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desorbed gas on microwave breakdown on vacuum side of dielectric window
1
作者 赵朋程 刘忠玉 +3 位作者 王瑞 舒盼盼 郭立新 曹祥鑫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85-93,共9页
The gas desorbed from the dielectric surfac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wave breakdown on the vacuum side of the dielectric window. In this paper, the dielectric surface breakdown is describe... The gas desorbed from the dielectric surfac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wave breakdown on the vacuum side of the dielectric window. In this paper, the dielectric surface breakdown is described by using the electromagnetic 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PIC-MCC) model. The process of desorption of ga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breakdown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desorbed gas, the pressure near the dielectric surface increases in time, and the breakdown mechanism transitions from secondary electron multipactor to collision ionization. More and more electrons generated by collision ionization drift to the dielectric surface, so that the amplitude of self-organized normal electric field increases in time and sometimes points to the dielectric surface. Nevertheless,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electrons emitted in each microwave cycle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number of primary electron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of breakdown, the attenuation of the microwave electric field near the dielectric surface is very small. However, the collision ionization causes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density of electrons,and the microwave electric field decays rapidly in the later stage of breakdown. Compared with the electromagnetic PIC-MCC simulation results, the mean energy and number of electrons obtained by the electrostatic PIC-MCC model are overestimated in the later stage of breakdown because i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attenuation of microwave electric field. The pressure of the desorbed gas predicted by the electromagnetic PIC-MCC model is close to the measured value,when the number of gas atoms desorbed by an incident electron is taken as 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multipactor collision ionization desorbed gas electromagnetic 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 model
下载PDF
回炼轻烃和解吸气对延迟焦化装置的影响及对策
2
作者 赵岩 王乐毅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在延迟焦化装置低负荷的工况下,某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通过回炼直柴加氢、航煤加氢的轻烃、制氢装置PSA的解吸气有效解决了焦化装置低负荷下气压机入口流量不足的难题,减少了气压机防喘振阀的开度,降低了装置的能耗。但是轻烃、解吸气回... 在延迟焦化装置低负荷的工况下,某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通过回炼直柴加氢、航煤加氢的轻烃、制氢装置PSA的解吸气有效解决了焦化装置低负荷下气压机入口流量不足的难题,减少了气压机防喘振阀的开度,降低了装置的能耗。但是轻烃、解吸气回炼过程对其核心设备气压机组的平稳运行影响较大,尤其是轻烃和解吸气的流量、组分波动大,会造成气压机的振动超标或者联锁停机。通过分析轻烃、解吸气流量和组分变化对气压机关键操作参数的影响后发现:轻烃、解吸气流量和组分变化影响气压机组入口压力,进而造成气压机入口流量、调速气门的开度和转速大幅度变化,造成气压机的振动超标,采取稳定回炼量、控制入口压力、合理控制机组转速等手段,可以消除轻烃、解吸气流量和组分变化对气压机组的影响,延迟焦化装置采取上述操作方法实现了解吸气和轻烃稳定回炼,每小时可回收轻烃、解吸气中液化气1.5t,回收率达到了9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焦化 轻烃和解吸气 气压机 优化
下载PDF
新催化体系硫代硫酸盐法提金
3
作者 李光胜 吴金甜 +4 位作者 徐超 朱幸福 李鹏 董中林 徐斌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为构建浸金效果好、硫代硫酸盐消耗低且浸出液中的金能被高效回收的新型浸金体系,比较了不同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组合催化硫代硫酸盐浸金的效果,并采用树脂吸附法回收浸出液中的金。结果表明,Ni2+-甘氨酸-硫代硫酸盐体系的Au浸出效果好,A... 为构建浸金效果好、硫代硫酸盐消耗低且浸出液中的金能被高效回收的新型浸金体系,比较了不同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组合催化硫代硫酸盐浸金的效果,并采用树脂吸附法回收浸出液中的金。结果表明,Ni2+-甘氨酸-硫代硫酸盐体系的Au浸出效果好,Au浸出率和硫代硫酸盐消耗分别为89.72%和15.28 kg/t。该体系浸金过程中,甘氨酸催化Au^(+)与S_(2)O_(3)^(2-)配位以及在碱性条件下稳定Ni^(2+),Ni(C_(2)H_(4)NO_(2))_(2)^(0)催化O_(2)的还原。采用树脂吸附法回收金时,浸出液中Ni离子几乎不会在树脂上吸附,不与Au离子产生竞争吸附,Au吸附率达98.13%;载金树脂解吸时只需采用简单的一段工艺,即可直接解吸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有机配体 吸附 解吸 催化体系 硫代硫酸盐法 树脂吸附 提金
下载PDF
有机胺吸收与解吸CO_(2)的变化过程分析研究
4
作者 梁婷婷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09-111,共3页
随着化石燃料的频繁使用,CO_(2)浓度持续增长。为研究有机胺吸收和解吸CO_(2)的变化过程,以有机胺羟乙基乙二胺和四乙烯五胺为研究对象,以介孔分子筛材料为吸收剂,通过控制不同胺负载量来研究有机胺对CO_(2)的吸收变化过程。采用吸附动... 随着化石燃料的频繁使用,CO_(2)浓度持续增长。为研究有机胺吸收和解吸CO_(2)的变化过程,以有机胺羟乙基乙二胺和四乙烯五胺为研究对象,以介孔分子筛材料为吸收剂,通过控制不同胺负载量来研究有机胺对CO_(2)的吸收变化过程。采用吸附动力学Avrami模型,对不同温度下的CO_(2)解吸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有机胺吸附剂的表征分析验证了实验的可行性。当胺负载量为30%的羟乙基乙二胺时,吸附剂的吸收效率最高。温度为110℃时,吸附剂在12 min就完成了大部分CO_(2)的解吸,解吸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有机胺 解吸CO_(2) 化学吸收
下载PDF
分析解吸废水和反渗透浓盐水技术在循环水中的应用
5
作者 马春光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77-79,共3页
随着全球工业猛速发展,工业循环水处理逐步成为能源、化肥、煤矿等行业的组成部分。但尿素解吸废液是主要污染水源之一,若大量排放尿素则会污染水体。本文结合某煤化工厂案例,借助解吸废水和反渗透浓盐水技术的特点,坚持见效快、投资少... 随着全球工业猛速发展,工业循环水处理逐步成为能源、化肥、煤矿等行业的组成部分。但尿素解吸废液是主要污染水源之一,若大量排放尿素则会污染水体。本文结合某煤化工厂案例,借助解吸废水和反渗透浓盐水技术的特点,坚持见效快、投资少的原则,通过制定方案、调整杀菌剂品种、优化阻垢缓蚀剂配方、优化浓盐水反渗透工艺等措施进行工艺改造,结果显示,循环水的腐蚀性降低,产水量各项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要求,水的回收率达到了90%。表明该方法有效解决了水解废液pH值波动大,COD、氨氮含量较高、腐蚀率高的问题,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吸废水 反渗透浓盐水 循环水
下载PDF
醇胺法捕集烟道气二氧化碳工艺模拟研究
6
作者 闫卫军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270-271,共2页
为解决烟道气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了采用醇胺法对烟道气二氧化碳进行捕集的思路,在对国内外碳捕集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醇胺法捕集二氧化碳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重点对醇胺法中吸收塔和解吸塔的操作工艺参数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进... 为解决烟道气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了采用醇胺法对烟道气二氧化碳进行捕集的思路,在对国内外碳捕集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醇胺法捕集二氧化碳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重点对醇胺法中吸收塔和解吸塔的操作工艺参数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进行优选,为今后醇胺法捕集烟道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实践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胺法 烟道气 二氧化碳 吸收塔 解吸塔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Absorbing/Desorbing Behavior of Double Phase Mg-Ni Alloy
7
作者 刘卫红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2年第4期349-352,共4页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double phase Mg Ni alloy was characterized at 25°C and 70°C, in order to evaluate briefly its utility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in nickel metal hydride batteries. ...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double phase Mg Ni alloy was characterized at 25°C and 70°C, in order to evaluate briefly its utility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in nickel metal hydride batte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y of double phase Mg Ni alloy is rarely low at 25°C, but increased rapidly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enhanced, and the double phase Mg Ni alloy has its maximum capacity at the first discharge cycle, but the capacity degrades rapidly with cycling n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absorbing/desorbing double phase Mg Ni alloy.
下载PDF
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组分评价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明 王民 +8 位作者 张金友 张宇辰 刘召 雒斌 卞从胜 李进步 王鑫 赵信斌 董尚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9-1498,共20页
页岩油组分是揭示页岩油富集机制的基础,也是研究页岩孔隙内油-水-岩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参数。选择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纯页岩型页岩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过渡型页岩油和鄂尔多... 页岩油组分是揭示页岩油富集机制的基础,也是研究页岩孔隙内油-水-岩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参数。选择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纯页岩型页岩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过渡型页岩油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纯页岩型页岩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保压取心、常规取心、页岩层段产出油及高压釜热模拟产物,开展全烃色谱、热解气相色谱等实验,进行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类型页岩油组分系统评价。总结获取页岩油组分的方法,对比不同方法评价结果,讨论页岩残留烃组分的控制因素,提出页岩油组分评价方案。明确了产出油组分、热释烃组分、抽提物组分和热模拟产物组分间的差异以及上述评价方法的局限,解释了高有机碳丰度层段高含油率原因,高有机碳丰度层段代表高含油率,但不一定代表页岩油可动比例高。页岩热演化程度直接控制页岩油组分,有机质丰度和孔隙结构对页岩残留烃组分有一定影响。在页岩含油率评价、流体赋存特征以及页岩油富集机制研究时需考虑烃类散失,尤其是中-高成熟页岩。不同成熟度页岩油的组分评价为揭示页岩纳米孔内流体赋存特征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页岩油组分 产出油 热释烃 中-高成熟页岩 烃类散失 陆相页岩油
下载PDF
对二甲苯装置吸附分离系统脱除C9芳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晨 吴智睿 +1 位作者 姜晓花 刘永芳 《油气与新能源》 2023年第4期82-86,共5页
重质解吸剂吸附分离工艺技术是从C8A(C8混合芳烃)中分离制备高纯度PX(对二甲苯)的主要方法。该技术通常采用PDEB(对二乙基苯)作为解吸剂,C9A(C9混合芳烃)是不可忽视的杂质,若操作不当导致吸附分离装置内物料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9A,会影响... 重质解吸剂吸附分离工艺技术是从C8A(C8混合芳烃)中分离制备高纯度PX(对二甲苯)的主要方法。该技术通常采用PDEB(对二乙基苯)作为解吸剂,C9A(C9混合芳烃)是不可忽视的杂质,若操作不当导致吸附分离装置内物料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9A,会影响吸附剂对PX的吸附容量,也会影响PX产品纯度。在常规操作条件下C9A与解吸剂沸点较为接近,难以有效分离,会随着解吸剂循环在装置内累积。结合实际案例,选取直接影响系统内C9A含量的二甲苯塔、抽余液塔、抽出液塔为对象,采用Aspen Plus模拟计算了3个塔塔底热负荷随C9A脱除率变化规律,提出了最优的C9A脱除方案,可为对二甲苯装置解吸剂被超量C9A“污染”后的净化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二甲苯装置 吸附分离 解吸剂净化 脱除C9A
下载PDF
褐煤干燥与恩德炉煤制气系统的工艺优化和技改实践
10
作者 孟盘继 张忠兵 +2 位作者 张四维 文宣懿 边树勋 《煤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29-33,38,共6页
内蒙古大唐鼎旺化工有限公司以劣质褐煤为原料,采用恩德炉制气生产合成氨、造粒硝铵等产品。原生产工艺中褐煤水分高、干燥系统除水率低,造成恩德炉运行能耗高、褐煤气化后有效气成分低;煤制气系统余热锅炉及高、低温两级旋风分离器配... 内蒙古大唐鼎旺化工有限公司以劣质褐煤为原料,采用恩德炉制气生产合成氨、造粒硝铵等产品。原生产工艺中褐煤水分高、干燥系统除水率低,造成恩德炉运行能耗高、褐煤气化后有效气成分低;煤制气系统余热锅炉及高、低温两级旋风分离器配置产能偏小,进入后系统的煤气温度和含尘浓度超标,系统无法连续稳定运行。为此鼎旺化工进行了用管式干燥机代替原振动流化床干燥器、新增以变压吸附解吸气为燃料的燃气锅炉为管式干燥机提供热源,用48 t/h正压余热锅炉代替原25 t/h余热锅炉,新增自洁式过滤器系统等技术改造。改造后的运行实践表明:恩德炉能耗降低,有效气体积分数从51%提高到67%,循环水、煤气净化和氨合成后续工段出力能力显著提高,合成氨装置产能达产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干燥 恩德炉 管式干燥机 燃气锅炉 正压余热锅炉 高温袋式除尘器 解吸气
下载PDF
沁水煤层气田高阶煤解吸气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1
作者 胡国艺 李谨 +3 位作者 马成华 李志生 张敏 周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7-272,共6页
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有利区,沁水煤层气田位于盆地东南部。对采自沁水煤层气田两口井的煤开展了罐解吸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煤层气解吸速率很快,96 h后解吸气量都达到了总解吸气量的60%~85%,720 h后解吸过程基本结束;... 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有利区,沁水煤层气田位于盆地东南部。对采自沁水煤层气田两口井的煤开展了罐解吸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煤层气解吸速率很快,96 h后解吸气量都达到了总解吸气量的60%~85%,720 h后解吸过程基本结束;解吸气量大,平均在18 m^3/t以上。煤层气解吸过程中甲烷发生碳同位素分馏,δ^13C1值变化与解吸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参考这种正相关关系曲线,定期监视煤层气降压排采过程中甲烷δ^13C1值的变化情况,可以大致推测出该地区煤层气解吸率,从而预测煤层气的采出程度。跟踪测试沁水煤层气田A1和A1-3井在试采过程的甲烷δ^13C1变化情况,推测现在采出的煤层气可能主要是煤层裂隙中以游离形式存在的煤层气,表明该区煤层气稳产性较好,资源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解吸气 碳同位素分馏
下载PDF
钾离子在土壤中吸附和解吸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2
作者 熊明彪 雷孝章 +2 位作者 田应兵 宋光煜 曹叔尤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就国内外有关钾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主要论述的内容包括土壤钾离子吸附、解吸动力学常用数学模型,土壤吸附、解吸钾离子的机理,以及影响土壤对钾离子吸附、解吸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就国内外有关钾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主要论述的内容包括土壤钾离子吸附、解吸动力学常用数学模型,土壤吸附、解吸钾离子的机理,以及影响土壤对钾离子吸附、解吸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离子 土壤 吸附 解吸 动力学研究
下载PDF
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及其意义 被引量:70
13
作者 孟艳军 汤达祯 +3 位作者 许浩 曲英杰 李勇 张文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2-617,共6页
为了定量分析煤层气解吸特征对产能的影响,基于兰格缪尔等温吸附理论,建立了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并通过煤层气开发实例分析了方法的指示意义。引入解吸效率定量表征不同压力下的煤层气解吸速率。根据数学曲线上的关键节点,定义了启... 为了定量分析煤层气解吸特征对产能的影响,基于兰格缪尔等温吸附理论,建立了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并通过煤层气开发实例分析了方法的指示意义。引入解吸效率定量表征不同压力下的煤层气解吸速率。根据数学曲线上的关键节点,定义了启动压力、转折压力与敏感压力;不同煤样3个关键压力点的解吸效率为定值,据此将煤层气解吸过程划分为低效解吸、缓慢解吸、快速解吸与敏感解吸4个阶段。研究表明:快速与敏感解吸阶段对煤层气井产能贡献很大,低效与缓慢解吸阶段则很小;煤层吸附能力、含气性和储集层压力是影响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关键因素。沁南和柳林地区煤层气开发现状表明建立的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可以有效指导煤层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兰氏方程 解吸效率 解吸阶段 沁南地区 柳林地区
下载PDF
青海木里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土壤热释烃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亚龙 孙忠军 +3 位作者 张富贵 张舜尧 杨志斌 王惠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3-1179,共7页
吸附烃(酸解烃和热释烃)技术在常规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选择青海木里三露天进行土壤热释烃地球化学方法试验,通过对土壤样品热释烃特征值和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的分析,显示研究区已知矿藏区上方存在良好的土... 吸附烃(酸解烃和热释烃)技术在常规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选择青海木里三露天进行土壤热释烃地球化学方法试验,通过对土壤样品热释烃特征值和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的分析,显示研究区已知矿藏区上方存在良好的土壤热释烃地球化学环状异常,异常的空间展布受到地下矿藏的控制,二者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研究区烃类甲烷碳同位素分析,指示土壤热释烃地球化学异常为热解成因,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相似的成因类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热释烃技术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能够圈出水合物矿藏范围,可与其他水合物化探技术互相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烃 天然气水合物 多年冻土区 青海
下载PDF
岩石解吸气测定仪在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明清 刘杰 +4 位作者 任收麦 黄子舰 孟凡洋 吴非 邵广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124,共5页
页岩储层的含气量决定了页岩气开发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是页岩勘探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也是页岩气实验测试的难点之一。现场解吸法是最直接和常用的测试方法,如何提高解吸气的测量精度,是准确评价页岩含气量的关键。在分析常规现场解吸仪器... 页岩储层的含气量决定了页岩气开发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是页岩勘探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也是页岩气实验测试的难点之一。现场解吸法是最直接和常用的测试方法,如何提高解吸气的测量精度,是准确评价页岩含气量的关键。在分析常规现场解吸仪器使用过程中测量精度低、自动化程度差的基础上,自行研制了岩石解吸气测定仪,阐述其方法原理,通过测量过程分析及页岩含气量计算方法探讨,证明含气性分析结果是有效的,并于2014年在CY1井成功进行了应用,为优选出"低风险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解吸气测定仪 页岩气 解吸气 损失气 残余气
下载PDF
几种土壤对氟的吸附和解吸 被引量:12
16
作者 沈阿林 崔转玲 +2 位作者 姚同山 李学垣 徐凤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15,共7页
中南地区6种土壤8个层次的氟吸附和解吸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氟吸附与Langmuir、Freundi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花岗岩发育土壤的氟吸附量明显大于红砂岩和紫红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赤红壤、砖红壤、紫色土和黄棕壤性土... 中南地区6种土壤8个层次的氟吸附和解吸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氟吸附与Langmuir、Freundi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花岗岩发育土壤的氟吸附量明显大于红砂岩和紫红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赤红壤、砖红壤、紫色土和黄棕壤性土吸附的氟可为0.1mol/LKOH完全解吸,而红壤和黄棕壤的氟解吸部分滞后,滞后的原因与14nm过渡性矿物较多有关。上还土壤吸附氟均不能被水完全解吸,解吸率因土壤不同而不同。花岗岩发育土壤的氟解吸率(26.9%~40.0%)比其他母质土壤(4.8%~94.2%)低。供试土壤对氟吸附和解吸的差异与土壤矿物特性,尤其是氧化物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催化裂化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新技术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晓静 秦如意 +4 位作者 刘金龙 李燕 胡滨 赵智刚 张昀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介绍了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炼制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催化裂化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 (LADS)工艺技术。以硫含量为 12 90 μg/g的催化裂化汽油为试验原料 ,在中型试验装置上 ,进行了专有脱硫吸附剂LADS A和脱附剂LADS D性能的考察 ,结... 介绍了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炼制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催化裂化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 (LADS)工艺技术。以硫含量为 12 90 μg/g的催化裂化汽油为试验原料 ,在中型试验装置上 ,进行了专有脱硫吸附剂LADS A和脱附剂LADS D性能的考察 ,结果表明 :采用适宜的操作条件 ,可使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降至 80 0 μg/g ,40 0 μg/g甚至 2 0 0 μg/g以下 ,且精制油收率高 ;失活的LADS A吸附剂通过LADS D脱附剂再生 ,可很好地恢复其吸附活性。该工艺过程简单 ,操作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汽油 非临氢吸附脱硫 新技术 汽油料 吸附脱硫 吸附剂 脱附剂 LADS工艺
下载PDF
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Ⅰ.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石晓勇 mail.ouqd.deu.cn +2 位作者 史致丽 余恒 薛长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以黄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度、盐度、平衡时间、悬浮物含量等模拟河口现场条件,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一般在4-5h后就已趋于平衡;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解... 以黄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度、盐度、平衡时间、悬浮物含量等模拟河口现场条件,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一般在4-5h后就已趋于平衡;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量呈指数形式下降,粒度减小使吸附量-解吸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解吸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吸附量,最大吸附和最小解吸出现在低盐度区;温度对吸附-解吸平衡的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和解吸量均呈线性关系增加,且平衡时间有所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黄河口 缓冲 悬浮物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AB-8大孔树脂对樟树叶多酚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特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付湘晋 冉晓敏 +3 位作者 张慧 黎继烈 周其中 李忠海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165,共4页
AB-8大孔树脂吸附樟树叶多酚的最佳温度为25℃,多酚溶液pH 5.68,最适宜的洗脱液为60%的乙醇溶液(体积分数).AB-8大孔树脂对樟树叶多酚静态吸附4 h达到平衡,吸附率94.4%;静态解吸动力学特性测定表明,解吸2 h,解吸率80.28%;在上述最佳条件... AB-8大孔树脂吸附樟树叶多酚的最佳温度为25℃,多酚溶液pH 5.68,最适宜的洗脱液为60%的乙醇溶液(体积分数).AB-8大孔树脂对樟树叶多酚静态吸附4 h达到平衡,吸附率94.4%;静态解吸动力学特性测定表明,解吸2 h,解吸率80.28%;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多酚得率75.78%,纯度63.56%.AB-8大孔树脂等温吸附樟树叶多酚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饱和吸附量为47.619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叶多酚 AB-8大孔树脂 吸附 解吸附 纯化
下载PDF
斜发沸石对钾离子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爱平 冯启明 +2 位作者 王维清 和丽丽 刘岁海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以KCl为钾源、新疆某地所产斜发沸石为吸附剂,研究斜发沸石对K+的动力吸附与解吸效果,并探讨吸附时间、K+初始浓度与吸附量的关系。用pH=5的HCl溶液和(Ca2++Mg2+)浓度/(mmol.L-1)为1.6,3.2,6.4,12.8,19.2,25.6的混合溶液对饱和吸附了K+... 以KCl为钾源、新疆某地所产斜发沸石为吸附剂,研究斜发沸石对K+的动力吸附与解吸效果,并探讨吸附时间、K+初始浓度与吸附量的关系。用pH=5的HCl溶液和(Ca2++Mg2+)浓度/(mmol.L-1)为1.6,3.2,6.4,12.8,19.2,25.6的混合溶液对饱和吸附了K+的斜发沸石进行解吸,实验结果表明:沸石对K+的吸附在4min能达到最大吸附率的96%,30min内达到平衡。Langmuir吸附等温式能对吸附曲线进行很好的描述。单位质量沸石对K+的最大吸附量为44.53×10-3,以阳离子交换吸附为主。pH=5的HCl溶液对K+的解吸量最小,随解吸溶液中(Ca2++Mg2+)浓度增加,解吸滞后系数减小,解吸速率远小于吸附速率。解吸量的自然对数与解吸时间的自然对数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用指数方程对(Ca2++Mg2+)浓度为25.6mmol/L的解吸曲线进行拟合,R=0.998,拟合方程为qt=3.890t0.210。理论上将吸附的K+全部解吸出来需要74.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发沸石 钾离子 动力吸附/解吸 阳离子交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