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iability assessment for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of stiffened deep cement mixing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Chana Phutthananon Pornkasem Jongpradist +3 位作者 Kangwan Kandavorawong Daniel Dias Xiangfeng Guo Pitthaya Jamsaw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2402-2422,共21页
The reliability and deterministic analyses of wood-cored stiffened deep cement mixing and deep cement mixing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s(referred to as WSCSE and DCSE,respectively)considering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 The reliability and deterministic analyses of wood-cored stiffened deep cement mixing and deep cement mixing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s(referred to as WSCSE and DCSE,respectively)considering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 requiremen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Random field theory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cement mixing(SCM)material in which the adaptive Krig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a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a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CSE)system.A new method for stochastically generating random values of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qu)and the ratio(Ru)between the undrained elastic modulus and qu of SCM material based on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data is proposed.Reliability performance of CSEs concerning changes in the mean(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and vertical spatial correlation length(θv)of qu and Ru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WSCSE can provid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eliability level and can tolerate more SCM material spatial variability than DCSE.Some performance of DCSE and WSCSE,which can be considered satisfactory in a deterministic framework,cannot guarantee an acceptable reliability level from a probabilistic viewpoint.Th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employing reliability analyses for the design of CSEs.Moreover,consideration of only μ and CoV of qu seems to be sufficient for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WSCSE while for DCSE,uncertainties regarding the Ru(i.e.both μ and CoV)and θv of qu cannot be ign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ability analysis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CSE) Stiffened deep cement mixing column SERVICEABILITY Adaptive krig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下载PDF
Fixed-bed column study for deep removal of copper(Ⅱ) from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Yu-hua HU Hui-ping QIU Xue-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374-1384,共11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7.0–14.0 cm),feed flow rate (4.5–9.0 mL/min),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 (250–1000 mg/L),feed temperature (25–40 ℃) and the value of pH (2.0–4.0)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e PS-AMP resin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e PS-AMP resin can deeply eliminate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The bed height,feed flow rate,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feed temperature and feed pH value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highest removal of copper (Ⅱ) were 7.0 cm with 35 mm of the column diameter,4.5 mL/min,40℃,1000 mg/L and 4.0,respectively.The breakthrough capacity,the saturated capacity of the column and the mass ratio of Cu/Co (g/g) in the saturated resin were correspondingly 16.51 mg/g dry resin,61.72 mg/g dry resin and 37.67 under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copper (Ⅱ) breakthrough curves were fitted by the empirical models of Thomas,Yoon-Nelson and Adam-Bohart,respectively.The Thomas model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or predicting how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Ⅱ) in the effluent changes with the adsorp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chelating resin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fixed-bed column model fitting
下载PDF
Analysis and seismic tests of composite shear walls with CFST columns and steel plate deep beams 被引量:1
3
作者 Dong Hongying Cao Wanlin +2 位作者 Wu Haipeng Zhang Jianwei Xu Fangfa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3年第4期609-624,共16页
A composite shear wall concept based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FST) columns and steel plate (SP) deep beams is proposed and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e new wall is composed of three different energy dissipat... A composite shear wall concept based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FST) columns and steel plate (SP) deep beams is proposed and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e new wall is composed of three different energy dissipation elements: CFST columns; SP deep beams;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trips. The RC strips are intended to allow the core structural elements - the CFST columns and SP deep beams - to work as a single structure to consume energy. Six specimens of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were tested under cyclic loading. The resulting data are analyzed herein. In addi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stress and damage processes for each specimen were carried out, and simulations were completed for a range of location and span-height ratio variations for the SP beams. The simulation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results. The core structure exhibits a ductile yielding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 of strong column-weak beam structures, hysteretic curves are plump and the composite shear wall exhibits several seismic defense line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hear wall specimens with encased CFST column and SP deep beam design appears to be closer to that of entire shear walls. Establishing optimal design parameters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SP deep beams is pivotal to the best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wall. The new composite shear wall is therefore suitable for use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FST) column steel plate (SP) deep beam composite shear wall seismic tes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下载PDF
深埋岩溶隧道爆破开挖对围岩损伤及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罗忆 邓运辰 +4 位作者 林城 余亚桥 刘鑫 龚航里 李新平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4,共10页
深埋岩溶隧道开挖会造成围岩特殊的损伤破坏形式,并且损伤区也会影响围岩渗流场及隧道边界的涌水状况,对深埋岩溶隧道爆破开挖作用下围岩的损伤及渗流特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了研究爆破开挖对深埋岩溶隧道围岩损伤及渗流的影响规律,基... 深埋岩溶隧道开挖会造成围岩特殊的损伤破坏形式,并且损伤区也会影响围岩渗流场及隧道边界的涌水状况,对深埋岩溶隧道爆破开挖作用下围岩的损伤及渗流特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了研究爆破开挖对深埋岩溶隧道围岩损伤及渗流的影响规律,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嵌入应力-渗流-损伤耦合方程式进行计算,采用解析法计算了简化条件下岩溶隧道开挖时围岩的应力分布,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解析法与数值法计算的围岩应力分布有一致性,爆炸荷载使靠近溶洞侧隧道肩部及脚部区域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爆破后会在隔水岩柱形成“齿”状损伤区,同时引起肩部及脚部区域流速的增加,其可作为判断溶洞方位的参考依据;溶洞净距减小、洞径及水压增加会引起“齿”延伸倾角及最大涌水位置变化、隧道边界涌水量的增加,可根据“齿”延伸方向判断损伤区检测的合理方位,根据最大涌水位置变化、隧道边界涌水量的变化,合理调整涌水防治措施强度及重点防治部位。研究成果可为溶洞位置判定、隧道损伤区检测以及边界涌水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道 溶洞 隔水岩柱 损伤 边界渗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顺北84X井超千米含油气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曹自成 云露 +7 位作者 漆立新 李海英 韩俊 耿锋 林波 陈菁萍 黄诚 毛庆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1-356,共16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中部北东向走滑断裂带长期处于油气运聚富集的优势区,顺北8号走滑断裂带实钻揭示沿断裂带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顺北84X井纵向上沿断裂带含油气高度高达1088 m,揭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含油气高度大、不受现今构造高低控制... 塔里木盆地顺北中部北东向走滑断裂带长期处于油气运聚富集的优势区,顺北8号走滑断裂带实钻揭示沿断裂带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顺北84X井纵向上沿断裂带含油气高度高达1088 m,揭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含油气高度大、不受现今构造高低控制。为查明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含油气高度的主控因素,立足顺北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和钻探成果,开展顺北84X井的储层、圈闭及成藏特征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为深化断控缝洞型油气藏认识和向深层评价拓展提供支撑。研究表明:①走滑构造破碎是致密碳酸盐岩成储的关键,其储层发育深度不受碳酸盐岩地层埋深的控制,在近9000 m的埋深条件下仍发育断控缝洞型储集体;②上覆巨厚泥岩盖层顶封、两侧致密灰岩侧封、走滑断裂平面分段和纵向分层变形是形成断控缝洞型圈闭的关键;③油-源对比分析表明油气来自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证实了前期顺北中、东部“寒武多期供烃、构造破裂成储、原地垂向输导、晚期成藏为主、走滑断裂控富”的成藏模式的合理性。顺北84X井的发现揭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发育受走滑断裂控制,储层纵向深度大,油气充注足,超深层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高度 超深层 断控油气藏 顺北84X井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乐英 许钦玲 +2 位作者 彭银英 阳静 黎慕佳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904-912,共9页
目的 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此类患者DVT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31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 目的 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此类患者DVT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31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用列线图展示,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431例患者中,有3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35%,建模组301例患者有2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64%,验证组130例患者有10例发生DVT,发生率为7.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I积分、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总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肌酐(Cr)、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是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78、1.186、0.662、0.979、1.043、1.766,均P<0.1)。以该6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列线图,建模组AUC为0.84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25,诊断值为0.115,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69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458,P=0.589。验证组AUC为0.720,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25,诊断值为0.072,敏感度为0.675,特异度为0.7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11.414,P=0.248。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DVT发生率较高,MBI积分、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总分、MPV、Cr、TT、D-Dimer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个性化预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DVT发生风险,有助于医护人员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临近既有铁路增建新线地基处理施工影响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晓 王伟志 +7 位作者 徐永福 王虎 杨元治 杨炜林 敖江忠 鲜谊 倪顺天 叶华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铁路既有线的建设时代久远、铁路路基建设标准低,地基土质条件差,受增建新线铁路路基的地基处理施工影响明显。对地基处理施工进行现场监测,选取施工影响小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保障既有铁路运营安全至关重要。根据超孔隙...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铁路既有线的建设时代久远、铁路路基建设标准低,地基土质条件差,受增建新线铁路路基的地基处理施工影响明显。对地基处理施工进行现场监测,选取施工影响小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保障既有铁路运营安全至关重要。根据超孔隙水压力、地表位移和深层位移的现场施工监测数据,分析地基处理施工影响范围和程度,得到以下结论:(1)施工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高压旋喷桩(管桩)>水泥搅拌桩>全方位高压喷射(MJS)桩>布袋桩;(2)水泥搅拌桩施工影响范围在5 m左右,高压旋喷桩施工影响范围高达10 m,布袋桩施工影响范围大约为3 m,MJS桩施工影响范围在4 m左右。对比高压旋喷桩、管桩、布袋桩和MJS桩与搅拌桩施工影响大小,优化临近既有铁路增建新线的地基处理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增建新线地基处理对既有铁路的扰动影响,确保既有铁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地基处理 施工影响 水泥搅拌桩 高压旋喷桩 布袋桩 全方位高压喷射桩
下载PDF
不确定风电接入下计及煤电机组深调和储能的电力系统分布鲁棒优化日前调度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滕孟杰 陈晨 +4 位作者 赵宇鸿 钟剑 耿建 吕建虎 别朝红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2-3132,I0012-I0018,共18页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占比的不断扩大,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对灵活调节能力的需求逐步攀升。目前,我国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电源结构仍以煤电机组为主。在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条件下,煤电逐步由传统的基础保障性电源向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更多...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占比的不断扩大,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对灵活调节能力的需求逐步攀升。目前,我国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电源结构仍以煤电机组为主。在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条件下,煤电逐步由传统的基础保障性电源向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更多地承担系统调峰和备用等任务,以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因此,充分发挥煤电机组的灵活调节能力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至关重要。该文在考虑风电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计及煤电机组深调和储能的电力系统两阶段分布鲁棒优化模型。模型第一阶段考虑基础场景下系统的调度计划,包括煤电机组的启停和储能的充放电计划,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决策已知的情况下优化不确定概率分布下的成本期望,从而得到最恶劣场景下的概率分布。模型采用非精确列和约束生成(inexact column-and-constraint generation,i-C&CG)算法迭代求解。最后,采用改进的IEEE-39节点和IEEE-300节点系统验证了模型对风电消纳的促进作用以及i-C&CG算法对模型求解的加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消纳 深度调峰 分布鲁棒优化 非精确列和约束生成 优化调度
下载PDF
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路堤失稳破坏模型试验
9
作者 张振 李凌旭 +2 位作者 叶观宝 王萌 肖彦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9,共10页
劲芯水泥土桩可有效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沉降和提高边坡稳定性。目前对于劲芯水泥土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承受竖向荷载条件下的工程特性上,对于路堤荷载下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计算方法的认识尚不全面。开展1g重力场模型试验,对... 劲芯水泥土桩可有效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沉降和提高边坡稳定性。目前对于劲芯水泥土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承受竖向荷载条件下的工程特性上,对于路堤荷载下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计算方法的认识尚不全面。开展1g重力场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路堤荷载下天然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路基变形、桩土应力、桩体应变、桩体破坏形态及路堤失稳模式,并评价了现有刚性桩复合地基稳定性计算方法对于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路堤稳定性分析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相较于水泥土桩,劲芯水泥土桩能有效约束地基土变形,路面沉降约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61%~71%,坡外隆起约为12%~46%,进而显著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在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表现出渐进式失稳破坏特征,桩体可发生纯压破坏、压弯破坏和弯曲破坏,且与桩体刚度和相对于路堤位置有关,桩体断裂位置与滑动面位置并未重合。等效抗剪强度法对于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劲芯水泥土桩 路堤失稳 破坏模式 模型试验 安全系数
下载PDF
柱状和格栅状搅拌桩联合加固河堤变形特征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10
作者 沈晨 章定文 +1 位作者 宋涛 张国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10-215,共6页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柱状和格栅状搅拌桩联合加固河堤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柱状和格栅状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上河堤,可有效控制地基的沉降和减小了软土地基的水平位移,河堤边坡稳定性高。堤顶处沉降最大,尽管施工完成一年后沉降...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柱状和格栅状搅拌桩联合加固河堤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柱状和格栅状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上河堤,可有效控制地基的沉降和减小了软土地基的水平位移,河堤边坡稳定性高。堤顶处沉降最大,尽管施工完成一年后沉降尚未完全稳定,但沉降速率放缓;由于搅拌桩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加速了地基的固结速率,根据实测沉降和超静孔隙水压力计算得到施工完成一年时搅拌桩加固地基的固结度分别达到了80%,75%以上。因桩土刚度差异,桩土应力分配呈现模型的应力集中效应,实测的水泥土搅拌桩桩土应力比介于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柱状搅拌桩 格栅搅拌桩 河堤 离心模型试验
下载PDF
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及油柱高度计算
11
作者 刘勇 袁晓满 +2 位作者 卢忠沅 叶思杰 李晓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深层油藏储层埋藏深、厚度大,油井难以钻穿整个油层。针对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问题,考虑在油井投产后从油水界面到井底的垂向传热过程,建立了一个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利用变量代换、分离变量及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 深层油藏储层埋藏深、厚度大,油井难以钻穿整个油层。针对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问题,考虑在油井投产后从油水界面到井底的垂向传热过程,建立了一个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利用变量代换、分离变量及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油藏油柱高度计算式。只需利用油井投产前和投产一段时间后的井底温度数据,便可计算油柱高度。以塔里木盆地某深层油藏某油井为例,展示了油柱高度的计算与应用。同时,利用该井的基础数据,代入传热模型,模拟计算了油井投产后不同时间下不同油层位置的温度值和温度梯度值,进而绘制了不同生产时间下储层温度分布曲线和不同储层位置处的储层温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油井投产后的储层温度分布呈非线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建立的传热模型可为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藏 油柱高度 传热模型 温度分布 温度梯度
下载PDF
深基坑工程不同施工阶段对其围护结构及临近在役铁路路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旺 胡永祥 +2 位作者 陈日晓 杨成楼 庄妍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7-143,共7页
为研究基坑工程不同施工阶段对基坑围护结构及临近在役铁路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盐城市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能源中心深基坑工程,首先分析不同施工阶段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量的影响;然后基于临近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各施工阶段对铁路... 为研究基坑工程不同施工阶段对基坑围护结构及临近在役铁路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盐城市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能源中心深基坑工程,首先分析不同施工阶段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量的影响;然后基于临近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各施工阶段对铁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圈梁水平和竖向位移、支撑轴力、格构柱竖向位移均呈逐步增大的变化规律,支撑施工及底板浇筑过程中基坑各结构的位移量及支撑轴力逐步减小;随着施工进程的不断推进,铁路路基的竖向位移逐渐增大,直至拆撑结束后逐渐趋于稳定。最后通过收集若干基坑开挖对临近铁路路基影响的工程实例,发现铁路路基最大沉降值S_(max)与mH_(e)/L_(t)(m为基坑靠近路堤一侧的宽度、L_(t)为基坑坑壁至路基坡脚线的水平净距、H_(e)为基坑开挖深度)存在良好的对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土方开挖 围护结构 格构柱变形 支撑轴力 土体深层位移
下载PDF
环境复杂区域深基坑工程顺逆结合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静燕 王路 张念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3期104-108,共5页
以城市环境复杂区域某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深基坑顺逆结合施工方法,创新配套的“单桩单柱”格构柱精准施工、外包竖向柱施工、多层结构柱竖向钢筋连接等构件节点施工技术,并研制了一种梁板施工悬挂支撑体系,保障了基坑工程整体支护效... 以城市环境复杂区域某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深基坑顺逆结合施工方法,创新配套的“单桩单柱”格构柱精准施工、外包竖向柱施工、多层结构柱竖向钢筋连接等构件节点施工技术,并研制了一种梁板施工悬挂支撑体系,保障了基坑工程整体支护效果,且环保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支护 顺逆结合 格构柱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缪缘 张书闻 +2 位作者 王燕芳 郑晓晓 洪园园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66-169,184,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某医院收治的1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发生组(38例)和未发生组(142例)。采...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某医院收治的1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发生组(38例)和未发生组(1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用内部数据验证Nomogram模型临床效能。结果18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有3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11%;年龄>50岁(OR=1.847)、手术时间>60 min(OR=1.623)、术中气腹压>15 mm Hg(OR=1.518)、术后卧床时间>5 d(OR=2.208)、术后常规护理(OR=1.791)是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阈值>0.07。结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气腹压、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护理方式是影响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且基于此构建的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腹腔镜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威荣深层页岩气井排水采气管柱优化研究
15
作者 吴朋勃 严小勇 +3 位作者 张武装 李芝力 谢川 邱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面对威荣气田深层页岩气田产液量大、高产液时间长等特点,以及生产当中套管携液能力逐渐下降的现状,展开生产管柱优化研究。为明确威荣气田管柱优化参数,建立了携液临界气量图版,以分析不同气井的生产特征。结合携液临界气量计算方法和... 面对威荣气田深层页岩气田产液量大、高产液时间长等特点,以及生产当中套管携液能力逐渐下降的现状,展开生产管柱优化研究。为明确威荣气田管柱优化参数,建立了携液临界气量图版,以分析不同气井的生产特征。结合携液临界气量计算方法和节点系统分析方法优选生产管柱,运用全井筒最小压差法优选油管下入位置。研究表明,面对该气田深层页岩气井套管携液困难的实际情况,可下入Φ73.0 mm油管,以达到稳产的目的。对于上翘型气井,推荐油管下入位置为A靶点;对于下倾型气井,推荐油管下入位置为B靶点垂深20 m以内的区域。该推荐方案在20口井的现场应用效果良好,气井稳产自喷期超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携液临界气量 管柱优化时机 油管尺寸 油管下入位置
下载PDF
超深基坑内支撑立柱与底板结构连接做法的设计与应用
16
作者 乔会丹 张相平 +2 位作者 邢琦 曹江 王云鑫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12期22-24,共3页
依托星河雅宝高科创新园四A地块项目,面对其东北角和东南角内支撑立柱穿过底板结构,后期施工可能造成底板抗浮受力薄弱和存在渗水隐患的问题,经过方案比选,决定在立柱周围焊接两层钢板并将其底板钢筋与环板进行焊接,确保底板一次成型,... 依托星河雅宝高科创新园四A地块项目,面对其东北角和东南角内支撑立柱穿过底板结构,后期施工可能造成底板抗浮受力薄弱和存在渗水隐患的问题,经过方案比选,决定在立柱周围焊接两层钢板并将其底板钢筋与环板进行焊接,确保底板一次成型,最终解决了底板抗浮受力薄弱和渗水隐患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基坑 止水环板 内支撑 立柱 连接
下载PDF
特深井钻杆柱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17
作者 刘长硕 王瑜 +3 位作者 李立鑫 覃泳杰 王显林 王翠竹 《钻探工程》 2024年第S01期1-9,共9页
特深钻探是获取深部实物资料、建立深入地球内部通道的唯一方法,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勘探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钻杆柱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是制约特深钻探发展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直接影响着特深钻探的钻深极限、钻进效率和... 特深钻探是获取深部实物资料、建立深入地球内部通道的唯一方法,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勘探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钻杆柱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是制约特深钻探发展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直接影响着特深钻探的钻深极限、钻进效率和经济成本。本文从特深钻探钻杆复杂载荷工况出发,分析了钻杆柱材料面临的难题,结合钢钻杆和轻质钻杆的性能特点,针对性的梳理了国内外深井钻杆柱解决方案,并综述了钢钻杆强韧化调控、钻杆耐腐蚀性处理和应力集中处理三个关键技术,为特深井钻杆柱发展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深钻探 钻杆柱 钢钻杆 轻质钻杆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基于LightGBM和DNNFL的陷落柱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
18
作者 王怀秀 王慧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1,141,共8页
为了解决不平衡地震属性数据集中陷落柱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轻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和利用焦点损失(Focal Loss)改进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相结合的陷落柱识别方法Li... 为了解决不平衡地震属性数据集中陷落柱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轻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和利用焦点损失(Focal Loss)改进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相结合的陷落柱识别方法LightGBM-DNNF。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重要性分析进行属性优选;其次提取LightGBM叶子节点的路径作为新的特征,并与原始数据集组合成新的数据集;最后输入到DNNFL模型中进行分类训练,预测地质构造类型。引入精确率(P)、召回率(R)、F1分数(F_(1-score))、曲线下面积(A_(UC))作为评价指标,基于3个矿区的数据集开展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机器学习和单一的集成学习算法相比,LightGBM-DNNFL模型的F_(1-score)和A_(UC)值均在93%以上,能有效识别陷落柱,且模型泛化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陷落柱识别 深度神经网络 Focal Loss LightGBM 不平衡分类
下载PDF
结合单列多列神经网络的移动状态人群计数方法研究
19
作者 温宇健 郭士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199,共6页
已有人群计数方法局限于对人群的全部进行计数,在仅对人群中的移动者进行计数时准确率较低,基于注意力的多阶段深度学习框架被提出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注意力机制适应性地在单列和多列计数网络进行选择,结合单列网络的深层特征表示能... 已有人群计数方法局限于对人群的全部进行计数,在仅对人群中的移动者进行计数时准确率较低,基于注意力的多阶段深度学习框架被提出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注意力机制适应性地在单列和多列计数网络进行选择,结合单列网络的深层特征表示能力和多列网络多尺度特征学习能力,有效提取人群中移动者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皆低于已有人群计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处于移动状态的人群的计数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计数 深度学习 单列多列网络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智能化双向搅拌技术在高速公路软基施工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杨建波 徐雄 +1 位作者 周卫国 张青 《粘接》 CAS 2024年第9期172-175,共4页
在湖北省的3个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项目中,采用自主研发的双向搅拌粉喷桩智能化施工控制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智能化双向搅拌粉喷桩的芯样整体完整性较好,在特定土层深度内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完整性。智能化施工控制系统显著... 在湖北省的3个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项目中,采用自主研发的双向搅拌粉喷桩智能化施工控制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智能化双向搅拌粉喷桩的芯样整体完整性较好,在特定土层深度内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完整性。智能化施工控制系统显著改善了水泥土的拌和均匀性,增强了桩身质量的一致性,并且桩身强度的分布在5%显著性水平下近似符合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单桩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达到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搅拌桩 智能化 软土 地基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