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dical aspects of terrorist bombings: A focus on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1
作者 Ventsislav M Mutafchiyski Georgi I Popivanov Kirien C Kjossev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4年第2期103-108,共6页
Although terrorist bombings have tormented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currently they have reached unprecedented levels and become a continuous threat without borders, race or age. Almost all of them are caused by impr... Although terrorist bombings have tormented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currently they have reached unprecedented levels and become a continuous threat without borders, race or age. Almost all of them are caused by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terrorist bombings, leading to simultaneous gener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vere "multidimensional" blast trauma require a constant vigilance and preparedness of every hospital worldwide. Approximately 1.0%-2.6% of all trauma patients and 7% of the combat casualties require a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Coagulopathy is presented in 65% of them with mortality exceeding 50%.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is a novel approach, developed in the military practice for treatment of this subgroup of trauma patients.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revealed mortality reduction with 40%-74%, lower frequency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8% vs 16%), sepsis(9% vs 20%), multiorgan failure(16% vs 37%)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resuscitation volumes, both crystalloids and blood products.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 and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 are promising new approaches, contributing for the mortality reduction among the most severely wounded patients. Despite the lack of consensus about the optimal ratio of the blood products and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survival bias, we think that DCR carries survival benefit and recommend it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exsanguinating bl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orist bombings traumatic coagulopathy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下载PDF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State of the art 被引量:19
2
作者 Enrique Guerado Maria Luisa Bertrand +2 位作者 Juan Ramon Cano Ana María Cerván Adolfo Galá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 originally consisted of the provisional immobilisation of long bone-mainly femur-frac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dvantages of early treatment and to minimis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 originally consisted of the provisional immobilisation of long bone-mainly femur-frac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dvantages of early treatment and to minimis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major pain, fat embolism, clotting, pathologic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severe haemorrhage triggering the lethal triad, and the traumatic effects of major surgery on a patient who is already traumatised(the "second hit" effect). In recent years, new location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DCO concept, such as injuries to the pelvis, spine and upper limbs. Nonetheless, this concept has not yet been validated in well-designed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much controversy remains.Indeed,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e indiscriminate application of DCO might be harmful and produce substantial and unnecessary expense. In this respect, too,normalised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acid-base system have been proposed,under a concept termed early appropriate care, in the view that this would enable patients to receive major surgical procedures in an approach offering the advantages of early total care together with the apparent safety of DC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verely traumatised patients managed in accordance with DCO and highlights the possible drawbacks of this treatment princi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EARLY total CARE EARLY appropriate CARE POLYTRAUMA resuscitation External fixation Packing EMBOLISATION Compartment syndrome
下载PDF
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婷 孔凡平 孙星星 《循证护理》 2024年第9期1623-1628,共6页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文献、相关问题讨论,拟定临床护理方案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的护理方案。结果:两轮专...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文献、相关问题讨论,拟定临床护理方案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的护理方案。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3%、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87,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5,0.39,最终形成的护理方案包括2个一级条目,15个二级条目,46个三级条目。结论:构建的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科学、可靠、适用,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创伤 颅脑损伤 损伤控制复苏 护理
下载PDF
损害控制复苏研究新进展
4
作者 贾哲勇 阿不都如苏力·热西提 +1 位作者 秦虎 汪永新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785-790,共6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已成为人类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最佳的救治方案,损害控制复苏(DCR)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整合复苏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创伤出血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常被称为死亡钻石(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 创伤失血性休克已成为人类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最佳的救治方案,损害控制复苏(DCR)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整合复苏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创伤出血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常被称为死亡钻石(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低钙血症),DCR通过强调允许性低血压、限制性液体复苏和输血治疗、目标定向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行损害控制手术纠正生理紊乱,挽救创伤患者生命。本综述旨在阐述DCR新的研究进展,加深对该理念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损害控制复苏 生理紊乱 整合复苏
下载PDF
低效价O型全血在国外创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维娟 任少敏 +1 位作者 杨忠思 张燕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02-606,共5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平衡配比的成分输血在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复苏中效果更好,这重新激发了在大量输血方案中使用全血的关注,多数欧美国家大型创伤中心已在院前急救中常规使用低效价O型全血。迄今为止越来越...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平衡配比的成分输血在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复苏中效果更好,这重新激发了在大量输血方案中使用全血的关注,多数欧美国家大型创伤中心已在院前急救中常规使用低效价O型全血。迄今为止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危及生命大出血患者早期使用低效价O型全血可提高其生存率。鉴于我国全血的供应现状,多数创伤救治指南在复苏早期大量输血方案中仍推荐平衡配比成分输血。我们对国外低效价O型全血研究使用情况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 低效价O型全血 成分输血 大量输血方案 损伤控制复苏
下载PDF
超早期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
6
作者 郑泽源 张豪 +1 位作者 熊星环 郁毅刚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600-607,共8页
目的构建标准化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方法10只约克夏猪雌雄不限,平均体重(39.0±3.0)kg,随机选择2只作为预实验,其余按密封信封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REBOA组,每组4只(最终... 目的构建标准化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方法10只约克夏猪雌雄不限,平均体重(39.0±3.0)kg,随机选择2只作为预实验,其余按密封信封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REBOA组,每组4只(最终各组成功入组2只)。两组通过肠系膜上动脉一级分支放血自体容量45%来制作失血性休克猪模型。两组均进行损害控制性液体复苏,包括输液扩容、药物升压等。其中REBOA组在此基础上予REBOA阻断控制出血,阻断40 min后在10 min内缓慢放松球囊,恢复膈肌以下血流灌注10 min,反复阻断3个周期。实验开始记为T0,开始救治时间记为T1,每间隔1 h记为时间点T2、T3、T4,观察终点记为T5,分别记录6个时间点的HR、MAP、pH、乳酸(Lac)、碱剩余(SBE);记录T0、T1、T4、T5共4个时间点的Hb、HCT、PT、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REBOA组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代谢,主要表现在T1~T5期间HR、MAP、pH、Lac、SBE变化区间较小,区间差值小于对照组(HR53.0次/min vs.116.0次/min,MAP 47.0 mmHg vs.66.0 mmHg,pH 0.37 vs.0.50,Lac 10.6 mmol/L vs.15.0 mmol/L,SBE 21.6 mmol/L vs.25.1 mmol/L),且在观察终点T5时REBOA组优于对照组(HR89.0次/min vs.50.0次/min,MAP 78.0 mmHg vs.27.0 mmHg,pH 7.23 vs.6.90,Lac 6.6 mmol/L vs.16.9 mmol/L,SBE-6.1 mmol/L vs.-18.9 mmol/L)。REBOA组的Hb、HCT在T4、T5时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REBOA组凝血功能更优,主要表现在观察终点T5时AP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而两组PT差异不大。结论超早期应用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是治疗严重创伤、不可压迫躯干出血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REBOA提供标准化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 失血性休克 损害控制性复苏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在创伤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管海洋 《全科护理》 2023年第15期2125-2127,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在创伤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38例设为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救治,将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4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损伤...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在创伤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38例设为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救治,将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4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损伤性控制复苏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及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复苏开始时间、复苏达标时间、纠正休克时间及相关临床指标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72 h日均输液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创伤性休克病人复苏效果,预防相关并发症,促进病人恢复,提高病人救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性休克 复苏 并发症 满意度
下载PDF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探讨(附284例报告) 被引量:15
8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3 位作者 谭浩 张连阳 黄显凯 沈康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救治时间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组急救部处理时间(16.4±3.7min)、特殊检查时间(17.5±2.6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6.3±1.3 min)较对照组(分别为22.5±4.8、25.8±3.2、8.2±1.6min)均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121例(42.6%)患者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71例应用了损害控制外科策略;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52%(10例)和13.0%(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一体化救治,限制性液体复苏、损害控制外科策略的应用,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可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一体化救治 限制性液体复苏 损害控制外科 救治策略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救治效果及免疫调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严晓薇 李小东 +4 位作者 李素清 滑立伟 谷锐 段立娟 赵静媛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798-1803,共6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7例)和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5例),对复苏前30min、复苏后6h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复苏治疗24h时间段两组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30mi、复苏后6h、18h、36h时间点两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磷脂酶A2(PLA2),复苏72h内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入院时两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前30min时间点APTT、INR、LAC、H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h时间点APTT、INR、LAC值DCR组显著低于AFR组,HCT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 <0.05)。复苏治疗24h时间段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DCR组显著低于AFR组(P<0.05)。复苏前30min时间点、复苏后18h时间点两组PAF、PLA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h时间点DCR组的PAF、PLA2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36h时间点DCR组的PAF、PLA2明显低于AFR组(P <0.05)。复苏72h内ARDS、DIC、MODS发生率DCR组显著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的存活率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 <0.05)。结论:与AFR相比,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临床优势明显;但在复苏治疗早期AFR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 损伤控制复苏 积极性液体复苏 免疫调节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子明 罗小波 +3 位作者 杜全印 唐颖 吴思宇 王爱民 《创伤外科杂志》 2010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11例)和常规复苏组(10例)。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1009.09ml,复苏时间102.72分钟,复苏后血红蛋白(HGB)98.36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3 175ml,复苏时间246分钟,复苏后HGB 79.90g/L。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救复苏过程中,对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限制性复苏,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多发伤 损伤评分 容量复苏 损害控制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救治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党伟 刘红升 +2 位作者 曹阳 张宪 赵晓东 《创伤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390-392,共3页
目的 总结严重多发伤的急救经验,探讨多发伤的致伤因素和早期诊治策略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急救部自2008年1月~ 2013年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均给予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以ISS≥16分为研究对象,最终入选患者385例.回顾... 目的 总结严重多发伤的急救经验,探讨多发伤的致伤因素和早期诊治策略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急救部自2008年1月~ 2013年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均给予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以ISS≥16分为研究对象,最终入选患者385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致伤原因、致伤部位、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分析发现多发伤主要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伤(223例,57.92%)和坠落伤(77例,20.0%);多同时合并其它部位损伤,如:颅脑损伤(207例,53.77%),胸部损伤(162例,42.08%),骨盆四肢损伤(123例,31.95%),腹部损伤(101例,26.23%).随着ISS评分的增高,患者死亡率亦随之增加(P<0.01),特别是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 多发伤致病因素多样,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因素.ISS评分对评估创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损害控制外科为主导的综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损害控制 液体复苏 急救
下载PDF
多发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4
12
作者 齐志伟(综述) 于学忠(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8-211,共4页
多发伤普遍伤情很严重,多为高能量伤,并发症发生率高,容易导致感染、低氧血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和现代交通的发展,多发伤的发生日益频繁,情况也日益复杂,其诊疗需要多个学... 多发伤普遍伤情很严重,多为高能量伤,并发症发生率高,容易导致感染、低氧血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和现代交通的发展,多发伤的发生日益频繁,情况也日益复杂,其诊疗需要多个学科协作,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就成为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急诊医师作为多发伤的抢救主体,应该关注多发伤的救治方法和进展。近年来,创伤控制观念的提出使多发伤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对于致死性三联征的进一步理解为加强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允许性低血压等容量复苏的新观点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致死性三联征 创伤控制 容量复苏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红亮 冯聪 +3 位作者 王静 郭程娱 王俊康 黎檀实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262-1264,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增多,交通伤等多种复杂致伤因素导致的创伤病例越来越多。近年来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用于创伤治疗,提高了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本文主要介绍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增多,交通伤等多种复杂致伤因素导致的创伤病例越来越多。近年来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用于创伤治疗,提高了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本文主要介绍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发展历程,阐述其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手术 创伤 开放腹腔 外科复苏 外科感染
下载PDF
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救治 被引量:15
14
作者 韦功滨 高劲谋 +2 位作者 胡平 杨俊 刘朝普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16例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4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3例采用DCS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其中89例加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胃肠破裂、膀胱破裂修补以阻断污染,行脾切除、肝修补控制出血,然后转往ICU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包括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5.86%(88/116)和87.98%(161/183)。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性休克74例、盆腹腔感染2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感染性休克。结论 DCS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明显提高生存率。主要方法为初期简化手术控制出血、污染(包括粪尿改道和有效引流),结合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ICU复苏期遵循损害控制性复苏,观察处理各种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行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骨盆骨折 腹部损伤 并发症 复苏 损害控制
下载PDF
大出血的损害控制性复苏——挽救战伤伤员的关键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连阳 李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25-1028,共4页
战伤包括不可救治(NS)和可救治(PS)两类,美军的资料显示PS中大出血占90.98%,提升战伤救治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救治大出血。本文重点介绍了战术阶段和紧急救治阶段控制躯干及交界部位战伤所致的不可压迫性出血(NCH)的外科技术,以及损害控制... 战伤包括不可救治(NS)和可救治(PS)两类,美军的资料显示PS中大出血占90.98%,提升战伤救治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救治大出血。本文重点介绍了战术阶段和紧急救治阶段控制躯干及交界部位战伤所致的不可压迫性出血(NCH)的外科技术,以及损害控制性复苏伤员的识别、野战输血流程和新鲜全血输注等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伤 大出血 损害控制性复苏 外科止血
下载PDF
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凝血病的救治策略 被引量:12
16
作者 韦功滨 高劲谋 +3 位作者 胡平 杨俊 王建柏 刘朝普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648-651,共4页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凝血病的救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3年2月及2007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95-2003年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及损害控制复苏(DC...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凝血病的救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3年2月及2007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95-2003年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及损害控制复苏(DCR)治疗的198例作为对照组;2007-2015年按照DCS及DCR技术治疗的423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Ⅰ期手术治疗;治疗组Ⅰ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相应手术控制出血并阻断污染,然后转往ICU按DCR原则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结果对照组发生创伤性凝血病52例,其中死亡23例,死亡率44.23%(23/52)。治疗组中382例有进行性出血,86例出现凝血障碍。382例进行性出血急诊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其中206例加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对合并脏器伤按DCS原则行剖腹手术,同时按DCR原则作止血性复苏,及时输入血液制品及凝血因子。ICU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骨盆骨折固定等确定性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盆腹腔感染1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治疗组中发生凝血病者死亡率为22.09%(19/86),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按照DCR原则行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同时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加骨盆外固定支架控制出血,将明显提高救治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腹部损伤 并发症 复苏 损害控制
下载PDF
损伤控制及限制性体液复苏在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跃良 徐永清 +2 位作者 兰秀夫 师继红 李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07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和限制性体液复苏在严重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下肢多发伤开放性骨折合并休克失代偿期(血压<90/60mmhg)75例,分为损伤控制组(31例)和对照组(44例),对损伤控制组的病例行骨折I期外固定,对照组病...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和限制性体液复苏在严重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下肢多发伤开放性骨折合并休克失代偿期(血压<90/60mmhg)75例,分为损伤控制组(31例)和对照组(44例),对损伤控制组的病例行骨折I期外固定,对照组病例II期行骨折固定,比较两组住院天数。75例又随机分为限制性体液复苏组(43例)和积极正压复苏组(32例),按各自原则进行补液,对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存活,1例死亡。损伤控制组平均住院时间(18.1±6.3)天;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45.1±21.3)天,P<0.05。限制性体液复苏组病人术中、术后顺利,但其术前输液量与输液时间小于积极正压复苏组(P<0.05)。结论在严重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有积极意义,限制性体液复苏可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多发伤 损伤控制 体液复苏 休克
下载PDF
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的损害控制性复苏救治 被引量:8
18
作者 艾涛 高劲谋 胡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复苏在抢救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31例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75岁,平均32.7岁)应用损害控制性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止血性复苏、损...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复苏在抢救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31例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75岁,平均32.7岁)应用损害控制性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止血性复苏、损害控制手术)救治情况,统计其治疗结果,包括复苏结果、最终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1例均出血控制后成功复苏;24例在术后送入ICU前即达到初期复苏目标[心率≤120次/min,血压90/60mm Hg,中心静脉压6~8mm Hg,尿量0.5~1ml/(kg·min),血红蛋白80~100g/L,红细胞压积0.3~0.3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3例(9.69%);治愈26例,死亡5例(16.13%),主要死亡原因为合并伤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应用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救治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及早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凝血障碍,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损伤 失血性休克 损害控制 复苏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家兔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蒋勇 张义胜 赵国海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405-407,415,共4页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性复苏对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兔的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制备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按复苏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传统的液体复苏组、损伤控制性复苏组,建模60min后开始复苏...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性复苏对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兔的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制备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按复苏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传统的液体复苏组、损伤控制性复苏组,建模60min后开始复苏,各组检测心率、血压、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损伤控制性复苏较传统的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异常,降低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减轻心肺肝肾各器官功能障碍。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能减轻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复苏 失血性休克 凝血功能 全身炎 症反应 多器官功能障碍
下载PDF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早期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20
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81-384,共4页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早期准确的伤情评估、多学科联合救治、合理地进行损伤控制手术及液体复苏能保证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腹部损伤 多发伤 创伤评估 复苏 损伤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