技术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3月2日至2020年5月30日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接受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的85例A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3例,年龄(35.74±10.24)岁。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不同割治部位、割治方向、割治深度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的疗效。进一步采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含量,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用Western blot、qPCR检测治疗前后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量。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丘联合下鼻甲割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鼻丘割治和单纯下鼻甲割治(P<0.05)。鼻丘割治的3个方向疗效没有差异。下鼻甲割治深度达骨质层,明显优于黏膜和黏膜下;ELISA实验表明治疗后的AR患者IFN-γ(t=6.069,P<0.001)含量明显上升,IgE(t=6.954,P<0.001)和IL-4(t=12.060,P<0.001)含量明显下降。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表明治疗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肥大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Western blot实验表明AR患者治疗后的CGRP(t=11.130,P=0.008)和SP(t=11.930,P=0.007)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qPCR实验表明AR患者治疗后的CGRP(t=11.640,P=0.007)和SP(t=7.104,P=0.00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结论:割治部位和割治深度是鼻丘、下鼻甲割治法的关键技术参数,该割治法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降低CGRP和SP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丘、下鼻甲割治法 变应性鼻炎 割治部位 割治深度 鼻腔黏膜炎症
下载PDF
中药熏洗在小儿肛瘘切开挂线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辰 杨巍 +4 位作者 赵玲玲 娄朝胜 吴贤 裘建明 杨关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1期123-126,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用于小儿肛瘘切开挂线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收治的肛瘘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挂线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用于小儿肛瘘切开挂线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收治的肛瘘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挂线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7 d的疼痛瘙痒评分、入睡时间及水肿、渗液评分。术后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术后3 d的疼痛瘙痒评分及水肿、渗液程度评分低于术前,入睡时间短于术前,术后7 d疼痛瘙痒评分及水肿、渗液程度评分低于术后3 d,入睡时间短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疼痛瘙痒评分及水肿、渗液程度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入睡时间短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对小儿肛瘘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能提高切开挂线术疗效,减轻疼痛,缩短入睡时间及减轻术后水肿、渗液的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切开挂线术 中药熏洗 儿童
下载PDF
普通针刺法联合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6
作者 唐婷 潘宾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1373-1376,1381,共5页
目的:分析普通针刺联合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分别予以普通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联合割治法的治疗方案,观察患者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 目的:分析普通针刺联合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分别予以普通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联合割治法的治疗方案,观察患者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面部健侧患侧的红外热成像温差测量结果以及整体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和4周后H-B面神经分级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F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面部健侧患侧皮肤温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针刺法联合割治法对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普通针刺法联合割治法可显著改善面部健患侧温度差,对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显著疗效,同时通过红外热成像进行体表温差的测量对周围性面瘫的诊疗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割治疗法 红外热成像
下载PDF
改良切割挂线疗法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旭 赵锋 刘海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7期1645-1649,共5页
目的讨论改良切割挂线疗法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选择改良... 目的讨论改良切割挂线疗法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选择改良切割挂线疗法,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的疗法,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定期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产生状况。结果手术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各项得分均明显增高,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好,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病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切割挂线疗法医治高位复杂性肛瘘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维护患者肛门功能,改进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安全系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切割挂线疗法 高位复杂性肛瘘 肛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切脉针灸治疗慢性耳鸣(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王林林 雷刚 +1 位作者 赵颜俐 苟春雁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3年第4期190-192,196,共4页
目的观察切脉针灸治疗慢性耳鸣(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脾肾两虚慢性耳鸣患者按中央随机分成三组,脱落7例,共纳入83例进行统计,试验组(26例)予以切脉针灸,对照组1(28例)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2(29例)辨证施针灸治疗。在治疗前... 目的观察切脉针灸治疗慢性耳鸣(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脾肾两虚慢性耳鸣患者按中央随机分成三组,脱落7例,共纳入83例进行统计,试验组(26例)予以切脉针灸,对照组1(28例)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2(29例)辨证施针灸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分别完成TEQ、THI、中医症候积分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切脉针灸在TEQ、THI、中医症候积分上均优于另外两组(P均<0.05),结论切脉针灸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耳鸣有一定疗效,但有效率不高,不过可以为复杂的、难治的慢性耳鸣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脉针灸 董氏奇穴 慢性耳鸣 脾肾两虚证
下载PDF
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技术参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峨 李国栋 +4 位作者 王磊 聂伟健 寇玉明 何颖华 智建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9-11,共3页
目的解决挂线疗法操作过程中的量化问题,对这种具有中医优势的手术方法进行规范化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45例,均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手术,依据挂线勒割肌束收紧长度分为1/4组、1/3组、1/2组,每组15例。以皮筋脱落时间、创面面积、视觉模... 目的解决挂线疗法操作过程中的量化问题,对这种具有中医优势的手术方法进行规范化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45例,均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手术,依据挂线勒割肌束收紧长度分为1/4组、1/3组、1/2组,每组15例。以皮筋脱落时间、创面面积、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愈合时间、术前与痊愈后肛门直肠压力变化情况及Wexner失禁评分为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3组均100%短期痊愈,1/4组和1/2组2个月复发率均为6.67%(1/15),1/3组为0,在治疗总疗效及2个月复发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第1日疼痛评分3组平均相差1分(10分为最痛),1/4组疼痛较轻,1/2组疼痛较重,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皮筋脱落距手术日天数,1/4组脱落最慢,平均(18.00±0.56)d,1/3组平均(13.73±0.23)d,1/2组脱落最快,平均(10.27±0.78)d。愈合时间,1/4组愈合天数调整均数为(34.13±0.89)d,1/3组为(28.54±0.88)d,1/2组为(30.73±0.89)d。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4组及1/3组是较理想的挂线方案,对肛门功能保护较好,疼痛较轻,复发率低。本研究设计的带刻度的橡皮筋应用于挂线疗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肛瘘 挂线疗法 规范研究
下载PDF
量化传统挂线疗法对高位肛瘘术后肛门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峨 李国栋 +2 位作者 王磊 聂伟健 寇玉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11年第8期538-540,共3页
目的观察高位肛瘘术中不同程度挂线后肛门功能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共观察病例45例,分为3组,每组15例,均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手术,以挂线勒割肌束收紧长度为分组观察依据。结果肛管压力下降以静息压为著,1/4组下降为(15.09±... 目的观察高位肛瘘术中不同程度挂线后肛门功能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共观察病例45例,分为3组,每组15例,均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手术,以挂线勒割肌束收紧长度为分组观察依据。结果肛管压力下降以静息压为著,1/4组下降为(15.09±2.91)%,1/3组为(24.77±1.15)%,1/2组为(33.32±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xner评分,出现偶尔的气体控制不佳或肛门渗液,约为14%。结论1/4组及1/3组是较理想的挂线方案,对肛门功能保护较好。本研究设计的带刻度的橡皮筋应用于挂线疗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肛瘘 挂线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严重烧伤行手急诊切痂功能性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耀华 夏成德 +4 位作者 查新建 邱长虹 曹平 狄海萍 齐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3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 :提高手部深度烧伤治疗质量。方法 :将重度以上合并手深度烧伤 85例分为传统治疗组 (A组 )和改良治疗组 (B组 ) ,A组在休克期内只行必要的减压术 ,伤后 3~ 7d行手部切削痂自体皮移植术 (滚轴刀取皮 ) ;B组于伤后 8h内行手部浅层... 目的 :提高手部深度烧伤治疗质量。方法 :将重度以上合并手深度烧伤 85例分为传统治疗组 (A组 )和改良治疗组 (B组 ) ,A组在休克期内只行必要的减压术 ,伤后 3~ 7d行手部切削痂自体皮移植术 (滚轴刀取皮 ) ;B组于伤后 8h内行手部浅层切痂异体皮或生物敷料覆盖术 ,伤后 3~ 5d进行大张自体中厚皮更植(鼓取皮 ) ,指蹼处理上将指蹼缘切开向手背提升 ,以加深指蹼 ,再行皮片插入 ,缝成曲线形 ,创面愈合后各指蹼间隔以条形疤痕贴 ,戴弹力手套并用弹力条布在手套外分指蹼加压 ,晚间应用可塑夹板或行手指牵引对抗疤痕孪缩。结果 :B组在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治疗组 ,假蹼发生率下降。结论 :严重烧伤行手部急诊切痂延期植皮为治疗手部深度烧伤较好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烧伤 手部 急诊 切痂 功能性治疗 休克期 减压术 自体皮移植术
下载PDF
PCI边支保护时切割球囊与补救性拘禁球囊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赖碁 光雪峰 +3 位作者 茹志刚 林霄峰 景舒南 方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61-65,共5页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使用切割球囊和补救性拘禁球囊两种边支保护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依据不同的边支保护方法,分为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n=47)和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使用切割球囊和补救性拘禁球囊两种边支保护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依据不同的边支保护方法,分为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n=47)和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n=55) 2组,2组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观察及比较边支血流TIMI、MBG分级和边支开口血管C-F型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TIMI、MBG分级达到3级的患者比例为85.1%,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0,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适宜的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对边支进行保护时,使用切割球囊技术可以减少边支血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边支保护 切割球囊 补救性拘禁球囊
下载PDF
经单切口行中下段胫腓骨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国成 周晓波 +1 位作者 陈忠义 王斌 《中医正骨》 2007年第5期11-11,15,共2页
为探讨经单切口对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同时内固定的可行性。将97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取小腿前侧单切口行胫骨钢板内固定和腓骨克氏针内固定,B组取小腿前侧和腓骨外侧双切口行胫骨钢板内固定和腓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对... 为探讨经单切口对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同时内固定的可行性。将97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取小腿前侧单切口行胫骨钢板内固定和腓骨克氏针内固定,B组取小腿前侧和腓骨外侧双切口行胫骨钢板内固定和腓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踝关节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胫骨愈合时间A组平均4.9个月,B组4.8个月(t=0.748);腓骨愈合时间A组平均3.2个月,B组3.8个月(P<0.05);手术时间A组平均57分钟,B组110分钟(P<0.05);出血量A组平均83ml,B组110ml(P<0.05);切口愈合时间A组平均13.7天,B组13.9天(t=0.552)。术后A组无感染,B组1例;皮肤切口出现边缘坏死A组3例,B组7例(χ2=0.93)。无筋膜间隙综合征发生。最后1次随访行走时有踝关节疼痛者A组5例,B组7例(χ2=0.33)。表明经单切口进行胫腓骨内固定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切口愈合不良风险,并显著缩短腓骨愈合时间,在内固定稳定性方面有着与钢板相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治疗 骨折固定术 节口/方法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姜黄素与顺铂联合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建东 胡义德 《四川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和顺铂联合应用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姜黄素和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姜黄素及顺铂能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两者作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48h的半数... 目的研究姜黄素和顺铂联合应用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姜黄素和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姜黄素及顺铂能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两者作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8.4μmol/L、0.966μg/ml。姜黄素10μmol/L、15μmol/L2、0μmol/L与顺铂1μg/ml、2μg/ml联合24h、48h、72h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用顺铂、姜黄素组(P<0.05),两者呈现出相加的抗瘤效果。结论姜黄素在体外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提高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顺铂 药物治疗 联合 A549 肺癌
下载PDF
红萸饮联合切开拖线疗法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佳雯 董若曦 +6 位作者 叶孙送 刘琼琼 蒋伟冬 潘一滨 曹永清 陆金根 王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6期53-57,共5页
目的回顾观察顾氏外科特色疗法红萸饮联合切开拖线疗法治疗克罗恩病肛瘘(pfC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诊治的66例pf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治疗组为采用中药红萸饮口服联合切开拖线疗... 目的回顾观察顾氏外科特色疗法红萸饮联合切开拖线疗法治疗克罗恩病肛瘘(pfC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诊治的66例pf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治疗组为采用中药红萸饮口服联合切开拖线疗法的患者,对照组为单纯采用切开拖线疗法的患者,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1例。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愈合时间、中医证候疗效、肛周疾病活动指数(PDAI)总分及主要分项评分、克罗恩疾病活动指数(CDAI)总分及主要分项评分,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手术史、确诊年龄、肛瘘类型、病变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疾病复发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的PDAI总分及主要分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CDAI总分、腹痛评分、腹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发热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切开拖线疗法相比,加用红萸饮口服治疗pfCD疗效满意,可明显缩短pfCD的愈合时间,在缓解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其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肛瘘 切开拖线疗法 红萸饮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甲氨蝶呤化疗联合宫腔镜手术电切治疗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春霞 叶敏欢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0期142-143,146,共3页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化疗联合宫腔镜手术电切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CSP)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我院收治的22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其中采取在甲氨蝶呤化疗杀胚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宫腔镜直视下对切口处绒毛组织进行局部电切除的治...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化疗联合宫腔镜手术电切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CSP)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我院收治的22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其中采取在甲氨蝶呤化疗杀胚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宫腔镜直视下对切口处绒毛组织进行局部电切除的治疗方式设为A组,另外9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采取在甲氨蝶呤化疗杀胚治疗的基础上床边B超定位下行负压吸引清宫术的治疗方式设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停经天数、术前血β-HCG值、术前B超瘢痕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以及术后月经恢复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前情况如平均停经天数、术前血β-HCG值、术前B超瘢痕处病灶大小、平均甲氨蝶呤化疗至可行手术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A组(32.30±10.56)min、B组(51.00±20.63)min,术中出血量:A组(33.84±27.18)mL、B组(82.50±74.35)mL,术后血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A组(23.69±8.04)d、B组(46.37±16.50)d,月经恢复时间:A组(35.69±6.23)d、B组(56.87±15.07)d,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化疗联合宫腔镜手术电切治疗是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有效、安全、微创、方便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化疗 宫腔镜手术电切 联合治疗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
下载PDF
针刺结合耳背割治放血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桂玲 周仲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耳背割治放血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耳背割治疗法。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耳背割治放血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耳背割治疗法。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减少,两组间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耳背割治放血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痤疮 肺经风热型 针刺 割治疗法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剪切结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内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天白 梁林江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2,共2页
为评估剪切结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内痔的疗效 ,将 10 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以剪切结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剪切结扎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第 2、7、14天症状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 2、7、14天 ,治疗... 为评估剪切结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内痔的疗效 ,将 10 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以剪切结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剪切结扎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第 2、7、14天症状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 2、7、14天 ,治疗组出血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痊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两组在术后疼痛改善方面无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痔 手术疗法 剪切结扎 消痔灵注射
下载PDF
自拟头痛穴切割疗法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春华 陈梦媛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第9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头痛穴(宁神穴)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穴切割疗法相对于普通针刺组的治疗优势。方法:选择符合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疗程为一周。以治疗前、治疗当天... 目的:观察头痛穴(宁神穴)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穴切割疗法相对于普通针刺组的治疗优势。方法:选择符合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疗程为一周。以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为观察点,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其镇痛疗效,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综合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头痛穴切割组愈显率96.7%,普通针刺组为5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穴切割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普通针刺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临床综合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穴治疗偏头痛有效,且头痛穴切割疗法优于普通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痛穴 切割疗法 普通针刺 瘀阻脑络
下载PDF
多窗口截管分段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友珍 甄金霞 郑振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9期51-53,共3页
目的比较多窗口截管分段引流法与常规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分别采用多窗口截管分段引流和常规对口引流治疗;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再次扩创、... 目的比较多窗口截管分段引流法与常规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分别采用多窗口截管分段引流和常规对口引流治疗;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再次扩创、复发、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36例均一次手术治愈,对照组一次手术治愈32例,未愈的5例经再次扩创后治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再次扩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窗口截管分段引流法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再次扩创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复杂性肛瘘 开窗 截管分段引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