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 seismic sound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magma system in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7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卓欣 李松林 张建狮 刘宝峰 成双喜 孙国伟 潘素珍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2期143-151,共9页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is studi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mainly ...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is studi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ow velocity of P wav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erms of depth. At the depth range of 9-15 k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gma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ness, large scale and near-SN orientation. This layer is the major place for magma storage. From the depth of 15 km down to the lower crus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lateral scale, which indicates the 'trace' of magma intrusion from the upper mantle into the crust and also implies that the magma system most probably extends to the upper mantle, or even deeper.(less than 8-9 km deep), the range of magma distribution is even smaller, centering on an SN-oriented area just north of the Tianchi crater. If low velocity of P wave is related to the magma system, it then reflects that the magma here is still in a state of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In this sense,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is at least not 'remains', in other words, it is in an 'active'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3-D deep seismic sounding magma system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parse S transform network with knowledge distillation in seismic attenuation delineation
2
作者 Nai-Hao Liu Yu-Xin Zhang +3 位作者 Yang Yang Rong-Chang Liu Jing-Huai Gao Nan Zh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45-2355,共11页
Time-frequency analysis is a successfully used tool for analyzing the local features of seismic data.However,it suffers from several inevitable limitations,such as the restricted time-frequency resolution,the difficul... Time-frequency analysis is a successfully used tool for analyzing the local features of seismic data.However,it suffers from several inevitable limitations,such as the restricted time-frequency resolution,the difficulty in selecting parameters,and the low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Inspired by deep learning,we suggest a deep learning-based workflow for seismic time-frequency analysis.The sparse S transform network(SSTNet)is first built to ma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hetic traces and sparse S transform spectra,which can be easily pre-trained by using synthetic traces and training labels.Next,we introduce knowledge distillation(KD)based transfer learning to re-train SSTNet by using a field data set without training labels,which is named the sparse S transform network with knowledge distillation(KD-SSTNet).In this way,we can effectively calculate the sparse time-frequency spectra of field data and avoid the use of field training labels.To test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suggested KD-SSTNet,we apply it to field data to estimate seismic attenuation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make detailed comparisons with the traditional time-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transform deep learning Knowledge distillation Transfer learning seismic attenuation delineation
下载PDF
Passive Seismic Deployments from the Lützow-Holm Bay to Inland Plateau of East Antarctica: The Japanese IPY Contribution to Structure and Seismicity
3
作者 Masaki Kanao Akira Yamada Genti Toyoku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5期837-843,共7页
Deployments of seismic stations in Antarctica are an ambitious project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Antarctic Plate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Several international programs had been conducted in wide area o... Deployments of seismic stations in Antarctica are an ambitious project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Antarctic Plate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Several international programs had been conducted in wide area of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IPY 2007-2008). The “Antarctica’s GAmburtsev Province (AGAP)”, the “GAmburtsev Mountain SEISmic experiment (GAMSEIS)” as a part of AGAP, and the “Polar Earth Observing Network (POLENET)” wer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e IPY. The AGAP/GAMSEIS was an internationally coordinated deployments of more than few tens of broadband seismographs over the wide area of East Antarctica.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crustal thickness and mantle structure provides key constraints on an origin of the Gamburtsev Mountains;and more broad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Antarctic craton and sub-glacial environment. From POLENET data obtained, local and regional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ice movements were recorded together with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eleseismic events. Moreover, seismic deploy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Lützow-Holm Bay (LHB), East Antarctica, by Japanese activities. The recorded teleseismic and local events are of sufficient quality to image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such as the studies by receiver functions suggesting a heterogeneous upper mantle. In addition to studies o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Earth, we place emphasis on these seismic deployments’ ability to image the Earth’s deep interior, as viewed from Antarctica, as a large aperture array in the southern high la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seismic Deployments Lützow-Holm BAY East Antarctica Mantle STRUCTURE Earth’s deep INTERIORS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构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勇进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为了解决目前就业推荐方法资源覆盖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计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的整体框架,包括基础数据模块、用户界面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及个性化推荐模块,并设计学生和管理... 为了解决目前就业推荐方法资源覆盖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计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的整体框架,包括基础数据模块、用户界面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及个性化推荐模块,并设计学生和管理者在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中的业务流程。采用基于就业意向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在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中为用户推荐就业资源,完成智媒体就业推荐平台的构建。实验结果表明,该平台运行时间随着请求数量的增加缓慢上升,抗压性较好,资源覆盖率均高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深度学习网络 特征提取 D-S证据理论 分类模型 就业推荐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和改进证据理论的海上多源舰船信息融合识别方法
5
作者 任秉旺 王肖霞 +1 位作者 吉琳娜 杨风暴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下基于单一舰船信息进行目标识别准确率较低,以及多源舰船信息高冲突时无法有效融合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改进证据理论的海上多源舰船信息融合识别方法。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利用深度学习高效特征学习... 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下基于单一舰船信息进行目标识别准确率较低,以及多源舰船信息高冲突时无法有效融合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改进证据理论的海上多源舰船信息融合识别方法。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利用深度学习高效特征学习能力实现更加准确的分类识别;然后通过改进的证据理论实现多证据体的高效正确融合。高悖论证据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融合方法,文中方法融合结果具有更高的概率分配值。同时,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对单模式识别以及文中融合识别方法进行测试,文中方法在噪声情况下仍能比单模式平均水平高出6.53%的识别性能。因此,利用文中融合识别方法能够提高舰船目标识别系统的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D⁃S证据理论 深度学习 信息融合 目标识别 舰船目标 融合识别
下载PDF
首都圈地壳网格化三维结构 被引量:79
6
作者 嘉世旭 齐诚 +3 位作者 王夫运 陈棋福 张先康 陈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16-1324,共9页
通过对首都圈地区不同时期的18条深地震测深(DSS)测线资料的重新统一处理,形成采样网格密度为0.25°×0.25°×(2~5)km的速度网格化数字地壳;通过对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得到了首都圈地壳不同走向、不同圈层的截面图像;... 通过对首都圈地区不同时期的18条深地震测深(DSS)测线资料的重新统一处理,形成采样网格密度为0.25°×0.25°×(2~5)km的速度网格化数字地壳;通过对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得到了首都圈地壳不同走向、不同圈层的截面图像;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探讨了控制首都圈地壳的北部燕山隆起、西南部太行隆起和东南部裂陷盆地等三大地质单元的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带张家口-渤海断陷带的构造性质,进一步研究首都圈地壳内部结构构造与灾害性地震的孕发机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深地震测深 地壳三维结构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深部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 被引量:80
7
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7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卓欣 李松林 张建狮 刘宝峰 成双喜 孙国伟 潘素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 ;自 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 ,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 ,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 ,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 ,或更深 ;在地壳浅部 ,深度小于 8~ 9km范围内 ,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 ,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 .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 ,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 ,或者说是处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天池火山 三维深地震测深 岩浆系统 深部结构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2
8
作者 邓阳凡 李守林 +1 位作者 范蔚茗 刘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60-2574,共15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及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向等.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地块平均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为6.30 km/s;华夏地块平均地壳厚度32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6.24 km/s.(2)扬子地块的四川盆地与全球地台区具有相似的地壳速度-深度变化特征,华夏地块与全球伸展区结构相似,台湾造山带具有较典型全球大陆弧的特点.(3)华夏地块上地幔顶部Pn波平均速度为8.02 km/s;台湾造山带Pn波平均速度为7.98 km/s;扬子地块的Pn波速度为7.94 km/s,包含四川盆地(Pn速度达8.02 km/s)和川滇地区(Pn速度最低为7.75 km/s).川滇地区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构造活动性较强,四川盆地和华夏地块相对较稳定.(4)推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为Nw-SE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深地震测深 三维速度结构 莫霍面 PN波速度
下载PDF
泰安—忻州剖面S波分裂计算及介质各向异性与深部构造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志 张先康 +4 位作者 嘉世旭 郑需要 段永红 赖晓玲 邓宏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3期61-69,共9页
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S波震相的有效识别和S波分裂参数计算方法 ,对泰安—忻州剖面S波资料的计算分析 ,得到了该区域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区域应力场方向异常的可靠证据 .与震源机制解及深部的构造结果对比分析表明了S波传播和S波偏振... 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S波震相的有效识别和S波分裂参数计算方法 ,对泰安—忻州剖面S波资料的计算分析 ,得到了该区域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区域应力场方向异常的可靠证据 .与震源机制解及深部的构造结果对比分析表明了S波传播和S波偏振异常的超壳断裂带和深部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表明测深资料S波分裂研究了对了解介质各向异性构造活动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测深 S波分裂 各向异性 深部构造 剖面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地壳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杨卓欣 张先康 +3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健 段玉玲 王帅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利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空间深地震测深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反射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技术 ,重建了该区地壳界面构造形态和速度分布图像 .界面成像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界面总体上显示了由北西向东南加深的趋势 ;马鞍山—三道白河... 利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空间深地震测深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反射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技术 ,重建了该区地壳界面构造形态和速度分布图像 .界面成像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界面总体上显示了由北西向东南加深的趋势 ;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和富尔河—红旗河断裂是本区两条主要的深部构造 ,尤其是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 ,北北东向穿越天池火山口 ,其两侧的地壳界面存在明显的错断 ,预示了该处地壳厚度陡变带或深大断裂带的存在 .速度成像结果显示在 10km深度 ,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周围 ;15km深度上它表现为一个近南北向的P波低速异常条带 ,其延展尺度南北向为 80~ 90km ,东西向 30~ 4 0km ;随着深度的增加 ,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西侧 ,其尺度有明显的缩小 ,分布范围更加集中 ,而且低速扰动幅度更大 .这种P波速度异常的变化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池火山口下方壳内岩浆系统的空间分布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深地震测深 地壳厚度陡变带 P波低速异常条带 长白山天池火山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孕震背景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4 位作者 吴萍萍 刘韶 邓菲 张旭 赵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83-3100,共18页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和川滇区域数字测震台网等共计634个台站所记录的观测资料,先采用地震体波层析成像(TOMO3D)方法反演获得川滇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云...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和川滇区域数字测震台网等共计634个台站所记录的观测资料,先采用地震体波层析成像(TOMO3D)方法反演获得川滇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及周边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再采用三维视密度反演方法,获得漾濞震区壳内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最后综合分析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深部孕震背景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震区P波速度结构与视密度展布特征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反演结果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分布特征,漾濞M_(S)6.4地震位于高低异常值的过渡带附近,震区南、北两侧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分布特征各异,综合说明了震区地壳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差异.漾濞M_(S)6.4地震序列集中分布在主震的SE侧,并沿着NW-SE向呈条带状与维西—乔后断裂近似平行展布,长约20 km,主震震源深度为8.6 km,序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在5~15 km,漾濞M_(S)6.4地震序列处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带附近,震区壳内介质结构的非均匀分布是控制漾濞地震及其序列展布形态的深部构造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震区北侧洱源附近存在地壳尺度的低速、低密度异常这一最显著特征,该结果与该部位地表温泉较发育、大地热流值显著偏高等地热分布高度一致,这些均暗示着漾濞地震机制除了与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物质SE向逃逸有关外,可能还与来自上地幔的热异常和深部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 深部孕震背景
下载PDF
宁化—大田—惠安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蔡辉腾 金星 +2 位作者 王善雄 李培 陈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68,共12页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陆域实施由18次人工爆破、四条北西向原生纵测线和四条北东向集成纵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对该实验中以北西-南东走向近似垂直穿过政和—海丰断裂的宁化—大田—惠安深地震测深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沿剖面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其西北侧地壳厚约31.8km,东南侧地壳厚达28.4km.剖面上地壳P波速度从5.90km·s^(-1)逐渐增加至6.20km·s^(-1),上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厚度在16~17km左右,但是下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薄较为明显.地壳以政和—海丰断裂为界,东西两段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呈西段速度偏低、东段速度较高的特性,且西段在上下地壳分界面下方存在一个低速层.研究表明,剖面不同区段呈现出的速度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吻合,剖面解释结果和以往远震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均印证了作为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陷带分界线的政和—海丰断裂是一条切割至下地壳底部的深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二维地壳速度结构 政和—海丰断裂 福建中部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静校正和去噪技术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朋武 匡朝阳 卢占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43-749,共7页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工区地质情况复杂,尤其在盆山结合部位,地表地形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其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低信噪比、干扰强、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后续处理和解释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获得真...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工区地质情况复杂,尤其在盆山结合部位,地表地形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其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低信噪比、干扰强、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后续处理和解释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获得真实的叠加剖面是地质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复杂地区低信噪比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的关键是做好静校正和去噪工作.本文以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作为例,通过方法试验和参数测试,找到适合该工区的静校正方法和去噪技术,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为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细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静校正 去噪 动校正 信嗓比
下载PDF
马厂油田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碗学俭 吴树奎 +1 位作者 杨素玉 邓会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598-603,608,共7页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距、小接收线距和小激发线距的观测系统,并根据目标区实际地质构造特点,采用可变面元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高密度观测系统的特点是物理点密度较大,覆盖次数高,炮检距分布均匀。正演模拟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有显著提高,特别是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设计 高密度 采集参数 信噪比 分辨率
下载PDF
基于多级决策融合模型的电力变压器故障深度诊断方法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刚 于长海 +2 位作者 范辉 刘云鹏 宋雨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8-144,共7页
针对电力变压器故障的深度诊断问题,提出一种深度置信网络与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深度置信网络对电力变压器故障的多维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及分类,并结合D-S证据理论解决故障诊断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构造了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的多... 针对电力变压器故障的深度诊断问题,提出一种深度置信网络与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深度置信网络对电力变压器故障的多维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及分类,并结合D-S证据理论解决故障诊断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构造了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的多级决策融合模型。以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局放量以及历史故障数据和家族质量史等数据为样本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于具备大量多源信息的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问题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故障诊断 多源信息融合 深度置信网络 D-S证据理论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深海油气勘探中的海底地形勘测技术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义兰 刘乐军 +1 位作者 刘晓瑜 李西双 《海洋测绘》 CSCD 2015年第2期18-22,共5页
在简述船载多波束测深系统、三维地震、AUV搭载的多波束系统测量深水水深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数据,从勘测结果的分辨率、精度以及勘测成本方面比较了这三种深海油气海底地形勘测方式,并根据比较结果给出了在深海油气勘探的不同阶段海... 在简述船载多波束测深系统、三维地震、AUV搭载的多波束系统测量深水水深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数据,从勘测结果的分辨率、精度以及勘测成本方面比较了这三种深海油气海底地形勘测方式,并根据比较结果给出了在深海油气勘探的不同阶段海底地形勘探的方式。总体和初步勘探阶段可以使用效率和精度都较高的船载多波束和地震勘探,在大比例尺详查阶段,使用AUV搭载的多波束系统。这样,既能发挥各自的长处,又能使深海油气勘探经济有效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海底地形 多波束测深系统 三维地震 AUV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处理方法与初步地质认识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鹏武 匡朝阳 卢占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42-148,共7页
盆山结合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针对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特点,主要利用ProMAX处理系统对横跨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二维深地震反射资料... 盆山结合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针对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特点,主要利用ProMAX处理系统对横跨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二维深地震反射资料(简称SP04-2剖面)进行折射静校正、叠前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人机交互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循环迭代处理、地表基准动校正叠加和叠后去噪处理等方法试验研究,形成一套适应盆山结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最终得到SP04-2叠加剖面。该剖面首次揭示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为研究盆山深部接触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盆山结合部位 资料处理 信噪比 去噪
下载PDF
地壳三维构造反演和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卓欣 张先康 +1 位作者 杨健 赵金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1期41-52,共12页
本文给出了利用空间深地震测深反射破资料重建地壳三维构造和速度分布的方法.适用于任意分层并且每层可由若干断块组成的地壳模型.通过采用适当的反演方法获得地完界面的三维构造,并在此结果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剩余走时残差归因于地... 本文给出了利用空间深地震测深反射破资料重建地壳三维构造和速度分布的方法.适用于任意分层并且每层可由若干断块组成的地壳模型.通过采用适当的反演方法获得地完界面的三维构造,并在此结果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剩余走时残差归因于地壳速度的不均匀性,采用模型不分块的反演方法.重建地完三维速度分布,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算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分布 CT 地壳 构造反演
下载PDF
地震波作用下深埋盾构隧道的内力求解 被引量:8
19
作者 耿萍 周侣 +1 位作者 晏启祥 何川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1,共7页
圆形隧道地震效应的拟静力计算公式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文章在获得深埋圆形盾构隧道剪切波和压缩波作用下天然地层远场应力的基础上,考虑地层结构界面的滑移和无滑移两种接触状态,给出了圆形盾构隧道基于等效刚度圆环的弯矩和轴力... 圆形隧道地震效应的拟静力计算公式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文章在获得深埋圆形盾构隧道剪切波和压缩波作用下天然地层远场应力的基础上,考虑地层结构界面的滑移和无滑移两种接触状态,给出了圆形盾构隧道基于等效刚度圆环的弯矩和轴力最大值的计算公式。通过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三种地层工况下内力计算公式和数值求解两种方法所求内力结果的异同。研究表明:当地层-结构界面无滑移时,两种方法获得的弯矩和轴力最大值较为接近,说明内力计算公式与数值解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当地层-结构界面滑移时,采用内力公式较数值求解获得的弯矩和轴力最大值偏大;界面无滑移与滑移状态相比较,衬砌的轴力最大值较大,弯矩最大值较小。与数值解法相比较,内力计算公式更加简明、实用和偏于安全,建议采用滑动条件下的内力计算公式得到的弯矩最大值作为抗震设计的弯矩控制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压缩波 深埋盾构隧道 界面接触状态 内力计算
下载PDF
考虑波流影响的深水群桩基础桥墩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国兴 白德贵 王志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0-177,共8页
用基于ABAQUS软件为平台的平行计算技术,对考虑波流影响的地基土-群桩-桥墩体系进行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数值模拟,土体和墩台以八节点等参单元离散,桩以梁单元离散,采用土体黏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本构模型描述土的动力特性,采用动力塑性损... 用基于ABAQUS软件为平台的平行计算技术,对考虑波流影响的地基土-群桩-桥墩体系进行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数值模拟,土体和墩台以八节点等参单元离散,桩以梁单元离散,采用土体黏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本构模型描述土的动力特性,采用动力塑性损伤模型描述混凝土的动力特性;基于Morison公式,采用Stokes五阶波浪理论描述表面波流,波浪力以分布力的形式施加于桥墩之上,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波流作用时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群桩基础桥墩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波流作用对桩体加速度反应的影响很小,但对桩体相对位移和弯矩的影响显著,波流作用使桩体弯矩和顺流向的相对位移增大、逆流向的相对位移减小,其影响幅度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波流作用与输入地震动特性密切相关。考虑波流作用对深水大型桥梁群桩基础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是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ison公式 波流力 群桩基础 深水桥墩 地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