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ur和“倒”的词汇语义及其运动事件表达
1
作者 彭芳 于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40-47,共8页
英汉语位移动词pour和"倒"融合了位移、使因和容器概念。基于语料统计发现:(1)英汉语致使移动句是基本运动事件表达句,英汉语双宾句、英语pour full句、汉语"倒满"句体现了副事件融合的扩展模式。(2)英汉语的终点... 英汉语位移动词pour和"倒"融合了位移、使因和容器概念。基于语料统计发现:(1)英汉语致使移动句是基本运动事件表达句,英汉语双宾句、英语pour full句、汉语"倒满"句体现了副事件融合的扩展模式。(2)英汉语的终点路径均呈优势分布。(3)位移终点INTO在英语双宾句缺省表达,而汉语使用"给"表达位移目标TO和位移终点INTO;汉语双宾结构中,"给X"在动词前呈优势分布。(4)英语用full表达"内部充满"的结果语义,而汉语用"满"编码"表面布满"和"内部充满"的概念语义;在表达"内部充满"的结果路径语义时,英汉语主体-背景均逆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UR “倒” 动词意义 运动事件 副事件融合
下载PDF
“反、倒、反倒、反而”辨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颜明 肖奚强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8,96,共9页
"反而"组同义词在ABCD四段出现与否的表达中,BD两段式基本不被接受,ABCD四段式的用例很少,语义互补的B段与C段相较而言,B段更多地被隐而不现,说明B段与C段缺乏同时出现的必要性。"反"的语用环境偏于精练,故两段式... "反而"组同义词在ABCD四段出现与否的表达中,BD两段式基本不被接受,ABCD四段式的用例很少,语义互补的B段与C段相较而言,B段更多地被隐而不现,说明B段与C段缺乏同时出现的必要性。"反"的语用环境偏于精练,故两段式和一段式的表达较多,且常用于被动句;"倒"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主要集中在两段式和一段式中;"反倒"表现形式丰富而用例不多。"反而"的使用频率比另三个词的总和还多,"反而"用于ACD式、AD式、D式呈递降趋势,而另三个词则都是AD式、D式的使用频率高于ACD式,可能是很正式的"反"和口语化的"倒""反倒"更加倾向于简约化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倒 反而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近代汉语中副词“可知(道)”的形成和演变
3
作者 张秀松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3,95,共14页
近代汉语中副词"可知(道)"有"当然""难怪""原来"三义。它始见于宋代,发展于元明,式微于清代。本文遵照"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做出推论→验证推论→处理假设"的科学发现程序,就"... 近代汉语中副词"可知(道)"有"当然""难怪""原来"三义。它始见于宋代,发展于元明,式微于清代。本文遵照"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做出推论→验证推论→处理假设"的科学发现程序,就"当然"义"可知"的历史形成提出了三种观点,并验证其信度,最终发现:它既不是"可知道"的截略,也不是"可不知"的缩合,而是从"可以推知"义短语词汇化而来。"当然"义"可知道"也是从"可以推知"义短语词汇化而来。两者都经历了从"可以推知"义到"想必"义,再到"当然"义的演变。"难怪"义"可知(道)"则是从"可知道……(原因)了"义短语词汇化而来。"原来"义"可知(道)"由"难怪"义"可知(道)"演变而来,是后者移动到高频共现项"原来"所在空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 可知(道) 来源 历史形成
下载PDF
吾道一以贯之:马麟《道统五祖像》研究
4
作者 宫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3,168,共16页
《道统五祖像》是南宋画家马麟创作的一套上古道统人物全身组像中的五幅。本文以此件作品的乏考缘由、著录与递藏为切入点,探讨组像的特殊性,继而通过其与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碑文之间的关联,断定赞文创作于绍定三年,组像则是淳祐改元... 《道统五祖像》是南宋画家马麟创作的一套上古道统人物全身组像中的五幅。本文以此件作品的乏考缘由、著录与递藏为切入点,探讨组像的特殊性,继而通过其与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碑文之间的关联,断定赞文创作于绍定三年,组像则是淳祐改元下赐国子监时所作。画中道统人物的选择遵循了朱熹所设谱系,反映了理宗对自身继位正统性的重申。此外,作者对画作的图文内容进行了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道统五祖像 《道统十三赞》 宋理宗
原文传递
制赞作图:再探南宋马麟《道统圣贤图》的制作脉络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韵如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8,167,168,共24页
宋理宗在淳祐元年(1241)正月“幸太学、谒孔子”,将所作《道统十三赞》赐国子监以宣示诸生,至今刻石仍存。南宋画家马麟所作《伏羲》因有宋理宗《道统十三赞》序与赞文,向被视为相关创作,与《尧》《禹》《汤》《武王》等共五轴均现存台... 宋理宗在淳祐元年(1241)正月“幸太学、谒孔子”,将所作《道统十三赞》赐国子监以宣示诸生,至今刻石仍存。南宋画家马麟所作《伏羲》因有宋理宗《道统十三赞》序与赞文,向被视为相关创作,与《尧》《禹》《汤》《武王》等共五轴均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合称为《道统圣贤图》。马麟《道统圣贤图》虽是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的延伸物,但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使用脉络?何以刻成碑石的《道统十三赞》并无马麟配图,而马麟《道统圣贤图》于清宫旧藏则系南薰殿图像之一?石守谦曾从劝戒图绘传统分析此套画作,已能说明马麟《道统圣贤图》并非帝王神御画像。不过,马麟各轴计有宋理宗道统赞文,这类圣贤图绘究竟有何意义与作用?本文就此企图重新解析此套图作的制作脉络。文中将透过视觉分析,并举出其与《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石刻之相似造型,阐述《道统圣贤图》所显示出的“士人化”趋向。再由宋理宗营造缉熙殿之脉络,思考其与经筵讲殿空间的可能关联,指出《道统圣贤图》堪称为此后考察儒教艺术的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理宗 《道统十三赞》 马麟道统图 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石刻 缉熙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