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in thermal capsule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deeply-buri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1
作者 Guang-Hui Yuan Zi-Hao Jin +4 位作者 Ying-Chang Cao Ke-Yu Liu Jon Gluyas Yan-Zhong Wang Ke-Lai X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39-158,共20页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most minerals in deeply buried reservoirs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gold capsules and fused silica capillary capsules(FSCCs)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C...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most minerals in deeply buried reservoirs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gold capsules and fused silica capillary capsules(FSCCs)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C_(16)H_(34),water(distilled water,CaCl_(2) water)and minerals(quartz,feldspar,calcite,kaolinite,smectite,and illite)were heated at 340℃ for 3-10 d,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and reaction pathways of 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in different hot systems.After heating,minerals exhibited little alteration in the anhydrous systems.Mineral alterations,how-ever,occurred obviously in the hydrous systems.Different inorganic components affected nC_(16)H_(34) degra-dation differently.Overall,water promoted the free-radical thermal-cracking reaction and step oxidation reaction but suppressed the free-radical cross-linking reaction.The impact of CaCl_(2) water on the nC_(16)H_(34) degradation was weaker than the distilled water as high Ca^(2+)concentration suppressed the formation of free radicals.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waters also affect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inerals on nC_(16)H_(34) degradation,via its impact on mineral alterations.In the anhydrous nC_(16)H_(34)-mineral systems,calcite and clays catalyzed gener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LMW)alkanes,particularly the clays.Quartz,feldspar,and calcite catalyzed generation of high-molecular-weight(HMW)alkanes and PAHs,whereas clays catalyzed the generation of LMW alkanes and mono-bi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M-BAHs).In the hydrous nC_(16)H_(34)-distilled water-mineral systems,all minerals but quartz promoted nC_(16)H_(34) degra-dation to generate more LMW alkanes,less HMW alkanes and PAHs.In the nC_(16)H_(34)-CaCl_(2) water-mineral systems,the promotion impact of minerals was weaker than that in the systems with distilled water.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generation of different hydrocarbons with different fluorescence colors in the different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after heating for the same time,implying that fluorescence colors need to be interpreted carefully in investigation of hydrocarbon charging histories and oil origins in deeply buried reservoirs.Besides,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in different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proceeded in different pathways at different rates,which likely led to preserva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s at different depth(temperature).Thus,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s of the reaction kinetics in different hydrocarbon-water-rock systems are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hydrocar-bon evolution in deeply buri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Mineral alteration deeply buried hot reservoirs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 production control factors of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MA Xinhua XIE Jun +1 位作者 YONG Rui ZHU Yiq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901-915,共15页
Marine shale gas resource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the south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China.At present,the high-quality shale gas resources at depth of 2000–3500 m are under effective development,and strategic breakth... Marine shale gas resource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the south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China.At present,the high-quality shale gas resources at depth of 2000–3500 m are under effective development,and strategic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deeper shale gas resources at depth of 3500–4500 m.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production of shale gas in this area,this study examines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high shale gas production and presents the next exploration directio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from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gas explo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results of geological eval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relative sea depth in marine shel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In the relatively deep water area in deep-water shelf,grade-I reservoirs with a larger continuous thickness develop.The relative depth of sea in marine shel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an be determined by redox condition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uranium to thorium mass ratio greater than 1.25 indicates relatively deep water in anoxic reduction environment,and the uranium to thorium mass ratio of 0.75–1.25 indicates semi-deep water in weak reduction and weak oxidation environment,and the uranium to thorium mass ratio less than 0.75 indicates relatively shallow water in strong oxidation environment.(2)The propped fractures in shale reservoirs subject to fracturing treatment are generally 10–12 m high,if grade-I reservoirs are more than 10 m in continuous thickness,then all the propped section would be high-quality reserves;in this case,the longer the continuous thickness of penetrated grade-I reservoirs,the higher the production will be.(3)The shale gas reservoirs at 3500–4500 m depth in southern Sichuan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formation pressure,high pressure coefficient,well preserved pores,good pore structure and high proportion of free gas,making them the most favorable new field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and the pressure coefficient greater than 1.2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hale gas wells to obtain high production.(4)High production wells in the deep shale gas reservoirs are those in areas where Long11-Long13 sub-beds are more than 10 m thick,with 1500 m long horizontal section,grade-I reservoirs penetration rate of over 90%,and fractured by dense cutting+high intensity sand injection+large displacement+large liquid volume.(5)The relatively deep-water area in the deep-water shelf and the area at depth of 3500–4500 m well overlap in the southern Sichuan,and the overlapping area is the most favorable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in the future.With advancement in theory and technology,annual shale gas productio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is expected to reach 450×10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ichuan Basin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deeply buried shale gas high production control factors deep water and deep burial shale gas reservoir
下载PDF
中国古老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乔占峰 于洲 +4 位作者 佘敏 潘立银 张天付 李文正 沈安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7-1276,共20页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年代老、埋藏深、后期成岩改造强的特点,随着油气勘探逐渐走向“更老”、“更深”、“更复杂”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和分布规律成为影响油气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年代老、埋藏深、后期成岩改造强的特点,随着油气勘探逐渐走向“更老”、“更深”、“更复杂”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和分布规律成为影响油气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三大海相盆地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勘探新突破,古老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地质理论和相关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地质理论进展包括:(1)近地表环境成因孔隙构成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基础;(2)浅埋藏阶段的孔隙保持是决定超深层储集层质量的关键;(3)构造活动驱动深部流体运动对储集层质量具有重要改造作用。技术进展包括微量稀土元素面扫、激光U-Pb定年、团簇同位素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等储集层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技术和高温高压溶蚀模拟技术。勘探的深入和分析技术手段的进步,显著提升了对三大盆地重点领域规模优质储集层发育及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下步油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海相碳酸盐岩 规模优质储集层 储集层类型 地质理论进展 技术进展 中国典型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 被引量:328
4
作者 黄思静 谢连文 +3 位作者 张萌 武文慧 沈立成 刘洁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281,共9页
研究了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成因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证明了以孔隙环边衬里方式产出的绿泥石是深埋地层中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环边绿泥石的沉淀及其在成岩过程中的再生长不仅提高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还... 研究了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成因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证明了以孔隙环边衬里方式产出的绿泥石是深埋地层中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环边绿泥石的沉淀及其在成岩过程中的再生长不仅提高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还降低了自生石英在碎屑颗粒上的成核数量并抑制石英的次生加大,从而使砂岩中的原生和次生孔隙得以保存。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成因还表明这种产状的绿泥石是三角洲前缘推进的良好标志,同时也说明中国中新生代的湖泊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淡水湖泊,它们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盐度,其对海源流体具有继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陆相砂岩 自生绿泥石 孔隙保存机制 三角洲相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轮南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对地层水特征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大永 陈键 +5 位作者 彭平安 肖中尧 张宝收 卢玉红 张海祖 于赤灵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7-371,共5页
轮南油田下古生界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油气藏地层水的产出较为普遍,但地层水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轮古7、轮古2井区距天窗区较近,上奥陶统剥蚀殆尽,属风化壳油气藏;而轮古东井区中奥陶统储层上覆多套上奥陶统碳酸盐岩,为... 轮南油田下古生界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油气藏地层水的产出较为普遍,但地层水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轮古7、轮古2井区距天窗区较近,上奥陶统剥蚀殆尽,属风化壳油气藏;而轮古东井区中奥陶统储层上覆多套上奥陶统碳酸盐岩,为埋藏型油气藏。研究区地层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风化壳油气藏与埋藏型油气藏中地层水的差异,同时随油气藏埋深加大、上覆盖层增多变厚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相对来讲,风化壳油气藏中的地层水具有更高的矿化度、氯离子浓度、氯溴比及锶同位素值,同时具有明显偏轻的氢、氧同位素值。不同类型油气藏,尤其是盖层差异所导致的地层水溶解过程、混合作用及水岩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地层水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轮南油田 碳酸盐岩 风化壳油气藏 埋藏型油气藏
下载PDF
深埋藏砂岩储层中异常孔隙的保存机制探讨 被引量:17
6
作者 肖军 王华 +2 位作者 袁立川 姜华 陈少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6,共8页
通常情况下,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但越来越多的地质实践表明深埋藏(>3500 m)的砂岩储层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保持异常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多种成因机制可以使其孔隙在深埋藏条件下得以保存,主要包括:①早... 通常情况下,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但越来越多的地质实践表明深埋藏(>3500 m)的砂岩储层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保持异常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多种成因机制可以使其孔隙在深埋藏条件下得以保存,主要包括:①早期烃类的充注;②颗粒包层和(或)颗粒环边的存在;③流体超压的存在;④次生孔隙的发育。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这些研究将为油田的储层评价、储量预测等勘探开发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藏 砂岩储层 异常孔隙 保存机制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地区与塔中地区深部礁滩体优质储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雪凤 朱光有 +1 位作者 张水昌 刘钦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0-403,共14页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发现了深部礁滩体优质储层,为我国深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带来了希望。虽然这些礁滩体分布范围广,储层性质好,探明油气储量大,但是这两个盆地的礁滩体储层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川东北礁...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发现了深部礁滩体优质储层,为我国深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带来了希望。虽然这些礁滩体分布范围广,储层性质好,探明油气储量大,但是这两个盆地的礁滩体储层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川东北礁滩体储层比塔中礁滩体储层厚度大,孔渗性好,前者岩性为白云岩,而塔中则为灰岩。对比研究认为这些差异性受控于以下因素:高能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对储层的发育厚度和孔渗性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膏岩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云岩化作用的发生,白云化过程改善了储层的孔渗性能;烃类的充注时间、储层的埋藏演化、以及烃类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等对次生孔、洞、缝的形成与保存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由于川东北礁滩体发育时期海平面升降过程相对稳定,水体能量较高,有利于发育厚层礁滩体;白云岩化程度较高,重结晶现象比较普遍;油气充注较早且储层早期快速深埋,后期又处于抬升状态,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和保持,因此川东北深部礁滩体的储集性能明显优于塔中奥陶系深部礁滩体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优质储层 礁滩体储层 白云岩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普光 塔中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砂岩中火山碎屑物质在成岩阶段的变化与孔隙发育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万洙 庞彦明 +3 位作者 吴河勇 高有峰 门广田 任延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8-702,共5页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砂岩中岩屑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岩屑,体积分数最高可达60%。填隙物主要为凝灰质杂基和成岩期后的钙质及硅质胶结物,体积分数在11%~19%。其形成环境主要为陆相断陷盆地的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岩石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砂岩中岩屑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岩屑,体积分数最高可达60%。填隙物主要为凝灰质杂基和成岩期后的钙质及硅质胶结物,体积分数在11%~19%。其形成环境主要为陆相断陷盆地的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岩石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而储层物性通常却很好。孔隙铸体、岩石薄片和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富火山岩岩屑储层岩石的物性受碎屑成分、填隙物和成岩流体3个因素影响,其中火山岩碎屑在埋藏成岩作用中易于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原因。岩屑砂岩与储层物性相关的主要成岩后生变化有:(1)埋藏压实作用使碎屑岩原生孔隙大量减少;(2)溶蚀、脱玻化、次生矿物的生成和重结晶等成岩作用的总效应导致孔隙增加;(3)成岩流体改造和蚀变作用使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砂岩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深层 岩屑砂岩储层 火山岩碎屑 成岩作用 孔隙度渗透率 储集空间演化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被引量:72
9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方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1-488,共8页
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向复杂条件拓展,深层隐蔽油气藏发育与保存、不整合面结构与隐蔽油气藏分布、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机理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的... 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向复杂条件拓展,深层隐蔽油气藏发育与保存、不整合面结构与隐蔽油气藏分布、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机理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的难点和前沿。深部存在活跃源岩和具有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储层是深层隐蔽油气藏成藏的基础。超压环境生烃作用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提高了预测深层源岩生烃潜力的能力,已知的深层高孔隙度储层保存机理可成为预测深部储层孔渗条件的基础。不整合面结构特别是古土壤层的厚度及封闭能力、古土壤层之下半风化岩层的厚度及渗透率是研究与不整合面有关的隐蔽油气藏的关键。由于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叠合盆地很多隐蔽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研究晚期构造与早期构造的叠加方式是预测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的基础。准噶尔盆地中部,隐蔽油气藏同时具有埋藏深、不整合面结构复杂、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改造的特点,是建立复杂隐蔽油气藏成藏与勘探理论的天然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深层 不整合面结构 构造叠加与隐蔽油气藏改造
下载PDF
构造挤压背景下深层砂岩压实分异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储层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毛亚昆 钟大康 +3 位作者 李勇 王腾宇 孙海涛 王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3-1122,共10页
压实作用作为影响储层质量演化及预测的重要因素,常被理解为中浅层砂岩所经历的成岩作用,深层的压实作用长期被忽视,然而,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深层砂岩储层存在显著的压实分异现象。利用薄片、阴极发光和粒度分析对白垩系砂岩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作为影响储层质量演化及预测的重要因素,常被理解为中浅层砂岩所经历的成岩作用,深层的压实作用长期被忽视,然而,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深层砂岩储层存在显著的压实分异现象。利用薄片、阴极发光和粒度分析对白垩系砂岩压实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层砂岩压实分异受构造挤压作用、胶结作用和砂岩粒径控制。压实作用在不同构造出现规律性的变化以及在纵向上呈现反深度的变化,而且随胶结程度降低,不同构造砂岩压实分异的幅度增大;中砂岩与细砂岩随压实程度增高,压实作用分异减小。深层储层仍存在较强的压实分异意味着在进行深层砂岩储层预测时,应该重视压实作用对深层储层质量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作用 成岩作用 深层储层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深埋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芙蓉 何生 洪太元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23-428,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储层埋深一般大于4 300 m,部分地区深度可达6 000 m左右,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变化范围也较大,弄清物性的主控因素有利于深埋储层的预测,为勘探提供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深埋储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储层埋深一般大于4 300 m,部分地区深度可达6 000 m左右,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变化范围也较大,弄清物性的主控因素有利于深埋储层的预测,为勘探提供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深埋储层的物性,由于岩石类型多为岩屑砂岩,岩石成分含较多的塑性岩屑,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极大的降低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深埋储层的孔隙度,晚期的含铁碳酸盐岩胶结物使岩石更加致密.早期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因后期的有机酸和大气淡水的溶解作用产生了较多的次生溶蚀孔隙,晚期生烃导致的超压及早期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过程中的成岩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深部储层物性,为深部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储层 成岩 超压 油气充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以昆特依凹陷昆2井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琪 白斌 +3 位作者 李小燕 陈国俊 禚喜准 张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7-164,共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第三系深部储层岩性由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岩屑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组成,而杂基含量较高(一般大于15%)是造成该储层物性先天较差的主要原因。昆2井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微... 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第三系深部储层岩性由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岩屑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组成,而杂基含量较高(一般大于15%)是造成该储层物性先天较差的主要原因。昆2井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微弱的溶蚀作用,其中,碱性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成岩演化特征,压实作用和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成岩改造原因。深部储层N1、E3和E1+2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期和晚成岩阶段的A期和B期,其中上千柴沟组(N1)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夹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在0.1%~15.59%之间,平均为7.75%,渗透率在(0.1~37.38)×10^-3μm^2之间,平均为13.23×10^-3μm^2,储集空间以粒间贴边孔为主,适于储集天然气,但也可储集少量石油;下干柴沟组(E3)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孔隙度在2.2%~14.3%之间,平均为5.0%,渗透率在(0.02~5.55)×10^-3μm^2之间,平均为0.58×10^-3μm^2,储集空间以裂缝孔为主,适于储集气态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储层 成岩演化 孔隙演化史 昆2井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基于流-固-热耦合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 被引量:49
13
作者 范超军 李胜 +3 位作者 罗明坤 杨振华 张浩浩 王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076-3085,共10页
为了提高深部煤储层产气规律预测准确性、减小气井设计误差,分析了深部煤储层特征参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针对目前煤层气研究忽略了温度、地下水等因素问题,基于已建立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分... 为了提高深部煤储层产气规律预测准确性、减小气井设计误差,分析了深部煤储层特征参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针对目前煤层气研究忽略了温度、地下水等因素问题,基于已建立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地应力、初始渗透率、储层压力和温度等深部特征参数以及不同埋深条件下煤层气抽采的储层参数和产气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渗透率变化为地应力增加、温度降低和煤层气解吸引起的煤基质收缩效应与储层压力降低引起的煤基质膨胀效应的综合竞争结果;随着煤层气和水被采出,储层温度降低和煤层气解吸占主导,储层渗透率升高;地应力对深部储层渗透率比例的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初始渗透率对产气速率起着控制作用;当煤层埋深小于临界埋深时,产气量随埋深逐渐增加,达到临界埋深后,产气量随埋深逐渐降低;低渗透率是制约埋深超千米的气井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抽采 深部储层 流-固-热耦合模型 气-水两相流 产气量 渗透率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深埋藏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吕正祥 宋修章 +3 位作者 张健 卿元华 齐玉民 金晓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7,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确定了高孔白云岩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孔白云岩储层主要是生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原生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为压实作用弱,发育衬垫白云石。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温度、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确定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时期,再以显微荧光观察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烃类检测技术,获得了烃类充注的期次。结论认为,沙河街组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具有3大主控因素:(1)高能沉积环境是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渗流带—潜流带形成的早期衬垫白云石有效降低了机械压实对孔隙的破坏强度;(3)早期烃类充注有利于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古近纪 深埋藏 白云岩 高孔隙度储集层 成因
下载PDF
柴北缘腹部深层异常高孔—渗储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郭佳佳 孙国强 +5 位作者 门宏建 朱文军 马进业 朱军 管斌 史基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7-786,共10页
根据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鉴定结果,结合扫描电镜、物性统计及测、录井资料,探讨了柴北缘腹部埋深大于3 000 m的异常高孔—渗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深部异常高孔—渗储层主要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是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到滨... 根据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鉴定结果,结合扫描电镜、物性统计及测、录井资料,探讨了柴北缘腹部埋深大于3 000 m的异常高孔—渗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深部异常高孔—渗储层主要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是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到滨—浅湖沉积,粒度较细,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次生溶蚀孔隙和少量裂隙,孔—喉匹配性好。深部异常高孔—渗带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后期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系统也促使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和滨—浅湖砂体具有良好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泥质杂基含量较低,是形成优良储层的基础条件;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和高含量的刚性颗粒在深埋过程中有效抵御了压实作用对孔隙的破坏;储集层上、下部发育大套厚层泥岩,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泥岩层内流体排出受阻而滞留在孔隙空间内,孔隙流体承担了部分负荷从而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中间砂岩层的影响,保存了大部分原生孔隙,在柴北缘腹部深层形成了优质碎屑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异常高压 深部储层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集层地质特征及高产控制因素 被引量:154
16
作者 马新华 谢军 +1 位作者 雍锐 朱逸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1-855,共15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简称"川南地区")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目前埋深2 000~3 500 m的中浅层优质页岩气资源已实现有效开发,埋深3 500~4 500 m的深层页岩气也取得了战略突破。通过系统总结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简称"川南地区")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目前埋深2 000~3 500 m的中浅层优质页岩气资源已实现有效开发,埋深3 500~4 500 m的深层页岩气也取得了战略突破。通过系统总结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地质认识,重点分析了川南地区页岩气高产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表明:①海相陆棚沉积环境水体相对深度控制储集层发育和分布。深水陆棚的相对深水区发育Ⅰ类储集层且连续厚度更大。海相陆棚沉积环境水体相对深度可以用氧化还原条件来确定,铀、钍质量比大于1.25时为缺氧还原环境,水体为相对深水区。铀、钍质量比为0.75~1.25时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半深水;铀、钍质量比小于0.75时为强氧化环境相对浅水。②页岩储集层压裂改造支撑缝高一般为10~12 m,若Ⅰ类储集层连续厚度大于10 m,支撑段则均为优质储量,钻遇Ⅰ类储集层连续厚度越长,产量越高。③川南地区3 500~4 500 m深层页岩气具有地层压力大、压力系数高、孔隙保存好、孔隙结构优以及游离气占比大的特征,是页岩气勘探最有利的新领域,压力系数大于1.2是页岩气井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④深层页岩气建产区高产井模式为龙一11—龙一13小层厚度大于10 m区域,水平段长1 500 m,Ⅰ类储集层钻遇率超过90%,应采用密切割+高强度加砂+大排量+大液量的主体工艺技术。⑤深水陆棚内相对深水区与3 500~4 500 m埋深区域在川南地区表现出较好的重合,重叠区域是今后川南地区页岩气最有利的勘探开发区带。通过理论技术进步,川南地区页岩气有望实现年产450×10~8 m^3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高产控制因素 深水深层 页岩气储集层
下载PDF
东濮凹陷深部次生孔隙成因与储层演化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李忠 李蕙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7-275,共9页
东濮凹陷油气储层埋藏深、总厚度大、次生孔隙发育。据物性剖面和成因研究,由浅至深(1800->5000m)次生储层可划分三带:(1)SA带──表现为有机酸(尤双羧酸)及碳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及骨架长石颗粒的溶蚀;(2)SB... 东濮凹陷油气储层埋藏深、总厚度大、次生孔隙发育。据物性剖面和成因研究,由浅至深(1800->5000m)次生储层可划分三带:(1)SA带──表现为有机酸(尤双羧酸)及碳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及骨架长石颗粒的溶蚀;(2)SB带──碳酸对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和异常高压保护;(3)SC带──异常高压保护及无机酸对胶结物的溶蚀。研究表明,高压流体及无机酸(H2CO3和H2S)对东濮凹陷深部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因 次生孔隙 储层演化
下载PDF
延缓交联压裂液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丹凤 鲁青春 +3 位作者 张宗雨 刘琦 张明慧 孙玉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101,共5页
大庆海拉尔油田部分储层埋藏深、温度高、非均质性差和泥质含量高,压裂施工压力高、压裂改造困难,导致低砂比时砂堵,甚至出现压不开的情况,施工成功率仅为80%。通过制备复合型延缓交联剂,利用pH控制交联剂释放,有效控制了压裂液... 大庆海拉尔油田部分储层埋藏深、温度高、非均质性差和泥质含量高,压裂施工压力高、压裂改造困难,导致低砂比时砂堵,甚至出现压不开的情况,施工成功率仅为80%。通过制备复合型延缓交联剂,利用pH控制交联剂释放,有效控制了压裂液中瓜尔胶的交联时间,改善了压裂液中交联网络的结构和流变性,降低了压裂液施工过程中的沿程管路摩阻,提高了压裂液在储层中降滤失性能,解决了海拉尔油田深度埋藏复杂岩性储层的压裂改造成功率低的问题,现场施工成功率达到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油田 高泥质含量储层 深度埋藏 压裂改造 延缓交联
下载PDF
从地壳密度结构看中国大陆深层油气盆地的分布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杨午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5-1323,共9页
面对21世纪的中国能源问题,要研究深埋在5 km以下的古生代沉积盆地和潜在油气储层。由于结晶基底密度大、磁性较强,盆地沉积岩密度低而磁性弱,可用密度成像及磁性体顶面深度反演来确定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的分布范围。应用重力异常... 面对21世纪的中国能源问题,要研究深埋在5 km以下的古生代沉积盆地和潜在油气储层。由于结晶基底密度大、磁性较强,盆地沉积岩密度低而磁性弱,可用密度成像及磁性体顶面深度反演来确定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的分布范围。应用重力异常多尺度分析和密度成像方法,可以计算出反映中国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分布的密度扰动图,预测中国深埋盆地的分布。密度成像的低密度扰动区与磁性结晶基底顶面深度大的区域吻合,与反射地震剖面探测结果一致。通过密度扰动成像预测深埋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四川、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等盆地深层。东部岩石圈裂谷带也可形成深埋结晶基底裂隙型储层,分布在华北和东北下方。中国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的总面积可达地面沉积盆地面积的45%左右,估计陆上面积1600000 km^2左右,海域面积600000 km^2左右,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盆地 潜在储层 分布预测 中国 密度成像 多尺度分析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深部高孔渗碎屑岩储层的发育条件及其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香华 叶加仁 孙永传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7-62,共6页
从超孔隙流体压力、粘土膜、有利的岩石组构、烃类侵位等方面介绍了深部高孔渗储集岩发育的有利条件;综述了深部储层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目前主要从经验预测和化学反应路径模型两个方面来确定深部砂体的储集性能,相应的分析测试手段包... 从超孔隙流体压力、粘土膜、有利的岩石组构、烃类侵位等方面介绍了深部高孔渗储集岩发育的有利条件;综述了深部储层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目前主要从经验预测和化学反应路径模型两个方面来确定深部砂体的储集性能,相应的分析测试手段包括成岩场、流体动力学、生烃史、精细埋藏史、图像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深部储层的分析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储层 超压系统 埋藏史 粘土膜 储集层预测 超孔隙流体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