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稳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尹庆水 张余 +3 位作者 刘景发 曹正霖 夏虹 权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研究下颈椎侧块的解剖特点 ,评估Axis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 16具成人正常下颈椎防腐标本 ,观察解剖特点 ,探查并测量改良Magerl法进针点和进针角度、深度以及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临床应用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 目的 :研究下颈椎侧块的解剖特点 ,评估Axis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 16具成人正常下颈椎防腐标本 ,观察解剖特点 ,探查并测量改良Magerl法进针点和进针角度、深度以及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临床应用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稳 18例。结果 :改良Magerl法进针点选在术中可视侧块中点内下 1~ 2mm处 ,深度13 2~ 16 4mm ,进针角度分别为矢状面角度 45° ,水平面角度 2 9°。距动脉和神经根的距离分别约为 4 1mm和1 9mm。临床应用 18例 ,平均随访 8个月 ,无并发症 ,15例获骨性融合 ,脊髓功能除 1例无改善外 ,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改良进针法更适合于国人。Axis系统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需后路减压的下颈椎不稳。侧块固定有一定风险 ,但只要熟悉解剖特点 ,规范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不稳 颈椎侧块 后入路 内固定 治疗
下载PDF
下颈椎失稳X线片极坐标测量法的分析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大川 张佐伦 +2 位作者 袁泽农 杜兵 左金良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X线片极坐标测量法在诊断下颈椎失稳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3例头颈部症状患者、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屈伸动态X线摄片,获得颈椎节段间6项运动参数的测量值。结果颈椎过屈时角位移和线位移三... 目的探讨X线片极坐标测量法在诊断下颈椎失稳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3例头颈部症状患者、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屈伸动态X线摄片,获得颈椎节段间6项运动参数的测量值。结果颈椎过屈时角位移和线位移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过伸时症状组角位移和线位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屈伸角位移范围症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颈椎病组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颈椎失稳以后伸失稳为主,极坐标测量法符合颈椎实际运动轨迹。是一种诊断颈椎失稳更为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失稳 X线 极坐标测量
下载PDF
小针刀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陈青 龚志贤 +1 位作者 张月娟 周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小针刀与颈托保护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刀组)和对照组(颈托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影像学水平位移之和(HD)值及角位移(... 目的观察并比较小针刀与颈托保护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刀组)和对照组(颈托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影像学水平位移之和(HD)值及角位移(AD)值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积分均显著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颈痛指数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为7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HD差值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AD差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能明显降低患者颈痛指数,并显著改善HD值及AD值,是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 小针刀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117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杜广中 李岩 王淑香 《上海针灸杂志》 2006年第6期9-10,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117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患者进行电针、推拿治疗。结果与结论临床痊愈率60.68%,有效率93.16%。且其治疗前后X线动力性侧位平片角位移和水平位移有明显改善(P<0.05)。
关键词 电针 推拿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 颈椎病
下载PDF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定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侯文根 梁秋冬 徐海斌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下颈推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了2004年5月~2007年9月我科42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岁,占同期手术治疗颈椎病例的... 目的:探讨下颈推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了2004年5月~2007年9月我科42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岁,占同期手术治疗颈椎病例的25.7%。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抖方肌、提肩肿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赞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全部病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后疗效为优良33例,可例5例,差4例,优良率78.6%。结论: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定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稳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关节不稳定症 临床治疗
下载PDF
青年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与X线影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映宏 陈伟楠 +2 位作者 方文辉 李仰康 刘国瑞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5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认识青年人下颈椎不稳(无骨质异常)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对下颈椎不稳症21例均采用正侧双斜位及摄X线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结果21例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均大于2mm,多见于C3,C4,C5。结论有临床症状... 目的认识青年人下颈椎不稳(无骨质异常)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对下颈椎不稳症21例均采用正侧双斜位及摄X线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结果21例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均大于2mm,多见于C3,C4,C5。结论有临床症状的青年人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可提示或明确本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 下颈椎 不稳症 X线诊断
下载PDF
青少年下颈椎不稳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马兆龙 杨文贵 +4 位作者 钟竟林 孙文健 何晓峰 朱丽华 许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281-1283,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颈椎不稳的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诊断标准及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例典型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研究。[结果]2例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X线片示手术节段获骨性融...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颈椎不稳的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诊断标准及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例典型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研究。[结果]2例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X线片示手术节段获骨性融合,按Henderson评价标准均为优,分别随访3 a、4 a无异常并发症。[结论]退行性变可能是青少年下颈椎不稳的病因之一,其发病机理、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选择同成人相似,但须注意其发病机理及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均有自身特点,治疗方法选择要考虑生长潜能等诸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下颈椎不稳 退行性变 生长潜能
下载PDF
下颈椎不稳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时的选择 被引量:3
8
作者 唐步顺 颜程 +1 位作者 胡汉祥 张小克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6期897-899,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下颈椎不稳的颈椎过伸性椎间微脱位损伤的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5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的颈椎过伸性脱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 目的:探讨合并下颈椎不稳的颈椎过伸性椎间微脱位损伤的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5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的颈椎过伸性脱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手术时机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于术前、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对于伴有下颈椎不稳的过伸性颈椎间微脱位损伤,越来越倾向于早期手术减压。不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均应对不稳节段进行可靠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过伸性损伤 下颈椎不稳 手术时机
下载PDF
傅瑞阳论治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经验撷菁 被引量:1
9
作者 徐顶立 崔凯雯 +2 位作者 朱成林 焦冠一 傅瑞阳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12期250-253,共4页
随着颈椎退行性变的年轻化,下颈椎失稳逐渐呈多发趋势,而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傅瑞阳老师在治疗退行性下颈椎失稳时秉持“筋柔骨正,以筋为先,动静结合,注重康复”的治疗理念,通过理筋加“锁定位”下定点旋转扳法恢... 随着颈椎退行性变的年轻化,下颈椎失稳逐渐呈多发趋势,而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傅瑞阳老师在治疗退行性下颈椎失稳时秉持“筋柔骨正,以筋为先,动静结合,注重康复”的治疗理念,通过理筋加“锁定位”下定点旋转扳法恢复颈部三维空间平衡,辅以主、被动运动与肌内效扎贴相结合恢复患者本体感觉,从根本上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下颈椎失稳 筋柔骨正 动静结合 锁定位 名医经验 傅瑞阳
下载PDF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楚加胜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18期29-31,共3页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是由于颈椎C_(2)-C_(3)以下节段退变引起颈椎功能减退,导致在生理负荷下就出现过度活动或异常活动,并因此产生对应的临床表现、潜在的进行性颈椎畸形和神经损害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上对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研究尚...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是由于颈椎C_(2)-C_(3)以下节段退变引起颈椎功能减退,导致在生理负荷下就出现过度活动或异常活动,并因此产生对应的临床表现、潜在的进行性颈椎畸形和神经损害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上对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研究尚不深入,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法也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本文主要是对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 下颈椎不稳症 治疗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脊柱整体手法结合小儿推拿、颈椎牵引治疗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椎失稳30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佳 田江波 +3 位作者 赵金风 李道通 宋卫峰 鲍铁周 《河南中医》 2021年第10期1587-1590,共4页
目的:观察脊柱整体手法结合小儿推拿疗法、颈椎牵引治疗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椎失稳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儿采用脊柱整体手法... 目的:观察脊柱整体手法结合小儿推拿疗法、颈椎牵引治疗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椎失稳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儿采用脊柱整体手法、小儿推拿疗法、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患儿口服盐酸硫必利。观察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及颈部寰枢椎影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43.3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YGT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部寰枢椎影像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整体手法结合小儿推拿疗法、颈椎牵引治疗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椎失稳,能改善患儿抽动严重程度及寰枢椎关节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 寰枢椎失稳 小儿推拿 脊柱整体手法 颈椎牵引
下载PDF
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早期处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超 乔济民 +2 位作者 张以恺 干阜生 赵致良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3年第3期145-147,共3页
作者总结了94例下颈椎脱位或骨折脱位所致下颈椎不稳的早期处理的经验。随访83例,非手术组发生晚期颈椎不稳率为34.6%,而手术组仅为5.1%。手术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达82%,非手术组为46%。作者从生物力学角度讨论下颈椎不稳的诊断及治... 作者总结了94例下颈椎脱位或骨折脱位所致下颈椎不稳的早期处理的经验。随访83例,非手术组发生晚期颈椎不稳率为34.6%,而手术组仅为5.1%。手术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达82%,非手术组为46%。作者从生物力学角度讨论下颈椎不稳的诊断及治疗,强调及时正确地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及防止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损伤 不稳定 处理
下载PDF
AXIS颈椎侧块钢板治疗外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手术配合
13
作者 罗玉华 刘芳华 +1 位作者 叶丽敬 尹婉葵 《南方护理学报》 2004年第7期53-54,共2页
笔者总结AXIS颈椎侧块钢板治疗外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手术配合。将病人置于俯卧位,准备好止血材料、C-臂X光机、颈椎后路器械、AXIS器械,术中做好椎管探查减压、AXIS固定的配合,做到配合有序,忙而不乱。认为完善精确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手术... 笔者总结AXIS颈椎侧块钢板治疗外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手术配合。将病人置于俯卧位,准备好止血材料、C-臂X光机、颈椎后路器械、AXIS器械,术中做好椎管探查减压、AXIS固定的配合,做到配合有序,忙而不乱。认为完善精确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对高质量重建颈椎稳定的患者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不稳 外伤 AXIS固定系统 手术 护理配合
下载PDF
下颈椎不稳对颈前路手术前后邻近椎间盘变化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乔晓慧 迟峰 +3 位作者 孟庆春 喻伟光 邓佳 乔莹莹 《医学动物防制》 2023年第7期672-675,共4页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以研究单节段下颈椎前路手术术前和术后相邻不稳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方法将12例成年雄性山羊纳入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实验组建立下颈椎不稳的...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以研究单节段下颈椎前路手术术前和术后相邻不稳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方法将12例成年雄性山羊纳入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实验组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模拟行C5~6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完成标本制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加载生理负荷(2N.m)的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状态下与融合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实验结果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术前相比,在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3种状态下,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下颈椎固定融合术后,椎间盘内压力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前屈和后伸状态下,实验组术前单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大于对照组(P<0.05),轴向旋转状态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4个月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下颈椎屈伸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运动状态下,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椎间盘内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颈椎固定融合术前和术后,颈椎做前屈和后伸运动时,下颈椎相邻节段不稳组的椎间盘内压力均明显高于相邻节段稳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邻近节段退变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 脊髓信号异常 动物生物力学 手术预后
原文传递
孙氏手法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克新 乔杰 +2 位作者 张军 王成远 张威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孙氏手法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手法组采用孙氏颈椎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坐位牵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功... 目的:观察孙氏手法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手法组采用孙氏颈椎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坐位牵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 for Chronic Pain,NDI),对伴眩晕症状患者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颈椎功能位平片,测量患者失稳节段的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和角度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AD);观察在治疗前后及2月后随访时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NDI评分比较,手法组低于对照组(P<0.05);ESCV评分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HD、AD值比较,手法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治疗后、2月随访时手法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80%、87.75%;对照组为81.25%、77.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孙氏手法可显著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症状以及失稳节段的椎体位移,其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 孙氏手法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