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eep Fluids 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Petroliferous Basins 被引量:12
1
作者 ZHU Dongya LIU Quanyou +2 位作者 JIN Zhijun MENG Qingqiang HU Wenx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01-319,共19页
Deep fluids in a petroliferous basin generally come from the deep crust or mantle beneath the basin basement, and they transport deep substances(gases and aqueous solutions) as well as heat to sedimentary strata thr... Deep fluids in a petroliferous basin generally come from the deep crust or mantle beneath the basin basement, and they transport deep substances(gases and aqueous solutions) as well as heat to sedimentary strata through deep faults. These deep fluids not only lead to large-scale accumulations of CO2, CH4, H2, He and other gases, but also significantly impac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through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faults and magmatic-volcanic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most Chinese petroliferous basins have experienced strong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deep fluid activity. In the Songliao, Bohai Bay, Northern Jiangsu, Sanshui, Yinggehai and Pearl Mouth Basins in China, a series of CO2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 CO2 content is up to 99%, with δ-(13)C(CO2) values ranging from-4.1‰ to-0.37‰ and -3He/-4He ratios of up to 5.5 Ra. The abiogenic hydrocarbon gas reservoirs with commercial reserves, such as the Changde, Wanjinta, Zhaozhou, and Chaoyanggou reservoi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Xujiaweizi faulted depress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The δ-(13)CCH4 values of the abiogenic alkane gases are generally -30‰ and exhibit an inverse carbon isotope sequence of δ-(13)C(CH4)δ-(13)C(C2H6)δ-(13)C(C3H8)δ-(13)C(C4H10). According to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troducing external H2 can improve the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y up to 147% through the kerogen hydrogen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migration from deep to shallow depth, CO2 can significantly alter reservoir rocks. In clastic reservoirs, feldspar is easily altered by CO2-rich fluid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dawsonite, a typical mineral in high CO2 partial pressure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secondary porosity.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CO2-rich fluids predominately cause dissolu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 The minerals, e.g., calcite and dolomite, show some typical features, such as higher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than the burial temperature,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e and Mn, positive Eu anomalies, depletion of 18 O and enrichment of radiogenic -(87)Sr. Due to CO2-rich fluid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is extended to deep strata. For example, the Well TS1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revealed a high-quality Cambrian dolomite reservoir with a porosity of 9.1% at 8408 m, and the Well ZS1 C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revealed a large petroleum reserve in a Cambrian dolomite reservoir at -6900 m. During the upward migration from deep to shallow basin strata, large volumes of supercritical CO2 may extract petroleum components from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r deep reservoirs and facilitate their migration to shallow reservoirs, where the petroleum accumulates with the CO2. Many reservoirs containing both supercritical CO2 and petroleum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Songliao, Bohaiwan, Northern Jiangsu, Pearl River Mouth and Yinggehai Basins. The components of the petroleum trapped with CO2 are dominated by low molecular weight saturated hydrocar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iferous basin deep fluids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 HYDROGENATION reservoir rock alterati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泽成 赵振宇 +3 位作者 黄福喜 施亦做 徐洋 张帅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1期33-48,共16页
随着油气工业发展,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进军已成为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与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指出中西部叠合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基岩及火山... 随着油气工业发展,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进军已成为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与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指出中西部叠合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基岩及火山岩3大领域是未来超深层油气勘探重点领域,超深层元古界是值得勘探重视的潜在领域,并指出超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攻关方向。研究表明:(1)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以多套海相烃源岩、白云岩和断控型缝洞体等规模储集层、3类有利成藏组合,是寻找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2)前陆盆地下组合发育以煤系为主的湖相优质烃源岩、(扇)三角洲砂体为主的规模储集层、大型构造圈闭,是寻找碎屑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3)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的基岩储集层不受埋深限制,源岩-基岩接触型成藏组合最有利,紧邻生烃凹陷及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基岩潜山是深层-超深层基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4)中新元古界受超大陆裂解及全球冰期影响,发育受陆内裂陷控制的优质烃源岩,资源潜力较大,未来勘探地位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油气成藏 构造分异 基岩油气藏 深层碎屑岩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顺北84X井超千米含油气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3
作者 曹自成 云露 +7 位作者 漆立新 李海英 韩俊 耿锋 林波 陈菁萍 黄诚 毛庆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1-356,共16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中部北东向走滑断裂带长期处于油气运聚富集的优势区,顺北8号走滑断裂带实钻揭示沿断裂带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顺北84X井纵向上沿断裂带含油气高度高达1088 m,揭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含油气高度大、不受现今构造高低控制... 塔里木盆地顺北中部北东向走滑断裂带长期处于油气运聚富集的优势区,顺北8号走滑断裂带实钻揭示沿断裂带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顺北84X井纵向上沿断裂带含油气高度高达1088 m,揭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含油气高度大、不受现今构造高低控制。为查明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含油气高度的主控因素,立足顺北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和钻探成果,开展顺北84X井的储层、圈闭及成藏特征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为深化断控缝洞型油气藏认识和向深层评价拓展提供支撑。研究表明:①走滑构造破碎是致密碳酸盐岩成储的关键,其储层发育深度不受碳酸盐岩地层埋深的控制,在近9000 m的埋深条件下仍发育断控缝洞型储集体;②上覆巨厚泥岩盖层顶封、两侧致密灰岩侧封、走滑断裂平面分段和纵向分层变形是形成断控缝洞型圈闭的关键;③油-源对比分析表明油气来自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证实了前期顺北中、东部“寒武多期供烃、构造破裂成储、原地垂向输导、晚期成藏为主、走滑断裂控富”的成藏模式的合理性。顺北84X井的发现揭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发育受走滑断裂控制,储层纵向深度大,油气充注足,超深层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高度 超深层 断控油气藏 顺北84X井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流体相态及油气藏类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金铎 曾治平 +5 位作者 徐冰冰 李超 刘德志 范婕 李松涛 张增宝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沙湾凹陷超深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实验分析了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产物类型,结合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数据,运用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对沙湾凹陷征10井地层流体相态进行...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沙湾凹陷超深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实验分析了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产物类型,结合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数据,运用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对沙湾凹陷征10井地层流体相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湾凹陷征10井上乌尔禾组油气主要来自于下乌尔禾组泥质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5%~1.46%,岩石热解峰温(T_(max))为433~446℃,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目前处于生轻质油阶段。②上乌尔禾组地层流体成分表现为凝析气藏的流体组成,地层温度为166.0℃,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地层压力为155MPa,远高于露点压力,地-露压差大,表明地层条件下流体呈凝析气相特征,但地下油气相态与地表采出流体相态具有一定差异。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烃类流体相态分析结果均显示,征10井上乌尔禾组气藏为含大油环的凝析气藏。③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紧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近源垂向输导,向局部隆起区运聚,巨厚的三叠系及上乌尔禾组中上部区域盖层起到重要的封盖作用,最终在局部隆起区形成岩性-构造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相态 超深层 凝析气藏 近源成藏 上乌尔禾组 征10井 二叠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多类型油气藏成藏机理及模式
5
作者 雷文智 陈冬霞 +5 位作者 王永诗 巩建强 邱贻博 王翘楚 成铭 蔡晨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9,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类型多样且成藏地质条件与中、浅层差异显著,其差异化地质特征的形成机理制约着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采用镜下薄片观察、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方法...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类型多样且成藏地质条件与中、浅层差异显著,其差异化地质特征的形成机理制约着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采用镜下薄片观察、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深层储层孔隙类型及地层压力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建立了济阳坳陷深层砂砾岩多类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储层成岩演化揭示了深层储层不同孔隙类型的形成机制,深层砂砾岩储层中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为早期油气充注和超压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烃源岩生烃充注酸性流体引发的溶蚀反应是次生溶蚀孔隙形成的关键,储层中超压环境有助于微裂缝发育,形成孔-缝型储集空间。(2)深层流体超压演化受到生烃作用和沉积过程的控制,超压环境的形成取决于保存条件,构造-岩性油气藏中压力的分布受断-砂输导体系调配。在深层常压-弱超压储层中,源-储剩余压力差为稳定和充足的成藏动力;而在超压储层中,源-储剩余压力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断层发育区和垂向连通性强的砂体中浮力是油气二次运移、调整的主要动力。(3)基于生烃-储层-压力对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成藏的耦合控制作用,建立了多期叠置近岸水下扇油气相态垂向分异型、近岸水下扇泥岩顶部及侧向联合封堵型、近岸水下扇-浊积扇近源成藏型3种油气成藏模式。济阳坳陷深层多类型砂砾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模式的揭示为后续深入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岩演化 压力演化 深层砂砾岩体 深层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基于固体声弹理论的地震反射透射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阜斌 宗兆云 印兴耀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44-357,共14页
多期沉积埋深及成岩过程使地下储层介质具有复杂初始地应力,应力范围跨度大且分布方向复杂.初始地应力对储层介质岩石物理与地震波传播响应具有显著影响.地震反射透射系数方程可以量化储层性质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关系,构建考虑初始地... 多期沉积埋深及成岩过程使地下储层介质具有复杂初始地应力,应力范围跨度大且分布方向复杂.初始地应力对储层介质岩石物理与地震波传播响应具有显著影响.地震反射透射系数方程可以量化储层性质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关系,构建考虑初始地应力作用的地震反射透射系数方程有利于更好理解深部储层界面处地震波传播特征,为深层油气勘探奠定理论基础,正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当前已提出的相关理论模型主要从固体声弹理论出发,考虑初始应力与地震波扰动引起的微小固体应变,聚焦岩石物理与地震反射透射参数化的理论方法研究,在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参数反演、地应力预测、油气储层识别等方面开展了初步实际应用探索.本文首先介绍固体声弹理论核心内容,然后介绍了基于声弹理论的地震反射透射模型、基本假设及其阶段性应用进展,讨论了方程的局限性以及在地震勘探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透射系数 固体声弹理论 初始地应力 深部储层
下载PDF
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及挑战
7
作者 骆迪 王宏斌 +3 位作者 蔡峰 吴志强 孙运宝 李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51,共12页
传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已无法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需求,深度学习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高维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地震储层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本文深入讨论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进展及它在实际工作中... 传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已无法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需求,深度学习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高维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地震储层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本文深入讨论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进展及它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认识有:(1)在烃类定性检测方面,深度学习技术有助于综合利用多属性地震数据去提高效率和预测结果的准确率;在定量预测方面,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逼近地震数据与目标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实现储层的精细定量评价。(2)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标签数据不足和样本不均衡等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泛化能力差;模型复杂,计算成本高;模型的“黑匣子”特征使预测结果缺乏物理可解释性;缺乏定性预测模型的评价标准和高精度的不确定性量化算法。(3)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致力于克服数据可用性的不足和深度学习的局限性等,构建地球物理知识图谱,实现多源数据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共享,将深度学习与反馈强化学习等其他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储层预测 深度学习 地震反演 地震烃类检测 有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LW21-A井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成因
8
作者 朱俊章 黄玉平 +3 位作者 陈聪 翟普强 张志琳 韩晋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2,共12页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珠四坳陷仅LW21-A井有油气发现,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地特征分子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所钻遇烃源岩的类型和发现油气的成因。该钻井揭示,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海相(海侵)泥岩和微咸水浅湖相(近海湖盆)泥岩;...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珠四坳陷仅LW21-A井有油气发现,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地特征分子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所钻遇烃源岩的类型和发现油气的成因。该钻井揭示,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海相(海侵)泥岩和微咸水浅湖相(近海湖盆)泥岩;LW21构造气藏中存在海相(海侵)和湖相2类凝析油;LW21构造气藏中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O_(2),属于CO_(2)气藏,含一定量烷烃气;CO_(2)主要是无机幔源型成因气,烷烃气主要是油型气与海相生物气的混合型干气。这一认识对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珠四坳陷带的进一步评价和勘探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超深水区 烃源岩 CO_(2)气藏 分子地球化学 油气成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深层碳酸盐岩热液溶蚀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顺南蓬1井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韩俊 董少峰 +3 位作者 尤东华 张胜 肖重阳 王英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0-779,共10页
为揭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对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蓬1井进行了研究。顺南蓬1井取心段揭示,在埋深超过7500 m的碳酸盐岩中发育有大量的裂缝和溶蚀孔洞,基于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发现这些溶蚀孔洞主要分布在取心段下部上寒武统白... 为揭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对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蓬1井进行了研究。顺南蓬1井取心段揭示,在埋深超过7500 m的碳酸盐岩中发育有大量的裂缝和溶蚀孔洞,基于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发现这些溶蚀孔洞主要分布在取心段下部上寒武统白云岩中,而在取心段上部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很少。溶蚀孔洞的直径随埋藏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表明这些孔洞是由来源于深部的热流体而非大气淡水下渗溶蚀形成的。各成岩矿物(白云岩、方解石)与宿主围岩具有相似的碳同位素值和87 Sr/86 Sr比值,说明成岩流体与原始碳酸盐岩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主要继承了原始封存的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但是,明显偏负的氧同位素值(平均-13.26‰)表明它们形成于较高温度的成岩流体中,这一推论也得到了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的证实,表明白云岩的重结晶和随后方解石的沉淀都与断裂相关的深部热流体密切相关。此外,全直径CT扫描揭示,裂缝可以明显改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的储集性能,尤其是渗透率,至少提高一个数量级,即从0.02×10^(-3)μm^(2)提高至0.39×10^(-3)μm^(2)。鉴于塔深1井及古城地区具有相似的情况,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可能广泛发育热液相关的白云岩储层。因此,在塔里木盆地及其他地区未来的油气勘探中,热液改造型相关的白云岩储层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溶蚀 深层白云岩储层 油气勘探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2 位作者 邱贻博 巩建强 韩同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两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落实了深层的资源潜力,同时深入剖析关键成藏要素条件,建立了自源型差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深层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Ⅲ型,评价为过成熟中等烃源岩;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评价为成熟优质烃源岩。利用原型盆地的井—震追踪落实烃源岩展布,进而评价出深层资源量为11.35×10^(8)t。同时,建立了两种自源型油气藏的差异成藏模式,一种是陡坡带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直接对接深层砂砾岩储层,匹配形成凝析油气—常规油的纵向有序油气藏;另一种是南部斜坡带孔店组源内的“源—断—储—圈”差异油气运聚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品质与规模的深化认识,以及两种自源型油藏模式的认识可将勘探目的层至少下探1500m,初步估算新增圈闭资源量近2×10^(8)t,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藏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四下亚段—孔店组 深层 自源型油藏 油气藏模式 东营凹陷 勘探实践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深层储集层非均质性及油气差异聚集模式——以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清水河组碎屑岩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崇龙 王剑 +5 位作者 靳军 刘明 任影 刘可 王柯 邓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和油气生产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西段深层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其油气差异聚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储集层以叠置连片的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特征,塑性岩屑含量高,储集空间... 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和油气生产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西段深层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其油气差异聚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储集层以叠置连片的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特征,塑性岩屑含量高,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整体致密,其中砂砾岩物性最优;(2)较短的深埋时限匹配较低的古地温梯度和地层超压使得储集层整体成岩强度较弱,而砂砾岩具有相对更低的早期碳酸盐胶结及压实率和更高的溶蚀增孔;(3)背斜特殊的应力-应变机制使得转折端顶部储集层可较两翼宏观裂缝改造程度更大,且超压使得裂缝处于开启状态;(4)砂砾岩相对含油饱和度最高,而冲断带深层发育典型背斜油气藏,但整体表现为“大圈闭,小油藏”的特点;(5)背斜转折端顶部砂砾岩相较于两翼具有更优越的储集性能、更低的地应力大小及较高的构造位置,使得内部油气最为富集而成为高产油气层,而裂缝指数级递减使得两翼储集层难以富集成藏,但背斜缓翼相对陡翼油气平面延伸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深层储集层 非均质性 油气差异聚集 白垩系清水河组 高探1井 高泉构造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
12
作者 李东伟 龚承林 +2 位作者 胡林 何小胡 罗泉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3-564,共12页
深水水道是一类重要的深水油气储集体,因其沉积过程复杂、沉积相带多变,亟待建立一种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的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方法。基于不同深水水道的发育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刻画评价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级次的方法。当待评... 深水水道是一类重要的深水油气储集体,因其沉积过程复杂、沉积相带多变,亟待建立一种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的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方法。基于不同深水水道的发育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刻画评价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级次的方法。当待评价深水水道发育、可见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时,可采用“三界面-六相带”沉积内幕解析方法,即依据3类地质界面(水道沉积体系底界面、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和沉积相带分界面)将这类深水水道划分为6个沉积相带(底部滞留、轴部充填、轴部侧翼沉积、滑塌碎屑流沉积、天然堤和水道泥)。当拟评价深水水道不发育、可见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时,可采用“两界面-两相带”沉积内幕解析方法,即依据2类地质界面(水道沉积体系底界面和天然堤顶、底界面)将这类深水水道划分为2个沉积相带(水道充填和天然堤)。其中,“六相带”中的底部滞留和轴部充填以及“两相带”中的水道充填可形成优质油气储集体,其富砂性可依据它们的顶凸程度来辨别(当发育可见的顶凸地震反射外形时相对富砂,反之则相对富泥)。利用“三界面-六相带”法和“两界面-两相带”法对琼东南盆地某深水水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它们可以较好地对深水水道沉积内幕进行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表明该方法在其他地区也具备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界面 沉积相带 精细刻画 级次划分 沉积内幕 油气储集体 深水水道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大油田勘探实践与理论技术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文渊 史卜庆 +6 位作者 范国章 汪望泉 王红平 王景春 左国平 王朝锋 杨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分析研究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及勘探实践成果,利用地震、重磁、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总结了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理论认识和勘探关键技术进展。提出盆地“两隆三坳”构造格局及阿—乌隆起带控藏的认识,认为裂谷期主烃源灶... 分析研究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及勘探实践成果,利用地震、重磁、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总结了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理论认识和勘探关键技术进展。提出盆地“两隆三坳”构造格局及阿—乌隆起带控藏的认识,认为裂谷期主烃源灶控制油气富集区带、古构造控制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规模和质量、连续厚层盐岩控制油气聚集与保存,揭示了CO_(2)充注改造油气藏过程和机理。研发了层控、相控盐下构造变速成图、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侵入岩和喷发岩分布预测、湖相碳酸盐岩烃类检测以及超临界状态CO_(2)流体测井识别等5项勘探关键技术。上述理论认识与技术方法为中国石油巴西深水项目超大型油田的发现和探明提供重要支撑,对桑托斯盆地及相似领域的深水大型油田勘探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盐岩 深水油田 火成岩 储集层预测 烃类检测 超临界CO_(2) 桑托斯盆地 巴西
下载PDF
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及理论技术进展 被引量:134
14
作者 张光亚 马锋 +5 位作者 梁英波 赵喆 秦雁群 刘小兵 张可宝 客伟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56-1166,共11页
通过对全球861个深层油气田储量、产量分布及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和开发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全球深层油气藏的分布领域及形成的基本地质特征,预测了深层油气勘探潜力、理论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深层大油气田发现个数、总储量和... 通过对全球861个深层油气田储量、产量分布及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和开发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全球深层油气藏的分布领域及形成的基本地质特征,预测了深层油气勘探潜力、理论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深层大油气田发现个数、总储量和产量占全球比例总体上还较低,但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展示了深层油气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层油气田主要发育在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克拉通区中下组合和裂谷盆地深层等领域。深层油气勘探及地质理论研究揭示深层油气的独特石油地质特征,其油气生烃特征突破了传统的油气消亡线,扩大了"油气窗"赋存范围;深部由于超压、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次生白云石化、裂缝发育和岩溶等多种作用而发育优质储层,突破了传统储层的"死亡线";盐岩发育及变形控制深层油气聚集及盐相关圈闭发育。未来,深部储层预测、超压预测、深层钻井、完井改造和测井技术发展将推动深层油气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油气藏 勘探领域 石油地质 勘探技术
下载PDF
全球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藏压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汪文洋 庞雄奇 +4 位作者 武鲁亚 陈冬霞 霍志鹏 庞莹 陈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94-202,共9页
基于全球52 928个油气藏压力特征统计,从盆地类型、储集岩性、储层物性、油气藏温度、油气相态等5个方面出发,对深层和中浅层油气藏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中浅层,油气藏总体以常压为主,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致... 基于全球52 928个油气藏压力特征统计,从盆地类型、储集岩性、储层物性、油气藏温度、油气相态等5个方面出发,对深层和中浅层油气藏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中浅层,油气藏总体以常压为主,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储层、高温环境、凝析气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在盆地深层,油气藏总体以超压为主,被动陆缘盆地、碎屑岩储层、非致密储层、高温环境、油气混相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不同压力特征油气藏随埋深呈现一定规律性:1负压和常压油气藏分别分布在深度2 500m和3 500 m以上地层中,超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度4 500 m以下地层中;2常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2 400 m、1 600 m和1 200 m,呈变浅趋势;超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4 400 m、3 600 m和2 800m,同样呈变浅趋势;3负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浅层,常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层,超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深层;4冷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宽,热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窄,温盆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分布特征 压力对比 深层油气藏 中浅层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特殊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和特征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41
16
作者 庞雄奇 汪文洋 +1 位作者 汪英勋 武鲁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67-1187,共21页
含油气盆地埋深超过4 500 m的地层领域称之为深层。全球范围内,已在深层和超深层(>6 000 m)发现油气藏1 477个,油气储量分别占总储量的40%和49%,目前中国塔里木盆地深层每年发现的油气储量约占总发现储量的90%以上。随着世界对油气... 含油气盆地埋深超过4 500 m的地层领域称之为深层。全球范围内,已在深层和超深层(>6 000 m)发现油气藏1 477个,油气储量分别占总储量的40%和49%,目前中国塔里木盆地深层每年发现的油气储量约占总发现储量的90%以上。随着世界对油气资源需求量增大,深层油气勘探的速度正在加快,挑战也在不断增多,研究深层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分布特征与中浅层油气藏的差异对于揭示和阐明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在生、储、盖、运、圈、保6个方面均与中浅层有较大差异,不能基于中浅层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建立的标准和方法判别和评价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在圈闭类型、储层特征、流体相态、温压环境等方面也与中浅层油气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套用中浅层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经验指导深层油气藏预测与勘探;深层油气藏在不同类型盆地、不同年代地层和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分布发育具有自身特点,确定勘探方向和钻探目标不能完全套用中浅层已有的认识,需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具体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藏 中浅层油气藏 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地质特征 油气藏分布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烃类侵位对深部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门相勇 赵文智 +1 位作者 胡素云 季汉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8-211,224,共5页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储集层物性、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储集层岩石学特征,进而探讨了烃类侵位对其物性的宏观影响及微观机理。大量观察与分析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具有火山岩岩屑含量...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储集层物性、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储集层岩石学特征,进而探讨了烃类侵位对其物性的宏观影响及微观机理。大量观察与分析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具有火山岩岩屑含量高等特点,其储集物性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但差中有优,4000m以下深度物性明显变好。研究区深部含油储集层物性明显好于不含油储集层,深层方解石、浊沸石和自生伊利石含量随含油级别的提高呈降低趋势,说明原油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生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导致深部含油储集层中自生矿物的含量减少,从而使含油储集层物性获得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深部储集层 烃类侵位 成岩演化 浊沸石
下载PDF
中国双相沉积盆地、古老结晶基底与东北地区深层潜在油气藏 被引量:19
18
作者 滕吉文 田有 +1 位作者 刘财 韩立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7-552,共26页
基于我国双相沉积盆地与东北地域深部岩性地层潜在油气的必然前景,故必须把握全区沉积建造、结晶基底的起伏,火山岩分布和油、气盆地在浅部与深部不同岩相的空间展布;特别要在新的理念导向下,突破已有框架,重新进行油气远景的剖析和区划... 基于我国双相沉积盆地与东北地域深部岩性地层潜在油气的必然前景,故必须把握全区沉积建造、结晶基底的起伏,火山岩分布和油、气盆地在浅部与深部不同岩相的空间展布;特别要在新的理念导向下,突破已有框架,重新进行油气远景的剖析和区划,深化认识油气形成和储集空间展布的深层动力过程。为此,揭示不同构造地域“透明”沉积建造、古老结晶基底和壳、幔深层动力学响应,必将成为我国在深部发现大型和超大型潜在油气藏的关键所在。通过国内外油气能源分布状况的研究指出,中国在多元共享世界能源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本土并强化安全、可靠与可持续供给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的建设。在剖析和研究我国沉积盆地中油气储层、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的基点上发现,在沉积盆地地域陆相地层下面仍普遍存在着海相地层,即盆地应为双相沉积盆地(陆相+海相);基底不应专指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底部,而应为古老的变质岩基底,即结晶地壳的顶部。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对几个双相沉积盆地层序实例的分析提出:我国油气能源勘探在深部尚具有广阔的空间;在我国东北地域应全面进行双相沉积建造、火山岩分布、古老结晶基底的高精度探查;油气和沉积盆地形成的深层过程、动力学响应乃东北大庆、吉林等油气田及深部和周边地域发现新的油气藏、大幅度提升油气藏深部潜在空间的必须。基于双相沉积盆地和古老变质岩基底的研究,对在东北地域查明双相沉积建造、古老结晶基底、火山岩分布和第二深度空间(5 000-10 000 m)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与整体规划提出了布署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沉积盆地 古老变质岩基底 第二深度空间 深层潜在油气藏 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油气无机成因探析与我国油气勘探新方向展望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云生 廖宗廷 +1 位作者 周征宇 陈跃昆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20,共5页
简要介绍了油气形成的地幔脱气说、费-托法合成以及板块构造中油气费-托合成的可能方式、接触变质形成油气的机理以及条件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油气地质勘探的最新进展和地质条件,提出我国今后找寻无机成因油气藏新方向是深断裂油气... 简要介绍了油气形成的地幔脱气说、费-托法合成以及板块构造中油气费-托合成的可能方式、接触变质形成油气的机理以及条件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油气地质勘探的最新进展和地质条件,提出我国今后找寻无机成因油气藏新方向是深断裂油气藏、深层油气藏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因 无机成因 深部 油气藏 碳酸盐岩油气藏
下载PDF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一台阶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龙威 卫拥军 黄秋强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通过对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一台阶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 ,总结出在进行深层油气勘探时 ,不但应重视勘探地区深层超压带的存在、预测及其与深层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而且要深入研究勘探地区的地温史、生烃史、沉积构造发育史 ,油气... 通过对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一台阶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 ,总结出在进行深层油气勘探时 ,不但应重视勘探地区深层超压带的存在、预测及其与深层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而且要深入研究勘探地区的地温史、生烃史、沉积构造发育史 ,油气多次运移特征、深层储、盖层发育特征 (包括裂缝发育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带 生油洼陷 断层 东濮凹陷 胡状集油田 深层油气藏 形成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