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PRE-TROPICAL CYCLONE SQUALL LINE OF 8 AUGUST 2007 OVER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腾飞 黄健 +2 位作者 万齐林 刘显通 于鑫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6年第4期508-521,共14页
A squall line in front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Pabuk occurred in the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 Zhanjiang on August 8th, 2007 when the storm approached South China.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 A squall line in front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Pabuk occurred in the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 Zhanjiang on August 8th, 2007 when the storm approached South China.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is squall lin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paid to the possible connection of this squall line with Pabuk. The observational data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re from soundings, Doppler weather radars and wind profile radars. The following six major conclusions are drawn by our observational analyses.(1) This squall line developed gradually from individual convective cells, and land breeze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nset of the squall line.(2) The path and intensity of the squall line were modula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squall line propagated along the coastline, and it was stronger on the landing side of the coastline compared with the surrounding in-land regions and oceanic regions.(3)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squall lines were seen in this squall line,including the cold-pool intensity, vertical structure and the wake flow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t its developing and mature phases.(4)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is squall line resemble those of tropical squall lines in terms of deep moist air and low convection condensation level. They also resemble mid-latitude squall lines in terms of the convective instable energy and vertical wind shea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5) Two roles were played by the strong wind around Pabuk. On the one hand, it made the atmosphere more unstable via suppressed shallow convection and increased solar rad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enhanced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and therefore strengthened the sea breeze and the resultant water vapor transport. The sinking temperature inversion prevented the occurrence of low-layer weak convection and accumulated convection instability ener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ong conv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ll line TROPICAL cyclonE LAND breez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下载PDF
On the formation and wind enhancement mechanisms of a Mongolian cyclone that caused a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trip in Gansu province 被引量:2
2
作者 Shuanglong Jin Shuanglei Feng +4 位作者 Xiaolin Liu Bo Wang Zongpeng Song Wei Cui Cong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2期28-34,共7页
Influenced by strong winds associated with a southeastward-moving Mongolian cyclone,a severe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occurred in 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on 14 April 2020.This caused a tripping incident of the t... Influenced by strong winds associated with a southeastward-moving Mongolian cyclone,a severe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occurred in 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on 14 April 2020.This caused a tripping incident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in this region.Based on the hourly,0.5°×0.5°,ECMWF ERA5 reanalysis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Mongolian cyclone and its associated strong winds.Results from the vorticity budget indicate that the convergence-related vertical stretching and the upward transport of cyclonic vorticity governed formation of the Mongolian cyclone in this event;whereas,tilting and export of cyclonic vorticity from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cyclone mainly decelerated the cyclone’s formation.The kinetic energy(KE)budget shows that the wind associated with the Mongolian cyclone was mainly enhanced by the positive work of the pressure gradient force.Unlike some typical strong wind events in Northwest China,during this event,no significant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was found.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KE exerted a slightly favorable effect on the KE increase around the location where the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trip appeared.In contrast,the horizontal transport mainly caused an export of KE from this region,which applied an overall negative effect on the wind enhanc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Mongolian cyc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ian cyclone Kinetic energy State grid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trip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引起的区域大暴雨可预报性分析及模式检验
3
作者 梁钰 张亚春 +2 位作者 董俊玲 席乐 李可 《河南科学》 2024年第11期1644-165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急流出口区顶部和切变线两侧50~100 km的重叠区域内、地面气旋辐合线附近及左侧冷暖空气交汇处,以冷区降水为主.(2)水汽和动力条件均具有极端性,PWAT、Q850、Qu850、垂直上升运动速度值均超过了河南各类型100 mm以上强降水统计阈值.(3)85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和地面3 h负变压中心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负变压中心较气旋中心出现时间早12 h左右.(4)数值模式EC在24~240 h内、CMA-GFS在24~168 h内晴雨准确率和小雨量级TS评分>0.8,暴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TS评分24~72 h内CMA-GFS优于EC,96 h后CMA-GFS低于EC.(5)EC和CMA-GFS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偏北0.7~0.8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低涡 区域性大暴雨 切变线 模式检验
下载PDF
Mesoscale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Double Rain Belt Event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
4
作者 郭照华 谌芸 +1 位作者 肖天贵 曾智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1期61-75,共15页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of the frontal and warm sector rain belts that occurred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The southern rain belt occurred in an environment with favorable mesoscale conditions but weak large-scale forcing.In contrast,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related to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 and the surface-level fron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hanced southeasterly winds and the rainfall-induced cold pool promoted the persistent growth of convection along the southern rain belt.The convective cell propagated east over the coastal area,where there was a large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bow-shaped echo in this region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r-inflow jet.By contrast,the initial convection of 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triggered along the front and the region of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with meso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nhanced warm-moist southeasterly airflow and the cold dom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r rain.The terrain blocked the movement of the cold pool,resulting in the stagnation of the frontal convective cell at an early stage.Subsequently,a meso-γ-scale vortex formed during the rapid movement of the convective cell,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The representative raindrop spectra for the southern rain belt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number and higher density of raindrops than the northern rain belt,even though both resulted in comparable hourly rainfalls.These results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rain belts over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rain belts in South China mesoscale rainstorm cyclonic shear line cold pool bow-shaped echo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云南两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天气特征分析
5
作者 陈小华 李华宏 +2 位作者 何钰 马文倩 李耀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1期81-89,共9页
利用普洱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FY-2G云图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和天气实况,分别对2017年5月12日发生在勐海县和2021年5月31日发生在广南县的龙卷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龙卷出现区域的地形均为平坦坝子,坝子周围为高山环... 利用普洱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FY-2G云图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和天气实况,分别对2017年5月12日发生在勐海县和2021年5月31日发生在广南县的龙卷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龙卷出现区域的地形均为平坦坝子,坝子周围为高山环绕,且在龙卷发生地附近均有水库。从地面图看,两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均是上升气流遇到地面辐合线触发的涡旋所导致的,龙卷天气出现时温度降低且气压下降,垂直结构呈“干-湿-干”的分布特征,对流有效位能值分别为1676.3 J·kg^(-1)、2074.2 J·kg^(-1),0~3 km垂直风切变最大为11.1 m/s,形成绝对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具备发生龙卷的有利条件。从云图看,两次龙卷天气过程均由中尺度对流云团引发,龙卷发生区域云顶亮温梯度较大。从雷达图看,两次龙卷天气均表现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地面辐合线 气旋式涡旋
下载PDF
两段三产品旋流器应用于尾矿分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小平 卢涛 +6 位作者 吴启明 周炳 龙学君 冯模伦 王磊 李永峰 宋坤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根据实验室FX250/200型两段三产品水力旋流器的结构参数放大并制作了一台工业用两段连体三产品旋流器。通过实验室试验、工业试验,优化新型两段连体三产品旋流器的一段溢流管直径、二段溢流管直径、一段底流锥开度、二段沉砂口直径、二... 根据实验室FX250/200型两段三产品水力旋流器的结构参数放大并制作了一台工业用两段连体三产品旋流器。通过实验室试验、工业试验,优化新型两段连体三产品旋流器的一段溢流管直径、二段溢流管直径、一段底流锥开度、二段沉砂口直径、二段补水量,获得了沉砂—0.074 mm粒级含量13.85%,总溢流中—0.074 mm粒级含量87.21%,沉砂产率为35.72%的理想筑坝粗砂。同时也优化了中线法筑坝工艺,降低了投资及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 三产品旋流器 尾砂分级 筑坝 中线法 优化 成本
下载PDF
大型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旋分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覃科人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39-44,共6页
借助国内某4.2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旋风分离器(旋分)系统设计参数,完成了不同旋分组数、不同旋分布置圈数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发现:当旋分入口烟气量相同时,旋分组数越多,再生器稀相直径越大;当旋分组数相同时,三圈布置方案... 借助国内某4.2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旋风分离器(旋分)系统设计参数,完成了不同旋分组数、不同旋分布置圈数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发现:当旋分入口烟气量相同时,旋分组数越多,再生器稀相直径越大;当旋分组数相同时,三圈布置方案比两圈布置方案更紧凑,可获得到更小的再生器稀相直径。因此,在进行大型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旋分系统设计时,建议优先选择三圈布置方案。同时,针对再生器旋分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旋分壳体变形、焊缝开裂、内部衬里脱落和磨损、料腿末端装置磨损严重、拉筋装置布置不合理等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设计优化措施,这些优化方案和措施可有效缩小再生器稀相直径、节省装置投资、延长旋分系统使用年限、确保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装置 再生器 旋分系统 布置方案 壳体变形 焊缝开裂 衬里脱落 衬里磨损
下载PDF
“天鸽”台前飑线环境场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8
作者 陈卓 高正南 +1 位作者 郭晓梅 徐八林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4期41-47,共7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RA5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23日发生在台风“天鸽”前沿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显著升温、低层大气暖湿不稳定及CAPE值达2000 J·kg^(-1)以上,为台前飑线形成提供了前期热力条件;...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RA5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23日发生在台风“天鸽”前沿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显著升温、低层大气暖湿不稳定及CAPE值达2000 J·kg^(-1)以上,为台前飑线形成提供了前期热力条件;(2)对流单体在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并迅速发展成为高度组织化的飑线,其强度、移向与地面风的辐合强弱及位置高度一致;(3)水汽通量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保证了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高效的水汽供应;(4)雷达图上台前飑线发展旺盛阶段中尺度辐合带特征最明显,出现多个55 dBz以上强中心及RIJ特征;(5)当飑线两侧的风向辐合特征减弱时,其带状结构快速断裂且强度减弱,伴随的强对流天气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天鸽” 台前飑线 地面辐合线 雷达回波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2次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9
作者 刘静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25-28,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22年7月4-9日和7月12-15日2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等方面探究了2次降水过程成因异同。结果表明:2次降水均呈现出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局地性...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22年7月4-9日和7月12-15日2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等方面探究了2次降水过程成因异同。结果表明:2次降水均呈现出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局地性强的特点,其中4-9日过程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且系统较为垂直,地面为配合冷暖锋的地面气旋;而12-15日为高空冷槽影响,且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中高层的冷槽有一定距离,即冷暖空气交汇面大,地面受气旋顶部倒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切变线 地面气旋 倒槽
下载PDF
一次爆发性气旋及其诱发的大风天气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查贲 沈杭锋 +2 位作者 郭文政 徐柳韵 陈勇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97-1704,共8页
利用华东区域实况自动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的FNL再分析资料对一次爆发性气旋及其引发的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由高空急流调整导致叠加在气旋上空的中层辐散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伴随正涡度,沿西北气流下传并在低层侵入气旋后部... 利用华东区域实况自动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的FNL再分析资料对一次爆发性气旋及其引发的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由高空急流调整导致叠加在气旋上空的中层辐散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伴随正涡度,沿西北气流下传并在低层侵入气旋后部,气旋前部850 h Pa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和气旋西侧槽前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通过潜热释放共同促成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同时在气旋发展初期,高层高湿位涡区的向下传输,也加速了气旋的快速发展。气旋第三象限的大风由动量下传触发强对流并形成大风叠加所致,低层西北干冷气流切断低层的增湿,使大风区降雨很弱。低层切变线与地面带状CAPE高值区重合,该区域未来1~2 h将出现大风,对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大风 急流 切变线
下载PDF
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廖移山 李俊 +2 位作者 闵爱荣 王晓芳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8-566,共9页
2005年7月9~10日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从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推断出天气系统演变过程的两种可能方式,然后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EM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暴雨发展的中尺度过程... 2005年7月9~10日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从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推断出天气系统演变过程的两种可能方式,然后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EM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暴雨发展的中尺度过程和特征。这次过程是由辐合线加强和气旋发展两个阶段组成的,在辐合线加强过程中,随着辐合线北侧下空气的南侵以及暖湿空气南南至北倾斜向上发展.上升运动发展到对流层高层后向南北两侧辐散,并在对流层中层构成一对经阳偶极子环流圈,它们的下沉支补偿融入上升运动区中,加强和维持了低层的辐合;而在气旋发展过程中,切变线南侧的湿空气明显向北发展,并在切变线上跨越湿度锋区新生发展出一个β中尺度气旋,气旋南半部的湿空气具有强辐合性并伴有强上升运动发展,紧邻其南侧是湿补偿下沉气流,而上升运动北侧的干下沉气流一直向下伸展到边界层顶附近,受低层湿空气向北发展穿越湿度锋区的作用没有向南融入上升运动区中,文中最后给出了辐合线加强和气旋发展的三维空间结构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数值模拟 β中尺度气旋 辐合线 湿空气发展
下载PDF
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97
12
作者 姚叶青 俞小鼎 +3 位作者 张义军 程华 魏鸣 李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3-381,共9页
对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 对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和部分地区的冰雹和暴雨。雷达回波呈现弓形,伴有明显的雷暴出流边界(阵风锋),与弓形回波相对应的多普勒径向速度明显地预示地面大风的中层径向辐合(MARC)。而中气旋的存在,通过加速干冷空气向雷暴内的夹卷,加强了下沉气流。另外,弓形回波前沿中低层存在弱回波区,中高层存在回波悬垂,强回波区延伸到-20℃等温线之上,表明雷暴内上升气流很强,有利于大冰雹和强降水形成。分析还表明雷暴出流边界与雷暴之间距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雷暴强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弓形回波 中层径向辐合(MARC) 阵风锋 中气旋
下载PDF
一次华南海岸带台前飑线的结构特征与环境条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郑腾飞 黄健 +3 位作者 万齐林 徐海秋 刘显通 于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3-944,共12页
2007年8月8日,热带风暴"帕布"移动到华南近海,在珠江三角洲至湛江以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气象探空等观测数据,分析此次台前飑线的生成、演变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特征... 2007年8月8日,热带风暴"帕布"移动到华南近海,在珠江三角洲至湛江以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气象探空等观测数据,分析此次台前飑线的生成、演变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特征,并对热带风暴"帕布"与台前飑线环境大气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此次台前飑线系统是由孤立的对流单体逐渐发展而成,陆风环流的抬升作用有可能对飑线的初始生成起到重要作用;(2)台前飑线移动路径和强度受海岸附近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海岸靠近陆地一侧的强度远比内陆和海洋上强,移动路径倾向于沿海岸线平行;(3)台前飑线在发展和成熟阶段,其水平结构具有典型的尾流层云降水特征;其冷池强度和垂直结构具有典型的热带飑线特征;(4)台前飑线发生在具有深厚水汽层、对流凝结高度较低的环境大气条件中,与热带飑线的环境大气条件类似;而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强度与中纬度飑线接近;(5)热带气旋外围大风一方面使低层风切变加强,同时为环境大气提供了高层的水汽。在下沉环流区内太阳辐射使陆地明显增温,一方面使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大,另一方面也使海陆温差增大、海风环流加强,导致低层风切变进一步加强,低层水汽输送增大。下沉逆温抑制了低层弱对流的发生,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对流不稳定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热带气旋 陆风 环境大气
下载PDF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永林 曹晓岗 +1 位作者 刘敏 王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3-802,共10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 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 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槽从500 hPa输送正涡度、干冷空气,南支槽从700hPa和850hPa输送正涡度、暖湿空气进入导致准静止短波系统活跃并发展东移至长江下游时,向下伸展至地面向上伸展至高空,最终形成庞大深厚的温带气旋.其减弱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先从高空开始减弱,然后地面减弱,最后低空低压环流消失.江淮气旋的形成阶段,中心垂线倾斜度≥60 °;在发展过程中上下层低压中心逐渐靠近,成熟阶段垂线倾斜度缩小至≤80 °.分析地面~200hPa江淮气旋环流特征还发现,其外围直径是地面和低空大而高层小.水平风速则是低空大而地面和高层小.本个例的形成过程与已有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典模式温带气旋形成于一条温度或密度的不连续的锋面上,Petterssen模式由低层向高层自下而上发展,而本例最先形成于低空,然后向地面和上空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青藏高原 初始环流 气旋垂线 结构
下载PDF
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 被引量:9
15
作者 姚恺丰 于继来 +1 位作者 徐泰山 刘强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93-1599,共7页
针对近年来热带气旋灾害屡次造成我国沿海电网电力设备损坏甚至局部地区停电的现状,提出了一种由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通过对线路历史故障率统计数据的折算,建立单位档距线路故障率随其所受风压的变化曲线... 针对近年来热带气旋灾害屡次造成我国沿海电网电力设备损坏甚至局部地区停电的现状,提出了一种由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通过对线路历史故障率统计数据的折算,建立单位档距线路故障率随其所受风压的变化曲线,根据单位档距线路的实时风压信息计算出单位档距线路的故障率及其在所选取时窗内发生故障的概率;将整回线路视作由若干档距串联而成的可靠性系统,由可靠性公式计算出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进一步地,通过设定允许进入故障集的概率门槛或故障截止重数以选择故障组合状态,对满足条件的故障状态进行排序,形成群发性动态故障集。通过测试电网受高强度热带气旋影响的算例,采用设定概率门槛的方法选取故障组合状态并排序生成动态故障集,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网络 输电线路 热带气旋 故障概率 故障集 可靠性
下载PDF
基于轨迹图像的气液旋风分离器液滴粒度、浓度、速度的在线测量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海龙 陈孝震 +1 位作者 蔡小舒 余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29-1734,共6页
引言气液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利用两相流体的旋转运动,使离散相液滴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从主流中分离出来的设备。作为一种气液分离装置,气液旋风分离器与过滤、沉降等其他分离装置相比,具有无运动部件、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动力消耗小、... 引言气液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利用两相流体的旋转运动,使离散相液滴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从主流中分离出来的设备。作为一种气液分离装置,气液旋风分离器与过滤、沉降等其他分离装置相比,具有无运动部件、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动力消耗小、分离效率高,操作维护简单等优点[1-3],因此在石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测量 图像处理 旋风分离器 颗粒粒度
下载PDF
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的冷模探索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黄克峰 毛安国 +1 位作者 许克家 侯栓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7-53,共7页
提出了一种由提升管加流化床层以及旋风分离器组成的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结构,在大型冷模装置上考察了床层料位、床层线速、快分结构对装置催化剂回收的影响,给出了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并对反应器催化剂稀相密度进行了关联计算。装置... 提出了一种由提升管加流化床层以及旋风分离器组成的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结构,在大型冷模装置上考察了床层料位、床层线速、快分结构对装置催化剂回收的影响,给出了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并对反应器催化剂稀相密度进行了关联计算。装置运行结果表明,在料位上限平稳运行时,旋风分离器入口催化剂的密度在0.62~3.75kg/m^3,说明催化剂回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提升管反应器 流化床 旋风分离器 数据关联
下载PDF
新型高压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在线检测装置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立 姬忠礼 +3 位作者 许乔奇 熊至宜 李丰 阚国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1-84,133,共4页
掌握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含量情况对于分离过滤设备的选型、制订合理的生产运行方案非常重要。常规离线检测技术取样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映管道中固体颗粒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已有在线检测技术需前置体积庞大的减压装置,操作繁琐,且... 掌握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含量情况对于分离过滤设备的选型、制订合理的生产运行方案非常重要。常规离线检测技术取样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映管道中固体颗粒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已有在线检测技术需前置体积庞大的减压装置,操作繁琐,且在减压装置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节流作用会使得高压天然气管道中有液滴析出,影响在线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为此,研发了一套可以直接对高压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进行在线检测的装置,该装置去除了减压装置并提高了检测仪的耐压能力,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携性好。应用该装置对国内某天然气计量站高压多管旋风分离器进出口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得其中位粒径范围为1.34~3.40μm,与离线检测方法测得的结果(1.36~2.55μm)较为接近,表明该技术可较准确地快速检测出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浓度和粒径分布,并可实时监测其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固体颗粒物 多管旋风分离器 在线检测 离线检测 分离效率
下载PDF
旋流器与直线脱水筛在首钢水厂尾矿干排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振龙 陈佳丽 +2 位作者 王晓锋 李增慧 刘成功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本文简单概述了常见的几种尾矿处理方法,并针对首钢水厂铁矿尾矿库库容紧张,尾矿将无处排放,造成水厂铁矿不能正常生产这一问题进行了技术改造。首钢水厂铁矿应用由旋流器和直线脱水筛组成的陆凯尾矿干排系统与现场原有浓密机配合使用... 本文简单概述了常见的几种尾矿处理方法,并针对首钢水厂铁矿尾矿库库容紧张,尾矿将无处排放,造成水厂铁矿不能正常生产这一问题进行了技术改造。首钢水厂铁矿应用由旋流器和直线脱水筛组成的陆凯尾矿干排系统与现场原有浓密机配合使用对尾矿进行浓缩脱水处理,溢流器溢流和筛下产物再采用浓密机进行二次浓缩的方法,实现了水厂铁矿的技术升级,使水厂铁矿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实现全尾干排的大型国企。结果表明:流程改造后首钢水厂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达到了最初确定的62%的干排率,筛上尾矿含水率在20%左右,实现尾矿干排可以直接装车运输,达到降低尾矿入库量,延长尾矿库服务年限的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干排系统 直线脱水筛 旋流器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罕见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庄晓翠 赵正波 +1 位作者 张林梅 田忠锋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6期24-30,共7页
2010年1月6—7日阿勒泰地区普降暴雪造成罕见雪灾。通过对常规资料、ECWMF客观分析和T639物理量产品00、03时及06时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其黑体亮温分析,对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欧亚范围内呈两槽一脊的Ω型,... 2010年1月6—7日阿勒泰地区普降暴雪造成罕见雪灾。通过对常规资料、ECWMF客观分析和T639物理量产品00、03时及06时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其黑体亮温分析,对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欧亚范围内呈两槽一脊的Ω型,欧洲和萨彦岭均为深厚低涡、西西伯利亚到泰米尔半岛为强阻塞,及中纬度纬向锋区是造成此次暴雪天气的大尺度系统;地面图上,暴雪产生于中亚气旋前部的暖锋前部及850 hPa中尺度切变线和幅合线附近的重叠区域。高湿区和强上升区,云系的发展和移动均与降雪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单站高空风时间剖面图揭示了暴雪过程中,高低空急流、切变线的变化和暖湿气流的输送;单站的物理量变化对暴雪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暴雪 气旋 切变线 中尺度云团 新疆阿勒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