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淤地坝坝地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对流域土地利用的响应
1
作者 孙睿哲 韩剑桥 +1 位作者 李宗遥 刘子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9,共11页
[目的]淤地坝以直接拦截泥沙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SOC)的横向迁移过程。分析淤地坝坝地内S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域土地利用对坝地浅土层(0—200 cm)内SOC分布的影响,为淤地坝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淤地坝以直接拦截泥沙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SOC)的横向迁移过程。分析淤地坝坝地内S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域土地利用对坝地浅土层(0—200 cm)内SOC分布的影响,为淤地坝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岔巴沟流域内3个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大(草地、坡耕地、梯田面积占比不同)的小流域为对象,采用遥感解译、野外采样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坝地SOC空间分布特征及坝地表土层SOC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结果](1)在垂直方向上,SOC在表层土(0—20 cm)含量最高,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快速降低,深层SOC含量变化较小,在3.5 g/kg上下浮动。(2)在顺水流方向上,因土壤侵蚀沉积特征等影响,SOC在坝地中、后段含量较高;在平行坝体方向上,两侧含量较高。(3)流域内梯田占比较高的B淤地坝,坝地SOC均值(4.4 g/kg)显著高于A淤地坝坝地(3.9 g/kg)和C淤地坝坝地(3.5 g/kg)。(4)流域内梯田的SOC最高,同时梯田建设影响了侵蚀泥沙的土壤粒径,从而使得流域内梯田占比与坝地表土层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草地表层SOC碳含量较低,使得坝地地表SOC含量与草地呈负相关关系。坡耕地SOC密度与坝地地表的SO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坡耕地面积较小,其占比与坝地地表SO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受土壤侵蚀、SOC来源和矿化特征影响,坝地表层土SOC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快速降低并趋于稳定。梯田地类内的高SOC含量水平及较细颗粒的侵蚀土粒特征,导致了梯田占比最高的B淤地坝坝地内SOC含量最高。黄土丘陵沟壑区坝控流域内的梯田建设对淤地坝坝地SOC的正向响应。梯田及淤地坝不仅能够减少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流域内土壤有机碳水平,改善流域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SOC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贵州省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人口时空演变分析
2
作者 唐天君 周忠发 +2 位作者 张付显梅 黄登红 邓芳芳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68-274,F0003,共8页
运用GIS空间统计工具,将贵州省内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2000—2020年共计21期WorldPop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揭示了贵州省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21年来的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耕地坝区人口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按人口... 运用GIS空间统计工具,将贵州省内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2000—2020年共计21期WorldPop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揭示了贵州省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21年来的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耕地坝区人口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按人口增长曲线特征可以划分为稳定增长期(2000—2006年)、快速波动增长期(2006—2010年)、快速负增长期(2010—2015年)以及缓慢下降期(2015—2020年)4个阶段,总体下降了0.99万人,其中五千亩耕地坝区上升了0.94万人,万亩耕地坝区下降了1.93万人;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人口分布以较低密度聚集区与低密度聚集区为主,人口分布差异较明显;人口密度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表现为无明显差异,在局部表现为HH集聚、LL集聚和HL集聚;坝区人口重心迁移幅度较小,经向变化和纬向变化均呈往复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坝区 人口分布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贵州省
下载PDF
Monitoring of Land-Cover Dynamic Change in Lancangjiang River Cascaded Hydropower Area 被引量:1
3
作者 LIU Hongjiang XIE Hongzhong +3 位作者 CHEN Lihui GAN Shu ZHANG Jun WEI Fangqia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6年第4期1015-1020,共6页
The analysis of the 3 stages' (1988,1996,2000) variation of land-cover i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matic Mapper (TM) and Enhancement Thematic Mapper(ETM) satellite image by combining ground GIS database with G... The analysis of the 3 stages' (1988,1996,2000) variation of land-cover i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matic Mapper (TM) and Enhancement Thematic Mapper(ETM) satellite image by combining ground GIS database with GPS field collected data in the area of Xiaowan-Dachaoshan Reservoirs of Lancangjiang River cascaded Hydropower Area. Consequently, the land-cover is divided into five subclasses, namely water, paddy field and wetland, bare dryland and sparse shrub, secondary forest and density fores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reas of bare land, upland and secondary forest decreased in 1988-1996, whereas from 1996 to 2000, water body and density forest keep invariability while the areas of paddy field and wetland, bare dryland and sparse scrub increasing and the area of secondary forest decrease; Features of reciproc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ensity forest and other type of land-cover had two points, i.e. secondary forest, bare dryland and sparse shrub converted to density forest; and density forest converted to secondary forest and paddy field and wetland. It reflects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density forest; the area which slope less than 8° and greater than 15° shows bigger variation, however, less change in 8°-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cangjiang River dam area land-COVER dynamic variati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下载PDF
Using classification assignment rules to assess land-use change impacts on forest biodiversity at local-to-national scales 被引量:1
4
作者 Kathrin Affeld Susan K. Wiser +1 位作者 Ian J. Payton Miquel DeCaceres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62-176,共15页
Background: Ecosystem representation is one key component in assessing the biodiversity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s that will irrevocably alter natural ecosystems. We show how detailed vegetation plot data can be use... Background: Ecosystem representation is one key component in assessing the biodiversity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s that will irrevocably alter natural ecosystems. We show how detailed vegetation plot data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inundation by a proposed hydroelectricity dam in the Mokihinui gorge, New Zealand, on representation of natural forests. Specifically we ask: 1) How well are the types of forest represented Locally, regionally, and nationally; and 2) How does the number of distinct communities (i.e. beta diversity) in the target catchment compare with other catchments nationally? Methods: For local and regional comparisons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recorded on 45 objectively located 400 m2 vegetation plots established in each of three gorges, with one being the proposed inundation area of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The fuzzy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of noise clustering was used to assign these plots to a specific alliance and association of a pre-existing national-scale classification. NationaLly,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alliances and associations in a catchment and either catchment size or the number of plots per catchment by fitting Generalised Additive Models. Results: The four alliances and five associations that were observed in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arepresent in the region but limited locally. One association was narrowly distributed nationally, but is the mostfrequent association in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inundation may have consequences of national importance to its long-term persistence. That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area had nearly twice as many plots that could not be assigned to pre- existing alliances and associations than either the Mokihinui upper or the Karamea lower gorges and proportionally more than the national dataset emphasises the compositional distinctiveness of this gorge. These outlier plots in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may be unsorted assemblages of species or reflect sampling bias or that native- dominated woody riparian vegetation is rare on the landscape. At a national scale, the Mokihinui catchment has a higher diversity of forest alliances and associations (i.e. beta-diversity) than predicted based on catchment size and sampling intensity. Conclusions: Our analytical approach demonstrates one transparent solution to a comm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problem: assessing how well ecosystems that will be destroyed by a proposed land-use change are represented using a multi-scale spatial and compositional framework. We provide a useful tool for assessing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land-use change that can help guide decision 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A-DIVERS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Ecosystem representation Hydroelectricity dams land-use change National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Noise clustering New Zealand NVS databank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下载PD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from 1995 to 2017 in Trang Bang, Southern Vietnam
5
作者 Thi Bich Phuong Nguyen Xin Zhang +1 位作者 Wei Wu Hongbin Li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Trang Bang is the large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strict of TayNinh province, Vietnam tha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vince. This study assessed land use - land cover cha... Trang Bang is the large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strict of TayNinh province, Vietnam tha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vince. This study assessed land use - land cover change in Trang Bang district from 1995 to 2017, the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safe and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causes and safeguards for mulch.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an expert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he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was classified into 6 classes: food-crops, fruit-tree, water, built-up, industry and shrub.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ULC there decreased between 1995 and 2017. All the two land cover types (food-crops, fruit-tree) decreased 141.2 km2 (41.4%) in 2017 compared with 1995, while the area of industrial and urban land (industry, built-up) increased 70.0 km2 (20.6%). The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ies in 1995, 2007, and 2017 were 94.2%, 98.0%, and 96.3%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kappa coefficients for the image classification were 0.90, 0.97, and 0.94 in 1995, 2007, and 2017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the average classification was above 90%, and this prov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was reliable and acceptable.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LULC in the study area decreased during 1997-2017 and tended to decrease in recen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I Gon River Dau Tieng dam land Use/land COVER Trang Bang Classification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黄土高原淤地坝溃损条件下坝地侵蚀机理及溃口水流特征
6
作者 尹国龙 乐茂华 易靖松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88,共4页
研究淤地坝溃损条件下的坝地侵蚀机理及水沙过程对于淤地坝的建设和后期管护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分析,发现淤地坝溃损后的坝地侵蚀主要受坝地土体性质、坝地形成特征及淤地坝溃损模式影响,坝地侵蚀造沟模式可概括为“... 研究淤地坝溃损条件下的坝地侵蚀机理及水沙过程对于淤地坝的建设和后期管护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分析,发现淤地坝溃损后的坝地侵蚀主要受坝地土体性质、坝地形成特征及淤地坝溃损模式影响,坝地侵蚀造沟模式可概括为“淤地坝溃损→溯源侵蚀→冲刷下切→沟壁坍塌→水沙混合流”;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马槽里#2骨干坝为例,通过数值计算不同淤地工况下淤地坝溃损时的溃口流量过程和水位过程得知,淤地坝溃损条件下的水沙过程受库区的淤地情况显著变化,且坝地具有削峰落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溃损条件 坝地侵蚀 溃口水流
下载PDF
基于ERT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坡地和坝地土壤储水量反演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国秀 贾小旭 +2 位作者 白晓 刘成功 魏孝荣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1,共8页
【目的】反演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坡地和坝地的土壤储水量(SWS),为小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北六道沟小流域选择典型坡地和坝地,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法(ERT)测定其土壤电阻率(ρ),结合实测土壤体积含水率(θ... 【目的】反演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坡地和坝地的土壤储水量(SWS),为小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北六道沟小流域选择典型坡地和坝地,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法(ERT)测定其土壤电阻率(ρ),结合实测土壤体积含水率(θv),构建ρ与θv的幂函数模型,量化0~12.5 m土层剖面的SWS,并对比分析坡地与坝地的SWS空间分布差异。【结果】对于黄土高原坡地和坝地2种典型地貌类型,ρ与θv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坡地:R^(2)=0.66,p<0.01;坝地:R^(2)=0.64,p<0.01);坡地ρ分布受坡位影响显著,沿坡顶至坡底逐渐降低,坝地ρ在垂直方向上呈“高-低-高”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饱和层和非饱和层,而坡地剖面均为非饱和状态;面积为1.8×10^(4)m^(2)的坝地0~6.5 m非饱和层的可储水量为1.49×10^(4)m^(3),6.5~12.5 m饱和层可储水量为5.10×10^(4)m^(3);而相近面积的坡地0~12.5 m非饱和层可储水量为2.59×10^(4)m^(3)。【结论】ERT可用于黄土区深层土壤水资源时空分布研究,六道沟小流域坝地土壤储水量丰富,是坡地土壤储水量的2.5倍,对小流域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电阻率层析成像法 土壤电阻率 坡地 坝地 土壤含水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坝地层状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佐源 夏彬 +3 位作者 郝旺林 汪若瑶 解嫣 许明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90,共8页
以明确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层状结构土壤孔隙分布特征为目的。选黄土高原典型坝地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CT扫描技术分析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土壤三维结构,探讨层状土孔隙参数随土层结构变化及界面层孔隙特征。结果表明:(1)瘦长型孔... 以明确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层状结构土壤孔隙分布特征为目的。选黄土高原典型坝地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CT扫描技术分析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土壤三维结构,探讨层状土孔隙参数随土层结构变化及界面层孔隙特征。结果表明:(1)瘦长型孔隙(孔隙形状系数≤0.2)是各土层土壤孔隙的主要形态。各土层的孔隙参数具有明显差异。耕作层的总孔隙度最高,大孔隙(≥1 mm)分布较多;犁底层孔隙总数量最高,含有较多孤立的小孔隙(≥0.1~0.5 mm)和微小孔隙(≥0.06~0.1 mm),但连通性最差;心土层孔隙参数多数介于耕作层与犁底层之间。(2)坝地剖面层状土壤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层,各孔隙参数均在土层界面位置存在突变点,具有明显分界现象。孔隙特征参数均呈过渡位置渐变、界面位置突变的规律。在界面层,犁底层土壤总孔隙度和连通性与耕作层相比,分别显著下降41.6%,69.8%;心土层在界面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和连通性与犁底层相比,分别显著增高30.4%,52.3%。(3)孔隙孔径大小与孔隙形态密切相关,大孔隙形态多呈瘦长型,而微小孔隙形状则多呈规则型。(4)土层越深,连通性与总孔隙度、孔隙总数量、孔径分布及孔隙形状的相关性越强。界面层出现改变相邻土层的土壤孔隙质量。人为作用改变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土壤孔隙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耕作层翻耕扰动,使得犁底层被动承压,心土层由于受到干扰较小,土壤整体呈现自然状态。研究结果可丰富非均质土壤结构的认识,为从微观层面理解层状土壤孔隙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气热传输的可能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土壤结构 坝地 CT扫描 土壤孔隙 界面
下载PDF
某水库大坝轴线选址及比选研究
9
作者 程健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11,共4页
文章从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工期、移民拆迁占地、环境影响、工程投资、工程效益等方面,对坝址坝轴线进行比选研究,最终确定最优坝轴线为推荐方案。
关键词 坝址选择 坝轴线选择 工程地质条件 移民拆迁占地
下载PDF
贵州省万亩大坝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10
作者 周帆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3年第1期75-80,84,共7页
文章以2021年贵州省遥感影像为基础,在ArcGIS和Fragstats 4.2软件的支撑下,对万亩大坝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着手,分析万亩大坝的景观特征。研究发现,万亩大坝的景观格局主要以水田、旱地、建设用地为主,... 文章以2021年贵州省遥感影像为基础,在ArcGIS和Fragstats 4.2软件的支撑下,对万亩大坝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着手,分析万亩大坝的景观特征。研究发现,万亩大坝的景观格局主要以水田、旱地、建设用地为主,共占万亩大坝面积的82.86%,为万亩大坝的景观基质,其中,水田面积最大为40196.64 hm^(2),占万亩大坝总面积42.94%,旱地面积为25026.04 hm^(2),占26.73%,建设用地面积为12342.92 hm^(2),占13.19%。从万亩大坝整体景观来看,万亩大坝景观格局的破碎度和多样性比较大,优势度明显,连通性较差,聚集程度低。通过对贵州省万亩大坝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分析,为万亩大坝的景观现状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万亩大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万亩大坝 贵州省
下载PDF
贵州省种植地坝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1
作者 王晓颖 唐天君 +5 位作者 韩敏 周华 张宇涛 龙剑峰 张莉娟 李儒童 《科技资讯》 2023年第12期166-171,共6页
为更好地研究贵州省种植地坝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省种植地坝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土地利用转型与其生态环境效应关系及整体生态环境变化态势,试图寻找种植地坝区... 为更好地研究贵州省种植地坝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省种植地坝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土地利用转型与其生态环境效应关系及整体生态环境变化态势,试图寻找种植地坝区土地利用转型中对生态价值影响较大的地类,以探索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协调机制,为贵州协同推进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种植地坝区 贵州省
下载PDF
王茂沟流域淤地坝系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惠波 李鹏 +3 位作者 张维 高海东 赵宾华 王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坝系坝地土壤颗粒与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陕北绥德县王茂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7个土壤剖面,采集土样940个,分析了分形维数、粗化度、有机碳与各粒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坝地的土壤粒...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坝系坝地土壤颗粒与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陕北绥德县王茂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7个土壤剖面,采集土样940个,分析了分形维数、粗化度、有机碳与各粒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坝地的土壤粒径分布中,粉粒含量占主导地位,依次为砂粒、黏粒;(2)王茂沟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在2.674~2.829之内变化,垂直剖面上变化很微小,坝前、坝中、坝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分别为2.803 3,2.783 6,2.795 8;(3)王茂沟坝地土壤质地粗化度在0.27~0.58,平均值为0.44,坝前(0.40)〈坝后(0.45)〈坝中(0.46);(4)坝地土壤颗粒在0.05~0.002mm和〈0.002mm范围内与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成极显著正相关,在2.0~0.05mm范围内与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成极显著负相关;坝地土壤有机碳与粉粒和黏粒呈正相关,与细砂粒和极细沙粒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地 分形维数 土壤质地粗化度 有机碳
下载PDF
玉溪烟田土壤pH和主要养分平均含量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卜令铎 李江舟 +3 位作者 张立猛 焦永鸽 计思贵 李天福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0,共8页
为推进玉溪烤烟模块化精准施肥,通过以乡镇为单元的土壤养分分级,评价了玉溪烟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玉溪烟田土壤养分水平较高的乡镇主要集中于东部水系密集区,坝地烟田土壤养分水平高于山地。2015年土壤有效氮和速效磷... 为推进玉溪烤烟模块化精准施肥,通过以乡镇为单元的土壤养分分级,评价了玉溪烟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玉溪烟田土壤养分水平较高的乡镇主要集中于东部水系密集区,坝地烟田土壤养分水平高于山地。2015年土壤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较高的乡镇由东部水系密集区延伸至西部和南部地区,山地烟田土壤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坝区。与2008年相比,2015年山地烟田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92.54%、24.32%和34.58%,坝地烟田增幅分别为20.53%、4.15%和42.21%。7年间,山地烟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升高8.99%和2.38%,坝地烟田平均降低5.81%和10.77%,均趋于中等水平。研究结果为推进玉溪烟田模块化精准施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溪 烟田土壤 pH 土壤养分 分级 分布 坝地 山地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田土壤钾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包耀贤 吴发启 +1 位作者 贾玉奎 宋芳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土样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法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地——坝地和梯田的土壤钾素含量、相关性、垂直和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地和梯田钾素分布严重失衡;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坝地属"中等",梯田属"缺乏&qu... 通过土样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法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地——坝地和梯田的土壤钾素含量、相关性、垂直和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地和梯田钾素分布严重失衡;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坝地属"中等",梯田属"缺乏";表层全钾平均含量坝地属"较高",梯田为"中等";缓效钾平均是速效钾的7.58倍(坝地)和11.06倍(梯田),但转化率较低;矿物钾平均占全钾的95.71%(坝地)和95.16%(梯田),却难以被作物利用。土壤各形态钾素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受土壤有机质、CEC、pH值和颗粒组成的影响。表层与下层间的速效钾、坝地和梯田间的缓效钾都有极显著差异,但黄土母质土壤钾素整体分布均一;坝地速效钾沿剖面向下含量增加,且整体高于梯田;坝地因高耗钾作物玉米而导致缓效钾含量低于梯田。土壤有效性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在时间动态上都表现为先增后降,分水岭年限坝地约在40 a,梯田约在3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地 梯田 土壤钾素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树儿梁小流域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秀珍 李翔 +3 位作者 向云 李静波 毕如田 牛越先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7-341,381,共6页
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性,为研究坝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内涵和利用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来描述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本研究计算了树儿梁小流域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并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各粒级组成及其土壤养分的关系。结... 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性,为研究坝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内涵和利用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来描述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本研究计算了树儿梁小流域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并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各粒级组成及其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树儿梁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随土壤黏粒的增加而增大,坝前、坝中、坝尾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7278、2.7184和2.685,符合Stokes沉降原理,坝地颗粒组成各粒级含量及变化范围整体差异较小,在垂直剖面上变化都很微弱。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代换量、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来描述土壤性质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地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坝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包耀贤 吴发启 谭红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5,86,共5页
通过对延安市北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养分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沟小流域坝地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除钾素含量富足外,其它养分含量都很低,特别是有机质和磷含量趋于贫瘠化。有机质、全氮、全磷时空差异... 通过对延安市北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养分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沟小流域坝地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除钾素含量富足外,其它养分含量都很低,特别是有机质和磷含量趋于贫瘠化。有机质、全氮、全磷时空差异都不明显,而速效养分在层次上都表现出鞍形变化趋势且时空差异显著。该项研究可为坝地平衡培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地 土壤养分 时空分布特征 北沟小流域
下载PDF
延安碾庄沟流域梯田与坝地土壤水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继夏 孙虎 王祖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3,共6页
以延安碾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该小流域内梯田地与坝地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梯田地与坝地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有着相似的特点,梯田地和坝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以分为4个层次:土壤水分剧变层;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 以延安碾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该小流域内梯田地与坝地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梯田地与坝地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有着相似的特点,梯田地和坝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以分为4个层次:土壤水分剧变层;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次活跃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坝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梯田地,且不同的作物类型可以引起土壤水分的变化,说明作物类型与土壤水分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庄沟流域 梯田与坝地 土壤水分 垂直变化
下载PDF
基于灰关联的坝地分层淤积量与侵蚀性降雨响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魏霞 李占斌 +1 位作者 李勋贵 沈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2-850,共9页
论文在全面调查陕北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进行分层测量取样,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各淤积层的厚度求得各层泥沙淤积量,根据黄土高原暴雨产沙过程原理及淤积过程降雨资料,反演各淤积层所对应的侵蚀性降雨。运用... 论文在全面调查陕北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进行分层测量取样,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各淤积层的厚度求得各层泥沙淤积量,根据黄土高原暴雨产沙过程原理及淤积过程降雨资料,反演各淤积层所对应的侵蚀性降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计算了坝地泥沙淤积量和侵蚀性降雨的4个指标(降雨侵蚀力R、降雨量P、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平均降雨强度I)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降雨4个指标中,降雨侵蚀力R和坝地泥沙淤积量的关系最为密切,降雨量P对淤积量的影响次之,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和平均降雨强度I对淤积量的影响最小;并且建立了坝地泥沙淤积量与降雨侵蚀力R和降雨量P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河泥沙 淤地坝 坝地分层淤积量 灰色关联分析 响应研究
下载PDF
陕北子洲黄土洼坝淤地淤积剖面元素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岳大鹏 袁晓宁 +2 位作者 李奎 刘鹏 颜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5-882,共8页
坝淤地淤积剖面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可反映沉积环境信息。运用荧光光谱仪对黄土洼主坝内首次坑采的4.1 m淤积剖面进行全量元素测定与相关性分析,以期探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动力侵蚀堆积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黄土洼坝淤地... 坝淤地淤积剖面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可反映沉积环境信息。运用荧光光谱仪对黄土洼主坝内首次坑采的4.1 m淤积剖面进行全量元素测定与相关性分析,以期探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动力侵蚀堆积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黄土洼坝淤地淤积剖面中Si元素相对含量最大,Al、Ca元素相对含量次之。微量元素中,Ti元素相对含量最大。根据元素在剖面的分布特征可分为三类:Ⅰ类元素垂直层理有变化,淤积层明显;Si类元素(Si、Na)与黄土淤积呈正相关,是黄土淤积物多少的标型元素。Ⅱ类元素中Zr、Cr、Hf元素在2.40 m、3.00 m、3.44 m达到峰值,与土壤中有机质和粘土富集密切相关,其他Ⅱ类元素层理变化不明显。Ⅲ类元素在剖面内的含量出现相对稳定期与剧烈变化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剖面内,0.68~0.76 m、0.8~0.96 m、2.42~2.58 m、2.64~2.74m、3.1~3.26 m深度处沉积物分别对应于一次较大的来沙事件。1.4 m以上累积层内N元素含量的增加与人工氮肥的施放有一定的关联。除Cs、P元素外,大部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剖面内P元素分布主要受人为因素与化学性质"亲生物性"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洼 坝淤地 元素 沉积环境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和梯田土壤氮素特征与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包耀贤 吴发启 贾玉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104,共8页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坝地和梯田土壤氮素的特征与演变,为正确评价土壤供氮能力及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集不同利用年限坝地和梯田0-20、20-40和40-60 cm土样,用常规方法测定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坝地和梯田土壤氮素的特征与演变,为正确评价土壤供氮能力及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集不同利用年限坝地和梯田0-20、20-40和40-60 cm土样,用常规方法测定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矿质氮(NO3^--N和NH4^+-N)含量,系统研究这些养分指标的特征、变异性及时空演化趋势。【结果】坝地和梯田表层氮素空间变异性较大;表层氮素中只有梯田碱解氮含量属“中”水平,在0-60cm剖面内,有机质平均含量属“很低”水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属"低"水平;坝地和梯田硝铵比均大于1,表明NO3^--N是碱解氮的主体。各土壤形态氮素含量间及其与有机质含量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它们的含量受土壤颗粒组成、坡向和坡位的影响。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NH4^+-N和起始矿质氮含量与20-40和40-6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而20-40与40-60 cm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在0-60 cm土层,其平均含量均是坝地高于梯田。坝地和梯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和硝铵比均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而先增加后降低;坝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开始衰退的年限(39-42年)比梯田(22-29年)滞后至少13年。【结论】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和梯田氮素整体缺乏;坝地氮素的现实供应优于梯田,且供应潜力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坝地 梯田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氮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