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stance genes mediat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to pine defensive substances α-Pinene and H_(2)O_(2) in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virulence 被引量:2
1
作者 Lin Rui Hongbin Liu +1 位作者 Rui Liang Xiaoqin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753-1762,共10页
The pine wood nematode(PWN),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 Nickle,is the pathogen of pine wilt disease(PWD) which can devastate forests.PWN can be of hi gh or low severity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 The pine wood nematode(PWN),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 Nickle,is the pathogen of pine wilt disease(PWD) which can devastate forests.PWN can be of hi gh or low severity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ifferences in virulence are unclear.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iation of PWN severity and its resistance to the main defensive substances of pine species(i.e.,α-pinene and H_(2)O_(2)).The feeding rate and fecundity of PWN was examine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virulence under conditions of a-pinene and H_(2)O_(2) stress.Moreover,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main resistance genes of PWN with different virulence were determined under conditions of α-pinene and H_(2)O_(2) stress.The feeding rate and fecundity of the high virulence strain AMA3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low virulence strain YW4.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autophagy gene BxATG5,cytochrome P450 gene BxCYP33 D3,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enes BxGST1 and BxGST3 in AMA3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pon exposure to α-pinene for 2 h,while these genes showed smaller degrees of upregulation in YW4.Under conditions of H_(2)O_(2) stres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BxATG5,catalase genes Bxy-ctl-1 and Bxy-ctl-2,and the 2-cysteine peroxiredoxin gene BxPrx in AMA3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YW4.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igh virulence PWN has greater resistance to pine defensive substances α-pinene and H_(2)O_(2) than low virulence PWN,and resistance genes mediate th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of PWN strains.This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virulence differentiation of PWN and will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PW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e wood nematode VIRULENCE defensive substances Autophagy gene Detoxification gene Antioxidant gene
下载PDF
Functional dissection of parabrachial substrates in processing nociceptive inform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Jin Ke Wei-Cheng Lu +11 位作者 Hai-Yang Jing Shen Qian Sun-Wook Moon Guang-Fu Cui Wei-Xin Qian Xiao-Jing Che Qian Zhang Shi-Shi Lai Ling Zhang Ying-Jie Zhu Jing-Dun Xie Tian-Wen Huang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633-647,共15页
Painful stimuli elicit first-line reflexive defensive reactions and,in many cases,also evoke second-line recuperative behaviors,the latter of which reflects the sensing of tissue damage and the alleviation of sufferin... Painful stimuli elicit first-line reflexive defensive reactions and,in many cases,also evoke second-line recuperative behaviors,the latter of which reflects the sensing of tissue damage and the alleviation of suffering.The 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N),composed of external-(elPBN),dorsal-(dlPBN),and central/superior-subnuclei(jointly referred to as slPBN),receives sensory inputs from spinal projection neurons and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processing affective information from external threats and body integrity disruption.However,the organizational rules of lPBN neurons that provoke diverse behavior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painful stimuli from cutaneous and deep tissues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we used 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pletion or silencing approaches combined with a battery of behavioral assays to show that slPBN neurons expressing substance P receptor(NK1R)(lPBNNK1R)are crucial for driving pain-associated self-care behaviors evoked by sustained noxious thermal and mechanical stimuli applied to skin or bone/muscle,while elPBN neurons are dispensable for driving such reactions.Notably,lPBNNK1R neurons are specifically required for forming sustained somatic pain-induced negative teaching signals and aversive memory but are not necessary for fear-learning or escape behaviors elicited by external threats.Lastly,both lPBNNK1R and elPBN neurons contribute to chemical irritant-induced nocifensive reactions.Our results reveal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rabrachial substrates that drive distinct behavioral outcomes in response to sustained pain versus external danger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 substance P receptor Pain affect defensive reaction SOMATOSENSORY
下载PDF
黄瓜对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的不同生理生化反应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明杨 雷彩燕 +4 位作者 李静静 卢少华 白润娥 汤清波 闫凤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514-2523,共10页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B生物型(中东-小亚细亚1种)和Q生物型(地中海种)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杀虫剂的滥用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危害到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因此,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十分必要。利用植物抗性是害虫综合治...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B生物型(中东-小亚细亚1种)和Q生物型(地中海种)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杀虫剂的滥用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危害到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因此,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十分必要。利用植物抗性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论文旨在探讨黄瓜植株被B型、Q型烟粉虱取食后营养和防御相关酶系的反应差异,阐明黄瓜植株应对烟粉虱取食防御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为利用植物抗性防控不同烟粉虱生物型提供依据。【方法】以实验室长期培养的B型、Q型烟粉虱和黄瓜博杰1号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黄瓜植株4片真叶期分别接B型、Q型烟粉虱成虫200头,同时分别以不接虫的黄瓜植株为对照,在烟粉虱持续取食1、3、5、7、9 d后,分别测定黄瓜叶片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酚含量、防御物质合成相关酶活性以及保护酶活性。【结果】在整个实验期内,B型烟粉虱取食3 d后,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而Q型烟粉虱取食1 d后,黄瓜叶片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植株显著下降。黄瓜叶片中多酚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取食后均升高,但对Q型烟粉虱取食更敏感,即活性更高。B型烟粉虱取食后引起黄瓜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均升高、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下降;而Q型烟粉虱取食后则引起SOD活性升高、POD和CAT酶活性下降。【结论】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诱导黄瓜的营养物质含量、防御酶或保护酶活性发生不同变化。B型、Q型烟粉虱取食均能诱导黄瓜植株防御物质多酚的合成,导致叶片内多酚含量升高;但二者对黄瓜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活性诱导存在差异,B型烟粉虱诱导黄瓜营养物质增加,Q型取食导致营养物质下降,而黄瓜防御物质在Q型烟粉虱取食后活性更强。两种烟粉虱生物型在寄主适应性上存在差异,在制定防治策略上,应该因不同烟粉虱生物型或不同寄主植物而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B和Q生物型 取食诱导 黄瓜 营养物质 防御物质 保护酶
下载PDF
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及防御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彭茹 张璐 曾凯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2-217,共6页
研究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和防御物质的影响。采用损伤接种与无损伤浸泡复合液两种处理方式,分别研究经复合处理后果实防御酶和防御物质在7 d和28 d贮藏期内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果实相比,复合液接种处理果... 研究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和防御物质的影响。采用损伤接种与无损伤浸泡复合液两种处理方式,分别研究经复合处理后果实防御酶和防御物质在7 d和28 d贮藏期内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果实相比,复合液接种处理果实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GLU)等防御酶在贮藏期内活性增加明显,其中以PAL、POD、GLU 3种防御酶最为明显,在贮藏第3天时均达到最大值;复合液浸泡处理果实中的PAL、POD、几丁质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较为明显,在贮藏第14天时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能够诱导柑橘果实中防御酶活性和防御物质含量的升高,从而起到提高果实抗病性的效果。防御酶在果实贮藏前期发挥较关键的抗病作用,而酚类、木质素等防御类物质则在贮藏后期发挥抗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抗病性 防御酶 防御物质 柑橘果实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采后芒果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弓德强 黄训才 +6 位作者 黄光平 宋淑芳 王爱平 黄台明 张鲁斌 王晓 朱世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94-2299,共6页
以"红芒6号"芒果为试材,研究用0、1、10和10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MeJA)采后处理对芒果果实在常温(22-25℃)贮藏期间抗病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相关防御酶和抗性物质的关系,为寻找控制芒果采后病害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以"红芒6号"芒果为试材,研究用0、1、10和10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MeJA)采后处理对芒果果实在常温(22-25℃)贮藏期间抗病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相关防御酶和抗性物质的关系,为寻找控制芒果采后病害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后MeJA处理显著降低了贮藏期芒果的病情指数和接种炭疽病菌芒果的病斑直径,其中以10μmol/L MeJA的处理效果最好。并且MeJA(10μmol/L)处理显著促进了贮藏期接种炭疽病菌芒果果实内源乙烯的释放,提高了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以及抗性物质总酚和木质素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内源乙烯、防御酶和抗性物质可能参与了MeJA诱导的芒果采后抗病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茉莉酸甲酯 抗病性 乙烯 防御酶 抗性物质
下载PDF
黄粉虫防卫物质苯醌的测定及其去除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兆芬 刘怀如 +1 位作者 张素华 彭玉玲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8-251,共4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黄粉虫的防卫毒素苯醌的含量。结果表明 :各虫态各性别的黄粉虫在不同发育阶段其苯醌含量均有不同 ,各虫态的苯醌含量随日龄而增大 ,雌蛹和雌成虫的苯醌含量均高于同一日龄的雄蛹和雄成虫。经刺激后各虫态的苯醌含...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黄粉虫的防卫毒素苯醌的含量。结果表明 :各虫态各性别的黄粉虫在不同发育阶段其苯醌含量均有不同 ,各虫态的苯醌含量随日龄而增大 ,雌蛹和雌成虫的苯醌含量均高于同一日龄的雄蛹和雄成虫。经刺激后各虫态的苯醌含量升高 2 0 72 %~ 41 64%,刺激后用水清洗的虫体其体内苯醌含量下降 88 2 7%~ 92 60 %;烘烤也可使苯醌大量挥发和分解 ,采用刺激 -水洗 -研磨 -烘烤工艺处理幼虫可清除 94 3 0 %苯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虫 动物蛋白饲料 防卫物质 苯醌 分光光度法 烘烤
下载PDF
草莓‘晶瑶’感染炭疽病后抗性生理指标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鹏 曾祥国 +2 位作者 韩永超 向发云 顾玉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3期161-167,共7页
为分析炭疽菌侵染对草莓‘晶瑶’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检测了‘晶瑶’接种胶孢炭疽菌后,不同时间点的12个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96 h检测范围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 为分析炭疽菌侵染对草莓‘晶瑶’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检测了‘晶瑶’接种胶孢炭疽菌后,不同时间点的12个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96 h检测范围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可溶性总蛋白、维生素C、丙二醛(MDA)、木质素、总酚、绿原酸、阿魏酸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MDA含量达到最高水平的时间早于PAL、总蛋白、总酚、阿魏酸,晚于SOD、POD、CAT、维生素C、木质素、绿原酸;MDA含量的提高倍数小于CAT、PAL、总蛋白,但大于其他8个抗性生理指标;高含量MDA的持续时间长于其他抗性指标。这些结果表明,炭疽菌侵染后,相对于丙二醛含量,其他抗性指标的提高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是与‘晶瑶’易感炭疽病相关的生理指标。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晶瑶’的炭疽病发病机制以及进行诱抗等措施提高其抗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炭疽病 丙二醛 防御酶 抗性物质
下载PDF
BABA处理对采后芒果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弓德强 梁清志 +4 位作者 黄光平 邓立宝 李雄辉 王晓 朱世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67-2072,共6页
以‘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研究采后分别用0、50、100、200、400 mg/L的β-氨基丁酸(BABA)处理对在常温(22~25℃)贮藏条件下芒果果实抗病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防御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果实相比,BABA采后处理显著降低了芒果果实的病... 以‘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研究采后分别用0、50、100、200、400 mg/L的β-氨基丁酸(BABA)处理对在常温(22~25℃)贮藏条件下芒果果实抗病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防御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果实相比,BABA采后处理显著降低了芒果果实的病情指数和病果率,从而提高了芒果的商品果率,对芒果采后抗病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其中100 mg/L的BABA处理效果最好。在贮藏过程中,BABA(100 mg/L)处理不仅显著提高了芒果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同时也提高了芒果抗性物质总酚和木质素的含量以及贮藏早期过氧化氢(H2O2)的水平。表明防御酶、抗性物质及活性氧可能参与了BABA诱导芒果果实采后抗病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Β-氨基丁酸 抗病性 防御酶 抗性物质
下载PDF
九香虫防御性物质水溶液成分分析及其对LO2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侯晓晖 孙廷 +2 位作者 李晓飞 钟婷婷 刘川燕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63-2367,共5页
研究了九香虫的防御性物质水溶液中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以及该水溶液对人肝LO2细胞活性的研究。采用温水浸泡法获得九香虫的防御性物质水溶液;GC-MS获得该水溶液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并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利用... 研究了九香虫的防御性物质水溶液中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以及该水溶液对人肝LO2细胞活性的研究。采用温水浸泡法获得九香虫的防御性物质水溶液;GC-MS获得该水溶液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并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研究该水溶液对LO2细胞的影响。研究表明,九香虫防御性物质水溶液中挥发性成分包含19种化合物,其中相对百分含量最高的为反-2-己烯醛(88.54%),其次为2-甲基-4-戊烯醛(5.16%)、十三烷(3.43%)等;该水溶液作用LO2细胞后,IC50为3.64μL,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结果显示,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而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九香虫防御性物质水溶液成分主要是烯醛和烷烃类化合物;该物质能够抑制人肝LO2细胞的体外增殖,可能与其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ongopus CHINENSIS 防御性物质水溶液 挥发性成分 GC-MS LO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下载PDF
氯化钙和蔗糖对低温处理下香樟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系统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清贺 吴军 +1 位作者 苏金乐 高传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4-268,共5页
以1年生香樟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和外源物质氯化钙、蔗糖的作用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清水、氯化钙... 以1年生香樟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和外源物质氯化钙、蔗糖的作用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清水、氯化钙和蔗糖处理的香樟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清水、氯化钙处理的香樟叶片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平稳;而蔗糖处理的香樟叶片MDA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6℃之后上升幅度增大.表明外施氯化钙、蔗糖能提高香樟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外源物质 低温胁迫 膜脂过氧化 保护酶
下载PDF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化学防御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文 郭跃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2-1205,共14页
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Opisthobranchi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足纲软体动物(Gastropoda),其成体体表的被壳或退化或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了物理保护,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 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Opisthobranchi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足纲软体动物(Gastropoda),其成体体表的被壳或退化或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了物理保护,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通过选择适当的食物,并将其中有用的代谢物质经过进一步生物转化或积累到身体的特定部位作为化学防御性物质,以保护自己不受天敌的捕食;少数动物能够生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化学物质,从而建立其化学防御体系。显然,研究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及其食源生物的化学组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进一步阐明这些化学物质的生态学作用。由于相同软体动物在食性上具有统一性,因此对其体内化学成分的分析也有助于其分类学的研究。同时,这种进化的化学防御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自然界寻找生物活性物质的新方法。基于以上原因,来自生态学、化学以及药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均对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综述了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近5a来的研究概况,文章涵盖了所有研究的3个大的种群,旨在向读者介绍有关该类动物的化学研究情况,并据此讨论其可能的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 化学防御物质 代谢产物
下载PDF
菌根共生体中植物信号物质的产生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静婵 王明元 +1 位作者 姜攀 曾理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0-295,共6页
菌根是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形成的互利共生体,在共生的不同阶段,植物产生一系列的信号物质如独脚金内酯、溶血磷脂酰胆碱、茉莉酸和水杨酸等.这些信号物质在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间相互识别、菌根形成、营养物质交换,以及植物防御反应... 菌根是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形成的互利共生体,在共生的不同阶段,植物产生一系列的信号物质如独脚金内酯、溶血磷脂酰胆碱、茉莉酸和水杨酸等.这些信号物质在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间相互识别、菌根形成、营养物质交换,以及植物防御反应诱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中探讨植物信号物质在丛枝菌根共生系统形成前后和病原体侵害的3个阶段可能的生理效应和作用机制,旨在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信号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信号物质 营养交换 防御应答
下载PDF
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心理状况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秦文 张昌勇 徐汉明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29例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和29例正常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88)的测试并作对照分析,同时将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两量表作相关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29例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和29例正常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88)的测试并作对照分析,同时将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两量表作相关分析。结果:(1)SCL-90结果为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t值分别为-2.315、-3.037、-2.918、-2.847、-2.433、-2.167,P值分别为0.024、0.003、0.005、0.006、0.018、0.035)。(2)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分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2.608、-2.202,P值分别为0.011、0.032)。(3)经相关分析发现: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症状分别与投射、伴无能呈负相关(r=-0.450,P=0.014;r=-0.368,P=0.049),抑郁症状与压抑、反向形成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r=-0.518,P=0.004;r=0.450,P=0.014),焦虑症状与幻想、退缩均呈正相关(r=0.377,P=0.044;r=0.490,P=0.007),而精神病性症状较复杂,与抱怨、反向形成、假性利他均呈负相关(r=-0.417,P=0.024;r=-0.381,P=0.041;r=-0.432,P=0.019),与回避、隔离、交往倾向、期望均呈正相关(r=0.419,P=0.024;r=0.553,P=0.002;r=0.544,P=0.002;r=0.433,P=0.019)。结论: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以情感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多运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针对病人的特定防御机制采用动力心理学治疗方法,可使病人更好地康复,尽快回归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心理状况 精神障碍 症状自评量表 防御方式问卷
下载PDF
南极大磷虾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其防御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珍珠 赵明 +4 位作者 迟海 何建国 郭长军 何建 马凌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6,共9页
为研究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中共附生微生物的功能性,并探讨南极大磷虾与其相关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南极大磷虾中共附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采用细菌纯培养技术获得可培养菌株,对菌株进行了... 为研究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中共附生微生物的功能性,并探讨南极大磷虾与其相关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南极大磷虾中共附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采用细菌纯培养技术获得可培养菌株,对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耐氟化钠特性分析。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在南极大磷虾眼柄、尾部和肠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群落相对丰度最高,分别占各组织细菌总量的41.4%、35.8%、59.5%;在南极大磷虾胃部,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最高,占细菌总量的32.2%。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南极大磷虾眼柄和尾部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高于胃部和肠道组织,肠道和胃部的微生物组成差异较大。采用细菌纯培养技术共获得60株细菌,其中有一株细菌对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菌LFM2813(Listeria monocytogenes LFM2813)、金黄色葡萄球菌LFM3263(Staphylococcus aureus LFM3263)、蜡样芽孢杆菌LFM2805(Bacillus cereus LFM2805)]有抑菌活性,并鉴定为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 NJ2),该细菌的抑菌产物具有耐高温和蛋白酶处理后失活的细菌素基本特征;同时,可培养细菌的最大氟化钠耐受浓度为1%,且耐受菌株占比为10%。研究初步揭示了南极大磷虾不同组织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并探讨了微生物对宿主的防御功能,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南极大磷虾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微生物群落 防御功能 抑菌物质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的生理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再园 许博 +4 位作者 王福莲 田小海 马跃坤 钟裕俊 程世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调控水稻对白背飞虱抵御能力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室内笼罩饲喂胁迫法,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体内叶绿素(SPAD)含量、含水量、伤流液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防御相关物质... 【目的】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调控水稻对白背飞虱抵御能力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室内笼罩饲喂胁迫法,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体内叶绿素(SPAD)含量、含水量、伤流液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防御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水稻体内不同防御物质含量变化存在差异。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体内叶绿素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下降,伤流液含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有所上升。随着水稻施氮水平的增加,受害水稻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降幅呈上升趋势,含水量、伤流液含量增幅呈上升趋势,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增幅呈下降趋势。【结论】不同施氮水平可通过调控水稻体内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抵御能力,从而影响白背飞虱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水平 白背飞虱 抵御物质
下载PDF
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抑菌试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明磊 刘建宏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1271-1273,共3页
对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化学防御物质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菌;用二氯甲烷萃取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经过气相色谱... 对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化学防御物质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菌;用二氯甲烷萃取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经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0.15%,其最主要成分是2-乙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二十二碳烯酰胺、十八碳烯酰胺、十三碳烯、2-甲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 化学防御物质 抑菌试验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下载PDF
植物腺毛中防御物质的合成与调控及转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露 赵天祎 蔡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8-347,共10页
植物毛状体来源于表皮细胞的延伸,是表皮细胞的特有结构。植物毛状体可分为腺毛和非腺毛,腺毛是具有分泌作用的毛状体,也是大量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储存以及释放的场所。植物腺毛常分泌不同类型的防御物质如萜类、氨基酸及苯丙烷类、... 植物毛状体来源于表皮细胞的延伸,是表皮细胞的特有结构。植物毛状体可分为腺毛和非腺毛,腺毛是具有分泌作用的毛状体,也是大量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储存以及释放的场所。植物腺毛常分泌不同类型的防御物质如萜类、氨基酸及苯丙烷类、酰基糖、脂肪类衍生物等,这些次生代谢物质能够保护植物免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腺毛的类型、防御物质的合成与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对其合成途径、调控机理与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防御物质的生物合成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毛 防御物质 合成调控 转运蛋白
下载PDF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对黄瓜叶片营养及防御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泽龙 张蓓蓓 +3 位作者 何海芳 闫明辉 李静静 闫凤鸣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81-286,共6页
研究了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半持久性传播的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对黄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和重要防御物质及防御相关基因的影响。采用蒽酮、福林酚等化学显色法测定了感染CCYV和健康黄瓜植株在5 ... 研究了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半持久性传播的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对黄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和重要防御物质及防御相关基因的影响。采用蒽酮、福林酚等化学显色法测定了感染CCYV和健康黄瓜植株在5 d及15 d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酚、单宁的含量,采用qRT-PCR测定了3种参与水杨酸或茉莉酸途径的抗病防御基因(PR1,PR3和CAT)在感染CCYV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CCYV显著降低了黄瓜叶片防御物质总酚、单宁的含量,同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也显著降低。防御性物质的降低有利于介体昆虫的韧皮部取食行为,能够促进介体昆虫的获毒和传毒效率,而营养物质含量的降低可能是驱动介体昆虫获毒之后转移寄主的因素之一。感染CCYV 5 d和15 d的黄瓜植株PR1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而PR3基因在5 d时表达显著下调,但在15 d时与健康植株表达差异不显著;CA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CCYV 5 d和15 d均显著上调。这说明CCYV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调控植物的防御反应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次生防御物质 植物营养 黄瓜 防御基因
下载PDF
旱盐双重胁迫对乌拉尔甘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耿广琴 谢晓蓉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166-2173,共8页
以一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旱盐双重胁迫对乌拉尔甘草生长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原生质体DNA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旱盐双重胁迫下,乌拉尔甘草株高... 以一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旱盐双重胁迫对乌拉尔甘草生长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原生质体DNA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旱盐双重胁迫下,乌拉尔甘草株高、鲜重、干重下降。在NaCl浓度小于400mmol·L-1时,乌拉尔甘草生长量在轻度与中度干旱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中度干旱胁迫下,随盐分含量增加,甘草幼苗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幼苗叶片SOD活力与MDA含量持续上升,幼苗原生质体DNA尾长、尾矩、Olive尾矩持续升高(P<0.05)。测定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具有适应一定程度旱盐双重胁迫的能力,其适宜的胁迫条件为NaCl浓度小于400mmol·L-1,中度干旱胁迫。与干旱相比,盐分是影响甘草生长量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境胁迫 生长量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 DNA损伤 生理防御
下载PDF
Alarm cue induces an antipredator morphological defense in juvenile Nicaragua cichlids Hypsophrys nicaraguensis 被引量:2
20
作者 Maria E.ABATE Andrew G. ENG Les KAUFMA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Olfactory cues that indicate predation risk elicit a number of defensive behaviors in fishes, but whether they are sufficientto also induce morphological defense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Cichlids are characteri... Olfactory cues that indicate predation risk elicit a number of defensive behaviors in fishes, but whether they are sufficientto also induce morphological defense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Cichl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level of morphologicalplasticity during development, and the few species that have been tested do exhibit defensive behaviors when exposed toalarm cues released from the damaged skin of conspecifics. We utilized young juvenile Nicaragua cichlids Hypsophrys nicaraguensisto test if the perception of predation risk from alarm cue (conspecific skin extract) alone induces an increased relativebody depth which is a defense against gape-limited predators. After two weeks of exposure, siblings that were exposed to conspecificalarm cue increased their relative body depth nearly double the amount of those exposed to distilled water (control) andzebrafish Danio rerio alarm cue. We repeated our measurements over the last two weeks (12 and 14) of cue exposure when thefish were late-stage juveniles to test if the rate of increase was sustaine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final dimensions betweenthe three treatmen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Nicaragua cichlid has an innate response to conspecific alarm cue which is not ageneralized response to an injured fish, and 2) this innate recognition ultimately results in developing a deeper body at a stage ofthe life history where predation risk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可塑性 报警提示 尼加拉瓜 丽鱼科 青少年 捕食风险 防御行为 国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