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
1
作者 卢政 王张宇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生生”体现着元代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元代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多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旨在建构生生不息的艺术境界,为世人呈现了独特的“生生”之美。元代文人画抒写胸中逸气、展示生命脉动是元代文... “生生”体现着元代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元代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多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旨在建构生生不息的艺术境界,为世人呈现了独特的“生生”之美。元代文人画抒写胸中逸气、展示生命脉动是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的独特内蕴;元代文人画多依托自然山水、草木生灵等物象,借以展示个人的才情气质、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间或寄寓个人愤懑之情,充分展现个体生命之丰富与充盈;元代文人画通过精心的构图以及对墨色浓淡、干湿变化的调控,着力营造画作的情感空间和生命质感。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是传统“生生”之学在绘画领域的呈现,本质上是中国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它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审美关系的深切渴望,对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美感的热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美 元代文人画 生命意识 生态之美 中华美学精神
下载PDF
战国楚漆奁的造物范式及文化意蕴探赜
2
作者 杨先艺 杨四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5,共11页
在数千年中国漆工艺传统文化的演化历程中,文化与器物的互渗现象尤为突出。绚丽多彩的战国漆器是我国悠久的漆器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楚漆奁作为战国时期日用梳妆器具的承载器物,其形制、纹饰及铭文积淀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论文寻绎战国... 在数千年中国漆工艺传统文化的演化历程中,文化与器物的互渗现象尤为突出。绚丽多彩的战国漆器是我国悠久的漆器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楚漆奁作为战国时期日用梳妆器具的承载器物,其形制、纹饰及铭文积淀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论文寻绎战国楚漆奁日用器具的历史,探讨楚漆奁的发生与演化、形态与特征;分析楚式妆奁这一典型的“有意味的造物形式”的造物艺术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主要从设计之用、设计之理、设计之法三个层面探索楚漆奁造物艺术的功能之境、审美之境、伦理之境。论文首先采用量化分析法解读楚漆奁形态,获得对楚漆奁相对客观、可靠、科学的数理依据。其次,运用二重证据法研读楚漆奁实物材料与文本,探寻楚漆奁设计之理,即巧循自然资源与法则、巧顺楚人审美情感。最后,从图像学的角度揭示楚漆奁图式的情感表征与生命意识。楚漆奁造物艺术不仅蕴含着大量的风俗与信仰,还展现了楚人特有的巫之玄想、道之壮阔的文化特质和深刻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漆奁 造物范式 生命符号 审美意识 自由精神
下载PDF
我看海明威的死亡意识和行动精神 被引量:3
3
作者 贾彦彬 梁秀丽 冯雪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2-44,共3页
从海明威的生平与作品分析了他骨子里的死亡意识和行动精神及其根源和意义,阐述了二者对立统一之中渗透的人生哲学与美学意义。
关键词 死亡意识 行动精神 人生 美学
下载PDF
从文体自觉到生命沟通——论现代散文的艺术建构与审美接受 被引量:1
4
作者 戴冠青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4-40,共7页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散文 艺术建构 审美自觉 审美召唤 生命沟通 精神引领
下载PDF
论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
5
作者 顾友泽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2-16,共5页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意象 审美尺度 当代性 朱志荣 中国文学观
下载PDF
生命因结束而走向永生——试论司马迁笔下舍生择死者群像的审美意蕴
6
作者 陈长红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31-134,共4页
从《史记》的著史宗旨等角度对司马迁笔下部分不合常情的舍生择死者形象进行了艺术上合理化的探讨,认为不能拘泥于人之常情与历史细节的真实而应该从艺术赏析角度理解司马迁对他们的塑造,并分析了这类人物形象与司马迁内在意识的关系及... 从《史记》的著史宗旨等角度对司马迁笔下部分不合常情的舍生择死者形象进行了艺术上合理化的探讨,认为不能拘泥于人之常情与历史细节的真实而应该从艺术赏析角度理解司马迁对他们的塑造,并分析了这类人物形象与司马迁内在意识的关系及其客观呈现的精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生赴死 塑造手法 向死意识 精神意蕴
下载PDF
穿越死亡沼泽,直面生命现实——解读毕淑敏长篇小说《女心理师》的创作主题
7
作者 李海燕 韩晓婷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4-86,共3页
毕淑敏的心理励志小说《女心理师》自出版发行以来,获得较高评价的同时,亦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作为一名当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始终饱含着浓厚的对生命无私的诠释和热爱,对死亡的冷静思考和解读,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度悲悯和关注。
关键词 毕淑敏 《女心理师》 生命意识 死亡主题 拯救精神
下载PDF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Folk Literature"
8
作者 Cheng Y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6-322,共7页
Fork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 ost special and prom inent literary phenom ena in C 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W ith ordinary people as protagonists,the literature w ould lay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know ledge of or... Fork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 ost special and prom inent literary phenom ena in C 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W ith ordinary people as protagonists,the literature w ould lay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know ledge of ordinary people,w idely reflecting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especially the scenes of life at the edge of the society. T he article w ants to explain fork literature's deeply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follow ing aspects:aesthetic value of language; life 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and hum anity conce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文学 民间 社会生活 审美价值 生命意识 人文观念
下载PDF
中西“同途而殊归”的死亡观念--以《庄子·至乐》与《别离辞·莫伤悲》为例
9
作者 孙程程 韦清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122-129,共8页
庄子的《庄子·至乐》与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莫伤悲》拥有相似的死亡观念,都强调“精神性存在的超越性”,认为人的精神性存在能够通过与肉体的分离,升华到永恒的精神境界。二人都强调人在死亡以后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境界,... 庄子的《庄子·至乐》与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莫伤悲》拥有相似的死亡观念,都强调“精神性存在的超越性”,认为人的精神性存在能够通过与肉体的分离,升华到永恒的精神境界。二人都强调人在死亡以后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境界,但是所进入的永恒精神世界却存在很大差异。庄子提出的死亡超越是全方位的,彻底摆脱经验、个体与人生存在的限制,回归宇宙初始的道的混沌状态。多恩通过书写出明显具有形而上特点的人性之爱,使个体借助作为个体精神表征的爱情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庄子与多恩的死亡观念体现出明显的“同途而殊归”的特点,说明中西方对死亡与不朽的关系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其背后存在着中西文化的“未思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约翰·多恩 生死观 个体精神 超越意识
下载PDF
论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
10
作者 郑丽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53-57,共5页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逐精神家园失败的一大佐证。作品中以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构建起来的小人物舞台,在破碎、拼贴的历史中或残忍或暴力,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恶的伟大昭示。最后,苏童追寻精神家园的失败反而造就了其作品颓废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精神 文化价值 生命和死亡 历史解构
下载PDF
死亡美学的影像编码与多模态叙事——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
11
作者 平方园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1年第1期198-205,共8页
死亡是精神活动的归宿,也是最为强烈的虚无的情感体验,更是透视社会现实更为直接的窗口。现实主义力作《我不是药神》凭借鲜明的死亡美学脱颖而出,透过对潜隐的死亡意象与死亡符号的生动描摹,致力于疏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结,在观照死... 死亡是精神活动的归宿,也是最为强烈的虚无的情感体验,更是透视社会现实更为直接的窗口。现实主义力作《我不是药神》凭借鲜明的死亡美学脱颖而出,透过对潜隐的死亡意象与死亡符号的生动描摹,致力于疏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结,在观照死亡、对视死亡及超越死亡中渗透,并开掘疼痛的社会现实、民族的道义及浓厚的生命意识,细腻而真切地描绘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东方式的情感逻辑及价值谱系,彰显着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浓厚的生命救赎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美学 现实 生命意识 救赎情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