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Pour和“倒”的词汇语义及其运动事件表达
- 1
-
-
作者
彭芳
于红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40-47,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英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的句法--语义接口功能及其类型学意义"(12YJA74006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汉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13YJC740086)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运用反思性教学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师生互动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11CWZJ14)
-
文摘
英汉语位移动词pour和"倒"融合了位移、使因和容器概念。基于语料统计发现:(1)英汉语致使移动句是基本运动事件表达句,英汉语双宾句、英语pour full句、汉语"倒满"句体现了副事件融合的扩展模式。(2)英汉语的终点路径均呈优势分布。(3)位移终点INTO在英语双宾句缺省表达,而汉语使用"给"表达位移目标TO和位移终点INTO;汉语双宾结构中,"给X"在动词前呈优势分布。(4)英语用full表达"内部充满"的结果语义,而汉语用"满"编码"表面布满"和"内部充满"的概念语义;在表达"内部充满"的结果路径语义时,英汉语主体-背景均逆序表达。
-
关键词
PoUR
“倒”
动词意义
运动事件
副事件融合
-
Keywords
pour
dào
verb semantics
motion event
co-event conflation
-
分类号
H031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反、倒、反倒、反而”辨察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颜明
肖奚强
-
机构
扬州大学文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
-
出处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8,96,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外国学生汉语同素单双音节同义副词习得研究”(编号:16CYY026)
-
文摘
"反而"组同义词在ABCD四段出现与否的表达中,BD两段式基本不被接受,ABCD四段式的用例很少,语义互补的B段与C段相较而言,B段更多地被隐而不现,说明B段与C段缺乏同时出现的必要性。"反"的语用环境偏于精练,故两段式和一段式的表达较多,且常用于被动句;"倒"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主要集中在两段式和一段式中;"反倒"表现形式丰富而用例不多。"反而"的使用频率比另三个词的总和还多,"反而"用于ACD式、AD式、D式呈递降趋势,而另三个词则都是AD式、D式的使用频率高于ACD式,可能是很正式的"反"和口语化的"倒""反倒"更加倾向于简约化的表达。
-
关键词
反
倒
反倒
反而
比较研究
-
Keywords
Fǎn(反)
dào(倒)
Fǎndào(反倒)
Fǎn'ér(反而)
contrastive study
-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近代汉语中副词“可知(道)”的形成和演变
- 3
-
-
作者
张秀松
-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3,95,共1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编号:14ZDB098)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A008)的资助
-
文摘
近代汉语中副词"可知(道)"有"当然""难怪""原来"三义。它始见于宋代,发展于元明,式微于清代。本文遵照"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做出推论→验证推论→处理假设"的科学发现程序,就"当然"义"可知"的历史形成提出了三种观点,并验证其信度,最终发现:它既不是"可知道"的截略,也不是"可不知"的缩合,而是从"可以推知"义短语词汇化而来。"当然"义"可知道"也是从"可以推知"义短语词汇化而来。两者都经历了从"可以推知"义到"想必"义,再到"当然"义的演变。"难怪"义"可知(道)"则是从"可知道……(原因)了"义短语词汇化而来。"原来"义"可知(道)"由"难怪"义"可知(道)"演变而来,是后者移动到高频共现项"原来"所在空位的结果。
-
关键词
副词
可知(道)
来源
历史形成
-
Keywords
adverb
kězhī(dào)(可知(道))
origin
development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吾道一以贯之:马麟《道统五祖像》研究
- 4
-
-
作者
宫力
-
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3,168,共1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五代、两宋馆藏绘画题跋释文与考订”(项目编号:19YJC76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道统五祖像》是南宋画家马麟创作的一套上古道统人物全身组像中的五幅。本文以此件作品的乏考缘由、著录与递藏为切入点,探讨组像的特殊性,继而通过其与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碑文之间的关联,断定赞文创作于绍定三年,组像则是淳祐改元下赐国子监时所作。画中道统人物的选择遵循了朱熹所设谱系,反映了理宗对自身继位正统性的重申。此外,作者对画作的图文内容进行了溯源。
-
关键词
南宋
道统五祖像
《道统十三赞》
宋理宗
-
Keywords
the Southern-Song dynasty
‘Full-Length Portraits of Five Moral Legends of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Thirteen Praises of the Confucian orthodoxy’(dào Tǒng ShíSān Zàn)’
Emperor Lizong(理宗)of the Song dynasty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制赞作图:再探南宋马麟《道统圣贤图》的制作脉络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陈韵如
-
机构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8,167,168,共24页
-
文摘
宋理宗在淳祐元年(1241)正月“幸太学、谒孔子”,将所作《道统十三赞》赐国子监以宣示诸生,至今刻石仍存。南宋画家马麟所作《伏羲》因有宋理宗《道统十三赞》序与赞文,向被视为相关创作,与《尧》《禹》《汤》《武王》等共五轴均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合称为《道统圣贤图》。马麟《道统圣贤图》虽是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的延伸物,但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使用脉络?何以刻成碑石的《道统十三赞》并无马麟配图,而马麟《道统圣贤图》于清宫旧藏则系南薰殿图像之一?石守谦曾从劝戒图绘传统分析此套画作,已能说明马麟《道统圣贤图》并非帝王神御画像。不过,马麟各轴计有宋理宗道统赞文,这类圣贤图绘究竟有何意义与作用?本文就此企图重新解析此套图作的制作脉络。文中将透过视觉分析,并举出其与《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石刻之相似造型,阐述《道统圣贤图》所显示出的“士人化”趋向。再由宋理宗营造缉熙殿之脉络,思考其与经筵讲殿空间的可能关联,指出《道统圣贤图》堪称为此后考察儒教艺术的重要例证。
-
关键词
宋理宗
《道统十三赞》
马麟道统图
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石刻
缉熙殿
-
Keywords
Emperor Song Lizong(理宗)
‘Thirteen Praises of the Confucian orthodoxy’(dào Tǒng ShíSān Zàn)
Ma Lin’s‘Rulers and Sages in Confucian orthodoxy’(dào Tǒng Shèng Xián Tú)
‘Confucian and His 72 disciples’of stone carving
Jixi Hall
-
分类号
K245
[历史地理—中国史]
J212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