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four techniques for estimating temporal change of seismic velocity with passive image interferometry 被引量:6
1
作者 Zhikun Liu Jinli Huang Jiaojiao L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5期511-518,共8页
Passive image interferometry (PII) is becoming a powerful tool for detecting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structure, which applies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to the waveforrns from the cross-correlation of ... Passive image interferometry (PII) is becoming a powerful tool for detecting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structure, which applies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to the waveforrns from the cross-correlation of seismic ambient noise. There are four techniques for estimating temporal change of seismic velocity with PII: moving-window cross-correlation technique (MWCCT), moving-window cross-spectrum technique (MWCST), stretching technique (ST) and moving-window stretching technique (MW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ontinuous seismic records from a typical station pair near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fault zone and generate three sets of waveforms by stacking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of ambient noise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days, and then apply four techniques to processing the three sets of waveforms and compare their resul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chniques based on moving-window (MWCCT, MWCST and MWST) are superior in detecting the change of seismic velocity, and the MWCST can give a better estimate of velocity change than the other moving-window techniques due to measurement error.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clock error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measuring velocity change. We find that when the clock errors are not very large, they have limited impact on the estimate of the velocity change with the moving-window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image interferometry seismic ambient noise temporal variation moving-window cross-spectrum technique stretching technique
下载PDF
Passive Seismic Structure Imaging of a Coal Mine by Ambient Noise Seismic Interferometry on a Dense Array 被引量:1
2
作者 GU Ning Michal CHAMARCZUK +2 位作者 GAO Ji Michal MALINOWSKI ZHANG Haij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S01期37-39,共3页
Active source seismic method is generally used to image subsurface structures for resource exploration,including oil,gas and coal.Although it can provide highresolution subsurface structures,due to some economic and e... Active source seismic method is generally used to image subsurface structures for resource exploration,including oil,gas and coal.Although it can provide highresolution subsurface structures,due to som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s,it is not suitable in some cases.In recent 20 years,passive seismic survey based on ambient noise seismic interferometry(ANSI)has started to be widely used in imaging subsurface structures.In comparison,ANSI does not need active sources and can image subsurface structures at different depths as a lowcost alternative to active seismic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seismic imaging ambient noise interferometry coal mine body wave
下载PDF
Seismic interferometry and estimation of the Green's function using Gaussian beams
3
作者 Robert L. Nowack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5期417-424,共8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seismic interferometry in which the Green's function is estimated between two receiv- ers by cross-correlation and integration over sources. For smoothly varying source strengths, the dominan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seismic interferometry in which the Green's function is estimated between two receiv- ers by cross-correlation and integration over sources. For smoothly varying source strengths,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s of the correlation integral come from the stationary phase directions in the forward and backward directions from the alignment of the two receivers. Gaussian beam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integral and concentrate the amplitudes in a vicinity of the stationary phase regions instead of completely relying on phase interference. Several numerical examples are shown to illustrate how this process works. The use of Gaussian beam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integral results in stable estimates, and also provides physical insight in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Green's function based on seismic interfer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nterferometry Gaussian beams Green's function
下载PD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with Passive Seismic Interferometry
4
作者 Christophe Voisin Maira Alejandra Romero Guzmán +2 位作者 Aurore Réfloch Marco Taruselli Stéphane Garambois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7年第12期1414-1427,共14页
Passive seismic interferometry takes advantage of natural ambient seismic noise generated by the wind, the storms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e.g. cars, trains and hereafter pumps) to recover the slight variations of th... Passive seismic interferometry takes advantage of natural ambient seismic noise generated by the wind, the storms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e.g. cars, trains and hereafter pumps) to recover the slight variations of the seismic wave velocity induced by changes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Here we compare the seismic measurements with actual piezometric data acquired on the Crépieux-Charmy (Lyon, Franc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field. We show the excellent correspondance between variations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and seismic velocity variations. We present hereafter the time and space monitoring of an hydraulic dome formed to prevent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ollutions to enter the exploitation field.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is solely limited by the number of seismic stations used, and is about 30 m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vertical resolution of seismic measurement is impaired by spurious artifacts linked to the intermittent sources of noise. In averag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ismic velocity change corresponds to a 50 cm change of waterlevel. This study confirms the possibility o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in an industrial context with ambient seismic no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Water TABLE seismic interferometry PIEZOMETER
下载PDF
Decomposing InSAR LOS displacement into co-seismic dislocation with a linear in-terpolat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Kunlun Mountain M_s=8.1 earthquake 被引量:2
5
作者 马超 单新建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1期100-107,共8页
It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to extrac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from the InSAR LOS (Line of Sight) displacement since the advent of monitoring ground surface deformation with InSAR ... It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to extrac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from the InSAR LOS (Line of Sight) displacement since the advent of monitoring ground surface deformation with InSAR technique. Having tried to fit the firsth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with a least squares model and obtained a preliminary resul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field data and the InSAR data, presents a linear cubic interpolation model which well fits the feature of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This model inherits the precision of investigation data; moreover make use of some advantages of the InSAR technique, such as quasi-real time observation, continuous recording and all-weather measurement. Accordingly, by means of the model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decompose the InSAR slant rang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i.e. LOS change) into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Approaching the real motion step by step, finally a serial of curves representing the co-seismic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mponent along the main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are approximately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least squares fiting linear interpolation LOS co-seismic dislocation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
下载PDF
Monitoring Media Velocity Variations with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6
作者 Zhang Jinchuan Wang Qincai +1 位作者 Xue Bing Ding Lish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2期190-202,共13页
Multiply scattered waves are sensitive to media changes owing to the effect of repeated sampling,superposition and amplification. Based on this characteristic,small-medium changes could be detected by using coda wave ... Multiply scattered waves are sensitive to media changes owing to the effect of repeated sampling,superposition and amplification. Based on this characteristic,small-medium changes could be detected by using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In recent years,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stimating velocity variation with high precision in areas such as seismology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atus of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and especial focus is placed on the research of media velocity variations by using repeating earthquakes,artificial sources,and ambient noise. Applications of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can contribute to the more subtle understanding of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in the me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Cross-correlation Velocity variationsRepeating earthquake Ambient seismic noise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2 位作者 许强 许善淼 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75,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1 cm和7.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1 m,主要集中在地下0~8 km。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 6.0级地震对比发现,长宁地震地表最大形变量为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8 m,均大于积石山地震,推测积石山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震区居民房屋相对集中、房屋抗震性能差和黄土区场地地震波放大效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 震源机制反演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OBS资料地震干涉法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学磊 王祥春 +1 位作者 刘振东 陈凤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86-2693,共8页
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海底地震仪)勘探主要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识别。由于在实际勘探中,尤其是在深水区域,震源和OBS之间存在高度差异,因此OBS数据无法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成像。地震干涉法是对两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 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海底地震仪)勘探主要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识别。由于在实际勘探中,尤其是在深水区域,震源和OBS之间存在高度差异,因此OBS数据无法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成像。地震干涉法是对两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互相关运算,得到炮检点均位于同一平面内新的虚源记录,在处理虚源记录时可以使用陆地速度分析的方法得到速度信息,并且该方法在处理数据时,可同时使用直达波和多次波进行处理,具有充分利用波场信息的特点。本文将地震干涉法引入OBS数据成像处理中,实际OBS资料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其成像精度高于多次波镜像偏移,而且本文方法更具处理效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法 天然气水合物 OBS 互相关
下载PDF
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VSP地震干涉成像方法研究
9
作者 燕新跃 谷丙洛 +2 位作者 孙志广 张永杰 张鑫怡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3-1883,共11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复杂高陡构造区越来越成为当今油气勘探的重点,现有成像方法无法满足井周高陡构造的成像需求。针对井中高陡构造,地震干涉法基于源检互易定理,对不同检波点处VSP资料进行相关/褶积处理,重构虚拟震源数据,得...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复杂高陡构造区越来越成为当今油气勘探的重点,现有成像方法无法满足井周高陡构造的成像需求。针对井中高陡构造,地震干涉法基于源检互易定理,对不同检波点处VSP资料进行相关/褶积处理,重构虚拟震源数据,得到以某一检波点为虚拟震源,另一检波点处接收到的虚拟SWP地震记录。根据地震干涉原理,将VSP资料的不同波场成分进行分离,并对不同波场成分进行数学运算来生成干涉道集。通过地震干涉法能够使虚拟观测系统更靠近目标区域,提高对高陡界面的成像分辨率,实现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高精度成像。笔者等先是对地震干涉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基于扰动理论对VSP干涉道集的波场成分进行分析,验证了不同波场成分在地震干涉中的作用及虚假同相轴产生原因。引入窗函数滤波器,对远离虚拟源和虚拟检波器的记录进行衰减,压制干涉过程中生成的虚假同相轴。最后利用干涉成像条件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成像,并用盐丘模型进行数值试算,得到其高精度成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构造 地震干涉 上下行波分离 扰动理论
下载PDF
地震干涉处理方法在随钻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伟传 葛洪魁 +2 位作者 吴何珍 韩来聚 魏茂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6,188+193,共5页
本文在简明阐述地震干涉理论及相关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随钻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开展了地震干涉处理和偏移成像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胜利油田Fan158井随钻地震数据进行频率波数域滤波、干涉和垂直叠加处理,从强噪声背景下提取了钻头激发的... 本文在简明阐述地震干涉理论及相关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随钻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开展了地震干涉处理和偏移成像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胜利油田Fan158井随钻地震数据进行频率波数域滤波、干涉和垂直叠加处理,从强噪声背景下提取了钻头激发的有效信号,并对该数据进行了Kirchhoff和自相关偏移成像处理。再结合工区地面地震资料,对剖面的波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反褶积干涉处理和自相关偏移成像均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 随钻地震 Kirchhoff偏移 自相关偏移 反褶积干涉
下载PDF
基于虚源估计的复杂上覆地层下地震相干成像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世萍 彭更新 +1 位作者 黄录忠 胡天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74-1882,共9页
在上覆地层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常常难以得到好的成像.本文研究了基于地震相干避开复杂上覆地层对地震波的影响,利用VSP数据估计地震虚源直接对目的地层进行成像的方法.在地震相干成像过程中,震源子波对分辨率有比较大的... 在上覆地层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常常难以得到好的成像.本文研究了基于地震相干避开复杂上覆地层对地震波的影响,利用VSP数据估计地震虚源直接对目的地层进行成像的方法.在地震相干成像过程中,震源子波对分辨率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存在薄层的条件下,两个非常近的反射同相轴将无法辨认.利用估计出虚源地震子波的性质,对该子波进行整形压制其旁瓣,从而提高成像的分辨率.针对典型模型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复杂上覆地层情形,通过从VSP数据估计的虚源数据能够较好的对目的地层进行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干 虚源 复杂地表 地震子波 VSP
下载PDF
地震波干涉法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陶毅 符力耘 +1 位作者 孙伟家 孙秋霞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75-1784,共10页
地震波干涉法的提出与应用丰富了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研究,被认为是地球物理发展的一大进展.其基本原理是对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相关而得到新的地震信号,该信号能反映原始地震波信号所不能反映的信息.本文详细介绍了地... 地震波干涉法的提出与应用丰富了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研究,被认为是地球物理发展的一大进展.其基本原理是对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相关而得到新的地震信号,该信号能反映原始地震波信号所不能反映的信息.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波干涉法的原理及其在地球物理学特别是地震勘探领域中的应用.首先,重点介绍了地震波干涉法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次,讨论了目前应用的地震波干涉法的不同的数学实现方式;最后,介绍了用地震波干涉法的数值实现过程以及用地震波干涉法进行成像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干涉法 虚震源 相关 成像
下载PDF
升降轨道ASAR雷达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29
13
作者 孙建宝 梁芳 +1 位作者 徐锡伟 宫鹏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9-496,共8页
通过对覆盖同一地区的升降轨道ASAR雷达数据进行两路差分干涉(D-INSAR)处理,得到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Bam)地震(Mw6.5)在两种成像几何状态下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Okada弹性形变模型对形变场进行正演计算,得到地震断层的... 通过对覆盖同一地区的升降轨道ASAR雷达数据进行两路差分干涉(D-INSAR)处理,得到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Bam)地震(Mw6.5)在两种成像几何状态下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Okada弹性形变模型对形变场进行正演计算,得到地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及形变的南北向分量。对得到的干涉条纹图进行相位解绕处理,综合分析两种不同的雷达成像几何关系,并利用模型估计得到的南北向分量,计算了该地震造成的3D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了典型的单断层右旋走滑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合并升降轨道雷达数据,能够为形变模型提供有效约束,用一条简化的断层模型就可以解释升降两条轨能的干涉形变场,更为复杂的双断层模型是不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干涉 同震形变 隐伏断层 视线向模糊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49
14
作者 孙建宝 梁芳 +1 位作者 沈正康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89-795,共7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通过干涉雷达方法(InSAR)获得了覆盖整个灾区全面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约500km×350km),为研究该地震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通过分析InSAR成像几何和ALOS PALSAR数据的特点,初步获得...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通过干涉雷达方法(InSAR)获得了覆盖整个灾区全面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约500km×350km),为研究该地震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通过分析InSAR成像几何和ALOS PALSAR数据的特点,初步获得了对汶川地震的定性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定量反演奠定基础。此次地震中InSAR卫星观测的应用,显示了卫星大地测量手段对于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形变干涉雷达
下载PDF
基于地脉动和地铁振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罗桂纯 刘澜波 +2 位作者 齐诚 陈棋福 陈永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08-2715,共8页
在北京城区的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简称RC)中,进行历时两天的地脉动和地铁振动观测.介绍了利用地脉动和地铁振动信号研究RC建筑结构响应的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两种... 在北京城区的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简称RC)中,进行历时两天的地脉动和地铁振动观测.介绍了利用地脉动和地铁振动信号研究RC建筑结构响应的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两种分析:(1)对连续的地脉动背景噪声,采用H/V谱比法;(2)对经过的地铁列车作为震源产生的振动信号,采用地震干涉法,从而得到大楼的结构响应.这两种分析方法都表明:该RC大楼在东西向的共振频率是2.2 Hz,在南北向的共振频率是2.9 Hz.H/V谱比法表明,该大楼的噪声主要来源于东西方向的城市交通,主要包括地面交通和地铁.对地铁通过时产生的结构响应进行地震干涉分析,估算出这栋RC建筑的阻尼比是0.17,这能有效衰减共振.最后得出:利用地脉动背景噪声和沿线地铁振动作为信号输入,可能提供一种经济实用、灵活性好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这是对仅利用强震动加速度分析进行建筑物易损性评估的传统分析方法的一种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背景噪声 H/V谱比法 地震干涉法 共振频率 结构响应
下载PDF
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及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反演1997年玛尼Mw7.5级地震参数-Ⅰ.均匀滑动反演 被引量:35
16
作者 孙建宝 徐锡伟 +2 位作者 沈正康 石耀霖 梁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97-1110,共14页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线弹性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考虑到他们所用断层模型的简化程度和纯走滑约束等,本研究认为非线性弹性解释是牵强的.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采用卫星观测得到的地表断层位置,去除倾滑为零的约束,基于非线性优化反演方法寻求拟合雷达观测的最佳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参数.结果表明,线弹性模型能够满意解释观测数据.断层在朝阳湖以东的段落最深达到16.5km,随着断层向两侧延伸,深度逐渐减小;反演得到的断层倾向和倾滑位移与野外调查一致;断层左旋走滑分量最大达到4.44m,同时倾滑分量在相同段达到了最大值1.1m,该量值不能忽略;反演得到的总地震矩为2.08×1020N.m,相当于矩阵级Mw7.5,与哈佛给出的2.23×1020N.m、Velasco等反演得到的1.8×1020N.m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尼地震 干涉雷达 同震形变 线弹性 均匀滑动反演 滑动分布反演
下载PDF
高铁地震数据干涉成像技术初探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唤兰 王保利 +1 位作者 宁杰远 李幼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1-2327,共7页
高铁运行会引起铁轨的震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研究该地震波可对高铁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与常规地震勘探中的震源相比,高铁地震中的震源较为复杂,为移动震源,而地震干涉技术可以通过地震记录间的相互干涉,消... 高铁运行会引起铁轨的震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研究该地震波可对高铁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与常规地震勘探中的震源相比,高铁地震中的震源较为复杂,为移动震源,而地震干涉技术可以通过地震记录间的相互干涉,消除震源的影响,因此可利用地震干涉技术对高铁地震信号进行处理并成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地震干涉方法在处理高铁地震数据时的关键技术问题:不同于常规地震干涉中先干涉后叠加的干涉成像方式,高铁地震移动源的特点使得干涉顺序变为先叠加后干涉,由此带入了大量震源串扰噪声;初步提出两种解决高铁地震干涉成像的思路:通过对高铁地震信号的处理,使高铁变相"提速"或"降速",给出了"提速"或"降速"后各自的成像思路,并给出了数据处理的技术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 高铁地震 格林函数 串扰噪声
下载PDF
地震相干偏移与数据自参照偏移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常旭 刘伊克 +1 位作者 王辉 Ruiqing He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40-2845,共6页
地震相干偏移和数据自参照偏移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成像新方法,并且已在地震勘探研究领域开始应用.该方法在VSP<垂直地震剖面)中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部分地解决了一些在地面反射地震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地震相干偏移是... 地震相干偏移和数据自参照偏移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成像新方法,并且已在地震勘探研究领域开始应用.该方法在VSP<垂直地震剖面)中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部分地解决了一些在地面反射地震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地震相干偏移是用地震数据的互相关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偏移,而数据自参照偏移则不必在偏移前对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而是通过记录数据中的两个不同部分波场的延拓来互相参照进行偏移.二者的优点都是在偏移运算中可以不考虑原始震源位置、激发时间以及地震波初始传播路径.本文从偏移成像的理论出发分析了这两类算法,发现二者在成像原理上是一致的.本文还通过一个二维VSP多次波偏移的数值模拟实验,比较和归纳了这两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干偏移 自参照偏移 地震相干
下载PDF
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反演1997年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的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Ⅱ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9
19
作者 孙建宝 石耀霖 +2 位作者 沈正康 徐锡伟 梁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90-1397,共8页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演进一步去除滑动均匀假设,并利用更能反映断层真实状态的角形元位错模型(线弹性),在第一部分反演得到断层几何的基础上,反演断层面的静态位错分布.反演结果表明,线弹性滑动分布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进一步提高反演的数据拟合程度.最终得到了断层面上的走滑和倾滑位错分布.首次得到的断层面滑动分布显示断层面滑动在浅部(0-12 km)比较集中,地震破裂长度约170 k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4.8 m;反演结果还表明局部段落存在较大倾滑位移,量值达到1.9 m,这在断层模型中是不能忽略的,它可能是断层两侧形变不对称的原因之一;反演得到的标量地震矩为2.18×10^20N.m,相当于矩震级Mw7.5,与Velasco等利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尼地震 干涉雷达 同震形变 线弹性 均匀滑动反演 滑动分布反演
下载PDF
应用地震干涉法定位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位置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博 高原 +1 位作者 梁建宏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92-2300,共9页
利用地震干涉法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地震干涉法在可控源地震勘探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震源机制和震源辐射花样的复杂性,在天然地震研究中,地震干涉震源成像应用较少.本研究将地震干涉震源成像技术应用... 利用地震干涉法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地震干涉法在可控源地震勘探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震源机制和震源辐射花样的复杂性,在天然地震研究中,地震干涉震源成像应用较少.本研究将地震干涉震源成像技术应用到了天然地震定位中,通过计算原始地震波形记录的特征函数,消除了由于震源辐射花样不同而引起的初动方向不一致性.通过对干涉波形进行偏移叠加,选择互相关型和卷积型两种偏移核函数,分别对震源水平位置和深度进行偏移成像,确定了九寨沟M7.0主震及11次M>3.5余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显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一个之前未被关注的无名断裂(现已命名为树正断裂)上,研究分析推测,树正断裂与虎牙断裂存在连接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震干涉 地震定位 树正断裂 偏移叠加 主震与余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