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黔地区“给”“跟”功能相混现象考察——兼论“跟”表给予的来源
1
作者 黄晓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56-164,共9页
“给”和“跟”在川黔地区的西南官话中,功能上出现了很多类同现象。“跟”不但可以作伴随介词,还可以用作受益者标记、与格标记,甚至给予动词,其功能与官话的“给”相同。语义的多功能演变是导致“给”“跟”功能相混的主要原因。“给... “给”和“跟”在川黔地区的西南官话中,功能上出现了很多类同现象。“跟”不但可以作伴随介词,还可以用作受益者标记、与格标记,甚至给予动词,其功能与官话的“给”相同。语义的多功能演变是导致“给”“跟”功能相混的主要原因。“给”经历了“给予>受益者>人物方向>伴随”“给予>受益者>接受者(动词前)”和“给予>接受者(动词后)”的语义演变;“跟”经历了“伴随>人物方向>受益者>接受者>给予”的语义演变。受益者标记“跟”在川黔地区的使用应是移民带来的,给“跟”演变为引出接受者的介词创造了条件。给予动词“跟”由“N+跟+O+VP”结构中引出接受者的“跟”演变而来。当N既是给予物又是交付者时,便激活了句子表达“给予”事件的信息,“跟+O+VP”就可由表接受受益的状中结构重新分析为连动结构,“跟”由此逐渐逆语法化为给予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介词 受益者标记 与格标记 “跟”
下载PDF
汉语方言与事介词的三个来源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晓雪 《汉语学报》 2007年第1期44-48,共5页
双宾语句中引进与事的介词在汉语方言中颇有歧异。本文论证这类成分大致有三个来源:(一)由给予义动词虚化而来;(二)由引进处所的介词扩展而来;(三)由表完成或实现的动态助词转化而来。
关键词 双宾语句 与事介词 来源
下载PDF
英汉“给予类”动词与格转换和编码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京鱼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7-32,共6页
英汉语"给予类"动词都能参与与格转换,表达的都是致使事件。我们依据意义决定句法行为这个理念,对英汉给予类动词进行了跨语分析,发现两种语言使用的三阶述语论元编码策略相同,即都使用直接论元策略和间接策略,但是英语仅采... 英汉语"给予类"动词都能参与与格转换,表达的都是致使事件。我们依据意义决定句法行为这个理念,对英汉给予类动词进行了跨语分析,发现两种语言使用的三阶述语论元编码策略相同,即都使用直接论元策略和间接策略,但是英语仅采用R(与事)与格结构,而汉语还可使用T(客体)介宾结构间接编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 双宾结构 介宾结构 与格转换 把字句
下载PDF
安徽宿松方言引进与事的“在”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晓雪 贺学贵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2-83,共2页
宿松方言的介词“在”除了引进处所外,还可以引进与事。本文论证“在”引进与事的用法由它引进处所的用法发展而来。
关键词 宿松方言 介词“在” 与事标记
下载PDF
从认知迁移图式角度探究“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
5
作者 孟庆娟 张蕾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7-56,共10页
双宾结构是英语和汉语中常见的句式,包括两种结构模式:双及物结构模式(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介词结构模式(谓语→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从认知迁移图式角度入手,以对比分析“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模式为主,可探讨在英汉双... 双宾结构是英语和汉语中常见的句式,包括两种结构模式:双及物结构模式(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介词结构模式(谓语→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从认知迁移图式角度入手,以对比分析“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模式为主,可探讨在英汉双宾表层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导致其语义、语用差异的底层认知原因。在对比“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事物传递图式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英语介词结构模式没有强调间接宾语的特点,而汉语介词结构模式中有强调间接宾语的特点。同时,认知迁移模式又与作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词汇的认知范围焦点交互影响、制约,产生表象模式相同、形成逻辑不同的“给予”类英汉双宾语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及物结构模式 介词结构模式 物理和抽象迁移 有益迁移 隐喻迁移
下载PDF
陕南汉旬话的与格结构--生成语法的分析、兼论方言差异
6
作者 李昊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4-618,共15页
陕南汉旬话中有一种特殊的与格结构一[NP1]传递者+V+[NP2]传递物+给给+[NP3]接受者。这个结构和普通话最大的不同在于接受者之前不是“给”,而是“给给”。文章认为“给给”是由介词“给”经历介词融合(preposition incorporation)操作... 陕南汉旬话中有一种特殊的与格结构一[NP1]传递者+V+[NP2]传递物+给给+[NP3]接受者。这个结构和普通话最大的不同在于接受者之前不是“给”,而是“给给”。文章认为“给给”是由介词“给”经历介词融合(preposition incorporation)操作融合进动词"给"而生成的。同时,还论证了汉旬话的这种与格结构实际上是一种连谓结构。最后,文章还比较汉旬话、普通话和粤语的与格结构,认为这三种方言与格结构上的差异是由语音省略特征[可省略]的参数设定不同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旬话 与格结构 给给 介词融合 参数设定
下载PDF
吴语给予动词“拨”溯源
7
作者 汪化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6,127,128,共11页
通语中蕴含与事配价的二价调拨义动词“拨”,明代演变为三价给予类动词“拨,”,意味着吴语的给予动词“拔,”当有着类似的来源。吴语可以用“拔,+宾+勒+宾”式表达给予类事件,而受事前置导致“拔”跟与事介词“勒”直接组合,使得二者合... 通语中蕴含与事配价的二价调拨义动词“拨”,明代演变为三价给予类动词“拨,”,意味着吴语的给予动词“拔,”当有着类似的来源。吴语可以用“拔,+宾+勒+宾”式表达给予类事件,而受事前置导致“拔”跟与事介词“勒”直接组合,使得二者合音合义,演变为具有方式义的“拔”。长期使用而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拨” 调拨 给予 与事介词“ 合音合义
原文传递
《元曲选》宾白的与事介词及相关问题
8
作者 范培培 王琳 李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0,共11页
《元曲选》宾白中可以通表与事范畴三大类关系的介词除了“与”外,还有“替”“和”等,这些介词的语法化路径有三条:受益→指涉→相与、相与→指涉→受益、指涉→相与→受益,其“殊途同归”的演化动因是由于受到外因类化和“词义感染”... 《元曲选》宾白中可以通表与事范畴三大类关系的介词除了“与”外,还有“替”“和”等,这些介词的语法化路径有三条:受益→指涉→相与、相与→指涉→受益、指涉→相与→受益,其“殊途同归”的演化动因是由于受到外因类化和“词义感染”的作用。至迟在明代,南方文献中已经有可整体替代“与”的介词,而北方文献表达与事范畴则朝着分工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元曲选》宾白中与事介词的表现,可以推断其地域属性和写作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曲选》宾白 与事介词 语法化 地域属性 写作时期
原文传递
西南官话的“跟”--从《华西官话汉法词典》说起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炜 刘亚男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8-363,384,共6页
100多年前的西南官话传教士文献《华西官话汉法词典》中,可用"跟"来做给予动词、与事介词和并列连词,这种现象在当今的西南官话中依然存在。这有别于当今的北京话及西北方言、南方方言,而跟古代汉语多功能词"与"的... 100多年前的西南官话传教士文献《华西官话汉法词典》中,可用"跟"来做给予动词、与事介词和并列连词,这种现象在当今的西南官话中依然存在。这有别于当今的北京话及西北方言、南方方言,而跟古代汉语多功能词"与"的基本功能一致。现代西南官话中"跟"的这种多功能现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萎缩的过程遵循着从实到虚的单向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官话 给予动词 与事介词 并列连词
原文传递
从多功能词“给”的不同表现看汉语官话语法类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炜 刘亚男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5,共6页
西南官话文献及河南中原官话的"给"可以做给予动词、通表与事范畴三种关系的介词及并列连词。这与北京官话文献和当今普通话的"给",还有琉球官话课本和典型的南方诸方言给予动词的多功能模式都不相同,而与古代汉语... 西南官话文献及河南中原官话的"给"可以做给予动词、通表与事范畴三种关系的介词及并列连词。这与北京官话文献和当今普通话的"给",还有琉球官话课本和典型的南方诸方言给予动词的多功能模式都不相同,而与古代汉语中的多功能词"与"相平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问题。此外,部分河南中原官话的"给"还发展出处置介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官话文献 河南中原官话 给予动词 与事介词 并列连词 处置介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