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0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PD-1抑制剂疗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鹏 李桂香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信号通路抑制剂激活机体免系统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抗肿瘤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回顾近年来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获益的相关性研究,揭示...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信号通路抑制剂激活机体免系统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抗肿瘤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回顾近年来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获益的相关性研究,揭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1治疗前后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介素-17A等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寻找经济、便捷的PD-1抑制剂疗效生物标志物提供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细胞因子 疗效预测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志胜 何学军 +3 位作者 张晶 纪晓燕 朱翔 包赟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 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二线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 目的 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二线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53例。单药组采用安罗替尼治疗,联合组采用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的疾病控制率、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率、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新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受体2(VEGFR2)]、血清驱动蛋白超家族蛋白(KIF)C1、N-钙黏蛋白、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结果 联合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单药组(P<0.05);治疗2个周期后,联合组血清CYFRA21-1、CA125、CEA、VEGF-A、VEGFR2、KIFC1及N-钙黏蛋白水平均低于单药组(P<0.05),QLQ-C30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两组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联合组累积生存率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NSCLC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清KIFC1、N-钙黏蛋白表达,抑制VEGF-A、VEGFR2水平,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二线化疗失败 安罗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生存期
下载PDF
PD-1单抗后线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胃肠功能、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翔 岳春迪 李春芸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41-945,共5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后线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胃肠功能、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后线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胃肠功能、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研究组(n=55)。对照组采用阿帕替尼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PD-1单抗后线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改善时间,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72-4、CA199]、免疫功能(CD4^(+)、CD8^(+)、CD4^(+)/CD8^(+))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病情控制率(DCR)分别为78.33%、90.91%,均高于对照组(58.00%、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消退时间分别为(51.50±5.02)、(35.52±4.25)、(44.28±4.80)d,均短于对照组[(69.37±6.40)、(50.63±5.10)、(53.50±6.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癌胚抗原、CA72-4、CA199水平分别为(12.57±1.64)ng/mL、(17.60±3.45)U/mL、(58.29±8.70)kU/L,均低于对照组[(17.24±2.50)ng/mL、(27.59±4.67)U/mL、(82.65±12.29)k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CD4^(+)、CD4^(+)/CD8^(+)水平分别为(21.42±3.54)%、0.73±0.30,均低于对照组[(28.39±4.38)%、1.12±0.41],CD8^(+)水平为(30.36±4.52)%,高于对照组[(25.71±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稍低于对照组(16.0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D-1单抗后线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明显,改善胃肠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为临床干预此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晚期结直肠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 胃肠功能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感染后猪PD-1及其配体转录水平变化和免疫抑制机制分析
4
作者 岳锋 周娟娟 +4 位作者 朱艳平 郭东光 夏黎明 祝仰钊 王选年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132,共7页
研究猪感染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PD-L2),细胞因子[IL-2(Interleukin-2)、IL-10(Interleukin-10)、IFN-γ(Interferon-γ)]mRNA转录水平和外周血... 研究猪感染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PD-L2),细胞因子[IL-2(Interleukin-2)、IL-10(Interleukin-10)、IFN-γ(Interferon-γ)]mRNA转录水平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增殖能力,探讨PD-1/PD-Ls通路在FMDV引起免疫抑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猪感染FMDV后3、7、14、17 d,PD-1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感染后7 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感染FMDV后3 d和7 d,PD-L1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感染FMDV后3 d,PD-L2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感染FMDV后3、7 d,IL-2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下降;感染FMDV后1、3 d,IFN-γ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下降,IL-2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与PD-1及其配体mRNA转录水平变化趋势相反;感染FMDV后3、7、14 d,IL-10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与PD-1及其配体mRNA转录水平变化趋势相同。感染FMDV后,全血中FMDV的病毒载量随着感染后时间的推进逐渐升高,感染后7 d达到峰值,与PD-1及其配体mRNA转录水平变化趋势总体上相同。感染后7 d,PBMCs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综上,FMDV感染猪后,总体上上调了PD-1及其配体的mRNA转录水平,是FMDV感染引起机体免疫抑制的重要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转录水平 免疫抑制机制
下载PDF
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浸润的意义
5
作者 肖锋 许桐林 +3 位作者 朱琳 肖静文 吴天祺 顾春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6-733,共8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基质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M1型TAM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 背景与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基质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M1型TAM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接受手术的HCC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3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86标记的M1型TAM在HCC组织中分布情况,计算阳性细胞密度,根据细胞密度分组:大于平均密度(29个/mm^(2))判定为高密度组,小于或等于平均密度为低密度组;统计分析M1型TAM密度与HCC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浸润CD8^(+)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表达情况,根据CD86、PD-L1细胞密度将病例分4组:CD86^(+)高密度组中PD-L1高密度(CD86^(high)PD-L1^(high))和PD-L1低密度(CD86^(high)PD-L1^(low))组;CD86^(+)低密度组中PD-L1高密度(CD86^(low)PD-L1^(high))和PD-L1低密度(CD86^(low)PDL1^(low))组,分析CD86^(+)M1型TAM密度联合PD-L1表达的预后意义。本研究通过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EK2022005)。结果:CD86^(+)M1型TAM主要分布于肿瘤间质中;其高密度率为44.7%(143/320)。CD86^(+)M1型TAM密度与CD8^(+)肿瘤浸润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密度呈正相关(P<0.001)、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呈负相关(P=0.003),与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微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学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CD86^(+)M1型TAM高密度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优于低密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密度CD86^(+)M1型TAM是评估OS和DFS的独立风险因子(OS:HR=1.468,P=0.022;DFS:HR=2.233,P<0.001)。CD86^(high)PD-L1^(high)组HCC患者OS、DFS差于CD86^(high)PD-L1^(low)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86^(low)PD-L1^(high)组OS、DFS差于CD86^(low)PD-L1^(low)组,两者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C组织中存在高密度CD86^(+)M1型TAM提示患者预后良好,并且是独立的预后因子。HCC组织表达PD-L1提示肿瘤侵袭性增强,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肝细胞癌 预后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1联合胃泌素三项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预后价值
6
作者 王卫卫 邢文韬 +4 位作者 张爱青 苏振华 王辉 郝世梦 魏思忱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2742-2745,27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联合胃泌素三项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早期胃癌组;另取同期胃部良性疾病与体...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联合胃泌素三项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早期胃癌组;另取同期胃部良性疾病与体检证实健康者各50例,分别纳入胃部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检测早期胃癌组、胃部良性疾病组治疗前及对照组体检当天的外周血PD-1含量,同时检测VEGF、血清胃功能三项[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含量,评估各指标联合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早期胃癌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以复发为随访终点事件,复发患者纳入复发组,未复发患者纳入未复发组,比较2组资料,重点分析VEGF、PD-1、胃泌素三项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组VEGF、PD-1、G-17比较,早期胃癌组>胃良性疾病组>对照组,3组PG-Ⅰ水平比较,早期胃癌组<胃良性疾病组<对照组(P<0.05),3组PG-Ⅱ比较,对照组低于其他2组,但其他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PD-1、G-17、PG-Ⅰ单独诊断胃癌的AUC均>0.70,均有一定诊断价值,PG-Ⅱ诊断胃癌的AUC<0.7,诊断价值较差,联合诊断的AUC为0.968,诊断价值最高。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15例,复发率为12.50%。复发组入院时血清VEGF、PD-1、G-17、PG-Ⅰ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G-Ⅱ水平低于未复发组,术后各时点VEGF、PD-1、G-17、PG-Ⅰ水平均较术前逐渐降低,PG-Ⅱ逐渐升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VEGF、PD-1、G-17、PG-Ⅰ、PG-Ⅱ异常表达均与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有关,其中VEGF、PD-1、G-17、PG-Ⅱ为危险因素,PG-Ⅰ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VEGF、PD-1及胃泌素三项均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呈异常表达,可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其异常表达也可能是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胃泌素三项 复发
下载PDF
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黄宏春 张海波 +3 位作者 孟敏 陈芳洁 陈玉军 蒋珊珊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9期20-27,共8页
目的:探讨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系统记录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36... 目的:探讨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系统记录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36)。对照组患者予以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间接胆红素(I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免疫功能[CD3^(+)、CD4^(+)、CD8^(+)和CD4^(+)/CD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T、AST、+IBIL、DBIL水平和CD8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和CD4^(+)/CD8^(+)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血清ALT、AST、IBIL、DBIL水平及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8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较佳,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肠内营养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肝癌 肝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ITP患者PD-1/PD-L1表达特点及其在Treg与Breg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8
作者 许腾 崔彦杰 +2 位作者 李智伟 刘红春 郝立君 《西部医学》 2024年第4期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特点及其在调节性T细胞(Treg)、调节性B细胞(Breg)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ITP患者106例作为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特点及其在调节性T细胞(Treg)、调节性B细胞(Breg)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ITP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患者32例,中度患者44例,重度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Treg细胞百分比、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等,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各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TGF-β、IL-10和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sPD-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均P<0.05),而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均P<0.05)。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与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呈正相关(r=0.446,P<0.05)。观察组治疗后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TGF-β、IL-10和IL-4水平有所升高(P<0.05),而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sPD-1和IL-17水平有所降低(P<0.05),治疗前后sPD-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者Treg细胞表面PD-1和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Treg细胞表面PD-1和Breg细胞表面PD-L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调节性T细胞 调节性B细胞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与短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关浩 牛媛 刘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33-38,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PA)脓毒症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2例PA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根据脓毒症...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PA)脓毒症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2例PA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根据脓毒症治疗指南和实际病情开展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治疗前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T淋巴细胞水平(CD3^(+)、CD4^(+)、CD8^(+))以及血清PD-1和PD-L1水平。结果122例PA脓毒症患者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及其他科室后28 d存活101例(82.79%,存活组),死亡21例(17.21%,死亡组)。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高血压比率、慢性阻塞性肺病比率、慢性肝病比率、APACHEⅡ评分、CD4^(+)、CD4^(+)/CD8^(+)、PD-1和PD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肝病)、APACHEⅡ评分、CD4^(+)/CD8^(+)、PD-1和PD-L1均是PA脓毒症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肝病)、APACHEⅡ评分、PD-1和PD-L1均是PA脓毒症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PD-1/PD-L1信号通路对PA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预后有影响,该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可增加PA脓毒症患者短期临床预后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脓毒症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临床预后
下载PDF
血清中PD-L1含量与胃癌病人预后的关系
10
作者 陈长强 严晓伟 +3 位作者 胡皆乐 包皙婷 项明 姜松耀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分析胃癌病人血清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含量及其与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60例胃癌病人血清,15例健康成人血清作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D... 目的:分析胃癌病人血清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含量及其与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60例胃癌病人血清,15例健康成人血清作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D-L1的含量,比较胃癌病人与健康成人血清PD-L1含量的差异,分析胃癌病人血清PD-L1的含量与病期及预后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内PD-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中PD-L1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血清中PD-L1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Ⅲ、Ⅳ期胃癌病人血清PD-L1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病人。胃癌病人合并腹膜转移者血清PD-L1含量明显升高,提示预后不良。生存分析显示,血清PD-L1含量高的胃癌病人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者。检测肿瘤组织标本中PD-L1的表达水平,发现其与血清中PD-L1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病人血清中PD-L1含量高于健康成人。随病期进展逐渐升高。胃癌伴腹膜转移的病人血清中PD-L1升高明显。血清中PD-L1含量与肿瘤组织中的PD-L1表达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血清
下载PDF
炎调方通过PD-1/PD-L1通路抑制脓毒症大鼠T淋巴细胞衰竭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王文清 王庆 +1 位作者 熊旭东 方荣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463-1467,共5页
目的研究炎调方对脓毒症大鼠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表面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雄性)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炎调方组。盲肠结扎穿孔(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于造模后12... 目的研究炎调方对脓毒症大鼠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表面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雄性)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炎调方组。盲肠结扎穿孔(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于造模后12、24、48、72 h采集外周血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各5只大鼠),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CD3^(+)、CD4^(+)、CD8^(+)比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D4^(+)及CD8^(+)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结果白介素-6(IL-6)在脓毒症模型组12 h分泌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降钙素原(PCT)在模型组24 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炎调方组在12 h降低IL-6的水平(P<0.05),24 h时明显降低IL-6、PCT的水平(P<0.01)。模型组CD3^(+)、CD4^(+)、CD8^(+)比例早期分泌开始减少,48 h分泌达最低点(P<0.01);炎调方组在48 h时可升高CD3^(+)、CD4^(+)、CD8^(+)比例,提高CD4^(+)/CD8^(+)的比值而具体调节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功能。模型组CD4^(+)、CD8^(+)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早期24 h即表达增多(P<0.01),72 h表达最多;炎调方组24 h时即可抑制PD-1、PD-L1的表达水平而具体改善T细胞衰竭的作用。CD4^(+)的比例与CD4^(+)表面PD-1、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CD8^(+)比例与CD8^(+)表面PD-1、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脓毒症早期48 h内即出现了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功能衰竭引起的T细胞免疫抑制。炎调方能在脓毒症早期改善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1/P-L1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调方 脓毒症T淋巴细胞衰竭 PD-1/PD-L1通路
下载PDF
PD1/PD-L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赖氨酰氧化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
12
作者 熊星 贾灵华 +3 位作者 包佑根 吴萌 曾繁辉 黄余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赖氨酰氧化酶(LOX)的表达水平及其表达差异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人民...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赖氨酰氧化酶(LOX)的表达水平及其表达差异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并记录患者的复发和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D1、PD-L1、NE、LOX的表达情况,分析PD1、PD-L1、NE、LOX与患者的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1在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中存在表达(46/56);TNM分期T2-T3期、高级别肿瘤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D1和PDL-1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与PD1、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LOX与PD-L1、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PD1阳性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8.70%(27/46),PD-L1阳性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3.48%(10/23),不同PD1、PD-L1表达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PD1、PD-L1表达增加可作为膀胱癌患者潜在的预后预测指标,有助于筛选术后复发的高危患者,并为膀胱癌的免疫学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因子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肾上腺危象1例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贺小旭 李周平 +2 位作者 刘音 饶芝国 薛晓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危象(AC)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减少临床工作中的漏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食管癌术后合并AC的临床资料,总结AC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患者为49岁男性,因食管癌术后3周出现发热入院,存在吻合口瘘,给予多种抗... 目的:探讨肾上腺危象(AC)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减少临床工作中的漏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食管癌术后合并AC的临床资料,总结AC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患者为49岁男性,因食管癌术后3周出现发热入院,存在吻合口瘘,给予多种抗菌药物长时间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即使瘘口愈合后仍间断高热、血压下降。患者偶用激素退热治疗后效果较好,但减量停用后患者逐渐乏力、卧床。查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未见肿瘤复发,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明显偏低,结合术前曾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明确诊断为免疫治疗相关垂体炎,进而导致了AC,补充醋酸泼尼松片后好转出院。结论:AC是一种危急的内科急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容易漏诊、误诊、误治,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从而达到早期诊断并能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危象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脓毒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程序性死亡受体1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张文兵 刘洁 +2 位作者 何文霞 陈敬 曹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8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1例。常规组...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8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另给予PD-1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研究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均高于常规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Cyfra 21-1、SCCA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常规组均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位PFS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效果显著,可降低Cyfra 21-1、SCCA水平,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食管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铂类
下载PDF
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
15
作者 丁月超 王谦 +2 位作者 姚全军 郑鹏 黄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3023-3027,共5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30例)与研究组(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28例)。两组均治疗9周,比较其疗效、肝功能[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85.71%)较对照组(60.00%)高(P<0.05);两组治疗后ALP、ALT、AST、TBIL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VEGF、sVCAM1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8^(+)较对照组高,CD4^(+)/CD8^(+)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可减少患者肝损伤,改善其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经动脉化疗栓塞 抗血管生成药物
下载PDF
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
16
作者 蒋轶 叶韬 +2 位作者 陈周 高加胜 张文圣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膀胱癌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是否有PD-1表达;使用逆转录聚合... 目的:探讨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膀胱癌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是否有PD-1表达;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中PD-1 mRNA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分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1阳性表达率为63.75%(51/80),PD-1 mRNA阳性表达率为68.75%(55/80),而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均未见明显的PD-1和PD-1 mRNA的表达。通过临床相关性分析发现,PD-1的表达与膀胱癌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是其表达情况与膀胱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级等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PD-1高度表达,在膀胱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用来评估膀胱癌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肿瘤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王惠 贾靖 王辉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810-812,816,共4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0,采用安罗替尼治疗)和观察组(n=...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0,采用安罗替尼治疗)和观察组(n=60,接受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和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为11.67%(7/60),疾病控制率(DCR)为60.00%(36/6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67%(2/30)和33.33%(10/3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3个月,高于对照组患者(中位PFS为7个月,中位OS为11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同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药物疗法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治疗应用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PD-1/PD-L1抑制剂治疗dMMR/MSI-H直肠癌疗效的预测模型
18
作者 张岚 周彦汝 +3 位作者 韩鼎盛 张嘉诚 何旭 刘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348,共6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1/PD-L1抑制剂联合TNT治疗的80例...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1/PD-L1抑制剂联合TNT治疗的80例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基因型中低位LAR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将入组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从中筛选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描绘影像组学模型的Rad-score与病理金标准之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计算风险阈值的范围,并评估临床获益情况。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5例dMMR/MSI-H基因型LARC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结果:训练集、测试集及外部验证集三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降维处理、t检验及一致性检验以及LASSO交叉验证后,筛选出一阶偏度特征和体积2个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测试集和外部验证集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0、97.1%、85.7%、91.9%、94.7%;0.885、80.0%、88.9%、92.3%、72.7%;0.875、87.5%、88.9%、93.3%、80.0%。DCA曲线显示,当风险阈值范围为0%~82%时,采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ARC患者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的获益大于将所有患者都视为pCR或者无病理完全缓解(npCR)。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的dMMR/MSI-H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PD-1/PD-L1抑制剂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模型,有较大潜力为不同基因分型的直肠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直肠肿瘤 局部进展期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全程新辅助放化疗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耐药与PD-L1蛋白表达相关
19
作者 宋丽丽 管玉洁 +1 位作者 马平 李宁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33-839,共7页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柔红霉素(DNR)耐药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AML患儿骨髓样本作为研究组,以50名骨髓正常供体骨髓样本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柔红霉素(DNR)耐药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AML患儿骨髓样本作为研究组,以50名骨髓正常供体骨髓样本作为对照组。培养人AML细胞系HL60、THP-1、U-937、Molm-13,Western blot检测PD-L1蛋白表达量。构建LV-PD-L1-shRNA、LV-PD-L1-WT-OE慢病毒载体,分析PD-L1对Molm-13细胞DNR耐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研究组PD-L1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AML细胞系中PD-L1蛋白表达量高于健康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P<0.05),PD-L1表达与AML患儿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率、预后危险分层、两个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后疾病缓解情况有关(P<0.05)。PD-L1高表达组总生存率低于PD-L1低表达组(P<0.05)。与LV-PD-L1-WT-OE组比较,LV-PD-L1-shRNA组PD-L1 mRNA表达量降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LV-PD-L1-shRNA可提高Molm-13细胞对DNR的敏感性。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可能为PD-L1潜在的目标基因。结论PD-L1在儿童AML中高表达,与患儿化疗耐药有关,其可能通过调控G6PD引起DNR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 柔红霉素 耐药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下载PDF
血清SIRT1、sICAM-1及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20
作者 刘帅 宋海容 段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2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4例难治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分析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对难治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是影响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1、0.843、0.924、0.980,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可作为难治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