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of breaching parameters for debris flow dams
1
作者 RUAN He-chun CHEN Hua-yong +8 位作者 CHEN Xiao-qing ZHAO Wan-yu CHEN Jian-gang WANG Tao JIANG Yao Wang Xi-an Li Xiang-ning LI Xiao YU Yun-h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2835-2851,共17页
The debris flow dam is a common type of barrier dams,which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other types of barrier dam such as landslide dam,moraine dam in their formation processes,dam body shapes,and internal comp... The debris flow dam is a common type of barrier dams,which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other types of barrier dam such as landslide dam,moraine dam in their formation processes,dam body shapes,and internal compositions.The basic breaching parameters such as flood peak discharge are vital indicators of risk assessment.In this study,we elucidated th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debris flow dam through the flume experiment,and built the calculation equation of the breaching parameters by selecting critical factor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topping failure process of the debris flow dam is capable of forming significantly retrogressive scarps,and the failure process experiences three stages,the formation of the retrogressive scarp,the erosion of the retrogressive scarp,and the decline of the retrogressive scarp.Five factors used for establishing the calculation equations for peak discharge(Qp),final width(Wb)of the breach,and duration(T)of the debris flow dam failure are dam height(h),reservoir capacity(V),the fine grain content(P0.075)of the soil,the nonuniformity coefficient(Cu)of the soil,and the upper limit grain size(D90)of the soil,respectively.In the three equations,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Qp,Wb,T and the five factors were 0.86,0.70,0.63,respectively.The equations still need to be modified and verified in actua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dams Overtopping failure Breaching g parameters Peak discharge Flume experiment
下载PDF
Impact failure models and application condition of trees in debris-flow hazard mitig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JIN Ke CHEN Jian-gang +3 位作者 CHEN Xiao-qing ZHAO Wan-yu SI Guang-wu GONG Xing-l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7期1874-1885,共12页
Forest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azard mitigation associated with debris flows.Most forest mitigation measures refer to the exper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which disregard the destructive effect of ... Forest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azard mitigation associated with debris flows.Most forest mitigation measures refer to the exper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which disregard the destructive effect of debris flows,causing potentially serious consequences.Deter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a forest on reducing debris-flow velocity and even stopping debris flows require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when the debris flow will destroy the forest and when the trees will withstand the debris-flow impact force.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d two impact failure models of a single tree: stem breakage and overturning.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tree sizes characteristics(stem base diameter,tree weight,and root failure radius) and debris-flow characteristics(density,velocity,flow depth,and boulder diameter) on tree failure were analyzed.The observ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adopted in this study show that trees are more prone to stem breakage than overturning.With an increase in tree size,the ability to resist stem breakage and overturning increases.Debris-flow density influences the critical failure conditions of trees substantially less than the debrisflow velocity,depth,and boulder diameter.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forests in debris-flow hazard mitigation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results.The proposed models were applied in the Xiajijiehaizi Gully as a case study,and the results explain the destruction of trees in the forest dispersing zone.This work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mplementing forest measures for debris-flow hazard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s Impact failure model Forest application condition debris flow mitiga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bed scour and siltation between check dams 被引量:1
3
作者 LYU Xiao-bo YOU Yong +3 位作者 WANG Zhuang LIU Jin-feng SUN Hao ZHAO Wan-y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49-64,共16页
Check dam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ngineering measure for debris flow control worldwide.The scour and silt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am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dam design.In this study,classical dimen... Check dam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ngineering measure for debris flow control worldwide.The scour and silt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am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dam design.In this study,classical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gully bed scour and siltation was carried out.Flum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ing width,flume slope,debris flow density,and opening rat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bed scour and siltation.The influ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bles on the dimensionless scour depth,scour length,siltation length,scour volume and siltation volume were obtained.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with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opening from 1.5 to 2.5,scour depth increased by 7.4%,scour length decreased by 11.2%,siltation length increased by 22.0%,scour volume decreased by 4.7%and siltation volume increased by 22.0%.With an increase in flume gradient from 0.105 to 0.213,scour depth,siltation length and siltation volume increased by 40.0%,65.9%and 65.9%,respectively,and scour length decreased by 20.1%.With an increase in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rom 0.303 to 0.545,siltation length and siltation volume increased by 15.4%and 15.4%,respectively,and scour depth,scour length and scour volume decreased by 9.6%,9.1%and 17.8%,respectively.As opening rate increased from 0.08 to 0.32,siltation length and siltation volume increased by 33.3%and 33.3%,respectively,and scour depth,scour length and scour volume decreased by 5.4%,13.7%and 18.4%,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me gradient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on scour depth,scour length,siltation length and siltation volume,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on scour volume.Then,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some empirical formulas predicting scour depth,scour length,siltation length,scour volume and siltation volume were obtained.The error between the comput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s in this paper and the observed values was within±10%.These research results may provide a technological basis for window dam design in debris flow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Gully bed scour Gully bed siltation Window dam
下载PDF
含大石块泥石流冲击作用下框架结构房屋动力响应研究
4
作者 刘欢 樊晓一 +4 位作者 姜元俊 刘浩南 韩培锋 田述军 刘俊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ethod,SPH-FEM)耦合的数值方法,分别从结构破坏形态、冲击力时程、关键点位移和速度、系统能量等方面,研究含大石块泥石流冲击作用下框架结构房屋的...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ethod,SPH-FEM)耦合的数值方法,分别从结构破坏形态、冲击力时程、关键点位移和速度、系统能量等方面,研究含大石块泥石流冲击作用下框架结构房屋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理。计算结果表明:SPH-FEM耦合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泥石流冲击爬高、绕流扩散、淤积稳定过程。考虑了三种泥石流强度等级,在低、中强度冲击情况下,框架房屋填充墙受到破坏,房屋结构整体保持稳定;在高强度冲击情况下,可以观察到框架房屋的逐步倒塌过程,框架柱损坏模式体现了剪切破坏或塑性铰链失效机制。对于房屋结构而言,泥石流的冲击破坏能力主要来自龙头的冲击力,龙身冲击力相对于龙头降幅约34.2%,大石块的集中作用是结构柱体局部破坏的主要原因。系统能量主要通过泥石流动能转化为结构内能(17.8%)和摩擦耗能(8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法(SPH-FEM) 含大石块泥石流 框架结构房屋 动力响应 破坏机理
下载PDF
Experiments on Channel Evolution Caused by Check-dam Failure 被引量:2
5
作者 Wen-Hsiao TSENG Hsiao-Wen WANG +2 位作者 Shih-Chieh CHOU Yu-Lin KAO Chjeng-Lun Shieh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A 10 m long,0.2 m wide flume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channel bed evolution of check-dam failure.The experiment longitudinal profiles,the gradient of channel bed,head-cutting propagation distance and deposition le... A 10 m long,0.2 m wide flume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channel bed evolution of check-dam failure.The experiment longitudinal profiles,the gradient of channel bed,head-cutting propagation distance and deposition length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derived from a sediment transport diffusion equation.In contrast with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two different gradients were obtain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he check-dam.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provides a good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s upstream of the check-dam. The ratio of clear water depth to sediment moving layer thickness in the experiment was analyzed and showed that high concentration sediment laden flow was taken in the incipient of check-dam failure,which may be the reason why the experiment result wa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in the downstream of check-d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实验 河道演变 溃坝 早期检查 河床演变 泥沙输移 扩散方程 海水深度
下载PDF
钠冷快堆熔融物碎片流重定位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王栋 葛魁 +4 位作者 张亚培 胡亮 苏光辉 秋穗正 田文喜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3-1204,共12页
钠冷快堆发生堆芯熔毁后,熔融物碎片堆积于堆芯捕集器或下封头内,从而形成碎片床。碎片床的形态结构对其冷却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液态金属钠为非透明介质,难以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熔融物碎片流重定位的瞬态过程。本文建立了一种CFD-... 钠冷快堆发生堆芯熔毁后,熔融物碎片堆积于堆芯捕集器或下封头内,从而形成碎片床。碎片床的形态结构对其冷却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液态金属钠为非透明介质,难以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熔融物碎片流重定位的瞬态过程。本文建立了一种CFD-DEM耦合数值计算模型以模拟熔融物碎片流在液态金属钠中的重定位行为,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研究了熔融物碎片直径对碎片流冷却特性和碎片床形态结构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堆芯碎片床冷却特性研究提供指导,对钠冷快堆中堆芯捕集器的设计和布置等严重事故缓解措施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碎片床 熔融物碎片流重定位 CFD-DEM耦合模型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巫溪凤凰山危岩体失稳机理与碎屑流动力学特征
7
作者 程什 代贞伟 +5 位作者 付小林 张安乐 王鲁琦 张晨阳 杨龙伟 蒋先念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470-481,共12页
三峡库区巫溪县凤凰山发育有较多呈带状分布危岩体,严重威胁到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凤凰山危岩体的崩塌失稳机理,利用动力学软件DAN-W模拟了危岩体崩塌碎屑流运动全... 三峡库区巫溪县凤凰山发育有较多呈带状分布危岩体,严重威胁到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凤凰山危岩体的崩塌失稳机理,利用动力学软件DAN-W模拟了危岩体崩塌碎屑流运动全过程,并探讨了群塌效应下碎屑流动力特征和碎屑流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危岩体崩塌碎屑流动力学过程主要分为崩塌启动-碎屑流通-碎屑堆积三个阶段,危岩体BW61和BW68崩塌所产生碎屑流的最大速度分别为22.14 m/s和18.12 m/s,运动距离分别为171 m和182 m,平均厚度分别为1.57 m和1.20 m。两处危岩体发生群崩并转化为碎屑流所产生冲击压强高达132.22 kPa,下方道路和居民建筑有被完全摧毁的风险。相关研究可为三峡库区危岩体风险评价和科学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崩塌 失稳机理 碎屑流 DAN-W 动力学特征
下载PDF
西南山区泥石流拦砂坝工程缺陷综述分析
8
作者 韩晓兰 刘建康 +2 位作者 李丽萍 宋哲源 张恒翔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79-480,共2页
我国西南山区泥石流多发,尤其受近年频繁地震、极端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灾害形势愈发严重。拦砂坝是最主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类型,也是目前拦截泥石流固体物质、降低泥石流流速、稳固沟床物源的常用结构。由于西南山区环境条件恶... 我国西南山区泥石流多发,尤其受近年频繁地震、极端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灾害形势愈发严重。拦砂坝是最主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类型,也是目前拦截泥石流固体物质、降低泥石流流速、稳固沟床物源的常用结构。由于西南山区环境条件恶劣,且随着服役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进入老龄期和维修期阶段,拦砂坝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和损伤,严重影响其功能及效益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拦挡坝 坝体破坏
下载PDF
泥石流防治对策与新方法
9
作者 骆银辉 蒋学广 +3 位作者 孙珲 郑吉云 赵刚 陈允建 《云南地质》 202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基于云南地质灾害防治历程和云南高原泥石流防治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理念的泥石流防治对策与新方法。泥石流防治的基本对策是实施泥石流全流域地质灾害链的系统防治;其目标既要减灾防灾,同时保护土壤资源,兼顾实现砂石料与土壤... 基于云南地质灾害防治历程和云南高原泥石流防治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理念的泥石流防治对策与新方法。泥石流防治的基本对策是实施泥石流全流域地质灾害链的系统防治;其目标既要减灾防灾,同时保护土壤资源,兼顾实现砂石料与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要避免形成堰塞湖及河湖淤积等新的环境问题;泥石流防治一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减缓泥石流蓄势速度(可流动松散物质的积蓄速度),二是科学分离和处理泥石流固体物质,变“拦挡、疏排”为“拦淤、清淤”,将泥石流泥沙作为资源开发利用,将“固床、护岸,拦挡、疏排”改进为“保土、稳坡,固床、护岸,拦淤、清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 泥石流防治 保土、稳坡 固床、护岸 拦淤、清淤。
下载PDF
关于泥石流路基的破坏机理及支挡结构研究
10
作者 柯韶光 《上海公路》 2023年第2期12-16,M0003,M0004,共7页
为研究泥石流路基的破坏机理和支档结构,运用泥石流路基流固耦合原理、泥石流发生机理和物理力学特性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对应的泥石流体k-ε紊流模型,进行二维数值的仿真模拟,以此来分析路基-拦挡结构在泥石流冲... 为研究泥石流路基的破坏机理和支档结构,运用泥石流路基流固耦合原理、泥石流发生机理和物理力学特性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对应的泥石流体k-ε紊流模型,进行二维数值的仿真模拟,以此来分析路基-拦挡结构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同时对路基-拦挡结构的主体材料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路基受到泥石流冲击的过程中,泥石流速度从零开始,不断变大,路基应力和泥石流冲击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泥石流和路基边坡刚接触时,泥石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剧烈变化。随着流速不断增大,泥石流的冲击作用越来越强烈,此时,路基的应力变化也随泥石流的冲击而不断变大,整个流固耦合面都受到了泥石流的冲击作用。倾角从0°增加到15°的过程中,支挡结构的最大应力随倾角的增大而快速变小。当倾角大于15°时,支挡结构的最大应力开始处于稳定状态。路基的最大应力随着倾角的增大,先慢慢变小,最后趋于稳定。废弃轮胎缓冲层对路基-支挡结构能起到明显的缓冲效能的保护效果。基于保护效果和经济性等因素,建议废弃轮胎缓冲层的厚度为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破坏机理 有限元分析 支挡结构 废弃轮胎利用
下载PDF
2010年7·27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许强 董秀军 +2 位作者 邓茂林 陈龙 胡泽铭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9-622,共14页
2010年7月27日凌晨4时许,四川省汉源县万工乡二蛮山发生大规模滑坡,约48×104m3的强风化玄武岩体,在前期降雨的影响下高位高速滑出,随即解体转化为碎屑流,沿沟谷高速运动,沿途不断携卷和铲刮堆积于沟床及两侧斜坡的表层松散物质,使... 2010年7月27日凌晨4时许,四川省汉源县万工乡二蛮山发生大规模滑坡,约48×104m3的强风化玄武岩体,在前期降雨的影响下高位高速滑出,随即解体转化为碎屑流,沿沟谷高速运动,沿途不断携卷和铲刮堆积于沟床及两侧斜坡的表层松散物质,使滑体的体积和含水量不断增大。当运动到沟谷中段时,因沟道在此向右偏转,在强大的惯性力作用下,部分碎屑流体冲向左岸斜坡,将居住于此的双合村一组5户村民房屋掩埋,造成20人失踪;另一部分碎屑流体继续沿沟谷高速运动近1.4km才最终停止。约30m in后,堆积于沟谷中段深切沟道内的滑坡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启动,形成二次滑坡。二次滑坡缓慢蠕滑流动数小时,最终到达万工新集镇,将部分房屋推倒掩埋,造成92户房屋受损、1500人被迫紧急转移。本文在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颗分试验、航拍等手段,对二蛮山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源区相对突出的地形条件、风化破碎的玄武岩体和有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前期降雨期间爆发的泥石流对滑源区坡脚的掏蚀、强降雨的饱水加载作用以及雨水沿陡倾张裂结构面的下渗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二蛮山沟谷原为一高频泥石流沟,滑坡发生前并无明显的滑坡迹象,滑坡的发生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以及高位高速远程运动和危害巨大的特点,同时,主滑坡发生后在短时间内滑坡区再次启动发生二次滑坡,这些现象和特点具有特殊性,也具有典型性,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蛮山滑坡 远程滑坡-碎屑流 二次滑动 成因机理 携卷
下载PDF
沟道松散物质起动形成泥石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庄建琦 崔鹏 +2 位作者 胡凯衡 陈晓清 葛永刚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30-236,共7页
为研究震后环境突变条件下的泥石流形成模式和机理,开展震后泥石流防治和预测,根据震后泥石流形成环境特点,设计泥石流起动装置,开展震后泥石流形成模式和机理试验。本研究共进行了25组试验,主要研究了泥石流在不同坡度情况下的泥石流... 为研究震后环境突变条件下的泥石流形成模式和机理,开展震后泥石流防治和预测,根据震后泥石流形成环境特点,设计泥石流起动装置,开展震后泥石流形成模式和机理试验。本研究共进行了25组试验,主要研究了泥石流在不同坡度情况下的泥石流形成模式和机理,结果表明:1)在坡度8°~12.5°情况下,泥石流的形成模式是冲蚀→冲沟→崩塌→堵塞→溃决→泥石流的模式;2)在坡度12.5°~17.5°情况下,泥石流的形成模式是逐渐侵蚀加剧(朔源侵蚀、下切侵蚀和侧蚀),容重逐渐增加形成泥石流的模式;3)在坡度17.5°~25°情况下,泥石流的形成模式是坡面流水→入渗→失稳→下滑→流态化的模式;4)根据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不同的起动模式下的土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不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可以解释不同泥石流起动模式的机理特征。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对不同起动下的泥石流模式进行不同的防治规划,同时结合泥石流起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可以解释泥石流起动的模式,对开展震后泥石流预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道松散物质起动 起动模式 起动机理 水槽实验 汶川地震
下载PDF
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 被引量:25
13
作者 曾超 崔鹏 +3 位作者 葛永刚 张建强 雷雨 严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81-91,共11页
2013年7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了98份建筑物破坏样本。泥石流中大石块、漂木和生活废弃物是参与破坏的主要介质;建筑物长轴方向与流向垂直时,更易遭受破坏;而长轴方向与流向平行且... 2013年7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了98份建筑物破坏样本。泥石流中大石块、漂木和生活废弃物是参与破坏的主要介质;建筑物长轴方向与流向垂直时,更易遭受破坏;而长轴方向与流向平行且规则分布时,首个遭遇泥石流的建筑物会严重破坏,但也起到阻挡泥石流和耗能的作用,较好地保护了其后的建筑物;当建筑物分布不规则时,首个和凸出的建筑物均遭受冲击破坏;距泥石流出口和主流线越近,建筑物破坏越严重。分析建筑物破坏特征发现:受损建筑物表现的破坏模式因结构类型不同而异;若以梁和柱为承重构件,其破坏主要因柱体受冲后产生塑性铰或被剪断,致建筑物倾斜或倒塌,而以砌体为承重构件者,其破坏表现为承重墙体产生裂缝或垮塌致建筑物整体倒塌。参照建筑物破坏模式,以静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筑物柱体和墙体破坏的临界条件计算公式。最后,依据泥石流的破坏方式和建筑物受损模式,将七盘沟建筑物的破坏划分为5个等级,并讨论了甘肃舟曲泥石流和本次灾害期间建筑物破坏特征的异同。本研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为泥石流危险区城镇及居民点建筑物规划布局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建筑物 破坏特征 力学模型 极限平衡理论 临界条件 汶川 四川
下载PDF
沟道侵蚀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涛 陈宁生 +1 位作者 邓明枫 杨成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80,共6页
沟道侵蚀型泥石流是泥石流的主要类型之一,研究其起动机理和起动临界条件有助于泥石流治理和预警预报。虽然多年来对沟道侵蚀型泥石流的起动研究有了一些成果,但目前对其起动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局限,现有起动临界条件计算方法也不成熟,在... 沟道侵蚀型泥石流是泥石流的主要类型之一,研究其起动机理和起动临界条件有助于泥石流治理和预警预报。虽然多年来对沟道侵蚀型泥石流的起动研究有了一些成果,但目前对其起动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局限,现有起动临界条件计算方法也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防灾减灾的进展。为深入研究沟道侵蚀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起动临界条件计算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沟道侵蚀型泥石流起动研究现状,并对沟道侵蚀型泥石流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道侵蚀型泥石流 泥石流起动 机理 临界条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三峡地区“14·9”极端暴雨型滑坡泥石流成灾机理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滨 冯振 +4 位作者 赵瑞欣 贺凯 代贞伟 高杨 朱赛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从三峡地区2014年9月极端降雨的强度、暴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和触发特大滑坡的地质特征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14.9"暴雨型特大滑坡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分析认为"14.9"极端降雨是一次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降水过程,过程... 从三峡地区2014年9月极端降雨的强度、暴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和触发特大滑坡的地质特征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14.9"暴雨型特大滑坡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分析认为"14.9"极端降雨是一次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降水过程,过程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地区以及湖北巴东、秭归等地,最大单日降雨量达到403.4 mm,降雨强度明显超过川东地区区域内群发性岩质滑坡的降水临界值(250 mm/d),导致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发生;"14.9"暴雨红层地区滑坡主要是侏罗系与三叠系中上统岩层组成的层状碎屑岩斜坡失稳,破坏模式主要包括近水平顺层滑移破坏、滑移—拉裂破坏、滑移—溃屈破坏、变倾角旋转滑移破坏、斜倾顺层视倾向破坏和沿堆积层与基岩界面滑动等六种类型,且这些山体失稳后伴有泥石流灾害,形成更大范围的链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极端暴雨 三峡地区 滑坡泥石流 成灾模式
下载PDF
泥石流堆积体边坡失稳机理的试验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朱颖彦 崔鹏 陈晓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3927-3934,共8页
泥石流堆积体边坡失稳现象由于其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和堆积部位等方面的特点,与其他岩土边坡失稳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泥石流堆积体的形态特点与沉积特征,利用条块侧向推力正弦变化的Spencert条分法进行泥石流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对山地工... 泥石流堆积体边坡失稳现象由于其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和堆积部位等方面的特点,与其他岩土边坡失稳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泥石流堆积体的形态特点与沉积特征,利用条块侧向推力正弦变化的Spencert条分法进行泥石流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对山地工程减灾分析有意义。利用Spreadsheet自嵌Visual Basic Application编译器编写了描述沿深度变化土体物理参数的稳定性分析程式。程序从确定性分析开始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并利用Spreadsheet的约束优化功能寻找可能的圆弧滑动面,在此基础上计算最可能的非圆弧滑面,最后与实际观测滑面稳定性分析进行对比现场试验人工降雨造成超渗产流,实时测得的数据表明,在距表层土体50 cm以下含水量变化很小,边坡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后缘张裂隙,在集中降雨导致超渗产流的情况下,泥石流堆积体边坡失稳主要是表层50 cm深度以内土体含水量变幅大的土层中发生,而在50 cm以下深度范围内土体基本保持稳定。程序分析表明,随着给定的滑动土层厚度的增加,安全系数逐步降低,只有平均土层深度为2.4 m才有完全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非圆弧滑面。研究结果表明,条分法已经不能适用于强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堆积体边坡失稳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泥石流堆积体 边坡失稳 野外试验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层理结构中筛积层和粗化层形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裕宜 詹钱登 +1 位作者 韩文亮 邹仁元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根据高浓度黏性泥石流的观测资料 ,应用不同类型黏性泥石流的流变特性和流体结构的分类指标—流核比 ,对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中的混杂层、筛积层和粗化层理结构进行了成因差异分析。侧重分析了砾石质点在高浓度黏性泥石流蠕动流场中作... 根据高浓度黏性泥石流的观测资料 ,应用不同类型黏性泥石流的流变特性和流体结构的分类指标—流核比 ,对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中的混杂层、筛积层和粗化层理结构进行了成因差异分析。侧重分析了砾石质点在高浓度黏性泥石流蠕动流场中作向上垂直运动的魏森伯效应 ,并在表面富集形成了筛积层的成因 ,及其它与粗化层结构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泥石流 堆积形态 层理结构 流变特性 流体结构 流核比 魏森伯效应 筛积层 粗化层
下载PDF
西藏古乡沟泥石流堰塞湖演化规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吕立群 王兆印 +1 位作者 漆力健 韩鲁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8,共5页
西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但是对西藏东南地区堰塞湖的研究多针对长时间大尺度的古堰塞湖的研究,而对短时间高分辨率的泥石流堰塞湖演化规律的研究尚显不足。古乡沟是帕隆藏布... 西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但是对西藏东南地区堰塞湖的研究多针对长时间大尺度的古堰塞湖的研究,而对短时间高分辨率的泥石流堰塞湖演化规律的研究尚显不足。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爆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通过对古乡堰塞湖段的河床结构测量和沙洲钻孔取样,计算了古乡沟泥石流阻断帕隆藏布江后对泥沙淤积速率和山区河床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堰塞湖 泥沙淤积率 河床结构
下载PDF
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类型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0
19
作者 操应长 杨田 +4 位作者 王艳忠 张少敏 王思佳 张青青 王心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248,共15页
同一重力流事件形成的包含碎屑流和浊流及其之间过渡流体的混合流沉积形成的沉积层称为混合事件层。混合事件层主要包含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类型1)和下部浊流-上部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类型2)以及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 同一重力流事件形成的包含碎屑流和浊流及其之间过渡流体的混合流沉积形成的沉积层称为混合事件层。混合事件层主要包含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类型1)和下部浊流-上部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类型2)以及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类型3)3种类型。类型1主要为流体转化成因,包含液化作用、沉积物破碎、流体顶部剪切侵蚀、接触面不稳定性和波浪破碎、水力跳跃、流体头部与环境水体混合和多种机制作用下的整体转化7种成因认识。类型2和类型3主要涉及流体转化及流体差异搬运和沉降过程成因,包含碎屑流覆盖浊流、碎屑流内部差异沉降、浊流侵蚀转化、浊流膨胀减速、局部沉积物垮塌和浮力转化6种成因认识。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和下部浊流上部厚层富含泥质碎屑的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在沉积近端到沉积远端均有分布,多呈条带状或树枝状;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的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主要在沉积远端或基底相对低部位分布,多呈环带状或牛眼状。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分布主要受泥质含量、颗粒粒度、水体密度等内部因素和重力流成因机制、古地形和构造活动等外部因素综合控制。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形成及其分布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重力流沉积理论,指导现阶段深水重力流砂体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及理解自然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对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多种成因及形成条件和横向分布演化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流 浊流 流体转化 过渡流体 混合流 混合事件层 深水重力流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泥石流作用下砌体房屋破坏机理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雷雨 崔鹏 蒋先刚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9,共9页
针对提高砌体结构这一山区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在泥石流作用下稳定性的问题,分析泥石流对房屋作用特点,提出砌体结构房屋中关键承重结构的破坏模式。以墙体弯曲应力破坏准则为基础,结合泥石流冲击力与流速流深的定量关系,建立基于泥石流... 针对提高砌体结构这一山区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在泥石流作用下稳定性的问题,分析泥石流对房屋作用特点,提出砌体结构房屋中关键承重结构的破坏模式。以墙体弯曲应力破坏准则为基础,结合泥石流冲击力与流速流深的定量关系,建立基于泥石流流速流深的砌体墙结构破坏模型,找出不同砌体墙的破坏临界条件。结果表明:传统砌体结构抵抗泥石流冲击能力极低,以240 mm厚的墙体为例,当泥石流流速为4 m/s时,一旦泥石流深度超过0.4 m,受到正面冲击的墙体将会发生破坏。在考虑砌体墙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泥石流危险区砌体房屋优化方案;以七盘沟泥石流灾害调查中的房屋破坏实例,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提高房屋受泥石流作用影响的抗灾能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冲击破坏 砌体房屋 破坏机理 结构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