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态CO_(2)-水蒸气循环冲击煤体增透及瓦斯抽采效果模拟
1
作者 秦雷 王平 +4 位作者 李树刚 王辉 刘鹏飞 李嘉伟 林海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7-79,共13页
【目的】为解决液态CO_(2)煤层增透技术应用时煤层内部孔隙水受冷凝结为冰阻塞瓦斯运移通道这一问题,提出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煤体增透技术。【方法】利用低场核磁共振仪、煤岩渗透率自动测试仪、接触角测试仪和三维CT扫... 【目的】为解决液态CO_(2)煤层增透技术应用时煤层内部孔隙水受冷凝结为冰阻塞瓦斯运移通道这一问题,提出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煤体增透技术。【方法】利用低场核磁共振仪、煤岩渗透率自动测试仪、接触角测试仪和三维CT扫描仪分析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煤体渗透率演化规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煤体T2曲线面积随冷热循环冲击次数增加而增加。(2)煤体渗透率增量与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次数指数相关,循环冲击次数增加,煤体渗透性和润湿性均增强。(3)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次数达到12次时,渗流孔体积比例增加23.57%,渗透率增加0.009 3×10^(-3)μm^(2),接触角减小39.45°。(4)煤体渗透性与渗流孔体积比例、接触角相关,渗流孔体积比例与煤体渗透率正相关,接触角与煤体渗透率指数相关。基于实验研究结果,利用COMSOL软件数值模拟低温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煤层工程现场应用。依据试验结果确定恢复到室温25℃时的有效作用半径为0.719 8 m,以此数据模拟矿井煤层瓦斯抽采,结果显示煤层温度与瓦斯抽采效率成正比。试验及模拟结果揭示了液态CO_(2)-高温水蒸气冷热循环冲击煤体增透技术的现场钻孔布置及瓦斯抽采运移规律,为该技术下一步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高温水蒸气 冷热冲击 渗透率 瓦斯抽采
下载PDF
多位点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CO_(2)环加成反应研究
2
作者 王昊 岳成光 +1 位作者 王美岩 马新宾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共10页
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是一条绿色经济的CO_(2)利用途径。针对现有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中非均相离子液体催化剂活性低和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设计制备了系列多位点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HCPs-[DmPhe]Br,研究... 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是一条绿色经济的CO_(2)利用途径。针对现有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中非均相离子液体催化剂活性低和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设计制备了系列多位点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HCPs-[DmPhe]Br,研究了多位点协同作用、超交联聚合物组成和结构等因素对其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性能的影响。其中,同时含有双季铵-卤素离子对、羟基和叔胺结构的HCP-[DmPhe]Br-DCX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催化剂,在1.3 MPa,130℃,8 h的条件下,可实现94%的碳酸丁烯酯收率,且催化剂循环稳定性好,重复使用5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另外,超交联聚合物的多孔结构以及大比表面积促进了离子液体的较好分散,使其与离子液体单体具有相当的活性。该工作对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高效非均相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开发与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利用 环状碳酸酯 离子液体 协同作用 超交联聚合
下载PDF
裂缝内CO_(2)压裂液相态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智颢 杜博 李东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41-43,共3页
CO_(2)干法压裂工艺利用纯液态CO_(2)进行携砂压裂施工,对储层进行改造,该技术已实现大量现场应用。但是,CO_(2)压裂液在裂缝内的相态分布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流体模拟软件,建立二维裂缝的物理模型,分析CO_(2)压裂液在造缝过程中... CO_(2)干法压裂工艺利用纯液态CO_(2)进行携砂压裂施工,对储层进行改造,该技术已实现大量现场应用。但是,CO_(2)压裂液在裂缝内的相态分布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流体模拟软件,建立二维裂缝的物理模型,分析CO_(2)压裂液在造缝过程中的相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造缝过程中,CO_(2)压裂液以液态CO_(2)和超临界CO_(2)两种相态存在,并且以超临界CO_(2)的分布为主;CO_(2)压裂液充满裂缝时,随着测点与井口距离的增加,CO_(2)温度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CO_(2)压裂液进入裂缝内,压裂施工完成20 min时,裂缝内CO_(2)的温度达到地层温度;地层温度越低,液态CO_(2)吸热越慢,达到超临界相态所需时间越长,超临界CO_(2)分布区距离缝口越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co_(2)压裂液 相态 分布特征 数值模拟 液态co_(2) 超临界co_(2) 干法压裂
下载PDF
离子液体改性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孟令虎 张耀远 +1 位作者 吴芹 黎汉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离子液体改性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IL)作为一种高活性、高稳定性、易分离的新型催化剂在CO_(2)环加成反应研究中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从催化机理、合成策略、性能表现3个方面介绍了MOFs@IL材料在CO_(2)捕获及转化为环状碳酸盐领域最新... 离子液体改性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IL)作为一种高活性、高稳定性、易分离的新型催化剂在CO_(2)环加成反应研究中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从催化机理、合成策略、性能表现3个方面介绍了MOFs@IL材料在CO_(2)捕获及转化为环状碳酸盐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co_(2)环加成反应 离子液体 催化剂 环状碳酸酯
下载PDF
镁粉和铝粉对CO_(2)相变激发药剂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杜明燃 胡赏赏 +3 位作者 王尹军 杨海斌 曹稳 王任松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7,共10页
为了提高CO_(2)相变激发药剂的放热量,在激发药剂中分别添加2%和4%质量分数的镁粉或铝粉,通过热重法(TG)、引燃试验、耐温试验和反应热试验,研究其热分解特性、安全性、耐温性和反应热的变化。结果表明:镁粉或铝粉对激发药剂的热分解特... 为了提高CO_(2)相变激发药剂的放热量,在激发药剂中分别添加2%和4%质量分数的镁粉或铝粉,通过热重法(TG)、引燃试验、耐温试验和反应热试验,研究其热分解特性、安全性、耐温性和反应热的变化。结果表明:镁粉或铝粉对激发药剂的热分解特性无明显影响,加入2%和4%镁粉的激发药剂表观活化能分别增加16.68 kJ/mol和43.96 kJ/mol,反应热分别提高5.1%和10%;而同样比例的铝粉,表观活化能分别增加28.89 kJ/mol和55.21 kJ/mol,反应热分别提高6.6%和12.9%;加入少量镁粉或铝粉的激发药剂无爆炸危险,安全性良好;加入镁粉或铝粉的激发药剂在70℃保温48 h后,整体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温度指数Ts在90℃左右,表明其耐温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膨胀爆破 激发药剂 反应热
下载PDF
液态CO_(2)相变致裂技术在水下清礁中的应用
6
作者 黄一靖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9期82-87,共6页
液态CO_(2)相变致裂是以CO_(2)为介质的物理膨胀过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控性、适用性。目前,该技术在水下清礁中的应用案例较少,尚缺乏指导性操作方案。文章通过福建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洋坑作业区码头工程实例,提出CO_(2)相变致裂单... 液态CO_(2)相变致裂是以CO_(2)为介质的物理膨胀过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控性、适用性。目前,该技术在水下清礁中的应用案例较少,尚缺乏指导性操作方案。文章通过福建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洋坑作业区码头工程实例,提出CO_(2)相变致裂单孔能量计算方法,以及单方岩石致裂TNT当量初步取值,阐述了该技术在水下清礁施工中的主要技术参数推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相变致裂 物理膨胀 水下清礁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Ionic Liquids Immobilized on FMIL-101 Catalysts for Conversion of CO_(2)to Propylene Carbonate
7
作者 Sun Wenjie Ran Weiting +2 位作者 Guo Liying Song Xiaohui LüDonghao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4-65,共12页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ttention as a new type of porous material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s.Herein,2,5-dihydroxyterephthalic acid was proposed to replace conventional terep...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ttention as a new type of porous material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s.Herein,2,5-dihydroxyterephthalic acid was proposed to replace conventional terephthalic acid and reacted with chromic nitrate nonahydrate to synthesize a function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FMIL-101).This was then used to immobilize various compound ionic liquids to prepare three ionic liquids immobilized on FMIL-101 catalysts,namely,FMIL-101-[HeMIM]Cl/(ZnBr_(2))_(2),FMIL-101-[CeMIM]Cl/(ZnBr_(2))_(2),and FMIL-101-[AeMIM]Br/(ZnBr_(2))_(2).After characterization by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X-ray diffraction,ultraviolet spectroscopy,thermogravimetry,specific surface area analysis,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he catalysts were used to mediate cycloaddition reactions between carbon dioxide(CO_(2))and propylene oxide.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reaction pressure,reaction time,and catalyst dosage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MIL-101-supported CIL catalysts afforded the target product propylene carbonate with good 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The optimal catalyst,FMIL-101-[CeMIM]Cl/(ZnBr_(2))_(2),displayed a propylene oxide conversion of 98.64%and a propylene carbonate selectivity of 96.63%at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110℃,a reaction pressure of 2.0 MPa,a catalyst dosage of 2.0%relative to propylene oxide,and a reaction time of 2.5 h.In addition,the conversion and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 decreased slightly after four cycles.Additionally,the catalyst decreased slightly in catalytic performance after being recycled four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FMIL-101) compound salt ionic liquid IMMOBILIZATION catalysis co_(2) cyclic carbonate
下载PDF
注CO_(2)管柱预应变和循环加载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8
作者 马建杰 姚峰 +1 位作者 郑昕 储明来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4期484-486,共3页
在CO_(2)驱提高油田采收率过程中,经常发生注采管柱断裂失效的现象,严重影响生产及驱油整体效益。通过H2S与CO_(2)复合环境下管柱的预应变和循环加载实验,明确了管材力学性能的衰减规律,并分析了现场生产中对应的实际工况,提出了预防对... 在CO_(2)驱提高油田采收率过程中,经常发生注采管柱断裂失效的现象,严重影响生产及驱油整体效益。通过H2S与CO_(2)复合环境下管柱的预应变和循环加载实验,明确了管材力学性能的衰减规律,并分析了现场生产中对应的实际工况,提出了预防对策。经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管柱断裂频次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预应变 循环加载 二氧化碳 管柱断裂
下载PDF
液态CO_(2)相变破岩时相邻天然气管道防护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成诗冰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7,共9页
在随州城市综合管廊基坑开挖工程中,保护相邻天然气管道不受到破坏十分关键。为此,首先开展乳化炸药和液态CO_(2)相变破岩的爆破漏斗试验。一方面基于FARO Focus~S 150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和Split-Desktop 4.0软件对开挖后的漏斗形状和块... 在随州城市综合管廊基坑开挖工程中,保护相邻天然气管道不受到破坏十分关键。为此,首先开展乳化炸药和液态CO_(2)相变破岩的爆破漏斗试验。一方面基于FARO Focus~S 150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和Split-Desktop 4.0软件对开挖后的漏斗形状和块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基于NUBOX-8016型测振仪分析振动频率和峰值质点振动速度(PPV)的衰减规律,通过线性拟合方法获得适用于该工况的萨道夫斯基公式。其次使用拟合得到的萨道夫斯基公式理论计算相邻天然气管道的最小安全距离。最后基于LS-DYNA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单根DM95-2.5液态CO_(2)致裂管相变破岩产生的爆破漏斗直径和深度分别为1.14 m和0.59 m,爆堆块度主要分布在4~15 cm之间。液态CO_(2)致裂技术相比乳化炸药具有更强的破岩和改善块度均匀性的能力,此外在减灾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根据拟合的萨道夫斯基公式确定液态CO_(2)相变爆破参数是可靠的。研究结果对于同类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振动 液态co_(2) 相变致裂 爆破漏斗 块度分布 峰值质点速度
下载PDF
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罗成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87,共5页
致密砂岩气藏普遍具有储层物性差、孔喉细、黏土矿物含量高的特征,水力压裂易导致储层产生水敏、水锁等液相伤害,影响增产效果。针对此问题,研究了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重点开展了准干法压裂工作液组成、携砂性能、耐温耐剪切性能等方... 致密砂岩气藏普遍具有储层物性差、孔喉细、黏土矿物含量高的特征,水力压裂易导致储层产生水敏、水锁等液相伤害,影响增产效果。针对此问题,研究了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重点开展了准干法压裂工作液组成、携砂性能、耐温耐剪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种液态CO_(2)中含有少量水基压裂液的均匀混合相体系,具有液相伤害小、造缝携砂性能好、现场操作性强等特点,可满足大砂量、高砂比压裂施工要求。该技术在冀东油田南堡5号构造深层致密砂岩气藏进行先导试验,压后单井日增油2.5倍,日增气8.6倍,增产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液相伤害 co2准干法压裂 压裂液性能 冀东油田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液态CO_(2)循环致裂煤体孔隙特征演化规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徐吉钊 翟成 +4 位作者 桑树勋 孙勇 丛钰洲 郑仰峰 唐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78-3589,共12页
煤层低孔渗特征成为制约瓦斯高效率抽采的主要瓶颈,现多采用强化致裂增透技术来改造煤储层孔隙结构,旨在提高煤体渗透率。液态CO_(2)循环致裂能够通过循环热应力、相变致裂及疲劳损伤的耦合效应协同致裂煤体,可联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实... 煤层低孔渗特征成为制约瓦斯高效率抽采的主要瓶颈,现多采用强化致裂增透技术来改造煤储层孔隙结构,旨在提高煤体渗透率。液态CO_(2)循环致裂能够通过循环热应力、相变致裂及疲劳损伤的耦合效应协同致裂煤体,可联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实现煤体孔裂隙结构的定量表征,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液态CO_(2)循环作用煤体孔隙的几何特征演化规律研究较少。基于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循环致裂试验平台,对多个褐煤试样进行循环冲击作用,采用低场核磁弛豫技术对循环作用煤体的孔裂隙结构进行统计监测,并结合几何分形理论探讨了渗流孔分形维数D s、有效贯通孔分形维数D e、T 2截止值、孔隙率、渗透率的耦合关系。统计分析液态CO_(2)循环作用后煤体端面不同裂隙形态的差异性与基质非均质性、原始孔裂隙结构的相互关系;“饱水-离心”联测法获得的T 2弛豫谱曲线表征液态CO_(2)循环作用煤体的总孔隙率φt、有效孔隙率φe、核磁渗透率k SDR-d及其增长率Δk SDR-d均有所增加,利用基于T 2谱构建的几何分形计算模型,论证了渗流孔和有效贯通孔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而吸附孔不具备分形特征。D s与T 2截止值存在“快速增大—缓慢增大”的指数拟合关系,分别与φt,φe,k SDR-d和Δk SDR-d存在负相关关系,而D e分别与φe和Δk SDR-d呈正相关,揭示了液态CO_(2)循环作用能够促进煤基质内多尺度孔裂隙结构的扩容及延伸,裂隙间的贯通率和渗透特性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循环致裂 核磁共振技术 裂隙 分形维数 瓦斯抽采
下载PDF
CO_(2)响应型清洁压裂液性能及其转变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雪鹏 江山红 戴彩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8-613,共6页
为改善水力压裂返排液对储层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以硬脂酸与N,N-二甲氨基丙胺为原料、氟化钠为催化剂,通过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具有CO_(2)响应的表面活性剂(EA)。将其与反离子水杨酸钠复配制备具有CO_(2)响应增黏的水溶液体系,可... 为改善水力压裂返排液对储层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以硬脂酸与N,N-二甲氨基丙胺为原料、氟化钠为催化剂,通过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具有CO_(2)响应的表面活性剂(EA)。将其与反离子水杨酸钠复配制备具有CO_(2)响应增黏的水溶液体系,可作为清洁压裂液体系实现循环利用。利用流变仪研究了EA水溶液及其与反离子复配体系的CO_(2)响应性和循环可逆性,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从介观和微观层面揭示其响应及可逆转变机理。结果表明,EA水溶液及复配体系均具有良好的CO_(2)和pH响应增黏特性,通入N_(2)或高温可实现体系降黏。该溶液体系的CO_(2)响应增黏率高、响应速度快、黏弹性模量高,可以实现多次可逆转变。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冷冻电镜揭示了溶液体系中蠕虫状聚集体的形成及转变机理,为实现清洁压裂液循环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响应 清洁压裂液 循环利用 自组装
下载PDF
致密砂岩中液态CO_(2)和水压裂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志亮 穆景福 +2 位作者 马东东 南蓓蓓 胡大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6-360,共5页
为了充分理解致密砂岩中液态CO_(2)压裂机理,利用钻井岩芯结合CT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致密砂岩的破裂形态和破裂裂纹尺寸特征受压裂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水力压裂,液态CO_(2)压裂可显著降低岩石破裂压力和增加破裂裂纹弯... 为了充分理解致密砂岩中液态CO_(2)压裂机理,利用钻井岩芯结合CT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致密砂岩的破裂形态和破裂裂纹尺寸特征受压裂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水力压裂,液态CO_(2)压裂可显著降低岩石破裂压力和增加破裂裂纹弯曲度,在破裂宏观裂纹尺寸特征上两者存在相似性,而液态CO_(2)压裂更易诱导微小裂纹萌生;液态CO_(2)具有粘度低、易扩散等特性,可扩散至微小孔/裂隙中,诱导微小裂纹的萌生和影响破裂裂纹的扩展过程,使得裂纹间贯通性差;而水力压裂中压裂介质扩散产生孔隙压力的影响相对较小,造成破裂压力较高,破裂形态较平整,裂缝较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水力压裂 液态co_(2)压裂 破裂压力 弯曲度 破裂形态 破裂裂纹尺寸特征
下载PDF
红砂岩地层路基开挖可抛掷液态CO_(2)相变致裂技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万虎 冯路 +3 位作者 刘孝义 于建新 董斌 刘攀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129-132,共4页
以勇进路路基边坡开挖为背景,开展液态CO_(2)相变致裂试验,得出该地质条件下CO_(2)相变破岩效果较好的爆破参数:孔间排距为1.3~1.5m,采用与边坡倾斜角度一致的斜钻孔(60°~80°),钻孔深度6~7m,单孔致裂管数2根,堵塞长度为1.5m,... 以勇进路路基边坡开挖为背景,开展液态CO_(2)相变致裂试验,得出该地质条件下CO_(2)相变破岩效果较好的爆破参数:孔间排距为1.3~1.5m,采用与边坡倾斜角度一致的斜钻孔(60°~80°),钻孔深度6~7m,单孔致裂管数2根,堵塞长度为1.5m,最小抵抗线为2.0~3.5m。致裂后的裂纹贯穿效果好,且宽度较大,土石方开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现场振动、粉尘、噪声等监测数据较小,说明一次性液态CO_(2)致裂管相变爆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该技术在路基边坡开挖中应用较方便,在破岩效果上满足工程要求,可适用于红砂岩地层等同类地质条件下的土石方开挖,其他地质条件可适当调整孔网参数以达到最优的致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开挖 液态co_(2)致裂管 爆破参数 施工工艺
下载PDF
低透煤层液态CO_(2)压裂增透理论与成套技术 被引量:4
15
作者 樊世星 文虎 +3 位作者 童校长 吴学明 陈建 张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88,共9页
低透煤层液态CO_(2)压裂兼具裂隙改造和驱替置换的双重瓦斯强化抽采作用,是一项易于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具有规模化应用潜力的增透技术。提出了低透煤层液态CO_(2)压裂增透理论体系及成套技术框架;依据应力叠加原理和最大拉应力准则,考... 低透煤层液态CO_(2)压裂兼具裂隙改造和驱替置换的双重瓦斯强化抽采作用,是一项易于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具有规模化应用潜力的增透技术。提出了低透煤层液态CO_(2)压裂增透理论体系及成套技术框架;依据应力叠加原理和最大拉应力准则,考虑压注过程液态CO_(2)相态变化和低黏强渗透性,建立了液态CO_(2)压裂起裂压力确定模型;以I型断裂准则为裂缝扩展判别条件,建立了恒定注液流量下压裂孔口压力与裂缝扩展距离之间的量化表征关系,阐明了注液压力、压裂液黏度、裂缝产状对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依此为基础,提出了决定液态CO_(2)压裂增透煤层成套装备性能的4个关键参数及其计算方法,研制了国内首套井下压裂增透成套装备,研发了压裂增透施工工艺,分别在淮南矿区、彬长矿区等进行了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煤层 液态co_(2) 压裂增透 成套技术 瓦斯抽采
下载PDF
聚离子液体基金属配合物对CO_(2)与环氧氯丙烷环加成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杰 刘书磊 +4 位作者 易群 李向远 李剑川 史利娟 李军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32,40,共7页
基于氨基功能化聚离子液体与Zn2+的金属-配位作用,在室温下组装形成了具有Lewis酸碱位点的聚离子液体基金属配合物PIL-Zn,并研究了其催化CO_(2)与环氧氯丙烷生成氯丙烯碳酸酯的催化性能。通过酸碱位点的协同作用(Br-、Zn2+),PIL-Zn可在0... 基于氨基功能化聚离子液体与Zn2+的金属-配位作用,在室温下组装形成了具有Lewis酸碱位点的聚离子液体基金属配合物PIL-Zn,并研究了其催化CO_(2)与环氧氯丙烷生成氯丙烯碳酸酯的催化性能。通过酸碱位点的协同作用(Br-、Zn2+),PIL-Zn可在0.1 MPa、75℃、24 h、无需外加溶剂及助催化剂的条件下高效催化转化CO_(2),环氧氯丙烷转化率和目标产物氯丙烯碳酸酯选择性分别为95%和99%,并且在循环使用5次后依旧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PIL-Zn在催化转化CO_(2)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为开发高性能催化剂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金属配合物 co_(2) 环状碳酸酯 温和条件
下载PDF
液态CO_(2)致裂技术在管廊基坑台阶开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成诗冰 洪志先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9,共10页
为了研究液态CO_(2)相变致裂下的岩体损伤并获得合理的台阶爆破参数,以随州市绕城南路地下综合管廊为工程背景,在DM95-2.5型致裂器的破岩性能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致裂器破岩能力进行炸药的当量转化。并基于LS-DYNA有限元法对致裂性能进... 为了研究液态CO_(2)相变致裂下的岩体损伤并获得合理的台阶爆破参数,以随州市绕城南路地下综合管廊为工程背景,在DM95-2.5型致裂器的破岩性能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致裂器破岩能力进行炸药的当量转化。并基于LS-DYNA有限元法对致裂性能进行2D数值模拟验证,最后对液态CO_(2)相变致裂技术在基坑台阶开挖中的运用进行3D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的DM95-2.5型致裂器破岩有效半径分别为1.15 m和1.05 m,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单管DM95-2.5型致裂器可等效转化为0.63 kg 2号岩石乳化炸药;当采用孔间距2.0 m,最小抵抗线1.5 m的单排炮孔起爆台阶时,炮孔之间裂纹全部贯通,开挖部分岩体破碎充分且无明显大块产生,爆破效果十分理想。本研究成果可为液态CO_(2)相变技术在同类台阶开挖工程中的运用提供理论指导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综合管廊 台阶爆破 孔间距 最小抵抗线 致裂管
下载PDF
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梓麟 时婧玥 +4 位作者 徐栋 詹顺 何朋勃 李兵 白坤森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中国煤层气产业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水力压裂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消耗量巨大,煤储层伤害严重,裂缝扩展不充分等问题,寻求一种可替代的无水或少水压裂技术势在必行。文章研究总结出三种当前适用于煤储层的无水压裂技术(超... 中国煤层气产业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水力压裂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消耗量巨大,煤储层伤害严重,裂缝扩展不充分等问题,寻求一种可替代的无水或少水压裂技术势在必行。文章研究总结出三种当前适用于煤储层的无水压裂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态氮气压裂、泡沫压裂),对其作用机理、理论创新以及国内现场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对各项压裂技术的优缺点特性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无水压裂技术能减轻煤储层伤害,避免黏土膨胀和水锁效应,有效促进复杂缝网生成,缩短见气时间,实现产量显著提升,可很好应用于煤储层二次压裂改造,具备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技术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支撑剂携带困难,设备运维成本较高等问题。最后对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建议逐步开展煤储层无水压裂技术现场先导性试验,优化施工参数,研发地面—井下低温特殊工艺设备,推进开展低密度支撑剂和压裂液增稠剂的优选实验,巩固提升泡沫压裂液体系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无水压裂 煤层气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 液态氮气压裂 泡沫压裂
下载PDF
Formation of fractures in carbonate rocks by pad acid fracturing with different states of carbon dioxide
19
作者 GUO Jianchun ZHAN Li +4 位作者 GOU Bo ZHANG Ran LIU Chao LI Xiao REN Jich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3期744-751,共8页
Carbonate outcrops were taken from Ma 51 sub-member in the Lower Paleozoic in the Yan’an gas field to conduct true tri-axial hydraulic fracturing experiments with water, liquid CO_(2) and supercritical CO_(2). CT sca... Carbonate outcrops were taken from Ma 51 sub-member in the Lower Paleozoic in the Yan’an gas field to conduct true tri-axial hydraulic fracturing experiments with water, liquid CO_(2) and supercritical CO_(2). CT scan was applied to analyz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laws of hydraulic fractures in carbonate rocks.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supercritical CO_(2) has low viscosity, strong diffusivity and large filtration during fracturing, which is more liable to increase pore pressure of rocks around wellbore and decrease breakdown pressure of carbonate rocks. However, it would cost much more volume of supercritical CO_(2) than water to fracture rocks since the former increases the wellbore pressure more slowly during fracturing. For carbonate rocks with few natural fractures, tensional fractures are generated by fracturing with water and liquid CO_(2), and these fractures propagate along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while fracturing with supercritical CO_(2) can form shear fractures, whose morphology is rarely influenced by horizontal stress difference. Besides, the angle between propagation direction of these shear fractures near the wellbore and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is 45°, and the fractures would gradually turn to propagate along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when they extend to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wellbore, leading to an increase of fracture tortuosity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For carbonate rocks with well-developed natural fractures, fracturing with fresh water is conducive to connect natural fractures with low approaching angle and form stepped fractures with simple morphology. The key to forming complex fractures after fracturing carbonate rocks is to connect the natural fractures with high approaching angle. It is easier for liquid CO_(2) with low viscosity to realize such connection. Multi-directional fractures with relatively complex morphology would be formed after fracturing with liquid 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ock pad acid fracturing liquid co_(2) supercritical co_(2) fracture initiation fracture propagation
下载PDF
应用微反应器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工艺与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同强 李明燃 +1 位作者 蒋宾伟 任伟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1-447,共7页
应用分子内双功能催化剂,设计了利用环氧丙烷和CO_(2)偶合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连续微通道工艺。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CO_(2)与环氧丙烷物质的量比对PC收率的影响,通过Fluent软件模拟微通道中气液混合情况,研究... 应用分子内双功能催化剂,设计了利用环氧丙烷和CO_(2)偶合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连续微通道工艺。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CO_(2)与环氧丙烷物质的量比对PC收率的影响,通过Fluent软件模拟微通道中气液混合情况,研究了不同工况对环氧丙烷与CO_(2)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即使在较温和条件(120℃、1.5 MPa)和催化剂用量为0.5‰(以环氧丙烷物质的量为基准,下同)下,环氧丙烷仍可高效地转化为PC,反应30 s环氧丙烷转化率可达78%。在相同条件下,微通道反应工艺转化速率是传统釜式反应工艺的1.8倍,表明所设计的微通道反应工艺对反应过程中气液混合传质具有显著强化作用,影响气液混合的关键因素为气体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co_(2) 环状碳酸酯 气液混合 Fluent模拟 精细化工中间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