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solution mechanism of a deep-buried sandstone reservoir in a deep water area:A case study from Baiyun Sag,Zhujiang River(Pearl River)Mouth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Jihua Liao Keqiang Wu +3 位作者 Lianqiao Xiong Jingzhou Zhao Xin Li Chunyu Zh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51-166,共16页
Dissolution mechanis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are the key problems restrict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deep-buried layers.In this paper,the Enping Formation and Zhuhai Formation in Baiyun Sa... Dissolution mechanis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are the key problems restrict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deep-buried layers.In this paper,the Enping Formation and Zhuhai Formation in Baiyun Sag of South China Sea was taken as a target.Based on the thin se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X-ray diffraction,porosity/permeability measurement,and mercury injection,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solution were examined,and a dissolu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Further,high-quality reservoirs were predict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solved pores constituted the main space of the Paleogene sandstone reservoir.Dissolution primarily occurred in the coarse-and medium-grained sandstones in the subaerial and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s,while dissolution was limited in fine-grained sandstones and inequigranular sandstones.The main dissolved minerals were feldspar,tuffaceous matrix,and diagenetic cement.Kaolinization of feldspar and illitization of kaolinite are the main dissolution pathways,but they occur at various depths and temperatures with different geothermal gradients.Dissolution is controlled by four factors,in terms of depositional facies,source rock evolution,overpressure,and fault activities,which co-acted at the period of 23.8–13.8 Ma,and resulted into strong dissolution.Additionally,based on these factors,high-quality reservoirs of the Enping and Zhuhai formations are predicted in the northern slope,southwestern step zone,and Liuhua uplift in the Baiyun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ution mechanism deep-buried reservoir diagenesis evolution reservoir prediction deep water region baiyun sag
下载PDF
Petroleum geology controlled by extensive detachment thinning of continental margin crust: A case study of Baiyun sag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
2
作者 PANG Xiong REN Jianye +3 位作者 ZHENG Jinyun LIU Jun YU Peng LIU Baoj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29-42,共14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ustal stretching and thinning,basin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geology in Baiyun deep-water area were analyzed using large area 3D seismic,gravity,magnetic,ocean bottom seismic(OBS),deep-wat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ustal stretching and thinning,basin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geology in Baiyun deep-water area were analyzed using large area 3D seismic,gravity,magnetic,ocean bottom seismic(OBS),deep-water exploration wells and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During the early syn-rifting period,deep-water area was a half-graben controlled by high angle faults influenced by the brittle extension of upper crust.In the mid syn-rifting period,this area was a broad-deep fault depression controlled by detachment faults undergone brittle-ductile de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ed extension in the crust.In the late syn-rifting period,this area experienced fault-sag transition due to saucer-shaped rheology change dominated by crustal ductile deformation.A broad-deep fault depression controlled by the large detachment faults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crus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deep-water basin.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broad-deep Baiyun sag provides great accommodation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ive deltaic-lacustrine deposition system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The differentiated lithospheric thinning also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t thermal subsidence during post-rifting period,and the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and deep-water reservo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he high heat flow background caused by the strong thinning of lithosphere and the rise of mantle source resulted in particularities in the reservoir diagenesis,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 and accumulation of deep-water area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Zhujiangkou Basin baiyun sag deep-water area CONTINENTAL margin CRUST DETACHMENT FAULT broad-deep FAULT depression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petroleum geology
下载PDF
Thermal-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iyun Sag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3
作者 Xiaoyin TANG Shuchun YANG Shengbiao H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32-544,共13页
The Baiyun Sag, locat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the largest and deepest subbasi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depression area... The Baiyun Sag, locat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the largest and deepest subbasi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depression areas in China. Thermal history is widely thought to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il and gas potential assessment of a basin as it controls the timing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from the source rock. In order to unravel the paleo-heat flow of the Baiyun Sag, we first analyzed tectonic subsidence of 55 pseudo-wells constructed based on newly interpreted seismic profiles, along with three drilled wells. We then carried out thermal modeling using the multi-stage finite stretching method and calibrated the results using collected present-day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d temperature dat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irst and second heating of the Baiyun Sag after 49 Ma ceased at 33.9 Ma and 23 Ma. Reconstructed average basal paleo- heat flow values at the end of the rifting periods are -57.7- 86.2 mW/m2 and -66.7-97.3 mW/m2, respectively. Following the last heating period at 23 Ma, the study area has undergone a persistent thermal attenuation phase, and basal heat flow has cooled down to ~64.0-79.2 mW/m2 at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history tectonic subsidence baiyun sag deep-water area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坡折带演化特征与深水沉积耦合关系
4
作者 张尚锋 范东旭 +4 位作者 李宏义 唐武 王雅宁 朱锐 李冉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4,共14页
白云南洼珠海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向拗陷转化阶段,陆架坡折形态以及位置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深水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这种坡折演化对深水沉积类型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对白云南洼珠海组三维地震剖面进行解译,识别珠海... 白云南洼珠海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向拗陷转化阶段,陆架坡折形态以及位置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深水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这种坡折演化对深水沉积类型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对白云南洼珠海组三维地震剖面进行解译,识别珠海组各层段陆架坡折带,定量分析坡折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探讨坡折演化过程与深水沉积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珠海组沉积时期陆架坡折带定量分析,将其迁移演化类型划分为下降型、平直型、低角度上升型、高角度上升型4类;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地震相组合以及沉积体系分布特点,识别出斜坡扇、块状搬运沉积、深水水道体、盆底扇4种主要的深水沉积类型;并发现陆架坡折演化类型与深水沉积类型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平直型、高角度上升型、低角度上升型和下降型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分别对应斜坡扇、块状搬运沉积、深水水道体和盆底扇的优势发育。此外,珠海组四段至珠海组三段陆架坡折带整体由下降型向低角度上升型转变,深水沉积体系以斜坡扇及深水水道体发育为主;珠海组三段至珠海组一段早期整体由低角度上升型向下降型转变,深水沉积体系以深水水道-盆底扇沉积体系为主;珠海组一段晚期整体由下降型向高角度上升型演化,深水沉积体系几乎不发育。本研究揭示了陆架坡折迁移对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对深入理解深水沉积过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深水沉积类型 沉积演化 珠海组 白云南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源汇耦合关系及成因机制——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古近系珠海组为例
5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5 位作者 熊连桥 郭帅 徐敏 徐恩泽 白海强 刘子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洲-扇”沉积体系规模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珠海组三段—一段沉积早期深水扇发育,珠海组二段沉积晚期平面分布规模最大。依据顺物源方向洲-扇发育程度的不同,划分出“有洲有扇、有洲无扇、无洲有扇”3种不同类型的洲-扇耦合关系。(1)“有洲有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深水扇发育,强物源供给和相对海平面下降是主控该类型洲-扇系统发育的两大关键因素,而陆架边缘水道的发育有利于在弱物源供给及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期仍能形成该类型源汇系统。(2)“有洲无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却不发育深水扇,缺“源”、少“渠”和流体改造是形成该类型的3大主要原因。(3)“无洲有扇”型的陆坡区发育深水扇,但溯源其上倾方向陆架区不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的流体改造和陆坡区渠道通畅(水道发育)两者相互耦合共同控制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扇 源汇系统 古近系珠海组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成岩相分析方法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储层预测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梁建设 王琪 +2 位作者 郝乐伟 唐俊 廖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3-511,共9页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主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1800m)、中等压实强溶蚀相(1800~2800m)、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2800~3800m)和强压实—弱溶蚀相(﹥3800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层夹Ⅱ和Ⅰ类储层。珠海组(E32zh)总体以较强压实强溶蚀相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水道、滨岸砂形成以Ⅱ类储层为主的优质储层分布区,这与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关。同样,受强溶蚀作用影响,在三角洲平原区形成了Ⅲ类储层夹部分Ⅱ类和Ⅰ类储层的相对有利储层分布区,而在三角洲前缘由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砂岩粒度细,加之相对较强的压实改造,多形成Ⅲ类储层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深水区 储层预测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6
7
作者 庞雄 柳保军 +2 位作者 颜承志 刘军 李元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储层 陆架坡折带 白云深水区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统—下渐新统沉积特征 被引量:54
8
作者 米立军 张功成 +4 位作者 沈怀磊 刘震 郭瑞 钟锴 田继先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文昌层序是断陷期沉积,低位体系域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3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恩平层序属于断陷向坳陷转换期的沉积,低位体系域在构造高部位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在凹陷内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和南部2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区 白云凹陷 地震相 地震速度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昌荣 彭大钧 +2 位作者 庞雄 叶斌 舒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1-227,共7页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期间(即大约距今25~10 Ma)是一个因坳陷期盆地基底的持续沉降及其相关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斜坡内盆地;白云主凹这个“斜坡内盆地”有别于世界上其它位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中(如西非近海、巴西近海、墨西哥湾)的斜坡内盆地;海平面变化、沉积物通量变化、构造活动等地质营力都在斜坡内盆地的构造背景上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简言之,斜坡内盆地成就了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这为以后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结构特征等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深水扇 白云凹陷 斜坡内盆地 长电缆深反射地震
下载PDF
世界著名深水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对我国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42
10
作者 周蒂 孙珍 陈汉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1-572,共12页
介绍世界著名深水油气盆地的主要特征,着重构造特征,并与南海北部深水区进行了对比。世界著名深水油气盆地产出的大地构造条件具多样性,虽然大多数位于开阔大洋被动陆缘(南大西洋裂谷系、北海、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但边缘海的被动陆... 介绍世界著名深水油气盆地的主要特征,着重构造特征,并与南海北部深水区进行了对比。世界著名深水油气盆地产出的大地构造条件具多样性,虽然大多数位于开阔大洋被动陆缘(南大西洋裂谷系、北海、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但边缘海的被动陆缘(墨西哥湾盆地)、转换大陆边缘(洛杉矶盆地)、主动陆缘(南沙海槽盆地)也可形成极佳的深水含油气盆地。南海北部深水区具有世界某些重要深水含油气盆地类似的特征,如位于被动陆缘和大河出口下方,以裂陷期的湖相富有机质页岩为主要生油岩,白云凹陷发育上下叠置的6层深水扇等,这都是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但南海北部深水区盐层和盐构造不发育,构造圈闭相对较不发育,使深水油气系统的研究更加困难,也更具开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气盆地 油气勘探 构造 南海北部 白云凹陷
下载PDF
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以尼日尔三角洲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磊 王英民 +1 位作者 徐强 黄志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6-853,共8页
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是深水油气勘探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基于尼日尔三角洲西部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和沉积体系研究。主要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尽管两个地区所发育的重... 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是深水油气勘探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基于尼日尔三角洲西部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和沉积体系研究。主要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尽管两个地区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差异较大,但基本沉积单元是相同的,均由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深水水道和朵体组成。②尽管不同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所发育的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基本相同,但由于重力流供给、海底地形、陆坡均衡面以及可容空间和沉积过程等因素的差异,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以及沉积体系叠置样式存在较大的差异。③进行深水沉积单元的识别和表征研究的同时,应加强深水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深水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 深水 重力流 沉积单元 沉积体系 尼日尔三角洲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
下载PDF
琼东南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渐新统烃源岩早期预测及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子嵩 刘震 +5 位作者 孙志鹏 姚哲 刘鹏 陈宇航 王兵 陈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6-888,共13页
有没有烃源岩是深水区低勘探领域早期评价要回答的首要问题,烃源岩研究对低勘探领域早期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地质类比原理,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依次运用层序及体系域分析法、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Ro地震-测井及数... 有没有烃源岩是深水区低勘探领域早期评价要回答的首要问题,烃源岩研究对低勘探领域早期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地质类比原理,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依次运用层序及体系域分析法、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Ro地震-测井及数值模拟联合预测法、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等方法预测了琼东南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渐新统海陆过渡相和滨浅海相烃源岩的有利发育层段、泥岩厚度、成熟度和成熟史及有机相分布和质量特征,并通过计算生烃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渐新统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层段为崖二段和陵二段;两套烃源岩泥岩厚度大、成熟度高、生烃高峰期较晚,具晚期生气的特点;浅海相有机相分布范围大,质量好,为最有利有机相,浅海相泥岩为本区的主要烃源岩;崖二段和陵二段烃源岩质量好,为研究区最有利的烃源岩,但乐东凹陷优于陵水凹陷,崖二段生烃贡献大于陵二段。该套方法克服资料不足带来的困难,适用于深水区低勘探领域,为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预测及评价提供一套可行性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类比 早期预测 烃源岩 渐新统 乐东-陵水凹陷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荔湾3-1井区珠江组深水扇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昌勇 杨宝泉 +3 位作者 高博禹 胡晓庆 朱国金 郑荣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2-1129,共8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为指导思想,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地震资料对荔湾3-1井区珠江组下部深水扇沉积层序界面和海泛面成因类型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深水扇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建立了主要产层时间—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 以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为指导思想,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地震资料对荔湾3-1井区珠江组下部深水扇沉积层序界面和海泛面成因类型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深水扇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建立了主要产层时间—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的小层砂体进行劈分和等时追踪对比,讨论了不同基准面旋回条件下储层发育特征。通过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结合GR约束反演,刻画了不同发育阶段深水扇砂体展布特征,建立了深水扇水道砂体的时空间展布模式,对今后深水扇型油藏的砂体预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扇 高分辨率层序 层序结构 珠江组 白云凹陷 荔湾井区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牵引流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云 郑荣才 +1 位作者 朱国金 胡晓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35,共9页
研究深水牵引流对古大洋环流重建、陆坡位置判断及沉积矿产和能源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取心段发育丰富的、与远洋低密度浊流和半远洋-远洋悬移沉积有明显区别的深水牵引流沉积,产物包括平行层理细砂岩... 研究深水牵引流对古大洋环流重建、陆坡位置判断及沉积矿产和能源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取心段发育丰富的、与远洋低密度浊流和半远洋-远洋悬移沉积有明显区别的深水牵引流沉积,产物包括平行层理细砂岩、双泥岩纹层、双向交错层粉-细粒砂岩、波状层理和脉状层理灰质粉-细粒砂岩、波状层理和脉状层理抱球虫灰岩、透镜状沙纹层理粉砂岩等岩石相类型。珠江组深水牵引流沉积的发现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由其可以推测自渐新世末(23.8Ma)白云凹陷陆架坡折带形成之后就开始存在沿着陆架坡折带活动的深水牵引流,并可能影响和改变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区域分布,这将为南海北部古大洋洋流循环重建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中新统 珠江组 深水扇 深水牵引流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深水区SQ13.8深水扇砂体识别与分布研究:以SF-5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少华 徐国强 +4 位作者 杨俊华 李小刚 胡琏 蔡长娥 郭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6-372,共7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继"白云运动"之后,在13.8 Ma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事件,海平面下降至陆架坡折带附近,三角洲向盆地方向推进最远,十分有利于深水扇的发育。通过深水陆坡区B6井及陆架边缘多口井的井震标定,结合钻井、测...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继"白云运动"之后,在13.8 Ma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事件,海平面下降至陆架坡折带附近,三角洲向盆地方向推进最远,十分有利于深水扇的发育。通过深水陆坡区B6井及陆架边缘多口井的井震标定,结合钻井、测井分析,系统总结出具有厚度较大(20~40 m)、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斜坡扇储层,对应低频、短轴、强振幅的地震反射特征,在负极性显示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波谷地震响应。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认为工区处于SQ13.8"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过路区—斜坡扇"的沉积环境,并在层序格架的约束下,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井-震关系,对斜坡扇区第5套砂层组(SF-5)进行储层识别与追踪解释,确定SF-5砂层为主体分布在陆架坡折带外侧陆坡区的丘状体,平面形态似帚状或朵叶状,具有斜坡扇的特征,其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工区的中部-西部地区,呈NW-SE方向条带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白云深水区 斜坡扇 合成地震记录 层序地层格架 储层分布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珠海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邢作昌 林畅松 +2 位作者 秦成岗 张忠涛 王思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地保留了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各种地质营力所形成的微观形貌特征,这些微观形貌可为沉积物搬运机制、沉积环境解释提供依据。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珠海组单颗粒石英的表面形貌特征的研... 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地保留了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各种地质营力所形成的微观形貌特征,这些微观形貌可为沉积物搬运机制、沉积环境解释提供依据。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珠海组单颗粒石英的表面形貌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组的沉积石英颗粒表面微观形貌类型可划分为机械、化学、机械化学成因等3大类和26小类。其中以次棱角状、V形撞击坑、直弯沟/刻痕、机械上翻片、磨蚀疲劳等碰撞磨蚀压刻等机械成因的微观形貌特征最为突出,表明研究区珠海晚期的沉积作用以中等的搬运距离、高能的水动力条件(上部流动体制)和跃移为主的搬运机制为特征。该研究填补了中国深水区此项研究的空白,虽然这些微观形貌的具体沉积环境意义还有待深入研究,但这将为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珠海组 单颗粒石英 微观结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灰岩沉积-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云 郑荣才 +3 位作者 朱国金 李小平 陈淑慧 胡晓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1-311,共11页
深水灰岩中可产有大量油气。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灰岩是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等)沉积的非重力流碳酸盐岩,深水灰岩及深水牵引流的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据钻井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详细研究了... 深水灰岩中可产有大量油气。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灰岩是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等)沉积的非重力流碳酸盐岩,深水灰岩及深水牵引流的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据钻井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详细研究了珠江组深水灰岩的成岩作用特征。珠江组深水灰岩埋藏成岩作用期间经历的所有明显变化都是破坏性的过程,原生孔隙缩减的主要原因为机械压实、压溶作用和自生矿物充填及胶结作用。珠江组深水灰岩现今埋深2920~3220111,但仅经历了相当于1~1.5km埋深的机械压实、压溶作用,与较早进入超压旋回有关,且后期缺乏构造破裂,最终成为中一高孔、低特低渗孔隙型潜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珠江组 深水灰岩 深水牵引流 抱球虫
下载PDF
白云深水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大双 侯读杰 +2 位作者 施和生 朱俊章 张鹏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74,79,共5页
通过对白云深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断裂展布、沉积和构造等地质要素,以成藏体系划分原则为理论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2大类,其中,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 通过对白云深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断裂展布、沉积和构造等地质要素,以成藏体系划分原则为理论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2大类,其中,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N1,N2,N3和N4共4小类,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E1,E2和E3共3小类。根据沉积环境、油源、原油成熟度、油气运聚主导因素等,总结出白云深水凹陷各成藏体系特征,并提出3种具有代表性的成藏模式,即开放式、封闭式和复式成藏模式。其中,开放式成藏模式的断裂非常发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封闭式成藏模式的油气演化达到高成熟阶段,已热裂解成天然气,断裂、构造脊和砂体是其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复式成藏模式为晚期断裂、底辟带和构造脊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其油气演化程度较高,已热裂解成天然气。北部番禺低隆起带N2,N3,N4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E2,E3成藏体系均为有利油气运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体系 成藏模式 有利油气运聚区 白云深水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白云凹陷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沉积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江艳 张昌民 +2 位作者 朱锐 余烨 秦成岗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6-9,4,共4页
综合岩性、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荔湾井区新近系珠江组(Nzj)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夹少量牵引流沉积。重力流沉积的主要类型为浊流、碎屑流和颗粒流,自然伽马曲线多呈中-高振幅的钟形,在地震剖面上主... 综合岩性、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荔湾井区新近系珠江组(Nzj)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夹少量牵引流沉积。重力流沉积的主要类型为浊流、碎屑流和颗粒流,自然伽马曲线多呈中-高振幅的钟形,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丘状反射特征,内部成层性差。牵引流沉积的主要类型为等深流,因沉积厚度较薄自然伽马曲线多呈指状,此类特征是受海平面升降影响所致。Nzj沉积早期海平面处于较低位置,粗碎屑物质的注入及顺坡而下的流动为重力流沉积提供了条件,沉积后期海平面不断上升,粗碎屑注入减少,重力流活动减弱,等深流发育并改造了早期重力流沉积中砂级或砂级以下的沉积物,从而形成了重力流-等深流沉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荔湾井区 珠江组 深水沉积 重力流 等深流
下载PDF
地震波波形分析方法在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含气砂岩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笑雪 骆帅兵 +2 位作者 胡琏 张博 王琴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5年第5期576-582,共7页
2006年,我国第一口深水探井C3(水深达1 480m)取得了重大天然气发现,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量。但由于识别深水优质含气砂岩层的难度较大,仅通过地震同相轴或地震剖面宏观解释,很难到达理想的效果。采用地震... 2006年,我国第一口深水探井C3(水深达1 480m)取得了重大天然气发现,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量。但由于识别深水优质含气砂岩层的难度较大,仅通过地震同相轴或地震剖面宏观解释,很难到达理想的效果。采用地震波波形分析方法,即根据砂岩含气之后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在地震波波形上凸显出独有的特征,可识别含气砂岩层。该方法对含气砂岩层的刻画和油气开发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白云深水区 波形分析 含气砂岩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