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人DR5单克隆抗体(mDRA-6)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淑莲 张军 +4 位作者 刘广超 白慧玲 刘英杰 卢峰 马远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7,71,共4页
目的:观察抗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5(DR5)单克隆抗体——mDRA-6对Jur- kat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DR5蛋白免疫BALB/c小鼠,融合筛选抗DR5杂交瘤细胞,制备抗人DR5单抗——mDRA-6;光镜下观察mDRA-6作用下Jurkat细... 目的:观察抗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5(DR5)单克隆抗体——mDRA-6对Jur- kat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DR5蛋白免疫BALB/c小鼠,融合筛选抗DR5杂交瘤细胞,制备抗人DR5单抗——mDRA-6;光镜下观察mDRA-6作用下Jurkat细胞形态变化;MTT方法计算mDRA-6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Jurkat细胞凋亡率影响。结果:mDRA-6致Jurkat细胞染色质边集、断裂,细胞出芽,凋亡小体形成;MTT法显示mDRA-6具有明显的Jurkat细胞杀伤作用, 0.1μg/ml的mDRA-6即可使Jurkat细胞存活率降至77.2%;25.6μg/ml的mDRA-6作用8小时,可使Jurkat细胞存活率降至 28.4%;Annexin v及PI双染显示1 μg/ml的mDRA-6作用10小时,Jurkat细胞凋亡率达81.82%。结论:抗DR5单抗—— mDRA-6具有高效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死亡受体 凋亡 抗死亡受体5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DR6的表达及作用
2
作者 宋丽丽 黄志恒 陈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观察死亡受体6(DR6)在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皮层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制成HIBD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IBD后24 h、72 h、7 d DR6以及HIBD后24 h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焦油紫染色评价HIBD后7 d神... 目的观察死亡受体6(DR6)在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皮层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制成HIBD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IBD后24 h、72 h、7 d DR6以及HIBD后24 h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焦油紫染色评价HIBD后7 d神经元损伤情况;T-迷宫试验评价HIBD后60 d的认知功能。结果 HIBD组皮层DR6表达在HIBD后24 h最显著,72 h、7 d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BD后24 h、72 h,HIBD组DR6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IBD后24 h,HIBD组皮层Caspase-3阳性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后7 d,HIBD组皮层神经元数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后60 d,T-迷宫试验显示HIBD组认知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6信号通路在未成熟脑神经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导致以后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未成熟脑 缺氧缺血 认知
下载PDF
死亡受体6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
3
作者 杨晓娟 常城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年第2期22-24,共3页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DR6是Ⅰ型跨膜受体,拥有4个胞外半胱氨酸基序和1个胞内死亡结构域。在人的大多数组织表达中,已经发现其在心、脑、胎盘、胰脏、胸腺、淋巴结和几个非淋巴癌细胞系中...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DR6是Ⅰ型跨膜受体,拥有4个胞外半胱氨酸基序和1个胞内死亡结构域。在人的大多数组织表达中,已经发现其在心、脑、胎盘、胰脏、胸腺、淋巴结和几个非淋巴癌细胞系中表达。DR6可以和TRADD相互作用,激活JNK和NF-κB途径。DR6能下调T、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诱导神经细胞的凋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作用机制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死亡受体6在食管癌中表达及其与CCN1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王培 常志恒 +3 位作者 柴建原 刘晓芳 马欢 党彤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79-84,共6页
目的:研究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细胞基质分子(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factor 1,CCN1)对DR6表达的影响,寻找新的分子靶点,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 目的:研究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细胞基质分子(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factor 1,CCN1)对DR6表达的影响,寻找新的分子靶点,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食管肿瘤中DR6、细胞基质蛋白CCN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并通过细胞转染实验分析CCN1对DR6表达的影响。结果:DR6 mRNA在食管肿瘤细胞系中较食管正常上皮细胞表达升高(P<0.05);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DR6、CCN1在食管癌中均有表达,且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升高(P<0.05);CCN1上调了食管鳞癌、腺癌细胞株DR6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DR6、CCN1表达高于正常上皮细胞,可能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CCN1可以影响DR6的表达,进而可能影响DR6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死亡受体6 CCN1
下载PDF
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及死亡受体6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梁雪松 阎路达 +3 位作者 王舢泽 张瑜 周鹏 符文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1-1688,共8页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及死亡受体6表达变化的影响,分析夹脊电针改善SCI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电针组(Sham+EA组)、模型组(Model组)、模型+电针组(Model+EA组),每组6...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及死亡受体6表达变化的影响,分析夹脊电针改善SCI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电针组(Sham+EA组)、模型组(Model组)、模型+电针组(Model+EA组),每组6只。采用钳夹方式制作SCI模型,给予相应干预方式,各组大鼠一同捆绑,常规饲养,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Sham+EA组:仅打开椎板,给予电针干预;Model组:按手术操作造模。Model+EA组:按手术操作造模,同时给予电针干预,治疗7天。采用运动功能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肉眼及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和病理变化;采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死亡受体6(DR6)蛋白及少突胶质细胞标志蛋白CNpase表达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DR6 mRNA表达水平差异。结果BBB评分结果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BBB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Model+EA组BBB评分升高(P<0.05)。肉眼及HE染色观察脊髓形态结果示:Model组脊髓组织损伤段可见大面积淤血现象,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光镜下可见Model组脊髓组织疏松严重,灰白质界限隐约可见,存在部分出血灶,大量炎症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灰质内有神经元残存,核浓缩,体积变小甚至消失,白质内可见大量空泡细胞。Model+EA组脊髓组织损伤段淤血面积及结构破坏程度明显轻于Model组,光镜下出血点减少,淋巴细胞浸润少于Model组,神经细胞出现修复,出现一定量髓鞘再生。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DR6表达变化结果示: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DR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经治疗7天后,Model+EA组DR6蛋白表达低于Model组(P<0.05);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CNpase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治疗7天后,Model+EA组CNpase蛋白表达高于Model组(P<0.05);Real-time PCR检测脊髓组织DR6 mRNA表达变化结果示: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DR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电针治疗7天后,Model+EA组大鼠脊髓组织DR6 mRNA表达低于Model组(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脊髓组织中DR6mRNA及蛋白的表达,促进少突胶质细胞标志蛋白CNpase表达,进而改善损伤的脊髓组织微环境,从而促进髓鞘形成与再生,改善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夹脊电针 脊髓病理形态 死亡受体6
下载PDF
IL-6对肝细胞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薛松 黄高铂 +2 位作者 杨晓飞 张野 李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32-2337,共6页
目的观察血浆IL-6及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在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评估IL-6对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 目的观察血浆IL-6及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在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评估IL-6对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CC患者44例(HCC组),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9例(HC组),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选CD8^(+)T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血浆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D-1在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使用IL-6中和抗体刺激分选的CD8^(+)T淋巴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FNγ和TNFα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穿孔素、颗粒酶B和颗粒溶素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和Src磷酸化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HCC组患者血浆IL-6水平较HC组显著升高[(99.67±20.92)pg/mL vs(81.05±16.76)pg/mL,t=3.427,P=0.0011]。虽然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HCC组和HC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1^(+)CD8^(+)细胞比例在HCC组患者中显著升高(3.79%±1.36%vs 2.20%±0.47%,t=5.335,P<0.0001)。使用IL-6中和抗体抑制HCC组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IL-6虽不影响细胞增殖,但可降低PD-1表达(2.67%±0.91%vs 3.33%±1.12%,t=2.177,P=0.035),增加IFNγ分泌[(13.50±3.82)pg/mL vs(10.82±1.37)pg/mL,t=3.170,P=0.0028],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亦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6.161、14.140,P值均<0.0001),同时伴有磷酸化STAT3水平降低(P<0.0001)。结论抗人IL-6中和抗体可能通过增加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增强细胞因子分泌以及抑制PD-1表达增强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CD8阳性T淋巴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肝癌患者PD-1、PD-L1、CMTM6水平与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
7
作者 彭启旺 邓浩 刘小卫 《肝胆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水平与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肝癌术后患者102例,随访观察3年,采用Kaplan-Meier绘制复发曲线,并根...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水平与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肝癌术后患者102例,随访观察3年,采用Kaplan-Meier绘制复发曲线,并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肿瘤因素、肝脏功能状态、健康状态及免疫水平(PD-1、PD-L1、CMTM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结束,共3例因各种原因失访,最终纳入99例,Kaplan-Meier曲线累积复发率为35.35%,复发时间(25.80±3.20)月,其中复发组35例非复发组64例;两组肿瘤直径、BCLC分期、PD-L1、PD-1、CMTM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1(0R=3.632,95%CI1.393~9.470)、CMTM6(OR=2.496,95%CI1.274~4.890)、肿瘤直径(0R=3.015,95%CI1.039~8.753)、PD-L1(0R=2.803,95%CI1.335~5.885)为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D-1、PD-L1、CMTM6水平在肝癌术后复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肝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 手术 肿瘤复发
下载PDF
miR-140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及靶向抑制CMTM6表达
8
作者 杨俊 祝徳 +1 位作者 段智慧 张子月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82-591,共10页
目的 探讨miR-140能否通过调控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产生影响。方法 将人源SKOV3卵巢癌细胞分为:对照组、inhibitor-NC组、miR-140 inhibitor组、mimic-NC组、miR-140 mi... 目的 探讨miR-140能否通过调控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产生影响。方法 将人源SKOV3卵巢癌细胞分为:对照组、inhibitor-NC组、miR-140 inhibitor组、mimic-NC组、miR-140 mimic组、miR-140mimic+pcDNA3.0-CMTM6组。MTT法、EdU染色和流式细胞仪、TUNEL染色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发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CMTM6、PD-L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MTM6、PD-L1、增殖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MTM6与miR-140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下调miR-140表达可增加SKOV3细胞存活率和EdU阳性率,上调c-Myc、cyclin D1、Bcl-2、CMTM6、PD-L1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凋亡和Bax、Caspase-3表达水平,而miR-140过表达可抑制SKOV3细胞存活率和EdU阳性率,下调c-Myc、cyclin D1、Bcl-2、CMTM6、PD-L1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和Bax、Caspase-3表达;CMTM6过表达可逆转miR-140过表达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对凋亡的促进和对PD-L1表达的抑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CMTM6是miR-140的靶基因。结论 miR-140可能通过下调CMTM6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0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 卵巢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下载PDF
Androgen receptor coregulator ARA267-α interacts with death receptor-6 revealed by the yeast two-hybrid
9
作者 MAI Tiejun WANG Xin +3 位作者 ZHANG Zhiwen XIN Dianqi NA Yanqun GUO Yinglu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4年第5期442-448,共7页
ARA267-a is a newly identified androgen receptor coactivator. In order to further elucidate its precise role in cells, using the ARA267- a fragment containing four PHD and one SET conserved domains as bait we revealed... ARA267-a is a newly identified androgen receptor coactivator. In order to further elucidate its precise role in cells, using the ARA267- a fragment containing four PHD and one SET conserved domains as bait we revealed an ARA267-a-PHD-SET-interacting protein, death receptor-6 (DR6), in the yeast two-hybrid screening. DR6 is the member of TNF receptor family and has a death domain in its intracellular cytoplasmic portion (DR6cp) to mediate the cell apoptos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A267-a-PHD-SET and DR6cp was confirmed in vitro and in vivo. Our finding implied that androgen signaling pathway might cross talk with ap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A267-a and DR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267-a androgen receptor androgen receptor coregulator death receptor-6 yeast two-hybrid system
原文传递
P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致肝损伤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晨晨 田居灵 +1 位作者 魏琴 姜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损伤中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2个组:对照组(40只)、模...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损伤中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2个组:对照组(40只)、模型组(40只)。采用原头蚴腹腔注射制备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腹腔接种后2 d、8 d、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每组取8只小鼠行内眦静脉取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试剂盒(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取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PD-1、PD-L1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腹部未见异常。模型组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膨隆,腹腔中有包囊。对照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6个月时肝脏有大片肝细胞坏死变性,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肝组织PD-1、PD-L1表达均呈阴性,模型组小鼠3个月时肝脏开始出现明显PD-1表达的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损伤区域,6个月时小鼠PD-1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肝坏死区域周围,可见明显增多的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2 d和8 d时均可见PD-L1表达的大量阳性细胞,1个月肝脏PD-L1呈低表达,3个月开始表达又升高。模型组小鼠TNF-α在感染2 d时高于对照组(t=15.587,P<0.05),后开始下降,从3个月开始时TNF-α升高,至6个月时达高峰,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17A在感染8 d时高于对照组(t=0.067,P<0.05),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至6个月时达高峰,IL-6在感染2 d开始即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达高峰。结论IL-6、TNF-α、IL-17A参与了细粒棘球蚴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细粒棘球感染模型小鼠肝脏出现高表达的PD-1/PD-L1,随着时间延长,PD-1表达逐渐增强,尤其是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PD-L1高表达,PD-1、PD-L1在感染前期、中期就开始发挥负调节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棘球蚴组织在体内迅速生长,参与肝脏的损伤作用。在细粒棘球蚴感染早、中期,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抗棘球蚴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感染 程序性死亡受体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7A
下载PDF
萸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脾脏CD4^(+)T细胞BCL-6/Blimp-1,PD-1/PD-L1表达的调节作用
11
作者 万琪 张哲言 +4 位作者 黄佳琦 赵海梅 刘端勇 王海燕 葛巍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萸连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脾脏CD4^(+)T细胞转录因子B细胞淋巴瘤因子6/B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CL-6/Blimp-1),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表达的调节作... 目的:探讨萸连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脾脏CD4^(+)T细胞转录因子B细胞淋巴瘤因子6/B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CL-6/Blimp-1),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萸连丸500 mg/kg组以及美沙拉嗪300 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小鼠采用DSS复制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灌胃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观察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结肠质量、肠质量指数、结肠黏膜病理形态及病理组织学损伤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7(IL-7)、IL-9、IL-23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BCL-6^(+)、CD4^(+)Blimp-1^(+)、CD4^(+)PD-1^(+)及CD4^(+)PD-L1^(+)细胞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BCL-6、Blimp-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中IL-7、IL-9、IL-23含量明显升高(P<0.05),小鼠脾脏中CD4^(+)BCL-6^(+)、CD4^(+)PD-1^(+)、CD4^(+)PD-L1^(+)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1),CD4^(+)Blimp-1^(+)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0.01),BCL-6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Blimp-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萸连丸500 mg/kg组小鼠体质量和结肠长度明显增加、肠质量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IL-7、IL-9、IL-23含量显著降低(P<0.01),小鼠脾脏中CD4^(+)BCL-6^(+)、CD4^(+)PD-1^(+)、CD4^(+)PD-L1^(+)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CD4^(+)Blimp-1^(+)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BCL-6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Blimp-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萸连丸可能通过调节小鼠CD4^(+)T细胞表面BCL-6/Blimp-1,PD-1/PD-L1表达水平改善溃疡性结肠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萸连丸 溃疡性结肠炎 CD4^(+)T细胞 转录因子B细胞淋巴瘤因子6/B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原文传递
阿霉素增强抗人DR5单克隆抗体mDRA-6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淑莲 马远方 +4 位作者 刘广超 张军 白慧玲 刘英杰 卢锋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1-464,共4页
目的观察抗死亡受体5(DR5)单克隆抗体(单抗)mDRA-6与阿霉素(Adr)对 HL-60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方法用 DR5蛋白免疫 BALB/c 小鼠,融合筛选抗 DR5杂交瘤细胞,制备抗人DR5单抗 mDRA-6;流式细胞术测定 Adr 对 HL-60细胞表面 DR5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死亡受体5(DR5)单克隆抗体(单抗)mDRA-6与阿霉素(Adr)对 HL-60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方法用 DR5蛋白免疫 BALB/c 小鼠,融合筛选抗 DR5杂交瘤细胞,制备抗人DR5单抗 mDRA-6;流式细胞术测定 Adr 对 HL-60细胞表面 DR5表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DRA-6与 Adr 协同作用下 HL-60细胞的形态变化;MTT 法测定1μg/ml Adr 与不同浓度的 mDRA-6对 HL-60细胞存活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mDRA-6与 Adr 联合对 HL-60细胞 DNA 片断化的影响结果 Adr 诱导 HL-60细胞表面 DR5表达,mDRA-6作用后 HL-60细胞出现染色质浓缩、断裂,细胞出芽,凋亡小体形成,mDRA-6与 Adr 联用细胞形态变化更明显;mDRA-6与 Adr 对 HL-60细胞具有明显的协同杀伤作用,20 ng/ml 的 mDRA-6作用 HL-60细胞10h,细胞死亡率为9.32%,1μg/ml Adr作用 HL-60细胞10 h,细胞死亡率为17.47%,20 ng/ml mDRA-6联合1μg/ml Adr,可使 HL-60细胞死亡率增至65.06%;20 μg/ml mDRA-6与1μg/ml Adr 联合作用于 HL-60细胞3 h,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明显“梯形”条带。结论抗 DR5单抗 mDRA-6与 Adr 对 HL-60细胞具有强大的协同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死亡受体 抗体 MDRA-6 阿霉素
原文传递
重组人死亡受体6胞外结构域的制备及与淀粉样前体蛋白N端片段相互作用鉴定
13
作者 牛纯青 高香 +4 位作者 罗金华 李伟 刘秋萍 陈韵 刘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人淀粉样前体蛋白氨基端切割片段(a cleaved amino-terminal fragment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N-APP)结合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6,DR6),会触发神经元和轴突依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自我毁灭过程,从而导致阿尔茨... 人淀粉样前体蛋白氨基端切割片段(a cleaved amino-terminal fragment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N-APP)结合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6,DR6),会触发神经元和轴突依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自我毁灭过程,从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为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N-APP-DR6诱导神经元退化途径,制备大量纯化的重组DR6胞外结构域以及鉴定NAPP和DR6胞外结构域的结合位点是关键。从甲醇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DR6胞外域(aa42-349),得率高达90 mg/L。为了验证DR6和NAPP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谷胱甘肽转移酶-死亡受体6(GST-DR6)(aa42-349)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表达融合蛋白GST-DR6(aa42-349),同时纯化得到DR6的配体NAPP,GST pull-down结果显示DR6与NAPP能够在细胞外发生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死亡受体-6 淀粉样前体蛋白 毕赤酵母 GST PULL down
原文传递
死亡受体6的胞内结构域对其亚细胞定位的调节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靖云 胡瑞 +4 位作者 杜秋妹 尹相云 王婷婷 王东辉 张立国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死亡受体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其亚细胞定位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研究发现DR6不仅能够定位在细胞质膜表面,同时也存在于细胞内体系统。膜表面的DR6可以发生内吞...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死亡受体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其亚细胞定位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研究发现DR6不仅能够定位在细胞质膜表面,同时也存在于细胞内体系统。膜表面的DR6可以发生内吞,功能性单克隆抗体能够加速其内吞。通过构建一系列胞内结构域的缺失突变体,结果显示单独缺失丝氨酸/脯氨酸富集结构域,DR6在细胞膜表面定位显著增加,在内体定位显著减少。而分别缺失另外三个胞内结构域,DR6主要定位在细胞内体。以上结果提示DR6的胞内不同结构域在调控DR6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亚细胞定位 内吞作用
原文传递
淀粉样前体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琦 陆红玲 徐刚 《肿瘤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及其家族成员类淀粉样前体蛋白1和2(amyloid precursor-like protein 1/2,APLP1/2)是高度保守的Ⅰ型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近年来报道,APP和APLP2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 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及其家族成员类淀粉样前体蛋白1和2(amyloid precursor-like protein 1/2,APLP1/2)是高度保守的Ⅰ型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近年来报道,APP和APLP2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并与癌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PP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参与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了解APP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将为临床在癌症的诊断及治疗上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有望成为抗癌药物候选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前体蛋白 类淀粉样前体蛋白 恶性肿瘤 死亡受体6
原文传递
电针对急性术后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D-L1/PD-1-SHP-1信号通路的影响
16
作者 邓达玲 徐锋 陈向东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08-1112,共5页
目的评价电针对急性术后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D-1)/含Src-同源区2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39只,体质量220~25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评价电针对急性术后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D-1)/含Src-同源区2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39只,体质量220~25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3):对照组(C组)、腹部手术组(S组)和腹部手术+电针组(S+EA组)。S组和S+EA组在异氟烷麻醉下行腹部手术。S+EA组于术毕即刻和术后2 h时,选取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进行电针刺激30 min,频率为10 Hz连续波,电流为1 mA。每组取7只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d(T_(0))和造模后3、5、7、9、11、24 h时(T_(1~6)),依次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机械缩腹反应阈(ACT)、热缩足潜伏期(TWL)和冷缩足潜伏期(CWL)。于造模后5 h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出T_(12)~L_(4) DRG,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6、PD-L1、PD-1和SH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D-L1在各类神经元的表达情况。结果3组不同时点TWL和C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组T_(1~5)时MWT降低,T_(1~6)时ACT降低,DRG IL-6表达上调,PD-L1、PD-1和SHP-1表达下调(P<0.05);与S组比较,S+EA组T1,2时MWT和ACT升高,DRG IL-6表达下调,PD-L1、PD-1和SHP-1表达上调(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D-L1在小直径神经元(CGRP+神经元和IB4+神经元)和大直径神经元(NF200+神经元)上均存在表达,且主要表达在CGRP+神经元和IB4^(+)神经元上。3组间PD-L1在DRG各类神经元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急性术后痛的机制可能与激活PD-L1/PD-1/SHP-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疼痛 手术后 神经节 B7-H1抗原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非受体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